資源簡介 高二年級歷史學科 試題考生須知:1.本卷共5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2.答題前,在答題卷指定區域填寫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及準考證號并填涂相應數字。3.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上,寫在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只需上交答題紙。選擇題部分一、選擇題I(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2分,共12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興隆洼遺址是興隆洼文化的代表性遺址,遺址周圍出土了石鋤、石鏟、石斧等石制工具以及刀、匕形器、魚鏢等復合工具,遺址中還發現了經過人工栽培的粟。據此可知興隆洼遺址( )A.位于長江以南地區 B.被譽為“華夏第一村”C.即將邁入階級社會 D.已出現農業生產活動2.自古以來,我國各民族之間保持著密切聯系,同時,各朝代中央政府通過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手段推進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圖①②③處管理民族事務的中央機構填寫正確的是( )A.①小行人②禮部 ③辦事大臣 B.①大鴻臚 ②提督四夷館 ③理藩院C.①典屬國 ②提督四夷館 ③都護府 D.①大鴻臚 ②禮部 ③理藩院3.中國“中歐班列”通達歐洲24個國家200座城市,開行列數從2012年的42列增加到2021年的15183列,一改往日搭載貨物“去多回少”的局面,重點樞紐間去程和回程開行數量基本實現雙向均衡。“中歐班列”的發展變化主要得益于()A.“一帶一路”倡議及實施 B.“真實親誠”理念C.金磚國家的合作機制 D.中國高鐵積極“走出去”4.某古代文明發源于一個狹長的帶狀區域,該區域沿河道向北一直延伸到地中海,這里擁有水源--雖然隨季節而變化,卻能保持長流不斷,而且兩側還受到沙漠的保護。該文明是()A.古代西亞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C.古代印度文明 D.古代希臘文明5.11世紀的英國已形成以王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國王派出法官在全國巡回審判,這推動了( )A.民法系的形成 B.羅馬法的傳播 C.成文法的完善 D.普通法的發展6.1995年在《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的基礎上,成立了世界貿易組織(WTO)。與GATT相比,WTO更順應世界經濟發展要求主要表現在()A.成為經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組織 B.維持匯率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C.電信市場相互開放,進一步擴大服務貿易 D.向會員發放中長期貸款二、選擇題II(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7.周滅商之后,武王“封商紂子祿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后又“以微子開(帝紂之庶兄)代殷后,國于宋”。西周褒封古帝王后代和夏商宗室后裔的深層用意是()A.強化血緣等級關系 B.建立貴族聯合統治C.彰顯天下共主地位 D.安撫潛在敵對勢力8.漢代史籍中,有大量“積功勞,稍遷至廷尉右監”“積勞,遷為御史”之類的記載,時人也有“累日積勞,取尊官厚祿”“累日以取貴,積久以致官”的評述。累計的功勞都記載在“閥閱”即功勞簿上。這說明( )A.積功勞為官的做法始于漢代 B.漢代官吏遷轉與功勞的關系密切C.漢代察舉的標準在于“閥閱” D.察舉制為漢政權選拔了大量人才9.明代大臣何喬新在《論都司書》中寫道:“我朝懲前代藩鎮之弊,以都司典兵,布政司理民,按察司執法,凡軍戎調發之政,布、按二司不得專,非有符驗,都司亦不聽調也。平日所以能前卻之者,恃有三尺法耳,一旦有事,白刃臨其身,厚利誘其心,三尺法焉能制之?”為此,明朝政府采取的舉措最有可能是()A.向各省派出巡撫、巡按 B.設總督掌管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C.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 D.實行三年一次的考滿和考察制度10.觀察下面結構圖,中間空白處填寫最為合適的是()A.清政府洋務新政的推行 B.中國開始融入世界市場C.傳統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D.新的商業經營方式出現11.下圖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出版的宣傳畫。此畫反映了( )A.“人民民主革命繼軍事斗爭以后的第二場決戰”取得勝利B.《中國土地法大綱》開始實施C.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偉大成就D.“在幾萬萬農民中實行農業的社會主義的改造”基本完成12.有著作將新中國70余年來的經濟發展進程概括為三個篇章:1949-1978年,站起來時代的中國經濟;1978-2012年,富起來時代的中國經濟;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強起來時代的中國經濟。下列研究專題,應列入第三篇章的是( )A.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曲折發展 B.對外開放和開放型經濟的形成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完善 D.“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全面部署13.公元前1700年左右,雄心勃勃的赫梯人已經陸續離開歐亞大陸的內陸地區,在海拔900米的高原上定居,并一度建立帝國。他們用自己的象形文字來雕刻紀念碑,還熱衷于用巴比倫人的楔形文字來記錄長篇神話、贊美詩、王室法令等。赫梯帝國建立時,位于下圖中的()A.① B.② C.③ D. ④14.羅馬元首哈德良出巡治下的許多地區,他從羅馬城出發,到了現在的德國、英格蘭、法國、西班牙、摩洛哥,然后乘船前往位于現在土耳其的安條克,向北穿過安納托利亞抵達黑海港口特拉布宗,繼而從海路出發,在以弗所和雅典作了短暫停留,最后回到羅馬。三年之后,他穿過地中海抵達北非,慰問駐扎在現在阿爾及利亞的羅馬士兵。據此可知,此時期()A.羅馬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B.地中海是帝國的內海C.封君封臣制度形成 D.羅馬城道路系統完善15.火雞是原產于美洲的禽類,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將它帶回了歐洲,圈養在公園里作觀賞禽鳥,稱為珍珠雞。之后,英國移民把歐洲飼養的火雞品種引進北美地區。與火雞這一物種的交流經歷類似的農作物是()A.番茄 B.玉米 C.馬鈴薯 D.葡萄16.下表是《拿破侖法典》三編正文的主要內容。可推知該法典()第一編 人法 婚姻、離婚和分居、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父權、監護、成年等。第二編 財產法 廣泛涉及了所有權、用益物權、地役權等內容。第三編 取得財產所有權的方法 繼承、生前贈與和遺囑、債的一般規定、特定種類契約的 規則、夫妻財產制度、留置和抵押以及訴訟時效。A.遵循了民主平等的程序 B.確立了嚴密的司法原則C.鞏固了法國大革命成果 D.推動了啟蒙運動的發展17.下表是冷戰時期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使用否決權次數的統計,這體現出()時間 中國 法國 英國 美國 蘇聯1946-1955 1 2 0 0 751956-1965 0 2 8 0 261966-1975 2 2 12 71976-1985 0 9 11 34 61986-1992 0 3 8 23 0A.聯合國維護了世界和平 B.聯合國成為美蘇斗爭的舞臺C.美蘇控制了聯合國事務 D.國際社會多極化的趨勢加強18.1920年,有思維的機器人首次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用人工智能(替代AI)“復活”至親,曾經只屬于電影銀幕中的科幻想象,如今卻在現實世界中初現端倪。如今,電商平臺上有不少提供替代AI“復活”服務的商家,逐漸形成一條產業鏈。近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人工智能倫理建議書》,是全球首個人工智能倫理規范框架。對以上材料理解正確的是()①文學創作是機器人技術發展的理論來源②二戰后科技進步推動機器人產業化發展③機器人的出現標志著生產關系的新變革④人們對機器人發展的潛在風險加以防范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非選擇題部分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19題12分,20題12分,21題12分,22題16分,共52分)19.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初唐壁畫)《張騫出使西域》描繪了甘泉宮內,立著兩尊佛像,漢武帝正帶著群臣禮拜,后人解讀為“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摘編自敦煌研究院《張騫出使西域圖:鑿空絲路的圖像記憶》材料二漢武帝經略西域以前,西北地區的牲畜只是零星輸入內地。自漢使訪問西域各國之后,各國亦多遺使回訪。西域奇物異人隨之進入漢朝,這些使者以“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獻于漢”。大鳥卵大抵是鴕鳥蛋,善眩人類似魔術師,很快這些魔術就被融入中原傳統的觳胝戲(角胝戲,中國漢代的一種戲曲形式)中,大大豐富了觳胝的變化和內容。東漢時,“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竟為之”。胡風成為一時風尚。-摘編自王宇星《從金帛之路到絲綢之路:漢代絲路的物資及文化交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從“鑿空絲路”的角度辯證分析該壁畫的史料價值。(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簡述絲綢之路對漢代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影響。(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羅馬帝國是一個希臘城市、意大利城市和外省城市的結合體。每一個城市都有自治權,中央政府除收稅外并不干預城市的管理。比較發達的城市都處于重要商道的交叉點,或是可通航的河流沿岸,或是外省的重要商業中心。所以,這些城市經濟都十分發達。在當時的農業發展水平下,要保證如此眾多人口聚集的城市供應,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羅馬的城市對糧食貿易實行壟斷。為了保證糧食供應,各城市都修建了城市之間的道路,為此不惜花費巨額資金。材料二到2001年,生活在城市的人口大約為30億,已經超過50%,這也代表了人類生存狀態的一個巨大轉折點。大體上說來,城市人口的激增最初是出現在工業化時代(約1850-1930)的歐洲、北美東部和日本。英國(1850)是第一個超過半數以上人口住在城市的大國;德國于1890年達到這一比例,美國在1920年,日本在1935年。接下來是蘇聯和大多數拉丁美洲國家,在這些國家,政府所倡導的工業化運動于1930年至1970年間掀起了向城市移民的高潮。到了20世紀60年代早期,蘇聯和拉丁美洲(整體來看)城市化水平都達到了50%。-上述材料均摘編自(美)約翰·R·麥克尼爾等《人類之網:鳥瞰世界歷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羅馬帝國城市經濟繁榮的保障。結合所學,寫出羅馬帝國空前繁榮的時間段。(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城市化的標準。結合所學,簡析拉丁美洲城市化水平達到50%的動因。(6分)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由于陰冷潮濕的歐洲······不適宜棉花種植,因此毫不奇怪,大部分棉花種植及生產都在中國和印度這些地區······但是到18和19世紀,這一局面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在寒冷、潮濕、泥濘且多雨的英格蘭會有國內的棉紡織工業,在過去看來并不合理。······一旦水力磨坊開始出現,英國制造商就利用這項充滿活力的發明“從東方人手中攫奪棉花帝國”。大幅提高的生產力意味著······印度人的優勢(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能夠被抵消。材料二英國紡織業的生產效率如此之高,使孟加拉的紡織業遭到摧毀。······在1900年,英國出口的成品棉約有78%返銷至印度。······像拉吉這類地區的農村經濟越依賴全球商品價格,市場的繁榮或蕭條對農民的影響就越具災難性。······坐在charka(手紡車)旁的莫罕達斯·甘地,是印度自立的象征,同英國殖民主義下機械化與全球化的世界形成對比······幾年后,甘地不僅寫了一部印度棉花史,而且還在紡車上公開紡紗,象征著棉花對民族主義和反殖民主義的重大意義。-上述材料均摘編自(美)斯文·貝克特《棉花帝國》(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概述18和19世紀英國棉紡織生產技術、生產組織形式和世界棉紡織工業中心的變化。(6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從背景、內容、影響角度簡要評析甘地“在紡車上公開紡紗”這一行為。(6分)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精辟論斷,唯物史觀主要包括以下內容: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②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相互作用;③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摘編自田鵬穎、趙輝《唯物史觀的理論與實踐》(1)以下是教材中的四句結論,請分別指出其所主要體現的唯物史觀的內容。(填寫相應的序號)(4分)結合所學,以唯物史觀為視角解讀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寫一篇小論文。(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史實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12分)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8小題,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D A B D C C B A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答案 A D B B A C B D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9.【答案】(1)以圖像生動表現了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功績(2分),反映了絲綢之路對文化(佛教)交流的推動作用(2分)。但作為初唐壁畫,屬于后人對張騫出使西域的藝術創造,關于佛教傳入的時間與史實不符,所以需要考辨使用(2分)。(2)促進了中外商貿往來;促進了人口遷徙和物種交流;西域魔術和樂器傳入,豐富了中原民眾的精神生活;胡服、胡飯、胡床等的傳入豐富了中原民眾的服飾飲食等物質生活。(6分,寫出任意3點得滿分)20.【答案】(1)保障:帝國的強大(1分);城市的自治權比較完整(1分);糧食貿易實行壟斷(1分);修建城市之間的道路,不同城市間經濟聯系的加強(1分)。時間段:1-2世紀(2分)。(2)標準:半數以上人口居住在城市(2分)。動因:工業化運動(1分);各國大力發展民族工業(1分);移民的不斷加入(1分);城市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體系相對完善(1分)。21.【答案】(1)生產技術:從手工生產到出現了珍妮機、水力紡紗機、水力織布機等機器生產(2分)。生產組織形式:從手工工場到大工廠(2分)。棉紡織工業中心:從亞洲(中國、印度等地)轉移到歐洲(英國)(2分)。(2)背景:印度淪為英國的棉花產地和棉布傾銷地,手工紡織業遭到摧毀(印度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1分);阿姆利則慘案爆發,甘地領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分)。內容:號召印度民眾恢復手工紡織和不買英國布(1分)。影響:象征民族主義和反殖民主義,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英國工業品的輸入(1分);喚起了印度人民的獨立意識(1分);但這種做法并不符合世界工業化浪潮(1分)。22.【答案】(1)結論一:②;結論二:④;結論三:①;結論四:③(2)評分標準:(一)論題:需包含唯物史觀內容2分,無內容1分。(二)史料實證:層次一 觀點正確,但史實零散,或運用不恰當,或史論未結合。 2分層次二 觀點正確,能結合2個恰當的史實進行比較深入的論證,史論結合較好。 4分層次三 觀點正確,能結合3個及以上恰當的史實,選擇2個及以上不同方面的史實進行論述,史論結合好。如局限在一個方面,最高得4分。 6分(三)歷史表述:結構分2分,總分總或者分總都可以,不分段有總結話語也行。價值升華1分,表述1分,表述分一般不給。示例:唯物史觀視域下中國改革開放的雙重變革唯物史觀指出,生產力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中國改革開放通過調整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全面轉型,印證了這一規律。首先,1978年真理標準大討論打破思想桎梏,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推動生產關系調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業總產值提高,印證制度變革對生產力的釋放作用。思想解放(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為改革奠定基礎。其次,1992年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破除單一公有制束縛。中國加入WTO后融入全球分工,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展現生產關系調整對國際產業鏈的適應力。最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也漸趨成熟,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日益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減輕了人們的后顧之憂,促進了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體現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調節。改革開放45年,中國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通過制度創新實現生產力跨越式發展。新時代深化改革,仍需以解放生產力為核心,續寫發展新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