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高二年級4月質量檢測歷 史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6世紀中期,一位西班牙殖民者寫信向國王報告:“當地(美洲)一種塊莖作物在貧瘠山地也能豐產,我們將其引種至伊比利亞半島后,許多農民在傳統谷物難以生長的坡地上大量種植。”據此可知,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交流A.改善了引種地區農業生態環境 B.有利于歐洲人口的增長C.改變了殖民地單一的經濟結構 D.推動了全球貿易的發展2.1802年英國工廠法規定:每個學徒工無論男女,至少在前4年內每個工作日應有一定時間接受教育;在正常的工作時間內,學習讀、寫、算或其中任意一種,視其年齡和能力而定。1846年的工廠法又指出,工廠教育是強制性的,對工廠主和父母均有要求。這主要是由于A.工人社會地位的提高 B.工人生存狀況惡劣C.民眾學習意識的增強 D.工業化發展的需要3.兩宋時期,草市或墟市在各地普遍發展,其中有一些與廣闊的農村有了較為密切的聯系,成為繁榮的小市鎮。這種狀況表明A.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 B.城市經濟職能增強C.傳統經濟結構發生變化 D.重農抑商政策廢除4.1950年,美國有64%的城市人口住在市區,而到了1990年,這一數字卻還不到39%。同時,中心城市服務業的就業百分比從85%降至52%,制造業則從67%降至45%。據此可知,美國A.遭受經濟危機影響 B.區域經濟實現平衡C.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D.城鄉經濟差距縮小5.1906年,上海電車公司鋪設軌道時,地方士紳聯名上書稱:“電車縱橫馳驟,震動陵寢,毀壞地脈,更令沿街商鋪門庭晦暗,實乃亂我華夏風水之妖物。”這一現象最能說明A.傳統觀念阻礙近代城市交通發展 B.清政府缺乏城市基礎設施管理能力C.民族資本主義受到外資企業排擠 D.西方工業文明與中國鄉土社會脫節6.20世紀60年代,山東省的農村公社建立了大隊衛生站,使得農民可以就近獲得醫療服務,同時“赤腳醫生”深入村莊開展衛生宣傳和疫苗接種工作,使得公社的傳染病發病率大幅下降。這些舉措A.建立起農村福利制度體系 B.強化了民眾衛生意識C.適應了“三大改造”的要求 D.加速了農村經濟發展7.下面是《虎溪三笑圖》,講述的是東晉時期,儒者陶淵明、道士陸修靜相攜訪問在廬山修行的高僧慧遠,歸途中三人談笑而行,送客的慧遠不覺間跨越其自我禁足的虎溪,三人因之相視大笑的故事。這一現象反映了當時A.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B.社會上空談義理之風盛行C.社會發展呈現和諧穩定氣象 D.不同思想流派之間的交流8.1912年6月,李大釗在《隱憂篇》中揭示出當時中國面臨的隱患和危機,并擔心國家會“淪為盜賊世界”,希望“當世賢豪”能夠“撼此大難,肩此巨艱”。由此可見,李大釗A.強調學術為現實服務 B.反思新文化運動的不足C.具有濃郁的家國情懷 D.認識到工人階級的力量9.蘇美爾人創造的或尊崇的各種神靈被后來的不同族群所崇拜。蘇美爾人尊崇的天神安、風神恩利爾、智慧者恩基、月神楠納、戰神和愛神伊楠娜、太陽神烏圖等,也都是后來的阿卡德人、埃布拉人、巴比倫人和亞述人尊崇的神。這可用于說明,兩河流域文明具有A.擴張性 B.單一性 C.傳承性 D.領先性10.在《列那狐的故事》中,獅子諾布勒是專橫昏庸的國王,驢子貝爾納是宗教界的代表,布倫熊和伊桑格蘭狼則是貪婪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列那狐象征市民。書中既有列那狐與猛獸之間的斗爭,也有列那狐欺凌雞、兔、鳥等弱小動物的情節。由此可見,《列那狐的故事》A.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 B.抑制了封建貴族的專橫貪婪C.折射出教權王權的矛盾 D.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現實生活11.鐮倉時代,日本武士道受佛教倫理影響,其精神內涵是視死如歸的忘我境界。到江戶時代中后期,武士的職責已不再是馳騁戰場、勇武殺敵,而是從事行政管理的相關工作。武士的修養內容,也由“重武功”改變為“重德行道藝”。這種變化A.摒棄了外來思想文化 B.適應了社會發展態勢C.阻礙了日本的近代化 D.加強了幕府專制統治12.下圖是公元前3000年一前1000年印歐人遷徙示意圖。這一過程A.推動了區域文明的形成 B.決定了歐亞人口的分布格局C.擴大了游牧文明的范圍 D.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內部分裂13.1820-1860年,美國迎來了史上第一次移民高潮。這期間來到美國的移民總數高達500萬,主要來自西歐和北歐,其中愛爾蘭人約200萬,德國人約170萬,還有大量被販賣到美國的非洲黑奴。同時,移民也有少數來自亞洲,主要是來美國淘金的中國人。這些現象A.體現了美國移民政策的實用性 B.加劇了美國社會的兩極分化C.推動了美國社會文化的多元化 D.實現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認同14.1959年,新加坡成立宗教聯合會,成員囊括新加坡的各宗教,如佛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猶太教、錫克教和拜火教等宗教的信教人員。1974年,宗教聯合會制定了一份共同使用的《聯合祈禱文》,供各宗教祈禱時使用。這些舉措旨在A.維護國家社會穩定 B.彰顯文化開放政策C.消除宗教文化差異 D.抵御西方文化侵略15.右圖為敦煌唐墓出土的磚刻《胡人引駝圖》。圖中胡人穿波斯裝,一手執韁引駝,一手拄手杖跋涉。類似內容的磚刻在唐墓中多有發現。據此可知,古代絲綢之路A.是古代官方貿易的主要通道B.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C.豐富了各地民眾的物質生活D.有利于增強民族認同意識16.喬治·巴比爾(1882-1932年)是法國著名插畫師。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國古典仕女的形象、清朝戲曲人物、工筆屏風和花道、東方民族服飾演變出來的摩登女裝、東方古典風格的亭臺樓閣等等。這反映出A.女性地位的提升 B.法國文明的衰落C.啟蒙思想的普及 D.文化的交流傳播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隨著彩陶技術的革新,在3500年前的商代就有了胎硬質堅的瓷器,春秋晚期,江、浙一帶已經有了原始瓷器成型工藝。西晉時期青瓷的造型種類繁多,紋飾明顯增多,其功能在實用的基礎上賦予了文化與宗教的寓意。唐代越窯代表了當時的最好水平,到了宋代中國的瓷器藝術臻于成熟,被西方學者譽為“中國陶瓷的偉大時期”。材料二 宋代及以后,中國陶瓷品類和數量的豐富程度空前,也是中國陶瓷生產和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外銷的高峰時期,中國陶瓷與絲綢外銷成為古代中國時尚藝術風靡世界的神話。在南亞一些國家的社會生活中,瓷器承擔著貨幣的功能。他們把擁有瓷器的多寡作為財富、社會地位的象征,并成為市場交易、流通的貨幣形式、經濟賠償替代品、婚姻的聘金或嫁妝。在最初的英語翻譯中,把“中國”用瓷器“China”一詞取代,正是說明了在當時西方人的心目中把瓷器等同于中國。在中世紀以來,西方國家的皇室貴胄以持有和使用中國瓷器為榮,至今國外重要的藝術博物館都有中國瓷器專館或陳列室。-材料一、二均摘編自劉洋《絲綢之路與東西方藝術交流述略》(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代制瓷業發展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瓷器在海外傳播的影響。(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利瑪竇認識到中國文化的精髓,開始了向儒家知識分子的轉變。通過對儒家文化的研讀,利瑪竇提出認可“祭祖尊孔”的禮儀規范,把天主教中的“天主”用中國經典中的“天”“上帝”來解釋,正是利瑪竇的這些改變,容納了士大夫和平民的祭祀習俗,使得當時的中國人可以放心的入教而不產生心理上的負擔,保證了天主教在中國的平穩傳播。耶穌會適應性的傳教策略最后在利瑪竇手中發揚光大,使之成為后來大多來華傳教士所遵循的基本規則,也因此被康熙皇帝稱為“利瑪竇規矩”。-摘編自范世琦《從“利瑪竇規矩”看明清時期中西文化交流》材料二 19世紀中葉,侵略者用堅船利炮強行撞開中國國門,異質文化蜂擁而入。在堅船利炮與長矛大刀的較量中,有識之士終于有所覺醒。要想保國保種,就必須要奮起直追。在這一認識指導下,中國的有識之士進行了前仆后繼的探索和實踐。一部中國近代史,同時也是一部中西文化全面交鋒、對抗、排拒、吸取、融合的歷史。梁啟超在1923年就總結、概括了中國近代學習西方的過程。他認為,中國近代學習西方經歷了三個時期: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第二期,“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第三期,“便是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摘編自郝振君《中國近代西學東漸的主要成就及經驗教訓》(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利瑪竇規矩”的內涵,并簡析其作用。(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西學東漸的特點。(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匈奴西征,日耳曼人掀起了民族大遷徙的狂潮,摧毀了西羅馬帝國,成為西歐新的主人。基督教與日耳曼政權的結合,促進了基督教的發展。在政權組織形式上,在采邑制基礎上形成了封建等級制,以契約為保障,使國家權力轉化為私人性質的權利與義務關系,這使中世紀的西歐呈現出一種混亂不堪的狀態。隨著日耳曼人建立起的法蘭克王國的統一及后來的分裂,構成了日后法、德、意三國的雛形。-摘編自桑青《日耳曼人大遷徙對中世紀西歐政治格局的影響》材料二 與西歐不同,內徙中原地區的北方諸族,歷來仰慕漢族禮儀文化。西晉末年匈奴首領劉淵(304-310年在位),首先在中原建立政權,國號為漢。劉淵曾研習《易》《尚書》《毛詩》,尤好《左氏春秋》,至于孫吳兵法、先秦諸子,無不縱覽。不僅是匈奴人,民族大遷徙中進入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也都非常向往漢文化。后趙創立者石勒(319-333年在位)“雅好文學,雖在軍旅常令儒生讀史書而聽之”。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統一了我國北方,形成了強大的國家,對北方的穩定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就這樣,自漢代以來,經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統一,所有內徙到中原的北方諸族,逐漸融入漢民族中。結果,不僅為漢民族自身的發展融入了新的血液,也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做出貢獻,進而促進了中華文化的新發展。-摘編自劉愛蘭《試論民族大遷徙對古代中國與西歐文化發展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概括日耳曼民族大遷徙對歐洲的影響。(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3-6世紀的民族大遷徙導致中西文化不同發展的原因。(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世界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多樣化或者多元化的客觀反映,而具有差異性的多元文化恰恰也是各文化之間交流互鑒、取長補短的基礎。盡管國內外學界對人類與世界文化的交流史仍存在分歧,但技術、考古、歷史等領域的實踐證明“人類文明都不是孤立的體系”,世界文化交流互鑒是一種普遍現象。世界文化多樣性既是世界現實多樣性的客觀存在,也是互學互鑒所依賴的基礎,更是創新進步的關鍵因素,無論未來的世界如何變化,追求差異性中的共同性應該是我們創造美好世界的基本思維和共同價值趨向。-摘編自彭青龍《世界文化多樣性與交流互鑒》根據材料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世界史相關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2024~2025學年度高二年級4月質量檢測·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B D A C A B D C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D B A C A B D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該作物是指馬鈴薯,馬鈴薯可以在貧瘠山地豐產,有助于歐洲人口的增長,故B 項正確。材料不涉及農業生態環境,排除A項;改變殖民地經濟結構主要體現在美洲種植園經濟,而非歐洲本土,排除C項;材料與全球貿易無關,排除D項。2.【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每個學徒工無論男女,至少在前4年內每個工作日應有一定時間接受教育······1846年的工廠法又指出,工廠教育是強制性的,對工廠主和父母均有要求”可知,工廠制度需要工人有較高文化素質和技能,故D項正確。A項不符合史實,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工人生存狀況惡劣”,排除B項;“民眾學習意識的增強”與材料中的“工廠教育是強制性的,對工廠主和父母均有要求”不符,排除C項。3.【答案】A【解析】題干中的“草市”和“墟市”均屬于鄉村定期集市,這是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的產物,故A項正確。材料講述的是農村和市鎮,未涉及城市,排除B項;C項發生于鴉片戰爭后,晚于題干中的時間“兩宋時期”,排除;D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4.【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一方面,是以“城市病”為特征的城市經濟社會問題突出,另一方面,美國的城市經濟在交通條件顯著改善的條件下,迅速向大城市的郊區和周邊中小城市延伸,城市的產業活動也不斷向城市外圍擴散。因此,出現了20世紀50年代-90年代的所謂“逆城市化”現象,故C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這一現象與經濟危機無關,排除A項;材料所述是城市人口和服務業轉向郊區,與區域經濟和農村無關,排除B、D兩項。5.【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上海地方士紳聯名上書反對鋪設軌道,認為這會擾亂風水,可見傳統思想觀念影響中國近代交通發展,故A項正確。B、C兩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材料直接反映的是觀念沖突,不能認定為中國鄉土社會與工業文明脫節,排除D項。6.【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60年代,山東省在農村實施的醫療舉措,降低了傳染病發病率,這有利于民眾衛生意識的強化,故B項正確。此時農村尚未建立起福利制度體系,排除A項;三大改造發生于1953-1956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農村衛生醫療條件提高有利于經濟發展,但達不到加速發展的程度,排除D項。7.【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儒者”“道士”“高僧”“談笑而行”等可知,東晉時期,儒、道、佛等思想相互交流碰撞,故D項正確。唐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排除A項;B項發生于明朝末年,排除;東晉時期,國家沒有實現統一,談不上和諧穩定,排除C項。8.【答案】C【解析】材料體現了李大釗的責任意識和家國情懷,故C項正確。材料未提及“學術”與“現實”之間的關系,排除A項;此時新文化運動尚未開始,排除B項;材料中的“賢豪”不僅限于工人階級,排除D項。9.【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古代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創造出的神,被后來者繼承,繼續尊崇信仰,這體現了古代兩河文明具有傳承性,故C項正確。A、B、D三項在材料中均不能體現,排除。10.【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列那狐的故事》記敘了當時社會的各階層人物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與斗爭,這其實是對中世紀封建社會的現實生活的寫照,故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列那狐的故事》深受基督教影響,排除A項;《列那狐的故事》抨擊了封建貴族的專橫貪婪,但不能抑制,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教權與王權的斗爭,排除C項。11.【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日本的武士由“重武功”到“重德行道藝”,這是由于隨著社會發展,武士的地位和職能都發生了變化,由此可見,日本的武士道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適應了社會發展態勢,故B項正確。武士的修養內容發生變化,但不代表摒棄了佛家思想文化,排除A項;材料與日本的近代化以及幕府統治無關,排除C、D兩項。12.【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印歐人遷徙促進了眾多區域文明的形成發展,其中,雅利安人征服了古印度河流域的本土文明,建立了以梵語為載體的印度文明;亞細亞人和多里安人入侵了希臘半島,建立了以古希臘語為載體的古希臘文明;古意大利人入侵了亞平寧半島,并在半島上建立了以拉丁語為載體的羅馬文明,故A項正確。印歐人遷徙影響歐亞人口分布格局,但不是“決定”,排除B項;印歐人遷徙到各地后,并不是都是以游牧為生,遷入東南歐和南亞的印歐人多轉向了農耕生活,排除C項;印歐人遷徙時,羅馬帝國還未形成,排除D項。13.【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820-1860年間,大量外國移民進入美國,推動美國形成移民社會,在這個社會當中,包含了歐洲、非洲、亞洲文化,使得美國移民社會文化具有多樣性特征,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美國移民政策更傾向于哪一種類的移民,體現不出實用性,排除A項;從材料中看不出移民的到來導致美國社會兩極分化加劇,排除B項;D項“實現了”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14.【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新加坡倡導支持不同宗教之間和平相處,和諧共存,其根本目的在于社會秩序的穩定,故A項正確。彰顯文化政策并非根本目的,排除B項;材料中的這些做法是為了各宗教和諧共生,而不是為了消除它們之間的差異,排除C項;材料與西方文化侵略無關,排除D項。15.【答案】B【解析】由圖片中胡人在絲綢之路上運載物品,以及《胡人引駝圖》在唐墓中流行等信息可知,該時期,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故B項正確;圖片中未提及“官方貿易”及“民眾生活的變化”,排除A、C兩項;民族認同意識強調的是對本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材料沒有涉及相關內容,而且,圖中的“胡人”也可能是外國人,排除D項。16.【答案】D【解析】法國插畫師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許多東方文化元素,這反映的是文化的交流傳播,故D項正確。材料與女性地位、法國文明衰落以及啟蒙思想無關,排除A、B、C三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答案】(12分)(1)特點:歷史悠久,不斷創新,日臻成熟;造型種類繁多;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形成代表性生產中心。(6分,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2)影響:在一些國家承擔貨幣功能,影響當地的經濟生活;提升了歐洲等地人們的生活品質;傳播了中國文化,提升了中國的文化影響力;為后世留下了珍貴的文物藏品。(6分,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解析】(1)根據材料一“商代”“西晉”“唐代”“宋代”可以得出中國古代制瓷業歷史悠久;根據材料一“造型種類繁多,紋飾明顯增多”可以得出造型種類繁多;根據材料一“其功能在實用的基礎上賦予了文化與宗教的寓意”可以得出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結合所學可知,宋代形成五大官窯和景德鎮制瓷中心,可以得出形成代表性生產中心。(2)根據材料二“在南亞一些國家的社會生活中,瓷器承擔著貨幣的功能”“并成為市場交易、流通的貨幣形式、經濟賠償替代品、婚姻的聘金或嫁妝”可以得出在一些國家承擔貨幣功能,影響當地的經濟生活;根據材料二“至今國外重要的藝術博物館都有中國瓷器專館或陳列室”可以得出為后世留下珍貴的文物藏品;結合所學可知,瓷器在海外的傳播提升了歐洲等地人們的生活品質;傳播了中國文化,提升了中國的文化影響力。18.【答案】(14分)(1)內涵:傳教士在傳教過程中采取適應性策略,積極自覺地適應中國的社會、文化和政治,融入中華文化。(2分,言之有理即可)作用:推動了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4分,每點2分,答出兩點即可)(2)特點:由被動到主動學習;內容廣泛;具有漸進性;與救亡圖存相結合。(8分,每點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根據材料一可知,“利瑪竇規矩”就是西方傳教士在傳教過程中采取適應性策略,自覺適應中國社會,融入中國文化。這一做法有利于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也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2)根據材料二“侵略者用堅船利炮強行撞開中國國門,異質文化蜂擁而入”“要想保國保種”“中國的有識之士進行了前仆后繼的探索和實踐”可以得出由被動到主動學習;與救亡圖存相結合;根據材料二“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經歷了三個時期”“器物”“制度”“文化”可以得出具有漸進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近代西學東漸內容廣泛,涉及多個領域。19.【答案】(14分)(1)影響:摧毀了西羅馬帝國;促進了基督教的發展;確立了西歐封建等級制;奠定了西歐民族國家的雛形。(6分,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2)原因:角度一:中國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后,漢族成為中原地區的主體民族,南下的游牧民族人數有限,沒有對漢民族造成致命的沖擊。西歐羅馬人由于公民制度和連年征戰,其人數逐漸減少。羅馬帝國處于地中海區域,正當東西文化的交匯處,所以使其境內民族眾多,且流動性強,不能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共同體。角度二: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使文化具有保守性,遇到外來文化沖擊時能吸納外來文化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而羅馬商品經濟相對發達,文化具有開放性和多樣性,在遭到外來文化沖擊時容易形成獨特的新文化。角度三:中國雖屢遭北方游牧民族的沖擊,但作為中國古典文化載體的漢民族,其語言、思想學說、宗教信仰及社會秩序基本沒變。而西歐,以日耳曼民族為主體的民族大遷徙徹底摧毀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8分,每個角度4分,答出兩個角度即可,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根據材料一可以得出摧毀了西羅馬帝國;促進了基督教的發展;確立了西歐封建等級制;奠定了西歐民族國家的雛形。(2)民族大遷徙導致中西文化不同發展的原因可以從民族主體、經濟文化特性等角度作答。20.【答案】(12分)示例:論題:世界古代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借鑒,共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2分)闡述:人類最初的文明雖然出現在亞非歐大陸的若干地區,相互之間的聯系較少。但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區域相互連接起來,促進了古代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如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一些地區;西亞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古代希臘雕刻藝術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古代埃及;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了今天歐洲幾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頭等。古代中國(漢朝)通過絲綢之路和古羅馬直接進行貿易交流,也帶動了絲路沿線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古代埃及王國、亞述帝國、波斯、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都曾擴張領土,促進了不同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總之,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不同地區文明之間交往的總趨勢是不斷加強,呈現出交融發展的態勢,人類文明因交流交往而豐富多彩。(10分)【評分細則】本題論題2分,闡述說明部分10分。等級 評分標準一等(9-12分) 論題明確;要素分解全面、科學,論證充分;邏輯嚴密,表述清楚二等(5-8分) 論題明確;要素分解較全面,論證較充分;表述清楚三等(0-4分) 論題不明確或偏離材料主題;論證欠缺說服力;表述不清楚【解析】本題是開放性試題。材料的主旨是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及相互交流,論題也可以據此提出:世界古代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借鑒,共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然后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論述,可以列舉古代埃及與西亞的文化交流,或者西亞與埃及的文化交流,或者漢朝與古羅馬的交流。最后予以總結提升即可。其他論題如:世界文化多樣性是交流互鑒的基石,世界文化交流互鑒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是構建和諧世界的必然要求等,言之有理均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