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選擇性必修3。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漢文帝時期,文化建設出現了復興的勢頭,學術事業重新受到重視,傳習學術漸成風氣。到景帝之時,以儒生為主體的知識分子群體已形成很強的勢力,且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力。這一現象的出現得益于A.相對寬松的社會政治環境B.“士”階層開始興起C.儒學官方統治地位的確立D.大一統王朝達到頂峰2.從17世紀中葉起,中國的絲織品、瓷器、屏風、家具等大量涌入歐洲。中國藝術品的淡雅之美在洛可可藝術的中心法國產生共鳴。洛可可風格不主張刻板規整的藝術模式,中國花鳥紋樣的自由舒展正好“投其所好”,并被用來取代那種整齊對稱的幾何圖案。據此可知,當時A.中華文化成為歐洲藝術的新源泉B.東西方文化藝術存在雙向交流C.歐洲文化在交流中保持持續發展D.歐洲藝術審美與風格發生變化3.清末留美學生容閎評價太平天國運動時表示:“太平軍一役······其可稱為良好結果者惟有一事,即天假此役,以破中國頑固積習,使全國人民皆由夢中警覺,而有新國家之思想。”太平天國運動中的“新國家”思想主要體現在A.確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B.主張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C.提出向西方學習的社會治理方略D.倡導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統治4.古埃及神廟建筑以雄壯感和神圣感給人的視覺帶來巨大的沖擊,人們在觀賞它們時產生自身渺小、對象強大的對比感受,進而出現嚴肅、恐懼或靜穆的心情。任何來到神廟建筑面前的人,都不能不為它的巨大所震撼。這種建筑風格體現了古埃及A.“君權神授”理念B.宗教具有較高權威C.文化與歷史的傳承D.封建社會生產力低下5.亞述古城發掘的淺浮雕(見圖1)大都作為大型宮殿、神廟的裝飾。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以敘述國王在戰爭、狩獵和公共工程方面的功績為主的淺浮雕成為兩河流域淺浮雕的典型主題。這體現了當時兩河流域A.統一戰爭的順利進行B.雕刻藝術的交流互鑒C.文明具有尚武的特性D.早期王國的王權威嚴6.表1所示是拜占庭文化的主要呈現形式。據此可知,拜占庭文化表1官方語言和文化媒介 希臘語或中世紀的希臘語精神支柱和價值取向 東派基督教(東正教)行政統治體系 以大土地貴族或軍事貴族為基礎的皇權官僚政治社會秩序規范 以羅馬法為主要依據A.繼承并發揚了西歐中世紀文明 B.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C.多元文化融合的特征十分突出 D.推動了西方文化的轉型7.古代亞歐大陸北部出現過多次大規模的民族遷徙潮流,其中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公元3世紀至公元6世紀的三次遷徙潮流呈現出一定的共性。這些共性包括①促進了馬拉戰車的傳播 ②線路與草原絲綢之路重合 ③以游牧民族為遷徙主體 ④對區域性帝國造成了沖擊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8.有學者指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帶來了伊比利亞的文化,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認為伊比利亞文化比原住民的文化更加優越,但是印第安社會得以生存下來,并且在與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動的同時,維持著相對的自治性。對該學者觀點理解正確的是,美洲A.文化傳統深刻影響了社會發展B.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發生碰撞C.基本保持了自身文化的獨立性D.印第安文化阻滯西方殖民擴張9.表2所示為1960-2010年國際移民估算人數及其占世界人口的比重變化。這一變化表2年份 國際移民的估算人數/百萬人 占世界人口的比重1960 75.5 2.5%1965 78.4 2.4%1970 81.3 2.2%1975 86.8 2.1%1980 99.2 2.2%1985 111 2.3%1990 154.9 2.9%1995 165 2.9%2000 175 2.9%2005 190.6 3.0%2010 214 3.1%A.解決了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B.促進了世界多元文化發展C.體現了世界經濟均衡發展 D.折射出經濟全球化的興起10.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唐朝墩古城遺址,近年來因出土大量建筑遺存和珍貴文物等而受到外界關注。古城遺址中不僅發掘出大量遺物,還發現了唐代院落遺址、佛寺遺址、羅馬式浴場遺址和景教寺院遺址等重要建筑遺存。這些遺存可用來說明A.絲綢之路開啟東西方交流 B.唐代絲綢之路以文化交流為主C.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特征 D.唐代新疆居民精神生活較豐富11.新航路的開辟引發了全球性人口、物種的交流,改變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境狀態。下列可能在16-17世紀出現的歷史現象是A.荷蘭商人投資股份公司獲利頗豐B.印第安人在殖民當局擔任高級官職C.英國工廠工人下班后享用下午茶D.西班牙民眾直接來華購買瓷器餐具12.林則徐在廣東查禁鴉片時,在澳門購置火炮,并將其架設于虎門炮臺等要塞處,同時收購了數艘西方船只,加設武裝,編練水師,使水師巡戈粵海。林則徐這些做法反映出當時A.洋務派開始著手海防建設 B.英國對華侵略遭到猛烈回擊C.近代民族意識的日益覺醒 D.有識之士認識到西方船堅炮利13.英國歷史小說家司各特(1771-1832)曾在傳記里提道,“如今每個人都是士兵”,“當國家召喚時,人們必須服從”,當兵“不是出于必須,而是出于愛國”,當聽說國王想單槍匹馬與拿破侖死戰時,人們的反應是“多么勇敢的國王”。據此可知,拿破侖戰爭A.激發了英國的民族意識 B.加劇了被征服者的災難C.傳播了法國革命的思想 D.強化了英國君主的權威14.15世紀中葉,德國金匠谷登堡利用合金制作活字,并通過改進葡萄酒壓榨機,發明了活字印刷機。1450年,他用這臺機器印制出了西方第一本書-拉丁文版的《圣經》,該書受到廣泛歡迎。此后,其他語言版本的《圣經》也被大量印刷和出售。材料可用來說明歐洲活字印刷機的發明A.為宗教改革創造思想條件B.推動了文化交流與融合C.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普及D.提高了民眾的科學素養15.1993年,法國政府強調,國家在文化遺產領域的行動中要尋求外部合作伙伴并采取積極政策,采用所有可能的方法。1996年,法國國家遺產基金會提出,主要通過補助方式,協助公共部門收購、維護、管理和向公眾展示這些財產。這些舉措A.有利于促進文化遺產的跨國合作B.有利于推動文化遺產的長遠保護C.旨在提高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認知D.有力支持了文化遺產商業化利用16.自20世紀20年代起,考古學家在周口店遺址發掘出大量“北京人”化石遺骸以及超過10萬件石器等珍貴遺存。1953年,“周口店遺址博物館”在遺址內動工建設,后又被擴建。2011年7月,博物館遷出遺址保護范圍,在北京另建新館。周口店遺址博物館的遷建A.樹立了文化遺產保護典范 B.得益于考古發掘技術進步C.反映出古跡保護的現代化 D.兼顧文博事業的多重職能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共計52分。17.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在距今2500多年的春秋末期,儒家、墨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墨子和老子的歷史觀與社會觀影響了后來中國歷史和社會的發展。孔子對上古堯、舜的功業給予很高評價,認為他們是后代治國理政的典范,到戰國時期,子思、孟子等繼承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仁政”治國的理想。戰國初期墨家學派以“兼愛”“尚同”作為社會生活的基本準則,認為只有從兼相愛、交相利出發,才能改變當時的社會政治狀況。春秋末期的老子,把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引入政治理想中,提出返璞歸真、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儒、墨、道三家都關心對社會現實問題的研究,他們從現實出發,反思歷史,展望未來,形成理論,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摘編自徐曄《宅茲中國:文化自信與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材料二唐代的中國文化已經發展到昌盛成熟的階段,長安城就發展成為各民族相互影響,各種文化相互流通的中心點。任何外域文化傳入中國,都沒能消融唐文化,而只能作為一種新的養料注入唐文化的整體。唐代外域文化在中國的流行,并不是因為中國的封建文化已然衰老沒落,相反,是因為它正在高度繁榮,具有充分的吸收力和消化力。唐文化依據本身發展的需要,對于外來的新成分,有抉擇地損益取舍,經過吸取和發揚,愈益顯得豐富多彩。唐文化遠播到東西方各國,各國也依據自己的文化傳統,斟酌吸收,使本國文化獲得助益,加速發展。唐代確實是中外文化交流極盛的時代,唐文化汲取外域的新成分,豐富了自己,又將自己的新成就輸送給別人,貢獻于世界。-摘編自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春秋戰國與唐代在中華文化發展上的相似之處,并分別簡述兩個時期文化發展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徐曄和范文瀾所述時代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地位,并從時代變化與文化發展的角度,指出徐曄與范文瀾對中華文化的肯定之處。(8分)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考古發現證實,世界上有四個谷物起源中心區,即西亞、非洲東北部、中國和中美洲,總體分布在北緯30度線上,有人將這條線比喻為地球的“臍帶”。公元前1000多年前,人類在這條線上建立起最古老的幾個帝國。人類學研究通常按照地域、宗教、膚色和語言劃分族群,其實主糧作物也是一種視角。兩河文明、埃及文明和印度文明是麥作文明,華夏文明是北方粟作和南方稻作文明,而美洲則是玉米文明。-摘編自崔凱《谷物的故事:讀解大國文明的生存密碼》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材料整體或任一文明區,從文明演進的角度提出一個觀點,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充分,邏輯嚴密,論從史出。)19.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對羅馬帝國來說,日耳曼人自始至終是一個威脅,因為他們早在1世紀時就擊敗了羅馬軍隊,并在2世紀和3世紀中期深入帝國腹地。但在4世紀晚期之前,羅馬人總能夠成功地把他們驅逐出境,或者將他們同化到自己的政治結構中來。然而,到4世紀70年代就不是這么一回事了,此時的羅馬帝國早已疲憊不堪,而邊境上又有了新壓力。5世紀中期,西歐的控制權已經決定性地從西羅馬帝國皇帝手中轉到了日耳曼頭領的手中。到5世紀末期,日耳曼人已經徹底蹂躪了西羅馬帝國,并進行大遷徙。-摘編自[美]朱迪斯·M.本內特、[美]C.沃倫·霍利斯特《歐洲中世紀史》材料二全面來看,兩大強勢文化(日耳曼文化與羅馬文化)的敦睦與滲透-一股有創造力的張力-就是日耳曼人大遷徙時期的標志。更強勢的是羅馬文化,它在此后的文化融合中占據了優勢地位。盡管西羅馬帝國在軍事上失敗了,但哥特人和法蘭克人的羅馬化遠較羅馬人的日耳曼化更甚······最終羅馬的法律和行政管理在西方中世紀時期大獲全勝。-摘編自[美]唐納德·卡根等《西方的遺產》(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4-5世紀日耳曼民族遷徙的時代背景。(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羅馬文化在與日耳曼文化融合中占據優勢地位的原因,并分析這一融合對中世紀西歐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8分)20.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表3 近現代服飾文化的演變時間 概況20世紀上半葉 具有強烈西方服飾文化特點的西裝、皮鞋與中國本土的長袍馬褂并存,連衣裙、大衣與中國本土的旗袍并存,當時還產生了一些中西合璧的穿著方式20世紀中葉 蘇聯的服飾文化被引入中國且受到了普遍歡迎,最典型的是列寧裝和布拉吉(連衣裙款式),列寧裝是當時中國男女均喜歡的款式20世紀下半葉 以西方時裝為代表的服飾文化開始進入中國并引起了一系列服飾新潮流。中國不僅是世界先進服飾文化的輸入國,同時也成為服裝與服飾文化的輸出地21世紀初期 海派服裝行業設計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產品。中國服飾在保用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國外服飾文化,服飾設計駛向民族的國際化-摘編自石云《淺析外來服飾文化對中國20世紀服飾演變的影響》材料二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后,西式服飾造型工藝逐漸被引進上海,服裝制作業的生產設備日益齊全。20世紀40年代,上海西服業六區的67家服裝店使用的縫紉機就已達213臺,上海服裝制作工藝在不斷實踐中走向精湛,并享譽海內外。20世紀90年代,上海確立了“以高科技產業為主導、支柱產業為基礎、都市型工業為特色”的現代工業體系目標,服飾業作為都市型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工業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企業總數來說,服裝服飾業占整個都市型工業的37.71%,從事服裝服飾業的人數占總體行業人數的66.78%。服飾作為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是展示民族文化內涵的重要方面,也是了解近現代中國社會變遷軌跡不可忽視的窗口。-摘編自方潔《探析近代海派服飾的淵源與成因》(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20世紀以來中國服飾文化的演變。(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以來中國服飾演變對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6分)高二歷史參考答案1.A 2.D 3.C 4.B 5.D 6.C 7.B 8.B 9.B 10.C 11.A 12.D 13.A 14.C15.B 16.D17.(1)相似之處:繁榮發展,異彩紛呈;吸收借鑒,不斷創新。(2分)原因:春秋戰國:小農經濟發展;私學興起;社會動蕩,王室衰微;文化認同感增強。(2分,答出兩點即可)唐代:封建經濟繁榮,社會開放穩定,政治體制成熟;開明的民族政策;開放包容的外交政策。(2分,答出兩點即可)(2)地位:春秋戰國:中華文化的奠基時期;(2分)唐代時期:中華文化的成熟、繁榮時期。(2分)肯定之處:徐曄:突出具有社會轉型特征的春秋戰國時期諸子思想對現實問題的回應,肯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2分)范文瀾:突出唐代開放包容背景下中華文化對周邊文化的吸收及其對周邊乃至世界其他地區文化發展的影響。(2分)18.示例一觀點:早期人類文明具有多元性特征。(3分)闡述:世界各個地區的早期人類文明成就是人類文明多樣分布的最好例證。在早期人類歷史中,世界文化豐富多彩,既有東亞的華夏文明,又有西亞的兩河流域文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南亞文明、尼羅河流域的北非文明,同樣還包括東南歐的古希臘文明,以及美洲文明,這些文明豐富多樣,呈現多元分布狀態,孕育出了不同類型的文明成就。如華夏文明的先秦諸子思想,西亞文明中的《漢謨拉比法典》《吉爾伽美什》,南亞文明中的種姓制度、佛教思想,古希臘文明中的雅典民主政治,以及美洲文明中的多神崇拜、“瑪雅歷”等。總之,在華夏文明發展的同時,世界其他地區也出現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人類文明呈現出多元分布的格局。(9分)示例二觀點:經濟形態影響文明演進路徑。(3分)闡述: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一定程度上依托于所處區域的經濟形態,以農業文明為基礎的大河文明顯然不同于以工商文明為基礎的海洋文明。立足于尼羅河流域、黃河流域、兩河流域的古埃及、古代中國、古巴比倫以農耕經濟為基礎,創造出了具有專制色彩的政治文化,以及與農業生產密切結合的天文歷法、文學藝術等成就。如《吉爾伽美什》史詩中的洪水故事,埃及的莎草紙、太陽歷、數學等,再如古代中國的農學著作、中醫理論等,這些文明成就及演進路徑都與農業生產有密切的關系。誕生于東南歐的古希臘文明則創造出了與工商業價值取向相吻合的城邦民主政治、自由平等觀念,以及試圖用理性解釋世界的希臘哲學等,這些成就及演進都與工商業經濟密切相關。因此,不同勞作方式、不同生產形態對不同地域的文明成就及演進有著深刻的影響。(9分)示例三觀點:地理環境是文明發展的重要原因。(3分)闡述:略。(9分)(“示例”僅供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9.(1)時代背景:羅馬帝國分裂和衰落;匈奴人的西遷;日耳曼將領控制西歐;羅馬文化具有強大吸引力;日耳曼內部壓力增大。(6分,答出三點即可)(2)原因:羅馬文化的成熟;歷史與地理的延續(日耳曼人在羅馬帝國廢墟上建立國家);羅馬行政與法律制度的優越。(4分,答出兩點即可)影響:推動了西歐基督教化;豐富了西歐文化內涵;推動了拉丁語的傳播;為中世紀西歐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推動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形成和發展。(4分,答出兩點即可)20.(1)演變:由借鑒歐美服飾特點到吸納蘇聯服飾特點,再到融合全球元素;由中西結合到打造民族品牌的國際化;日益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趨勢)。(6分)(2)影響:增加就業機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了文化的融合發展與創新;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轉型與進步;有利于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提升了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6分,答出三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