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三二輪檢測歷 史 試 題 2025.04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 15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45 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顧頡剛指出,先秦時期,最初只有“侯”與“男”被認定為爵位,“伯”最初指宗族中的“大宗”。隨后,數個諸侯國的領袖也被稱為“伯”,后又轉為“霸”;“子”本指諸侯之子,后來未成年的領主及“蠻夷”的首長等未受王正式任命的領袖也被稱為“子”。這種演變反映出A.疆域邊界逐漸清晰化 B.政治建構突破血緣關系束縛C.宗族內部凝聚力弱化 D.王朝國家政治秩序出現紊亂2.唐朝政府規定,地方向中央貢獻之物應為價值不超過 50 匹絹的“當土所出”,且須官方購買。雖然全國每年貢物的價值只占全國戶稅的很小一部分,但中央要求“天下諸郡每年常貢”。此項規定旨在A.遏制地方節度使勢力的發展B.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經濟控制C.強化地方對中央的服從意識D.促進區域性商品市場的形成3.明朝萬歷年間,福建泉州府“佃農所獲,朝登隴畝,夕貿市塵”;而浙江秀水縣佃農“上米貿銀,別以中下者抵租”。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 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 B.農村租佃經營成為主流C. 農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 D.農業與市場的聯系加強4.表 1 是對清朝內閣的有關記述。據此可知表 1記述 出處(十年十月) 在“太和門內擇一便室,令大學士、學士等分班入直,本章或親批,或于上前面批,若有更改之事,即面奏更改”。 《順治實錄》“清大學士,沿明舊名,例稱政府,實則國初有議政處以掣其柄,雍正以后,承旨寄信有軍機處,內閣宰輔,名存而已。” 《清史稿·大學士年如表·序》至乾隆時,“凡閣臣不入樞府 (軍機處) 者,則一切要政皆不得預聞,宰相備位而已”。 《檐醉雜記·卷二》A.中央權力體系的完善 B.內閣職權被逐步弱化C.內閣的決策效率增強 D.詔令權威性得到提高5.鴉片戰爭的親歷者梁廷枘認為:“今天下非無講求勝夷之法也,不日以夷攻夷,即日師夷長技。姑無論西夷同一氣類,雖日為蠻觸爭,而萬不肯為中國用也。反求勝夷之道于夷也,古今無是理也。但能實事求是,先為不可勝,夷將如我何。”這表明,梁廷枘A.認同“師夷長技”思想 B.仍受宗藩關系影響C.贊同“中體西用”思想 D.主張民族自立自強6.圖 1 漫畫刊登于 1912 年《通俗畫報》上,畫中一位男士因為服裝樣式不中不西,被稱為“中西人”,被視為“社會百怪”之一。這反映出A.剪發易服成為社會風尚 B.傳統倫理思想根深蒂固C.新式傳媒塑造輿論氛圍 D.轉型時期民眾觀念沖突7.表 2 為 1927-1935 年中國機械、紡織、化學工業的發展指數 (以 1927 年為 100,數據取整) 概況。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A.國家統一激發投資熱情 B.工業結構日趨優化C.國貨運動取得顯著成效 D.官僚資本迅速膨脹8.近代上海碼頭工人長期處于社會底層,從事繁重且艱辛的體力勞動。1951 年,上海市運輸公司開展勞動競賽,嘉獎優秀碼頭工人,同時大力宣揚他們對國家財富積累和人民財產守護的貢獻。這反映出A.經濟恢復時期對勞動模范的重視B.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全面啟動C.國家政權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D.計劃經濟體制下勞動組織的優化9.20 世紀 80 年代初期,中國外交政策調整為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及人民利益決定立場,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和發展各方面的關系。這一調整旨在A.創造相對有利的經濟建設環境 B.推動睦鄰友好謀求共同發展C.構建協調良性互動的大國關系 D.加強南南合作應對全球挑戰10.圖 2 的描述節選自阿拉伯民間傳說《阿拉丁和神燈的故事》一文,這折射出相傳在古時候,中國西部的某城市里,有一戶家境貧寒、以縫紉為職業的人家,男主人名叫穆司塔發,膝下只有一個獨生子,名叫阿拉丁。一天,一個遠道而來、看上去像一個修道士模樣的外地人,來到阿拉丁身邊,原來,此人是從非洲摩洛哥長途跋涉到這里來的。他是摩爾族人,專搞魔法,精通魔術,并且擅長占星學。如今,他不惜離鄉背井,不畏艱險地旅行到此地,當然是有其目的的。圖 2A.當時中國與非洲之間交往頻繁B.阿拉伯建立了地跨三洲的帝國C.阿拉伯開始打通東西方交流通道D.阿拉伯文化具有多元融合的特征11.中世紀德意志城市的法律規定:“若居住者在城市住滿一年零一天,如果領主不反對的話,他就獲得城市自由。”但是到了 1230 年,在雷根斯堡獲取自由所需居住期限被延長至 10 年。1278 年,巴伐利亞公爵僅允許限定的幾種職業的從業者可獲取居住權。這表明A.城市發展受到封建勢力的阻礙 B.市民自由權利被領主侵犯C.資產階級還未掌握城市主導權 D.城市自治斗爭以失敗告終12.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劇影響著大眾對歷史的理解和認識,如刻畫因殘暴而遭上帝懲罰的波斯國王岡比西斯、凸顯民族認同感的《愛德華四世》,對歷史的形塑卻“更符合歷史學家的看法”。由此可見,這些歷史劇A.宣揚宗教倫理規范社會行為 B.以服務社會現實為創作導向C.夸大了人文精神的推動作用 D.突破作家自身視野的桎梏13.曼徹斯特本是英國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小鎮,18 世紀中期以來,大量資金涌入曼徹斯特,用于建設面粉加工廠、紡織作坊等輕工業設施,人口由原來不足 10 萬激增到 30 萬,農產品突破地域限制,廣泛供應城市市場。這可用來佐證當時英國A.技術革新推動了農產品商品化B.商業資本逐漸向農村地區的滲透C.城市化進程促使農村經濟結構轉型D.專業化分工推動跨區域市場形成14.20 世紀六七十年代,“解放神學”在拉丁美洲興起,大量神職人員運用馬克思主義解釋圣經,將矛頭直指外來資本主義,認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地位的失衡才是拉美貧窮落后的根源。上述思想A.體現了多元文化的雜糅 B.推動了宗教儀式的世俗化C.促進了民族意識的深化 D.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15.有學者研究指出,從 1970 年到 1980 年,埃及出口的石油在本國出口總值中的占比從 4.6%攀升到 57.8%,烏干達出口的咖啡在本國出口總值中的占比從 50.4%攀升到98.7%,博茨瓦納出口的鉆石占比從 14.7%攀升到 60.8%。據此可推知該時期A.非洲國家工業化水平顯著提升B.國際資本加速控制資源定價權C.區域合作加速推動貿易多元化D.依賴初級產品出口的風險增加二、非選擇題:本題共 4 題,共 55 分。16.(15 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宋史·本紀》記載了皇家的日常生活和重大政治事件,書中提到的科學技術語句的次數(即句頻),體現了以帝王為首的統治集團對科學技術的關注程度。表 3 是《宋史·本紀》中各學科的科技內容句頻統計。——摘編自潛偉、呂科偉《宋代科技政策的計量研究》材料二 圖 3 所示的中國科學技術凈增長曲線表明,一個王朝的技術增長和它的中央集權程度以及商品經濟發達程度直接相關,圖中出現的北宋時期的最高峰就是一個極好的例證。—-摘編自金觀濤《文化背景與科學技術結構的演變》(1) 據材料一,指出宋代統治集團對各學科科技發展的關注程度,并說明其意圖。(6 分)(2) 以北宋為例,談談你對材料二觀點的理解。(9 分)17.(12 分)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新年”之爭民國時期,政府主張推行陽歷,以與世界文明諸國一致。當時輿論將陽歷新年稱為“民國之新年”。從 1920 年開始,改革舊歷新年禮俗、大力批判傳統新年禮俗,成為輿論中的主流話語。1927 年南京政府明確表示,陰歷為“廢歷”,春節也自當被廢除,任何關于春節的習俗均不允許,甚至提及春節也被視為違法,“封殺”春節的行動持續到了 1934 年。民國政府雖以陽歷為標準紀年,而民間仍習慣用陰歷,一般社會民眾視陰歷新年為“國民之新年”,國民黨元老蔡元培在家中“關門過陰歷年”。北京《晨報》曾詳實地記載了“春節禁令”下的新年活動:“就北京一城而論,在陽歷新年的時候,除各公共機關門口結幾塊彩牌與停止辦公幾天外,社會上絕無什么表示為新年點綴的。而在陰歷新年時候,無論何界都一律休息,而群趨于行樂一途,燃放爆竹徹宵不絕,比之陽歷新年實在熱鬧百倍。”-摘編自忻平、張坤《政俗關系視野下的民國“新年”之爭》對“新年之爭”現象進行闡釋。(12 分)18.(14 分)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1984 年 5 月 15 日第 5 期《中國婦女》雜志刊登了改革開放后第一則征婚啟事-“我是一個煤礦工人,27 歲,河南商丘婁店公社汪莊大隊人,父母已故,兄弟四人,房八間,現在焦作礦務局馮營礦當合同工,每月工資 80 元。我熱愛煤礦工作,文化程度高小,無疾病,身高 1.64 米。如哪位未婚女子不嫌俺是煤礦工人的話,如誰家中只有女兒又有心招婿的話,我愿到女家落戶,盡養老之貴,如哪位喪夫之婦有心另尋伴侶的話,均可來信或見面。”“落款為‘河南焦作礦務局馮營礦北一號樓 002 號朱俊芳’。”征婚啟事發表后,朱俊芳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 100 多封來信。后來,在同事和單位領導的幫助下,沒上過學的煤礦工人朱俊芳和來自黑龍江、身材高挑、長相俊秀的音樂老師李萍走到了一起,并于 1984 年國慶節步入了婚姻殿堂。婚后,兩人相親相愛,努力工作,得到了同事和領導的認可。在礦務局領導的關懷下,朱俊芳的轉正問題得到解決,李萍被安排到礦工子弟學校任教。1990 年,李萍被評為“全國煤礦女工家屬安全工作先進個人”。2018 年,朱俊芳和妻子的愛情故事被央視評為“2018 中國十大愛情故事”。-據《人民日報》等整理結合材料,以“新時期的擇偶觀”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14 分)(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19.(14 分)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6 世紀荷蘭制圖師墨卡托繪制的世界地圖《新世界全圖》(1569 年),采用“墨卡托投影法”(正軸等角圓柱投影) 第一次將全球完整展現在一副地圖上,以大西洋為軸線,將歐洲置于地圖中央,美洲和非洲被壓縮呈現,太平洋被稱為“南海”。阿根廷學者稱之為“地理學的暴力”。1884 年國際子午線會議將格林尼治子午線設為全球標準,英國投票操控,使時空秩序淪為帝國統治工具。1886 年,《帝國聯盟》地圖發表,對具體的地理信息表達很少,重點突出的是英國的全球殖民地及各殖民地與宗主國之間緊密的物質聯系。1897 年,《大英帝國殖民地圖》用紅色標注英國殖民地范圍,覆蓋全球陸地面積的 23%。一摘編自宋念申《地圖帝國主義:空間、殖民與地球規治》材料二 地圖不僅是地理信息的載體,更是權力的話語工具。19 世紀歐洲制圖業通過“科學化”的測量技術,將殖民地“空白區域”納入知識體系,從而合理化其統治。19 世紀歐洲殖民地圖常省略非洲原住民已有的地理標識,代之以殖民者命名的行政邊界和資源標記。一摘編自愛德華 薩義德《文化與帝國主義》(1) 概括 16-19 世紀歐洲世界地圖繪制的主要特點。(6 分)(2) 如何認識近代世界地圖繪制的變化 (8 分)高三二輪檢測歷史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2025.04一、選擇題 (共 15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45 分) 題號二、非選擇題 (共 4 小題,共 55 分)16.(15 分)(1) 天文、大氣、水利,農業是宋代統治階級最關注的問題。意圖;統治階級繼續強化傳統的“重農”思想,重視天象觀察指導農業生產,預防自然災害,確保農業生產在社會發展和鞏固統治中的基礎地位。(2 分)建筑、武器,地球物理、金屬、輕工業和手工業關注度次之。意圖: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統治集團應對民族矛盾尖銳和戰爭頻繁的客觀需要。(2 分)自然科學理論、數學、物理、化學等關注度相對較低。意圖:統治階級把更多的精力和財力投入到現實的社會穩定和當前的統治需要,更重視應用科學技術,忽視對科學技術理論的創新和探究。(2 分)(2) 宋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得益于中央集權的強化和商品經濟的高度繁榮。(2 分) 北宋中央集權程度較高,政府設立專門機構 (如司天監) 來管理天文、歷法等科技事務,為科技發展提供了穩定的政治環境和資源保障。北宋政治開明,通過政策支持科技創新,為科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寬松的社會環境。統治階級“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以及科舉制度的完善,培養了從事科技文化事業的人才。中外交流頻繁,有利于我國科技文化的正常發展。多民族融合和國家發展,加強了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交流和發展。(5 分。每點 1 分) 北宋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市場對新技術、新工具的需求推動了科技的應用與創新,為科技發展提供了經濟、社會和政策支持,推動了農業、手工業和印刷術等領域的進步。(2 分)17.(12 分)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為彰顯新政權的現代性,致力于社會生活方面的除舊布新,提倡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效仿西方以更好地融人國際社會,以陽歷為標準紀年,形成了民國“新年”。民國“新年”有利于推動近代化進程,促進社會風俗的變革,強化民眾對新政權和國家的認同感。但忽視了傳統歷法和節日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和民族情感,引發了文化上的沖突和矛盾。因而實施過程中沒有取得預期效果。(4 分) 中國長期以農業社會為基礎,陰歷與農事、民俗緊密關聯,春節祭祖,團圓等習俗承載倫理認同,民眾難以割舍。國民政府的激進政策脫離社會實際,一定程度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便。普通民眾依然堅持陰歷新年,由此形成了國民“新年”。國民“新年”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中華傳統文化淵源流長的表現。(4 分) 兩個新年的碰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中傳統與現代的沖突,是近代中國文化轉型的縮影。蔡元培等知識精英批判舊俗,但私下仍遵循傳統,體現了文化選擇的復雜性。民國政府強制手段未能消除春節習俗,凸顯文化變革需考慮社會實際。這表明,文化的現代化需兼顧傳統根基與現代需求,通過漸進融合而非強行割裂的方式來實現傳承與創新。(4 分)18.(14 分)20 世紀 80 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社會在諸多方面發生了深刻變革。征婚啟事體現了改革開放后傳統與現代擇偶觀的交融,體現了新時期社會生活新變化和多元、包容的文化現象。(4 分)征婚啟事中的個人情況介紹反映了傳統的婚姻擇偶觀仍有較大影響。征婚啟事中提及兄弟人數多、家中房屋數量較少、父母雙亡等基本情況,說明傳統的擇偶觀仍然影響到人們的選擇,家庭經濟狀況在婚姻考量中仍占據一定位置。同時,男方表明自己熱愛工作且無疾病、有一定經濟收入,有較好的身體狀況和工作能力,以保障家庭的穩定生活,這是傳統擇偶觀對男性作為家庭支柱的要求體現。(4 分)李萍與朱俊芳的結合反映了新時期的擇偶觀和婚戀觀的轉變。職業不再成為絕對的限制因素,男方雖為煤礦工人,文化程度僅為高小,但《中國婦女》雜志大力宣傳,單位同事和領導積極介入幫忙,這表明社會對工人職業的認可度在提高。女性也更加包容,不再單純追求高學歷或特定職業的男性。擇偶中的性別角色觀念也在悄然轉變,男方表示愿意到女家落戶,突破了傳統男娶女嫁、男方在家庭中占主導地位的模式,反映出女性經濟地位的提升以及在家庭和社會中更平等的地位,女性有了更多選擇婚姻模式的權利。對于喪夫之婦的態度,也體現出社會觀念的開放,承認女性在婚姻中的自主選擇權,不再受傳統守節觀念的束縛。二人努力工作并由此獲得多項殊榮,說明新時期形成了弘揚勞動精神,注重家風建設,引導社會成員積極進取的良好社會風貌。(6 分)19.(14 分)(1)特點:制圖技術科學化,體現數學與航海技術的結合。地圖繪制政治化、工具化,服務于殖民擴張與歐洲民族國家構建。地圖繪制歐洲中心化,繪制主體和內容以歐洲為主導。地圖繪制的世界地理范圍擴展至全球,反映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世界聯系進一步加強。(6 分。每點 2 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2) 近代世界地圖制作被歐洲主要國家壟斷,明確標注殖民地邊界,強化領土主權將瓜分世界行為合理化,成為推動新航路的開辟和殖民擴張的工具。(2 分) 地圖繪制與殖民霸權轉移同步,從荷蘭到英國主導的地圖繪制反映了海上霸權的更迭和世界權力中心的轉移。(2 分) 近代世界地圖通過投影法和標注方式強化西方優越性和文化霸權,塑造“歐洲中心論”,導致被殖民地區邊緣化,忽略了世界文明的多樣性。(2 分) 近代世界地圖繪制的變化反映了對全球認識更加全面,是大國宣示勢力范圍和維護霸權的工具。(2 分)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