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聯誼校期中考試
高二歷史
考生注意:
1.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
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
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
4.本卷命題范圍:選擇性必修2第四單元~第六單元十選擇性必修3第一單元~第三單元。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凌家灘文化中的建筑大多沿河而建,以三個臺階為界線劃分成三處功能不同的區域。第一區域是普通部落成員的居住區,第二區域是部落首領的宮殿區和部落會盟、祭祀、操演的場所,第三區域是大型墓葬區,中央有一處高約一米的祭壇。這反映出凌家灘文化遺址中的聚落建設
A.取決于部落的宗教信仰 B.凸顯出權力中心特征
C.形成了濃厚的宗族觀念 D.具有高超的建筑水平
2.下面是1880~1905年超過2萬人口的普魯士城市人口增長情況表((1875=100)(按城市類型分類)。據此可得出的正確結論是,這一時期普魯士
城市類型 城市人口增長(1875=100)
1880年 1885年 1890年 1895年 1900年 1905年
商業與服務業 116 129 153 184 231 264
行政與軍事要塞 111 120 138 158 179 210
大學與休閑 112 121 133 151 172 208
礦業(含重工業) 113 134 162 196 256 373
紡織業城市 114 129 149 160 175 185
其他制造業城市 113 127 158 192 236 327
A.區位優勢制約著城市工業化水平 B.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主導經濟發展
C.重工業具有較強的人口聚集效應 D.產業結構存在嚴重的不合理傾向
3.1986年起,中共中央鼓勵城市的技術人才和經營人才保留戶籍,下鄉承包或承辦企業,承辦“星火計劃”,“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項目促進地方經濟振興”,使農村經濟主戰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一決策的提出
A.有效配合了“科教興國”戰略 B.有利于暢通城鄉要素資源流動
C.旨在推動市場經濟體制改革 D.說明逆城市化成為新發展趨勢
4.唐朝時期,沿用了隋朝修建的大運河,這一主干交通構成了“奉長安文化為中心、仰東南財富以存立”的國家的生命線。同時,陸路交通非常發達,有長安附近以及兩京之間的驛道、驛館通向全國道、州、縣的11條交通干道稱為經線,還有道、州、縣間橫向連接的6條交通緯線。據此推斷,唐朝時期
A.經濟重心南移推動交通發展
B.交通建設為鞏固國家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
C.中原與少數民族的往來密切
D.經濟因素是地緣政治格局變遷的重要動力
5.下圖所示為2015~2020年我國高鐵客運量及旅客周轉量占比情況(單位:%)。據此可判斷,我國
A.交通體系呈現立體發展的趨勢 B.高鐵發展沖破了傳統運輸的弊端
C.高鐵核心技術發展領先于世界 D.技術進步促進了交通運輸的發展
6.16~17世紀,瘟疫在西歐頻繁爆發,人口大量死亡,基督教束手無策。世俗醫學要求當局注意城市公共衛生、清除各種污穢;建議民眾重視衛生保健,實施隔離、清掃街道、禁止集會等,有效防止了疫病的進一步傳播,而傳統宗教療法祈禱、懺悔等幾乎被拋棄。據此可知,西方疫病
A.客觀上沖擊了宗教的權威性和神圣性 B.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的發展
C.促使西方國家民眾信仰危機開始出現 D.直接導致歐洲宗教運動興起
7.《黃帝內經》總結了先秦、秦漢時期大量的醫家經驗,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提出了辨證施治的原則。明朝李時珍總結千百年來中藥學的經驗,著成中藥學巨著《本草綱目》。這反映出中國古代
A.政府重視醫學家的臨床經驗 B.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對醫藥學的影響
C.醫學在實踐中的繼承與發展 D.醫學理論的創新多出于疫病高發期
8.1965年底,我國共有各級各類衛生防疫站2499個,與1952年相比,醫療機構增加了16倍,醫師(技師)增加了11倍,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90%。1978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發展迅速,中醫院與中醫院校廣泛建立。這些成就
A.推動了新型醫療合作制度的發展 B.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C.體現出醫療衛生技術的發展迅速 D.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醫療需求
9.儒家經典《大學》提出了“三綱八目”的理論。“三綱”就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認為入世后“明德”被掩,經過“大學之道”的教育,達到道德完善的境地。具體說,就是做到“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的這一理論
A.促使民本思想與君主權力結合 B.過分強調禮的自覺性
C.體現出道德修養與政治的融合 D.注重社會秩序的維護
10.從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西方的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地理學和醫學等逐漸傳入中國。在同時期的法國,耶穌會士杜赫德根據海外傳教士的書簡、札記、日記中的有關材料,編寫成《中華帝國全志》一書,此書涉及中國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各個方面。這說明該時期
A.殖民侵略客觀上促進不同文化的碰撞 B.基督教在華傳播效果增強
C.文化活動依托于國家開辟的商業路線 D.中西文化交流呈現雙向性
11.古埃及人相信死亡只是來世的一種準備,最為重要的在于要把死者在來世所用的東西準備好。法老時代,凡是能修起正式墳墓的埃及人,從在世之時起,都會不惜錢財去辦理他們認為“有死之年”必備的各種物品來裝飾墳墓。這體現出古埃及
A.宗教信仰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B.王權與神權的緊密結合
C.法老對國家經濟的嚴格控制 D.文明深受自然環境制約
12.據記載,拜占庭帝國的學生們既要學習《圣經》,又要背誦《荷馬史詩》,哲學、算術、天文、法律、物理和神學課程均是高級教育的組成部分。政府官員和教會高級僧侶均被要求具有教、俗兩方面的文化修養。直到帝國末期,只知神學的教士或對宗教問題無知的作家都難登大雅之堂。這一現象可用來說明拜占庭帝國
A.教俗文化并存發展 B.世俗王權借助希臘傳統對抗神權統治
C.神權來自王權授予 D.基督教的發展促進了希臘文化的傳承
13.公元670年,日本天智天皇在全國范圍內制定戶籍,名“庚午年籍”。692年,持統女帝設立了“班田大夫”一職,并首先在大和、河內、攝津、山背“四畿內”實施班田。奈良時代(710~784年),國學每年都要進行嚴格的考試,成績優秀者即可參加國家的任官考試。這些可用于說明
A.政治制度是中日交往的主要內容 B.中華制度文明對日本的輻射
C.古代日本未形成穩定的本土文化 D.中日兩國間商貿往來較頻繁
14.據記載,北魏拓跋珪統治期間,注重屯田墾荒,并不斷內徙“新民”。還實行“離散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由朝廷出面,解散原來參加聯盟的柔然、高本、烏桓、雜胡等“四方諸部”,轉移到京畿平城周圍定居,使其從事農耕或定居放牧。北魏的這些舉措
①體現了封建小農經濟的快速發展 ②促進各民族交融程度的加深 ③有效強化了軍事力
量和集權統治 ④利于加速社會封建化轉型進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5.下表所示為1844~1854年美國華工的統計情況。這折射出
時間 船籍 開出港 到達港 裝船人數 到岸人數 途中死亡人數 死亡率
1844 美國 澳門 舊金山 613 443 170 28%
1851 法國 香港 舊金山 1 000 0 1 000 100%
1852 英國 廈門 舊金山 410 60 350 85%
1854 美國 香港 舊金山 500 400 100 20%
A.華工在販運途中遭遇嚴重的迫害 B.列強侵華引發大規模海外移民
C.工業革命使美國勞動力極度匱乏 D.清政府近代維權意識尚未產生
16.1951年《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規定,任何國家不得以任何形式,將難民推回到其生命或自由因為種族、宗教、國籍、參加某一社會團體或具備某一政治見解而遭受威脅的領土邊界。庇護國不得因難民的種族、膚色、宗教或政見等原因而對其有歧視待遇。這些規定反映出
A.難民治理亟須加強國際合作 B.國際社會對難民問題較為重視
C.聯合國未履行難民安置責任 D.難民問題弱化了國家民族意識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第17題13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5分,第20題12分,共52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中國古代歷代政府常常會采取一些積極有效的防疫措施。《周禮》中講到周秦時期已經建立路廁;漢朝都市中普遍設立公共廁所,當時稱之為“都廁”;唐及五代時政府專門有管理廁所衛生的官員。云夢秦簡《封診式》中,講述了里典甲向上級報告,發現本里人丙好像是患癘(即麻風病),于是將患癘病的丙送到癘遷所隔離。武則天統治時期,以前由政府出面主辦、有專門官員負責的癘人坊,被改稱為悲田養病坊。宋徽宗崇寧初年,設立了專門收養病人的安濟坊。唐宣宗大中年間,江淮大疫,宣宗令受疫肆虐的淮南、武寧軍等方鎮轄內,以前拖欠政府的缺額錢物攤派先放免三年。宋朝政府大量印行編輯醫書,向各州縣加以推廣。清朝吳子存在《鼠疫抉微》中提醒人們要經常灑掃堂房,廚房溝渠要整理清潔,房間窗戶要通風透氣。
-摘編自張劍光 王曉潔《中國古代的疫病防治》
材料二
鴉片戰爭結束后,來華傳教士就在一些通商口岸創辦了很多教會醫院和私人診所,教會醫院工作逐漸受到普通民眾的歡迎和上層社會的認可。1796年英國醫生詹納發明的牛痘接種法,到十八世紀末期被英國東印度公司醫生皮爾遜傳到了廣州一帶。1894年香港鼠疫爆發,香港政府首先對民眾進行隔離和檢疫,盡量控制感染者與健康人群接觸,防疫工作起到了良好效果。康廣仁在《知新報》上特設專攔介紹西醫學知識,譚嗣同則將西醫學概念與他的政治倫理相融合,編著了《仁學》一書。1917~1918年,山西、綏遠鼠疫流行期間,民國政府于1917成立中央防疫處,內務部組織了防疫委員會,會同外交、財政、陸軍、交通等部所選派委員,召開會議,動員政府各部門及社會各階層共同參與防疫工作。因此;中國近代的衛生制度和防疫機制,在沖突和調適中逐步建立和完善。
-摘編自楊銀權《中國近代防疫體制建立探析》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疫病防治過程中采取的措施。(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防疫體制建立和發展的原因。(7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早在西漢時期,我國便與東南亞地區有了友好交流。鄭和下西洋后,移居東南亞地區進行經商的華人迅速增加,“閩廣之民,造舟涉海,趨之若鶩,或竟有買田娶婦,留而不歸者”。1860年《北京條約》規定:“凡有華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國(法國)所屬各處,或在外洋別地承工,俱準與英民(法民)立約為憑······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國(法國)船只,毫無禁阻。”1866年,英、法兩國與清政府又分別簽訂招工條約,對移民的目的地和勞動年限等內容做了規定。清朝政府還發表了“(清政府)對于自由移民,即自愿自費離開中國遷往外國的中國國民,概不阻止”等聲明作為條約附件。在移民東南亞的人群中,不乏閩粵人。“閩廣人稠地狹,田園不足于耕,望海謀生”,且閩粵屬于自然災害多發地區,如1851~1908年,廣東臺山縣發生14次水災、4次地震、7次臺風、2次大旱、4次瘟疫和5次饑荒。受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影響,華僑具有濃重的鄉土情懷,陳啟沅等華僑于1872年在廣東南海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家民族資本經營的近代蒸汽繅絲廠-繼昌隆繅絲廠。而“黃花崗起義72烈士,其中29人是東南亞華僑”。
-摘編自陳雪晶《晚清華工移民東南亞原因分析》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華人移民東南亞的原因。(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晚清華人移民東南亞的影響。(6分)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鐵路建設是近代工業文明的主要標志之一,如同布羅代爾所說:“歷史,從來都是在道路的兩旁生根發芽的。”19世紀德國的鐵路建設對德國工業化的作用溢于言表,既促進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也刺激了煤炭、鋼鐵、機車工業的高速發展。到1852年,以普魯士為中心的鐵路網建立起來,它以獨有的威力闖入各種舊有的生活習俗,例如人口流動變得更加方便與頻繁,子女日益脫離大家庭而變得愈加獨立,傳統的生活方式受到挑戰,也讓生活在城市的人更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觀念。統一市場的形成進一步壯大了德國資產階級力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又推動了小德國地區同普魯士經濟一體化,普魯士通過控制全德鐵路網而成為德國諸邦中的領軍人物,從而帶動了德國的工業化,并且使德國迅速成為世界強國。
-摘編自謝祥鳳《試論19世紀德國鐵路建設在工業化的作用》
材料二
僑界領袖陳嘉庚曾在抗戰結束后,就提出了鐵路建設方案:一方面引進外國技術和設備,另一方面利用本國生產的原料,可節省費用。1950年,陳嘉庚表示福建人民“困苦難可言喻”與當地“未有一寸鐵路”關系密切。“鷹廈鐵路的通車,對于開發福建富源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具有巨大作用。”他注重海堤建設,認為它有助于廈門的長遠發展,還把廈門島與陸地連接成半島,將廈門港口與鐵路相聯動,充分發揮鐵路的樞紐作用。在杏集海堤的建設中,面對蘇聯專家的意見,他則從廈門的實際情況出發,強調發揮地利的優勢。陳嘉庚從國家基礎建設、交通體系發展的整體出發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在他的推動下,1956年建成的鷹廈鐵路,結束了福建省“手無寸鐵”的歷史。
-摘編自譚小偉《陳嘉庚與新中國鐵路建設-以鷹廈鐵路為例的分析》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德國鐵路建設的作用。(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鷹廈鐵路的建設中概括陳嘉庚的鐵路觀。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鐵路建設的認識。(9分)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23年12月,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決議,將中國春節確定為聯合國假日,與新年、圣誕節、感恩節、開齋節等9個傳統文化節日并列,正式成為聯合國的第10個“固定假日”,春節自此從中國走向世界。高高的大紅燈籠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街頭掛起;爆竹的煙火氣彌漫在美國舊金山唐人街的小巷······春節成為中西文明交流互鑒的新里程碑,成為中華文化自信的新坐標。作為中國傳統民俗節日,春節既傳承了和平、和睦、和諧等中華文明理念,也承載著家庭和睦、社會包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全人類共通的價值觀念。春節正式成為聯合國假日,充分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有助于促進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體現出聯合國倡導的多元、包容文化價值理念。
-摘編自中國經濟出版社《世界與中國》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材料的整體或者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展開論述。(要求:論題明確,邏輯清晰;表述成文,史論結合。)
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聯誼校期中考試·高二歷史
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
1.B 考查中國早期文化遺址的特征。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凌家灘文化遺址中的建筑分為居住區、宮殿區和部落會盟、祭祀、操演區、大型墓葬區三個區域,每個區域的功能不同,這一設計凸顯出權力中心的特征,故選B項。A項說法過于絕對,故排除;“濃厚的宗族觀念”材料并未體現,故排除C項;僅從材料無法判定凌家灘文化建筑水平如何,故排除D項。
2.C 考查近代德國城市化進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不同產業結構在不同時間內聚集人口的能力大相徑庭,因此不同產業結構對城市人口增長的推動作用迥然不同,德意志帝國統一以來,特別是19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已經大規模地進入了重工業化的階段,礦業與機器制造等重工業逐漸成為德國經濟的主導產業。與傳統的輕工業相比,重工業具有產業鏈長、運輸成本較低、規模經濟較大等特點。重工業產業的基礎性地位和產業發展鏈條長的特點,決定了對其上下游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其發展容易形成對相關產業、產品的需求,促進這些產業發展,進而吸引人口集聚,因此普魯士礦業、其他制造業等城市的人口增速明顯大于其他類型城市,故選C項。A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當時普魯士的重工業發展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而非勞動力密集型,故排除B項;D項材料未體現,故排除。
3.B 考查現代農村集市。根據材料“保留戶籍,下鄉承包或承辦企業”“使農村經濟主戰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鼓勵城市技術人才和經營人才去農村發展經濟,讓城市經濟發展的人才資源、技術資源等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故選B項。1995年科教興國戰略才提出,故排除A項;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故排除C項;D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故排除。
4.B 考查唐朝交通建設。根據材料“沿用了隋朝修建的大運河”“國家的生命線”“有長安附近以及兩京之間的驛道、驛館通向全國道、州、縣的11條交通干道稱為經線,還有道、州、縣間橫向連接的6條交通緯線”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為鞏固國家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故選B項。A、C兩項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D項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
5.D 考查中國交通的發展。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15年,我國高鐵客運量占鐵路比重的37.9%,到2020年的五年內客運量占比達70.7%,也就是說在所有鐵路運量中,高鐵超過了三分之二的貢獻量,同時我國高鐵客運量占鐵路比重與旅客周轉率占比呈穩健上漲態勢,這主要是由于我國技術的進步促進了高鐵的發展,故選D項。A、B兩項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材料無法體現我國高鐵技術和世界其他國家的比較,故排除C項。
6.A 考查西方疫病的影響。根據材料“基督教束手無策”“世俗醫學要求當局注意城市公共衛生、清除各種污穢······有效防止了疫病的進一步傳播”“傳統宗教療法祈禱、懺悔等幾乎被拋棄”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方疫病客觀上沖擊了宗教的權威性和神圣性,故選A項。文藝復興運動發生在14~16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故排除B項;C項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直接導致”說法有誤,故排除D項。
7.C 考查中國古代醫學發展。根據材料“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提出了辨證施治的原則”“明朝李時珍總結千百年來中藥學的經驗,著成中藥學巨著《本草綱目》”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出中國古代醫學在實踐中的繼承與發展,故選C項。A項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故排除;材料并不僅僅反映“醫學理論的創新”,故排除D項。
8.B 考查新中國醫療衛生建設。根據材料“我國共有各級各類衛生防疫站2499個,與1952年相比,醫療機構增加了16倍”“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90%”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醫療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國家的重視和政府政策的推動,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故選B項。A項是當前我國著力建設的,故排除;C項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D項說法過于絕對,故排除。
9.C 考查儒家思想。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綱”認為人生來就具有高尚的“明德”,但是入世后“明德”被掩,需要經過“大學之道”的教育達到八目,八目中“誠意、正心、修身”是道德修養,“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政治實踐,通過道德修養來實現政治抱負,道德與政治水乳交融,道德修養成為立身之本,故選C項。“民本思想與君主權力”材料并未體現,故排除A項;材料并未側重于強調“禮的自覺性”和“社會秩序的維護”,故排除B、D兩項。
10.D 考查中西文化交流。根據材料“從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地理學和醫學等”“此書涉及中國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各個方面”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說明在該時期西方文化傳入我國的同時,中華文化也相應地傳入了西方,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雙向性,故選D項。該時期法國對中國的殖民侵略尚未開始,故排除A項;B項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C項夸大了商業路線的作用,且材料并未強調商業路線在文化活動中的作用,故排除。
11.A 考查古埃及宗教信仰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根據材料“相信死亡只是來世的一種準備”“都會不惜錢財去辦理他們認為“有死之年'必備的各種物品來裝飾墳墓”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古埃及宗教信仰較為濃厚,特別重視死后的生活,故選A項。“王權與神權”材料并未體現,故排除B項;C項材料并未體現,故排除;材料并未涉及自然環境對文明的制約,故排除D項。
12.A 考查拜占庭文化。根據材料可知,拜占庭帝國的學生、政府官員、教會高級僧侶和學者都要具備教、俗兩方面的文化修養,體現了教俗文化并存發展,故選A項。材料體現的是拜占庭重視教、俗兩方面的文化修養,沒有體現王權與神權的對抗,故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宗教神權的來源,故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基督教對希臘文化傳承的作用,故排除D項。
13.B 考查中華制度文明對日本的影響。根據材料“戶籍”“班田”“國學”“任官考試”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日本的這些措施都受到中國制度的影響,體現了中華制度文明對日本的輻射,故選B項。僅從材料無法判斷政治制度是否是中日兩國交往的主要內容,故排除A項;日本學習中國的政治制度,并不代表其沒有形成穩定的本土文化,故排除C項;D項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
14.D 考查北魏的政治統治。根據材料“注重屯田墾荒”“不斷內徙“新民””“轉移到京畿平城周圍定居,使其從事農耕或定居放牧”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有利于游牧民族走向定居,促進各民族交融程度加深,推動社會的封建化進程,②④說法正確,故選D項。“封建小農經濟的發展”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①說法不符合題意;材料并未體現這些措施是否“強化了軍事力量和集權統治”,②表述不正確,故排除A、B、C三項。
15.A 考查華工的遭遇。根據表格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華工在被販運途中的遭遇,是極其痛苦的,故選A項。材料只涉及入美的華工,并未反映“大規模海外移民”,故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美國勞動力供需之間的差距,無法體現其“勞動力極度匱乏”,故排除C項;僅從材料無法判定清政府近代維權意識是否產生,故排除D項。
16.B 考查國際社會對難民問題的重視。根據材料“《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任何國家不得以任何形式······遭受威脅的領土邊界”“國家不得因難民的種族、膚色、宗教或政見等原因而對其有歧視待遇”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規定反映了國際社會對難民問題的重視,故選B項。A項材料并未體現,故排除;材料并未反映聯合國面對難民問題采取的措施,故排除C項;不能歧視難民,并不代表“弱化了國家民族意識”,故排除D項。
17.(1)措施:注重環境衛生建設;積極采取隔離策略;政府政策的支持;加強防疫意識的宣傳。(6分,任答三點即可)
(2)原因:近代列強侵略客觀上促進了西方醫學在中國的傳播;西方傳教士的傳播和引介;政府的重視和推動;國人的廣泛參與;近代內憂外患時代背景下,“醫學救國”思潮的推動。(7分,答出三點即可)
18.(1)原因:歷史淵源;西方列強殖民擴張的需求;法律制度允許華工出國;人地矛盾尖銳;自然災害多發;苛捐雜稅繁多;交通條件改善;東南亞的發展需要大批勞動力。(6分,任答三點即可)(2)影響: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客觀上推動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發展;促進了東南亞地區的發展;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6分,任答三點即可)
19.(1)作用:促進了德國工業化的發展;引起了深刻的社會變革;推動了德國市場的統一;強化了普魯士的領導核心地位;為德意志統一奠定了一定經濟基礎。(6分,任答三點即可)
(2)鐵路觀:鐵路功能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與鞏固國防;鐵路經營觀:修建海堤、連接陸島與聯動港口;鐵路建設觀:實事求是、因地制宜。(4分,任答兩點即可)認識:鐵路建設關系到國家政治和經濟的發展;政府應重視鐵路建設并加強科學技術研發的力度;鐵路建設是國家綜合國力提升的一個重要表現。(5分,任答兩點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20.示例:
論題:文明交流互鑒是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是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2分)
論述:無論哪種文明,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另外文明交流互鑒有利于減少沖突,增進各國友好交往。佛教產生于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后,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帶來了深刻影響。中國人根據中華文化發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獨特的佛教理論,并且使佛教從中國傳播到了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經阿拉伯商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中亞的伊斯蘭文明傳入印度次大陸,對印度的文化和生活產生重要影響。(8分)
總而言之,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2分)
(“示例”僅供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子县| 铁岭市| 武强县| 贵州省| 德江县| 稻城县| 方城县| 云霄县| 剑河县| 罗城| 海口市| 江城| 双城市| 新邵县| 寿光市| 栖霞市| 黄浦区| 鸡泽县| 梓潼县| 永仁县| 永泰县| 嘉荫县| 贺兰县| 尉氏县| 广河县| 广德县| 荔波县| 孟连| 克东县| 武陟县| 白玉县| 鄯善县| 盖州市| 大丰市| 株洲县| 祁门县| 海淀区| 临澧县| 文水县| 屏山县| 昭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