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山東省濟南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山東省濟南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高二年級期中學情檢測
歷史試題
說明:本試題分為第I卷和第II卷兩部分,第I卷為第1頁至第4頁,共15題,第II卷為第4頁至第7頁,共4題。請將答案按要求填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答在其它位置無效,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上交。試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
第I卷(共45分)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
1.經考古工作者研究發現,良渚古城其內有以莫角山土臺為核心的巨型建筑基址,其外水網密布,溝通著村邑和稻田,祭壇和墓地散布其間,水利設施環護外圍。這一考古發現體現出良渚古城()
A.早期國家形態成熟B.呈現出多元一體特征
C 農業生產水平較高D.出現強制性公共權力
2.周滅商之后,武王“封商紂子祿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后又“以微子開(帝紂之庶兄)代殷后,國于宋”。西周褒封古帝王后代和夏商宗室后裔的深層用意是()
A.強化血緣等級關系B.建立貴族聯合統治
C.彰顯天下共主地位D.安撫潛在敵對勢力
3.《詩經》中“孝”有祭祀先祖、善事父母兩種含義。自春秋以來,孝的“善事父母”之義逐漸取代“祭祀先祖”之義成為孝的主流含義。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農業經營方式發生變化B.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
C.宗法血緣觀念逐漸淡化D.人文主義思想開始形成
4.《華陽國志·蜀志三》載“惠文、始皇克定六國,輒徙其豪俠于蜀。”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這一政策旨在()
A.促進民族交流交融B.防范地方鞏固統治
C.促進經濟文化交流D.打擊地方割據勢力
5.如圖是漢初藩封的歷史變遷圖。這一變遷()
(圖例備注:無色表示漢郡,陰影表示王國)
A.表明了人口大量增加B.反映了“推恩令”的成效
C.揭示了土地兼并嚴重D.體現了中央集權的加強
6.有學者認為:“西漢張騫的出使,在世界整體性的拼圖上完成了最后的填充,中國、印度、西亞和希臘羅馬四大古代文明有了直接的交流和影響......任何文明的發展不再是相對孤立地進行了。”他意在揭示“絲綢之路”()
A.成為中西交往的主要通道B.推動了世界全球性聯系的建立
C.改變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D.促進了世界不同文明間的交流
7.魏晉南北朝養生文化繼續發展。其中,儒家養生強調道德倫理規范,以德養生;要求注重理性,表現為對神仙之事要持理性態度;強調對“貴生”與“義死”關系的辯證統一認識。這反映了()
A.養生文化趨于統一B.主流意識形態的重建
C.理學思想得到發展D.社會思想的交匯貫通
8.下圖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地理分布圖(局部),該圖可用來說明()
A.佛教成為影響繪畫主要因素B.中原地區經濟領先地位喪失
C.政局影響地區繪畫發展走向D.西北繪畫深受中原地區影響
9.下面是秦朝和唐朝時期京城至廣州主要交通干線示意圖。圖1到圖2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區域經濟的發展變化B.南北聯系逐漸加強
C.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D.統治疆域日益擴大
10.唐代出土一文物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舞馬是造擇西域良馬經過特殊訓練后,讓馬在音樂節奏下進行的一種表演。唐中宗時期,舞馬已經出現在宮廷宴會中,且規模十分龐大。這一時期舞馬的發展反映了()
A.政治奢靡的景象B.民族交融的加強
C.軍事戰爭的擴大D.禮樂制度的完善
11.19世紀中葉以前的歷史學家普遍忽略希臘化時代的研究。普魯士歷史學家、政治家德羅伊森(1808~1884年)則把亞歷山大作為自己的代言人,最先強調亞歷山大東征的積極影響。德羅伊森重視對希臘化時代的研究,主要是由于()
A.西方文化霸權的確立B.國家統一的現實需要
C.史學研究視角的變化D.古希臘文化影響深遠
12.早在先秦時代中國就知飲蔗漿,但不知以蔗造糖。后來唐太宗派人到印度學習熬糖法。到了明代,中國已經能夠制造潔白的沙糖,這個技術明末傳入印度,印度許多地方把白糖稱為cini,意思是“中國的”。這反映了
A.文明發展程度的差異性B.中華文明的先進性
C.文明傳播途徑的多樣性D.文明交流的雙向性
13.如表為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狀況統計表,據此可知()
時間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歐洲、非洲 歐洲、亞洲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歐、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遷移數 至1850年黑奴約 為1500萬,為白 人移民 4-5倍 1846-1924年歐洲移出 4800萬1834-1941年亞 洲移出1200-3700萬 1960年遷移人口為325萬, 1974年為947.5萬,1985 -1990年增長車為2.59%
A.由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遷移B.勞工遷移變為知識精英遷移
C.移民的數量和范圍逐步擴大D.被迫移民在歐洲主導下進行
14.有人評價拿破侖戰爭“不是想在許多野心強國之中爭得杰出的地位,也不是為了爭奪領土或獲得暫時的政治優勢,而是一場決定貴族制度還是民主制度占支配地位,平等還是特權作為歐洲文明的原則的殊死斗爭”。該言論旨在說明拿破侖戰爭()
A.重構歐洲的政治文化B.確立法國歐洲霸主地位
C.使歐洲文化呈現多樣D.推動歐洲民族國家產生
15.如表是西方一些國家文化遺產保護的措施。這些措施的共同點是()
國家 措施
意大利 將部分博物館、古跡、遺址等逐步租讓給私人資本管理,國家掌握所有權、開發權和監督權等
法國 通過文化協定的契約形式對盧浮宮等文化遺產進行重點保護,其中絕大部分保護項目下放到市區級和民間
西班牙 頒布了關于私人捐助的相關法律,國家允許企業和個人上交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財產抵消欠稅,對保護和宣傳歷史文化遺產的活動減免所得稅
A.旨在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B.強調了國家的主導作用
C.凸顯文化遺產 經濟價值D.重視多元力量參與保護
第II卷(共55分)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
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多維視角下大一統國家構建
材料一:
亂莫大于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劃,不得休息。
-《呂氏春秋》
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
-《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立百官之職。漢因循而不革,明簡易,隨時宜也。其后頗有所改。......監御史,秦官,掌監郡。漢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秩六百石,員十三人。
-《漢書·百官公卿表》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
-《漢書·董仲舒列傳》
材料二:大一統理念以推進國家整合為中心,至少包含四個維度。第一,疆域一統,這是大一統的空間維度。疆域一統則可帶來長久和平,這一價值理念賦予統一戰爭以充分的道德和政治正當性。第二,政治一統,這是大一統的結構維度。政府擁有高度政治自主性,以一體化權力直接統治所有國民。第三,文教一統。儒家文教對國家整合發揮了多重支持性功能,培養后備官員,教育人民忠君愛國,認同權威,認同國家等。第四,古今一統,這是大一統的時間維度。政權的正統性主要體現為傳承文明、又矯正前朝之失的自覺性,歷史正當性是最大的政治正當性。
-摘編姚中秋《以國家整合為中心的大一統理念》
運用材料一中的史實,分析說明材料二的觀點。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太和十二年(488年),北魏漢族與鮮卑官員圍繞禮制問題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爭論。次年,孝文帝有感于“群書南遷,文風北缺”,派遣使者前往欲以連和的方式向江南的南齊朝廷借書,以完備典籍。經過與南朝的交涉,孝文帝成功獲得了所需典籍。這些典籍不僅包括了傳統經典,還涵蓋了東晉南朝以來產生的新書。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詔求天下遺書,秘閣所無、有裨益時用者加以優賞”。孝文帝通過轉抄南朝所藏典籍、親自講論經典、重視史學、喜好玄學以及提倡佛學義理等措施,顯著提升了北魏的文化地位。
-摘編自李磊《北魏孝文帝文化改革的政治氛圍》
(1)根據材料,概括孝文帝“江南借書”文化事件的背景。(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孝文帝“江南借書”文化事件的影響。(9分)
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摘編自楊永儉《試論唐代墓葬美術中的宗教共生現象》、程旭《唐
墓壁畫中周邊民族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關系》
結合材料和所學,以“唐朝時期的墓葬文化”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164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從中國廈門進口茶葉。1658年9月23日,英國《信使政報》刊登了第一個茶葉廣告。1834年6月,英國東印度公司茶葉委員會秘書喬治·戈登,受委派前往中國執行盜竊茶樹茶籽任務。1848-1856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和英國皇家園藝學會派遣茶葉大盜-英國人羅伯特·福瓊多次進入中國,竊取了中國的種茶技術、制茶技術。19世紀中葉,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和斯里蘭卡大量種植茶樹,并引入機械加工。到1888年,英國人已經成為國際茶葉市場的主導者。
-摘編自劉勇《中國茶葉與近代歐洲》
材料二
17世紀末,珍貴稀少的中國茶在英國屬于上流社會的奢侈品。1663年,英國政治家和詩人埃德蒙·沃勒發布《飲茶皇后之歌》,是英國的第一首茶詩。在18世紀的英國,民主、飲茶、咖啡館是三位一體的東西......有茶水供應的咖啡館成了公眾的討論地點,在那里既能聞到茶水的芬香,又可聽到豐富多彩的演說。18世紀中期,茶、面包和黃油成了英國人早餐的“標配”。18世紀后期,茶葉價格大幅下降而走進英國民眾的生活。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茶葉成為英國人的國民級飲料。自1860年開始,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每年召開近萬人的皇家傳統茶宴,將英國飲茶文化及下午茶風俗推至普及。英國大肆渲染茶葉的保健和醫療功能,飲茶之風盛行,中國的飲茶瓷器流行,并出現了諸多關于茶的文章,豐富了英國文學。
-摘編自《人類茶簡史》
(1)依據材料一、二,簡述中國茶在英國傳播的歷程。(6分)
(2)依據材料一、二,指出中國茶對近代英國社會的影響。(8分)
高二年級期中學情檢測
歷史試題解析
1.【答案】D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原始社會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良渚古城占地廣闊,城市結構規模宏大,修建這樣規模宏大、設施完備的城市必然要征發大量的人力物力,說明當時出現了強制性的公共權力,D項正確;學者認為良渚文化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形態,但材料中沒有與此相關的信息,如階級分化等,因此無法體現“早期國家形態的成熟”,排除A項;多元一體是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而不是良渚文化自身的特點,排除B項;良渚文化中已經出現了農業種植,但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不能說明“水平較高”,排除C項。故選D項。
2.【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周時期(中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周朝統治者之所以分封商朝和先代貴族的后裔,主要是為了體現周王室是這些先代貴族的共主,從而彰顯天下共主的地位,C項正確;周王室和這些先代貴族之間沒有血緣關系,因此并不是強化血緣等級關系,排除A項;這一做法是為了彰顯天下共主的地位,而不是為了建立貴族的聯合統治以及安撫潛在敵對勢力,排除BD 項。故選C項。
3.【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原因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孝的內涵由“祭祀先祖”到“善事父母”,這變化與當時的社會狀況、社會意識、家庭結構的變化相一致的,故主要原因是經濟方面的生產力進步,農業經營方式發生變化,A項正確;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是在漢武帝時期,排除B項;“善事父母”也是宗法血緣關系的體現,排除C項;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4.【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的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惠文、始皇克定六國,輒徙其豪俠于蜀。”可得出,秦朝把富商遷到咸陽,把豪俠之士遷蜀地是為了控制他們,以維護統治,B項正確;把富豪之士遷徙到咸陽并不是為了促進民族交融,排除A項;材料中的政策偏重于政治方面,所以主要是為了維護統治,并不是為了經濟文化交流,排除C項;材料中的措施并不是為了打擊地方割據勢力,而是徹底的控制地方好強,排除D項。故選B項。
5.【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初(中國)。根據兩幅藩封圖對比可知,從高帝十年到文帝十一年,雖然藩封數量增加了,但藩封的面積卻變小了,這一變化體現出地方勢力逐漸削弱,中央集權逐漸加強,D項正確;這一變遷體現了中央集權的加強,題中未體現人口的大量增加,排除A項;“推恩令”是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所采取的措施,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B項;這一變遷體現了中央集權的加強,題中所述現象與“土地兼并”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6.【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古代(東西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有學者認為,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溝通中西交通之路,推動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繁榮,促進了世界不同文明間的交流。D項正確;該學者認為絲綢之路使歐亞不同文明之間交流,而不是強調絲綢之路是主要通道,排除A項;絲綢之路是歐亞之間的交流,不是全球性聯系,排除B項;新航路的開辟改變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排除C項。故選D項。
7.【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養生的觀念和神仙之事等都屬于道家思想的內容,儒家思想中強調以德養生,體現了儒家與道家思想的融合,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社會思想的交匯貫通,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匯貫通,而不是養生文化趨于統一,排除A項;我國的主流意識始終是儒家思想,主流意識形態并沒有進行重建,排除B項;理學思想出現于宋朝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未出現理學思想,排除C 項。故選D項。
8.【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中繪圖地理分布圖可以看出,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畫家人數較多,北方中原地區的畫家人數、壁畫寺院數量規模較小,西北地區的荻花數量明顯較多,結合所學知識可抑制,這一時期中原地區戰亂頻繁,江南、西北地區政局相對穩定,說經政局影響地區繪畫發展走向,C項正確;這一時期中原地區經濟依然領先,排除A項;通過畫家人數和壁畫數量并不能說明
9.【答案】A
【解析】據圖1可知,秦朝時期,交通主要以都城咸陽為中心,根據圖2可知,唐朝時期,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了南北,反映了秦朝四期經濟中心在北方,唐朝時期經濟中心向南方轉移,因此圖1到圖2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區域經濟的發展變化,A正確;南北聯系逐漸加強屬于表現,而題干問的事原因,排除B項;魏晉時期,出現了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的現象,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統治疆域變化的相關信息,“日益擴大”的表述不準確,排除D項。故選:A
10.【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中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規模龐大的舞馬必然耗費龐大的物資,而唐中宗時期在宮廷宴會中出現規模龐大的舞馬,說明當時在政治上非常奢靡,A項正確;規模龐大的舞馬反映的是政治上的奢靡,而不是民族交融加強和軍事戰爭擴大,排除BC項;舞馬的規模龐大不能說明禮樂制度完善,排除D項。故選A項。
11.【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時空是古希臘時代。根據材料“19世紀中葉以前的歷史學家普遍忽略希臘化時代的研究。普魯士歷史學家、政治家德羅伊森(1808~1884年)......最先強調亞歷山大東征的積極影響。”及所學可知,亞歷山大遠征軍連續作戰10年,行程萬余里,進行上百次強渡江河、圍城攻堅以及山地、平原地和沙漠地作戰,建立了西起巴爾干半島、尼羅河,東至印度河的龐大亞歷山大帝國,此后希臘文化在龐大的帝國范圍內得到推廣。結合所學可知,此時的德意志仍然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普魯士歷史學家的研究旨在為普魯士王國統一德意志提供歷史借鑒,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西方文化霸權確立的相關信息,與題意無關,排除A項;材料并不是強調史學研究的視角,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C項;材料側重強調亞歷山大東征對古希臘文化傳播的影響,并不是強調古希臘文化的深遠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
12.【答案】D
【解析】據材料可知,唐太宗派人到印度學習熬糖法。到了明代,中國制造砂糖的技術傳入引導,體現了文明交流的雙向性,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描述印度和中國在文明發展方面的差異,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對比信息,無法判定中華文明的先進性,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文明傳播的具體途徑,排除C項。故選:D。
13.【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圖表的信息和數據,可以看出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的基本趨勢:數量不斷增加、范圍不斷擴大、自愿移民主要由發達地區向落后地區遷移,逐漸轉變為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遷移,被迫移民基本停止,C項正確;表格中人口遷移并不都是從落后到發達地區,排除A項;僅從材料,無法得知遷移人口是勞工或是知識精英,排除B項;“被迫移民在歐洲主導下進行”的說法絕對化,二戰后的許多移民不是在歐洲主導下進行,排除D項。故選C項。
14.【答案】A
【解析】評價者認為拿破侖戰爭“是一場決定貴族制度還是民主制度占支配地位,平等還是特權作為歐洲文明的原則的輸死斗爭”,拿破侖戰爭后,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由此可知題干旨在說明拿破侖戰爭重構歐洲的政治文化,A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并沒有涉及歐洲霸主地位的確立,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強調的民主思想在歐洲的傳播,并非多樣化,排除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強調的是民主思想的傳播,并非民族主義的傳播,排除D項。故選:A。
15.【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將部分博物館、古跡、遺址等逐步租讓給私人資本管理,國家掌握所有權、開發權和監督權等”絕大部分保護項目下放到市區級和民間”“頒布了關于私人捐助的相關法律,國家允許企業和個人上交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財產抵消欠稅”等信息可知,意大利等國家在文化遺產保護中除了政府理論還重視積極利用民間力量,這體現了多元力量參與保護遺產的特點,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式,與增加財政收入無關,這些措施也不是為了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排除A項;材料并不是強調國家對文物保護的主導作用,而是強調的是多元力量的參與,排除B項;材料涉及保護文化遺產的信息,未涉及利用文化遺產進行盈利的行為,體現不出經濟價值的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
16【答案】
觀點:大一統理念以推進國家整合 中心,至少包含疆域一統、政治一統、文教一統、古今一統這四個維度。(2分)
說明:戰國時期,長期的戰亂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災難,秦朝的統一結束了戰國時期的分裂局面,順應了人民的要求,這體現了疆域一統。(2分)秦朝建立后實行郡縣制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這體現了政治一統。(2分)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尊崇儒術,實現了思想的統一;實行以孝廉為主的察舉制,選拔大量官員,以儒家忠君愛國思想為教化,認同權威和國家,實現了文教大一統。(2分)西漢建立后,各項制度基本沿襲秦朝,又根據漢朝的國情和需要進行了創新,如實行刺史制度等,這體現了古今一統。(2分)
構建國家大一統,不僅可以從這四個角度分析,還可以從其它角度分析,要多角度的看待問題。(2分)
【解析】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大一統理念以推進國家整合為中心,至少包含四個維度”可得出,觀點為大一統理念以推進國家整合為中心,至少包含疆域一統、政治一統、文教一統、古今一統這四個維度;根據材料“亂莫大于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劃,不得休息”結合戰國戰亂以及秦朝統一可得出戰國時期,長期的戰亂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災難,秦朝的統一結束了戰國時期的分裂局面,順應了人民的要求,這體現了疆域一統;根據材料“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可得出秦朝建立后實行郡縣制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這體現了政治一統;根據材料“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可得出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尊崇儒術,實現了思想的統一;結合察舉制可得出,實行以孝廉為主的察舉制,選拔大量官員,以儒家忠君愛國思想為教化,認同權威和國家,實現了文教大一統;結合漢承秦制、郡國并行、刺史制度可得出西漢建立后,各項制度基本沿襲秦朝,又根據漢朝的國情和需要進行了創新,如實行刺史制度等,這體現了古今一統。
17.【答案】
(1)背景:北魏實施禮制文化改革;北魏文化氛圍淡薄;南北對峙且存有文化差異。(每點2分,共6分)
(2)影響:有利于解決北魏禮制問題,推動孝文帝文化改革;促進南北文化交流,加快胡漢民族交融;提升了北魏的文化地位,增強鮮卑人對華夏文明認同。(每點3分,共9分)
【解析】
(1)據材料“北魏漢族與鮮卑官員圍繞禮制問題展開......爭論”得出北魏實施禮制文化改革;據材料“孝文帝有感于“群書南遷,文風北缺”得出北魏文化氛圍淡薄;據材料“派遣使者前往欲以連和的方式向江南的南齊朝廷借書”得出南北對峙且存有文化差異。
(2)據材料“北魏漢族與鮮卑官員圍繞禮制問題展開......爭論”得出有利于解決北魏禮制問題,推動孝文帝文化改革;據材料“派遣使者前往欲以連和的方式向江南的南齊朝廷借書”得出促進南北文化交流,加快胡漢民族交融;據材料“顯著提升了北魏的文化地位”得出提升了北魏的文化地位,增強鮮卑人對華夏文明認同。
18.【答案】
示例:
唐朝時期的墓葬文化是當時社會狀況的反映。(主題合理賦2分)
《寺觀圖和道觀圖》中寺觀和道觀及沙彌和道士等信息,可以看出唐朝墓葬文化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響,這反映了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文化呈現出多元性特征。(2分)《牽駝出行圖》中的胡商和駝隊可以看出陸上絲綢之路的暢通,《客使圖》中東北的室韋族或靺鞨族使者可以看出唐朝政府對邊疆少數民族的管理,反映了與少數民族間政治經濟交流的頻繁。(2分)《客使圖》中的拜占庭、新羅使者可以看出唐朝與其它國家交往的廣泛性,體現出唐朝對外交往的活躍,(2分)日本高松冢壁畫可以看出唐朝墓葬文化對日本墓葬的影響,反映出唐朝文化影響到了周邊國家的文化發展。(2分)
總之,墓葬文化是時代的縮影,展現了唐朝文化多元、民族交融、經濟繁榮和對外開放的時代特征。(2分)(如果從史料價值、研究價值角度回答,亦可同等賦分)
表述成文2分
【解析】
首先,根據材料可知唐朝墓葬中的壁畫內容豐富,反映當時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對外交往等各個方面的狀況,是研究唐朝歷史的重要資料。圍繞論題,結合題千壁畫案例進行論述,分別論述各壁畫內容及其反映的歷史信息。例如《寺觀圖和道觀圖》描繪寺觀和道觀情況,反映了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文化呈現出多元性特征;《車駝出行圖》描繪胡商和駝隊,反映陸上絲綢之路的暢通和唐朝的對外商貿;《客使圖》描繪周邊少數民族和外國使者來唐朝,反映唐朝時期民族之問、中外之問交往的頻繁;日本高松冢壁畫可以看出唐朝墓葬文化對日本墓葬的影響,反映出唐朝文化影響到了周邊國家的文化發展。最后總結,強調墓葬文化是時代的縮影,展現了唐朝文化多元、民族交融、經濟繁榮和對外開放的時代特征。從墓葬文化的史料價值、研究價值角度回答,言之有理也可。
19.【答案】
(1)歷程:新航路開辟后,隨著貿易和殖民擴張,17世紀中期茶葉已經傳入英國,受到英國社會的推崇;18世紀后成為英國上層社會的奢侈品;18世紀后期至19世紀末,隨著茶葉貿易的擴大和英國茶葉的本土化,茶葉開始在英國社會普及,成為人們的普通飲品,并開始進入英國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6分)
(2)影響:茶葉的輸入豐富了英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改變了英國的飲食結構,增強英國人的體質;飲茶促使了優秀的文學和藝術作品的產生;飲茶有助于政治生活民主化進程;飲茶豐富了歐洲人的社交、娛樂活動。(4分)茶的普及促進了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茶文化的傳播,有助于英國人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了解;茶葉貿易加速了英國的資本原始積累,促進了近代英國的發展;茶葉的引進、種植、加工、貿易等具有鮮明的殖民色彩。(4分)
【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英國和世界。歷程:根據材料:“164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從中國廈門進口茶葉”“1658年9月23日,英國《信使政報》刊登了第一個茶葉廣告”“1663年,英國政治家和詩人埃德蒙沃勒發布《飲茶皇后之歌》,是英國的第一首茶詩”并結合所學得出新航路開辟后,隨著貿易和殖民擴張,17世紀中期茶葉已經傳入英國。據材料“17世紀末,珍貴稀少的中國茶在英國屬于上流社會的奢侈品。”得出17世紀末后成為英國上層社會的奢侈品。據材料“18世紀后期,茶葉價格大幅下降而走進英國民眾的生活。”“19世紀中葉,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和斯里蘭卡大量種植茶樹,并引入機械加工。到1888年,英國人已經成為國際茶葉市場的主導者。”“自1860年開始,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每年召開近萬人的皇家傳統茶宴”得出18世紀后期至19世紀末,隨著茶葉貿易的擴大和英國茶葉的本土化,茶葉開始在英國社會普及,成為人們的普通飲品,并進入英國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
(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英國。影響:據材料“茶葉成為英國人的國民級飲料”得出改變了英國的飲食結構,增強了英國人的體質。據材料“出現了諸多關于茶的文章,豐富了英國文學”得出飲茶促使了優秀的文學和藝術作品的產生。據材料“民主、飲茶、咖啡館是三位一體的東西......有茶水供應的咖啡館成了公眾的討論地點,在那里既能聞到茶水的芬香,又可聽到豐富多彩的演說。”得出飲茶有助于政治生活、民主化進程,豐富了歐洲人的社交、娛樂活動。綜上可得出茶葉的輸入豐富了英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據材料“中國的飲茶瓷器流行”并結合所學得出茶的普及促進了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茶文化的傳播,有助于英國人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了解。據材料“1848-1856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和英國皇家園藝學會派遣茶葉大盜-英國人羅伯特·福瓊多次進入中國,竊取了中國的種茶技術、制茶技術。”“到1888年,英國人已經成為國際茶葉市場的主導者。”得出茶葉的引進、種植、加工、貿易等具有鮮明的殖民色彩,加速了英國的資本原始積累,促進了英國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寿县| 句容市| 运城市| 晋江市| 建阳市| 华宁县| 新宁县| 灵丘县| 璧山县| 财经| 靖江市| 巨野县| 云和县| 襄汾县| 唐山市| 历史| 内江市| 新安县| 福鼎市| 合水县| 怀集县| 临朐县| 油尖旺区| 额敏县| 辽中县| 无极县| 昌图县| 望城县| 湘西| 清徐县| 贵州省| 怀仁县| 麻城市| 墨玉县| 宽甸| 新和县| 遂宁市| 张家港市| 香港| 婺源县| 阿拉善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