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山東省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山東省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山東省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5小題)
1.據下圖可知,商、西周青銅器鑄造的繁榮( )
A.推動了南北農業經濟進步 B.依賴大規模商業活動開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聯系的加強 D.緣于統治區域擴大到江南
2.下圖為商代王位世系圖(部分)。“三公二父”是商王康丁的五位旁系先王,他們經常一起受祀,祖甲多數情況下都是單獨受祀。這些做法表明當時( )
A.嫡長子繼承制已經確立 B.兄終弟及方式漸趨成熟
C.直系血緣紐帶關系強化 D.統治集團內部等級森嚴
3.春秋初年,楚、吳均因文化落后被稱為蠻夷之國,但到魯宣公十二年(前597年)及魯定公四年(前506年)卻被《春秋》改稱為“楚子”“吳子”;杞君(夏之后裔)朝魯君時用夷禮被貶稱為夷,后改用周禮則又得稱為“諸夏”。上述稱呼變化印證了,當時( )
A.列國紛爭的現實 B.華夏認同的觀念 C.夷夏關系的對立 D.儒家思想的傳播
4.孟子主張“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墨子認為“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兩者的主張( )
A.塑造了共同價值觀念 B.目的是重構社會秩序
C.適應了兼并戰爭需要 D.構建了社會道德體系
5.東漢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漢書·敘傳》中指責《史記》將漢史“編于百王之末,側于秦、項之列”,所以他將《高帝紀》作為開篇,陳涉、項羽分別由世家、本紀降為傳。這一史學編撰的變化反映出( )
A.貴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殺 B.作者思想境界的差異巨大
C.史學的政治功能日益擴大 D.官修史書體裁進行了變革
6.北魏皇帝賜名是鮮卑族的重要習俗。孝文帝時期開始向北方漢族大族賜名,所賜之名都取自漢族的重要經書和史書。這一做法旨在( )
A.實行因俗而治 B.延攬漢族文士
C.承續華夏傳統 D.促進政權認同
7.有學者認為,宋代的識字率相對較高。真定府的一處摩崖石刻顯示,山區牧羊人也有能讀會寫者;南方農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讀者十家而五六”,邵武軍的許多村落“皆聚徒教授”。這一現象表明當時( )
A.書院制度日趨完備 B.雕版印刷相當普及
C.崇文興教漸成風尚 D.文化重心已經南移
8.明清君臣、官民關系與父子關系糾纏在一起,形成了一種類似于法律上的擬制血親關系。但黃宗羲從“父子一氣”而“君臣不同氣”的氣本論哲學層面否定了君臣之間的天然血緣聯系,王夫之同樣也認識到了君臣關系的非血屬性。他們的認識(  )
A.推動傳統倫理秩序的崩解 B.體現了政府放松對社會的控制
C.緣于中央集權制度的衰落 D.具有反對封建專制的進步意義
9.下表為晚清學者梁廷相在1844--1846年間著述的簡介。據此可知該學者( )
著述 簡介
《合省國說》 《蘭侖偶說》 記述美國和英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情況
《粵道貢國說》 收錄清初至道光年間,從海道到廣州貿易和向清廷“入貢”的暹羅、荷蘭、英國、葡萄牙等國與清廷來往國書、藩屬入貢條例,以及清朝有關諭旨和地方官奏章
A.摒棄了天朝上國觀念 B.借助西學推動政治變革
C.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 D.具有開眼看世界的意識
10.以下三圖蘊含相似歷史符號:三只循環追逐的兔子共用三只耳朵,彼此朝著同一個方向跳躍、奔跑,直挺的耳朵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卓詭變幻如萬花筒一般。這個視覺符號最早從敦煌出發,跨越萬里,延續千年,出現在歐洲教堂的屋頂浮雕中,寺院的石雕與金屬圣器上,甚至還有埃及、敘利亞的彩陶上……以下能推動“三兔共耳”視覺符號傳播的是( )
莫高窟407窟藻井(隋朝,目前最早) 埃及陶器碎片(13世紀) 德國教堂廊窗(13-14世紀)
①隋唐陸上絲綢之路 ②印歐人的遷徙 ③蒙古西征 ④阿拉伯帝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下圖所示歷史事件( )
A.傳播了阿拉伯數字 B.擴大了羅馬法的適用范圍
C.開啟了希臘化時代 D.加快了印刷術的西傳進程
12.下表是14世紀亞平寧半島組建大學的情況。據此可知,當時該地( )
大學名稱 組建時間 組建者 大學名稱 組建時間 組建者
羅馬大學 1303年 教廷 阿雷佐大學 1355年 城市
佩魯賈大學 1308年 城市 錫耶納大學 1357年 城市
特里維索大學 1318年 城市 帕維亞大學 1361年 當地諸侯
維羅納大學 1339年 城市 盧卡大學 1369年 城市
比薩大學 1343年 城市 費拉拉大學 1391年 當地諸侯
A.城市自治運動開始興起 B.宗教教育漸趨衰落
C.市民階層文化需求增強 D.人文主義思想活躍
13.有學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時,卻也摧毀或動搖了歐洲教皇統治的經濟基礎,尤其是蒙古對征服區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讓歐洲人開始質疑教會的觀點和主張。對此理解準確的是( )
A.蒙古西征客觀上加強了文化交流
B.蒙古西征客觀上促進了思想解放
C.蒙古西征引發了民族遷徙
D.蒙古西征引發了宗教改革
14.16世紀,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后極力推廣天主教,排斥當地宗教信仰,遭到當地人的強烈反對。17世紀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達盧佩圣母像卻逐漸流行開來,成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據此推知,西班牙的殖民( )
A.改變了區域人口結構 B.摧毀了美洲本土文化
C.影響了歐洲宗教改革 D.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
15.1938年,在13.9萬名申請入境美國的德國猶太人和工會成員中,只有1.95萬人被接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有近80萬東歐人、72.5萬古巴人和25萬來自印度支那國家的難民入境美國。這表明二戰后的美國( )
A.更加重視高素質人才的流入 B.加緊與蘇聯爭奪“中間地帶”
C.經濟發展刺激了勞動力市場 D.移民政策服務于國家對外戰略
二、材料題(本大題共1小題)
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貨幣中的漢朝
材料
圖1 西漢早期半兩錢范分布示意圖
圖2 各地出土的半兩錢范樣式
——據黃媚《西漢早期半兩錢生產與管理的初步考察》等
西漢中前期貨幣的演變
時期 貨幣名稱 貨幣政策 備注
漢初 半兩(榆英錢) 允許民間私鑄 注:24銖為1兩;榆英錢實重3銖。五銖錢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貨幣”。
呂后二年 八銖半兩錢 取消私鑄,官鑄 注:24銖為1兩;榆英錢實重3銖。五銖錢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貨幣”。
孝文五年 四銖半兩錢 廢盜鑄令,允許私鑄 注:24銖為1兩;榆英錢實重3銖。五銖錢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貨幣”。
景帝中元六年 四銖半兩錢 禁止民間私鑄,行郡國鑄幣 注:24銖為1兩;榆英錢實重3銖。五銖錢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貨幣”。
武帝元狩五年 五銖錢 郡國鑄幣 注:24銖為1兩;榆英錢實重3銖。五銖錢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貨幣”。
武帝元鼎四年 上林三官五銖錢 廢郡國鑄幣,鑄幣權歸中央 注:24銖為1兩;榆英錢實重3銖。五銖錢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貨幣”。
——據彭信威《中國貨幣史》等
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西漢中前期貨幣演變進行解讀。
三、綜合題(本大題共1小題)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紅色記憶
紅色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筑物特指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歷程中,具有革命紀念意義、教育意義和革命價值的遺址、遺跡及紀念建筑物。圖1、圖2、圖3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土地革命時期紅色文物的空間分布。
(1)對紅色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筑物空間分布特征進行分析說明。
(2)闡釋“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理由。
四、材料題(本大題共1小題)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國教育大事記
年代 大事記
1949年 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決定建立人民教育事業;
1952年 保留少數文理科綜合性大學,按行業歸口建立單科性高校,政府接辦改造了65所私立高校。重工輕理,取消不少學校的政法財經等人文學科。
1957年 毛澤東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1958年 全國高校從1957年的229所增加到23500所。
1966年 高校停止招生,大批青年上山下鄉。
70年代初 高校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只要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和學校復審,不需要文化課考試就可以上大學;
1977年 恢復高考的招生對象是: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干部和應屆高中畢業生。錄取學生時,將優先保證重點院校、醫學院校、師范院校和農業院校,學生畢業后由國家統一分配。
1978年 鄧小平提出教育應優先發展的思想;
1983年 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
1995年 黨中央做出了實施科教興國的重大決策。
1996年 國家開始了雙向選擇、自由擇業的試點,到1998年大學生由國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當年70%以上的大學畢業生是自主擇業的。
1999年 當年招生人數增加51.32萬人,招生總數達159.68萬人,增長速度達到47.4%,2000年的擴招幅度為38.16%。
2000年 2000年之后,國家開始批準建立獨立學院,中國高校出現了公辦、民辦、辦公辦民(如獨立學院)三種方式并存的局面,從而基本上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
——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大事記》等
上表反映了新中國教育發展歷程,請采用一個新的時間尺度,對1949年至2000年中國教育發展歷程進行階段劃分,并說明劃分依據。
五、綜合題(本大題共1小題)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格局發生巨大變化,伴隨著全球化以及交通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國際移民的流量、流向和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總體規模更加龐大,形勢更為復雜。正如戴維·赫爾德所說,“有一種全球化形式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形式都更為普遍,這種全球化形式就是人口遷移”。
——摘編自揚恕、王術森《人口遷移:全球化進程中的“雙刃劍”》
材料二 2019年全球移民數量2.72億人,2020年的數據為2.81億人。歐洲占國際移民總數的比例達30.9%,亞洲30.5%,北美20.9%、非洲9%。2020年,65%的國際移民居住在高收入國家,31%的移民居住在中等收入國家,尤其是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居住在低收入國家的僅占4%。約占78%的國際移民處于15歲至64歲的勞動年齡。截止2021年底,全球因迫害、沖突、暴力以及違反人權等導致的被迫移民人數再創新高,總數達8930萬人。
——摘編自陳積敏《當前國際移民的新動向及其啟示》
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世界人口跨區域遷移的認識。
參考答案
1.【答案】C
【詳解】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圖中顯示重要銅礦在南方有分布,而商、西周政治中心多在北方。青銅器鑄造離不開銅礦資源,北方政治中心要獲取南方銅礦資源來鑄造青銅器,這一過程必然加強了南北方聯系,C項正確;圖片主要呈現的是商、西周時期重要銅礦分布以及政治中心、諸侯國位置等信息,未涉及青銅器鑄造與南北農業經濟進步之間關聯的內容,排除A項;從圖中找不到任何關于大規模商業活動開展的相關信息,不能表明青銅器鑄造繁榮依賴大規模商業活動,排除B項;從圖中只能看到南方存在重要銅礦以及一些地理位置信息,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統治區域擴大到江南與青銅器鑄造繁榮存在必然因果聯系,排除D項。
2.【答案】C
【詳解】“三公二父”是商王康丁的五位旁系先王,經常一起受祀,祖甲是商王康丁的直系先王,多數情況下都是單獨受祀,直系先王相比于旁系先王,有單獨受祀的更高待遇,體現直系血緣紐帶關系強化,C項正確;嫡長子繼承制的確立是在西周時期,排除A項;直系先王相比于旁系先王,有單獨受祀的更高待遇,與父死子繼的繼承方式漸趨穩固有關,排除B項;材料體現商代王位世系,而非貴族等級,排除D項。
3.【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春秋時期,楚、吳蠻夷之國的身份開始轉變為“楚子”“吳子”的身份,杞君(夏之后裔)朝見魯君將夷禮改為周禮,說明當時民族趨向融合,華夏認同的觀念出現,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列國紛爭和儒家思想的傳播,排除A、D兩項。材料體現的是夷夏的融合,而非對立,排除C項。
4.【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孟子(儒家)提出“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墨子(墨家)強調“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二者均將任用賢才視為國家治理的核心,說明他們試圖通過人才選拔機制解決社會問題,建立穩定的政治秩序,B項正確;孟子和墨子分屬不同學派,價值觀差異顯著,排除A項;法家主張更直接服務于戰爭,而孟子和墨子的“賢才”理論側重長遠治理,非短期的軍事目標,排除C項;儒家注重道德(如“仁義”),但墨家主張“兼愛”“非攻”更偏向社會規則,二者未協同構建統一道德體系,排除D項。
5.【答案】C
【詳解】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班固的做法強化了對帝王中心地位的肯定,弱化了項羽、陳勝的地位,這是儒學正統觀念強化在史學的體現,C項正確;“貴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殺”與材料“項羽降為傳”相矛盾,排除A項;“作者思想境界的差異巨大”表述過于夸大,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不是史書體裁進行的變革,而是時代變遷,史書編撰也發生變化,排除D項。
6.【答案】D 
【解析】基礎考點:北魏孝文帝改革
選擇D:材料表明,一些北方漢族大族在北魏獲得賜名,所賜之名遵循漢族文化,這種拉攏漢族大族的做法目的在于得到漢族大族對鮮卑政權的認同。排除A:因俗而治強調對不同的民族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材料并未涉及相關內容。排除B:延攬漢族文士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C:賜名承續的是鮮卑傳統。
7.【答案】C
【詳解】據材料可知,宋代識字率較高,即便是農村地區的村落,文化風氣依然濃厚,因此可以推斷宋代整個社會形成崇文風氣,C項正確;材料僅顯示宋代形成崇文風氣,材料沒有講明是因書院制度完備而形成的,排除A項;B項表述符合史實,據材料無法得出宋代雕版印刷術相當普及,排除B項;D項表述基本符合史實,材料中雖然有“南方農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的信息,但是材料重點不是強調宋代南方文化重心南移,材料整體上突出宋代崇文的社會風氣,排除D項。
8.【答案】D
【解析】D.根據材料分析可知,黃宗羲否定君臣的之間的天然血緣關系,王夫之也認識到君臣關系的非血屬性,這體現出他們對君主專制的反對態度,具有反封建的進步意義,故D項正確;
A.材料中沒有涉及傳統倫理秩序的變化,故排除A項;
B.材料中只是說黃宗羲和王夫之對君臣血緣關系的否定,不能說明政府對社會控制放松,故排除B項;
C.明清時期中央集權制并未衰落,故排除C項。
9.【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記述美國和英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情況”與“收錄清初至道光年間,從海道到廣州貿易和向清廷;‘入貢’的暹羅、荷蘭、英國、葡萄牙等國與清廷來往國書”可知,梁廷相主要項當時的國人介紹海外國家風土人情以及其社會制度,這有利于擴展國人的眼界,具有開眼看世界的意識,D項正確;根據材料“在1844--1846年間”可知,此時初期近代初期,清政府還沒有摒棄了天朝上國觀念,排除A項;“借助西學推動政治變革”的是維新變法運動,發生于19世紀末,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學習西方的科技,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
10.【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最早從敦煌出發,跨越萬里,延續千年,出現在歐洲教堂的屋頂浮雕中,寺院的石雕與金屬圣器上,甚至還有埃及、敘利亞的彩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兔共耳與絲綢之路相關聯,發源于敦煌,經中亞、西亞或北非,傳至歐洲,隋唐大一統時期,絲綢之路進一步發展,蒙古西征以及阿拉伯帝國都對傳播“三兔共耳”視覺符號起到一定作用,①③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從公元前2千紀初起,以印歐人為主體的游牧部落陸續進入西起歐洲、東到印度的廣大地區,整個遷徙過程延續數百年甚至上千年,早于絲綢之路形成時間,與“三兔共耳”視覺符號傳播無關,②錯誤,排除A、B、D三項。
11.【答案】C
【詳解】根據地圖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公元前四世紀亞歷山大東征路線以及帝國范圍(其版圖東起蔥嶺與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灣并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臘,北抵黑海及阿姆河),亞歷山大東征開啟了歷史上的希臘化時代,C項正確;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頭表示數字,創造了從0到9十個數字的計數法,阿拉伯人學會這一方法,對它加以改造,12世紀初這一簡便的計數法通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排除A項;隨著羅馬帝國疆域的不斷擴大,羅馬法的適用范圍也不斷擴大,排除B項;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術發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時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與材料中的事件不符,排除D項。
12.【答案】C
【詳解】據材料可知,14世紀,城市自治運動推動了市民階層的壯大,市民階層對文化需求的增強,組建了一系列大學,用于提升文化知識,C項正確;城市自治運動開始興起于12—13世紀,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中描述的是大學的建立,沒有描述宗教教育信息,排除B項;人文主義思想是強調人的價值,重視人的作用,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
13.【答案】B
【詳解】據材料可知,蒙古西征對歐洲教皇統治的經濟基礎的打擊及在征服區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讓歐洲人開始質疑教會的觀點和主張,說明蒙古西征推動了歐洲的思想解放,B項正確;材料并沒有涉及蒙古傳播了中國文化,交流是雙向的,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對西方宗教文化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民族遷徙,排除C項;蒙古西征并沒有直接引發了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天主教阻礙資本主義發展,排除D項。
14.【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17世紀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達盧佩圣母像卻逐漸流行開來,成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可知,材料以墨西哥的象征之一—瓜達盧佩圣母像敘述了西班牙殖民者極力推廣天主教與墨西哥本土宗教信仰,從沖突到兼容的史實。殖民勢力的持續侵略改造著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改變了墨西哥人口結構,A項正確;瓜達盧佩圣母像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排除B項;材料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關系,排除C項;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征服墨西哥,時間不符,排除D項。
15.【答案】D
【詳解】據所學可知,二戰后美蘇冷戰,美國大量接收來自東歐、古巴和印度支那國家的難民,是因為這些地方發生了社會主義革命,因此美國接收這些地區難民的主要原因是和蘇聯對抗,即移民政策服務于國家的對外戰略,D項正確;二戰后美國接收的難民并不一定是高科技人才,排除A項;二戰后的東歐不屬于“中間地帶”,排除B項;二戰后美國接收的難民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并非美國為了吸納勞動力,排除C項。
16.【答案】
從材料看:
角度1地理(布區域)角度:漢初半兩錢范主要生產地在關中、中原和山東地區。這反映出漢代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在北方。
角度2:從形制看:各地存在差異不統一。這反映了漢初郡國并行體制,諸侯擁有自主鑄幣權。
角度3:從演變趨勢看,由最初的幣值雜亂逐漸走向規范統一的五銖錢。這反映了鑄造主體從民間私鑄到官鑄,從地方鑄幣到中央統一鑄幣。
角度4:總之,漢初幣制亂象背后是漢初經濟凋敝和國家治理能力不足的體現;其后幣制逐漸走向規范統一、反映出西漢經過休養生息,國力增強,中央集權得到加強。漢武帝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貨幣統一為五銖錢。(以上任取兩個角度即可)
從影響看:貨幣逐漸走向統一和規范,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據,鞏固漢朝的大一統:有利于漢朝經濟發展交流:對后世政治、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詳解】
本題為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涉及的時空是西漢(中國)。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貨幣的演變往往與國家的經濟政策、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社會需求等因素密切相關。在西漢中前期,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貨幣制度也經歷了一系列的調整和完善。
其次,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角度,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進行解讀:
角度1地理(布區域)角度:漢初半兩錢范主要生產地在關中、中原和山東地區。這反映出漢代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在北方。
角度2:從形制看:各地存在差異不統一。這反映了漢初郡國并行體制,諸侯擁有自主鑄幣權。
角度3:從演變趨勢看,由最初的幣值雜亂逐漸走向規范統一的五銖錢。這反映了鑄造主體從民間私鑄到官鑄,從地方鑄幣到中央統一鑄幣。
角度4:對材料進行綜合解讀,漢初幣制亂象背后是漢初經濟凋敝和國家治理能力不足的體現;其后幣制逐漸走向規范統一、反映出西漢經過休養生息,國力增強,中央集權得到加強。漢武帝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貨幣統一為五銖錢。
最后,從影響角度總結西漢中前期貨幣演變的影響:貨幣逐漸走向統一和規范,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據,鞏固漢朝的大一統:有利于漢朝經濟發展交流:對后世政治、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17.【答案】(1)說明:湖南東部、江西中南部、福建西部密集程度高:該區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早期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發生地之一、農村革命根據地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中心區域等。
主要分布于山區或高原地區: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路線;遠離城市,敵人力量薄弱,有利于革命力量的積蓄和發展;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利于戰略攻守。
主要分布于河流湖泊附近:提供戰略回旋空間,利于革命戰爭中靈活機動行軍,能得到出奇制勝的效果;因特殊地形易造成激烈戰斗。
(2)革命紀念意義:西柏坡是解放戰爭后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關鍵決策中心。教育意義:西柏坡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的集中體現,具有深遠的教育價值。革命價值:舊址承載了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的歷史節點,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奠定了思想與制度基礎。
【詳解】(1)根據圖1可以看出,湖南東部、江西中南部、福建西部密集程度高;結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可知,湖南東部是早期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發生地之一,江西和福建是農村革命根據地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中心區域等。根據圖2餅狀圖可知,遺址主要分布于山區或高原地區,這是因為在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指導下,共產黨領導武裝斗爭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從革命的道路和地理環境等角度分析原因。據圖3的柱狀圖及下方文字說明,得出主要分布于河流湖泊附近,這是因為工農武裝割據與江河湖泊的地形、軍事、政治等方面緊密相連,復雜的地理環境可以提供戰略回旋空間,利于革命戰爭中靈活機動行軍,能得到出奇制勝的效果;因特殊地形易造成激烈戰斗。
(2)首先,據材料“紅色革命遺址具有革命紀念意義”并結合所學知識西柏坡歷史地位,西柏坡是1948-1949年中共中央駐地,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在此召開,毛澤東提出“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標志中國革命進入新階段,由此可得出革命紀念意義:西柏坡是解放戰爭后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關鍵決策中心。其次,根據材料“具有教育意義”并結合西柏坡精神內涵,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兩個務必”(務必保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西柏坡紀念館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吸引數百萬群眾學習革命歷史。由此可得出教育意義:西柏坡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的集中體現,具有深遠的教育價值。最后,根據材料“革命價值”并結合新中國籌建史實,西柏坡時期形成的新中國建國方略、政治協商制度雛形,中共中央在此制定《土地法大綱》,推動全國土地改革,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提供社會基礎。由此可得出革命價值:舊址承載了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的歷史節點,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奠定了思想與制度基礎。
18.【答案】階段一:探索與動蕩期(1949—1977年)
劃分依據:此階段教育發展深受政治運動影響,教育政策頻繁調整,呈現“破舊立新”與“動蕩反復”的雙重特征。
階段二:改革開放與調整期(1978—1995年)
劃分依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教育政策轉向服務現代化,重建秩序并探索開放路徑。
階段三:深化改革與創新發展期(1996—2000年)
劃分依據:市場經濟改革深化與全球化加速,教育體制突破計劃模式,走向多元與開放。
【詳解】首先,根據材料1949年“建立人民教育事業”及1952年高校調整,并聯系所學知識,新中國成立初期全面改造舊教育體系,模仿蘇聯模式建立專業院校,服務于工業化建設,體現計劃經濟下的教育集中管理。根據材料1958年“高校數量激增”及1966年“停止招生”可知,大躍進時期盲目擴張高校,違背教育規律;文革期間教育體系癱瘓,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教育淪為政治運動工具。根據材料70年代初“工農兵學員推薦入學”可知,取消高考、以階級出身取代學術標準,教育公平與質量嚴重倒退。由此可將1949—1977年劃分為階段一:探索與動蕩期;此階段教育發展深受政治運動影響,教育政策頻繁調整,呈現“破舊立新”與“動蕩反復”的雙重特征。其次,根據材料1977年“恢復高考”及1978年“教育優先發展”,并聯系所學知識,高考恢復標志教育撥亂反正,選拔機制回歸公平;鄧小平提出教育優先,為改革開放儲備人才。根據材料1983年“三個面向”方針可知,教育目標從服務政治轉向服務現代化,強調與國際接軌和前瞻性。根據材料1995年“科教興國戰略”可知,將科技與教育提升為國家核心競爭力,高校科研與產業結合。由此可將1978—1995年劃分為階段二:改革開放與調整期;此階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教育政策轉向服務現代化,重建秩序并探索開放路徑。最后,根據材料1996年“大學生自主擇業”并聯系所學知識,取消統包分配,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教育服務從國家計劃轉向個人發展需求。根據材料1999年“高校擴招”及2000年“高等教育大眾化”可知,擴招打破精英教育壁壘,民辦高校崛起,教育機會普及與質量并重。根據材料2000年“公辦、民辦、混合制并存”可知,辦學主體多元化,適應社會分層需求,體現教育市場化與國際化趨勢。由此可將1996—2000年劃分為階段三:深化改革與創新發展期;此階段市場經濟改革深化與全球化加速,教育體制突破計劃模式,走向多元與開放。
19.【答案】冷戰結束以來經濟全球化加快與交通通信技術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世界人口跨區域遷移的規模變得更為龐大,形勢愈發復雜。高收入國家因就業機會多、薪資福利好吸引大量勞動力,區域經濟差異促使人口流動。部分地區的戰爭、沖突等政治社會問題導致難民潮涌現。人口遷移所造成的積極影響:在經濟上為遷入地補充勞動力、激發創新,為遷出地增加外匯、帶動產業發展,文化上促進交流融合、豐富多樣性。消極影響:經濟層面遷入地就業市場受沖擊、公共服務壓力增大,遷出地面臨人才外流,社會方面遷入地存在社會融合難題、移民管理復雜。因此,國際社會需要加強合作,制定合理的移民政策,建立移民信息共享機制以妥善解決難民問題,發展中國家應加快自身發展步伐,減少人才外流并吸引人才回流,遷入地要積極開展多元文化教育,移民自身也應主動融入當地社會 。
【詳解】據材料一“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格局發生巨大變化,伴隨著全球化以及交通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國際移民的流量、流向和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總體規模更加龐大,形勢更為復雜”可知,冷戰結束以來經濟全球化加快與交通通信技術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世界人口跨區域遷移的規模變得更為龐大,形勢愈發復雜。據材料二“2020年,65%的國際移民居住在高收入國家,31%的移民居住在中等收入國家,尤其是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居住在低收入國家的僅占4%”可知,經濟上,高收入國家因就業機會多、薪資福利好吸引大量勞動力,區域經濟差異促使人口流動。據材料二“全球因迫害、沖突、暴力以及違反人權等導致的被迫移民人數再創新高”可知,部分地區的戰爭、沖突等政治社會問題導致難民潮涌現。結合所學從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來分析。積極影響:結合所學從經濟上對遷入地勞動力和創新的影響、對遷出地外匯的增加和產業的帶動、文化上促進融合和多樣性的角度分析。消極影響:結合所學從遷入地的就業市場和公共服務、社會融合、移民管理,遷出地的人才外流的角度分析。最后,結合所學從國際社會的合作、制定合理的移民政策、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多元文化教育、移民自身主動融入當地社會的角度分析解決人口遷移帶來的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鲁甸县| 和硕县| 和龙市| 简阳市| 界首市| 浦江县| 都江堰市| 理塘县| 唐海县| 晋江市| 新干县| 郴州市| 长寿区| 昆明市| 崇文区| 皮山县| 隆子县| 井研县| 襄垣县| 道真| 桐柏县| 丁青县| 陵川县| 尤溪县| 思南县| 措美县| 灌云县| 中方县| 临颍县| 江永县| 望谟县| 新蔡县| 绥宁县| 惠安县| 宝山区| 定安县| 满洲里市| 南江县| 香港 | 宣化县| 新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