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閬中中學校2025年春高2024級期中學習質量檢測歷史試題(滿分:100分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1卷(選擇題)一、單選題(每小題2分,共72分)1.兩河流域考古資料顯示:在烏魯克遺址發現了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象形文字泥板與精美的雪花石膏容器;在尼尼微遺址出土了公元前7世紀亞述帝國的大規模宮殿建筑殘跡及大量楔形文字泥板文獻;在巴比倫遺址發現了約公元前6世紀的空中花園相關遺跡與數學天文記錄泥板。這體現出兩河流域()A.文明起源較早且多元B.文化傳承具有連續性C.建筑技藝領先于世界D.不同文明的相互融合2.人類最初的各農業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國出現于北緯30°上下的區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在這個緯度區間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的“軸心時代”,雖然有千山萬水的阻隔,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這些現象說明()A.地理氣候是文明發展的決定性因素B.人類文明的發展有一定的內在規律C.農業文明的發展是文化引導的結果D.早期人類各文明體有著密切的聯系3.在古波斯帝國的統治下,以前沒有國家管理經驗的地區迅速獲取了相關的知識和技術,如發源于中亞犍陀羅的佉盧文是基于帝國最常用的阿拉米語字母而寫的。據此可知,古波斯帝國()A.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橋梁B.集權統治擴大了其文明影響C.廣泛吸收被統治地區文化D.創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4.古希臘人的足跡踏遍了地中海世界,但在希臘人建立的殖民城邦中,母邦與子邦之間的關系是基本平等的;殖民擴張使希臘接觸到西亞、埃及和更廣大的地區,對希臘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據此,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可以認識到()A.文明在交流中得到發展B.地理條件影響希臘殖民擴張C.希臘擴張客觀促進經濟的交流D.希臘社會受到北非、西亞的影響5.羅馬帝國時期,蓋維斯·屋大維·奧古斯都開創性地對行省居民進行人口和財產普查。普查在中央政權領導下,由行省政府、城市和鄉村等具體實施,行省居民以家庭為單位申報人口和財產,申報內容被記錄、編訂與存檔。此舉()A.有利于維護寡頭政治的穩定B.保障了羅馬居民的財產權C.保證了帝國財政目標的實現D.強化了對社會經濟的管理6.有學者稱:“羅馬的法律體系里普遍包含著當地的習慣法,即便在公元212年所有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自由民都被賦予公民權之后,也依然如此。帝國境內的法官除了援引成文法,還享有遵循并建立判例的權力。”據此可知,該學者強調()A.法官在民主政治中有重要地位B.習慣法具有普遍的適用性C.羅馬法蘊含著公平正義的原則D.羅馬法具有靈活實用特點7.奧斯曼帝國在征服埃及后,保留了埃及原有的灌溉水利系統,同時任命當地有威望的部落首領負責管理水利設施的維護與修繕,并且規定這些部落首領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組織當地民眾進行水利工程的季節性調整,確保農業用水的穩定供應。這些做法()A.加劇了帝國內部民族矛盾B.促進了帝國統治的穩定C.阻礙了埃及農耕文明發展D.減輕了埃及農民的負擔8.15世紀末16世紀初,印加國家發展到鼎盛時期,它將一個統一的土地模式投射到廣闊的領土和前所未有的人口上,利用梯田這一改善土地的農業項目加強對帝國地方的控制。這說明印加人()A.宗教統治色彩濃厚B.利用中央集權加強統治C.受到歐洲文明影響D.梯田建設水平世界領先9.希林頓《非洲史》:“考古證據顯示,東非的大湖區和乍得湖之間的地區,在公元前1000至前600年期間,存在過早期的煉鐵活動,這時西亞技術尚未傳播到埃及。”這說明()A.冶鐵技術最早產生于非洲地區B.自然環境限制了文明之間交流C.人類文明的產生具有多源特征D.非洲文明具有很強的區域特征10.下圖是非洲遠古神話中的“雙角女神圖”。女神頭戴牛角冠,角冠之上有谷類農作物,正在向耕作的人們傳播“卡根(象征萬物生命之源)”。與此相似的古埃及豐產女神愛西斯也頭戴牛角冠。對此解讀合理的是,遠古非洲()A.牛耕廣泛傳播B.社會分工擴大C.率先培育谷物D.先民邁向文明11.1587年,一個法國貴族惋惜地稱,貴族“失去了過去的財富,在我們的好國王路易十二和弗朗索瓦一世時期,這些財富曾為貴族家庭增光添彩。”他還明確指出,現在10個貴族家庭中,8個有“轉讓部分產業、抵押和債務之苦惱”。該貴族陳述的現象折射出()A.新航路開辟導致了法國的衰落B.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等級制度C.價格革命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D.法國在對外貿易中貨幣大量外流12.18世紀初,英國殖民者創立了面向印第安兒童的專門學校。原住民學生被禁止說民族語言、穿民族服飾、參與民族活動。學校的教育內容有基督教教義,殖民者的語言、法律甚至歐洲古典文化、歷史等。此舉旨在()A.強化殖民控制B.傳播科學知識C.推動文化交融D.摧毀本土傳統13.原產于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被阿拉伯人廣泛種植和飲用,中世紀晚期中國人促進了咖啡從藥飲轉變為大眾休閑飲料,土耳其人發明了咖啡正宗科學的飲用法,印度人參與了傳播咖啡,在地理大發現時代,歐洲人把咖啡傳遍全世界。由此可知咖啡的傳播()A.體現了人類聯系不斷加強B.根本改變了人類飲食習慣C.推動了跨區域的人口流動D.是殖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14.英荷學者對于海洋的主權有不同的闡述。雙方的觀點分歧體現了當時英荷兩國)主要著作 基本觀點荷蘭學者格勞秀斯的《論海洋自由》(1609) “海洋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任何人的私有財產,因為自然不僅允許而且強使人們共同使用“不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不能在海洋自身上建立任何私有權”英國學者塞爾登的《海洋封閉論》(1635) “依據自然法和萬民法,海洋并非為所有人共同所有,而是如同陸地一般,能夠被私人所占有,成為私有財產”“不列顛海域的統治權或與大不列顛島相鄰的海域現在是而且一直是不列顛帝國的一部分或附屬”A.對私有財產權的界定不同B.致力于劃分海洋勢力范圍C.爭奪海洋秩序話語主導權D.積極推行自由主義的政策15.新航路開辟后,從東方進口的奢侈品在英國掀起了奢侈消費浪潮。這些具有異域風情的奢侈品使得英國消費者對這些物品提供的更高級、更文明的生活方式著迷,新的家內物品和裝飾品市場不斷發展。據此可知,當時()A.消費觀念發生根本轉變B.重商主義促進商品流通C.文明交流引發價格革命D.商業革命推動經濟發展16.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行股票的股份公司,隨后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建立,人們可以在這里自由買賣股票,這些新型經濟組織形式的出現,在當時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可用來說明()A.重商主義政策已被普遍拋棄B.工業革命催生資本市場發展C.殖民貿易推動經濟組織創新D.經濟發展導致社會階層固化17.下圖是德國畫家克拉納赫1521年制作的宣傳冊中的兩幅木刻插畫,左圖是基督為門徒洗腳的簡樸生活,右圖是教皇讓國王親吻其腳的特權行為,兩幅畫里基督的謙卑與教皇的傲慢形成了強烈對照。由此可推知,兩幅插畫()A.否定神學創世學說B.傳播理性主義思想C.批判了教會的特權D.推動民族國家形成18.16世紀,馬丁·路德的改革告訴人們,上帝希望個人完成在現世里所處地位賦予他的責任和義務;加爾文派則認為勞動是上帝的旨意,財富是上帝恩寵狀態的標志。這些主張()A.淡化了宗教的社會教化功能B.適應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需要C.使人們的生活更加理性自由D.緩和了基督教各教派的矛盾19.在16世紀,一位被羅馬教廷痛斥為“沉淪之子”的人,指出唯靠《圣經》、唯靠上帝的恩典、唯通過信仰基督,人就能達到靈魂獲救而稱義。并且認為“教會最初的意義乃是在世上一切基督徒的集會,其本質并不是有形的”;只有國家才是唯一被承認的社會機構。由此可知,這位“沉淪之子”的主張()A.不利于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與發展B,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C.適應了西歐新興資產階級發展訴求D.強化宗教倫理對人們思想的控制20.薄伽丘在《十日談》中描述道:“這場瘟疫......任你怎樣請醫服藥,這病總是沒救的。浩劫當前,這城里的法紀和圣規幾乎全部都蕩然無存了......城里的人們大難當前,丟下一切,只顧尋歡作樂。”這場瘟疫()A.直接推動了青霉素的發現B.瓦解了基督教會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C.使人們更加關注現實世界D.使大洋洲的人口結構發生替代性變化21.18世紀,歐洲掀起了翻譯和出版東方文獻的熱潮。對于歐洲人而言,他們在對異域文化的理想化過程中,找到了考量自身文化傳統的一個新視角。這一熱潮()A.忽視了歐洲傳統文化的優勢B.推動了啟蒙運動的發展C.受到了民族解放運動的影響D.推動了西學東漸的進程22.1777年11月,“大陸會議”通過了由約翰·迪金森起草的《邦聯和永久聯合條例》,該條例第一次將這個國家正式命名為“美利堅合眾國”,并把“大陸會議”改為“邦聯國會”,賦予邦聯國會宣戰、外交等權力。該條例的通過()A.宣告美國獨立戰爭取得勝利B.為美國國家的組成提供依據C.標志著美國成為聯邦制國家D.加強了聯邦政府的行政權力23.下表為18世紀法國大革命期間先后執政的政治派別及其主要主張。這說明當時法國()政治派別 主要主張君主立憲派 保留國王,實行君主立憲制,制定憲法限制王權吉倫特派 反對君主制,主張建立共和國,維護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雅各賓派 實行激進民主專政,打擊封建勢力,推行限價政策等A.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B.政治斗爭推進社會變革C.革命的性質發生了變化D.各派政治理念漸趨一致24.農民是俄羅斯帝國最大的納稅群體,他們的稅收負擔也最為沉重。1883年,俄國財政部宣布廢除原皇室領地農民、無地農民和賞賜農的人頭稅。從1887年開始,除西伯利亞之外,俄國其他地區的人頭稅全部廢除。人頭稅的廢除,表明俄國()A.農民生活得到根本改善B.稅收的階級性色彩淡化C.開啟資本主義社會轉型D.擺脫了國家的財政困境25.19世紀末,在西式生活方式的滲透與沖擊之下,日本自上而下“和洋折衷”之風盛行,時尚趨勢也由喜愛穿著繁瑣復雜的傳統服裝轉向更為輕便實用的西方服飾。除此之外,他們還翻譯西方作家的作品,以及改用太陽歷來計日和使用更為簡便的一世一元制等。這反映了()A.日本全盤西化的決心和力度B.文化融合下的日本社會變遷C.明治維新對傳統文化的摒棄D.西方文化對日本的單向影響26.1863年,一個美國人想象了從未謀面的美國時任總統林肯和俄國時任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會面的場景,并創作了如圖所示的漫畫《兩極相會》漫畫中兩人握手惺惺相惜。對此解讀合理的是作者()主張美俄合作防范西歐的殖民擴張B.揭露了美俄企圖聯手爭奪世界霸權C.認為二人推動了部分國民獲得自由D.宣揚美國民主優越于俄國專制制度27.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下列各項中,為英國工業革命的發生提供可靠政治保障的是()A.圈地運動的進行B.海外殖民擴張和掠奪C.手工工場的發展D.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28.19世紀英國社會各界開展了諸如“為什么進行技術教育?”“是否應該要向工人階級普及技術教育?”等相關問題的爭論。這些爭論()A.表達了工人階級的政治訴求B.回應了生產方式的迅猛變革C.反映了貧富分化的社會現實D.奠定了英國工業的領先地位29.19世紀中期,一位英國紳士在日記中寫道:“原本熱鬧非凡、滿是工人忙碌身影的手工編織作坊,如今冷冷清清。原本只能在家操持家務的婦女們,如今也成群結隊地走進了工廠,臉上洋溢著與以往不同的自信。”這一現象表明()A.重工業成為國民經濟主導B.工廠制度推動婦女的解放C.生產領域出現革命性變化D.婦女的社會地位得到提升30.1882年,德國農業、林業、牧業人口所占比重為43.4%,到1907年降為35.2%;同期內,工業人口所占的比重從33.7%增為40.1%;到1913年,德國工業產值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45%,農業產值下降到23%。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德國()A.工業發展水平遠高于歐洲大陸B.生產方式變革推動產業結構變化C.共和政體加快了經濟發展進程D.民眾的就業觀念發生了根本改變31.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前夕,多位作者撰文警醒工人。其中一篇寫道“你們貧困的原因在于你們沒能親自坐在那應該屬于你們的議會中”“工人和榨取利潤的人之間并沒有共同利益......資本家取得的資本愈大,勞動群眾的貧困便愈甚”。這些文章()A.標志著剩余價值學說的創立B.表明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C.有助于增強工人的階級意識D.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32.下表是1870年、191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占比,該表可以用來說明()年份 英國 美國 德國 法國 俄國1870 22% 8% 13% 10% -1913 15% 11% 13% 8% 4%注:德國1870年為1872年數據。A.世界貿易格局呈現轉變傾向B.先發國家走向沒落C.美德兩國貿易處于順差地位D.美國霸權逐漸膨脹33.下表為19世紀英國鋼鐵生產領域的高爐平均年產量(單位:噸)。這一現象()年份 1805 1830 1850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產量 1155 2037 3748 4491 6510 8339 10735 15276A.反映了世界經濟結構的優化B.得益于科學技術的進步C.彰顯了英國工業霸主的地位D.推動了工廠制度的興起34.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重工業和農業領域,許多歐洲國家已逐步摒棄自由貿易原則,轉而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關稅政策;與此同時,這些國家在社會政策領域也顯著強化了政府干預力度。這些政策()A.使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B.說明資本主義制度出現頹勢C.源于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加劇D.反映了壟斷資本的政治影響35.下面是英法三大思想家的主張。據此可知,他們都()A.主張進行階級斗爭B.認識到資本主義的弊端C.反對采用機器生產D.重視將理論與現實結合36.19世紀后半期,工業革命使生產組織和管理形式發生了重大變革。為此美國工程師泰勒考察企業管理,認為工人不是簡單的機器,只要對他們進行科學管理,資本家就有可能降低生產成本。這一主張()A.緩和了階級矛盾B.推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C.催生出工廠制度D.適應了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第11卷(非選擇題)二、材料題(37題14分,38題14分)3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世紀西歐,莊園經濟逐漸暴露出諸多弊端。隨著人口增長,土地資源愈發緊張,莊園內的農奴渴望擺脫嚴苛的勞役束縛,不少農奴逃離莊園進入城市。同時,手工業技術不斷進步,獨立的手工業者開始在交通要道、渡口等地聚集,形成小型的商業據點。這些據點逐漸吸引了更多尋求自由和發展機會的人,他們不滿莊園主的控制,開始聯合起來爭取自治權利。而且,當時教會勢力強大,教會的一些理念和組織形式為城市自治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和組織基礎。例如,教會倡導的公平、互助觀念在城市居民中傳播,促使他們為共同的利益而團結。-摘編自亨利·皮雷納《中世紀的城市》材料二 為了獲取自治權,城市居民與封建領主展開了各種形式的斗爭。當城市居民通過贖買、武裝斗爭等方式獲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權后,便會得到城市特許狀。特許狀規定城市擁有自己獨立的司法權,市民之間的糾紛由城市法庭依照城市法律進行審判,而非封建領主法庭。城市有權自行組建管理機構,如市議會,負責城市的日常事務管理,包括制定城市規章、管理財政等。在經濟方面,城市被允許征收自己的賦稅,用于城市建設和公共事業,并且可以自由開展商業活動,不受封建領主隨意的經濟盤剝。-摘編自朱迪斯·M.本內特《歐洲中世紀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世紀西歐城市爭取自治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中世紀西歐城市自治的意義。(8分)3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世紀以來,葡萄酒在英國進口貿易中占據重要的份額。中世紀晚期,英國政府通過提高進出口商品關稅等措施制約和打擊外國商人,同時頒布了《商業憲章》等法律。英國本土從事葡萄酒進口貿易的不僅有商人,還有貴族、教會人士甚至國王。以倫敦為核心的道路網和新的商業港口的建造在葡萄酒貿易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新興市民階層和鄉紳的財富增加,消費水平提高,對葡萄酒的需求增加。-摘編自李志夢《中世紀晚期英國葡萄酒進口貿易研究》材料二 葡萄酒貿易對英法兩國極為重要。15-18世紀,英法兩國均以本國利益最大化為考量,都將對方視為對手,葡萄酒貿易首當其沖,成為兩國博弈的焦點。英國對法國葡萄酒征收的關稅稅率由14世紀的12%提高至18世紀的28%,此收入成為王室財政的支柱。英國政府積極鼓勵國內酒精產業的發展,麥芽酒、杜松子酒等蒸餾酒得到迅速發展。國內啤酒業也受益于英法葡萄酒貿易對抗,消費稅高達700萬到800萬英鎊。1712年,葡萄牙的葡萄酒逐步占據了英國市場,成為英國市場上最實惠的葡萄酒。英國成功地應對了葡萄酒貿易危機,將挑戰轉化為英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摘編自柴彬、齊玉鳳《15-18世紀英法葡萄酒貿易的博弈》(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世紀晚期英國葡萄酒貿易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5-18世紀英法葡萄酒貿易博弈對英國產生的影響。(6分)閬中中學校2025年春高2024級期中學習質量檢測歷史參考答案1—5ABBAD 6—10DBBCD 11—15CAACD 16—20CCBCC 21—25BBBBB26—30CDBCD 31—36CSBDBD37.(1)原因: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封建主對城市的控制和對市民的剝削;大量莊園農奴逃入城市;教會公平互助的觀念促成市民的團結。(任答3點)(2)意義:司法獨立保障了市民權益;自主管理機構提升了管理效率;經濟自主推動了經濟繁榮;興辦大學,推動了文化、教育、科學的發展;支持王權,推動了王權的強化。(任答4點)38.(1)特征:貿易地位重要(在進口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府積極干預(受到政府政策影響);立法規范貿易活動;交通與商業設施推動;貿易主體多元(參與主體眾多);市場需求擴大(貿易額增多)。(任答點)(2)影響:①增加了王室財政收入,對法國葡萄酒征收高額關稅成為王室財政支柱;②促進了國內酒精產業發展,麥芽酒、杜松子酒、啤酒等產業受益;③推動英國經濟發展,英國成功應對葡萄酒貿易危機,將挑戰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任答3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