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歷史2024-2025第二學期期中試卷一、選擇題(共20題,每題3分,共60分)1、“擇中建都”是中國古代在選擇都城時的一種策略和理念。商代二里頭遺址與偃師商城遺址位于中原地區,交通便利;西周何尊銘文記載:“余其宅茲中國”。這反映出()A.華夏認同觀念的不斷強化 B.多元一體文明格局的奠定C.國家初始形態出現的原因 D.樸素的傳統國家治理智慧2、《詩經》記載:“殷鑒(意指借鑒、警戒)不遠,在夏后之世”,意為殷商子孫應以夏的滅亡為鑒戒?!渡袝窂娬{:“不可不監(通“鑒”)于有夏,亦不可不監于有殷,惟不敬其德,乃早墜厥命。”這反映了()A.傳習繼承觀念B.天人合一理念 C.和諧共生思想 D.政治自覺意識3、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產論”和“輕徭薄賦”,墨家的“節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論,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現表明A.民本思想成為社會主流思想 B.統治者注重對私產的保護C.生產關系領域發生了變革 D.社會階級矛盾得到有效緩和4、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注:“二年”指呂后二年,即公元前186年)規定,在干道上每隔十里設置的“郵”,是由十二個郵人之家組成的小型聚落,在從事耕作的同時,輪流當班負責文書傳遞。郵人隨時待命,收到中央政府發出的重要文書和緊急文書后立即以步行方式傳遞至下一站。據此可知()A.郵人兼顧農耕和文書傳遞 B.文書行政有利于社會治理C.人口遷移推動了經濟發展 D.地方郵驛較前代更正規化5、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御史大夫桑弘羊等與郡國舉薦的賢良文學派進行了辯論。賢良文學派提出鹽鐵官營、均輸等“與民爭利”,且造成“鹽鐵賈貴,百姓不便”。桑弘羊則認為興鹽鐵、置均輸平準,“以佐助邊費”,堵塞豪強兼并之路,且可濟民救災,有益于民。這場辯論()A.推動了鹽鐵官營的實施 B.有助于評估當時經濟政策C.引起“黨錮之禍”發生 D.折射出漢代選官制度弊端6、東晉政府采取“僑置”措施,就是在長江南北流民集中地區設置以北方州郡命名的地方行政機構,專門負責管理流民事務,其管轄的流民單立戶冊,并夾注原籍,免除租稅和徭役負擔?!皟S置”的實施()A.削弱了士族政治勢力 B.增加了政府財政負擔C.穩定了南方統治秩序 D.簡化了東晉地方建制7、北魏太和九年頒行《地令》,共15條?!兜亓睢返?條前部,第2、4、5、7、8、9、10、13、14諸條款,都有關于國家授田與土地還受的內容。《地令》第3條后款規定各戶原有桑田“不在還受之限”,第6條規定“諸桑田皆為世業,身終不還,恒從見口······盈者得賣其盈,不足者得買所不足”。這表明當時()A.土地國有與現實存在沖突 B.自耕農經濟出現了衰退C.國家土地政策并不夠完備 D.土地國有制逐漸被廢棄8、唐朝民間契約經常約定,若負債逾期不還,債權人可以奪取欠債人家資抵債。但《唐律疏議規定,“公私債負······若不告官司而強牽掣財物······坐贓論(按非法獲取公私財物論處)”。材料表明唐朝政府()①嚴格限制民間經濟活動 ②防止債權人濫用權利③保護債務人的經濟利益 ④否認契約的法律效力A.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9、《禮記·王制》中提出對待蠻戎夷狄要“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即采取“因俗而治”的治理原則,以穩固邊疆地區。唐朝政府秉承了土述邊疆治理原則,使邊疆、內地各民族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以下可為唐朝“因俗而治”提供史料佐證的是( )序號 史料 出處① “自太宗平突厥······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 《新唐書》② “(吐蕃)遣諸豪子弟入國學,習《詩》、《書》。又請儒者典書疏?!?《新唐書》③ “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依法律論?!?《唐律疏議》④ “接乎開元,朔方、隴右、河東、河西諸鎮,皆置節度使?!?《新唐書》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0、有史學家認為,“中國歷史中主要的朝代,每個不同,而尤以趙宋為顯著”,“經歷過晚唐五代的社會變動,既有秩序被沖擊,社會結構調整重組,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趨勢明顯,王朝的務實基調體現在方方面面”。能支撐此觀點的是( )①科舉制度不斷發展完善 ②佛教和“經世致用”的思想盛行③崇文抑武導致積貧積弱 ④反映市民生活的“詞”大量涌現A.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11、宋律規定寡婦可攜資再嫁,史料記載北宋真宗年間,高官薛惟吉辭世,遺孀柴氏坐擁豐厚家資。這一消息引得兩位當朝宰相競相求娶柴氏,甚至鬧出官司。到了哲宗元祐年間,常州江陰縣有一位孀婦,家財萬貫,富甲一方。朝堂士大夫王蘧覬覦其財富,不惜放下官員身段,入贅其家。這表明當時()A.理學的控制力有限 B:財富成為唯一標準C.門第觀念趨于淡化 D.商品經濟極為發達12、王安石在變法中“募饑民修水利”,以“賑救食力之農”“興陂塘溝港之廢”。與“煮粥賑災”“開倉放糧”等賑災方式相比,王安石此舉力圖()A.盡量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 B 穩定災區的社會秩序C.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 D.建立政府抗災救荒體系13、表2是宋代前期從太祖朝到仁宗朝用相人數及其平均任職年限統計。這反映了當時()表2時間 用相人數 平均任職年限太祖朝 6 2.8太宗朝 9 2.3真宗朝 12 2.1仁宗朝 23 1.95A.相權逐漸削弱 B.政治局勢動蕩不安C.丞相干預朝政 D.選官制度日趨完善14、《遼史》記載:“刊刻蒙書、訓導童稚?!鄙轿鲬h木塔秘藏中發現的遼代蒙書主要記載了屈原、衛青等名將賢臣、清廉官吏、忠義之士的故事。這反映了遼代()A.重視用儒家文化教育兒童 B.實行因俗而治的措施C.重視與中原王朝友好往來 D.注重中外文化的交流15、元代至元年間,市舶司決定對本國出口貨物的兩道稅改為一道稅。稅收上的優惠措施,極大地調動了瓷器商人們的積極性,瓷器的運輸量和交易量成倍增長,瓷器銷售的國家遍及亞非等58個國家。這推動了()A.朝貢貿易收入的增加 B.朝廷海禁政策的松動C.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D.長途海運航線的開辟16、在元代,無論是天子內廷的怯薛軍團,還是外朝的樞密使、地方行省平章政事,“其長皆勛舊重臣”,蒙古人、色目人、漢人中的權貴們組建的官僚體系構成了元朝的統治基干。這可用于佐證元朝( )A.地主階級聯合統治的歷史事實 B.以行政能力為用人依據C.致力于貫徹“四等人制”理念 D.承襲了宋代的選官原則17、漢初采取郡國并行制,后爆發“七國之亂”;曹魏創立九品中正制,后出現門閥士族把持政權;唐朝在邊境重地設置軍鎮,后藩鎮勢大引發“安史之亂”。對上述三組歷史現象的共性,解釋正確的是( )A.歷史評判要以成敗為基本依據 B.制度設立之初存在明顯弊端C.中央與地方矛盾導致社會動蕩 D.歷史事物之間因果關聯復雜18、社會流動,包括地理意義上的橫向流動,也包括階層意義上的縱向流動。社會流動推動社會發展,下列不能體現社會流動的史實是()A.漢朝屯戍政策 B.隋朝大索貌閱C.宋代科舉考試D.明清商幫群體19、中國古代新建王朝前期的統治者,面對經濟殘破、民不聊生,大多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等順應民意的措施,由此出現了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治世”,為后來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對上述措施與“治世”之間的關系,概括最準確的是()A.生產關系決定生產力 B.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C.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D.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20、圖2所列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或更新發布的主要文件。它們共同體現的核心理念是()1972年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1978年 《世界遺產名錄》收錄了首批12處世界遺產 1998年 《“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條例》 2003年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2019年 《瀕危世界遺產名錄》已收錄33個國家的53項世 界遺產(包括文化遺產36項和自然遺產17項)圖2A.完善對文化遺產的認識 B.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C.確保文化遺產的真實性 D.有效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二年級歷史期中考試試卷(2025.4.23)二、材料題21、古代國家治理(18分)材料一:時靈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焉以為刺史威輕,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輒增暴亂,乃建議改置牧伯,鎮安方夏,清選重臣,以居其任。出焉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太仆黃琬為豫州牧,宗正劉虞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職。州任之重,自此而始。-范曄:《后漢書》卷75《劉焉傳》(1)根據材料一指出東漢后期設置州牧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州牧與刺史職權的不同,并分析州牧的出現對時局的影響。(6分)材料二宋初,改天下為十五路,(每路)設經略安撫司,······掌一路兵民之事;轉運使司,掌經度一路財賦,而察其登耗有無,以足上供及郡縣之費······及專舉刺官吏之事;提點刑獄司,掌察所部之獄訟而平其曲直,所至審問囚徒,詳核案牘······及舉刺官吏之事;提舉常平司,掌常平、義倉、免役、市易、坊場、河渡、水利之法,視歲之豐歉而為之斂散,以惠農民?!ぁぁぁぁぁと詫Ee刺官吏之事。-脫脫、阿魯圖:《宋史》卷167《職官七》(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代路級機構的設置特點,結合所學分析其影響。(4分)材料三元朝名臣程矩夫(注:南宋降臣)稱行省“名稱太過,威權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負,驕據縱橫,無敢誰何?!ぁぁぁぁぁひ肆T諸處行省,立宣撫司”。-程鉅夫:《雪樓集》卷10《論行省》中國近現代歷史學家錢穆說,元朝“行中書省就是一個行動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駐在這個地方來管事。如是則地方絕無權,權只在中央。······換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所以這是元代一個極不合理的制度?!?br/>-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1952年出版)(3)概括材料三中程鉅夫、錢穆對行省制度的看法。并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對其看法進行評價。(6分)(4)綜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中國古代地方治理的認識(2分)22、古代商業發展(12分)材料一兩宋時期,東京“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臨安“坊巷市井,買賣關撲,酒樓歌館,直至四鼓后方靜”。交子、會子等紙幣流通,“民間典賣田宅、馬牛、舟車等如之,全用會子者聽”。對于海外貿易,宋高宗曾說:“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摘編自《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等材料二遼宋夏金時期,榷場貿易頻繁。遼以羊馬、皮革換取宋的茶葉、絲綢,西夏的青鹽、藥材亦通過榷場流入中原。宋遼榷場貿易,北宋每年“歲獲四十余萬”。至南宋,泉州、廣州等地設立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諸國物貨,航舶而至者”,商品遠銷高麗、占城、大食諸國。--摘編自《宋史》《宋會要輯稿》等(1)閱讀材料一,概括兩宋時期商業發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分析其成因。(6分)(2)結合材料二,說明遼宋夏金時期商貿活動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作用。(6分)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3世紀至6世紀亞歐區域文明概況(部分)區域 時間 概況亞洲 3-5世紀 匈奴、鮮卑等游牧民族南遷中國黃河流域,建立多個政權,歷史上稱為“五胡十六國”,后北魏孝文帝進行了封建化改革。4-6世紀 歌噠人自蒙古草原南遷至中亞南亞,滅亡貴霜帝國,迫使薩珊波斯稱臣納貢,并大舉進攻印度,在北印度立國。嚈噠人先后接收波斯和印度文化,在南農北牧兩個世界的交往中起了橋梁作用。歐洲 4-5 世紀 日耳曼人各部族在羅馬帝國境內不斷南遷,于476年滅亡西羅馬帝國,建立一系列日耳曼人國家,并且在日耳曼因素和羅馬因素的雙重作用下,逐漸形成中古西歐以經院哲學、騎士文學和市民文學為主要內容的文化。-摘編自吳于廑主編《世界史·古代史編》結合所學中外歷史知識,擇取材料中的有關史事,自選角度,擬定一個論題,并進行闡述。(要求:角度合理,論題明確,持論有據,條理清晰,表述成文。)參考答案1.D。“擇中建都”體現古人在都城選址上考慮交通等因素以更好管理國家,反映樸素的傳統國家治理智慧;材料未體現華夏認同觀念強化,A錯誤;未涉及多元一體文明格局,B錯誤;與國家初始形態出現原因無關,C錯誤。2.D?!对娊洝贰渡袝窂娬{以夏商滅亡為鑒戒,體現當時人們對國家興衰的思考,反映政治自覺意識;未體現傳習繼承觀念,A錯誤;天人合一理念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與材料不符,B錯誤;未體現和諧共生思想,C錯誤。3.C。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各學派提出富民思想,這表明生產關系領域發生變革;當時社會主流思想是法家思想,A錯誤;材料未體現統治者對私產的保護,B錯誤;材料不能說明社會階級矛盾得到有效緩和,D錯誤。4.A。由材料可知郵人由從事耕作的人家組成,且輪流負責文書傳遞,說明郵人兼顧農耕和文書傳遞;材料強調的是郵人的職責,未體現文書行政對社會治理的作用,B錯誤;材料未涉及人口遷移和經濟發展,C錯誤;沒有與前代對比,無法得出地方郵驛更正規化,D錯誤。5.B。賢良文學派和桑弘羊關于鹽鐵官營等政策的辯論,有助于從不同角度評估當時的經濟政策;鹽鐵官營在漢武帝時期已實施,A錯誤;“黨錮之禍”發生在東漢桓帝、靈帝時期,與這場辯論無關,C 錯誤;材料未體現漢代選官制度弊端,D錯誤。6.C?!皟S置”措施管理流民事務,單立戶冊并免除流民租稅和徭役負擔,有利于穩定流民,進而穩定南方統治秩序;“僑置”與削弱士族政治勢力無關,A錯誤;材料未提及增加政府財政負擔,B錯誤;“僑置”沒有簡化東晉地方建制,D錯誤。7.A?!兜亓睢芬幎▏沂谔锱c土地還受,但又規定部分桑田“不在還受之限”且可買賣,這表明土地國有與現實存在沖突;材料不能體現自耕農經濟衰退,B錯誤;不能僅從這些規定就得出國家土地政策不完備,C錯誤;當時土地國有制并未被廢棄,D錯誤。8.C。唐朝政府規定不告官司而強牽掣財物按非法獲取公私財物論處,這是為了防止債權人濫用權利,保護債務人的經濟利益;唐朝政府并非嚴格限制民間經濟活動,①錯誤;材料沒有否認契約的法律效力,④錯誤。9.B。①中以突厥首領為都督、刺史且可世襲,③中規定化外人犯罪依不同情況適用不同法律,都體現了唐朝“因俗而治”;②體現的是吐蕃學習中原文化,④設置節度使主要是軍事方面的措施,均不能體現“因俗而治”。10.D??婆e制度不斷發展完善,為平民提供了晉升通道,反映平民化趨勢;反映市民生活的“詞”大量涌現,體現世俗化趨勢;佛教在唐朝盛行,“經世致用”思想在明清時期較為突出,②錯誤;崇文抑武導致積貧積弱不能體現題干中的趨勢,③錯誤。11.A。宋律規定寡婦可攜資再嫁,且有高官求娶寡婦的現象,說明當時理學對社會的控制力有限;“唯一標準”說法過于絕對,B錯誤;材料未體現門第觀念淡化,C錯誤;僅從這些現象不能得出商品經濟極為發達,D錯誤。12.C。王安石“募饑民修水利”,既賑濟了災民,又興修了水利,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募饑民修水利”不一定能減輕政府救災負擔,A錯誤;穩定災區社會秩序不是主要目的,B錯誤;材料未體現建立政府抗災救荒體系,D錯誤。13.A。從太祖朝到仁宗朝,用相人數增多且平均任職年限縮短,說明相權逐漸被削弱;材料不能體現政治局勢動蕩不安,B錯誤;丞相干預朝政在材料中未體現,C錯誤;材料與選官制度日趨完善無關,D錯誤。14.A。遼代蒙書記載名將賢臣等故事,反映出遼代重視用儒家文化教育兒童;材料未體現因俗而治的措施,B錯誤;未提及與中原王朝友好往來,C錯誤;與中外文化交流無關,D錯誤。15.C。元代市舶司對本國出口貨物稅收優惠,推動瓷器運輸量和交易量增長,銷售國家增多,這有利于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材料未涉及朝貢貿易收入,A錯誤;元代沒有海禁政策,B錯誤;材料未提及長途海運航線開辟,D錯誤。16.A。元代蒙古人、色目人、漢人中的權貴組建官僚體系構成統治基干,這佐證了元朝是地主階級聯合統治;材料未體現以行政能力為用人依據,B錯誤;“四等人制”在材料中未體現,C錯誤;元朝選官原則與宋代不同,D錯誤。17.D。漢初郡國并行制、曹魏九品中正制、唐朝軍鎮制度在設立之初都有一定積極作用,但后來引發了問題,說明歷史事物之間因果關聯復雜;歷史評判不能僅以成敗為依據,A錯誤;這些制度設立之初并非都存在明顯弊端,B錯誤;九品中正制主要引發的不是中央與地方矛盾,C錯誤。18.B。隋朝大索貌閱是為了查實戶口、增加賦稅收入,不涉及人口在地理或階層上的流動;漢朝屯戍政策促進人口地理流動,A錯誤;宋代科舉考試促進階層縱向流動,C錯誤;明清商幫群體的形成涉及人員的經濟活動和社會階層變化,有一定流動,D錯誤。19.B。中國古代新建王朝前期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等措施,調整了生產關系,促進了經濟發展,出現“治世”,體現了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不能決定生產力,A錯誤;材料強調的是生產關系的反作用,不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C錯誤;材料未體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D錯誤。20.D。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這些文件,都是圍繞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展開的,共同體現的核心理念是有效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A、B、C選項都只是部分文件的理念,不全面。21.(1)原因:東漢后期靈帝時政治衰敗,四方戰亂,刺史權力小且用人不當,無法禁亂。不同:刺史主要監察地方,州牧不僅監察,還掌握地方軍政大權。影響:州牧權力過大,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加劇了東漢末年的政治動蕩,加速了東漢的滅亡。(2)特點:路級機構設置多元化,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影響: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但機構重疊可能導致行政成本增加。(3)程鉅夫認為行省名稱、威權過重,行省官員驕橫。錢穆認為行省是中央侵入地方,地方無權。評價:程鉅夫作為南宋降臣,對元朝行省制度有一定偏見;錢穆從中國古代地方治理的整體發展角度出發,其觀點有一定合理性,但忽視了行省制度在加強中央集權和促進多民族國家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4)認識:中國古代地方治理不斷發展變化,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地方治理要合理劃分權力,避免權力過度集中或分散;要根據時代發展和實際情況調整地方治理制度。22.(1)特點:商業活動突破時間限制,有夜市;紙幣流通;海外貿易繁榮。成因:農業、手工業發展為商業繁榮奠定基礎;政府對商業活動的限制有所放松;經濟重心南移;造船和航海技術進步。(2)作用: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交流,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23.示例論題:3-6世紀亞歐區域民族遷徙促進了文明交流與發展。闡述:3-5世紀,匈奴、鮮卑等游牧民族南遷中國黃河流域,建立多個政權。北魏孝文帝進行封建化改革,學習中原先進文化,如推行漢化政策,促進了民族融合,推動了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4-5世紀,日耳曼人南遷滅亡西羅馬帝國,建立一系列國家。在日耳曼因素和羅馬因素的雙重作用下,逐漸形成了中西歐以經院哲學、騎士文學和市民文學為主要內容的文化,促進了歐洲文明的發展。4-6世紀,噠人南遷,在中亞、南亞地區活動,滅亡貴霜帝國,接收波斯和印度文化,在南農北牧兩個世界的交往中起了橋梁作用。綜上所述,3-6世紀亞歐區域的民族遷徙促進了不同地區文明的交流與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