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NT20名校聯合體高三年級第二次調研考試歷史注意事項:1,考試時間為75分鐘,滿分100分。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江蘇邳縣大墩子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了隨葬的房屋模型,其中以71號墓出土的一件形象最為逼真。這件房屋模型是陶制的,方形,有明顯的屋檐,攢尖式屋頂,一面有門,三面開窗,四壁和屋頂均刻劃有狗的形象。這可以用于說明當時該地A.小農經濟的萌芽B.私有制的發展C.貧富分化的產生D.手工業的起源2.漢代完整的詔書分三個部分,“前一部分稱為‘奏’,奏報下詔的部門及主要官吏姓名;第二部分為詔書本文,也就是該詔書的主要內容,一般史書僅摘錄這一部分;第三部分是詔書下行于內外官署之例文,或曰下行文書”。據此可知,漢代A,中央與地方矛盾有所緩和B.專制皇權受到一定沖擊C.官員等級體制漸趨于成熟D.行政運行機制較為完善3.下圖為隋唐大運河及沿線主要倉儲分布圖(部分)。這反映出當時海渤行。滄州堂州濟德州貝州形州。河)博州L菲州濟州水》拉水衛州懷州創阻色汴州舉口金通宋州濟洛汝州濟許州渠州(汴河一楚州水A,南北經濟差距在逐漸拉大B.國家財政收入具有保障C.中原經濟中心地位較穩定D.藏富于民得到貫徹執行4.下表為武術在中國古代各朝代的發展狀況高三歷史第1頁共6頁朝代狀況夏商西周“拳勇”“手搏”“角力”春秋戰國“技擊”“相搏”秦漢三國“角抵”“手格”兩晉南北朝“拍張”“相撲”隋唐五代“拳捷”遼宋金元“武事”明清“白打”“使拳”“對力”等這說明中國古代A.競技運動具有一定社會基礎B.體育運動方式多元化趨向明顯C.崇尚陽剛和力量的風氣流行D.社會習俗變遷豐富武術的內涵5.清中葉,“聲教咸歸王化”在滿族和漢族范圍內基本實現,藏傳佛教還成為溝通藏、蒙古兩族的另一文化紐帶。另外,作為統治民族的滿族與主體民族的漢族互動交融,助推諸族群格局的更新與族際親和力。可見,當時A.清廷內外政策主動性增強B.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C.清王朝國際地位空前提高D.因俗而治成為了基本國策6.據記載,在京師同文館(1862年由清政府設立)入學啟蒙,畢業后擔任外交使節的有四人,他們均為八旗子弟,分屬京師同文館開辦的法、德、英、俄文四館,他們的持節駐在地也是上述四國。另外還有十一名轉學生畢業后也擔任了外交使節。這表明當時A,新式教育助推外交近代化進程B.學堂選官成為了主要選官方式C.外交使節的來源具有不確定性D.京師同文館主要培養外交人才7.清末,河北保定育德鐵工廠只能制造簡單農具。民國初年,育德鐵工廠開始生產織布機,因結構精巧、效率高,被譽為“大力”織布機。到1920年,育德鐵工廠能制造簡易臺式鉆床,成為河北省機床工具業的發源地。材料所述變化說明當時保定A.經濟結構漸趨于完善B.民族工業得到了逐步發展C.重工業生產領先全國D.紡織業半殖民地特征凸顯8.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余部來到井岡山,開創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30年11月至1933年3月,中央蘇區軍民先后粉碎了敵軍的四次“圍剿”。中央蘇區覆蓋28個縣境、擁有15座縣城,總面積約5萬多平方千米,人口達250多萬。這A.開辟了民主革命的新道路B.確立了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C.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D.彰顯了蘇維埃政權建設的先進性高三歷史第2頁共6頁NT20名校聯合體高三年級第二次調研考試歷史參考答案1.B【解析】根據材料關鍵信息“發現了隨葬的房屋模型”“四壁和屋頂均刻劃有狗的形象”等可知,當時該地私有制的發展,故答案為B項。材料沒有小農經濟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貧富分化的產生,排除C項;手工業的起源與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也無法體現,故而排除D項。2.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代行政運行機制較為完善,D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排除A項;漢代詔書體現了專制皇權的加強,并不是專制皇權受到一定沖擊,B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故而不選;材料沒有官員等級體制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3.C【解析】材料信息顯示,隋唐大運河沿線倉儲主要分布在洛陽及周圍地區,反映出當時中原經濟中心地位較穩定,故答案為C項。材料沒有南北經濟差距在逐漸拉大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國家財政收入具有保障,排除B項;D項表述與材料及史實均不相符,故而不選。4,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武術在中國古代源遠流長,作為一項競技運動,具有一定社會基礎,故選擇A項。材料沒有體育運動方式多元化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崇尚陽剛和力量的風氣流行,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社會習俗變遷,排除D項。5.B【解析】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中葉,滿、漢、藏、蒙古等民族都在清王朝統治下,民族間互動交融,族際親和力增強,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故選B項。材料沒有清廷內外政策主動性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從材料得不出清王朝國際地位空前提高,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因俗而治,排除D項。6.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京師同文館是為洋務運動培養翻譯人才的新式學堂,十四名畢業生后來擔任了外交使節,這表明當時新式教育助推外交近代化進程,故選A項,排除D項。材料無法體現學堂選官成為了主要選官方式,排除B項;僅憑材料,無法表明外交使節的來源具有不確定性,排除C項。7.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河北保定育德鐵工廠從只能制造簡單農具到生產織布機,再到能制造機床,說明民族工業得到了逐步發展,故選擇B項。材料現象并不能說明當時保定經濟結構漸趨于完善,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當時保定重工業生產領先全國,排除C項;材料沒有當時保定紡織業半殖民地特征凸顯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8.A【解析】據材料可知,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四次反“圍剿”的勝利及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擴大,體現了“工農武裝割據”,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開辟了民主革命的新道路,故選A項。古田會議確立了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材料沒有古田會議的信息,排除B項;C項表述中,“開啟”之說材料無法體現,也與史實不符,故而不選;材料并沒有蘇維埃政權建設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9.C【解析】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在蘭州城鄉內外率先演出了一批救亡街頭劇和獨幕劇,由此掀起了蘭州話劇運動”“至1945年,蘭州共出現話劇團體41個,上演獨幕劇87種,多幕劇75種,另有一批著名劇人在此活動”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時蘭州的話劇運動有利于激發民眾民族國家意識,故選擇C項。蘭州并不是敵后抗日根據地,排除A項;B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革命統一戰線存在于國民革命運動時期,排除D項。高三歷史第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pdf 歷史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