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5年春季期中考試七年級歷史試題一、選擇題(共12題,每題2分,共24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央視《國寶大會》(第二季)“舟楫千里”節目介紹:隋煬帝開了許多新的河道,連接了原有的自然和人工河道,開通了一條北到涿郡、南到余杭的最主要的交通大動脈。該“大動脈”指( )A.都江堰 B.趙州橋 C.大運河 D.長城2.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關系比喻成舟與水的關系,強調“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下列舉措體現了這一觀念的是 ()A.興建皇家宮殿 B.創立科舉制度 C.減免農民租稅 D.加強軍備建設3.唐三彩是盛唐氣象的一個縮影,它延續了秦漢以來彩塑的寫實風格,又創造性地運用了低溫鉛釉的絢麗、斑斕色彩和略帶夸張的手法。這折射出唐朝注重( )A.傳承與創新 B.交流與傳播 C.改進與推廣 D.開放與互鑒4.下圖是唐代畫家閻立本描繪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使者的場景。該圖可用于研究( )A.宗教繪畫的風格 B.唐與突厥的友好關系C.民族政策的踐行 D.貞觀時期的中外交往5.唐朝時,來自東羅馬、大食、新羅等國的客使匯聚于都城長安。不少外國人在中國長期定居,有的還在朝廷中任職。這反映出唐朝( )A.文化交流的頻繁 B.民族交融的盛況C.對外交通的發達 D.開放包容的氣度6.詩歌是現實生活的一種反映。李白的詩豪邁奔放,昂揚進取;杜甫的詩淳樸厚重,沉郁悲傷;白居易的詩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在內容與風格上具有不同特點。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 ( )A.階級出身不同 B.生活背景不同 C.思想性格不同 D.藝術追求不同7.甘肅武威吐谷渾(鮮卑族的一支)墓葬群,既具有唐朝中原地區高等級貴族墓葬的基本特征,同時兼具吐谷渾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的特點。這反映出( )A.中原文化強大的影響力 B.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C.吐谷渾獨特的文明特征 D.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8.初中歷史課程強調“以中外歷史進程及其規律為基本線索,突出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隋唐時期最顯著的階段性特征是 (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9.北宋時,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設轉運使統管地方財政;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駐地定期更換。這些措施意在 ( `)A.加強中央集權 B.削弱宰相權力 C.豐富市民生活 D.發展海外貿易10.宋朝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是 ( )A.休養生息政策 B.文化專制政策 C.崇文抑武政策 D.閉關鎖國政策11.下圖是博物館展出的契丹族、黨項族、女真族的貨幣。通過貨幣的款式和內容,我們可以獲得的史料信息是 ()A.契丹黨項女真族高超的工藝水平 B.當時北方商路暢通邊界貿易頻繁C.兩宋與遼西夏金的歲幣議和關系 D.少數民族與漢族經濟文化的聯系12.元朝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為了有效管轄如此廣闊的疆域,元朝創立了( )A.分封制 B.郡縣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36分。)13.【科舉制度】(6分)材料一 科舉制自產生之日起就確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懷牒(證件)自列于州縣”的自由報考原則,不論貴族和貧民皆可參加公開考試。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種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大事,皆可為考試的內容。一切以程文 (文章)定去留,為草野寒酸之士開辟了登仕之途。————摘編自楊齊福《科舉制度與近代文化》材料二 科舉制度既是一種選官制度又是一種教育制度,它自隋唐延及明清。參加科舉考試的主要是學校生徒,因而帶動了學校教育的發展。科舉考試不計生員出身,唯才是舉,從而廣泛地從社會各階層選拔人才,擴大了政權統治的基礎。官員基本上都是知識階層的精英,普遍提高了官僚隊伍的人文素質。———摘編自馮天瑜《科舉制度———中國“第五大發明”》(1)根據材料一,概括科舉制的特點。(3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科舉制度的影響。(3分)14.【唐宋時期經濟的繁榮】(11分)材料一 在唐朝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經常發布詔令勸課農桑,組織興修水利工程達160多項,勞動人民還發明了連筒、筒車和水輪等新式灌溉工具。貞觀末年,全國戶數約300萬,到開元末年,全國戶數已超過841萬。唐朝經濟繁榮,國力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安史之亂后,黃河流域陷入長期藩鎮割據混戰中,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有力地推動了南方經濟的發展,中國古代經濟發展逐漸發生了深遠變化。————摘編自朱紹侯等《中國古代史》(下)材料二《耕獲圖》為故宮博物院藏品,描繪了宋代江南農民耕作到收獲的全過程。從整個畫面看,既有插秧,又有收獲,采用從北方傳過來的灌溉工具翻車和牛耕技術等,展現了宋代農業生產的新發展、新氣象。《耕獲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是我們了解宋代江南農業生產狀況難得的形象材料。材料三 宋代,許多以政治職能為主的城市已逐步演變為政治、經濟職能并重的城市。最顯著的表現是這類城市實行新的廂坊制度,打破了秦漢隋唐時期城市居民區與商業區截然分隔的局面,這樣的城市之中到處可以設店、肆和作坊,商業活動場所擴大了。此外,宋代還改變了漢唐以來的宵禁政策,徹底打破了“日中為市”的傳統,城市店鋪日夜經營,有早市、晚市、夜市之稱。———摘編自張瑩《中國古代的城市生活》(1)根據材料一,寫出唐朝鼎盛時期的名稱,并結合所學概括唐朝前期經濟繁榮的原因。(5分)(2)根據材料二,寫出宋代農業發展的歷史信息。(3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宋代城市發展的表現。(3分)15.【古代體育運動】(9分)材料一唐朝彩繪陶打 馬球女俑均女性,著 緊身服、騎馬,手中 木質鞠杖已朽失,但 策馬打球的身姿栩 栩如生。馬球是盛行 于唐五代宮廷、軍中 和民間的一種全民 體育活動。材料二 宋代勾欄瓦舍里的百戲表演,有“弄槍、碎劍、上竿、打彈弓、相撲、武術”等運動項目,表演時,無不是“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 日日如是”。宋代以前的體育娛樂活動通常都是貴族式的享樂,而宋代瓦子里的看客,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瓦子既是體育娛樂活動的中心,同時也是商業中心,各種表演都是以賺錢為目的。———摘編自原艷玲《北宋東京體育文化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提煉其反映的歷史信息。(3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代體育活動的特點。(3分)(3)綜合上述材料,為傳統體育文化寫一段介紹詞。(3分)16.【唐朝的開放與進步】(10分)材料 唐朝時大量朝鮮人、 日本人、印度人、西域人來到中國,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也傳播他們自己的文化。唐代僧人不畏艱險,赴印度學習佛教,求取真經者絡繹不絕。而唐代的知識分子學習外來的佛教、梵文者,更是比比皆是,成為一時風尚。思想上儒佛道三家爭勝,文化藝術上則多元交匯,輝煌燦爛。社會風氣也相當開放自由,尚武任俠,昂揚激越,呈現出積極進取、恢宏博大的氣象。———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根據上述材料,圍繞“開放與進步”,自擬標題,運用相關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25年春季期中考試七年級歷史試題參考答案1-12 CCACD BBCAC DD13、(1)特點:政府主導(政府出面招生);自由報考;考生不受身份限制;公開考試;考試內容涉及國計民生;考試內容豐富;以考試成績作為選拔依據(擇優錄取)。(3分,答出任意一點2分,任意兩點3分)(2)帶動了學校教育的發展;推動了社會階層流動;擴大了政權統治的基礎;普遍提高了官僚隊伍的人文素質。(3分,答出任意一點2分,任意兩點3分)14、(1)名稱:開元盛世。(2分)原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統治者勵精圖治;統治者勤于政事,重用賢能;朝廷重視經濟發展;統治者輕徭薄賦、關注民生;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注重興修水利;勞動人民的辛勤付出;生產工具的發明。(3分,答出任意一點2分,任意兩點3分)(2)江南地區農業得到長足發展;北方的先進灌溉工具翻車傳入江南地區;使用牛耕技術;宋朝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進步。(3分,答出任意一點2分,任意兩點3分)(3)城市職能發生變化;實行新的廂坊制度(或坊市界限被打破);商業經營打破時間限制。(3分,答出任意一點2分,任意兩點3分)15、(1)唐朝存在打馬球活動;唐朝女子可以參與騎馬、打球活動;唐朝社會風氣開放;馬球是盛行于唐五代宮廷、軍中和民間的一種全民體育活動。(3分,答出任意一點2分,任意兩點3分)(2)有專門的體育表演場所;體育活動類型豐富;大眾化;商業化。(3分,答出任意一點2分,任意兩點3分)(3)中國古代擁有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如馬球、蹴鞠、武術等。這些活動體現了古代人民對強身健體的追求,對文化素養和修身養性的重視,體育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3分,有其他表述,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據,可同等給分)16、評分說明:觀點部分滿分為2分,論述部分滿分為8分。其中,觀點和論述部分評分標準如下。觀點部分 2分 論述部分 8分等級 得分 標準 等級 得分 標準一等 2分 觀點明確,有新意或思想深度。 一等 8分 緊扣自己的觀點加以論述,相關史實或材料中的史實充分典型,能夠做到史論結合,條理清楚,邏輯清晰。二等 觀點明確。 二等 6分 能夠圍繞觀點論述,運用了相關史實或材料中的史實,但不夠充分或者不夠典型,條理基本清楚,邏輯基本清晰。三等 1分 不夠明確。 三等 4分 有論述或說明,但相關史實或材料中的史實運用不夠充分,或史論結合不充分。四等 沒有凝練出觀點或觀點與材料無關。 四等 2分 觀點、論述與材料無關,或僅僅重復材料中的史實,無論述或說明。五等 0分 空白卷 五等 0分 空白卷【參考示例】觀點:唯有開放才能推動社會進步。(2分)論述:唐朝實行比較開放、寬容的對外政策,促成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的局面。唐朝時,世界上有70多個國家或地區與中國有往來。那時候,外國人除了與中國貿易,還學習中國的科技文化,引進中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外國使節、留學生把中華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擴大了中華文化圈的影響,對古代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唐朝的經濟繁榮和文化發達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同時,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開放政策吸納外來文化之精華。在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燦爛的中華文化深深地影響了友好鄰邦,使唐朝的中國成為東方文化的中心,對日本、朝鮮等亞洲國家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聲望很高,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綜上所述,唯有開放包容才能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我們要與時俱進,堅持對外開放,讓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發展。(8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