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錢塘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錢塘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絕密★考試結束前
2024學年第二學期錢塘聯盟期中聯考
高二年級歷史學科 試題
考生須知:
1.本卷共6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
2.答題前,在答題卷指定區域填寫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及準考證號并填涂相應數字。
3.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上,寫在試卷上無效。
4.考試結束后,只需上交答題紙。
選擇題部分
一、選擇題I(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2分,共12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1.波斯帝國境內有幾條重要的驛道,從以弗所到帝國行政中心蘇薩的“御道”,全長2400多千米,設施完善;中國秦朝修建了連通全國的馳道和直道;羅馬帝國形成“條條大道通羅馬”的盛況。這些道路的修建()
A.主要目的是促進經濟的發展 B.表明東西方文明的一體性
C.三大帝國間開始了直接交往 D.體現多元文明中的統一性
2.下圖為世界城市化階段演進圖。圖中城市化的不斷發展主要得益于()
A.政治環境的穩定 B.工業革命的推動 C.生產工具的進步 D.人口遷移的推動
3.近年來,傳統燃油汽車企業加速轉型,造車“新勢力”不斷涌入電動汽車行業。據國際能源署統計,2011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不到4萬輛,2022年突破1000萬輛;2020年電動汽車占新車銷量比例不足5%,2022年達到14%。這反映了()
A.低碳經濟成為發展趨勢 B.世界大國能源競爭愈演愈烈
C.清潔能源已成主要能源 D.交通出行方式發生重大變革
4.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其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
A.周王室衰微,諸侯與士大夫勢力興起 B.士階層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
C.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社會問題提出見解 D.鐵犁牛耕的使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5.古代埃及人將神話故事刻寫在石碑和紙草上,希臘人則以詩歌、戲劇等形式傳承神話。這體現了不同文明在文化傳承上的()
A.相似性 B.差異性 C.單一性 D.混亂性
6.《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中寫道:“西班牙人給美洲帶來天花病毒,瘟疫暴發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一方面瘟疫帶來的大量人口死亡不僅摧毀了阿茲特克軍隊的戰斗力,也徹底打擊了抵抗西班牙人的意志。隨著瘟疫而來的是大規模饑荒,被疾病折磨的人們已經無力再照顧田地。就這樣,在很短的時間內,曾經輝煌一時的文明就此一蹶不振。”這一現象說明()
A.世界聯系加強帶來新的挑戰 B.瘟疫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
C.美洲的傳統醫學落后于歐洲 D.美洲自身防疫體系的脆弱性
二、選擇題II(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7.《周禮·考工記》中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這種都城規劃布局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狀況與理念()
A.體現了皇權至上的思想,城市布局以宮殿為中心向四周擴散
B.反映了當時嚴格的等級制度,不同階層居住區域有明確劃分
C.表明了當時商業市場發達,城市的經濟功能已成為主要功能
D.說明當時城市規劃注重生態環境,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8.下圖為金、元、明北京城址變遷圖。據此可知()
A.圍繞一個中心不斷擴建 B.北京城城址逐漸向北移
C.城市功能分區日趨明顯 D.運河漕運影響城市發展
9.中醫藥學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下列成就對應正確的是( )
A.①《黃帝內經》②《千金方》③《本草綱目》
B.①《傷寒雜病論》②《肘后備急方》③《本草綱目》
C.①《黃帝內經》②《肘后備急方》③《本草綱目》
D.①《傷寒雜病論》②《肘后備急方》③《千金方》
10.1843年上海開埠后,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逐漸由一個普通的沿海縣城發展為國際化大都市,成為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引領者。下列關于上海的歷史,表述正確的是()
①19世紀六十年代,街道出現煤氣路燈,引領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②19世紀六七十年代,建立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是我國最早的近代博物館
③19世紀七十年代,正式成立輪船招商局,是我國近代造船史上的里程碑
④二戰期間,接納大量猶太難民,為難民救助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1890年,美國傳教士在廣州創辦的《知識月報》設有“知識問答”欄目,其中多數問題依據讀者的興趣和關注點提出,各類問題所占比例見下表。據此可知,當時()
工程技術、實用技藝 生活常識 前沿科學 奇聞軼事和其他
38.6% 25.3% 19.2% 16.9%
A.師夷長技思想的推廣遭遇困境 B.東西文化交融推動改良思想廣泛傳播
C.西學傳播契合發展工商的需要 D.追求新知成為社會各階層的普遍風尚
12.“軸心時代”是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提出的重要概念,他指出公元前500年左右,人類文明迎來關鍵發展階段,中國、印度和希臘都產生了著名的哲人和思想家,傳遞著關乎人性的深刻理念。在這一時期的宗教領域,誕生了()
A.佛教 B.基督教 C.印度教 D.婆羅門教
13.公元3到6世紀的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深刻改變了區域政治格局,一些古老國家覆滅,新的勢力隨之興起。下列史實能論證此結論的是()
A.貴霜帝國的建立 B.東羅馬帝國的滅亡
C.赫梯帝國的滅亡 D.法蘭克王國的建立
14.20世紀80年代初,亞洲勞動力流動呈現出獨特態勢。一方面,大量勞工從亞洲其他地區流向西亞石油輸出國;另一方面,中國、日本、韓國、香港等東亞國家和地區在人口外遷的同時,也因非熟練崗位增加吸引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勞工。亞洲內部移民流向的這一流向( )
A.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 B.推動了亞洲內部經濟文化交流
C.加速世界經濟多極化 D.促進了亞洲的區域經濟一體化
15.漢志指沙特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區,古代這里有一條著名的“香料之路”--漢志商道。東方商品經海路運抵也門后,由駱駝沿此商道轉運到巴勒斯坦、敘利亞,再進入歐洲。商人們定期組織大規模商隊結伴而行,鼎盛時沿途還出現集市。據此,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漢志商道是連接歐亞的唯一貿易通道 B.商道的繁榮得益于奧斯曼帝國的擴張
C.商道促進了不同地區間經濟文化交流 D.漢志商道的興起阻礙了海上貿易發展
16.“19世紀70年代以后,國際茶葉市場完全依賴中國的局面結束了······即使當時中國業茶者和有識之士意識到了危機,甚至采取了某種措施,也不可能阻止茶葉外貿的減少趨勢”。此時段中國茶葉危機的根源是()
A.當時的技術改進不足以解決茶葉出口問題 B.世界其他產茶國的激烈競爭
C.中國的經濟體制和政策阻礙茶產業的發展 D.交通運輸發展緩慢影響出口
17.美國學者梅天穆創造一個詞,叫作“成吉思汗大交換”。······一些學者認為,這就是“全球化”的源頭,是“世界史的開端”。以下理解正確的是()
A.促進了不同區域間的交流與互動 B.建立起了最早的世界殖民體系
C.實現了歐亞大陸間的交流與統一 D.促使東西方文化實現完全融合
18.下圖為2019年聯合國發行的郵票。甘地頭像旁用英語寫著他在20世紀20年代初的一句話:“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風都盡情地吹到我的家園,但是我不能讓它把我連根帶走。”該言論反映了甘地()
A.堅決抵制外來文化滲透 B.認為文化交流不利于印度的獨立運動
C.完全接受西方先進文化 D.主張在文化交流中保持民族文化根基
非選擇題部分
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19題12分,20題12分,21題12分,22題16分,共52分)
19.衛生防疫和醫學人道救援對人類發展意義重大。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一1859年,法國拿破侖三世聯合意大利撒丁王國與奧地利進行了一場拉鋸戰,來自瑞士日內瓦的青年杜南途徑戰爭地索爾費利諾,看到了極其悲慘的戰后情景。杜南是著名銀行家,他立即出資動員組織當地的居民對戰爭中的傷員進行了力所能及的救治。杜南提出建議:在各國設立全國性的志愿的傷兵救助組織,簽訂一份給予傷兵救護組織等醫務救助機構以中立地位的國際公約。英國南丁格爾女士復信支持其建議,日內瓦公共福利會成員為杜南提出的這一建議所感動,決定把他的建議付諸實施。1867年,第一屆國際紅十字大會在巴黎舉行,杜南首次提出1864年日內瓦公約所采納的人道主義原則應擴大適用于戰俘。
-摘編自陳東方《國際紅十字會開啟醫學人道救援的歷史》
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建立了一支衛生防疫隊伍。1983年我國成立了中國預防醫學中心。該中心從事預防醫學的技術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并組織協調全國預防醫學的科研工作,為省級的衛生防疫機構提供技術指導,培養專業干部,開展衛生防疫和檢疫監督、檢測工作,組織制定有關法規。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國家開展大規模疾病防治工作和計劃免疫,使各種疾病的發病率大幅下降。我國還制定了一些勞動衛生標準,加強了健康監督、職業流行病學等方面的研究,中國在疫病防治方面愈來愈注重人文因素。
-摘編自張大萍、甄橙主編《中外醫學史綱要》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國際紅十字會成立的背景。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現代中國疫病預防工作的意義。(6分)
(2)綜合材料一、二,談談你對衛生防疫與醫學人道救援的認識。(6分)
20.從古代到近代,世界貿易宛如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演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一 圖一為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圖二為宋代海外貿易路線圖。
材料二16世紀的航海探險和建立殖民帝國使局限在狹隘范圍內的地中海貿易擴展成為世界性的事業。意大利城市熱那亞、比薩和威尼斯從此默默無聞,而里斯本、利物浦和阿姆斯特丹的港口船只匯集,商人的貨物架上堆滿了商品。除了東方的香料和紡織品以外,現在又有了北美洲傳入的土豆、煙葉和玉蜀黍,西印度群島的糖蜜和甜酒,南美的可可、朱古力,非洲的象牙等。從西半球大量運進白糖、咖啡、大米和棉花,使這些物品不再成為奢侈物件。
-摘編自[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比較材料一的兩幅圖,概括宋代海外貿易路線的變化。結合所學,分析宋代海外貿易路線出現這些變化的原因,并列舉3個出發港口的名稱。(8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近代商業貿易的變化。并結合所學,分析這些變化對近代全球貿易帶來的影響。(4分)
21.中學西漸與西學東漸交相輝映,共同勾勒文化交流的歷史長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一 歐洲啟蒙運動時期,正當法國進步思想家們從舊的神人關系向新的人人關系過渡,而急切尋求新的思想、新的視野的時候,中國文化恰恰被傳教士們介紹過來,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文化開始了對法國的傳播,為啟蒙思想家們在政治上反對專制和特權,在思想上反對宗教神學,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料和極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中通過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便引用過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吳星杰《中法文化交流與儒學在法國的傳播》
材料二 19世紀中葉起,政府官員開始出使、考察、翻譯機構的設立促使大量西學書籍的出版,新式學堂聘用大量外籍教員,并且開始派遣留學生。另外,這一時期傳入的西學,舉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術、科學理論、民主思想、政治制度······總之,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所有組成部分,統統展示在中國人面前,并且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心態文化的不同層次全面地沖擊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外殼與精神內核。
-摘編自:馮天瑜《中華文化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中華文化傳入歐洲的原因。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請分別列舉19世紀中葉以來清政府為培養翻譯人才和翻譯西方書籍而設立的機構。(6分)
(2)試從“文化交流”角度簡要評析材料一、二現象。(6分)
22.法國大革命及其后的拿破侖戰爭,深刻改變整個法國和歐洲的政治文化。(16分)
材料 實際上,法國大革命(拿破侖戰爭)從根本上改變了歐洲主權的性質。1815年前,一國君主去世后,該國簽訂的所有國際條約就會被視為無效。如果不想讓這些條約失效,就必須馬上請新君主重新簽署續約。1815年后,這一規則不再適用。如今締結條約的是國家,而不是君主,在1814-1815年簽署的一系列條約就是這樣。條約始終有效,除非一方有意毀約。一國君主或統治者實際上成了由具有法律效力的國際協議擔保的民族或國家主權的執行者。同樣,軍隊現在效忠于國家,而不效忠于某一位君主。
-摘編自【英】理查德·埃文斯《競逐權力:1815-1914》
(1)根據材料,概括1815年前后歐洲主權性質發生的變化。(4分)
(2)根據材料和結合所學,圍繞“法國大革命(拿破侖戰爭)與歐洲政治文化的變革”為主題,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自擬題目,史實列舉充分,觀點陳述正確,結論合理)(12分)
2024學年第二學期錢塘聯盟期中聯考
高二年級歷史學科 參考答案
選擇題部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A D B A B D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A D B C C A D
1.解析:古代帝國修建道路的主要目的是加強統治,而非單純促進經濟發展,故A項錯誤。東西方文明具有各自的獨特性,并非一體性,故B項錯誤。材料未體現三大帝國之間的直接交往,且當時三大帝國之間的交流有限,沒有大規模直接交往,故C項錯誤。波斯帝國、中國秦朝、羅馬帝國在各自的區域內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雖然所處地域、文明背景不同,但都認識到交通對于國家統治和發展的重要性,這體現了多元文明中的統一性,故D項正確。
2.解析:由于時間跨度長,無法看出政治環境穩定對城市化的影響,故A項錯誤。
兩次工業革命只能推動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這段時間的城市化進程,故B項錯誤。整個人類發展進程中的城市化進程,得益于生產工具進步促進生產力發展的角度去思考,故C項正確。人口遷移不是世界城市化進程的主要因素,故D項錯誤。
3.解析:傳統燃油汽車企業轉型,電動汽車銷量大幅增長,占新車銷量比例不斷提高,這體現了汽車行業向低碳、環保方向發展,反映出低碳經濟成為發展趨勢,故A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未涉及世界大國能源競爭的問題,B項與材料無關。雖然電動汽車使用的是清潔能源,但從材料中無法得出清潔能源已成為主要能源的結論,C項錯誤。目前交通出行方式仍以傳統燃油汽車等為主,電動汽車的發展雖有影響,但尚未使交通出行方式發生重大變革,D項錯誤。
4.解析:周王室衰微,諸侯與士大夫勢力興起,為“百家爭鳴”提供了相對寬松的政治環境,屬政治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A項錯誤。士階層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使士階層能夠自由地發表見解,這是“百家爭鳴”出現的重要條件,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項錯誤。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社會問題提出見解,是“百家爭鳴”的表現,而不是原因,故C項錯誤。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鐵犁牛耕的使用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使井田制瓦解,封建經濟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同時,社會經濟的變革也引發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變化,不同階層的代表人物對社會變革發表不同的看法和主張,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所以這是根本原因,故D項正確。
5.解析:古代埃及人用刻寫在石碑和紙草上的方式傳承神話,希臘人則通過詩歌、戲劇等形式傳承神話,這體現了不同文明在文化傳承方式上的明顯差異,所以選B。材料中體現的是不同方式,并非相似性,A錯誤;埃及和希臘的文化傳承方式多樣,不是單一性,C錯誤;材料也未體現出混亂性,D錯誤。
6.解析:西班牙人到達美洲,帶來天花病毒,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美洲文明受到重創,這表明隨著新航路開辟,世界聯系加強,也給不同地區帶來了新的挑戰,如疾病傳播等,故A項正確。材料未明確提及美洲人口結構的改變,主要強調的是瘟疫對阿茲特克軍隊戰斗力、人們抵抗意志以及農業生產等方面的影響,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將美洲傳統醫學與歐洲進行對比,無法得出美洲傳統醫學落后于歐洲的結論,故C項錯誤。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外部因素--西班牙人帶來的天花病毒對美洲的影響,而非美洲自身防疫體系的問題,故D項錯誤。7.解析:《周禮·考工記》形成于先秦時期,當時并無“皇權至上”的觀念,該觀念是在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后才逐漸形成的,所以A項不符合當時情況。從“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的都城規整規劃,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功能分區,都體現出嚴格的等級秩序。不同的功能區域對應不同階層的活動范圍,反映出當時不同階層居住區域有明確劃分,存在嚴格的等級制度,B項正確。先秦時期城市主要功能是政治和軍事,經濟功能較弱。材料中“市朝一夫”表明市場規模小,不能說明商業市場發達及城市經濟功能成為主要功能,C項錯誤。材料中未提及有關生態環境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內容,D項與材料不符。
8.解析:金北京城和元、明北京城的中心不一樣,故A錯誤;明北京城在元的基礎上向南移動,故B錯誤;圖片未標注城市功能分區,故C錯誤;據圖觀察三朝北京城都圍繞河運而建,元明時期包含京杭大運河北京段,故D正確。
9.解析:①:《黃帝內經》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基礎理論著作,對應圖中①。②:《肘后備急方》是東晉葛洪所著,記載了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對應圖中②。③:《本草綱目》是明代李時珍所著,總結千百年來中藥學經驗,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對應圖中③。而《傷寒雜病論》是東漢張仲景所著,《千金方》是唐代孫思邈所著,均與圖中對應不符。所以本題選C。
10.解析:①:1864年,上海煤氣公司成立,書本旁邊配圖“”清末上海街道煤氣路燈”,猜測時間相近;②:19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人韓伯祿在上海建立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近代意義上的博物館。③:上海輪船招商局是我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而非造船史,明顯錯誤。④:二戰期間,經何鳳山的“生命簽證”,上海接納了至少25000名猶太難民,為難民救助事業做出巨大貢獻。因此,答案為B①②④。
11.解析:表格中工程技術、實用技藝等問題占比達38.6%,說明當時人們對西方技術有較大興趣,師夷長技思想有一定的傳播,而非遭遇困境,A項錯誤。表格中沒有直接體現改良思想廣泛傳播的信息,B項缺乏依據。19世紀90年代,中國民族工業獲得初步發展,對工程技術、實用技藝等方面的知識需求較大,而《知識月報》中此類問題占比最高,說明西學傳播契合了當時發展工商的需要,C項正確。“普遍風尚”說法過于絕對,表格只是反映了《知識月報》讀者的興趣和關注點,不能代表社會各階層,D項錯誤。
12.解析:佛教誕生于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是釋迦牟尼,處于“軸心時代”。B項中基督教誕生于公元1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時間不符。
C項中印度教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般認為它是在公元4世紀左右由婆羅門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等教義和民間信仰演化而來,并非“軸心時代”。而D項婆羅門教約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的古印度,早于“軸心時代”。
解析:貴霜帝國建立于公元1世紀左右,并非公元3到6世紀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時期,所以A選項錯誤。東羅馬帝國滅亡于1453年,與公元3到6世紀的時間不符,所以B選項錯誤。赫梯帝國滅亡于公元前12世紀左右,時間上不對應,所以C選項錯誤。公元3到6世紀,日耳曼人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了許多國家,其中包括法蘭克王國。日耳曼人屬于亞歐游牧民族,他們的遷徙和入侵加速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所以D選項正確。
14.解析:20世紀80年代初亞洲勞動力的流動主要是經濟領域的現象,對美蘇兩極格局的沖擊較小,A項錯誤。亞洲不同地區之間勞動力的流動,使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相互接觸、交流,有利于促進亞洲內部經濟文化交流,B項正確。
世界經濟多極化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亞洲勞動力流動只是其中一個較小的因素,不能說加速了世界經濟多極化,C項不準確。亞洲勞動力流動沒有在制度層面推動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了亞洲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夸大了其作用,D項錯誤。
15.解析:漢志商道是連接歐亞的重要貿易通道之一,但不是唯一的貿易通道,當時還有其他的陸上和海上貿易路線,A項錯誤。奧斯曼帝國擴張是在13世紀末開始,而漢志商道在古代就已存在,其繁榮主要是因為地理位置重要以及東西方貿易的需求,并非得益于奧斯曼帝國擴張,B項錯誤。漢志商道作為貿易通道,使東方商品得以運往歐洲,不同地區的商人匯聚,促進了不同地區間經濟文化交流,C項正確。漢志商道與海上貿易是相互補充的關系,東方商品經海路運抵也門后再經漢志商道轉運,它的興起并沒有阻礙海上貿易發展,D項錯誤。
16.解析:技術改進不足是中國茶葉危機的一個原因,但不是根源,A項不符合題意。世界其他產茶國的競爭是中國茶葉出口面臨的外部挑戰,但并非危機根源,B項不正確。中國當時是封建自然經濟占主導,生產方式落后,且清政府對經濟的管理和政策不利于茶產業發展,這是中國茶葉危機的根源,C項正確。交通運輸發展緩慢會影響茶葉出口的效率和成本,但不是導致中國茶葉危機的根本原因,隨著近代交通的發展,這一問題可逐漸緩解,D項不準確。
17.解析: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建立的蒙古帝國疆域遼闊,通過征服和統治,打破了以往各地區之間的隔絕狀態,促進了不同區域間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與互動,所以A 選項正確。最早的世界殖民體系是在新航路開辟后逐漸建立的,與成吉思汗大交換無關,B 選項錯誤。蒙古帝國的征服促進了歐亞大陸間的交流,但并沒有實現歐亞大陸的統一,“統一”的說法不準確,C選項錯誤。成吉思汗大交換促使東西方文化相互影響,但沒有實現完全融合,不同地區文化仍保留著自身特色,D選項錯誤。
18.解析:甘地說“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風都盡情地吹到我的家園”,表明他并不抵制外來文化,A項錯誤。材料未提及文化交流與印度獨立運動的關系,B項無中生有。“不能讓它把我連根帶走”說明甘地并非倡導完全接受西方文化,C項錯誤。“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風都盡情地吹到我的家園”體現了甘地對文化交流的開放態度,“不能讓它把我連根帶走”則強調在文化交流中要保持民族文化的根基,D項正確。
非選擇題部分
19答案:
(1)背景:歐洲戰爭的客觀推動;有識之士的推動;國際社會的支持;人道主義思想的傳播。(任3點得3分)
意義:降低了疾病的發病率,促進了人們的身體健康;推動了科研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體現了黨和國家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念;推動了醫療法規的建立和完善。(任3點得3分)
認識:體現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愛,是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關乎人類的健康,是保障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基礎;國際合作在衛生防疫和醫學人道救援中發揮重要作用,如國際紅十字會的成立推動國際人道救援的發展;不同國家之間可相互學習借鑒;應不斷發展和完善,注重人文關懷。(任3點得6分)
20答案:
(1)變化:陸路交通受阻;海路交通發達;海路出海口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任2點得2分)
原因:頻繁的戰亂(或少數民族政權)阻隔了陸路聯系:經濟重心南移;造船航海技術的進步(或巨舟)和指南針的應用:設市舶司(或政府鼓勵重視對外貿易)。(任3點得3分)港口:廣州、泉州、明州。(3分)
(2)變化:區域性貿易擴展為世界性貿易;歐洲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任兩點)(2分)
影響: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全球貿易網逐步形成。(任一點)(2分)
21答案:
(1)原因:新航路的開辟;歐洲社會轉型的精神需求;儒學內容本身的吸引力。(任2點4分)機構:京師同文館、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2分)
(2)評價:(文化交流理論部分 任2點得2分)東西方文明都創造了輝煌的成就,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文明間的交流有利于世界文明的發展;文明發展應該體現出繼承性、包容性和開放性。
(文化交流舉例部分:“中學”角度+“西學”角度=4分,一個角度2分)
“中學”為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2分)
“西學”沖擊中國傳統文化,推動思想解放;推動近代民族工業興起和發展;推動中國政治改革和革命運動興起;促進近代教育發展,培養大量近代人才;推動社會習俗變遷。(2分)
22答案:
(1)變化:條約締結主體從君主變為國家;(這一點2分)君主或統治者稱為民族或國家主權的執行者;軍隊效忠對象從君主轉變為國家。(2分)
(2)層次一:3-6分,無標題或標題指向不明確;史實缺失或過于單一;觀點缺失或過于單一;結論缺失或不明確。
層次二:7-9分,標題指向較恰當明確;史實列舉較充分;觀點較明晰或較全面;結論較合理。
層次三:10-12分,標題指向恰當明確;史實列舉充分;觀點正確全面;結論合理。說明:有標題1分,標題有明確指向加1分;3個史實加觀點為6分;結構2分(總分總、總分、分總);結尾有升華加1分;表述1分。
論題: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得以重構。
闡釋:拿破侖戰爭前,大部分歐洲國家雖已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但仍比較普遍實行封建制度。拿破侖通過戰爭建立了龐大帝國,廢除封建貴族特權,推行《拿破侖法典》,宣傳啟蒙思想,所到之處傳播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沖擊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受到各國革命者的歡迎;同時,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新興工業資產階級日益壯大,要求爭取更多的權利,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在反抗法國征服的斗爭中,歐洲各地民族民主意識空前覺醒,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觀念廣泛傳播,各地開始了不同程度的爭取推翻封建專制制度的斗爭,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也迅速興起,如俄國“十二月黨人”武裝起義、被俄國統治的波蘭民族解放斗爭、德意志不徹底的廢除農奴制改革和1848年歐洲革命等,盡管大部分運動都以失敗告終,但從封建、專制走向民主、獨立、自由、法治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
綜上,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得以重構,民主、獨立、自由、法治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汨罗市| 红原县| 开江县| 高要市| 镇巴县| 慈利县| 商洛市| 冀州市| 临江市| 满洲里市| 奉新县| 舞阳县| 巩留县| 临夏市| 蓬安县| 上饶市| 元江| 宾阳县| 桦南县| 天峻县| 滨州市| 灵丘县| 惠来县| 元朗区| 宜兴市| 华容县| 勐海县| 宜兰市| 阿尔山市| 鄱阳县| 邹城市| 宕昌县| 临夏县| 林周县| 富宁县| 鲁山县| 阿克苏市| 大英县| 平陆县| 溆浦县| 阿克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