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新余市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試題歷史本試卷共6頁,共100分。考試時長75分鐘。考生注意: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準考證號、姓名填寫在答題卡上。考生要認真核對答題卡上粘貼的條形碼的“準考證號、姓名、考試科目”與本人準考證號、姓名是否一致。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監考員將試題卷、答題卡一并收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2021年10月,中國考古學會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下表為入選該名單的38項石器時代遺址地域分布情況。依據下表,可以推知( )“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石器時代遺址地域分布表區域 東北 華北 西北 華東 華中 華南 西南遺址數 3 6 7 9 9 2 2A. 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格局 B. 各區域之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C. 當時出現了較為完善的社會分工 D. 中華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2. 秦朝在興建公共工程時,工程效能非常高,如秦直道施工大體兩年完成。漢惠帝時期,長安城的修建“四年就半,五年六年成就”,春季施工往往“三十日罷”,在工役調發的規模及工期的確定都很有節制。這一差異反映了秦漢( )A. 工程工期設定的差異 B. 官僚機構效率的升降C. 治理模式的路徑選擇 D. 工程管理技術的突破3. 西漢晚期到東漢初期,黃河流域已經大致歸并為關東(山東)、關西(山西)兩個文化傾向有所差異的基本文化區。楊雄(前53—公元18)《方言》中的某些關東、關西的方域語匯,到東晉郭璞為《方言》作注時已成為通語。這一現象充分體現了( )A. 政治統一的持續加強 B. 民族交融的客觀作用C. 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D. 黃河流域的中心地位4. 唐代前期,轉運倉(負責供應官民和軍隊糧食與軍餉的倉廩)都分布在黃河流域中游,以洛陽及周圍最為集中,規模和儲量最為巨大。唐代中后期,江淮一帶也出現重要的轉運倉,轉運倉布局出現由華北西部向東南移動的趨勢。這一變化反映出( )A. 社會財富向官府集中 B. 稅賦征收依據發生變化C. 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 D. 南方經濟得到較大發展5. 19世紀上半葉,中國陶瓷出口呈現顯著變化:產品重心從專供歐洲的精美細瓷轉向東南亞市場的粗樸日用瓷,出口稅率長期低于5%;同一時期,國內陶瓷內銷量增長不足3%,而外銷總量卻提升近5倍。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B. 國際市場需求導向生產C. 國內消費市場日益萎縮 D. 自然經濟抵制商品流通6. 甲午戰爭前,在沿江沿海的一些城市中,陸續出現了由外國資本、清政府和新興民族資本所經營的近代新式工業,但多數在資本、規模、技術上都非常有限。據統計,近代新式工業的產值僅占工農業生產總值的10%左右。這表明,甲午戰爭前( )A. 清政府堅守傳統的抑商政策 B. 沿海城市發展程度存在差異C. 洋務企業的封建化色彩濃厚 D. 中國近代城市化發展較緩慢7. 1926年,毛澤東在《農民問題叢刊》序言中寫道:“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不起來參加并擁護國民革命,國民革命不會成功……所謂國民革命運動,其大部分即是農民運動。”這一言論( )A. 推動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B. 奠定了國共合作的思想基礎C. 宣傳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D. 豐富了中國的民主革命理論8. 如圖所示是1938年1月出版的《抗戰漫畫》第一期封面《獸行》。漫畫展現了耀武揚威的日本士兵,帶血的匕首,冒濃煙的房屋以及國人的尸體。該漫畫內容A. 激發了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B. 控訴了侵華日軍的滔天罪行C. 揭露了日本侵華的歷史根源 D. 反映了日本軍事力量的強大9. 中國內外歷史條件變化迫切需要強大的重工業基礎。優先發展重工業需要政府具有強大的動員能力和資源配置能力,而新中國私營和個體經濟與資源配置集中化、計劃化不相適應,這就要求建立社會主義的管理體制和經濟體制。據此可知( )A. 過渡時期總路線是歷史發展的產物 B. 建國初期國家經濟落后于西方國家C. 工業狀況不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 D. 計劃經濟體制有利于市場自由配置10. 如圖為改革開放以來四川地區生產總值變化表。出現如圖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國家發展戰略推動 B. 四川地區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C. 國際環境明顯改善 D.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11. 有學者認為:希臘半島地表荒涼而貧瘠,所以古希臘人選擇殖民地會優先考慮殖民地的農業條件;阿里斯托芬創作的喜劇中,絕大多數都是站在農業地主的立場創作的,個別篇幅其至表達了對工商業富人的鄙夷。最能體現該學者的觀點是( )A. 資源分配不均引發內部矛盾 B. 古希臘殖民過程服務于農業C. 文學藝術是經濟發展的體現 D. 古希臘文明有重農主義情結12. 5世紀末,法蘭克王國的創立者克洛維皈依基督教;加洛林王朝的丕平把《上帝之城》中所表述的“君權神授”的神學政治觀念當作其改朝換代的理論依據;另一位國王查理大帝用基督教的信仰取代了皇帝法令對薩克森人進行的統治。這表明法蘭克王國( )A 國家政局動蕩不安 B. 實行封君封臣制度 C. 借助宗教維護統治 D. 中央集權體制形成13. 如表是1600—1801年英國人口結構變動趨勢情況表。據此可知( )1600—1801年英國人口結構變動趨勢情況表年份 總人口(萬) 城市人口(萬) 鄉村人口(萬) 農業人口占鄉村總人口比例(%) 鄉村農業人口(萬) 鄉村非農業人口(萬)1600 411 34 377 76 287 901700 506 85 421 66 278 1431801 866 238 628 50 314 314A. 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向鄉村拓展 B. 鄉村人口增長阻礙了城市化進程C. 世界市場形成促進英國人口增長 D. 鄉村勞動力逐漸向工業城市轉移14. 一戰結束后,對于裁減和限制德國軍備問題,法國要求徹底摧毀德國軍備,英國則要求摧毀德國海軍,美國卻幾乎不想削減德國的軍事實力。法、英、美三國的這一分歧( )A. 反映其秉承大國均勢外交的政策 B. 源于其意識形態的根本對立C. 體現了其對戰后秩序不同訴求 D. 受到了國聯盟約條款的約束15. 二戰爆發后,羅斯福政府在1940年放寬了除德國以外的外國移民簽證的限制,接受了大批高素質的猶太難民;1942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國把在美的美籍日裔移民強制內遷再安置;由于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的重要地位,美國于1943年廢除了1882年頒布的《排華法案》。這些變化說明美國( )A. 強化同盟協同戰略以此孤立軸心國 B. 緩解民權運動壓力推動種族平權C. 世界局勢變化驅動移民政策調整 D. 戰時經濟的需求吸引技術移民潮16. 20世紀80年代,日本對非洲官方發展援助較20世紀70年代增幅高達9%—13%。這一時期,日本為非洲國家援建了職業培訓中心,在塞內加爾建成當地第一所培養電子、機械和自動化領域技術人員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日本對非洲的援助旨在( )A. 加強日本社會價值觀的輸出 B. 改變對非洲的傳統援助模式C. 促進非洲國家的工業化進程 D. 搶占中國在非洲的市場份額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代中國始終將政治安全放于首位,倡導忠君愛國理念,維護政權穩定。古人認為“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歷代都十分重視對農業經濟的維護。同時將“富國強兵”作為政治安全的保障,注重提升軍事實力。統治者一再強調居安思危,要“安不忘危,治不忘亂,雖知今日無事,亦須思其終始”。漢唐時期的和親政策,保證了與匈奴、吐蕃等民族的和平交往,明代鄭和下西洋為中國周邊環境和平起到巨大作用。——摘編自趙明旸《總體國家安全觀與中國古代國家安全思想》材料二 下表為明代沿海地區主要海防衛所城池的數量統計。地區 遼東 山東 北直隸 南直隸 浙江 福建 廣東千戶所城數量(個) 9 23 22 20 32 19 58(注:北直隸約為今京津冀地區;南直隸約為今蘇、皖、滬地區)(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國家安全思想的特征。(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明朝海防布局的因素。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西方民族主義是在構建民族國家的過程中產生的,其形成過程就是從王朝國家向民族國家的轉型。由于每個國家所處的歷史條件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主義,而不同的民族主義使得各個國家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民族主義作為資產階級進行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是一面革命的旗幟,具有很大的歷史進步性。民族主義本身卻帶有不可克服的狹隘性和排他性,使它的“視野”無法越出本民族利益的范圍,往往把本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建立在踐踏其他民族的利益和文化的基礎之上,同時,民族主義還具有潛在的、強烈的擴張性,一旦國家間有矛盾,民族主義便會膨脹為大民族主義。如泛日耳曼主義、泛斯拉夫主義等,帝國主義包括殖民主義、大國沙文主義、軍國主義等,一定程度上是其衍生物。正因如此,“當西歐民族國家建成之后,民族主義就轉化成為一種帶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擴張的學說”。民族主義逐漸蛻變為歐美列強對外擴張、爭奪霸權的理論根據和精神動力。——摘編自趙文亮《民族主義與二十世紀的戰爭》材料二 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在民族危機中孕育,在西方民族主義傳入后產生,在一次次民族覺醒中發展,經歷了清末民初、五四時期和抗日救亡運動幾個主要發展階段。中國近代以來的民族主義思潮,有過大漢族主義、民族分裂主義和排外主義等負面因素。譬如“義和團”的“盲目排外”行為,就是列強侵略導致民族危機達于頂點、社會衰落跌入谷底的極端之舉;辛亥革命時期,革命派人士在對待國內民族問題上也有過民族復仇主義和大漢族主義思想;近代以來民族分裂主義勢力長期存在并與境外干涉勢力勾結,這也是中國人民不得不長期進行維護民族團結與統一斗爭的重要原因;中華民族在追求民族獨立與復興、追趕世界先進的長期奮斗中,守舊復古逆流也時沉時浮,等等,但這些絕對不是主流。近代以來,中國民族主義更沒有對其他民族構成威脅、帶來危害,中華民族骨子里就沒有走極端的特性和文化基因。在世界范圍內,要說擴張地進攻的民族主義,最典型的莫過于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摘編自舒迎香《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與特征研究》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西方民族主義形成和發展的特點并分析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比近代西方民族主義的形成原因,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中華民族骨子里就沒有走極端的特性和文化基因”。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西方文藝復興的誕生與發展過程中,科學與思想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科技發展、人文主義復蘇,藝術家們尋找到了繪畫的突破口,確立了新的繪畫觀,使文藝復興藝術與中世紀藝術真正決裂。于是,西方藝術從無章可循的“黑暗時期”進入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文藝復興時期,諸多傳奇式人物——喬托、達·芬奇、波提切利、拉斐爾等嶄露頭角。——摘編自馮寧《從科技到思想:解碼西方文藝復興的內在動因》材料二 “從音樂審美價值的角度看,音樂創作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思想。”文藝復興早期,受人文主義精神的影響,人的生活、人的情感成了音樂創作的主要表現對象。中世紀那種“上帝是音樂美的根源”的神話逐漸被打破,抒發人生意義的感受成了創作的來源。用人性反對神權的精神隱含在法國理論家、詩人和作曲家菲利普·德·維特里及其所著的《新藝術》中,他主張改革弗朗科記譜法,還在其文中闡述了音的計量并創造了新的音樂表現新的內容,可以說,創造這種新內容是為了與舊的反映基督教義思想的舊格利戈里圣詠相抗衡。法國新藝術代表作曲家瑪受認為作詩或作曲如不用心靈去感受,必害及詞名或曲調。尼德蘭樂派由于受到人文主義的影響,常用世俗曲調作為彌撒曲和經文歌的定旋律。尼德蘭樂派代表人物奧克岡的音樂思想就受到了人文主義影響,他認為復調音樂的展開應該自由化,不承認什么固定形式。這種追求個性自由,企圖擺脫宗教思想的禁錮的音樂思想,指引著他的創作。——摘編自葉德誠《重思人文主義在文藝復興早期音樂思想上的影響及其現實意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歐洲文藝復興運動興起與發展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文藝復興的精神在當時音樂思想上的體現,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人文主義思想對音樂創作的意義。20. [文明的傳承與創新]材料 重視文明的傳承與創新,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動力之源。文明永續發展,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順應時勢,推陳出新。世界文明歷史揭示了一個規律:任何一種文明都要與時偕行,不斷吸納時代精華。充分挖掘各國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各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們就能激活文明進步的源頭活水,不斷創造出跨越時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摘編自“新華網” 《理想合肥·舉旗幟》請圍繞“傳承與創新”這一主題,結合所學歷史知識, 自擬標題,加以論述 (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2025年新余市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試題歷史本試卷共6頁,共100分。考試時長75分鐘。考生注意: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準考證號、姓名填寫在答題卡上。考生要認真核對答題卡上粘貼的條形碼的“準考證號、姓名、考試科目”與本人準考證號、姓名是否一致。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監考員將試題卷、答題卡一并收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題答案】【答案】D【2題答案】【答案】C【3題答案】【答案】B【4題答案】【答案】D【5題答案】【答案】B【6題答案】【答案】D【7題答案】【答案】D【8題答案】【答案】B【9題答案】【答案】A【10題答案】【答案】A【11題答案】【答案】D【12題答案】【答案】C【13題答案】【答案】A【14題答案】【答案】C【15題答案】【答案】C【16題答案】【答案】A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題答案】【答案】(1)特征:以維護政權穩定為核心;維護君權與國家安全相統一;重視農業生產;以富國強兵為前提;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崇尚和平是主流。(任意四點)(2)內因:維護專制統治的現實安全需要;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相對發達;海禁政策的推行。自然經濟的影響;理學思想的禁錮。(任意三點)外因:新航路開辟;西方的殖民侵略;東南沿海倭寇和海盜的騷擾。(三點)(學生若從國防安全意識統治者意志、經濟利益、國家實力、小農經濟國際環境等角度分析也可,參考內因外因標準賦分)【18題答案】【答案】(1)特點:民族意識逐漸增強;王朝國家向民族國家轉型道路的不同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民族國家;反教會到反封建王權;根源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狹隘性和潛在的擴張性。影響:有利于推動民族國家的建立,增強國家凝聚力;有利于促進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的發展,推動歷史的進步;國家間利益的爭奪,易引發殖民侵略和擴張。(2)理解:中華文化的“天下”“和平”“和諧”“和合”等觀念濃厚;近代中國民族主義催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民族主義的豐富意涵和發展方向起到了規范和導向作用;近代中國民族主義是自衛性質或求解放的民族主義;近代中國民族主義凸顯了強烈的自我反思意識和批判精神等。【19題答案】【答案】(1)原因:西歐中世紀晚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新興資產階級力圖擺脫封建神權的束縛;西歐文化自身的傳承與發展;西方近代科學的發展;黑死病沖擊了傳統思想。(2)體現:反對神權,宣揚人性;主張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追求自由,破除禁錮。意義:突破了思想桎梏;解放了音樂創作;創新了音樂形式;豐富了音樂內涵。【20題答案】【答案】主題:西方近代人文主義在傳承中發展創新,推動了社會轉型論述:傳承與創新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主要方式,傳承為文明發展提供了淵源,創新又推動了文明的新陳代謝。14、15世紀,隨西歐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文藝復興運動以復興古典文化為借口,宣揚符合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人文主義,批判神權統治,強調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工商業資本主義的發展由使人文主義思潮進一步影響整個社會,西歐出現了反對天主教會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隨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人在社會中的作用與地位日益突出,啟蒙運動將人文主義發展為理性主義,強調“以理性的陽光驅散黑暗的社會現實”,同時為未來的資本主義社會設計了政治藍圖。綜上所述,近代西方人文主義的發展歷程說明人類文明在傳承的基礎上發展與創新,不斷進步。涉及的相關主題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古代政治文明(政治制度、社會治理等)、中國古代科技發展、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新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歷程、近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進步、近現代科技文明的發展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