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貴州省安龍縣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高三歷史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 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漢朝土地稅雖然只是“三十稅一”,但是漢朝的口賦、算賦,以及各種更賦、徭役等則比較繁重。而且漢朝的稅收,除土地稅之外,都需要以貨幣的形式來繳納,農民需要將農產品出賣,換取貨幣。這一現象( )A. 反映了重農抑商的政策 B. 提升了商人的社會地位C. 降低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D. 阻礙了小農經濟的發展2.從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柱國大將軍楊堅“晉封隋王”,到公元960年后周忠武軍節度使趙匡胤“黃袍加身”,中國歷史又一次經歷了“波峰波谷”的庚續發展期。下列選項中,不屬于這一“發展期”的文化現象是( )A. 造紙術逐漸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 B. 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理學形成C. 私學構成基層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 D. 編修了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3.據統計,唐宋年間,被流放到海南的賢相名臣、流寓名士有20多名。他們為海南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如宋代愛國名臣胡銓謫居崖州時,緣結鄉民,興建學堂,親自執教,“日以訓傳經書為事”,“黎酋紛紛遣子入學”,為黎漢民族培養了大批學子。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A. 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 B. 中原文化傳播范圍擴大C. 海南移民以被動移民為主 D. 邊疆基層治理水平提升4.晚清時期,李善蘭等科學家翻譯了《幾何原本》后九卷以及《初等力學教程》等書,向國人介紹了新知識。在此之后,中國科技從解決應用問題轉向理論研究,大量的定性、定量分析法改變了過去單純依賴工匠的實踐經驗的做法。這表明西方科技的傳入( )A. 有利于中國科技的轉型 B. 完善了中國傳統科學體系C. 改善了中國社會的風氣 D. 動搖了中國傳統價值觀念5.將下列內容按照歷史發展邏輯排序,正確的一組是( )①馬克思指出:“就算是中國人必須接納英國的和平公使人京,他們抵抗英國人的武裝遠征隊也是完全有理的。中國人這樣做,并不是違背條約,而是挫敗入侵。”②該條約又稱“萬年和約”“白門條約”“江寧條約”,條約強調中英兩國“官員平行”。③“城頭逢逢雷大鼓,蒼天蒼天淚如雨。倭人竟割臺灣去!”④“上諭將諸國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鎮停止文武各等考試五年。”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②④① D. ②①③④6. 1915年袁世凱接受“勸進”當上皇帝后,很快護國運動便取消了帝制;1917年張勛復辟僅僅維持了十二天就被迫逃亡。這反映出當時( )A. 民主共和觀念影響現實政治 B. 資產階級無法領導民主革命C. 各派政治力量不斷分化重組 D. 軍閥割據使共和制名存實亡7.如圖是新華社發行的《吳起鎮會師》這次會師( )A. 從根本上扭轉了國共軍事力量的對比 B. 有助于糾正黨內錯誤思想C. 使陜北成為黨中央“落腳點和出發點 D. 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新道路8.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日報》采取多種措施宣傳毛澤東思想,并逐漸形成了“原文刊載”與“通俗化解讀”相結合、“理論宣傳”與“實際運用”相結合、“社論引導”與“體裁多樣”相結合的宣傳路徑。這些舉措( )A. 旨在活躍社會學術氛圍 B. 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C. 提高了民眾的學歷層次 D. 表明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9.出口退稅是指在國際貿易業務中,對出口環節免稅且退還以前納稅環節的已納稅款。下圖是1985—2015年我國出口額、退稅額及退稅率的變化(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A. 退稅額是出口總量增長的決定性因素 B. 我國外貿的出口額與退稅率同頻波動C. 加入世貿組織導致了退稅率持續上升 D. 出口退稅有助于增強我國產品競爭力10.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即廣州交易會,創辦于1957年,每年兩次,至2019年已舉辦126屆。2018年11月5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拉開帷幕,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廣州交易會和上海進博會的舉辦都有利于( )A. 應對冷戰風險,改善并調整經濟結構 B. 應對多極化格局,共建“一帶一路”C. 推動對外開放,實現互利共贏 D. 推動體制改革,保持經濟活力11.在古亞述長途貿易交易中記錄了一種神秘的“來自天上的金屬”,有學者認為是鐵或隕鐵;有文獻提到,在敬獻給女神的珠寶中,有這種金屬制成的耳環和杯子;上世紀土耳其考古隊在卡尼什城發掘出了兩枚制作精美的黃金與鐵合制的發簪。這些材料能夠說明當時( )A. 鐵主要用于制作生活器皿 B. 亞述冶鐵技術產生并發展C. 亞述制造的鐵器質地優良 D. 鐵器促進了當地農業發展12.日本史書記載:“渤海國大使烏孝慎新貢《長慶宜明歷經》,云是大唐新用經也”。歷學家真野麻呂試用唐宣明歷之后,建議推廣使用。861年,日本宣布停舊歷,改用宣明歷。這體現了( )A. 中日文化交流的頻繁 B. 周邊國家全盤吸收唐代文化C. 中華先進文化的輻射 D. 日本大化改新推動歷法變革13. 1830年,美國國會通過《印第安人遷移法案》:密西西比河以東的五大印第安部落遷往聯邦指定的地區。截至1875年,已有27萬多印第安人被限制生活在100多個保留地內,劃分明確的地理界線以此與白人隔離。這些措施( )A. 激發了黑人奴隸的反抗 B. 促進印第安文明進一步發展C. 強化了中央政府的權力 D. 暴露出資產階級人權的虛偽14.歐洲歷史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口號是“砸爛可恥的東西”,即消滅宗教的狂熱和不寬容。他們拒絕接受上帝支配世界并任意地決定人類命運這種傳統的信仰,并致力于尋找一種與理智的判斷相一致的自然宗教。“他們”的觀點( )A. 使人們開始關注人本身與現實世界 B. 促進民族教會與民族國家的興起C. 引導人們通過實驗發現自然界規律 D. 為政治革命做了理論準備與宣傳15.1878—1910年,墨西哥咖啡、棉花、龍舌蘭、甘蔗等出口農產品的年產量,分別增加了350%、60%、110%和50%,而谷物和大豆卻分別下降了40%和22%。墨西哥不得不進口糧食來滿足國內的需要。這反映了墨西哥( )A. 淪為列強的經濟附庸 B. 注重發展農副產業C. 開始被卷入世界市場 D. 因地制宜發展經濟16.1970年,拉美21國通過《拉丁美洲國家關于海洋法的宣言》,將領海權由3-12海里擴大到200海里。1973年,非洲統一組織宣布非洲國家有權建立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1982年,聯合國第三次海洋會議通過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領海為12公里,但沿海國有權建立200海里專屬經濟區。這反映出( )A. 新興國家力量的壯大 B. 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C. 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 D. 經濟區域集團化的趨勢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這些印歐語系民族——印度人、希臘人、日耳曼人,也包括凱爾特人、斯拉夫人以及后期的波斯人——具有一個共同之處:他們創作英雄傳說和史詩,發現、塑造、設想出悲劇元素。印歐語系民族所建立的一切,都是在之前的古文明基礎上、在與舊有居民的混合中,通過吸收外來文化傳承而逐漸形成的。——(德)卡爾·雅斯貝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材料二 在政治上受到壓制和排斥的土生白人,對殖民統治當局深為不滿,他們成為獨立運動的領導者,而印第安人和黑人則充當了運動的主力。18世紀歐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促進了拉丁美洲民族意識的覺醒。18世紀末,殖民地人民的意識中明顯出現了“美洲民族”的概念,不同于歐洲國家移民的拉丁美洲新民族初步形成。拿破侖戰爭期間,西班牙和葡萄牙本土被法國占領,直接導致了拉丁美洲革命。——李其榮《世界通史》材料三 經濟功利主義的盛行引發了新加坡1970年代后期的價值危機。為糾正過度西化對國民精神文化的侵蝕,新加坡發起了一場珍視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文化再生”運動,總理李光耀更是將“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八種美德定為政府的“治國綱要”。——據胡林生《新加坡人身份認同的塑造》等整理(1)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印歐語系民族中“印度人”“希臘人”“斯拉夫人”各一部英雄傳說或史詩。以伊朗高原為例,說明印歐人的遷徙對區域文明發展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8世紀推動拉丁美洲民族意識覺醒的“重大事件”。從族群結構與文化的角度說明“拉丁美洲新民族”的特征。(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加坡能夠發起“文化再生”運動的歷史條件。綜合上述材料,指出移民社會的特質。18.(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達摩眼皮變茶樹”一直作為茶葉起源故事廣為流傳。然而,據547年最早記載達摩事跡的《洛陽伽藍記》記載當時飲茶在南方已經非常普遍,北方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傳播。中國有關“達摩”的典籍中并沒有這一傳說的記載。從考古資料判斷,中國開發利用茶葉的歷史可追溯至戰國早期。中國有關茶葉起源的傳說,除了“神農說”,還有“吳理真說”“諸葛亮說”等。以歷史學的視野看,將茶葉起源歸功于某一位先祖的說法,難以作為信史。經過考證發現,這個故事來自卡姆弗1728年出版的《日本史》。但在日本傳世的文獻典籍和繪畫資料中,也沒有記載這個故事。19世紀以后,英國迫切需要解決茶葉供應受制于中國的問題。科學家曾在英國本土種植茶葉,最終宣告失敗。1824年,印度野生大茶樹發現后,英國加速推進在印度種植茶葉,眾多英國投資者和公司在印度開發茶葉種植園,茶園面積和茶葉產量急劇擴張,豐厚的利潤吸引了更多投資者進入。基于此,英國一批植物學家、歷史學家特別是印度茶葉從業者開始改寫茶葉發展歷史,通過其話語主導權重塑茶葉發展的歷史譜系,將茶葉的起源地變更為印度,炮制出“茶葉印度起源說”,并憑借其學術話語輸出能力向全球推銷。“達摩眼皮變茶樹”的故事,在新的歷史文化語境中發生了變異,甚至被橫加篡改和重塑。——摘編自宋時磊《達摩的眼皮:一個茶葉故事的由來、傳播與變異》(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達摩眼皮變茶樹”的傳說不能作為茶葉起源的依據。(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以來,“達摩眼皮變茶樹”的故事在歐洲傳播和變異的背景。(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達摩眼皮變茶樹”故事的流傳與變異對歷史研究的啟示。19.(12分)長城,橫亙萬里,縱貫古今。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曾言秦朝修筑長城造成的影響:“秦禍北構于胡,……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于道樹,死者相望。……秦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滅世絕祀,窮兵之禍也。”漢朝賈誼談到:“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漢武帝在修筑長城的前后,在河西至西域間修筑了新的防御工事。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漢武帝無論是對長城線路的選擇,還是對城防體系的完善,無不以秦長城為基礎,而對長城沿線經濟開發,也是沿用秦始皇的方式:移民實邊、屯田開發、設立政區,與內地一體化。——聶倩倩《長城與秦朝政治經濟再研究》(1)概括材料一中班固與賈誼對修筑長城造成的影響的看法;并說明如何理解漢武帝修筑長城和移民實邊這些舉措?材料二 在鴉片戰爭以前,長城主要是作為一種“因地形,用制險塞”的古老、龐大的客觀存在,留下了“邊城堡壘”的歷史意象。隨著時間的推移、王朝的更迭,長城變成規范草原與農田、農民與牧民之間生產生活秩序的重要手段,從防御屏障轉變為區域安全、和平交往的保障……鴉片戰爭之后,中國面臨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孫中山在1919年出版的《建國方略》中寫道:“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于后世,實與大禹之治水等。”在這時,長城已初現國家象征意義的端倪。“萬里長城”被賦予中華民族的象征意義在民間廣為傳誦,則始于抗日戰爭時期。在1933年可歌可泣的“長城抗戰”中,宋哲元率領的二十九軍英勇作戰,“大刀隊”的勇士不惜以血肉之軀同裝備先進的敵人進行頑強拼殺。“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義勇軍進行曲》高亢嘹亮,振奮人心。“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長城謠》的曲調婉轉凄涼,訴說著悲憤,號召著“四萬萬同胞心一樣”。——刊物編輯部《傳記文學》材料三 1961年3月,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依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圍繞“長城與長城精神”寫一篇小論文。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史論結合。20.(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三文化廣場”(見圖)是由代表三種不同文化內涵的建筑組成:古代阿茲特克金字塔大祭壇遺址、16-17世紀西班牙殖民者修筑的教堂以及20世紀50年代現代建筑風格的外交部大廈,這些建筑奇妙地共存于一個廣場上。它的“靈魂”是銘刻在廣場紀念碑上面的碑文“1521年8月13日,曾經被夸烏特莫克(阿,茲特克人首領)捍衛著的特拉特洛爾陷入科爾特斯(西班牙殖民者)之手。這不是勝利,也不是失敗,而是一個混血民族痛苦的誕生——這就是今日的墨西哥。”——摘自張家哲《站在墨西哥城的三文化廣場上》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從文化的碰撞與融合的角度評價墨西哥“三文化廣場”。一、選擇題1.【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但是漢朝的口賦、算賦,以及各種更賦、徭役等則比較繁重。而且漢朝的稅收,除土地稅之外,都需要以貨幣的形式來繳納,農民需要將農產品出賣,換取貨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因為繁重的稅賦和徭役以及需要以貨幣形式繳納的稅收,使得農民需要出售農產品以繳納稅款,這可能會導致他們無法保留足夠的農產品用于再生產,從而影響小農經濟的持續發展,D項正確;雖然漢朝確實有重農抑商的政策,但題目中的現象更多地反映了稅收制度對農民的影響,排除A項;雖然農民需要將農產品出售給商人以換取貨幣,但這并不意味著商人的社會地位因此得到提升,排除B項;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繁重的稅賦和徭役以及需要以貨幣形式繳納的稅收,從而影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是這也是破壞小農經濟的表現之一,排除C項。故選D項。2.【答案】B【解析】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建立隋朝。960 年,后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取帝位, 建立宋朝。581年-960年是隋唐五代時期。理學形成是在宋朝,不屬于隋唐五代時期的文化現象,B項符合題意,B項正確;8世紀以后,中國的造紙術逐漸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8世紀屬于唐朝時期,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唐朝以后,私學得到進一步發展,私人設立的學塾、 村學和蒙學構成基層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 國家頒行的藥典,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3.【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興建學堂”“以訓傳經書為事”“黎酋紛紛遣子入學”及所學可知,文化名人被流放到海南,客觀上促進了中原文化在海南的傳播,B項正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形成于秦朝,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被流放到海南的移民,不能據此推斷出所有遷徙到海南的人是主動還是被動為主,排除C項;基層治理主要體現在政府方面,材料與此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4.【答案】A【解析】新知識的傳入帶來中國傳統科技的規范化和進步,說明其有利于推動中國科技由傳統科技向近代科技轉型,A項正確;這些新方法不是對傳統科學體系的完善,而是近代科學的轉型,排除B項;科技的轉型不一定帶來社會風氣的改善,材料也未涉及社會風氣的變化,排除C項;科技的轉型會沖擊中國傳統價值觀念,但并未動搖其地位,排除D項。故選A項。5.【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②江寧是南京別稱,1842年的《南京條約》又稱“江寧條約”,強調中英兩國“官員平行”;①1858年的《天津條約》規定公使進京,且馬克思的描述與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拒絕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線進京換約,進攻大沽口炮臺,遭到清軍反擊相吻合;③“城頭逢逢雷大鼓,蒼天蒼天淚如雨。倭人竟割臺灣去!”描述的是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的歷史信息;④“上諭將諸國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鎮停止文武各等考試五年。”描述的是1901年《辛丑條約》禁止華北科舉考試五年的歷史信息,因此正確排序應是②①③④。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6.【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兩件民國初年復辟帝制都走向失敗的事件,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影響現實政治,A項正確;資產階級在五四運動后繼續領導著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排除B項;各派政治力量的分化重組、軍閥割據與材料帝制失敗無直接關聯,排除C、D兩項。7.【答案】C【解析】吳起鎮會師標志著長征結束,使得陜北成為黨中央的落腳點和出發點,C項正確;當時并未扭轉國共的軍事力量對比,排除A項;當時已經糾正黨內錯誤,排除B項;井岡山根據地的開辟標志著革命新道路的開辟,排除D項。8.【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日報》采取多種措施宣傳毛澤東思想,而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第一次偉大結合的理論產物,這有利于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B項正確。當時宣傳毛澤東思想的根本目的是鞏固國家政權和促進國家建設.并不是活躍社會學術氛圍,排除A項;對毛澤東思想認識的深淺,不代表著學歷的高低.排除C項;抗戰時期,毛澤東思想已經走向成熟,排除D項。故選B項。9.【答案】D【解析】出口退稅能夠減輕出口企業的稅負,進而降低產品價格,這有助于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更強的競爭力,故選D項;退稅額雖然對出口有積極影響,但它并非出口總量增長的決定性因素,決定性因素應是產品質量、市場需求等,排除A項;從數據圖來看,我國外貿出口額與退稅率并非一直同頻波動,排除B項;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退稅率并未一直持續上升,排除C項。10.【答案】C【解析】廣州交易會與進出口有關,上海進博會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與進口有關,據此可知廣州交易會和上海進博會的舉辦都有利于中國進一步推動對外開放,實現互利共贏,故選C項。11.【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在敬獻給女神的珠寶中,有這種金屬制成的耳環和杯子;上世紀土耳其考古隊在卡尼 什城發掘出了兩枚制作精美的黃金與鐵合制的發簪”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上世紀在卡尼什城發掘出的黃金與鐵合制的發簪制作精美,這表明鐵器的制作工藝較高,可以推斷亞述或該地區的鐵器質地優良,C項正確;因為文獻中提到的主要是珠寶和發簪,而非生活器皿,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直接提及亞述的冶鐵技術,只是提到了鐵制品的存在,不能直接說明技術的產生和發展,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及鐵器在農業中的應用以及生產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12.【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渤海國大使烏孝慎新貢《長慶宜明歷經》,云是大唐新用經也”“歷學家真野麻呂試用唐宣明歷之后,建議推廣使用。861年,日本宣布停舊歷,改用宣明歷。”可知,渤海國和日本采用了唐朝的歷法,這體現了中華先進文化對周邊國家的輻射,C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唐朝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無法得出中日文化交流頻繁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唐朝歷法對周邊國家的影響,無法得出“全盤吸收唐代文化”的結論,表述有誤,排除B項;日本大化改新發生于646年,其主要內容是廢除大貴族壟斷政權的體制,向中國唐朝政治和經濟體制學習,成立古代中央集權國家,排除D項。故選C項。13.【答案】D【解析】據材料“密西西比河以東的五大印第安部落遷往聯邦指定的地區。截至1875年,已有27萬多印第安人被限制生活在100多個保留地內,劃分明確的地理界線以此與白人隔離”和所學可知,美國資產階級政府強制驅逐、限制和隔離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大量印第安人遭到屠殺、圍攻、驅趕和被迫遷徙,人口數量急劇縮減,這與美國《獨立宣言》強調人的自然權利、人民主權和人民革命的權利及《1787年憲法》標榜的平等、自由等毫不相符,暴露出資產階級人權的虛偽,D項正確。印第安人不是黑人奴隸,排除A項;這些措施是對印第安人進行了血腥摧毀,最終導致美洲的印第安文明被毀滅,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關系,無法得出強化中央政府權力的結論,排除C項。14.【答案】D【解析】材料所述“他們”的觀點指的是啟蒙思想家的觀點,啟蒙思想家反對天主教會的迷信和愚昧,提倡理性和科學,主張用“自然宗教”代替“天啟宗教”,也即材料所述“消滅宗教的狂熱”“尋找一種與理智的判斷相一致的自然宗教”。結合所學,啟蒙思想家對未來社會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賦人權、平等、自由、法治和權力制衡等,為資產階級革命作了理論準備和輿論宣傳,直接推動了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D項正確;文藝復興沖破了基督教神學的束縛,使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人和人生活的世界,但文藝復興思想家們反對的是教會的腐敗和對人性的束縛,而非宗教信仰本身,與材料所述“拒絕接受上帝支配世界并任意地決定人類命運這種傳統的信仰”不相符,排除A項;宗教改革促進民族教會與民族國家的興起,宗教改革運動并不否定宗教信仰本身,而是對當時天主教會的權威、教義和實踐提出了批判和改革,與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項;科學革命確立了通過觀察、實驗、分析、歸納和綜合等基本途徑發現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但科學革命的主要內容是近代科學興起,而非抨擊教會的迷信,排除C項。15.【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墨西哥的咖啡、棉花、龍舌蘭、甘蔗等出口農產品的年產量大幅增加,而谷物和大豆產量卻大幅下降,墨西哥不得不進口糧食來滿足國內的需要,這說明墨西哥淪為列強的經濟附庸,故選A項;發展農副產業是在保證農業生產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與之相關的副業,材料未體現,排除B項;墨西哥在1878年之前已經被卷入世界市場,排除C項;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指的是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制定和實施相應的經濟發展策略,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16.【答案】A【解析】據本題材料可知,20世紀70年代以來,拉美和非洲的新興國家合作組織發表宣言,爭取并維護海洋權益,反對舊海洋法的霸權主義,這體現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崛起。《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通過,正是發展中國家力量壯大,在國際事務中爭取平等權利的努力,國際經濟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B項;二戰后,帝國主義國家實力被削弱,殖民地紛紛宣布獨立,世界殖民體系崩潰,材料反映的是獨立后的新興國家走向聯合,力量不斷壯大,排除C項;“拉美21國”主要目的是維護和擴大沿海國家的海洋權益,不是一個正式的經濟區域集體,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7.【答案】(1)各一部英雄傳說或史詩:“印度人”:《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均可)“希臘人”:《荷馬史詩》;“斯拉夫人”:《伊戈爾遠征記》。影響:波斯人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繼承了西亞地區傳統的君主專制制度,并形成了波斯帝國的國家治理模式;西亞和北非文明區首次被統一起來;西亞文明和希臘文明發生了深入、廣泛的交流。(2)重大事件:法國大革命(拿破侖戰爭)、啟蒙運動、美國獨立戰爭。特征:歐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種族融合現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為主體,天主教成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成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號。(3)歷史條件: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東南亞傳播的歷史悠久;新加坡社會華裔移民占多數;新加坡經濟的發展;新加坡社會出現價值危機。特質: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18.【答案】(1)依據:飲茶風氣出現的時間早于達摩所處時期,更早于“達摩眼皮變茶樹”故事出現的時間;“達摩眼皮變茶樹”的傳說不能在中國和日本的相關史籍和傳說中得到印證,也與考古資料不符;將茶葉起源歸功于某一位先祖的說法不符合歷史學常理;“達摩眼皮變茶樹”的傳說背后隱含英國學者打壓其他國家茶葉產業、服務本國貿易和殖民經濟發展的特殊意圖。(2)背景: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對外開展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在印度發展茶葉種植和生產,希望打破中國茶葉在世界市場的優勢地位,開拓印度茶葉市場,獲取利潤;一批英國學者和印度茶葉從業者的篡改和宣傳;19世紀的歐洲存在著對東方文化和知識的誤解和偏見;中國茶葉產業的相對衰落和不注重茶文化在世界上的宣傳。(3)啟示:警惕學術霸權和大國文化沙文主義;加強本土歷史文化傳承保護、研究闡述、對外傳播,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國民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19.【答案】(1)看法:史學家班固認為修筑長城給百姓帶來的苦難,也直接導致了秦朝的短命而亡;漢代賈誼認為修筑長城解除了秦朝的后顧之憂,保證了社會安定。理解:漢武帝采取這些舉措的目的是鞏固邊防,開發邊疆和維護統治;延續秦朝做法本質上是對秦朝修筑長城和移民實邊等措施的肯定。(2)題目:長城的時代精神與文化價值論證:長城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軍事防御體系,歷代修筑長城,都是為了防御邊疆少數民族的進攻。長城還是民族團結、民族交融的象征,它的修筑維護了北方的和平與安定,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民族危機不斷加深,長城成為中華民族反侵略的象征,凝聚著保家衛國的民族精神。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第二十九軍的英勇戰斗,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平型關大捷等,都體現著著中華民族覺醒、全民族團結抗戰的精神。今天,長城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保護長城是為了傳承民族文化,維系民族精神;長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對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有重要意義。20.【答案】觀點:三文化廣場展現了墨西哥歷史文化的時代性(多元性)和包容性。時代性:阿茲特克金字塔大神廟代表了古代印第安文明,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代表了殖民地時期的文化,而墨西哥外交部大廈則代表了現代文化。三文化廣場體現了墨西哥不同時期的文化特色和歷史變遷,也是研究墨西哥人口遷徙歷史發展(或拉丁美洲族群變化或美洲移民)的重要史料。包容性:三文化廣場體現了歷史與現實的結合、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結合;銘記歷史、包容發展體現了墨西哥發展進程中民族與文化認同;也體現了不同文化交融的過程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