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NT20名校聯合體高三年級第二次調研考試歷史注意事項:1.考試時間為75分鐘,滿分100分。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江蘇邳縣大墩子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了隨葬的房屋模型,其中以71號墓出土的一件形象最為逼真。這件房屋模型是陶制的,方形,有明顯的屋檐,攢尖式屋頂,一面有門,三面開窗,四壁和屋頂均刻劃有狗的形象。這可以用于說明當時該地A.小農經濟的萌芽 B.私有制的發展C.貧富分化的產生 D.手工業的起源2.漢代完整的詔書分三個部分,“前一部分稱為“奏',奏報下詔的部門及主要官吏姓名;第二部分為詔書本文,也就是該詔書的主要內容,一般史書僅摘錄這一部分;第三部分是詔書下行于內外官署之例文,或曰下行文書”。據此可知,漢代A.中央與地方矛盾有所緩和 B.專制皇權受到一定沖擊C.官員等級體制漸趨于成熟 D.行政運行機制較為完善3.下圖為隋唐大運河及沿線主要倉儲分布圖(部分)。這反映出當時A.南北經濟差距在逐漸拉大 B.國家財政收入具有保障C.中原經濟中心地位較穩定 D.藏富于民得到貫徹執行4.下表為武術在中國古代各朝代的發展狀況朝代 狀況夏商西周 “拳勇”“手搏”“角力”春秋戰國 “技擊”“相搏”秦漢三國 “角抵”“手格”兩晉南北朝 “拍張”“相撲”隋唐五代 “拳捷”遼宋金元 “武事”明清 “白打”“使拳”“對力”等這說明中國古代A.競技運動具有一定社會基礎 B.體育運動方式多元化趨向明顯C.崇尚陽剛和力量的風氣流行 D.社會習俗變遷豐富武術的內涵5.清中葉,“聲教咸歸王化”在滿族和漢族范圍內基本實現,藏傳佛教還成為溝通藏、蒙古兩族的另一文化紐帶。另外,作為統治民族的滿族與主體民族的漢族互動交融,助推諸族群格局的更新與族際親和力。可見,當時A.清廷內外政策主動性增強 B.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C.清王朝國際地位空前提高 D.因俗而治成為了基本國策6.據記載,在京師同文館(1862年由清政府設立)入學啟蒙,畢業后擔任外交使節的有四人,他們均為八旗子弟,分屬京師同文館開辦的法、德、英、俄文四館,他們的持節駐在地也是上述四國。另外還有十一名轉學生畢業后也擔任了外交使節。這表明當時A.新式教育助推外交近代化進程 B.學堂選官成為了主要選官方式C.外交使節的來源具有不確定性 D.京師同文館主要培養外交人才7.清末,河北保定育德鐵工廠只能制造簡單農具。民國初年,育德鐵工廠開始生產織布機,因結構精巧、效率高,被譽為“大力”織布機。到1920年,育德鐵工廠能制造簡易臺式鉆床,成為河北省機床工具業的發源地。材料所述變化說明當時保定A.經濟結構漸趨于完善 B.民族工業得到了逐步發展C.重工業生產領先全國 D.紡織業半殖民地特征凸顯8.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余部來到井岡山,開創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30年11月至1933年3月,中央蘇區軍民先后粉碎了敵軍的四次“圍剿”。中央蘇區覆蓋28個縣境、擁有15座縣城,總面積約5萬多平方千米,人口達250多萬。這A.開辟了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B.確立了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C.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D.彰顯了蘇維埃政權建設的先進性9.1937年9月下旬,剛成立不久的甘肅省外留學生抗戰團,在蘭州城鄉內外率先演出了一批救亡街頭劇和獨幕劇,由此掀起了蘭州話劇運動。至1945年,蘭州共出現話劇團體41個,上演獨幕劇87種,多幕劇75種,另有一批著名劇人在此活動。戰時蘭州的話劇運動A.有助于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設 B.提高了普通百姓的文化素養C.有利于激發民眾民族國家意識 D.鞏固并擴大了革命統一戰線10.黨的十八大以來,從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到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從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到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一系列頂層設計方案陸續發布并得以踐行。這些做法A.有利于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B.體現了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水平提高C.有助于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D.適應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11.蘇美爾早王朝時期(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370年),滾印的現實主義題材逐漸被擯棄,由新的、更為固定的英雄爭斗題材和宴飲題材等取而代之。此外,滾印也開始大量采用珍稀石材,如青金石、貝殼,以及一些色澤艷麗或通透的材料,如烤制后上釉的滑石、半透明的大理石等。材料所述變化主要體現了A.官僚制度的完善 B.統一局面的形成C.早期文明的發展 D.楔形文字的成熟12.在中世紀西歐,莊園地產清冊全面、細致地登錄了莊園自營地、房屋、磨坊、牲畜、園地、草地和封建主對公用地享有的權利。此外,它還登錄了每個佃戶的詳細情況,記載了各項非農業收入。帳房以清冊上所載莊園各項財產及相應收入為據,與各處莊園報送的帳簿和收入相對照以確認收入和債權。由此可見,莊園地產清冊A.強化了封臣的契約意識 B.緩和了莊園之間的矛盾C.彰顯了國王的專制權力 D.提高了基層治理的效能13.下列歷史史實與歷史結論基本一致的是選項 歷史史實 歷史結論A 麥哲倫首次進行環球航行 開辟了亞非之間的貿易通道B 16-17世紀,歐洲興起“科學革命” 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C 宗教改革首先發端于德國 反映了統一對信仰產生影響D 莎士比亞發表《李爾王》等作品 為資本主義社會描繪了藍圖14.1834年,德意志關稅同盟成立,該同盟包括德意志的18個邦,占德意志領土的3/4,同盟內禁止設立關卡,實行免稅貿易,采用統一的貨幣制度。關稅同盟作為一個整體實行統一稅率,并與英、荷、比等國家簽訂了平等商約。可見,德意志關稅同盟的成立A.使德國迅速崛起為歐洲強國 B.標志著德國經濟統一的完成C.受到美國南北戰爭較大影響 D.適應了德國工業革命的開展15.1917年2月,一位美國記者這樣寫道:“(俄國)千百萬農民,死在戰壕里。而這時候那些貪贓枉法的大臣卻和德國人秘密勾結,宮廷中的顯貴在恣意任性地縱酒狂歡。人民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程度。”該情形導致的歷史事件A.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B.實施了新經濟政策C.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 D.加速了工業化建設16.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前一任就職演說中說,從今往后,只有美國優先,每一個決定的目的都是讓美國工人和美國家庭受益,“我們將只遵守兩個簡單的規則:買美國人的且雇傭美國人”。此后美國同多國之間不斷制造貿易摩擦,并把矛頭指向中國。材料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A.文化多樣化阻礙全球治理 B.美國中間階層地位提高C.經濟全球化導致利益失衡 D.美國霸權主義遭遇挑戰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被稱為“三大史體”。紀傳體史書居于“三大史體”之首,全面展現了華夏歷史,并且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獨領風騷,同時紀傳體的卷帙最為浩繁,影響也最為深遠。從紀傳體史書之雛形《世本》問世,到《史記》為代表的紀傳體史書的誕生,再到《清史稿》刊印行世,紀傳體史書的發展經歷了萌芽、產生、發展、繁榮幾個時期。它的記載方式是以本紀、列傳人物為綱,時間為緯,從而全面反映歷史事件,主要是以大量人物傳記為中心內容,是記言、記事的進一步結合。史書的內容涵蓋了中國古代的經濟(包括農業、貿易等)、政治等多個方面,在這些方面背后也反映了古代中央政府對于各類檔案的整理情況、編纂背景,及對后世產生的影響。-摘編自丁海斌、薛欣艷《中國古代檔案史紀傳體史書史料及其應用研究(一)》(1)根據材料,概括中國古代紀傳體史書誕生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任意選擇一部涉及中國古代歷史的史書,闡釋其特色。(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工業革命的發明很快地應用到實際的生產中,并形成了大規模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制度。······使用機器特別是瓦特的“蒸汽機”代替了原來使用風力、人力等自然性資源;機器的使用突破了原來對建造工廠的種種自然條件的限制,改變了工廠的空間布局······大批人口從東南鄉村地區,流向新興的西北工業城市,致使新興的工業區人口迅速增加。-摘編自李宏圖《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環境污染和治理》材料二 兩次世界大戰的推動、“冷戰”時期的美蘇空間爭奪、和平條件下的激烈而廣泛的國際競爭、壟斷資本對超額利潤的追求等,都對高新技術的發展提出強烈的要求。戰后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高新科技的興起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維護國際和平、謀求人類共同利益、確保可持續發展等世界性重大問題的出現,也對技術發展的方向、規模和速度產生了影響。······最直接的推動力還是現代科技創新體制的確立。-摘編自張建華主編《世界現代史》等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一、二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馬關條約》締結,外國人開始在通商口岸設立工廠。一時間外商工廠紛起,如英國的怡和、老公茂,美國的鴻源,德國的瑞記等紗廠相繼在上海設立。國人不愿放棄辦廠權利,集股開廠者也越來越多,如蘇州的蘇綸、無錫的業勤、寧波的通久源等紗廠接踵興辦,實業救國之談風起云涌。《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于1903年設立商部,大力倡導發展工商業。因美國排斥華工,國人抵制美貨、提倡國貨之心日益激奮,于是1903年天津設直隸工藝總局,1905年北京設“京師勸工陳列所”。此時,中國近代工業如棉紗、面粉、繅絲等均已確立基礎,像毛織、火柴、水泥、造紙、印刷、電氣、卷煙、機器、造船、玻璃、榨油、制糖等民生日用品制造業也初具規模。-摘編自曾純《百年滄桑:中國近代工業破局》材料二 20世紀20年代后期和40年代中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由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和私人經濟三方面組成。國營經濟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是整個經濟的領導力量。國營經濟經營的主要是軍需工業和一部分民用工業,還管制經營對外貿易。合作經濟是個體勞動者走向社會主義的組織形式,“是抵制資本家的剝削和怠工,保障工農勞苦群眾利益的有力武器”。私人經濟一般采取小規模經營的形式,“目前私人經濟的發展,是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所需要的”。解放戰爭后期,根據地的經濟發展為五種經濟成分,即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小商品經濟,中國共產黨規定了對待五種經濟成分的正確政策。-摘編自張志光《論中國革命根據地新民主主義經濟的演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甲午戰后近代中國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革命根據地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進步之處。(4分)(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革命根據地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影響。(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949年10月至1959年12月,新中國的建交國(包括代辦級的英國、荷蘭)達34個,共派出31位大使。其中,23位是來自軍隊的干部,5位是來自隱蔽戰線的干部。1949年至1951年,派出的第一批15位大使中有11人來自軍隊,由此產生“將軍大使”的說法。這11人中,從事過軍事指揮工作的有耿飚等5人,從事過軍隊政治工作的有姬鵬飛等4人,從事過軍事情報工作的有馮鉉等3人。中央對第一批大使人選挑了又挑,十分慎重。蘇聯是新中國最主要的外交對象,出使任務艱巨、情況復雜,先派王稼祥后派張聞天赴任是經過仔細研究的;派王任叔到印度尼西亞是考慮到他在印尼政府中有不少朋友,尤其是在印尼華僑中有較高聲望;出使蒙古的是烏蘭夫推薦的吉雅泰這樣出色的蒙古族干部。-摘編自楊發金《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隊伍》(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隊伍建設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隊伍建設。(6分)NT20名校聯合體高三年級第二次調研考試歷史 參考答案1.B【解析】根據材料關鍵信息“發現了隨葬的房屋模型”“四壁和屋頂均刻劃有狗的形象”等可知,當時該地私有制的發展,故答案為B項。材料沒有小農經濟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貧富分化的產生,排除C項;手工業的起源與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也無法體現,故而排除D項。2.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代行政運行機制較為完善,D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排除A項;漢代詔書體現了專制皇權的加強,并不是專制皇權受到一定沖擊,B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故而不選;材料沒有官員等級體制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3.C【解析】材料信息顯示,隋唐大運河沿線倉儲主要分布在洛陽及周圍地區,反映出當時中原經濟中心地位較穩定,故答案為C項。材料沒有南北經濟差距在逐漸拉大的信息,排除A 項;材料無法體現國家財政收入具有保障,排除B項;D項表述與材料及史實均不相符,故而不選。4.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武術在中國古代源遠流長,作為一項競技運動,具有一定社會基礎,故選擇A項。材料沒有體育運動方式多元化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崇尚陽剛和力量的風氣流行,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社會習俗變遷,排除D項。5.B【解析】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中葉,滿、漢、藏、蒙古等民族都在清王朝統治下,民族間互動交融,族際親和力增強,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故選B項。材料沒有清廷內外政策主動性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從材料得不出清王朝國際地位空前提高,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因俗而治,排除D項。6.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京師同文館是為洋務運動培養翻譯人才的新式學堂,十四名畢業生后來擔任了外交使節,這表明當時新式教育助推外交近代化進程,故選A 項,排除D項。材料無法體現學堂選官成為了主要選官方式,排除B項;僅憑材料,無法表明外交使節的來源具有不確定性,排除C項。7.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河北保定育德鐵工廠從只能制造簡單農具到生產織布機,再到能制造機床,說明民族工業得到了逐步發展,故選擇B項。材料現象并不能說明當時保定經濟結構漸趨于完善,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當時保定重工業生產領先全國,排除C項;材料沒有當時保定紡織業半殖民地特征凸顯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8.A【解析】據材料可知,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四次反“圍剿”的勝利及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擴大,體現了“工農武裝割據”,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開辟了民主革命的新道路,故選A項。古田會議確立了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材料沒有古田會議的信息,排除B項;C項表述中,“開啟”之說材料無法體現,也與史實不符,故而不選;材料并沒有蘇維埃政權建設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9.C【解析】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在蘭州城鄉內外率先演出了一批救亡街頭劇和獨幕劇,由此掀起了蘭州話劇運動”“至1945年,蘭州共出現話劇團體41個,上演獨幕劇87種,多幕劇75種,另有一批著名劇人在此活動”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時蘭州的話劇運動有利于激發民眾民族國家意識,故選擇C項。蘭州并不是敵后抗日根據地,排除A項;B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革命統一戰線存在于國民革命運動時期,排除D項。10.D【解析】材料信息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有關教育的頂層設計方案陸續發布并得以踐行,這適應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故選擇D項。科教興國戰略是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水平提高,排除B項;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已實現,材料現象與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無關,排除C項。11.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所述變化主要體現了早期文明的發展,故答案為C項。材料無法體現官僚制度的完善,排除A項;兩河流域統一是在公元前18世紀,排除B項;材料沒有楔形文字成熟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12.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莊園是中世紀西歐主要的基層單位,材料所述現象提高了基層治理的效能,故選D項。材料無法體現封臣的契約意識,排除A項;材料沒有莊園之間矛盾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C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選。13.B【解析】根據表格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17世紀,歐洲興起“科學革命”,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故選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也是亞非之間的貿易通道,且麥哲倫是環球航行,排除A項;宗教改革時德國尚未統一,排除C項;莎士比亞的作品屬于文藝復興時期,而為資本主義社會描繪了藍圖的是啟蒙思想,排除D項。14.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1834年”“禁止設立關卡,實行免稅貿易,采用統一的貨幣制度”“實行統一稅率,并與英、荷、比等國家簽訂了平等商約”等可知,德意志部分地區減少關稅壁壘,致力于統一市場的構建,這為德國工業革命的發展注入了新血液,故D項正確。德國統一后,迅速崛起為歐洲強國,排除A項;材料無法說明德國經濟統一的完成,排除B項;美國南北戰爭發生在1861年以后,排除C項。15.A【解析】題干材料主要反映了當時俄國人民處境的悲慘以及沙皇專制統治的腐敗,由于俄國在“一戰”中失利,各種社會矛盾尖銳,導致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故A項符合題意。其余選項均與材料所述時間明顯不符,故而不選。16.C【解析】從材料信息可看出,美國總統特朗普一再強調美國優先,并不斷同多國之間不斷制造貿易摩擦,并把矛頭指向中國,這些做法不利于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與經濟全球化導致利益失衡有直接關系,故選C項。A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美國中間階層地位提高、霸權主義遭遇挑戰與材料現象沒有直接邏輯關系,排除B、D兩項。17.(1)歷史背景:《世本》的問世;司馬遷杰出的史學才能;華夏歷史的豐富多彩。(6分,每點2分)(2)【示例】選擇:《史記》。(1分)闡釋特色:《史記》是紀傳體史書的杰出代表。西漢中期司馬遷撰寫的《史記》,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形式,敘述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約3000年的歷史,首創了紀傳體通史體裁,以本紀、列傳人物為綱,時間為緯,從而全面反映歷史事件,內容涵蓋了中國古代的經濟(包括農業、貿易等)、政治等多個方面。《史記》文字精練,人物刻畫與敘事生動,不虛美、不隱惡,是一部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的不朽名著,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5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僅供參考,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題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18.【示例】論題: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3分)闡述:工業革命使生產組織與管理方式發生重大變革,建立了資本主義大工廠制度。以工廠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它們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現代工業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商品,人們的生活有所改善;休閑娛樂和群眾性體育運動逐漸興起,報刊書籍發行量大增,人們文化素養得到提高;女子也獲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機會。從總的趨勢來看,人口增加明顯。由此可見,工業革命使大工廠制取代了手工作坊,由此帶動了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9分)(“示例”僅供參考,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題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評分細則】檔次 分值 答題情況一等 10~12分 所擬論題符合要求。能夠充分挖掘材料的信息,論題與結論前后一致;能夠引用具體史實支持論題,對史實的運用準確,由此推導出的結論順理成章;論述完整、清晰、邏輯嚴謹;文字通順。二等 7~9分 所擬論題符合要求。能夠圍繞所定論題,闡述自己的觀點;所舉史實與論題基本能構成邏輯關系;論述較完整、清晰;文字通順。三等 4~6分 論題基本符合要求。有史實,但所舉史實對論題支撐不足,或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性不強;論述不夠嚴謹;文字較通順。四等 0~3分 無論題(或結論)或論題(結論)與題目無關。無史實論證或只有單個史實且無論證。論述沒有邏輯性,結論錯誤;文字不通順。19.(1)主要因素:外商企業的刺激;政府政策的鼓勵;愛國人士的倡導;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6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2)進步之處: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引領經濟發展方向;多種經濟成分并存,有利于國計民生。(4分,每點2分)(3)影響: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物質基礎;加強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為新中國初期經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借鑒。(6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20.(1)歷史背景:人民解放戰爭基本結束;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新中國外交事業起步;多個國家承認新中國或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6分,每點2分)(2)簡要評價:推動了新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保證了新中國外交政策的實施;有利于新中國人民政權的鞏固;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形象;有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6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