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單元復習教學目標1.梳理本單元課文蘊含的中華傳統美德,交流對這些美德的認識。2.掌握引用的作用及表達效果,并能在寫作過程中學以致用。3.學習使用略讀和精讀的方法閱讀文章,并通過閱讀實踐加深對兩種閱讀方法的認識。教學重點1.梳理本單元課文蘊含的中華傳統美德,交流對這些美德的認識。2.掌握引用的作用及表達效果,并能在寫作過程中學以致用。教學難點學習使用略讀和精讀的方法閱讀文章,并通過閱讀實踐加深對兩種閱讀方法的認識。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中華傳統美德如歷史星空中閃爍的璀璨繁星,在千年傳承與世界文明的交融發展中激蕩出獨特的回響。哀牢山谷中綻放的驛路梨花,是雷鋒精神在邊疆民族同胞心田播種的奉獻之花;黃文秀用熱血點亮的是眾多扶貧干部的青春之光;季羨林在《有為有不為》一文中辯證地將儒家“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處世智慧展現在世人面前;劉禹錫的陋室弦歌與周敦頤的蓮池清韻,唱出了傳統文人雅士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精神樂章。本課我們將重溫本單元課文所蘊含的中華美德,追求修身正己的更高境界。二、單元重點復習任務一:回顧文章,感受“德韻千年”魅力活動1:復習課文,梳理文章蘊含的傳統美德本單元課文通過寫人記事、辯證論述、借物抒懷等多種方式表現出中華美德的價值與魅力。請同學們分成四個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篇文章,通過再讀課文,結合文中的重要語句,根據示例要求,梳理概括文中所蘊含的中華傳統美德。示例:課文內容:《驛路梨花》①老人家說到這里,停了一會兒,又接著說下去:“我到處打聽小茅屋的主人是哪個,……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說這大山坡上,前不著村后不挨寨,她要用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來幫助過路人。”②瑤族老人又說:“過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盡力把用了的柴、米補上,好讓后來人方便。我這次是專門送糧食來的。”③第二天早上,我們沒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沒有離開,我們決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給屋頂加點兒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溝再挖深一些。一個哈尼小姑娘都能為群眾著想,我們真應該向她學習。④為頭的那個小姑娘趕緊搖手:“不要謝我們!不要謝我們!房子是解放軍叔叔蓋的。”接著,小姑娘向我們講述了房子的來歷。……解放軍說:“不,我們是為了方便過路人。是雷鋒同志教我們這樣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動。從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藥的機會來照料這小茅屋。……“前幾年出嫁到山那邊了。”不用說,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過任務,常來照管這小茅屋。蘊含的美德:在哀牢山中廣泛傳承的雷鋒精神(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風尚。點撥:《青春之光》①“灌溉200多畝農田的水渠被洪水沖斷了!”這個消息讓周末回家看望病重父親的黃文秀坐立不安。她決定立即驅車返回百坭村,那里離她家所在的田陽縣田州鎮有180多公里。②黃文秀一有空就往村屯跑,不讓她進門的,她就去兩次、三次……兩個月的時間,黃文秀用雙腳丈量了百坭村的溝溝坎坎……有了它,黃文秀心里有底了。③這已經是黃文秀第三次到班統茂家“圍追堵截”了……在村里建起了電商服務站。④這個來自紅色熱土的第一書記在日記里寫道:“讓扶過貧的人像戰爭年代打過仗的人那樣自豪!”“不獲全勝,決不收兵!”⑤“一個人要活得有意義,生存得有價值,就不能光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作出貢獻。”黃文秀曾在入黨申請書里寫下這樣一句話。⑥“長征中,戰士死都不怕,在扶貧路上,這點困難怎么能限制我前行?”蘊含的美德: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的崇高品質;心系百姓、赤誠為民的真摯情懷;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的優秀品格;攻堅克難、樂觀向上的頑強意志,扎根基層、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高尚情操。《有為有不為》①應該做的事,必須去做,這就是“有為”。不應該做的事,必不能做,這就是“有不為”。②中國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③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為元軍所虜。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敵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還能有大官做……然而他卻高賦《正氣歌》,從容就義,留下英名萬古傳,至今還在激勵著我們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④凡是對國家有利,對人民有利,對人類發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惡。凡是對處理人際關系有利,對保持社會安定團結有利的事情可以稱之為小善,反之就是小惡。⑤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俗話說:千里之堤,潰于蟻穴……⑥我的希望很簡單,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有為有不為。一旦“為”錯了,就毅然回頭。蘊含的美德:訴諸良知良能,明辨是非善惡;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有擔當 、 仁愛禮讓 、 忠義愛國及時改過向善。《陋室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蘊含的美德:高潔傲岸、安貧樂道的情操;對美好德行的追求。《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蘊含的美德: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在世俗中保持自我,潔身自好、不慕名利。活動2:交流美德,知行合一本單元課文體現的嘉言懿行內容豐富、角度多樣,請同學們從文章所蘊含的美德中任選一種,談談你對這種美德的認識。探究過程:①可以講故事,可以發表議論,還可以借助一個事物來表達自己的認識。②先在小組內進行討論,每小組推舉一人在全班進行分享。點撥:示例1(辯證論述):《驛路梨花》通過解放軍建造小屋,梨花姐妹守護小屋,路人、瑤族老人修葺、維護小屋的故事,展現了雷鋒精神的核心——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行動傳遞善意。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習雷鋒精神,也應以點滴行動自覺幫助他人,不求回報,不作秀。學習雷鋒并非追求驚天動地的壯舉,而是將助人為樂的精神融入日常學習生活。從小處著手,如主動維護教室衛生,隨手撿起校園垃圾;幫助同學解答習題,為集體活動貢獻力量;參與社區志愿服務,關懷身邊需要幫助的人等。同時還要注重雷鋒精神的傳承,用實際行動影響更多人加入善行接力。正如哀牢山中的小屋凝聚著無數人的點滴善意,因此我們也應在每一次舉手之勞中構筑溫暖的社會圖景,讓雷鋒精神在平凡生活中綻放馨香。示例2(寫人記事):去年深秋放學時分,我走在放學路上突遇暴雨。躲進門衛時,發現門后掛著把舊雨傘,傘柄一張寫有“留給需要的人”黃色的便利貼格外顯眼。撐傘回家的路上,我注意到傘骨處有道細線修補后的痕跡。隔周又逢雨天,我在校門口看到一個學妹把這個帶有便利貼的雨傘打開。沒想到兩周后,我看到那把藍傘正靜靜躺在教室儲物柜里,傘袋里多了包小紙巾,傘面破損處被貼上了梨花形狀的布貼。后來聽說這傘已流轉過三屆學生——有的同學曾用它送發燒的同學去醫務室,也曾幫老師遮過器材,下雨天被臨時救濟更是家常便飯。這把輾轉于不同人手中的雨傘,就像《驛路梨花》中哀牢山的小屋,每次傳遞的雷鋒精神都蘊含著陌生人的溫度。當我們把傘掛在原處時,其實是在續寫雷鋒精神的新篇章。示例3(借物抒懷):我總愛駐足校園竹林。修長的竹竿在風中輕搖,仿佛在展示中華美德的密碼。竹節分明如鐵,讓我想起文天祥筆下“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氣節和鄭板橋畫筆下“立根原在破巖中”的精神,那些在貧瘠石縫里扎根的竹根,不正像無數在困境中堅守道義的先人?去年冬天,我看見積雪壓彎竹枝,卻始終沒有一根折斷,這不正是“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生動注腳?輕撫竹身,指尖傳來清涼的觸感。竹心是空的,卻能容得下四季風雨。這讓我想起周總理鞠躬盡瘁的一生,正如這中空的竹節,盛滿了對人民的深情。放學路上,夕陽為竹林鍍上金邊。我輕輕折下一片竹葉夾進課本,仿佛將五千年的文明底蘊也收入心中。這株扎根大地的竹子,終將在我們這代人手中,長成撐起民族精神的參天巨木。任務二:復習文章,賞析引用效果。活動1:梳理并賞析本單元經典引用語句。寫文章或講話時,恰切地引用詩詞佳句、名言警句,往往可以使表達更加凝練典雅,富有意味。請根據材料鏈接的內容,分小組梳理出本單元課文中的經典引用語句,賞析表達效果,交流用法,全班討論材料鏈接:引用的定義:引用是一種通過援引現成的語言材料(如名言、格言、民謠、諺語、典故、詩文等)來增強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法。它通過借助所引用的內容,使語言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引用的分類:種類 定義特點 示例明引 直接引用原文,標注出處并用引號標示(或間接轉述大意并注明來源) 陸游“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寫山西村山間水畔的獨特景色。暗引 將引文自然融入行文,不標注出處(可化用原句或取其意境) 科學家對這項技術的攻關終于迎來了“柳暗花明”的重要時刻。引用的作用:①議論文中引用名言、權威論述、研究數據等,可以作為道理論據證明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與嚴謹性。②引用古詩句、古文,能使文章提升文學性,充滿詩情畫意,增加歷史感,賦予文章更強的文化底蘊。③引用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流行語言等,能引發共鳴,豐富文章內容,增強趣味性,增加讀者閱讀興趣。④引用諺語、俗語、歌曲、口頭禪等,能給人親切感,增加趣味性,增強感染力等。 示例:引用語句 表達效果《驛路梨花》結尾處引用陸游的詩句“驛路梨花處處開”。 一語雙關,形象生動地揭示了文章主題,增添了文化韻味。點撥:引用語句 表達效果《驛路梨花》結尾處引用陸游的詩句“驛路梨花處處開”。 一語雙關,形象生動地揭示了文章主題,增添了文化韻味。《青春之光》:周昌戰由衷地稱贊文秀:“她年輕有文化,點子多,做事有韌勁,大家都服氣!” 通過引述周昌戰等人的話從側面表現了黃文秀堅韌不拔、頭腦靈活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青春之光》:這個來自紅色熱土的第一書記在日記里寫道:“讓扶過貧的人像戰爭年代打過仗的人那樣自豪!”“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一個人要活得有意義,生存得有價值,就不能光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作出貢獻。”黃文秀曾在入黨申請書里寫下這樣一句話。 直接展現了黃文秀到百坭村扶貧的心路歷程,揭示了黃文秀崇高的理想追求,表現了她不怕困難,心系百姓,扎根基層,甘于奉獻的高尚品質,增強了文章內容的真實性,增加了感染力。《有為有不為》:中國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俗話說: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引用古人名言作為道理論據證明了作者觀點,增強文章說服力。引用中國俗語形象生動地說明了小惡會變成大惡,進而說明了為何不能為小惡的道理,便于讀者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用至圣先師孔子的名言,增強自己觀點的說服力,表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貧樂道、高潔傲岸的志趣。活動2:交流積累佳句。請同學們從學過的課文中摘抄一些名言佳句進行積累并思考這些語句的引用語境,并與同學們進行分享交流。示例:語句 引用方向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激勵沉潛治學,不受浮躁的環境影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強調深度學習,引導學思結合。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倡導開放包容、互相學習的學習理念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用來表現家國情懷,塑造愛國者形象。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當友人奔赴遠方時,可用此句表達牽掛;與友人分隔兩地時,可借以傳遞思念;當親友遭遇挫折時,可引用表達精神支持。任務三:學習“精讀”“略讀”。活動1:歸納精讀略讀特點。精讀和略讀都是常見的閱讀方法,請同學們根據鏈接材料和自己過往閱讀學習經歷,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從目的、情境、主要方法和注意事項等角度歸納精讀和略讀各自的特點,并填寫表格。鏈接材料:精讀是帶著“放大鏡”逐字逐句仔細閱讀,不僅要看懂字面意思,還要像偵探一樣,通過 分析詞句細節、推理邏輯關系、總結深層含義 ,徹底理解文章內容。略讀是用“閃電速度”快速瀏覽文章,像用無人機掃描大地圖一樣, 抓住標題、首尾句、反復出現的關鍵詞 ,短時間內掌握文章大意,跳過不重要的細節。點撥:角度 精讀 略讀 目的 掌握知識細節、分析寫作手法、解決具體問題、分析作者觀點、理解引申含義等。 快速了解內容框架、篩選有用信息,快速形成對文章結構和主旨的初步認識。情境 課文學習、考試閱讀題、需要背誦的內容。 預習新課、查找資料、讀課外書或新聞。主要方法 1.劃重點詞句 2.查生詞做筆記 3.分段總結 4.思考問題 1.看標題和首尾段 2.找關鍵詞句 3.跳過不重要的描述 4.側重整體瀏覽理解注意事項 1. 逐段細讀,不留疑問 :確保每段內容透徹理解后再推進。 2. 標注批注,分析詞句 :用符號標記修辭、情感和邏輯關系。 3 避免鉆牛角尖 :疑難處先標記,通讀后回頭解決。 1.快速定位核心:速掃標題首尾,跳過次要段落,快速定位核心。2.快速抓核心觀點: 鎖定關鍵詞句,如數據、結論和反復出現的術語。 3. 避免指讀出聲:用視覺快速捕捉信息,訓練默讀速度。活動2:學以致用,掌握“精讀”“略讀”。1.閱讀下列文章,使用“略讀”方法,快速了解內容,再運用精讀深入把握作品,回答問題,加深對兩種閱讀方法的認識。談孝季羨林①“孝”這個概念和行為在世界上許多國家中都有,而在中國尤為突出。中國社會,幾千年以來就是一個宗法倫理色彩非常濃厚的社會,為世界上任何國家所不及。②中國人民一向視孝為最高美德,嘴里常說的、書上常講的“三綱五常”,又是什么“三綱六紀”,哪里也不缺少父子這一綱。具體地說,“父慈子孝”應該是一個對等的關系。后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強調“子孝”,而淡化了“父慈”,甚至變成“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古書上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一個人的身體是父母給的,父母如果愿意收回去,也是可以允許的了。③歷代有不少皇帝昭告人民:“以孝治天下。”自己還裝模作樣,盡量露出一副孝子的形象。盡管中國歷史上也并不缺少為了爭奪王位導致兒子殺死父親的記載,野史中這類記載就更多,但那是天子的事,老百姓則是絕對不能允許的。如果發生兒女殺父母的事,皇帝必赫然震怒,處兒女以極刑中的極刑。在中國流傳時間極長而又極廣的所謂“教孝”中,就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比如王祥臥冰、割股療疾等故事,產生了不良的影響。④但是,中華民族畢竟是一個極富于理性的民族。就在已經被視為經典的《孝經 諫諍章》中,我們可以讀到下列的話:“昔者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諍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諍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諍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諍于父,臣不可以不諍于君;故當不義,則諍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⑤這話說得多么好呀!多么合情合理呀!這與“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一句話形成了鮮明的對立。后者只能歸入愚孝一類,是不足取的。⑥到了今天,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孝呢?我們還要不要提倡孝道呢?據我個人的觀察,在時代變革的大潮中,孝的概念有所淡化了。不贍養老父老母甚至虐待他們的事情時有所聞。我認為,這是不應該的,是影響社會安定團結的消極因素。我們當然不能再提倡愚孝。但是,小時候父母撫養子女,沒有這種撫養,子女是活不下來的。父母年老了,子女來贍養,就不說是報恩吧,也是合乎人情的。如果多數子女不這樣做,我們的國家和社會能負擔起這個任務來嗎?這對我們迫切要求的安定團結是極為不利的。這一點兒簡單的道理,希望當今為子女者三思。(選自《讀書與做人》,有刪改)賞析示例:略讀:速度:快速瀏覽,時間3分鐘左右。方法:抓關鍵句,找出文章論點,提取主要信息,梳理文章思路。要求:明確文章主要內容:第一段:開篇點明論述的話題——孝。第二至五段:作者指出自己對孝的觀點,并分析中國傳統有關孝的故事中愚孝的表現及其產生的原因。第六段:分析今天的我們應怎樣對待孝。精讀:逐句理解,時間15分鐘左右。要求:回答下列問題:①作者提倡“孝”,認為“孝”的核心內容是 。②中華民族是一個極富于理性的民族,為什么還流傳著一些如“王祥臥冰”這樣的愚孝故事?③下列選項中對文章內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孝作為一種行為在中國尤為突出,原因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以來宗法倫理色彩濃厚。B.在中國歷史上,對于孝的看法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到“三綱六紀”就是這個過程的體現。C.孝的概念淡化是時代變革大潮帶來的必然結果,而子女贍養父母才是社會安定團結的積極因素。D.關于行孝,作者的提議既符合客觀實際又切實可行,就是贍養;同時,作者并不認為所有的人都會是孝的身體力行者。點撥:①“父慈子孝”是一個對等的關系。②皇帝用愚孝治天下,是愚孝的根源。③D2.在閱讀過程中我們應恰當處理好“精讀”與“略讀”兩者之間的關系,根據閱讀要求在兩者之間作出選擇。同時還要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加強兩種閱讀方式的學習,提高“精讀”速度,提升“略讀”準確性。三、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通過復習課文,領悟了文章中蘊含的中華美德;通過梳理文章,賞析了“引用”的效果;了解了“精讀”與“略讀”區別,更好作用于閱讀實踐,進一步提升閱讀品鑒能力。四、布置作業1.請同學們整理本單元蘊含的中華美德的相關內容,并說說對這些美德的認識,以小組為單位策劃一期主題板報,小組完成后在班級進行評比,由勝出的小組完成板報的設計。2.請閱讀文章回答問題。懷彭荊風先生衷龍達第一次讀到彭荊風先生的文章是二十多年前的一個雪天,在我們縣城的一個小書店。銀發如雪的店主人見我在書柜前翻閱良久,便湊過來,笑瞇瞇地遞給我一本書:“年輕人,一定讀了不少書吧?我推薦你讀一讀彭荊風先生的文章《驛路梨花》。”我接過書,被文中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心想,彭荊風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定然有著一顆美好的心靈,才能寫出如此感人的文字。多年后我從鄉間調進縣城工作,結識了不少從事文藝工作和熱愛文學的朋友,對彭荊風先生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他是位蜚聲文壇的軍旅作家,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先生祖籍萍鄉,出生在鄱陽;他的父親彭復蘇先生擔任過我們鉛山縣的縣長,雙親都在鉛山終老;他小時候跟家人一起住在鉛山縣城河口鎮的小河沿,他一直把鉛山當作自己的故鄉深愛著……由是,敬仰之外,在心底又添了親切之情和某種期盼。人說,有緣的人,總能夠相見。2009年11月的一個下午,縣文聯主席打電話告訴我,彭荊風先生來鉛山了,現在在文廣局三樓為大家上文學課。我立即小跑著來到文廣局,會場里坐滿了人,講課已在進行中。彭荊風先生侃侃而談。他一頭銀發,面如暖日,目光如炬,聲音洪亮,完全看不出已年屆八旬。時值寒冬,窗外幾株懸鈴木的葉子在霏霏冷雨中打著寒戰,然而三樓的課堂沉浸在溫暖而熱烈的氛圍里。課后,彭荊風先生把我們召集到一起,說:“沒想到鉛山有這么多喜歡文學的年輕人。我看可以開一個班,就叫鵝湖文學習作班。我每年抽出一些時間來上課。”于是,我有幸成為班里的一員。此后三年的夏秋時節,老師都不遠萬里,從昆明來到鉛山,義務給鵝湖文學習作班的學員上十天的課。他給我們講小說與散文的區別,講小說的結構、取材、情節、色彩、意境、懸念,講文學與社會的關系,等等。他還為學員們列閱讀書單,讀上百篇的學員習作并逐一點評。授課之余,老師又同我們一起深入鄉間采風。記得第二年,他給學員們看稿之后高興地說,這批年輕作家不少已達市一級甚至是省一級作家的寫作水平,“鵝湖文學習作班”該改名“鵝湖文學寫作班”了。2011年夏,彭荊風先生來到鉛山,那日得知我們剛剛聽了縣委書記的報告會,他很急迫地問起了關于小河沿治理的事。小河沿是縣城河口這座千年古鎮的心和肝,是古鎮人的精神家園。我很感動,彭老久居云南昆明,仍心系家鄉的發展。兩個月后,我去云南出差,途經昆明,心想怎么能錯過拜訪老師的機會!在電話里得知我要來,彭荊風先生很高興,說我來昆明一趟不容易,不妨先到大觀樓、滇池幾個地方看看,再來接我。我按老師的建議一路漫游。昆明是一座色彩豐富的城市,印象最深的是花,紅的紫的黃的白的,千嬌百媚,馨香拂面,美得叫人心醉,許多花我都是頭一次看見。老師的作品為什么那么鮮活,富有色彩?我似乎找到了答案。那天下午,彭荊風先生在他的書房接待了我。幾縷陽光透過窗戶照在書柜上,里面擺放著老師各個時期的戎裝照與生活照。照片上的老師和坐在木椅里的老師,都是那樣慈祥而溫和,暖陽裹身。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的獎牌在陽光里分外耀眼。老師向我了解了鵝湖文學寫作班學員的學習與創作情況,得知不少學員在省級甚至國家級報刊上發表了文學作品,他的臉上露出了溫暖的笑意。他從書柜里找出一疊文學雜志送給我,叮囑我要堅持讀書:“一天讀一個短篇,一年就是365篇。”晚上,我們在一處環境清幽的飯店共進晚餐,老師特意為我點了幾道云南的特色菜。吃飯的時候,我注意到他的額頰上不住地冒著虛汗,這才從他的女兒那里知曉那日他身體抱恙。盡管如此,他還是熱情地接待了我這個晚輩。時間是一個小偷,再美好的人,再美好的事,都會被它一一盜走。2018年7月24日,我在手機里得知彭荊風先生仙逝的消息。未能前往昆明與敬愛的老師見最后一面,成了我心底抹不去的遺憾。然而彭荊風先生并未走遠。晨起,面對朝暉,我會想到《太陽升起》①。夜晚,遙望明月,我會默念起《今夜月色好》②。入夜有夢,我與恩師重逢,相聚于驛路梨花下……(選自2024年3月1日《光明日報》)【注】①《太陽升起》是彭荊風先生的遺著小說,首次出版于2018年11月。②《今夜月色好》是彭荊風先生發表于1985年的短篇小說。1.請快速略讀文章,梳理文章結構,說出文章講述的主要內容,限時3分鐘。點撥:文章首先回憶了作者在書店第一次讀到彭荊風先生作品《驛路梨花》時的情景,以及調到縣城工作后,對彭荊風先生更多的了解。接著,作者描述了彭荊風先生的外貌特征和他的文學講座,以及他對自己人生的影響。文章還描繪了作者去云南出差,拜訪彭荊風先生的經歷,以及彭荊風先生對生活的熱愛與對文學的執著。最后,作者表達了自己對彭荊風先生仙逝的哀痛和未能見最后一面的遺憾,以及對彭荊風先生的深切懷念。2.精讀文章,回答下列問題。作者在文中說:“他給我們講小說與散文的區別,講小說的結構、取材、情節、色彩、意境、懸念,講文學與社會的關系,等等。”請結合相關內容完成下列問題。①從選文可以看出,作者的寫作受到了彭荊風先生的影響。例如,文章開頭和結尾處巧妙引入彭荊風先生的作品,可謂匠心獨運。試分析作者這樣寫的用意。②從色彩和意境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達效果。幾縷陽光透過窗戶照在書柜上,里面擺放著老師各個時期的戎裝照與生活照。照片上的老師和坐在木椅里的老師,都是那樣慈祥而溫和,暖陽裹身。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的獎牌在陽光里分外耀眼。點撥:①為了表達對彭荊風先生的敬仰與懷念之情。通過對彭荊風先生和他代表作品的描述,表現了彭荊風先生在文學領域的成就和對后輩的關心。作者也將自己與彭荊風先生的作品聯系起來,表達了自己對文學的熱愛和對彭荊風先生教導的感激。②這句話通過書房環境的描繪,將彭荊風先生的形象凸顯得更加立體,表現了他豐富的人生經歷,卓越的文學成就和慈祥溫和的性格,表達對彭荊風先生的敬意和懷念之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