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郯城縣美澳學校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 高一歷史 2025.4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 下面為兩河流域烏爾第三王朝時期溫馬省一份文獻記錄。這反映了當時該地區( )50薩爾(度量單位)土方清除,雇工報酬每人5西拉(度量單位)大麥;修建灌溉渠,從國王運河廢棄的變渠(清除)10薩爾土方。360人日的報酬。總管“鳥爾埃努恩那”,用印“阿卡拉”,日期“恩利爾神座制成之年”。A. 貨幣經濟活躍 B. 重視公共工程C. 勞役負擔繁重 D. 農業文明發達2. 下圖為腓尼基字母的演化歷程。據此可知( )A. 古代文明從多元走向一體 B. 對外擴張是文字傳播的主要方式C. 文字的發展推動文明進程 D. 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3. 阿拉伯帝國建立后,統治者組織修建了以首都巴格達為中心、通往各省的驛道,驛道上設有驛站、旅店、招待所和給水站。驛站上配有驛馬、騾馬和駱駝,并且帝國境內的驛道基本上都與境外商道相連。帝國驛道的修建( )A. 旨在推動東西方文明交流B. 實現了國內各民族的交融C. 開辟了連接東西方的新商路D. 推動了全國商業活動的發展4. 13世紀以前,西歐的行會具有明顯的開放性,學徒、幫工不論家庭出身,只要合乎資格就可以成為行會成員;13世紀以后,掌握著資本和生產的富人階層控制了行會,出身貧寒的學徒、幫工面臨著更高的入會門檻,行會成員逐漸成為世襲身份。這反映出技術革新速度加快 B.市場競爭日益加劇C.城市管理體制逐步完善 D.王權對城市的控制加強5. 下表為15世紀末16世紀初英國人北極探險情況。這些探險活動( )時間 概況1576年 馬丁·弗羅比舍率領船隊接近北緯63°1587年 臺維斯率船隊駛進北極圈,到達北緯731607年 亨利·哈得遜航行到北緯80°23′A. 開闊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 B. 拉開了歐洲海外擴張的序幕C. 導致了國際貿易中心的轉移 D. 推動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6.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實際上,哲人們并不把自己看做法國人或者歐洲人,而是把自己看做人類的成員。他們試圖從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來思考和行動。他們試圖發現與牛頓的物質世界的定律相當的、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法則。”文中的他們( )A. 提倡探索人與自然的奧秘 B. 首次提出人文主義宗教觀C. 強調獨立思考與自主精神 D. 開始形成理性化思維方式7. 下圖為學者對歐洲某一時期某地600名社會菁英的職業類別及其家庭背景的分析。這種情況最可能出現于( )A. 公元前4世紀的亞歷山大 B. 11世紀的拜占庭C. 15世紀的意大利 D. 19世紀的德意志8. 1641年,英國議會相繼通過了《三年法》和《根枝法》,規定議會至少要三年召開一次,把國教改為長老會教,使教會脫離國王而隸屬于議會。同年11月,議會又通過了《大抗議書》,試圖建立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政體,但查理一世拒絕在上面簽字。這說明此時的英國( )A. 資產階級革命經歷了反復斗爭 B. 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變化C. 開始確立“王權有限”的原則 D. 議會成為挑戰王權的基地9. 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宣稱,“新大陸的事務,由我們新大陸人自己處理。他人在新大陸發展的殖民事業,我們都當作侵犯新大陸”。美國意在( )A. 獨享美洲霸權 B. 展示國家綜合實力C. 踐行孤立主義 D. 維護美洲國家利益10. 德意志的機械制造廠從1848年131家增加到1861年的300多家,19世紀60年代德意志的煤炭生產、機械動力、鐵路運輸都超出法國。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曾指出:“德意志帝國與其說建立在鐵和血上,毋寧說是建立在煤和鐵上”。據此可知( )A.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得以確立 B. 工業革命推動德意志統一C. 工廠制在德意志的普遍建立 D. 分裂割據影響德意志發展11. 1848年,馬克思與恩格斯一同創辦了《新萊茵報》,它始終不渝地宣傳《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徹底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國。《新萊茵報》逐漸成為歐洲各國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政黨的堅強組織中心。這表明《新萊茵報》的創辦( )A. 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B. 順應了歐洲革命的斗爭需要C. 指導了法國的巴黎公社革命D. 使社會主義由理想變為現實12. 1919年,《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不準建造或獲得任何軍艦”。1935年,英國不顧法國強烈反對,與德國簽訂了《英德海軍協定》,規定“德英兩國海軍35:100的噸位比例將是永久性的”。這表明( )A. 英國幻想以綏靖求和平 B. 英法協約國關系的破裂C. 法德兩國矛盾不可調和 D. 歐洲形成了戰爭策源地13. 下圖為1913年—1926年英國、法國、德國、俄國(蘇俄—蘇聯)工業產值變化圖(以1913年各國產值為100%)。圖中①代表國家是( )A. 俄國(蘇俄—蘇聯) B. 英國 C. 德國 D. 法國14. 20世紀30年代,蘇聯發出了加速造就新技術干部的號召,在全國掀起了學習和掌握科學技術、開展技術革命的群眾運動。此舉旨在( )A. 提升國民的文化素養B. 凸顯社會主義優越性C. 緩解經濟大危機的破壞D. 適應工業化建設的需要15. 《聯合國憲章》第2條規定,“會員國對于聯合國依本憲章規定而采取之行動,應盡力予以協助,聯合國對于任何國家正在采取防止或執行行動時,各會員國對該國不得給與援助”。上述規定( )A. 體現大國一致原則 B. 保障了世界和平安全C. 旨在防范強權政治 D. 出于集體安全的考慮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16題12分,17題16分,18題14分,19題13分,共55分。1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國王們都有長長的手臂”1108年路易六世即位為法蘭西國王,即位之時王室權威一直積弱不振。在此情形下路易六世開始了一系列振興王權的努力。路易六世首先對付的是王室領地內及周邊的堡主勢力,南部有對蒙勒里家族的戰爭,西南部有對勒皮賽家族的戰爭,北部則有對馬爾勒的戰爭,經過幾年斷斷續續的戰爭,逐漸建立起領地內的和平。在王室內府事務的管理中逐漸削弱一些世家大族的勢力,一些出自小貴族家庭但接受過一定教育的新人開始逐漸得到起用,而且有意識地空缺職位成為國王抑制那些有野心的官員的重要手段。路易六世還為城市頒發了許多特許狀,這些特許狀或賜予城市以經商自由、人身自由、土地自由等權利,或廢除一些為市民所憎恨的陋習陳規,或豁免賦稅、勞役、軍役,從而為城市的自由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1119年新教皇卡利克斯圖斯二世來到法國,路易隆重迎接。法國不僅成為教皇的避難之所,而且成為教皇口誅筆伐德國的重要陣地。晚年的路易被教皇英諾森二世看作最值得信任的世俗君主。路易六世成為法國卡佩王朝中央權威加強的第一人。正如佩第一杜塔伊說:“一個新時代正是自路易六世開始的。”——摘編自黃春高《“國王們都有長長的手臂”——法國路易六世時期的王權》(1)概括路易六世是如何“加長手臂”的。(6分)(2)說明“路易六世開始的一個新時代”是怎樣的時代。(6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6分)世博會:輪換的世界中心世博會被譽為世界經濟、科技、文化的“奧林匹克”盛會。下表為1851年倫敦世博會和1876年費城世博會的展品情況簡介。世博會 展品1851年倫敦世博會 展館“水晶宮”總共使用了超過4500噸的鋼材、30萬塊玻璃和1.7萬立方米的木材。展出了英國各種機械發明和先進的工業品,如高效的農業機械、印刷機械、自動鏈式精紡機、大功率蒸汽機、高速汽輪船、氣壓機、起重機、機床以及先進的煉鋼法、隧道和橋梁模型等。1876年費城世博會 在5個主題展館中,美國展品占據了主廳的一半、3/4的機械宮、2/3的農業宮、幾乎全部的園藝宮和紀念宮;主要展示了美國的電話、發電機、鍋爐、起重機、滅火機、內燃機、機械冷卻機、直流發電機等產品。——摘編自周秀琴《文明的輝煌:走進世界博覽會歷史》等指出材料中兩次世博會的不同,并加以闡釋。1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圖1 圖2——據張芝聯等《世界歷史地圖集》材料二:19世紀末20世紀初,印度掀起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民族主義運動高潮。1885年12月,印度國大黨成立,成為印度民族主義力量的聚合點。印度資產階級民族運動領導人提拉克在1895年提出了司瓦拉吉綱領,司瓦拉吉意為獨立或自主。提拉克主張采取一切形式的斗爭,以實現印度獨立。1906年,國大黨通過了要求印度自治的決議。在國大黨領導下,印度掀起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斗爭高潮。——摘編自張順洪等《世界歷史極簡本》(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歐洲經濟發展狀況,說明殖民勢力在印度擴張的空間演進特征。(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指出推動19世紀末20世紀初印度民族主義運動高潮的因素。(6分)19. 構建時間軸,厘清歷史發展脈絡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下圖是某同學構建的時間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3分)材料結合材料,以“世界大戰·國際秩序”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郯城縣美澳學校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 高一歷史試題參考答案 2025.41-15 BCDBA CCDAB BAADD16.(12分)【答案】(1)通過戰爭擊敗地方封建主;利用政治手段打擊世家大族(大貴族);給予城市自治權贏得城市支持;借助教會勢力強化王權。(6分)(2)從王權得到強化的角度;從工商業、城市發展的角度(市民階層興起,城市興起與自治);從教育文化出現新氣象角度(興辦大學);從基督教會在中古西歐的地位角度(教會與世俗王權互相利用、競爭共存)。(6分)17.(16分)不同:從展館的建筑材料來看,兩次世博會的展館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倫敦世博會的展館“水晶宮”使用了大量的鋼材和玻璃,體現了當時英國工業革命的成果和對新材料、新技術的追求。而費城世博會的展館則更加注重實用性和功能性,可能沒有像倫敦世博會那樣大規模地使用新型材料。 (5分)其次,從展品的內容來看,兩次世博會也有所不同。倫敦世博會主要展示了英國各種機械發明和先進的工業品,這些展品代表了當時英國在工業領域的領先地位。而費城世博會則更加注重展示美國在各個領域的創新成果,包括電話、發電機、內燃機等,這些展品體現了美國在科技和工業方面的崛起。 (5分)此外,兩次世博會在展品的來源和展示方式上也可能有所不同。倫敦世博會的展品主要來自英國本土,而費城世博會的展品則更加國際化,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展者。同時,兩次世博會在展示方式上也可能有所差異,比如展覽的布局、燈光效果、解說服務等方面 (6分)18.(14分)【答案】(1)特征:15世紀以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殖民勢力進行殖民擴張,到18世紀上半期在印度沿海建立起一系列殖民據點。 19世紀中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為進一步擴大海外市場,侵略范圍不斷擴大,19世紀中期英國幾乎控制了印度全境。 (8分)(2)因素:英國殖民侵略加深了印度的民族危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印度資產階級成立印度國大黨,積極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印度民族憂患意識和民族改革意識的覺醒。(6分)【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歐洲與印度。特征:觀察圖片“18世紀上半期的印度”“19世紀中期英國通統治下的印度”結合所學可得出15世紀以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殖民勢力進行殖民擴張,到18世紀上半期在印度沿海建立起一系列殖民據點。19世紀中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為進一步擴大海外市場,侵略范圍不斷擴大,19世紀中期英國幾乎控制了印度全境。【小問2詳解】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印度。因素:根據材料“19世紀末20世紀初,印度掀起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民族主義運動高潮。”得出英國的殖民侵略加深了印度的民族危機;根據所學得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根據材料“1885年12月,印度國大黨成立,成為印度民族主義力量的聚合點。”得出印度資產階級成立印度國大黨,積極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根據所學得出印度民族憂患意識和民族改革意識的覺醒。19.(13分)【答案】標題:世界大戰·國際秩序兩次世界大戰深刻重塑了國際秩序。一戰前,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激化,最終爆發沖突,打破了舊有平衡。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但未能解決根本矛盾,反而埋下了復仇的種子。經濟大危機中,國際合作失敗,法西斯勢力崛起,二戰爆發。戰爭初期,法西斯勢力猖獗,但隨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戰局逐漸逆轉。二戰勝利后,國際社會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聯合國應運而生,成為維護和平與安全的核心機構。二戰后的國際秩序強調集體安全與合作,布雷頓森林體系等經濟機制也促進了全球經濟的復蘇與發展。這一新秩序雖非完美,但相較于戰前混亂,無疑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總之,世界大戰推動了國際秩序的變革,從對抗到合作,從分裂到團結,展現了人類追求和平與發展的決心與智慧。歷史教訓告誡我們,只有加強國際合作,才能避免重蹈覆轍,共創美好未來。【解析】【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短文撰寫類,時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世界。根據題干要求以“世界大戰·國際秩序”為主題撰寫一篇短文。在撰寫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緊扣主題:題干已經給出了主題,即“世界大戰·國際秩序”。因此,在撰寫時,需要圍繞這一主題展開討論,如開篇點題,兩次世界大戰深刻重塑了國際秩序。其次,提取歷史信息:在這張圖片中,列出了許多重要歷史事件及其發生年份。在撰寫時,需要仔細分析這些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和影響,從中提取出關鍵的歷史信息,如戰前矛盾的激化、凡華體系的建立、世界性經濟危機、反法同盟、聯合國等。第三,描述歷史事件:在提取出關鍵歷史信息之后,需要對這些歷史事件進行詳細的描述。例如,可以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如何導致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以及該體系存在的問題;也可以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西斯勢力的興起和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成立等。總結歷史影響:最后,需要對這些歷史事件對特定時空下的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進行總結。例如,可以指出兩次世界大戰深刻重塑了國際秩序,推動了國際社會的合作與團結,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和挑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