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有為有不為》教案【教學目標】1.理解文中“有為有不為”的內涵。2.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體會文章平實質樸的語言風格。3.學會明辨是非善惡,在生活中要做對國家、人民和人類發展前途有利的事情。【教學重點】1.理解文中“有為有不為”的核心內涵。2.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體會文章平實質樸的語言風格。【教學難點】學會明辨是非善惡,在生活中要做對國家、人民和人類發展前途有利的事情。【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兩千多年前,孟子曾主張“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意思是一個人只有對某些事情舍棄不干,然后才可以有所作為。今天,我們主張在“可為”時代做“有為”青年。如何看待“為”與“不為”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季羨林的《有為有不為》,看看他對“有為有不為”的理解與詮釋,學習他的為人處世之道。設計意圖:通過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自然過渡到新課內容。 二、夯實基礎1.作者簡介字希逋(bū)、齊奘,學者、作家、翻譯家,被譽為 “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出生于山東臨清農村,從小熱愛讀書,尤癡迷于中外文學。1930 年考入清華大學,后赴德國留學十年,回國后任北大教授,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多種古代語言,成為世界上少數掌握吐火羅文的學者之一。一生致力于學術研究,在印度史、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等領域成果卓著。他翻譯了印度史詩《羅摩衍那》,耗時十年完成近百萬字譯作,被譽為 “翻譯史上的壯舉”。還撰寫了《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糖史》等著作,用通俗的語言講述文明交融的故事。他不僅學識淵博,更以謙遜品格著稱。晚年主動請辭 “國學大師” 等桂冠,自稱 “一介書生”。他的散文樸素真摯,蘊含家國深情。2.文體知識(1)概念:議論文是一種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體,主要用于剖析事理、論述事理、發表意見和提出主張。(2)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論點:是作者對所議論的問題(如時間、現象、人物、觀念等)所持的見解、主張。論據:是支撐論點的材料,包括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事實論據如歷史事實、統計數字等,道理論據如名人名言、科學原理等。論據的作用是證明論點的真實性和合理性。論證:是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包括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引用論證和比喻論證等。論證的目的是使論點更加嚴密和有說服力。3.初讀感知聽讀課文,標注生字讀音,并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明確:字詞正音訴諸(zhū) 屈膝(xī) 貳(èr)臣 籠(lǒng)統 輪廓(kuò) 得逞(chěng)制裁(cái) 毅(yì)然 大逆(nì)不道 閉目養(yǎng)神 迷途(tú)知返預設:文章主要闡述了人生中哪些事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設計意圖:通過了解議論文的文體知識,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文體的要點;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了解學生預習情況,為后續深入學習課文清除文字障礙,同時讓學生對文中作者的觀點有初步的認識。三、課堂活動(一)任務一:梳理作者思路1.發布任務從文章題目來看,作者在論證什么問題?他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又是怎樣論述的呢?請你默讀課文,結合各段的關鍵語句,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繪制思維導圖。2.活動安排(1)細讀課文,邊讀邊找出每段的關鍵語句。(2)結合各段的關鍵語句,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繪制思維導圖。(3)獨立思考后,小組內交流分享閱讀成果,形成小組結論。(4)小組派代表展示思維導圖,分享小組結論,教師相機引導、總結。3.成果展示(1)各段的關鍵句①應該做的事,必須去做,這就是“有為”。不應該做的事,必不能做,這就是“有不為”。②只要訴諸一般人都能夠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惡了,就能知道什么事應該做,什么事不應該做了。③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這里也用不著煩瑣的論證,只須動一動腦筋,睜開眼睛看一看社會,也就夠了。④小惡、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見。⑤至于大善大惡,目前社會中也可以看到,但在歷史上卻看得更清楚。⑥凡是對國家有利,對人民有利,對人類發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惡。凡是對處理人際關系有利,對保持社會安定團結有利的事情可以稱之為小善,反之就是小惡。⑦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⑧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有為有不為。(2)論證思路引導:什么是“有為有不為”——善惡大小的區別——大小善惡的聯系——提出希望(3)思維導圖(二)任務二:理解作者觀點1.發布任務(1)完成填空“應該”就是______,判斷標準是______。大善的標準是______,小善的標準是______。(2)探究問題①為什么說“應該”像仁義的“義”?這樣解釋有什么好處?②文中用了哪些例子說明大小善惡?你能看出作者的態度嗎?③“千里之堤”的比喻說明了什么道理?2.活動安排(1)瀏覽全文,獨立思考問題。(2)小組內交流分享閱讀成果,形成小組結論。(3)小組派代表分享小組結論,教師相機引導、總結歸納。3.成果展示(1)完成填空。明確:“應該”就是 合適 ,判斷標準是 良知良能 。大善的標準是 對國家、人民、人類發展有利 。小善的標準是對處理人際關系有利,對保持社會安定團結有利。問題成果展示明確:①為什么說“應該”像仁義的“義”?這樣解釋有什么好處?韓愈在《原道》中提出“行而宜之之謂義”,即行為符合社會規范就是“義”。作者將“應該”等同于“義”,兩者都指向“合適的行為”。在這里,關鍵是“應該”二字。什么叫“應該”呢?這有點像仁義的“義”字。韓愈給“義”字下的定義是“行而宜之之謂義”。“義”就是 “宜”。而“宜”就是“合適”,也就是“應該”……雖然“義”是儒家核心道德概念,“應該”是個人的主觀判斷,但本質都是判斷行為的正當性。這種類比幫助我們從傳統文化角度理解“應該”的倫理內涵。②文中用了哪些例子說明大小善惡?你能看出作者的態度嗎?例1:至于大善大惡,目前社會中也可以看到,但在歷史上卻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 。他為元軍所虜。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敵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還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 列入“貳臣傳 ”,“身后是非誰管得”,管那么多干嗎呀。然而他卻高賦《正氣歌》,從容就義,留下英名萬古傳,至今還在激勵著我們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大善案例:文天祥被俘后拒絕投降,選擇犧牲生命維護民族氣節,留下《正氣歌》激勵后世。(國家民族層面)從作者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對文天祥行為的肯定和贊賞。拓展:你還能舉出其他大善的例子嗎?示例:青蒿素的研發與全球推廣、共建“一帶一路” 倡議、雜交水稻技術突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抗震救災中的全民行動、救火英雄……例2:小惡、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見。比如在公共汽車上給老人和病人讓座,能讓,算是小善;不能讓,也只能算是小惡,夠不上大逆不道。然而,從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車就立即裝出閉目養神的樣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見大看出了社會道德的水平嗎?小惡的案例:公交車上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車就立即裝出閉目養神。“能由小見大看出了社會道德的水平”可以看到作者對“小惡”行為的否定態度。例3: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俗話說: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貪污行為而論。往往是先貪污少量的財物,心里還有點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嘗到甜頭,又沒被人發現,于是膽子越來越大,貪污的數量也越來越多,終至于一發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個別的識時務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謂浪子回頭者,然而難矣哉!貪污案例:貪污數量從少到多,最終受到法律制裁;從內心不安到習以為常到悔之晚矣;識時務而迷途知返者很難。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惡要從小杜絕。③“千里之堤”的比喻說明了什么道理?從量變到質變,小惡積累會造成大惡,作惡往往是從小處開始的。從而論證“惡要從小處杜絕”的道理。④根據作者的邏輯,談談如何避免小惡變大惡。在思想上要認識到“小惡”的危害性。如“在公交車上拒絕讓座”看似微不足道,但若習以為常,會逐漸侵蝕道德底線,最終導致“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的后果。在日常生活中主動踐行“勿以惡小而為之”,例如不撒謊、不占小便宜等,通過點滴積累培養正直品格。季羨林提到“浪子回頭”雖難,但仍有可能性。一旦做錯了,要毅然回頭,及時止損。設計意圖:通過遞進式問題引導深度思考,培養思辨能力。(三)任務三:探究論證方法過渡:作者通過對生活中常見行為和現象的思考,自然提出自己的觀點。那作者又是如何論證觀點的?我們來探究一下吧。1.發布任務瀏覽全文,找出文中運用的論證方法并舉例說明,分析其作用。2.活動安排(1)瀏覽全文,找出道理論據和事實論據。(2)結合上下文,具體分析論據的論證方法及其作用。(3)獨立思考后,小組內交流分享閱讀成果,形成小組結論。(4)小組派代表分享小組結論。3.活動展示展示學生探究成果,教師相機指導。引導:作者通過哪些論據來論證自己觀點的?這些論據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結合上下文內容來說一說。預設1:中國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批注:引用論證。引用中國古人名言,引入“善惡”,進一步表明觀點:為善,不為惡。使論證更有說服力。同時作為道理論據證明了觀點。預設2:俗話說: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批注:引用論證。引用俗語,具體有力地說明了小惡會變成大惡,揭示了為何不能為小惡,發人警醒。預設3:比如在公共汽車上給老人和病人讓座,能讓,算是小善;不能讓,也只能算是小惡,夠不上大逆不道。批注:舉例論證。舉出公共汽車上讓座的事例,通俗而具體地說明了什么是小善和小惡。預設4: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為元軍所虜。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敵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還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貳臣傳”,“身后是非誰管得”,管那么多干嗎呀。然而他卻高賦《正氣歌》,從容就義,留下英名萬古傳,至今還在激勵著我們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批注: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以文天祥在被元軍俘虜后的選擇為例,通過對比,論證了具文天祥面對生死抉擇時所展現出的高尚品質是“大善”。預設5:凡是對國家有利,對人民有利,對人類發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惡。凡是對處理人際關系有利,對保持社會安定團結有利的事情可以稱之為小善,反之就是小惡。批注:對比論證。正反對比,把“大善”與“大惡”,“小善”與“小惡”進行對比,鮮明地揭示了大善、大惡、小善、小惡的概念,分述應如何為大善,不為大惡;應如何為小善、不為小惡。預設6: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貪污行為而論。往往是先貪污少量的財物,心里還有點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嘗到甜頭,又沒被人發現,于是膽子越來越大,貪污的數量也越來越多,終至于一發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批注:舉例論證。舉出貪污行為的事例,強調“大惡”常常是從“小惡”開始的,發人警醒。小結:作者通過運用了引用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論證了自己的觀點:“有為”即應該做善事,“有不為”則是不應做惡事。引導:面對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善和惡,你應該怎么做?預設:小善、小惡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為善避惡。比如同學們想抄作業,直接讓他抄,就是小惡;問清他哪里不會,幫助他學會,就是小善。再比如,過馬路闖紅燈就是小惡,遵守交通規則并糾正他人闖紅燈的行為就是小善。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要學會防微杜漸。一次抄襲作業,一次考試作弊,可能讓我們嘗到不努力學習而得高分的甜頭,但長此以往,就學會了投機取巧,做事不能腳踏實地,最終一事無成。設計意圖:本環節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通過對各種論據的分析,體會不同的論證方法的作用,深刻理解作者的觀點。培養學生分析文本、歸納總結的能力。(四)活動任務四拓展探究任務:小組交流問題1.本文題目是“有為有不為”,但文中卻用大量的筆墨談論“善”與“惡”的大小,是否離題?談談你的看法。提示:不離題。因為能分清是非善惡,就會分清什么事應該做,什么事不應該做,即什么是“有為”,什么是“有不為”。從根本上來講,還是為論證題目“有為有不為”服務的。2.你自己的生活中會面對怎樣的善和惡呢,你怎樣“有為有不為”呢?參考:小善、小惡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為善避惡。比如同學們想抄作業,直接讓他抄,就是小惡;問清他哪里不會,幫助他學會,就是小善。再比如,過馬路闖紅燈就是小惡,遵守交通規則并糾正他人闖紅燈的行為就是小善。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要學會防微杜漸。一次抄襲作業,一次考試作弊,可能讓我們嘗到不努力學習而得高分的甜頭,但長此以往,就學會了投機取巧,做事不能腳踏實地,最終一事無成。(五)活動任務五1.發布任務整體感知文章的語言風格,并結合典型語句作具體分析。2.活動安排(1)瀏覽全文,圈畫出印象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的語言風格,批注感受。(2)獨立思考后,小組內交流分享閱讀成果,形成小組結論。(3)小組派代表分享小組結論。3.成果展示角度一:語言簡潔易懂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這里也用不著煩瑣的論證,只須動一動腦筋,睜開眼睛看一看社會,也就夠了。批注:作者運用簡單的設問,將“善惡大小”這一復雜的哲學問題引向日常生活,“動一動腦筋”“看一看社會”直白如話,鼓勵我們運用自己的思維能力,通過直接觀察社會現象來領悟這兩個相對概念的內涵,體現出平實質樸、簡潔明快的風格。角度二:語言親切質樸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敵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還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貳臣傳”,“身后是非誰管得”,管那么多干嗎呀。批注:這句話非常口語化,像是與讀者親切聊天,體現出平實質樸、平易近人的語言風格。角度三:引用熟知的古典名句中國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可見善惡是有大小之別的,應該不應該也是有大小之別的,并不是都在一個水平上。批注:作者從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句出發,貼近日常生活。在讀者現有的認知中強調善惡的大小之別,并展開詳細的闡釋,既能讓讀者明晰大小善和大小惡的概念,同時又能深化讀者對名句的理解,讓讀者獲得深刻的感悟。小結:文章多用口語,語言簡潔易懂,平實質樸,讓人有親近感。文字難以理解時,引用古典名句,用簡明通俗的話語加以解釋,化難為易,更加通俗易懂。四、課堂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圍繞“有為有不為”這一主題展開探討,知道了哪些事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最后,希望同學們都能有為有不為,做人做事要明是非、有原則、守底線。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回憶和鞏固本課學習內容。五、拓展延伸作者曾見冰心老人為別人題座右銘:“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他覺得言簡意賅,尋味無窮。于是特寫兩篇短文《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現在我們來閱讀《知足知不足》,想一想,明白“知足知不足”的道理與“有為有不為”的行動之間是什么關系?知足知不足季羨林中國有一句老話:“知足常樂。”為大家所遵奉。什么叫“知足”呢?還是先查一下字典吧。《現代漢語詞典》說:“知足:滿足于已經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如果每個人都能滿足于已經得到的東西,則社會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場合的。在舊社會,窮人吃草根樹皮,闊人吃燕窩魚翅。在這樣的場合下,你勸窮人知足,能勸得動嗎?正相反,應當鼓勵他們不能知足,要起來斗爭。這樣的不知足是正當的,是有重大意義的,它能伸張社會正義,能推動人類社會前進。除了場合以外,知足還有一個分(fèn)的問題。什么叫分?籠統言之,就是適當的限度。人們常說的“安分”“非分”等,指的就是限度。這個限度也是極難掌握的,是因人而異、因地而異的。勉強找一個標準的話,那就是“約定俗成”。至于知不足,在漢文中雖然字面上相同,其含義則有差別。這里所謂“不足”,指的是“不足之處”、“不夠完美的地方”。這句話同“自知之明”有聯系。自古以來,中國就有一句老話:“人貴有自知之明。”這一句話暗示給我們,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則這一句話就用不著說了。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就拿現在來說,我所見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覺良好。專以學界而論,有的人并沒有讀幾本書,卻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點小聰明——這能算得上聰明嗎?——狂傲恣睢,罵盡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錐橫掃六合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憐。這種人往往沒有什么出息。因為,又有一句中國老話:“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還有一句中國老話:“學海無涯。”說的都是真理。但在這些人眼中,他們已經窮了學海之源,往前再沒有路了,進步是沒有必要的。他們除了自我欣賞之外,還能有什么出息呢?古代希臘人也認為自知之明是可貴的,所以語重心長地說出了“要了解你自己”!中國同希臘相距萬里,可竟說了幾乎是一模一樣的話,可見這些話是普遍的真理。中外幾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學史,也都證明了一個事實: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為人類文化作出貢獻。(有刪改)明確:明白“知足知不足”的道理,能讓我們在物質和精神追求上保持好一個“度”,對于那些超越“度”的,我們就要做到“有不為”;同理,對于不足的,我們就要不斷去追求,去創造,這就是“有為”。總之,“知足知不足”與“有為有不為”是“知”(道理)與“行”(行為)的關系,“知”指導著“行”,行”也影響著“知”。設計意圖:類文閱讀,感受季羨林為人處世之道,進一步深化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和感悟。六、布置作業基礎鞏固:積累本文課后詞語。拓展積累:課外分別找一些“大善”“大惡”“小善”“小惡”的例子,各舉2個,并分別闡述理由。設計意圖:通過多樣練習,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9 / 9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