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4月稽陽聯誼學校高三聯考歷史選考試題卷考生注意:1.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分別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紙規定的位置上。2.答題時,請按照答題紙上“注意事項”的要求,在答題紙相應的位置上規范作答,在本試卷作答的一律無效。選擇題部分一、選擇題I(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2分,共12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目前學界較為流行“邦國--王國--帝國”三個階段國家形態說,中國古代最早的國家是小國寡民式的單一制的邦國(具備國家初步形態);邦國的進一步發展是以王國為“天下共主”國的復合制國家結構的王朝國家;王國以后,通過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走向了以郡縣制為統治結構的帝國。下列項中最具有邦國特點的是A.河姆渡文化 B.姜寨聚落 C.陶寺文化 .D.夏朝2.明代江南地區,許多農民在從事糧食生產的同時,還兼營家庭副業。如蘇州府的農民“往往兼營紡織,以助生計”。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A.商品經濟發展 B.糧食生產不足C.農業技術落后 D.賦役制度變革3.堿是冶金、石油、機械、紡織、造紙、玻璃等多種工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洋堿的進口中斷,一些以堿為原料的民族工業紛紛停工。某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家鑒于此,于1917年在天津籌建了第一家中國人自己的制堿工廠,該廠生產的紅三角牌純堿聞名海內外。該企業家是A.張謇 B.范旭東 C.張之洞 D.鄭觀應4.1927年1月3日,武漢各界為北伐勝利推進舉行慶祝大會,當日下午,英國水兵登陸干涉,刺刀驅趕群眾,傷數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一三慘案”,該事件A.直接導致國共合作破裂 B.標志中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C.促使寧漢合流北伐失敗 D.反映英帝國主義對中國革命的仇視5.在16世紀的西歐人眼中,它被視為“世界恐怖之源”“殘忍的異教徒”,是歐洲特性界定中的重要對立面,它也被視為“基督信仰的摧毀者,所有良好秩序的破壞者,所有神圣和完全純潔的踐踏者”。它是A.阿拉伯帝國 B.拜占庭帝國 C.奧斯曼帝國 D.沙皇俄國6.1808年,葡萄牙首都從里斯本搬遷到巴西首府里約熱內盧,里約內熱盧在之后13年中一直是葡萄牙首都。與這一遷都事件緊密相關的是A.三十年戰爭 B.拉美民族獨立運動 C.拿破侖戰爭 D.克里米亞戰爭二、選擇題II(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7.《漢書·召信臣傳》記載,漢代官員召信臣曾向漢元帝進奏:“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廡,晝夜燃蘊火,待溫氣乃生,信臣以為此皆不時之物,有傷于人,不宜以奉供。”據此可知,西漢時期A.溫室種植成為主要農業生產方式 B.蔬菜栽培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C.人們用烘干來延長食品保存時間 D.農業進步深刻影響人們日常生活8.《隋書》某大臣傳中記載“時西域諸蕃······與中國交市,帝令矩掌其事。”該大臣處理與西域通商事務的駐地位于A.① B.② C.③ D. ④9.1998年有學者在寧波天一閣發現了明抄本《官品令》十卷,經考證這便是北宋《天圣令》。《天圣令》頒布于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其制定“凡取唐令為本,先舉見行者,因其舊文參以新制定之,其今不行者亦隨存焉。”現存《天圣令》宋令部分有293條,《天圣令》后附“唐令”部分有221條,合計514條令文。對此理解正確的是①《天圣令》是北宋一部保存完整的刑法典 ②《天圣令》以《開元二十五年令》為藍本<③凸顯了圖書館保存古籍和文化遺產的作用 ④天一閣是北宋中期建造的私家藏書的代表A.①② B. ②③ C.①②③ D. ②③④10.閱讀下表,分析該企業降價的主要原因是1873-1874年上海輪船招商局各航線運費表(從上海出發,1兩=10錢)目的地 漢口 寧波 天津 汕頭1873年 4兩 2.5錢 6錢 2錢1874年 2兩 1或0.5錢 4或3錢 1.2或1錢A.企業經營成本的下降 B.與列強惡性競爭導致C.提倡國貨運動的推動 D.鐵路發展帶來的沖擊11.1876年中國海關文書李圭的《環游地球新錄》記述:“西國往昔,亦若我中國驛站之制,專遞公文;不遞民間書信,此制雖便于國,未便于民。······各于通國地方,遍設郵局,派員經理,轄以大臣。無論公文、書信,一體傳遞,民大稱便。······信資既廉,遞送又速而無錯誤,人皆樂從之。年終計算,頗有盈余解部,從無入不敷出之虞。”由此可知李圭的主要意圖A.官民分立更有利中國文書傳遞 B.指出了近代民間通信狀態落后C.創辦近代民營郵政局增加稅收 D.建立近代官民合一的郵政體制12.1939年5月5日《新華日報》報道:“昨天敵機狂轟,戰時的首都遭到空前的浩劫,無辜的平民在殘暴的獸行之下犧牲了生命,繁華的市區,多處吐著火舌。這是駭人聽聞的狂暴行為,這是我同胞永遠不能忘記的仇恨。”對此理解不正確的是A.日軍該暴行持續了五年半之久 B.《新華日報》勇于揭露日軍罪行C.日軍制造慘絕人寰南京大屠殺 D.當時中國的抗戰正處于艱難時期13.觀察下圖,該報紙頭版報道的事件A.源于國民黨拒絕在“雙十協定”上簽字 B.基本摧毀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C.表明了中國共產黨解放全國人民的決心 D.標志著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覆滅14.公元1835年6月,英國考古學家在伊朗考察時,首次發現了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留下的紀功摩崖石刻,并命名為貝希斯敦銘文。圖中波斯帝國國王一腳踏在敵人上,戰敗者被長繩系頸,聽候國王發落。該銘文A.宣揚了大流士一世的歷史功勛 B.見證了印歐人遷徙對西亞的沖擊C.有助于破譯古西亞的象形文字 D.反映了赫梯與波斯爭霸的殘酷性15.161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與天主教同盟爆發戰爭,法國加入新教同盟,西班牙加入天主教同盟,兩者處于敵對關系。三十年戰爭結束后,為了使地中海與大西洋間貿易不受制于西班牙,法國A.成立新型股份貿易公司 B.修筑了米迪運河C.支持卡蒂埃開辟新航線 D.加入維也納體系16.英國憲章協會臨時執行委員會在1842年12月27日的會上,全體委員一致通過一項決議。決議說:“本協會作為正義和人道主義的支持者,不能對英中之間的這場戰爭感到滿意。因為我們認為一切侵略戰爭都是非正義的戰爭,一切侵略戰爭對侵略者來說永遠是非法的戰爭。所以本協會對英國侵華戰爭的勝利表示憤慨。英國在這場戰爭中出師不義,在戰爭中完全無視人民的生命,最后以一種赤裸裸的劫掠性條約結束戰爭。”由此可知英國A.工人階級的民族意識覺醒 B.無產階級的政治覺悟有所提升C.掩蓋鴉片戰爭侵略的本質 D.工人找到實現理想社會的途徑17.1957年10月,蘇聯成功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1958年1月,美國成功發射了“探險者”1號衛星。1958年7月,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正式批準成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分散的軍事和民用航天項目集中管理。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尖端科技蘇聯已領先于美國 B.軍事科技優先于民用科技C.大國合作推動航天技術進步 D.美蘇冷戰波及到航天領域18.為防五代弊政,北宋加強中央集權,“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的做法導致制度過于僵化,助長因循守舊政治風氣。為了穩定社會,北宋推行募兵制,結果導致冗兵問題,財政困難。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變法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負擔,統治集團內部分裂日益嚴重,北宋逐漸走向衰亡。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歷史沿進的路徑具有穩定性 B.歷史事物之間存在復雜的因果關聯C.歷史研究致力于對現實把握 D.務必杜絕先樹立觀點再找史料做法主觀題部分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第21題12分,第22題16分,共52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唐太宗)嘗謂侍臣曰:“為政之要,惟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貞觀政要》材料二:近人周予同先生談及四書:一是《論語》經典地位提升;二是《孟子》從子部升至經部;三是《大學》《中庸》由《禮記》中單篇的“記”升格為專經;四是四書集結,這也是宋學確立的標志。從唐至宋,儒家學者逐步抬高《論語》地位,使《孟子》由子書變為經書,還將《大學》《中庸》從《禮記》中抽出單行,最終合為四書。唐宋時期,“四書”不斷升格,滲透到明清的科舉制中,成為封建社會后期最具代表性的官方法定儒家經典。-摘編自王銘《論唐宋間“四書”升格為儒經的原因》(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唐太宗在“得人”方面采取具體措施并分析這些措施對政治生態的影響。(6分)(2)結合所學,指出最早集結“四書”思想家是誰,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四書”升格為儒家經典位列于五經之上的原因,用史實說明“四書”如何“滲透到明清科舉制中”。(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在中國究竟怎樣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這對于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1956年4月,毛澤東在某報告中,論述了發展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辯證關系,同時提出了發展重工業同時多發展一些農業輕工業。······針對不合理的工業布局,毛澤東指出:“新的工業大部分應當擺在內地,使工業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備戰,這是毫無疑義的。”······工業化演進的最高階段是現代化。1959年,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強調建設社會主義除了要求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之外,還要加上國防現代化。-摘編自欒雪飛、田克勤《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理論探索》材料二:共同富裕是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一個重要歷史課題,也是無產階級政黨不懈追求的目標。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可以創造巨大經濟價值,財富由人民共同創造,理應由人民共同享有。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在戰略實施的安排上主要是“三步走”戰略······人民性是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中的主體價值核心。共同富裕的實現是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的基礎和前提,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是共同富裕的結果和保障。鄧小平曾多次強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喻金倫《邏輯·內涵·啟示: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多維解讀》(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材料中“某報告”的具體名稱,概括毛澤東不同于蘇聯的工業化方案,并說明其成因。(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鄧小平在推進共同富裕上提出了哪些創造性設想,結合所學指出“三步走”戰略實施理論依據,并概述當代推動中國實現共同富裕的因素(6分)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德國是世界上最早實施社會保險制度的國家,俾斯麥是德國社會保險立法的奠基人,其社會保險法包括:1883年頒布的《疾病保險法》,1884年頒布的《工傷事故保險法》,1889年頒布的《老年殘廢保險法》。······俾斯麥能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以法律的形式推行社會保險制度,這并非他心血來潮大發慈悲,而是德國經濟、政治、社會和對外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1881年俾斯麥在帝國議會中宣稱:“社會弊病的醫治,一定不能僅僅依靠對社會民主黨進行過火行為的鎮壓,而且同時要積極促進工人階級的福利。······從統治者的動機來看,俾斯麥首創社會保險制度,完全是在不得已作出的對工人階級的讓步,是一種“消除革命的投資”。-唐志明:《論俾斯麥的社會保險立法》材料二:20世紀70年代,英國面臨著非常嚴重的問題。······撒切爾(1979-1990英國首相)政府對文官的管理體制、系統結構、部門職能、人事任命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全面徹底的改革······撒切爾文官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大力削減文官人員的數量。文官人數到1988年比1979年的73.2萬減少五分之一······推行《市民憲章》和“市場檢驗計劃”,引入競爭機制,打破文官的職業穩定性,推行更為靈活的合同制,引進私營部門的績效考核方法等。-溫艷潔《20世紀70年后期英美文官制度改革比較及其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寫出19世紀晚期德國醫治“社會弊病”的措施,如何理解材料中社會保險是“一種消除革命的投資”,并分析推動德國社會保險領先時代的政治經濟因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從背景、目的和影響角度評價英國20世紀80年代撒切爾文官改革。(6分)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梁啟超曾分中國史為“中國之中國”“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三個階段,而以秦統一至乾隆末年為“亞洲之中國”時期。在秦至清約兩千年間,中國是亞洲歷史舞臺的主角,中國文明如同水向低處奔流,氣體由濃聚點向稀釋區擴散,強烈影響東亞國家。······中華文化圈(東亞文化圈)總體形成于7-9世紀。······文化圈的重要因素有二:(1)多個文化叢具備共同文化要素。(2)多個文化叢有機相聯。-摘編自馮天瑜《中華文化史》材料二:中華文化覆蓋了“半個世界”,而且走在世界文化的最前列。東北囊括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入于東亞文化圈一中華文化圈,西南則入于東南半島而納越南北部入于中華文化圈;東南則乘桴浮于海而傳播中華文化于東南亞諸島國和南亞次大陸,與印度古文明交匯;西部則犖犖大者,波及中亞、西亞,遠涉地中海。這還不是“中華文化:“半個世界””嗎?-彭定安《中華文化:“半個世界”》(1)中華文化圈形成期中國正處于什么朝代?結合所學分析指出東亞文化圈“多個文化叢”共同核心要素。(4分)(2)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相關知識,圍繞“中華文化圈”主題,寫一篇歷史小論文。(標題自擬、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12分)2025年4月稽陽聯誼學校高三聯考歷史試題卷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2分,共12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題號 1 2 3 4 5 6答案 C A B D C C1.C【解析】本題考查了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的形成。根據題干可知“邦國”具備國家的初步形態,河姆渡文化和姜寨聚落處于新石器時代中期,還不具備國家形態,A、B選項均不符合;C選項陶寺文化處于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陶寺的都城規模較大,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故C項正確;夏朝是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是以王國為“天下共主”國的復合制國家結構的王朝國家,故D項不符合題目要求。2.A【解析】本題考查明代經濟的新現象。明代江南農民在種糧同時兼營家庭副業,如紡織產品投放市場,這反映出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A選項正確;農民兼營副業并非因為糧食生產不足,B選項錯誤;材料未體現農業技術落后,C選項錯誤;材料也沒有涉及賦役制度變革,D選項錯誤。3.B【解析】本題考查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張謇是近代著名實業家,主要創辦紡織等企業,A選項錯誤;范旭東于1917年籌建了中國人自己第一家制堿工廠,生產紅三角牌純堿,B 選項正確;張之洞是晚清洋務派代表人物,創辦了漢陽鐵廠等,C選項錯誤;鄭觀應是早期維新思想家,著有《盛世危言》等,并非制堿企業的創辦者,D選項錯誤。4.D【解析】本題考查國民大革命的相關知識。“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直接導致國共合作破裂,故A選項錯誤;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是五四運動,故B選項錯誤;寧漢合流發生在“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之后,北伐失敗主要是由于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等原因,“一三慘案”和寧漢合流、北伐失敗沒有直接因果關系,C選項錯誤;英國水兵干涉中國慶祝北伐勝利的大會并制造慘案,反映了英帝國主義對中國革命的仇視,D選項正確。5.C【解析】本題考查了中古時期的帝國。16世紀時,奧斯曼帝國不斷擴張,控制了重要商路,與歐洲基督教國家在政治、經濟、宗教等方面存在沖突,被西歐人視為重要對立面,故C項正確;阿拉伯帝國在8世紀中葉達到鼎盛,之后逐漸衰落,在13世紀蒙古西征中滅亡,故A選項錯誤;拜占庭帝國在1453年已滅亡,B選項錯誤;沙皇俄國主要在東歐和北亞擴張,與題干描述的形象不符,故D選項錯誤。6.C【解析】本題從側面考查了拿破侖戰爭。1808年,拿破侖率領法國軍隊入侵葡萄牙,葡萄牙王室為躲避戰亂,遷都到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故C項正確;三十年戰爭發生在1618-1648年,A選項錯誤;拉美民族獨立運動主要是拉美人民反抗殖民統治,與葡萄牙遷都無關,B選項錯誤;克里米亞戰爭發生1853-1856年,與葡萄牙遷都無關,D選項錯誤。二、選擇題II(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題號 7 8 9 10 11 12答案 B C B B D C題號 13 14 15 16 17 18答案 C A B B D B7.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史料的解讀能力。從材料可知漢代能利用溫室種植蔥韭菜茹等蔬菜,說明在蔬菜栽培方面有了一定技術經驗,但不能表明溫室種植成為主要農業生產方式,A選項錯誤;材料說的是溫室種植蔬菜,而非烘干保存食品,C選項錯誤;材料僅提及官員對非時令蔬菜的看法,不能體現農業進步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深刻影響,D選項錯誤。8.C【解析】本題考查了隋代對外關系和河西四郡的地理位置。隋唐時期與西域商路暢通,隋煬帝命裴矩駐張掖,掌管通商事務。①②③④處依次為敦煌、酒泉、張掖、武威四郡,故C 項正確。9.B【解析】本題考查古代法律。根據古代法律體系,“令”是行政制度與規則,“律”才是定罪量刑的刑法典,而且材料中僅提及《天圣令》有514條令文,但不能就此判定它保存完整,①錯誤;根據“凡取唐令為本”可知《天圣令》以唐《開元二十五年令》為藍本,②正確;在天一閣發現明抄本進而考證北宋《天圣令》,凸顯了圖書館保存古籍和文化遺產的作用,③正確;天一閣是明朝建造的,并非北宋中期,④錯誤。故答案為B項。10.B【解析】本題考查了近代洋務企業。據圖表可知,上海輪船招商局在1873-1874年降低運費,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國近代航運業受到外國輪船公司的競爭擠壓,為爭奪市場份額而降價,B項正確;企業初創期,經營成本下降空間不大,A項錯誤;提倡國貨運動興起于20世紀初,與題干時間不符,C項錯誤;當時鐵路發展有限,對航運沖擊小,D項錯誤。11.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史料的解讀能力。李圭指出中國傳統驛站制度只傳遞公文不遞民間書信,而西方遍設郵局,公文和書信一體傳遞,民眾稱便,所以他的意圖是建立近代官民合一的郵政體制,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一體傳遞,并非官民分立,A項錯誤;指出民間通信狀態落后不是主要意圖,B項錯誤;文中未提及創辦郵政局是為增加稅收,C 項錯誤。12.C【解析】本題考查抗日戰爭。據材料中“戰時的首都”和時間判斷材料描述的是重慶大轟炸。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軍對戰時陪都重慶進行了長達五年半的戰略轟炸和無差別轟炸,故C項南京大屠殺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新華日報》報道日軍暴行,體現了其勇于揭露日軍罪行,B理解正確;1939年中國抗戰處于戰略相持階段的艱難時期,D選項理解正確。13.C【解析】本題考查了解放戰爭這段歷史。國民黨撕毀“雙十協定”是在1946年,與“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時間不符,A選項錯誤;基本摧毀國民黨主要軍事力量的是三大戰役,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B選項錯誤;1949年4月21日發布的“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表明了中國共產黨解放全國人民的決心,C選項正確;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在大陸統治覆滅的標志是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D選項錯誤。14.A【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古代西亞文明的相關內容。貝希斯敦銘文刻畫的是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一世的形象,主要宣揚了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一世的歷史功勛,A選項正確;該銘文未體現印歐人遷徙對西亞的沖擊,B選項錯誤;它有助于破譯古西亞的楔形文字,而非象形文字,C選項錯誤;赫梯在波斯帝國崛起前已衰落,該銘文反映的不是赫梯與波斯爭霸,D選項錯誤。15.B【解析】本題考查近代世界交通。三十年戰爭后,法國為了使地中海與大西洋間貿易不受制于西班牙,修建了米迪運河,溝通了地中海和大西洋,B項正確。A選項,成立特權股份貿易公司主要是為了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與題意不符;C選項,卡蒂埃開辟新航線到達拉布拉多半島(在北美洲)是在16世紀,時間不對,地理位置也不對;D選項,維也納體系是在拿破侖戰爭后形成的,時間也不符合。16.B【解析】本題考查英國憲章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知識點。根據材料可知英國憲章協會代表的是工人階級的利益,他們對英國侵華戰爭的批判,表明無產階級對侵略戰爭本質有了一定認識,政治覺悟有所提升,故B項正確。A選項,材料強調的是對侵略戰爭的態度,不是民族意識;C選項,材料是對英國侵略本質的揭露而非掩蓋;D選項,材料未涉及實現理想社會的途徑。17.D【解析】本題考查美蘇冷戰的相關內容。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后,美國迅速成立國家航空航天局集中管理航天項目,這體現了美蘇在冷戰背景下,在航天領域展開競爭,即冷戰波及到航天領域,D項正確。A選項,僅從衛星發射時間不能得出尖端科技蘇聯全面領先美國;B選項,材料未體現軍事科技和民用科技誰更優先;C選項,材料體現的是美蘇競爭而非合作。18.B【解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如制度僵化、冗兵、財政困難等,王安石變法又加重人民負擔,最終導致北宋走向衰亡,這表明歷史事物之間存在復雜的因果關聯,B項正確。A選項,材料強調的是各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從材料中可見歷史演進復雜多變,穩定性說法不科學;C選項,材料未涉及歷史研究與現實的關系;D選項,材料沒有提及史料研究方法的內容。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第21題12分,第22題16分,共52分。)19.(1)具體表現:增加了考試科目(明經、進士兩科為主,依托教材表述);確立選官標準(“以德行、學識為本”)(2分)影響: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養,加強了中央集權。(如考生寫出“政治清明、貞觀之治”也給1分)(每點1分,共4分)(2)朱熹(1分)。儒學受到佛道沖擊;儒學復興運動;理學形成,并逐步受到官方推崇;朱熹對四書權威解釋(寫《四書章句集注》也可),有利于《四書》傳播(儒家學者的努力);四書比五經更易樹立學子的基本價值觀。(5點任答4點得4分)明清科舉考試從四書五經中命題。(1分)(抄材料“成為官方儒家經典”不給分)19.【解析】(1)由材料“貞觀年間,科舉增設明經、進士諸科”等信息及結合所學可得出增加了考試科目(明經、進士兩科為主);依據材料“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等信息可以得出選官標準。第二設問考查科舉制的在政治上的影響,依據所學可知科舉制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養,加強了中央集權,聯系太宗時期的所學,可知“政治清明、貞觀之治”的政治影響。(2)依據所學可知集結“四書”思想家是朱熹。注重結合歷史背景:儒學受到佛道沖擊;(綱要上第8課)儒學復興運動;理學形成,并逐步受到官方推崇(綱要上第12課);朱熹對四書權威解釋,有利于《四書》傳播(寫“儒家學者的努力”也可)(綱要上第12課)(寫《四書章句集注》也可);四書比五經更易樹立學子的基本價值觀(綱要上第12課涉及“基本價值觀”)。把特定情境性的設問放到歷史背景下進行歷史解釋。20.(1)《論十大關系》(1分)不同:發展重工業同時多發展一些農業輕工業(注重農輕重協調發展);合理調整工業布局,利于備戰;涵蓋多個領域現代化(提出“四個現代化”思想)。(每點1分,3分)成因:蘇聯模式的弊端暴露;蘇共二十大召開,中蘇關系的變化;冷戰加劇,國際局勢緊張;中共領導人對蘇聯工業化經驗教訓的反思。(3點任選2點得2分)(2)人民共享(以人民為中心);逐步實施(上升到國家戰略);立足于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追求物質和精神層面的共同富裕。(“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結合”也可)(4點選3點得3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鄧小平理論”不給分,當時沒有這一提法)(1分)因素: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或“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優越性;偉大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先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引(寫具體理論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可)(4點選2點得2分)20.【解析】(1)第一小問:依據“1956年4月”及材料表述可知該文件為《論十大關系》第二小問:依據材料“發展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辯證關系,同時提出了發展重工業同時多發展一些農業輕工業”,可知發展重工業同時多發展一些農業輕工業(注重農輕重協調發展)。依據材料“針對不合理的工業布局”及毛澤東指出:“新的工業大部分應當擺在內地,使工業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備戰,等信息可知毛澤東的工業化方案是基于合理調整工業布局,利于備戰的需求。依據“設社會主義除了要求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之外,還要加上國防現代化”等信息可知工業化方案涵蓋多個領域現代化(提出“四個現代化”思想)。第三小問:依據題干“不同于蘇聯的角度”結合所學可知中蘇工業化方案的原因是蘇聯模式的弊端暴露;蘇共二十大召開,中蘇關系的變化;冷戰加劇,國際局勢的緊張;結合材料“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強調”可知中共領導人對蘇聯工業化經驗教訓的反思”。(2)第一小問:依據材料“財富由人民共同創造,理應由人民共同享有”等表述可知鄧小平提出了人民共享的主張。材料中涉及“共同富裕思想在戰略實施的安排上主要是'三步走'戰略”的表述,體現了共同富裕實施的漸進性。依據材料“共同富裕的實現是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的基礎和前提,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是共同富裕的結果和保障”,可知共同富裕是立足于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的。依據“鄧小平曾多次強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可知共同富裕是追求物質和精神層面的共同富裕。第二小問:依據所學可知“三步走”戰略的實施是基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之下。第三小問:當代共同富裕的推動因素,依據材料及所學可從經濟層面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或“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政治層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優越性;思想理論層面先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引(寫具體理論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可);偉大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等角度分析。21.(1)鎮壓社會民主黨人叛亂;初步建立社會保險制度。(2分)給工人提供疾病、工傷和養老社會保險(促進工人階級的福利);緩和社會矛盾,有利于經濟發展,維護社會安定。(2分)(從內容、影響角度去分析)1871 年德國實現統一,頒布了憲法,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成為中心(“普法戰爭獲得法國賠款”也可給分)。(2分)(2)背景:資本主義國家出現“滯脹”;福利制度與文官數量過多,使政府財政負擔沉重;(兩點任選一點得1分)文官職務常任容易滋生官僚習氣和僵化現象(“傳統文官制度的弊端”也可)。(1分)目的:減輕財政負擔;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務質量。(2分)影響:激發文官績效意識,提高用人靈活度,提升政府效能;給其他國家改革提供借鑒意義。(1分)(從文官、政府、國家三個角度去分析)沒有從根本上觸及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或則“沒有克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1分)(積極、消極各1分)21.【解析】(1)第一小問從內容、影響角度去分析,依據材料表述“社會民主黨進行過火行為的鎮壓,......促進工人階級的福利。......從統治者的動機來看,......首創社會保險制度”等可知19世紀晚期德國醫治的措施為鎮壓社會民主黨人叛亂、初步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給工人提供疾病、工傷和養老社會保險(促進工人階級的福利);緩和社會矛盾,有利于經濟發展,維護社會安定。第二小問:“題干設問角度為政治、經濟因素”,依據材料信息及結合所學可知1871年德國實現統一,頒布了憲法,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成為中心是德國社會保險領先時代的重要原因。(2)依據材料“20世紀70年代,英國面臨著非常嚴重的問題”結合所學可知資本主義國家出現“滯脹”;依據材料“大力削減文官人員的數量。文官人數到1988年比1979年的73.2萬減少五分之一”等信息可知英國福利制度與文官數量過多,使政府財政負擔沉重;結合所學可知文官職務常任容易滋生官僚習氣和僵化現象。基于此,英國20世紀80年代撒切爾文官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減輕財政負擔;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務質量。積極影響從文官、政府、國家三個角度去分析可得文官改革將激發文官績效意識,提高用人靈活度,提升政府效能;給其他國家改革提供借鑒意義。消極方面從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等角度考慮可得文官改革沒有從根本上觸及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或則“沒有克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22.(1)隋唐(或則唐朝)(1分);漢字、儒家思想、中國式佛教(光寫“佛教”不給分)、隋唐制度(中國制度)(漢字、儒家思想、中國式佛教、隋唐制度四點中任選3點。)(3分)(如考生寫中國科技、飲食、風俗、節日、音樂、建筑、繪畫等不給分,這些都是要素但不是核心要素。)(2)評分要求評分項 要求標題 (2分) 給出正確的價值判斷2分。 只有史實無價值判斷,得1分。 離題、不正確標題0分。正文(6分) 史實正確無誤且能支撐、解釋論點,論點清晰。每對史論給2分,出現三對正確史論結合滿分6分。(史實3分,史論3分。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單一角度多個史實最多給3分,一個史實與史論不匹配只給史實1分。)結尾 (1分) 出現綜上所述/總而言之/由此可知等給1分。升華(1分) 升華句不是標題的重復,具有一定時代廣度、理論高度、抽象深度的語句。邏輯 (2分) 論證與觀點密切相關且表述準確。論證過程有邏輯且簡潔。史料運用、銜接流暢且讀來吸引人。具體評分標準由改卷老師根據學情考情具體協商定奪。示例:中華文化對亞洲的深遠影響在亞洲歷史長河中,中國宛如一顆璀璨星辰,其文化從多維度深刻影響著周邊地區。文字方面,漢字在戰國以后逐漸傳入朝鮮、日本、東南亞。日本在學習漢字基礎上創造出假名,朝鮮創造出諺文,越南創造出喃字,推動當地文化的交流和發展。隋唐以后,儒家思想在東南亞與東亞廣為流傳。朝鮮、日本各級學校把儒家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儒家的“忠”“孝”觀念融入其社會價值觀,與本土文化融合,塑造了本國獨特的道德準則,規范著民眾行為與家庭關系。制度層面,中國完備的政治制度為周邊國家提供范例。日本大化改新參照唐朝三省六部制,建立起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官僚體制,改革土地、稅收制度,推動日本從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佛教在唐代達到鼎盛并向亞洲輻射。鑒真東渡日本,帶去大量佛教經典與先進文化技藝,促進日本佛教的發展。中華文化以其強大的輻射力,從文字、思想、制度、宗教等多方面塑造著亞洲文化格局,成為亞洲各國文明發展的重要滋養,在亞洲交流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促進了亞洲地區的文化繁榮與社會進步。22.【解析】(1)第一小問:依據材料提示“總體形成于7-9世紀”可推知此時中國正處于隋唐時期。第二小問:關鍵信息為“核心要素”,結合所學可知“漢字”、“儒家思想”“中國式佛教”、“中國政治制度”等。中華文化圈從古至今始終散發著獨特魅力,不斷向外延展。從隋唐時期的東亞文化圈,周邊國家以中國為師,學習典章制度、禮儀風俗、文學藝術,漢字成為交流紐帶,儒家思想塑造共同價值觀,像日本遣唐使一次次奔赴大唐,汲取文化養分回國推動變革。到18世紀西歐掀起的中國文化熱,這背后彰顯的是我們深厚的文化自信。中華文化圈是一個動態的文化圈,它源自于中華五千年未曾斷絕的歷史傳承,我們立足文化自信立意,設計該試題,第一問為第二問提供寫作角度,兩問環環相扣,以期望達到邏輯性與家國情懷雙重考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