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昭通一中教研聯盟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年級期中質量檢測歷史(A卷)參考答案第I卷(選擇題,共48分)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題號67101112答案CCBDDBBBAB題號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BDABDBCCBC【解析】1.據材料“最先采用的原始城市平面是非幾何形的圓形聚落布局”“出于王權統治與禮制的需要,城漸漸演化為規整的方形圖”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新石器時代的圓形布局體現了原始聚居的自然狀態,以防御、集體生活為核心,反映氏族社會的平等性和宗族凝聚力,而從圓形到方形的轉變,方形布局強調規整的幾何形態、中軸線對稱,體現社會等級、權力秩序等,這是階級分化、王權強化、禮制規范的產物,故選C項:圓形聚落是氏族社會的典型形態,以血緣宗族為核心,布局圍繞中心廣場,體現宗族成員的平等性和凝聚力,但方形布局是社會組織復雜化的表現,宗族血緣組織被納入國家體系仍然存在,并未瓦解,排除A項:人類定居伴隨著農耕畜牧業的出現在新石器時代便逐漸形成,故“開始”一詞表述不當,排除B項;方形布局的對稱、秩序感確實可能體現審美意識的變化,但這是王權與禮制的外化表現,而非原因,且從圓形到方形的布局,并未割裂原始審美,而是將其納入新的政治框架,早期審美本質是政治符號的載體,審美始終服務于社會功能,并未發生質變,排除D項。2.西周尊夏為正統,使得周王室和各諸侯國在文化根源上有了統一的認知,都以“夏”這一稱謂來強化彼此之間的聯系。在頻繁的禮儀活動中,各個諸侯國對于同屬華夏文化的認同感跨越了地域和政治上的界限,使得不同地區的人們在文化心理上更加趨近,從而加強了中華文明的凝聚力,故選C項;西周時期“諸夏”“諸華”之間文化層面的互動交流,強化了彼此間的文化認同,促進了各地區的交流融合,而不是阻礙各地區的發展,排除A項:華夏認同觀念在西周時期處于發展階段,春秋戰國時期華夏認同觀念更加廣泛和深入,故“已形成”的說法太絕對,排除B項;中央集權理念強調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西周實行分封制,地方有較大獨立性,此時并沒有中央集權理念的萌發,排除D項。高二歷史A卷ZT參考答案·第1頁(共9頁)3.據材料“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理人之情”可知,禮是先王用來承接上天的規律、理順人情的,“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表明通過禮可以使天下國家得到治理和規范,在孔子所處的時代,禮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規范和行為準則,孔子提倡禮,是希望通過禮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協調人際關系,從而維護和穩定奴隸社會秩序,故選B項:材料中“夫禮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主要強調的是禮對于治理天下國家、理順人情以及遵循天道的重要性,并沒有直接體現出希望統治者愛惜民力的內容,排除A項;雖然材料提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但孔子提倡禮的核心目的不僅僅是傳承先王之道,更重要的是通過禮來實現對天下國家的治理和社會秩序的穩定,傳承儒家思想觀念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并非主要目的,排除C項:據材料“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可知孔子提倡禮的主要出發點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們行為,而不是單純地推崇以人為本理念,排除D項。4.題干中“天子自稱‘余一人’”反映周王獨尊地位,而太師、太傅、太保等世襲“三公”及卿士的存在,體現西周宗法分封制的特點,宗法制將血緣關系與政治等級相結合,世襲貴族壟斷官職,政權與族權融為一體,故選D項:西周沒有皇帝,排除A項:官僚制度以非世襲、考核任免為特征,始于秦朝郡縣制,題干中世襲“三公”屬貴族政治,排除B項:公共權力指國家機器,夏朝已出現,西周屬發展而非“出現”階段,排除C項。5,秦朝通過官員調查上報、朝廷派遣醫生、隔離治療患者及處罰失職者的流程防控疫情,體現出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及統一法令的執行力,故防控疫情的成功得益于中央集權制,故選D項:材料僅提及隔離上報等制度,未涉及疫病源頭控制的具體措施,且秦朝醫學水平有限,無法證明“遏制了”疫病傳播,排除A項;材料沒有呈現與以往疫病防治方法的對比,無法看出疫病防治方法是否革新,排除B項;雖然題干提到派醫生,但僅憑隔離治療等做法難以看出是否具備豐富臨床診療經驗,排除C項。6.秦朝統一后全面推行郡縣制,實現中央集權:漢朝繼承并發展,通過削弱諸侯國擴大郡縣直接管轄,同時在西南冊封首領、西域設置軍事機構,針對不同地區采取靈活管理方式,這種因地制宜、多元一體的治理策略,反映出秦漢地方治理模式逐漸成熟和系統化,故選B項:材料未體現郡縣制的弊端,排除A項:漢朝削弱王國、強化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而非威脅,排除C項:冊封和軍事管理有利于民族地區穩定與交流,不能說明其發展滯后,排除D項。7.根據圖表可知,北魏前期中樞機構長官籍貫主要為漠南燕北地區,后期中樞機構長官籍貫多為河南河東地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都城由平城遷移到洛陽,北魏政權中心區域向南推進,因此中樞機構長官籍貫也發生了變化,故選B項;國家噩域變化不會過分影響其長官籍貫的構成,排除A項;北魏時期官員選拔機制并沒有大的調整,且官員選拔機制變化和籍貫數量變化并無直接聯系,排除C項:經濟重心此時仍在高二歷史A卷ZT參考答案·第2頁(共9頁)3.《通典》第四十一卷中記載了孔子對于禮的看法:“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理人昭通一中教研聯盟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年級期中質量檢測之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故圣人以禮示之,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據此可推斷歷史(A卷)孔子提倡禮旨在A.希望統治者愛惜民力B.維護奴隸主階級統治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I卷第1頁至第5C.傳承儒家的思想理念D.推崇以人為本的理念頁,第Ⅱ卷第6頁至第8頁。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滿分100分,4.中國古代某一時期天子自稱“余一人”,表示他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在其左右的輔考試用時90分鐘。佐人物,有太師、太傅、太保,合稱為“三公”,其位世襲。“三公”以下,有眾多的卿士。符合這一時期政治特征的是第I卷(選擇題,共48分)A.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實際權力注意事項:B.三公九卿制維護了官僚政治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在答C.凌駕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出現題卡上填寫清楚。D.血緣網絡對政治權力的滲透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5.秦朝鄉里一旦出現疑似傳染病病例,官員需負責調查和迅速上報,朝廷則根據疫情情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況派醫生檢查治療,并將確診或疑似傳染病的患者,送往專門的隔離區進行隔離治療。任何環節出現問題,相關責任人將受到相應的處罰。由此可知,秦朝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A.從源頭遏制了疫病的傳播B.革新了疫病防治的主要方法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C.具備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D.防控效能與制度優勢正相關1.在中國遠古時期,最先采用的原始城市平面是圓形聚落布局,如仰韶文化遺址的聚落6.秦朝在地方推行郡縣一元化管理。漢朝通過削弱王國勢力,不斷擴大郡縣機關直接統布局(圖1左圖);在群居生活基于理性逐漸發展以后,出于王權統治與禮制的需要,治的范圍;在交通不便的西南部分民族地區,漢朝政府則通過冊封民族首領來扶持穩城漸漸演化為規整的方形圖(圖1右圖)。這一變化說明定的代理人;在西域,漢朝政府則采取使職領護的軍事管理方式。這說明秦漢時期A.郡縣制的弊端日益顯現B.地方治理模式走向完善1什坑2啼華支柱C.國家統一局面受到威脅D.民族地區發展嚴重滯后3、4隔墻7.圖2為北魏前期、后期中樞機構長官籍貫數量分布柱狀圖。圖中長官籍貫數量變化的58壓內文相主要原因是圖70A.血緣凝聚力的衰退B.人類開始定居生活5040C.早期國家逐漸形成D.審美意識發生質變302.西周奉夏為正統,將周王室和各諸侯國冠以“夏”這一稱謂,稱為“諸夏”“諸華”。20在頻繁的交往中,“諸夏”“諸華”通過禮儀活動進一步強化了彼此間的文化認同。漠南焦代地區僻興河北搶區河西什流咆區河南河東挫風前期■后期該現象圖2A.阻礙了各民族地區的發展B.表明華夏認同觀念已形成A.國家疆域面積的變化B.推行漢化政策的影響C.加強了核心文明的凝聚力D.體現中央集權理念的實踐C.官員選拔機制的調整D.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高二歷史A卷ZT·第1頁(共8頁)高二歷史A卷ZT·第2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昭通一中教研聯盟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年級期中質量檢測歷史(A卷)-答案.pdf 昭通一中教研聯盟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年級期中質量檢測歷史(A卷)-試卷.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