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三歷史考試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如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學家對從良渚文化遺存中收集到的608個刻畫符號進行了系統研究,結果發現,有些符郎號出現的比較集中,且并非雜亂無章;有些符號單個存在,而且筆畫較多;還有的幾個組成一組,有一組連在一起的6個符號,其中有3個是相同的。這說明良諸文化長A.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B.已經具備早期文字的雛形C.形成高效的信息傳遞系統D.為商周文化發展提供啟示2.漢代列侯分為功臣侯、王子侯和外戚侯三種。漢初,列侯“掌治其國”,得以“自置吏,得賦斂”。數漢武帝時,“改所食國令長名相”,侯國相不對列侯稱臣,接受所在郡守的管轄。這一調整的初衷是杯A維護國家政治統一B.完善官僚管理體系韻C.精簡地方行政機構D.強化君主專制權力3.唐代前期,中原王朝發行的貨幣在整個甘肅地區廣泛流通。但在晚唐河西商業貿易市場上,極少看到唐中央儔造的錢幣,市場貿易主要以麥粟為等價物,附之以布帛。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抑商政策的強化B.金屬貨幣的短缺C.實物經濟的傳統D.中央集權的衰落4.《元史·地理志》等文獻對各土官州府諸司多有戶口記載。土酋私聚之兵也為國家所用,如云南的“寸白軍”、廣西的“撞兵”、湖廣海南之“黎兵”、四川西昌之“羅羅斯軍”、開南州之“蠻兵”等,他們不僅出境作戰,而且從事屯田以自給軍糧。這說明元朝A.加強了對北部邊疆控制B.地方割據勢力日益發展C.延續和發展了羈縻政策D.民族歧視狀況不斷加劇【高三歷史第1頁(共6頁)】5.明弘治年間,山西省共設63處巡檢司維護治安,其中關隘津渡占九成,市鎮不足一成。清代歷任山西巡撫多次奏請將巡檢司移設“煙戶繁多”,“商賈云集”之地。至嘉慶末年,山西巡檢司駐扎于市鎮者占比達六成,涉及商業管理、市集整頓等多方面事務。這一變化反映出A.山西市鎮經濟逐步發展繁榮B.明代開始設置關隘巡檢司C.巡檢司職能呈現單一化趨勢D.明清巡檢司數量不斷減少6.甲午戰敗后,康有為在《日本書目志》中提出“六經不能教,當以小說教之”,他認為小說能突破經史傳播的局限,直接觸達普通民眾。梁啟超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中強調小說具有“熏、浸、刺、提”四種改造社會的力量。康、梁的這種小說觀念源于A.西學東漸的影響B.民族危機的加深C.變法維新的需要D.文學革命的推動7.圖1所示為一幅名叫《先到先得》的石版畫,其中一名標有“俄羅斯”的男子正在吃一碗標有“滿洲里”的食物,剛剛到門口的則是標有“法國”的埃米爾·盧貝和標有“德國”的威廉二世。該漫畫反映出當時A.三國聯合干涉還遼B.列強相互勾結共同瓜分中國C.邊疆危機開始突顯D.帝國主義在華爭奪勢力范圍圖18.1931年11月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關于經濟政策的決定》規定:“將操(縱)在帝國主義手中的一切經濟命脈,實行國有”,“對于中國資本家的企業及手工業,尚保留在舊業主手中,尚不實現國有”,“蘇維埃應保證商業自由,不應干涉經常的商品市場關系”。這說明A經濟政策深受民族危機的影響B.中共已摒棄蘇俄經濟發展模式C.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初現端倪D.蘇區經濟結構實現根本性變革9.一位長春一汽的高級工程師回憶說:“(長春一汽)建廠初期的電器大部分是國產的,其中上海對一汽的貢獻是很大的,主要是發動機部件一分離器、點火線圈、化油器、分電器、高壓線、開關等,汽車的燈泡都是上海協作廠制造的。”對此解讀合理的是,當時我國A.經濟建設重視區域協作B.謀求國民經濟平衡發展C.上海成為工業建設中心D.計劃經濟體制基本確立【高三歷史第2頁(共6頁)】高三歷史考試參考答案1.B2.A3.D4.C5.A6.B7.D8.C9.A10.D11.B12.D13.C14.A15.B16.D17.(1)不同:糾紛類型:案例一屬于契約條款爭議,案例二屬于文書偽造與暴力脅迫。處罰力度:案例一以經濟處罰為主,案例二采取刑事處罰,并剝奪被告財產。判決結果:案例一維持原契約關系,案例二直接賦予原佃戶耕作權。政策導向:案例一是限制主戶權利,案例二是打擊豪強非法行為。(每個角度2分,共8分)(2)影響:通過司法維護租契法律效力,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失控趨勢,促進農業生產;將土地糾紛裁決權收歸官府,有利于強化法律權威;有利于削弱豪強地方勢力,鞏固中央集權統治;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維護了基層穩定;對后世租佃制度的發展與完善提供了經驗。(每點2分,任答三點,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1)聯合: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重新劃分世界,調整彼此關系并維護自身利益,達成了一系列國際協議和安排,形成了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確立了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的統治秩序,調整了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分配。(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戰爭:隨著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的不平衡發展,一戰中的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加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自身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缺乏有效的執行機制和監督機制,難以履行制止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責任,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爆發,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隨之崩潰。(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作用:維護了冷戰后的世界均勢與和平;推動了國際合作與多邊主義;為現代國際法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客觀上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每點2分,任答兩點,共4分)態度:依據客觀史實:尊重多元視角:保持開放思維:堅持動態發展觀。(每點1分,任答兩點,共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9.(1)變化趨勢:由政府統一管理和分配住房,逐步向市場化、多元化供應轉變:由實物分配為主,逐步引入補貼、集資合作建房,最終實現貨幣化分配:由房產公有向個人購房、產權私有化過渡,推動住房商品化發展:由政府主導,逐步擴大到單位、企業及居民個人,共同參與住房投資建設:由低租金、福利分配制,過渡到成本價、補貼售房,最終形成市場定價機制。(每點2分,任答兩點,共4分)成因: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城市化進程加快,住房需求增加:住房市場化發展需求。(每點2分,任答兩點,共4分)(2)積極影響:提高了居民的住房自主性,推動住房質量和供應的改善:帶動了建筑、家居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使之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促進了住房商品化,改變了低效的公有房分配模式,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每點2分,任答兩點,共4分)【高三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屆甘肅省白銀市高三下學期三模歷史試題.pdf B000652836_475C_8歷史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