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一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值。俄國人將其稱為“偉大的中俄茶葉之路”。這說明當時歷史期中考試試題A.清朝閉關政策發生轉變B.中外聯系密切交流廣泛C.中外陸路貿易得到發展D.中西海路交流逐漸衰落5.1915一1918年《新青年》第1卷至第5卷,“社會主義”一詞共出現34次;1919年注意事項:《新青年》第6卷,“社會主義”一詞出現104次:1919一1922年出版的《新青年》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場號、座位號、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第7卷至第9卷,“社會主義”一詞出現共達88次。這一變化反映出卡上。A.革命運動促進思想啟蒙深人B.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C.國內思潮深受國際局勢影響D.馬克思主義逐步中國化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6.刻有《漢漠拉比法典》的石柱上端,有一幅國王漢漠拉比站在“太陽和正義之神”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沙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權權標的浮雕。這反映了《漢漠拉比法典》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A.集中各國法律之大成B.維護奴隸主利益性質考試時間為75分鐘,滿分100分C.建立種姓制度的意圖D.宣揚君權神授的思想7.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后,雅典這個昔日的“希臘的學校”,在“希臘化世界的學校”亞歷山大里亞(位于埃及)面前,確實“稍遜風騷”。在亞歷山大里亞,東西地中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海的學者、藝術家都蜂擁而來,競芳斗艷,甚至還有來自印度的佛教僧侶。這反映了當時1.《尚書·夏書·五子之歌》記載:夏朝“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A.歐洲文化的一體化B.古希臘文化地位的下降邦寧。”周成王曾反復告誡康叔:“古人有言曰:‘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今惟殷C.文化中心逐漸東移D.歐亞非文化開始融合墜厥命,我其可不大監撫于時?”上述內容表明8.496年,法蘭克國王克洛維皈依基督教,賦予基督教會多項特權。756年,加洛林A.民本思想在先秦時已有體現王朝君主丕平為酬謝教會助其掌權,將羅馬周圍地區交給教皇統治,建立“教皇B.先秦時期君主專制制度受到挑戰國”,并使教會介人世俗權力。上述內容表明C.周天子歡迎百姓對自己監督A.王權與教權并立局面的形成D.原始民主遺風推動夏朝長治久安B.當時教權凌駕于王權之上C.基督教會受到封建王權控制D.教會控制人們的精神生活2.《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及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賽(張塞)因盛言9.下面是某歷史興趣小組搜集的一些材料。根據材料內容,可以看出該歷史興趣大夏在漢西南,慕中國,患匈奴隔其道,誠通蜀,身毒國(古印度)道便近,有利無小組研究的主題是害。于是天子(漢武帝)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呂越人等,使間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國。”漢武帝派人“指求身毒國”701年,日本文武天皇將《尚書》《論語》等作為太學或國學的必修課程A.是古代中印直接交往的史證B.旨在聯合身毒國扼制匈奴10世紀,高麗王朝的科舉考試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中心C.導致佛教由此路線傳入中國D.利于西南絲綢之路的探索11世紀,越南李朝建立,推崇儒學和科舉3.宋代張載認為,宇宙萬物都來自同一個“氣”。因此,世人和萬物都是一體,“乾稱A.亞洲政治一體化的趨勢B.東西方文明的相互借鑒交融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C.亞洲各國封建進程加快D.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吾同胞,物吾與也”。這一思想10.14世紀,小乘佛教傳人柬埔寨,改變了柬埔寨眾多宗教平分秋色的局面,并一直A.闡述了天下為公的內涵B.蘊含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占據主導地位。用于書寫小乘佛教經典的印度巴利文也傳人柬埔寨。這一局C.明確了格物致知的方向D.體現了唯心主義的色彩面的形成反映了4.“萬里茶道”是17一19世紀,晉商從福建武夷山一帶采茶販賣到中俄邊境的通商A.佛教在東南亞逐漸本土化B.文化融合推動束埔寨發展口岸恰克圖的一條商業通道,后經擴展直抵歐洲,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和文化價C.佛教傳播壓制原有的宗教D.古印度文化影響力的擴展①第1頁(共6頁)①第2頁(共6頁)2024一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歷史期中考試參考答案及評分意見1.A【解析】根據題干內容可知,夏朝統治者和周朝統治者都認識到人民對于政權統治的重要性,均體現了民本思想,A項正確。結合相關史實可知,先秦時期沒有形成君主專制制度,排除B項;C項是對題干中周成王告戒康叔時提到的“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的片面解讀,與題目主旨不符,予以排除:題干材料旨在說明民本思想的重要性,D項與題目主旨不符,予以排除。2.D(解析】根據題干內容可知,漢武帝派遭王然于等人從“西夷西”(我國西南部)出發,探明前往身毒國(古印度)的道路,這有利于對西南絲綢之路進行相關探索,D項正確。題干反映漢武帝派出使者尋找前往身毒國的道路,而非直接與身毒國進行交往,排除A項:B項是對“患匈奴隔其道”等信息的錯誤解讀,與題目主旨不符,予以排除;結合相關史實可知,佛教傳入中國的陸上路線是從印度經中亞傳人中國的新疆,然后再深人中國內地,這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C項。3.B解析】據“世人和萬物都是一體”及所學可知,張載強調天與人之間在宇宙本體論層面的統一,這蘊含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故B項正確:天下為公是一種美好社會的政治理想,材料主旨與此不符,排除A項;格物致知是指推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材料主旨與此不符,排除C項;材料中張載的思想體現了唯物主義色彩,排除D項。4.C【解析】根據題干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萬里茶道”是中俄兩國通過陸路進行茶葉貿易的通道,這說明在17一19世紀,中外陸路貿易得到發展,C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7世紀至鴉片戰爭爆發前,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基本沒有發生改變,排除A項:“萬里茶道”密切了中俄兩國的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這不能充分體現中外聯系密切交流廣泛,B項說法不準確,予以排除:“萬里茶道”屬于陸路貿易,沒有涉及海路的貿易交流情況,排除D項。5.A【解析】根據材料“1919年《新青年》第6卷,‘社會主義'一詞出現104次”“1919一1922年出版的《新青年》第7卷至第9卷,‘社會主義'一詞出現共達88次”和所學可知,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因此“社會主義”頻率出現高漲,說明的是革命運動促進思想啟蒙深人,A項正確:五四運動標志者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五四運動對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影響,沒有突出國際局勢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只能說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不涉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信息,排除D項。6.D(解析】根據題干內容可知,《漢漠拉比法典》浮雕上的相關場景,體現了國王漢漠拉比手中的權杖來自神靈,這反映了《漢漠拉比法典》中的君權神授思想,D項正確。題干不能反映《漢漠拉比法典》集中了各國法律的精華,排除A項:《漢漠拉比法典》維護奴隸主利益表現為以法律的形式維護奴隸主對奴隸的各項特權,這在題干中沒有相關體現,排除B項:種姓制度是古印度的社會制度,排除C項。7.C[解析】根據題干內容可知,在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來自東西方的學者在此匯聚,說明當時的文化中心從希臘的雅典東移到了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C項正確。歐洲文化一體化材料并未體現,排除A項;材料所述為雅典文化地位的下降而非古希臘,排除B項:題干反映在希臘化時代,歐亞非文化在亞歷山大里亞匯合,“開始”“融合”在材料中無從體現,排除D項。8.A【解析】根據題干內容可知,在克洛維和不平的幫助下,基督教會通過“教皇國”建立教權,并逐漸介入世俗權力,同當時的世俗王權形成王權與教權并立的局面,A項正確。題干沒有體現中世紀的歐洲教權凌駕于王權之上,排除B項;C項與題目主旨不符,予以排除:D項在題干中沒有相關體現,予以排除。9.D解析】根據題干內容可知,在8一11世紀的日本、高麗和越南三國,對于中國的儒學經典和官員選拔方式(科舉制)十分推崇,由此可以推知歷史興趣小組所搜集材料的主題應是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D項正確。“亞洲政治一體化的趨勢”在題干中沒有相關體現,排除A項;日本、高麗、越南都是東方文明的代表性國家,“東西方文明間相互交融”說法錯誤,排除B項:亞洲國家的封建化進程表現為政治上實行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經濟上實行土地私有制等方面,這在題干中沒有相關體現,排除C項。①第1頁(共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甘肅高二期中A(答案).pdf 甘肅省酒泉市四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