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汕頭市潮陽實驗學校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一期中考試歷史試卷命題人: 審題人: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題3分,計48分)1.在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有一處距今五千多年的凌家灘遺址。遺址內出現了大型的祭壇與貴族墳山,發掘出玉人、玉龜和刻有方位的玉牌,還發現了由紅陶土塊建成的公共建筑遺址。這表明該地當時( )A. 社會分化較為明顯 B. 邁入奴隸制社會門檻C. 早期國家政權建立 D. 擁有成熟的城市文明2.東晉時期,晉成帝見了大名士王導要行拜禮,給他寫信要加上“惶恐言”三字;王導以丞相身份去世后,喪葬的禮節、規模極為尊崇,竟然比照天子之禮。據此可知( )A. 儒家影響力擴大 B. 東晉相權失去制衡C. 門閥架空了皇權 D. 東晉統治隱藏矛盾3.漢代獨尊儒學,《五經》成為官私教育的教材;南宋以后,《四書》成為各級學校必讀的教科書,地位甚至高于《五經》。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 )A. 五經不再適應現實需要 B. 私立教育不斷發展C. 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 D. 陸王心學日益興起4.明代是中國出版事業和印刷技術發展的極盛時代。明刻本圖書印刷精美,數量龐大。如汲古閣刻本的《十三經注疏》,世德堂刻本《西游記》,董其昌刻的《王文恪公集》,都是傳世精品。造就明代出版業繁榮的原因是( )A. 商品經濟繁榮 B. 科舉制度完善 C. 活字印刷推廣 D. 書院發展迅速5.“擁護共和,吾輩之責。興師起義,誓滅國賊。成敗利鈍,與同休戚。萬苦千辛,舍命不渝。凡我同人,堅持定力。有渝此盟,神明必殛。”此文可能出自( )A. 《清帝遜位詔書》 B. 中國同盟會綱領C.《中華民國約法》 D. 護國戰爭中的討袁誓言6.下表是清末新政期間學校及學生數量統計表。這種狀況( )時間(年) 學校數(所) 學生數(人)1907 37888 10249881909 59177 1639641A. 擴大了科舉制選官范圍 B. 表明清廷意圖挽救統治C. 開啟了教育近代化歷程 D. 反映了教育體系的完善7.下表是中國各區域1895年和1931年海關進出口貿易值及占全國份額概況。這一時期中國進出口貿易格局變化的直接原因是( )第1頁1895年海關進出口貿易值 1931年海關進出口貿易值區域 進出口貿易值 占全國份額 (%) 進出口貿易值 占全國份額 (%)東北 5442414 1.7 669687400 17.0華北 17214281 5.2 674535994 17.1上海 168839947 51.1 1344803490 34.2長江流域 6849187 2.1 540502461 13.7華南 131797542 39.9 705908802 17.9全國合計 330143371 100.0 3935438147 100.0A. 北方淪為商品傾銷的市場 B. 日本經濟侵略擴大C. 一戰為商貿往來提供契機 D. 國內局勢較為穩定8.中共二大通過宣言,指出在中國社會各階級中,“幼稚的資產階級,已能結合全國的力量,反對外國帝國主義和北京賣國政府”;“大量的貧苦農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工人階級將會成為“革命領袖軍”。這表明,此時的中國共產黨( )A. 致力于鞏固革命統一戰線 B. 確立了社會主義革命目標C. 對中國國情形成理性認識 D. 領導全國反帝反封建斗爭9.下面是20世紀40年代中期前后日本對華北的占領示意圖(圖中陰影部分是占領區)。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 )A. 日軍完成了對抗日根據地的包圍 B. 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發展與壯大C、 百團大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D. 國民黨政府謀求搶占戰略要地10.毛澤東在某一時期曾說:“我們打仗,不在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于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美國政府在1949年發表的《白皮書》,對這段歷史有著這樣的評價:“國民黨軍曾經宜揚它為一個偉大的勝利,實則是一個既浪費又空虛的、華而不實的勝利”。據此推斷,該事件 ( )A.發生在內戰戰略防御階段 B. 促使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C.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 D. 拉開了戰略大決戰的序幕11.下圖為1949年和1957年中國東、中、西部城市比重圖。圖示占比變化反映出( )第2頁A. 國民經濟發展比例嚴重失調 B. 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持續推進C. 經濟建設“左”傾錯誤的發展 D. 民眾就業觀念已經發生轉變12.下圖為1980年《北京晚報》第一時間對中國第一家個體飯館悅賓飯館開業的報道。這反映出當時( )A. 市場經濟體制受到廣泛認同 B. 思想觀念的逐漸解放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D. 國企經營方式的變革13.1978年以后,逐漸催生了“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農民工”群體;到了90年代,大批的農民工“離土又離鄉,進廠又進城”,甚至出現了“離土不返鄉,進城又留城”的現象。這一變化( )A. 體現了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 B.反映了城鎮化進程的加快C. 推動了對外開放新局面出現 D.推動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4.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錄道:“凡茲四姓,清濁殊流。婚娶通親,飛伏異路。內外宗枝,姻媾不雜。”文中描述的這一制度 ( )A. 根源于古印度婆羅門教的宗教傳統B. 有利于古代印度各階層的團結C. 導致古代印度頻繁遭受外族的入侵D. 凸顯了古代印度文化的等級性15.下圖為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在貝希斯敦山刻下的銘文,用古波斯文、新埃蘭文和巴比倫文三種文字書寫,記載了其鎮壓政變、起義及取得王位的經過。該銘文( )第3頁A. 是第一手史料,能還原歷史真相 B. 旨在傳承波斯文化,促進文化交流C. 存在主觀傾向,不具備史料價值 D. 彰顯統治權威,服務鞏固統治需要16.中古西歐有一幅“三種人”的繪畫作品,畫面上僧侶是禱告的人,騎士是持武器的人,農民是持農具勞作的人。繪畫上的“三種人”( )A. 實際是三個等級的象征 B. 騎士是最有實力的等級C. 農民導致自治市的形成 D. 禱告的人對社會無貢獻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計52分)17.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主要通過共產國際支持和自身努力來拓展對外傳播途徑。西方世界關于中國共產黨的認識,大都來自于國民黨的宣傳,使得中國共產黨的海外形象撲朔迷離,西方世界對中國共產黨充滿著疑問:中國共產黨人是一群什么樣的人 材料二全民族抗戰之初,西方國家對中國共產黨存在誤解。中國共產黨主要通過《新華日報》等媒體宣傳政策主張、革命知識分子和海外華僑助力宣傳、外國記者采訪報道等多種方式,積極開展海外形象宣傳,使中共不怕犧牲、英勇抗戰、保家衛國的正面形象獲得國際認可與支持。——均摘編自趙業麗《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海外形象建構》材料三新時代以來,海外專家學者對中國共產黨形象表現出強烈的關注,總體肯定了中國共產黨廉潔奉公、務實為民、大氣包容的政黨形象。———摘編自高亞利《新時代海外學者對中國共產黨形象的積極認知與評價》(1)根據材料一,概括該時期中國共產黨“海外形象撲朔迷離”的原因。(4分)第4頁(2)根據材料二,分析該時期中國共產黨“正面形象獲得國際認可與支持”的影響。(6分)(3)根據材料三,列舉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的史實依據。(4分)18.“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新中國成立后,農業現代化很快被中央納入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議事日程。在1954年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周恩來首次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任務。1959年10月黨中央在批轉農業機械部的報告時指出:“從1958年起以10——15年的時間實現農業現代化”。———摘編自齊彬《中國共產黨執政四十年》材料二鄧小平作為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改革開放之初就提出:“我國農業現代化,不能照抄西方國家或蘇聯一類國家的辦法,要走出一條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合乎中國情況的道路。”———摘編自《鄧小平文選》材料三不同于西方對農民進行“羊吃人”式的殘酷剝奪和對外殖民擴張的“掠奪式積累”,中國的農業現代化轉型走的是以公有制和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型積累”道路;不同于西方現代化以工農業和城鄉不平衡發展為邏輯進路,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始終將解決不平衡發展問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發展目標。作為一種全新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成功為其他國家實現現代化道路貢獻了中國經驗、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摘編自林密等《〈資本論〉中的農業現代化問題研究及其當代意義》(1)結合時代背景,簡析材料一中新中國提出實施農業現代化的原因。(4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我國“走合乎中國情況”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史實依據。(4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我國農業現代化與西方農業現代化模式的差異。(4分)19.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1—13世紀的西歐,處于中世紀的中期,不僅侵略者敗下陣來,精干的國王走上舞臺。氣候格外宜人,特別是在北方。大約800至1300年間,歐洲的氣溫比之前和之后都要高上幾度,雨水也更少。夏季變得更長,濕地和沼澤漸漸退去,適合耕種的土地增加了。北大西洋上的航海家們遭遇的冰和暴風雨也更少。隨著工具和技術的改進,糧食畝產量大幅增長。農民每種下1蒲式耳的東西,大約可以收成4蒲式耳。———據自馬克垚《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等材料二11世紀開始,歐洲商業得到迅猛發展。城鎮數量增加,規模擴大,一些城鎮發展成為城市。12世紀以后,歐洲出現了城市自治運動。一些城市逐漸從領主手里取得“自由特許令”,獲得了自治權。自治城市擺脫了領主的直接統治,可以設立他們自己的法庭來實施他們自己的法律,有自己的稅收方式。城市居民往往按職業組成行會,各行會中有影響力的人共同參與城市治理。自治城市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流入,規模不斷擴大,深刻影響了歐洲的政治變革。———摘編自朱迪斯·M·本內特《歐洲中世紀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11—13世紀西歐人口增長的原因。(4分)(2)根據材料二,分析12世紀歐洲城市自治運動的影響。(6分)第5頁(3)綜合上述材料,描述11—13世紀歐洲經濟與政治發展的關系。(4分)20.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從19世紀中葉到本世紀中葉,中國現代化道路探索歷經“兩個一百年”,蘊含著一系列規律性線索(如表)。中國現代化蘊含的規律性線索一從盲從到自主:由不知道現代化為何物到自主開展現代化建設二從被動到主動:由被世界現代化潮流裹挾入軌到主動設定目標探索前進三從后發到引領:由“后發外生型”的現代化發展到引領世界現代化新的方向四從跟進到創新:由跟在先行者后面學習到創新開拓出新的道路和方式五從自救到利他:由在現代化潮流中救亡圖存到以自身現代化為世界作貢獻———摘編自商志曉、梁舉《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由來與發展進程》選擇材料中某一規律性線索,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確定某一線索,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第6頁高一歷史期中考試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C A D B B C B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B B D D A二、非選擇題17.【參考答案】(1)原因:中國共產黨對外宣傳途徑有限;國民黨的虛假宣傳;中國共產黨力量相對弱小,國際影響力有限。(每點2分,共4分)(2)影響:擴大中國共產黨在國際的影響力;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戰勝利提供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每點2分,共6分)(3)廉潔奉公:社會主義民主法治不斷完善;正風肅紀,從嚴治黨。務實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消農業稅并出臺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全民醫療保障體系初步形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城鄉社會救濟體系基本建立。大氣包容: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每個角度列舉1個史實即可得2分,任意兩個角度共4分)18.【參考答案】(1)原因:①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農業基礎薄弱,農業發展水平較低。(歷史原因)②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可為“一五”計劃的實施提供可靠的保障。(現實原因)③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新中國認識到科技對于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國際原因)(共4分,答對1點得2分,任答2點即為滿分4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2)依據:①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農民收入,釋放農業活力。②發展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③廢除人民公社體制,建立鄉鎮政府,完善農村政治體制。④發展農業科技(袁隆平雜交水稻),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共4分,答對1點得2分,任答2點即為滿分4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3)差異:①中國農業現代化以和平發展方式為路徑,西方是暴力掠奪。②中國農業現代化為全體人民謀福利,西方資產階級為最大受益者。(共4分,答對1點得2分,任答2點即為滿分4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19.【參考答案】(1)原因:政治:王權加強;戰爭減少;國家(社會)趨于穩定。經濟:耕地面積增加;農業生產力的進步/耕作技術進步;糧食產量增加。生態環境:氣候宜人,適合生存(耕種)。(2)影響:政治:使城市擺脫了封建領主的直接控制(同等給分點:短期有利于封建社會的穩定,長期打擊了封建統治,促進了封建社會的瓦解);有利于市民階層的發展壯大;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為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同等給分點:加強了王權,有利于國家的統一)。新增給分點:有利于資產階級的形成。第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