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咸陽市2025年高考模擬檢測(三)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題共6頁,滿分100分,時間75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監考員將答題卡按順序收回,裝袋整理;試題不回收。第I卷(選擇題 共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出土的一些陶器器壁上出現了某種符號(圖一所示),這兩個符號所刻陶器部位固定,且使用地域廣泛,從山東諸城前寨、莒縣大朱家村到安徽尉遲寺、南京北陰陽營,均有所發現,這些符號已明顯超出了圖畫的范疇,展現出文字的雛形,可被視為原始文字。據此可知A.原始社會繪畫藝術發達B.這時期漢字已經成熟C.漢字起源具有多元性D.各地交流的日益加強2.“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它幾乎不加修飾地反映了先民在與外部環境的相處中那些最原始的、令人動容的普世情感。這體現了《詩經》A.蘊含的人文精神 B.強烈的浪漫主義 C.豐富的史料價值 D.樸素的民本思想3.《后漢書·西域傳》載:“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郵置于要害之路。”史官認為,在經營西域方面,漢代有兩個重要的舉措,一是在這里肥沃的土地上屯田,二是在交通要害上設立郵置。漢代的郵驛系統與屯田政策A.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 B.推動了絲綢之路開辟C.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 D.解除了匈奴長期威脅4.《唐律疏議》采用“律疏并行”的體例,每篇由律文(法律條文)與疏議(官方注釋)兩部分構成。其中律文規定罪名與刑罰,疏議則通過解釋法律術語,闡明立法意圖、補充適用細則,形成法律條文與法理闡釋的統一體。這體現了唐代法律A.法律條文簡潔 B.刑罰適度適中 C.內容全面完備 D.立法技術完善5.“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或不逮元······若元,則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這體現了元代A.對邊疆因俗而治、管理比較松散 B.邊疆管理與內地一體化程度提高C.協調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矛盾 D.大大削弱了對邊疆地區控制力度6.“畫恤”是清朝的社會救濟制度,包含“養民”之政十;即賜復、免科、除役、恤孤貧·····“聚民”之方十二:即救災、賑饑、平糶、貸粟······。道光年間,清朝官員在武昌設立恤孤局,對孤兒因材施教,聰穎者讀書識字,平庸者教之紡花、織布、結網等手藝。這表明當時A.社會救濟范圍擴大 B.宗族內部救助興起C.官府成為救濟主體 D.救濟理念發生變化7.洋務教育雖積累辦學經驗卻存在“各學堂自成體系、互不銜接”等問題;由張之洞等人制定的“癸卯學制”成為首個全國性法定學制系統,明確普通教育、師范教育、實業教育三大體系。這一歷程反映了A.傳統科舉教育體制的徹底崩潰 B.晚清教育的漸進性與制度突破C.地方督撫主導近代學制的實施 D.實業教育成為新式教育的核心8.自辛亥革命到1913年底,中國新興的公開黨會就有682個,一人或幾人就掛起招牌,“發表宣言,招收黨徒”,卻“無理想政策可言”。即便是以“革命”自居的革命黨人,也將“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悉置之腦后”。這說明當時中國A.民眾參政熱情不斷高漲 B.民主共和觀念深人人心C.尋找新的出路勢在必行 D.政黨政治形式不斷完善9.1938年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正式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強調要繼承民族文化的“珍貴的遺產”,使馬克思主義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實現并使之帶有“中國的特性”,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能是“抽象的空洞的”。這一命題的提出A.否定了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 B.參照了蘇聯革命的經驗C.標志著毛澤東思想日益成熟 D.有利于激發抗戰的力量10.1949年6月,毛澤東在新政協會議籌備會上指出:“任何外國政府······不再勾結或援助中國反動派,并向人民的中國采取真正而不是虛偽的友好態度,我們就愿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原則的基礎之上,談判建立外交關系·····”這些論述A.已經包含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精髓 B.標志新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成熟C.體現了“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外交方針D.是意識形態對立在外交方針上的集中體現11.20世紀80年代,我國逐步形成了由5個經濟特區、14個沿海開放城市和7個沿海經濟開放區構成的對外開放地帶。20世紀90年代設置上海浦東新區、開放5個長江沿岸城市、18個內陸省會城市和13個邊境城市和口岸。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發展A.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B.有利于推動對內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C.形成了由內陸向沿海推進的開放格局 D.有利于外資主導下產業不斷升級改造12.早在五六千年前,埃及、巴比倫的建立帶來了東地中海地區最早的文化交融。希臘文明興起之后,地中海文化中心由埃及轉移到希臘。亞歷山大東征開啟了希臘化時代······公元前1世紀,羅馬征服了整個地中海沿岸。這體現了地中海文化A.多樣性與擴張性 B.多元性與封閉性 C.和平性與統一性D.包容性與落后性13.15、16世紀以來人們通常使用“哥倫布“發現'美洲”的提法,“發現”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歐洲文明”。這種提法A.體現了全球史觀下世界聯系的加強 B.突出文明史觀下不同文明間的交流C.站在美洲的立場上對哥倫布的肯定 D.忽視了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和差異性14.埃及祖國黨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孫中山強調“民族主義,其目的在使中國民族得自由獨立于世界”,印度國大黨領袖提拉克主張“自治、自產、抵制英貨和實行民族教育。”這反映了近代亞非國家A.階級矛盾不斷加劇 B.民族意識不斷增強 C.殖民體系日益崩潰 D.革命理念廣泛傳播15.下面兩幅柱狀圖分別為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前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關稅稅率變化和資本主義世界對外貿易變化統計,這A.說明經濟全球化已經形成 B.反映出經濟危機范圍廣C.加劇了國際關系緊張局勢 D.減輕了經濟危機的危害16.20世紀90年代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了“世界記憶工程”,旨在對世界范圍內正在逐漸老化、損毀、消失的文獻記錄進行搶救和保護,鼓勵各國對本國珍貴的文獻遺產進行登記、整理和保護。這一工程A.增強了全球對文化多樣性的重視 B.推動了世界文化的不斷創新發展C.促進了各國之間文化交流與融合 D.建立了統一的文化遺產保護標準第II卷(非選擇題共52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葡萄牙商人把中國的生絲、瓷器等貨物經澳門運往印度果阿,再轉運到歐洲各國進行貿易,獲取大量白銀······這些白銀的大部分又流入中國。另外,隨著中國對白銀需求的增長,菊萄牙人便以澳門為據點,參與獲利巨大的中日之間的絲銀貿易······白銀絕大部分流入中國內地······據研究,自1571年馬尼拉大帆船航線開通后的20年間,平均每年有150噸白銀運到馬尼拉,這些白銀也大量流入中國。-按編自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下冊》材料二 明代白銀貨幣化進程發生的絕不僅是經濟變革,而是以貨幣為引擎,以市場為推動力,整個社會形成的連鎖反應,是在經濟、政治、社會、思想、文化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下的社會變革,也即走向近代化的進程。明代白銀賃幣化與晚明整體社會變遷同步發生,這正是中國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重要標志。--摘編自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再認識》(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朝白銀貨幣化的原因。(6分)(2)結合所學知識,從唯物史觀出發對材料二觀點進行闡釋。(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中日兩國人民本無優怨,不圖日潤專政,遙其兇毒,內則橫征暴效,外別制造戰爭,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國難,背井離鄉,觸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獨人父母。對于中國和平居民則更肆行燒殺淫掠,慘無人道,死傷流亡,痛劇創深。此實中日兩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閥之萬惡罪行也。- 榮瑧為梭救兩名日本女孩《致日本軍官長士兵書》(1940年8月22日)材料二祖父:五月六日信收到,并已致信滬上,但未得復。浙贛戰事,聞十三日已迫上饒郊外,則家鄉危矣!贛東將暫時隔于黑暗了,但黑暗終于將過去!光明亦不遠了。請萬勿憂急。宜避其鋒,善自保重!我仍在溧水,一切尚安。勿念!專此敬侯金安孫 善厚六月廿日鄒毅致祖父書(1942年6月20日)注釋:鄒毅(1918-1943),又名鄒善厚,江西橫峰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7月8日,遭國民黨頑固派部隊包圍,突圍時壯烈犧牲,時年25歲。-摘編自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教育局《重讀抗戰家書》(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聶榮臻撰寫《致日本軍官長士兵書》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鄒毅家書所體現的抗戰精神,并說明此類家書的歷史價值。(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下表為按地區和人均收入水平劃分的貿易依存度(1960-2015年,%)(貿易依存度指進出口貿易總額與GDP之比)地區和收入水平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15年低收入國家 中低收入國家 中高收入國家 高收入國家 21.2 29.0 26.0 22.6 16.8 30.2 37.1 25.6 42.7 45.7 38.6 33.7 41.0 46.8 53.3 50.4 51.7 64.1 56.2 52.4 58.7 59.7 50.9 49.5 61.6東亞和太平洋 歐洲和中亞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中東和北非 南亞 撒哈拉以南非洲 23.1 38.9 24.0 13.1 44.8 25.2 39.6 23.1 58.0 11.1 41.5 38.8 51.6 30.7 79.4 20.0 59.6 40.6 51.4 33.1 63.0 19.4 50.9 52.4 69.4 39.0 67.0 28.8 68.5 61.7 74.5 43.3 81.8 47.4 62.2 58.4 83.0 43.1 86.1 41.3 55.0世界平均 24.2 26.9 38.8 39.2 51.5 57.1 58.2-摘自關權《全球貿易自由化的趨勢與難題》材料二 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地區性制度安排,使多邊主義成為推進全球治理以及各國開展國際合作和協調的重要理念。然而,隨著國際政治經濟權力結構的調整和大國戰略競爭的日趨激烈,部分國家特別是美國背離多邊主義精神和原則,曲解多邊主義概念,采取具有等級性、工具性和排他性的“小圈子的多邊主義”、“本國優先的多邊主義”、“有選擇的多邊主義”等“偽多邊主義”,塑造“小圈子”“小團體”,使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受到重大沖擊。-張玉環、王文起《“真正的多邊主義”:理論意義與中國實踐》(1)根據材料一表格,指出從1960年至2015年世界平均貿易依存度的變化趨勢,并分析這一趨勢反映的世界經濟發展特點。(4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偽多邊主義”的本質,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偽多邊主義”出現的背景及影響。(10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英國歷史學家赫伯特·巴特菲爾德將科學革命總結如下:“······證明是極能生長的,并在其活動中發揮了多方面的作用,以致從一開始起它就自覺地擔任了一個指揮的角色。可以說,它開始控制了其他因素-正如中世紀的基督教滲透到生活和思想的每一個角落后開始支配其他一切事物一樣。因此,當我們談及在最近幾個世代中被傳入像日本那樣的東方國家的西方文明時,我們不是指希臘-羅馬哲學和人文主義思想,也不是指日本的基督教化,而是指在17世紀后半世紀開始改變西方面貌的科學、思想方式和文明的所有器具。”-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吳象嬰等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結合材料與所學世界史的相關知識,圍繞“17世紀科學革命與西方文明轉型”自擬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咸陽市2025年高考模擬檢測(三)歷史評分細則一、選擇題(本大題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 2 3 4 5 6 7 8C A C D B D B C9 10 11 12 13 14 15 16D A B A D B C A二、非選擇題(本大題4小題,共52分)17、(1)新航路開辟后,葡萄牙、西班牙等歐洲國家與中國貿易,大量白銀流入中國;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繁榮,民間貿易和手工業發展對白銀需求激增;張居正改革推行“一條鞭法”(1581年),賦役折銀,推動白銀成為主流貨幣;明朝后期財政危機,白銀成為國家稅收和流通的主要貨幣。(寫出以上內容,每點可得2分,總分6分)。寫出以下內容,每點1分:國際貿易推動;國內市場需求擴大;政府政策調整。(2)白銀貨幣化推動商品經濟發展,沖擊了中國的自然經濟,促使市場擴大、經濟結構變動,晚明“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雇傭關系出現(或資本主義萌芽),長途大額貿易、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經濟作物種植廣泛,為社會轉型奠定經濟基礎,反映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伴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國家調整對經濟的管理,萬歷年間張居正改革實行一條鞭法,將賦役折銀征收,也反映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商品經濟發展沖擊傳統“重農抑商”觀念,晚明出現重視商業的思想傾向(或答“工商皆本”);文藝領域世俗化趨勢明顯(如小說繁榮),科技發展(如《天工開物》等總結性科技著作出現),反傳統思想萌芽(或明清出現思想活躍局面),這反映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影響。(從白銀貨幣化對明清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影響三個方面回答,每個方面2分,總分6分)18題(1)歷史背景: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日軍對抗日根據地瘋狂掃蕩,軍民傷亡慘重;隨著戰爭進行,日本國內民眾及部分士兵產生厭戰情緒,通過宣傳瓦解敵軍士氣;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全民族抗戰;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罪行,爭取國際輿論與日本反戰力量支持。(每點可得2分,總分6分)若學生答出“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對華侵略加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等給1分(2)抗戰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任答1點得2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或答出以下內容每點得2分:舍家為國的犧牲精神;忠孝難全的家國情懷;堅韌樂觀的信念。歷史價值:真實反映軍人情感,揭示抗戰將士的內心世界,為研究抗戰歷史提供微觀實證;弘揚民族精神,通過個人故事傳遞愛國、犧牲、責任等核心價值,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拓寬了抗戰史研究的視角。(任答一個方面得2分,共得4分)19題(1)趨勢:從1960年的24.2%上升至2015年的58.2%,整體呈增長趨勢,尤其在1980年后增速加快。(答出整體呈增長趨勢即可得2分)(注意題目設問:世界平均貿易依存度。如答成各地區貿易依存度不得分)特點: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各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生產與消費的國際化程度提高。(答出任意一句即可得2分)(2)本質:通過實施單邊主義政策,開展價值觀外交,維持自身霸權地位。(答出“單邊主義政策”或“維持自身霸權地位”即可得2分)背景:在發展方面,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不足,發達經濟體需求萎縮,經濟復蘇乏力對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影響巨大,南北差距和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在和平與安全方面,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敘利亞內戰、中東危機等造成大規模人道主義災難,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跨國刑事犯罪、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蔓延,海洋權益和極地資源爭奪等日益激烈。舊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發展方面和和平與安全方面各2分,共4分)影響:加劇陣營分化和大國對抗,嚴重影響國際秩序穩定;沖擊以多邊合作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聯合國等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國際組織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弱化,嚴重影響現行全球治理體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以聯合國體系為核心、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導致國際機制在應對全球性挑戰方面的效能不斷降低。(每點2分,共4分)20題論題:科學革命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全面進步闡述:科學革命打破了中世紀以來基督教神學對人們思想的禁錮,促進了思想的解放。哥白尼的“日心說”挑戰了教會所宣揚的“地心說”,動搖了封建神學的理論基礎,推動了啟蒙運動的興起,進而促進了人類思想的進步;科學革命為工業革命的發生提供了技術支撐和理論前提。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為機器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科學原理。瓦特運用科學理論對蒸汽機進行改進,使蒸汽機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動力來源,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工業革命的進程;科學革命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質量。哈維的血液循環理論的提出,促進了醫學的進步,提高了人們的健康水平。同時,科學革命帶來的技術創新也改變了人們的出行和通訊方式。綜上所述,科學革命在思想、經濟、社會生活等多個方面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全面進步,對人類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論題2分;能從思想、經濟、社會生活等方面全面闡述得10分,少一方面減2-3分。注意論題圍繞“科學革命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全面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