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萬州二中高2023級高二下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命題人: 審題人: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古代玉器為禮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堅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劌(割),義也;垂之如隊(墜),禮也。這一比喻寄托了A.隆禮重法的精神 B.無為而治的理想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選賢任能的理念2.錢穆認為,漢代“因郡吏由太守自辟,故郡吏對太守,其名分亦自為君臣。或稱太守曰府君,乃至為之死節……甚至即已進身為中央官員,仍多為其舉主去官奔喪。”這一現象反映了漢代A.君臣等級觀念得到強化 B.儒家倫理主導社會規范C.地方豪強勢力迅猛發展 D.選官制度存在一定隱患3.據碑志記載,李素,波斯人,唐天寶年間,其祖奉命出使中國,獲賜李姓;其父李志,任廣州別駕;李素與其子李景亮,博學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詔。從李素家族的經歷可以看出,唐代A.兼容并蓄促進文化認同 B.民族遷徙改變政治格局C.使節往來增進文明互鑒 D.科舉考試擴大統治基礎4.南宋時,朝廷在成都、鄂州、鎮江、建康分設四總領所,對應負責四屯駐大軍的軍費開支,其長官級別高于各路轉運使,與軍隊統帥無隸屬關系,且兼銜“財賦軍馬錢糧、專一報發軍馬文字”。四總領所的設置旨在A.增加財政收入 B.防范地方割據C.分割中央財權 D.應對邊患危機5. 元朝初年,朝廷反復探查長江口至海河口的海上航道。太倉劉家港“舊日本墟落,居民鮮少”,但“不浚自深……朝夕兩汛可容萬斛之舟”,被選為海港。此后,劉家港“翦荊榛,立第宅,招徠蕃舶,屯聚糧艘,不數年間,湊集成市”。由此可見,劉家港的興起得益于A. 朝廷海運漕糧的需要 B. 傳統運河路線的變化C. 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 D. 太倉地區人口的增長6.明萬歷年間,重慶綦江知縣周作樂創立了文明書院。他命人在綦江文昌宮正殿兩旁設書齋房舍以供學生學習和休息,每個月都去考核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且為書院的師生親自講授程氏之學。這反映出,在當時重慶A.民眾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B.儒道合流現象出現C.理學融入地方社會治理 D.官員掀起辦學熱潮7.下圖所示漫畫名為《中國商店的日本人:時局的掌控者》,漫畫中的日本人喊道:“喂,你這豬腦袋豬尾巴的老家伙,打開你的店鋪——鑰匙交給我!”對于該漫畫寓意解讀最為準確的是A.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被動挨打 B.《馬關條約》簽訂日本在華增開通商口岸C.日本侵華引發列強掀起瓜分狂潮 D.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市場已被日本所掌控8.1918年,話劇《玩偶之家》上演,劇中女主角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離家出走,被認為是“女性的覺醒”而受到社會稱贊。魯迅卻說:“從事理上推想起來,娜拉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如果經濟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當然完全是廢話。”魯迅意在A.強調社會改造的重要性 B.指出話劇思想啟蒙作用有限C.肯定新文化運動的深刻性 D.闡明“女性覺醒”的偉大意義9. 華北地區夏秋季節,高粱、玉米等高稈作物生長茂盛,好似青紗織成的帳幕。1938年秋,晉察冀邊區政府通知要求,“(莊稼)收割的時候,只許摘下子實,不許割拔莖葉 ”。1940年的秋收斗爭中,邊區政府對農作物輪作的地區提出“如果要耕地種麥者,中部可連桿收割,而僅留周圍幾行 ”。這一政策調整A. 意在指導根據地軍民生產 B. 成為游擊戰爭的基本保障C. 兼顧了抗戰與民生的實際 D. 滿足了根據地的糧食需求10.2024年以來,我國舉辦了包括中非合作論壇在內的多次主場外交,在這些主場外交活動中,沒有冷戰思維,沒有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沒有零和博弈與贏者通吃,有的是世界各國決策者和領導者平等討論當前形勢及未來發展趨勢的現象。由此可知,中國外交A.瓦解了單邊主義存在的政治基礎 B.是以聯合國為中心開展的多邊外交C.構建了協調合作的大國關系框架 D.彰顯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國際治理觀11.在古埃及神話中,人死后靈魂要通過冥界主宰的審判,善人將得到永生,作惡之人將被怪物吃掉;在古希臘神話中人死后靈魂也要被冥王審判,靈魂圓滿的人到福地,有罪的人到懲罰之地。據此可知,這兩大文明A.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B.思想文化上交流頻繁C.都注重道德的教化引領 D.具有相同的文化源頭12. 薄伽丘在《十日談》中描述道:“這場瘟疫……任你怎樣請醫服藥,這病總是沒救的。浩劫當前,這城里的法紀和圣規幾乎全部都蕩然無存了……城里的人們大難當前,丟下一切,只顧尋歡作樂。”這場瘟疫A.直接推動了青霉素的發現 B.瓦解了基督教會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C.使人們更加關注現實世界 D.使大洋洲的人口結構發生替代性變化13.1860年,澳大利亞淘金熱核心地帶(“維多利亞殖民地”)新辟礦區基礎設施落后,新鮮蔬菜與副食品難以實現遠程補給,而歐洲礦工又不擅長農業。1871年以來,礦區的華人逐漸創立了蔬菜供給體系。由此可知A.南太平洋地區的產業結構以礦業經濟為主B.多元移民助推澳大利亞殖民地經濟的發展C.世界市場需求促進澳大利亞生態環境變化D.華人在南太平洋地區開發中有歷史能動性14.下表是1500—1900年間葡萄牙、英格蘭和威爾士、德意志、意大利四個國家(地區)的城市化率表。據此推測A.甲—英格蘭和威爾士 B.乙—意大利C.丙—葡萄牙 D.丁—德意志15.1947年,美國推動簽署《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倡導自由貿易;1974年,國會通過《貿易改革法》,授權總統對“不合理或不公平”的外國貿易行為進行調查并實施報復措施(如加征關稅),允許總統在進口激增威脅國內產業時采取臨時限制措施。這一變化反映了美國A.徹底消除了國際貿易逆差 B.經濟霸主地位面臨挑戰C.力圖構建國際經濟新秩序 D.總統行政權力得到加強二、非選擇題(本大題3個小題,共55分)1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1分)材料一 春秋時期,民本思想正式形成,這體現在當時人的言論中。如樂祁說,“魯君失民矣”,“無民而能逞其志者,未之有也”。逢滑指出,“國之興也,視民如傷”,“其亡也,以民為土芥”。史嚚認為神“依人而行”。目夷強調:“夫民,神之主也。”戰國時期,孟子、荀子的學說使民本思想更加成熟,但君主們卻并不大感興趣。至于商鞅、韓非諸人,則“君民地位,完全顛倒。尊君至極,遂認人民為富強之資,其本身不復具有絕對之價值。其甚者或視民如禽獸之頑愚,必待君長之鞭策而后定”,但他們的學說卻受到當時一些君主的青睞。——摘編自李軍林《民本思想的歷史嬗變及現代超越》材料二 1598年,亨利四世頒布《南特敕令》,規定天主教為法國國教,同時胡格諾派教徒擁有信仰自由。1685年,篤信天主教的路易十四突然頒布《楓丹白露敕令》,禁止新教信仰。此令一出,法軍中約有2萬名士兵開了小差,共有約25萬胡格諾派教徒出逃到荷蘭、英國等新教國家,其中大多為工匠。從1688年開始,路易十四與荷、英、奧地利等國組成的同盟先后爆發兩場大戰,除了勞民傷財,法國幾無所獲。另外,處于地下狀態的胡格諾派信徒對自己的信仰反而更加堅定。罔顧民意廢除《南特敕令》,是“太陽王”路易十四最為失策之舉。——摘編自[英]約翰·朱利葉斯·諾威奇《法國簡史》等材料三 在中國古代,民本思想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著深刻的自身無法解決的內在矛盾。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批判了傳統民本思想的階級狹隘性,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民本思想。它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權為民所用”“依法治國”“執政為民”“尊重和保護人權”“人民當家作主”“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思想的理論概括,既吸收了傳統民本思想中的重民、愛民、富民等合理內核,又超越了傳統民本思想,實現了民本即實質上是以人民為主體、 以人民為本的思想的新的飛躍。——摘編自吳愛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意蘊的時代解讀》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春秋時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戰國時期“民本”在與“尊君”的競爭中落于下風的原因。(7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路易十四罔顧民意廢除《南特敕令》的后果。(8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中國共產黨不斷探索并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民本思想的影響。(6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 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規定:兩國人民帶有往來文票的,允許其邊境貿易。1728年中俄簽訂《恰克圖條約》開辟恰克圖邊貿市場。此后中俄邊境保持長期的穩定局勢,為兩國貿易發展提供了條件。晉商依靠自身區位優勢和經商傳統,壟斷中俄茶葉貿易,開創了“彼以皮來,我以茶往”的貿易格局。這一時期,輸俄華茶主要來自福建武夷山區,史載“今四山俱種,山民籍以為業。”晉商采辦茶葉后運至恰克圖,轉賣給俄商,由俄商運往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商人將“中國樹葉”送達西伯利亞、中亞和歐洲地區貴族和民眾的餐桌,深刻影響著消費地民眾的社會生活。——摘編自黃柏權《以茶為媒:“萬里茶道”的形成、特征與價值》材料二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外商資本迅速集聚在通商口岸,設立銀行、洋行、茶棧,深入中國內地采辦茶葉并通過預付貨款設立買辦等方式,控制茶葉生產。1863年,俄商進入漢口設立蒸汽動力的新式磚茶廠——順豐磚茶廠,將現代工業技術引入中國制茶業,隨后又開設新泰、阜昌、柏昌等磚茶廠。漢口依靠洞庭湖水系、鄱陽湖水系、長江溝通寧紅茶區、安化茶區、宜紅茶區,匯集上述茶區所產之茶,由陸路、水路或海路輸往俄國各地,成為中國最大的茶葉中轉站。俄商還開辟新的運茶線路,如從漢口到張家口的江海水運路線,經平漢鐵路的運茶路線。新路線的開辟使中俄聯系更加緊密,茶葉貿易更加繁盛,至19世紀末,俄國超過英國成為華茶最大的輸入國。材料三 “萬里茶道”在2019年3月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橫跨今天中、蒙、俄三國的“萬里茶道”,總長超過1.4萬公里。從南到北,萬里茶道的長距離運輸經過了丘陵山地、水網平原、山間盆地及高原戈壁,面對這樣復雜多變的自然地理環境,水陸聯運、南船北馬、駱駝隊,反映了來自不同民族、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們杰出的適應與應對方式。在整個線路上,茶園、工廠、古道、碼頭、集鎮、會館、寺廟等遺存,體現了茶葉貿易所涉及的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及相關文化生活的完整環節。萬里茶道見證了17世紀末至20世紀初以茶為媒的文明交流,展現了東方農耕文明、草原文明與西方工業文明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碰撞。——摘編自許穎《“一帶一路”跨文化交流的歷史層次與“萬里茶道”申遺的世界性意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俄“萬里茶道”興起的背景。(8分)(2)根據材料一、二,歸納19世紀60年代后“萬里茶道”茶葉貿易發生的變化。(8分)(3)根據上述材料說明“萬里茶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理由。(6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短促的二十世紀,即將在問題重重中落幕。沒有人有解決方案,甚至沒有人敢說他有答案……我們只能肯定一件事,那便是一頁歷史已告結束。除此之外,所知甚少。”——霍布斯鮑姆《極端的年代》有人認為20世紀是變革的世紀、戰爭的世紀、發展的世紀、分裂的世紀、多極化的世紀、全球化的世紀……請你以“我眼中的20世紀”為主題,根據材料并結合世界現代史相關知識,自擬一個具體論題并展開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萬州二中高2023級高二下期期中考試歷史參考答案1—5 CDABA 6—10 CBACD 11—15 CCDBB16.(1)內容:民為君本;民為邦本,民心向背關系國家興亡;民為神主。(3分)原因:宗法分封制和原始民主傳統日益破壞,君主權威不斷加強,民眾地位相對低落;兼并戰爭酷烈,各國君主急需通過掌控民眾實現富國強兵;法家尊君觀念適應君主集權的需要。(任意兩點4分)(2)導致人才、技術流失,影響了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致使大量逃兵出現,影響了軍隊的穩定與戰斗力;加劇了法國國內宗教信仰的對立,影響了社會的穩定;惡化了法國與新教國家、地區的關系。(8分)(3)實現了對傳統民本思想的創造性繼承和創新性發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有利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有利于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任意三點6分)17.(1)背景:中俄邊境關系穩定,雙邊貿易發展;明清時期茶葉廣泛種植;商業貿易繁榮,區域性長途販運興盛(商幫);茶葉銷往歐洲受到民眾歡迎,市場需求巨大。(8分)(2)變化:由晉商主導到俄國商人主導;漢口成為茶葉貿易中心;茶葉的出產區由武夷山地區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機器制茶工業;新增加鐵路等運茶路線。(8分)(3)理由:萬里茶道促進東西方茶葉的生產、貿易、消費;帶動了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城市的興盛;見證了以茶為媒的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展現了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精神。(6分)參考示例20世紀是戰爭與和平的世紀一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確立了歐洲和太平洋地區的新秩序。這一體系的建立使世界局勢得到暫時穩定,但內部也充滿矛盾和沖突。經濟危機的爆發動搖了一戰后的國際格局的經濟基礎。國聯缺乏有效解決國際爭端的機制,法西斯國家的興起和結盟改變了世界格局。二戰爆發,結束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戰后,雅爾塔體系主張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實行共處和合作,構成了新的國際格局。聯合國的成立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形成,旨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解決國際重大政治經濟秩序問題,但美蘇及兩大陣營之間展開了半個世紀的矛盾與沖突,損害了相關國家的利益,核陰影威脅世界和平。大國關系的重組、歐共體和第三世界的發展等,加速了國際格局從兩極向多極化發展。冷戰結束后,重構和平與發展的多極化的世界體系成為各國努力的重要課題。20世紀是戰爭與和平的世紀,進入21世紀的今天,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要盡顯大國責任與擔當,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努力維護人類社會和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答案.docx 高二下期期中試題——歷史.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