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 學年度下學期 2022 級4 月模擬歷史試卷考試時間:2025 年 4 月 25 日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15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有學者認為,由商到周絕對不是后世以為的改朝換代,而是兩個不同且長期沖突的文化拉鋸斗爭后產生了此消彼長的新局面。下列屬于周文化“新局面”的有( )①“敬天保民” ②“封建親戚” ③“工商食官” ④“華夏認同”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西漢前期,作為地方鄉官里吏的鄉三老,多“有修行,能帥眾為善”。西漢中期以后,出現“貲至巨萬,而賑瞻宗族,恩加鄉里推為三老”的現象。這一變化( )A.折射出儒學正統地位遭到挑戰 B.體現出察舉制度影響力的喪失C.增強了郡縣官員對地方的影響 D.易導致基層與中央政權的離心3.《唐律疏議·戶婚律》“不言及妄言部內旱澇霜蟲”條規定:“諸部內有旱澇霜雹蟲蝗為害之處,主司應言而不言及妄言者,杖七十。覆檢不以實者,與同罪。若致枉有所征免,贓重者,坐贓論。”此條款旨在( )A.加強地方治理 B.緩和社會矛盾 C.抑制官員腐敗 D.完善法律制度4.宋高宗紹興七年(1137)十二月,禮部尚書劉大中上奏說,浙東百姓已經開始拒絕養活新生兒了,“愚民寧殺子,不欲輸綢絹”。這表明了宋朝( )A.人地矛盾突出 B.政府賦役繁重 C.厚嫁之風盛行 D.社會治安惡化5.清朝選擇塞外之地創建避暑山莊,每年盛夏之際來此,接見邊疆少數民族政教首領。據此推知清朝統治者( )A.注重構建國家疆域大一統觀 B.進取心減退逐步轉向奢靡C.受朝貢體系影響而虛驕自大 D.因沿海侵擾轉向側重海防6.武昌起義爆發后,全國二十四個省區中,最早響應該起義的北方省份是陜西,在 10 月 22 日這一天爆發起義,隨后成立了軍政府,宣告脫離清政府而獨立。由此可見,陜西( )A.以暴力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 B.是中國最早響應革命的省份C.牽制清軍兵力支持南方的革命 D.同盟會組織的革命勢力強大7.該圖表為 1933 年中國農業對工業的原料貢獻表。由此可知,中國近代工業( )農業對工業的原料貢獻(1933 年)產品 單位 機器生產 占比(%) 手工業生產 占比(%)棉紗 市擔 5666000 75 1866000 25棉布 匹 18729000 19 79280000 81生絲 市擔 92000 41 131000 59綢 匹 1517000 25 4550000 75糖 市擔 134000 2 6600000 98豆油 市擔 431000 8 4802000 92A.總體結構不合理 B.機械化水平較低C.完全依賴于農業 D.原料自給率較高8.1937 年 8 月,鄒韜奮創辦《抗戰(三日刊)》,設置了讀者信箱專欄。他曾給讀者回信:“你說起“改良現在政治的機構',如果這句話是希望現在的政府把機構充實起來以應付非常時期,這當然是對的;如說是推翻現政府,這卻不是在非常時期所宜做的。因為這樣徒然引起內部的糾紛,這卻是替日本帝國主義加強侵略力量”。此回信反映了鄒韜奮( )A.旨在揭露政府消極抗日政策 B.呼吁政府改良和充實機構C.強調要精誠團結和全力救亡 D.鼓勵民眾堅持救亡與抗戰9.1956年2月8日,周恩來在國務院全體會議上說:“熱火朝天很好,但應小心謹慎。要多和快,還要好和省,要有利于提高勞動效率,現在有點急躁的苗頭。”這表明( )A.中共八大的綱領得以踐行 B.黨對大躍進運動的積極反思C.政治上“左”傾錯誤愈演愈烈 D.經濟建設的失誤已初現端倪10.1995 年,我國做出全面改革援外方式的決定,將以往單純的政府間合作調整為政府援外資金與銀行資金、企業資金相結合,充分發揮金融機構、企業的作用,推動中國企業與受援國直接合作,幫助受援國發展經濟,培養和管理技術人才,這一改革( )A.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提升了我國全球治理主導地位C.致力于構建新型睦鄰友好關系 D.服務國內經濟發展的階段需求11.古埃及賴涅努特蛇神既是法老的衛士,又是人民的保護者,撫育農業的生長。與農業有關的蛇神,還有塞泰蛇、關海恩蛇等,有一個最著名的神話就是太陽神在地下世界航行中,每天與代表黑暗勢力的阿波菲斯蛇戰斗,否則就無法通過。材料說明古埃及蛇神崇拜( )A.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 B.湮沒了埃及人們美好生活愿望C.成為古埃及專制王權的象征 D.反映灌溉農業文明的文化特征12.法國思想家愛爾維修(1715—1771)認為一切公民的教育必須有一個統一目的,在于增進全社會的福利及最大多數公民的最大快樂和幸福。應當培養能夠把個人福利跟民族福利結合起來的愛國者。由此可見,其教育觀( )A.表達了基于人性的思想主張 B.契合了構建未來理性王國藍圖需要C.體現了工業革命時期的需要 D.反映了追求全社會福利的最高愿景13.1900 年,康涅狄格州高等法院宣布:“向河流排放污水的權利,并不包括將污水中混雜的大量有毒物質排入河流的權利,因為在河水流經他人的地產之時,不可能不對其財產造成損害。”這可用于說明,當時美國( )A.保護公民財產權 B.工業化進程的加快C.各州擁有立法權 D.污水處理技術落后14.1922 年 4 月熱那亞國際經濟會議西方列強拒不答應蘇俄的相關要求。結果蘇德雙方在熱那亞近郊拉巴洛簽訂了《拉巴洛條約》,條約規定“雙方同時取消由于戰爭造成的損失,并對兩國的經濟貿易關系本著互利的原則進行調整”。法國等協約國的外交家們以條約破壞《凡爾賽和約》為由要求立即廢除。材料說明( )A.蘇德結盟破壞凡爾賽體系秩序 B.蘇俄的外交環境有所突破C.德國法西斯政權力推自主外交 D.協約國頑固堅持冷戰思維15.二戰后,盟國在戰爭初期所勾畫的戰后秩序與戰后實際形成的秩序有著相當的不同,原先共同作戰一同謀劃戰后安排并分擔維護世界和平重任的盟國,戰后數年便分成敵對的兩大陣營,對納粹和侵略的懲罰尺度大幅降低。戰后秩序出現了最初所意想不到的變化說明了( )A.國際戰略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 B.戰時盟國確定的戰后秩序受到根本性挑戰C.反對霸權主義已經成為時代主題 D.蘇聯因體制獨特開始難以見容于其他大國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16題14分,17題15分,18題14分,19題12分,共55分。16.【中國的傳統文化】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材料一:春節,俗稱“過年”,起源于早期人類的“歲首”新年祭祀。周代正式出現“年”的名稱,“年,谷熟也。”《詩經·周頌·豐年》所記“為酒為酸,桑畀祖批,以洽百禮,降福孔皆”,說明此時年俗元素已經萌芽。秦朝春節為十月初一,稱為“元上”,皇帝舍在此日率文成百官祭天祭祖,祈禱來年風調雨順。漢武帝頒行《太初歷》,將正月初一定為“歲首”,亦稱“正旦”,春節節期至此固定。漢代朝廷通常會舉行儺禮、朝會、獎賞、聚宴等隆重的慶賀儀式,文成百官要在最為盛大的“正朝”儀式上向天子行賀年禮,以此強調禮法、彰顯國成。——摘編自蕭放《節日里的中國:春節》等材料二:魏晉以后,春節民俗日漸豐富。唐開元《假寧令》規定:“元日、冬至各給假七日。”朝廷照例舉行早朝大典,民間則固家守歲,設宴歡慶,晚輩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回禮表關愛之情。宋元時期,年節出游寺廟宮觀的風氣很甚,“寶馬雕車香滿路,風景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雜耍百戲“奇巧百端,日新耳目”。明清時期,鞭春牛、祭灶神、貼年畫、吃春餅、猜燈謎等活動更加興盛。近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及地區以不同形式慶祝春節。2024 年 12 月 4 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摘編自童彥婷《圖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國傳統春節圖形符號研究》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先秦至秦漢春節禮儀的特點。(4 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春節習俗的演變趨勢,并分析政府積極推動傳統節日申遺的意義(10 分)17.【中國近代的國貨運動】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材料一:近代中國,洋貨憑借其質量與價格的吸引力,在市民追求社會地位與時尚潮流的過程中,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備品。然而熱衷于選購國貨,并希望借此實現國強民富的觀念也長期影響消費潮流。南京國民政府工商部積極舉辦國貨展覽會,并嚴令各省市總商會,國貨商品必須冠以國貨字樣;社會上也出現了要求商店銷售國貨并禁售洋貨的呼聲;與此同時,中華總商會以及各地商會紛紛頒布有關國貨銷售的章程;當時的新聞媒體也在積極宣傳國貨;1932 年,國民政府宣布將次年定為“國貨年”,國貨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對普通民眾的消費習慣與消費行為的轉變產生了顯著的影響。——摘編自譚玉秀等《消費行為下的家國情懷——20 世紀 30 年代中國國貨運動再思考》材料二:青年消費者愿意為國貨買單,既與其內在的“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傾向關系密切,也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民族自信心的顯著增強以及國貨品質的全面提升息息相關。從國內生產結構來看,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展,國貨早已擺脫“廉價”“低質”“山寨”“仿冒”的標簽,而是發展到兼顧品質、科技和時尚的新階段。從全球產業結構來看,中國制造已實現了以服裝、家具、家電為代表的“老三樣”大量出口到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為代表的外貿“新三樣”揚帆出海的轉型升級,真正展現了國貨品牌的改頭換面。“新國貨崛起”不僅重塑了青年消費者的國貨認知和消費選擇,更推動國潮從“支持國貨”拓展至更廣泛的文化旅游領域,所以我們能夠看到,近些年國潮從國貨數碼、國潮服飾、國貨美妝、國產影視、國漫國游、文化遺產等各個領域全面爆發。——摘編袁文華《國家認同視域下青年國潮消費的表征、動因與引領》(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 20 世紀 30 年代中國掀起的國貨運動的特點及歷史背景。(9 分)(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簡析“新國貨崛起”原因。(6 分)18.【歐美的旅游經濟】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材料一:19 世紀末,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飛躍,歐美國家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城市人口急劇增長,人們在物質生活逐漸滿足的同時,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愈發迫切。此時,一些新興的文化精英階層開始倡導“文化啟蒙運動”,他們主張通過博物館、藝術展覽等文化載體,提升大眾的審美與知識素養。以美國為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這一時期不僅擴大了館藏規模,還積極開展各類教育活動,向公眾普及藝術與歷史知識,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前往參觀,為文博旅游的萌芽奠定了社會基礎。——摘編自【美】丹尼爾·J.布爾斯延《美國人:民主的歷程》材料二:20 世紀 70 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面臨“滯脹”危機,傳統產業發展受阻。在此背景下,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受到廣泛關注。法國率先提出“文化引領經濟轉型”戰略,政府通過立法保障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投入大量資金修繕歷史建筑、古堡等文化遺跡,并將其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同時,法國還鼓勵藝術家與工匠合作,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創產品,如以盧瓦爾河谷城堡群為主題的精致工藝品。這一系列舉措使得法國的文博旅游迅速崛起,不僅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還推動了文化的傳播與交流,重塑了法國在國際文化領域的地位。——摘編自【法】阿蘭·圖海納《行動者的歸來》(1)根據材料一,分析 19 世紀末歐美國家文博旅游萌芽的原因。(6 分)(2)結合材料二及所學知識,闡述 20 世紀 70 年代法國發展文博旅游對其經濟與文化的意義。(8 分)19.【世界的現代化模式】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錢乘旦教授在《世界現代化歷程》一書中對世界現代化模式總結為:溫和漸進型、先發后至型、劇烈變革型、防御發展型。任選一種模式,自擬論題,結合中外歷史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2 分)高三年級 4 月模擬歷史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選項 A D A B A C B C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選項 D D A B A B A16.(14 分)(1)特點:起源早,歷史悠久;農耕色彩明顯;與祭祀活動相關;突出政治性;方式多樣。(4分,答出四點即可)(2)趨勢:從以官方為主到民間參與增多;從濃厚政治色彩到明顯娛樂傾向;從強調君臣政治倫理到強調家庭倫理;從神秘化到世俗化、生活化。(6分,答出三點即可)(3)意義:傳承與保護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傳播中華文化,提升國際影響力;推進全球文化多樣性。(4分,任答兩點即可)17.(15 分)(1)特點:帶有明顯的愛國色彩;政府、社會團體、民眾相互配合(主體多元);形式多樣;官方高度重視;難以有效阻止洋貨的流行(作用及效果有限)。(3分,答出三點即可)。歷史背景:民族工業的發展;列強經濟侵略的擴大(帝國主義向中國轉嫁經濟危機);國民政府支持發展民族經濟(收回了一部分關稅自主權);實業救國思潮的傳播;“抵制日貨”等群眾運動的開展。(6分,答出三點即可)(2)原因:民族中心主義的影響;民族自信心的增強;國貨品質的全面提升(中國制造業的升級與轉型);文化自信的提升;消費觀念的變化,對國貨的認同增強;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能力增強。(6分,回答三點即可)18.(14 分)(1)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發展,城市化進程加速,城市人口增多,民眾對精神文化需求增長;新興文化精英階層倡導“文化啟蒙運動”,通過博物館等文化載體提升大眾素養;博物館擴大館藏并開展教育活動,吸引城市居民參觀。(每點2分,共6分)(2)經濟意義:作為新興產業,文博旅游在“滯脹”危機背景下,為法國創造大量就業崗位;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推動經濟轉型與增長。(從就業與經濟轉型兩個角度。每個點2分,共4分)文化意義:保障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促進本土文化傳播與交流,提升法國在國際文化領域的地位,。(從文化認同與文化交流兩個角度。每個點2分,共4分)19.(12 分)論題:在世界現代化模式中,英國是溫和漸進型模式的典型代表。(2 分)論述:溫和漸進型:通過相對溫和(和平)的方式過渡到現代化,避免出現劇烈動蕩。揆諸歷史,英國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2 分)光榮革命后英國建立 起近代君主立憲政體, 克服了專制王權給社會發展帶來的障礙,此后英國相繼通過責任內 閣制的確立、議會改革等進一步完善了君主立憲政體(政治)。工業革命后 ,通過機器大工業, 英國快速實現了向現代化的狂飆突進,成為“世界工廠” (經濟)。在思想意識形態方面,無論是 早期宗教改革,還是霍布斯、洛克的早期啟蒙思想,還是亞當·斯密 的自由主義理論,都不曾撕裂英國社會,英國社會在平靜中悄然完成了思想文化轉型(思想)。 (6 分)結論:英國在長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變革中緩慢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特色的循序 漸進道路,有效避免了社會的動蕩撕裂,這體現了歷史的延續與變遷的統一。(2 分)無論選擇那種模式,在論述時,先要對這種模式進行解釋,然后進行論述,最后結論部分進行升華。溫和漸進型:通過相對溫和(和平)的方式過渡到現代化,避免出現劇烈動蕩。先發后至型:開始較早,但受制于各種因素而未能持續發展或達到預期目標。劇烈變革型:通過劇烈的社會變革推動現代化,通常伴隨較大的動蕩和沖突。防御發展型:又稱防御性現代化模式。是落后國家在面臨西方先進國家挑戰時,為維護自己生存而被迫加強自身防御而發動的現代化運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