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 學年度下期高 2024 級期中考試歷史考試時間 75分鐘,滿分 100分注意事項:1. 答題前,考生務必在答題卡上將自己的姓名、座位號和準考證號用0. 5毫米黑色簽字筆填 寫清楚,考生考試條形碼由監考老師粘貼在答題卡上的 “ 貼條形碼區 ” 。2. 選擇題使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卡上對應題目標號的位置上,如需改動,用橡皮擦擦干凈 后再填涂其他答案;非選擇題用 0. 5毫米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的對應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 區域答題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上、試卷上答題無效。3. 考試結束后由監考老師將答題卡收回。一、選擇題:本題共 16小題。每小題 3分,共48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 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據此可知,古代文明A. 相互交流頻繁 B. 基本獨立發展且多元C. 一直延續至今 D. 逐漸形成且多元一體2. 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修昔底德記載,雅典在戰爭初期憑借強大的海軍優勢,試圖 通過海上封鎖來削弱斯巴達。但這種策略使雅典無法從外部獲取足夠的糧食。據此可推測出A. 經濟因素在戰爭中起重要作用 B. 戰爭勝負取決于軍事策略C. 海軍優勢是戰爭勝利的關鍵 D. 雅典的農業生產基礎脆弱3. 《亞歷山大遠征記》中記載,亞歷山大在征服波斯后,不僅任用波斯貴族為官,還鼓勵馬 其頓人與波斯人通婚。這些舉措的根本目的是A. 推動不同文化間的交流 B. 鞏固龐大帝國的統治C. 彰顯自己的寬容與大度 D. 促進民族間的大融合4. 在中世紀,阿拉伯帝國成為連接東西方文明的橋梁。下列選項中最能體現這一橋梁作用的 是A. 軍事擴張至歐洲傳播伊斯蘭文明 B. 匯聚各地學者發展天文學和醫學C. 翻譯希臘羅馬典籍傳播印度數字 D. 《一千零一夜》在世界流傳5. 10世紀時,因幫助朝廷鎮壓地方勢力的叛亂,武士獲得日本特權統治階級地位。 12世紀 末,武士集團的首領源賴朝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朝廷獲得了鎮壓叛亂、征收賦稅等權力,日 本進入幕府政治時期。這表明當時日本A. 天皇掌握國家實際權力 B. 武士集團成為國家統治支柱C. 中央集權體制得到加強 D. 莊園經濟地位逐漸得到提高6. 瑪雅人用復雜的歷法紀年和獨特的象形文字,阿茲特克人建立相對完善的政治組織,印加 人在農業灌溉和道路建設方面成就顯著。這些文明雖發展程度各異,但都依托于當地豐富的 自然資源和適宜的氣候條件。美洲文明能取得獨特發展成就的原因是A. 頻繁的對外貿易交流 B. 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入C. 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 D. 統一的區域文化推動7. 有學者指出,中世紀歐洲城市在興起后相當長一個時段里,與當時的封建制度相協調,但 當商業和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就會成為對封建農本經濟的侵蝕和分解物。這是因為A. 城市自治權的不斷擴大 B. 市民階層力量的壯大C. 封建制度的日益衰落 D. 新的生產關系逐漸發展8. 《失去的三百年》中提到,新航路開辟后,亞洲的香料、絲綢等商品在歐洲市場價格大幅 下跌,而非洲的黃金、象牙等在歐洲需求猛增。據此可知,當時A. 亞非國家經濟結構歐洲化 B. 歐洲對商品需求發生根本轉變C. 世界的貿易結構發生變化 D、亞非國家淪為歐洲經濟的附庸9. 據《奶酪與蛆蟲》中記載, 16世紀,能讀會寫的意大利磨坊主梅諾基奧,相信地球是平 的,懷疑圣經文本,堅信蛆蟲是從奶酪中自然產生的 ……這一現象可以說明,當時A. 意大利民眾文化素養普遍較高 B. 書籍傳播有助于民眾思想覺醒C. 宗教改革在當地取得顯著成效 D. 意大利的教育體系日益完善10. 16世紀,英國國王亨利八世主導宗教改革,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唯一首腦,脫離羅馬 教廷控制。這一舉措從根本上反映了A. 英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B. 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斗爭C. 王權教權的權力之爭 D.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求11. 在近代早期,萬國法在理論上是適用于所有國家的法律,在實踐中常以歐洲或早期殖民 帝國為中心,帶有強烈的政治和殖民擴張色彩。這是由于A. 羅馬帝國的興衰 B. 民族國家的興起發展C. 自然法思想的傳播 D. 國際交往準則的變化12. 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進程中,眾多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影響深遠。下列對其理解正確的是A. 查理一世被處死標志革命徹底勝利 B. 啟蒙思想推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C. 克倫威爾在納西比戰勝王軍后建立君主立憲制D. 光榮革命后頒布《權利法案》奠定君主立憲制基礎13. 15世紀,美第奇家族統治下的佛羅倫薩,大力資助藝術家和學者;在曼圖亞,貢扎加家 族修建精美的宮殿,并聘請藝術家進行裝飾。這表明意大利文藝復興能夠取得輝煌成就的重 要因素是A. 豐富的古典文化遺產 B. 城市經濟的繁榮發展C. 統治者的支持和推動 D. 眾多杰出藝術家涌現14. 伏爾泰在《風俗論》中描述, 18世紀的法國,傳統宗教節日的慶祝方式發生顯著變化, 融入了更多世俗娛樂元素,如戲劇表演、集市貿易等,歐洲其他國家也有類似趨勢。這一現 象說明A. 宗教改革運動深入發展 B. 世俗文化逐漸占據主導地位C. 人們宗教信仰趨于淡薄 D. 社會經濟發展影響文化習俗15. 1787年美國憲法規定: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行政權,最高法院和國會規定設立的 下級法院掌握司法權,彼此制衡。這一規定A. 避免了權力的過度集中 B. 制約了中央集權的實現C. 確保了人民的民主權利 D. 實現了各州權力的平等16. 《拿破侖法典》規定: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肯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強調國家即便根據公益的理由征用私人財產,也必須給予所有人以公正和事先的補償。據此 可知,這一法典A. 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爆發 B. 將革命成果以法律的方式固定C. 消除了歐洲各國封建殘余勢力 D. 推動了啟蒙思想在歐洲的傳播二、非選擇題:本題共 3 小題,共 52分。 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材料一中世紀晚期,隨著農民階級進一步分化,歐洲許多地區農村中出現了各種形式的雇工階 層。當時英格蘭農民中至少 1/3為工資而勞動,在一些先進地區,如英格蘭東部農村 50%~70%的男性居民是雇工。西歐中世紀農村雇工的身份,一開始就是自由的,并且有較高 的工資。在英格蘭,他們要求用貨幣支付,并且 1周只工作5天。在萊茵河和多瑙河地區, 農業雇工 1周的工資在購買力上等于 1頭豬或 1頭牛。農業雇工及其子女的識字率也有一定 的提高,雇工中 10%的男子有一定的文化知識。——侯建新《中西封建晚期的農村雇工研究》材料二表 1為中世紀西歐國王或大封建主,頒發給城市和市民的,具有法律意義的部分權利特 許狀內容。 ·表 1頒發者 內容[英]不列特爾市 任何個人來到這個市鎮,只要住滿一年零一天,就可免 受其先前領主的追捕。[英]亨利一世 倫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權力任命他們所愿的倫敦市民為市 長,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們所愿的倫敦市民為法官 ……[英]亨利二世 我保證我所有的沃靈福德市民在我的整個英格蘭和諾曼 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無論他們在哪里 ……[英]理查德一世 市民們擁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時間內舉辦一次市場的權 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權利和免關稅權。[法]威廉 · 克里托 伯爵 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稅和封建勞役,如騎士稅和訴訟 稅,城堡駐軍的非正當勒索、稅金及封建人頭稅。[法]特爾瓦伯爵亨 利 手藝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納一筆定額地租,即有權在市內 居住和包租郊區農田,亦有權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摘編自馮正好《中世紀西歐的城市特許狀》(1)根據材料一 ,指出歐洲中世紀晚期農村雇工的特點。 (8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世紀晚期歐洲市民獲得的權利。 (6分)(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發生變化的原因。 (6分)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表 2 新航路開辟后世界植物物種交流從亞歐大陸傳入美洲 從美洲傳入亞歐大陸植物 甘蔗 、 洋薊 、 蘆筍 、 小 麥 、 燕麥 、 甜菜 、 黃瓜 、 茄 子、大蒜大豆、亞麻 …… 玉米、甘薯、馬鈴薯、四季豆、向 日葵 、 花生 、 煙草 、 辣椒 、 番茄 、 橡 膠、莧菜、油梨、可可 ……——根據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響和文化沖擊》閱讀上述材料,以 “ 物種交流 ” 為主題,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 (論題 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材料16世紀歐洲文明基本定型,在 17~19世紀漸趨成熟,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精神價值觀念 和行為體系。它以人文主義為出發點,以理性和科學為核心,重視個體發展,強調個體本位, 強調人對自然的斗爭。在發展過程中培育了一些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觀念,即自由、自治、民 主、法治、科學、進取、奮斗等。也形成了一些特有的觀念,即個人主義、冒險、擴張、征 服、功利計值、金錢崇拜等,這些觀念對歐洲的崛起作用不小,但多是以犧牲他者利益為代 價的,承載的負面能量太多。歐洲文明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思維模式,如思維精細化、個體 化、絕對化(非黑即白、非敵即友)等。總之,西歐的個體本位等觀念有利于調動和刺激個體 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不利于社會和諧,易引發社會分化和社會沖突。——摘編自劉景華《世界歷史上文明興衰之思考》(1)根據材料,概括 16世紀以來歐洲文明的價值觀念的特征,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 價值觀念形成的原因。 (10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歐洲文明的價值觀念。 (10分)2024~2025學年度下期高2024級期中考試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5 BDBCB6~10 CDCBD11~16 BDCDAB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20分)(1)(8分)特點:①地位上:雇工有人身自由;②收入上:收入高且以貨幣支付;③人員結構上:男性占比高:④人員素質上:人員素質較高:⑤背景上:伴隨著農村的階級分化而產生;⑥分布上:地區廣;⑦比例上:人員占比高。(每點2分,任答四點共8分)(2)(6分)權利:人身自由權、選舉權、免稅權、私有財產權、生命權、人身安全權、居住權等。(每點2分,任答三點共6分)(3)(6分)原因:農業、工商業的發展:城市的興起與自治;市民階層的壯大;文藝復興解放思想運動。(每點2分,任答三點共6分)18.(12分)論題:物種交流對社會發展具有雙重作用。論述:新航路開辟,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促進了全球范圍內的物種交流。世界各地之間的物種交流對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產生了雙重影響。一方面,全球范圍內的物種交流促進了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新航路開辟后,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傳入中國并得到推廣,推動了農耕經濟繼續發展,增加了糧食產量,促進了明清人口的增長;大豆傳入美國之后,用途不斷拓展、功能不斷豐富、價值不斷挖掘,大豆的充分利用推動了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另一方面,全球范圍內的物種交流也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歐洲人將天花、麻疹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對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玉米、甘薯等耐旱高產作物傳入中國,使得以前不適宜耕種的荒山、丘陵等得以利用,導致水土流失問題日益突出,破壞了生態環境。總之,全球物種交流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雙重影響,我們應該學會趨利避害,努力減少物種交流的消極影響,充分挖掘物種交流的最大價值,推動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其他角度:物種交流促進了文明的交流與擴展;物種交流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等)19.(20分)(1)(10分)特點:體系較完整;以理性和科學為核心;強調人的主體作用;兼具進步性和擴張性:影響具有雙重性;具有自己特有的思維模式;重視個體發展,強調個體本位;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每點2分,任答三點6分)原因:新航路開辟后,殖民擴張的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崛起。(每點2分,任答兩點4分)(2)(10分)評價:積極: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推動資本主義民主制度與法治的構建;推動自然科學的進步;促進思想解放與繁榮。消極:強調個體本位,不利于社會和諧,易引發社會分化和社會沖突;易走上傻路擴張的道路。(積極作用每點2分,共8分,消極作用任答一點2分,共10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四川省川南地區名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歷史答案(圖片版).pdf 四川省川南地區名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歷史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