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歷史試卷試卷共 6頁, 20小題,滿分 100分。考試用時 75分鐘。 注意事項:1.考查范圍:選擇性必修 2全冊。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指定位置上。3. 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 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 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 16小題,每小題 3分,共 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 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 《管子 · 匡君小匡》記載了 “ 深耕均種 ” 的壟作技術,《莊子 · 天運》描述了桔槔 “ 引之則俯, 舍之則仰 ” 的灌溉情景。考古發現三晉鐵犁鏵與楚國稻田溝渠遺存。這些材料共同印證了春秋戰 國時期A. 南北經濟趨于平衡 B. 農業技術系統化演進C. 小農經濟占據主導 D. 重農抑商政策普遍化2.東漢時期,北方小麥種植面積擴大,而且取代粟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南方的水稻產量也有較大 提升。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 農業技術的進步 B. 重農抑商的推行C. 人口增長的需求 D. 地理環境的變化3.隋唐時期,開元通寶成為全國標準銅錢,但絹帛仍為法定貨幣; “ 雇人契 ” 須明確工期、劂勞及 違約罰則;民間借貸須立 “ 舉錢契 ” 。此類現象表明,隋唐時期A. 經濟活動的權責關系制度化B. 資本性借貸有顯著發展C. 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日益嚴密D. 金屬貨幣出現嚴重短缺4.宋朝城市中形成了眾多的 “ 行 ” ,行頭(行的首領)每旬都要評定一次行業內部物價,并將結果呈 報官府,行戶(工商戶)不得 “ 違眾獨減 ” 。各行對產品質量也有要求,工商業者的產品不合規定, 便不得成為本行成員。據此可知,宋朝A. 坊市制度逐步瓦解 B. 行業管理力度加強C. 城市經濟活躍繁榮 D. 商人社會地位低下5.乾隆年間,太醫院提倡以導引術強身健體;名醫王清任游歷義冢(掩埋無主尸骸的墓地)觀察殘肢, 于《醫林改錯》中繪制臟腑新圖,駁斥了 “ 心主思 ” 的舊論;時人謂 “ 醫道參天地,導引合陰 陽 ” 。這說明當時中醫A. 診斷治療受益于西學東漸 B. 解剖學取得突破性進展C. 重視臨床而輕視病理研究 D. 重視和諧平衡科學防治6.李鴻章創辦輪船招商局,首開 “ 官督商辦 ” 之例。開平煤礦采用 “ 官商合辦 ” 模式,民間資本可 入股分紅。上海機器織布局章程載明 “ 不許另立紡紗公司 ” ,實際上民間 “ 仿效私設者不可勝 計 ” 。此類現象折射出A. 農本商末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B. 傳統經濟結構的瓦解C. 商業經營方式的制度性裂變 D. 民間資本實力的雄厚7. 民國時期,上海公共租界率先引入有軌電車與公共汽車,南京路上人力車與福特汽車并行;據 《申報》統計, 1935年北平自行車保有量突破 5萬輛,而同期全國民用汽車僅有約 6.5萬輛,且 其中多數來源于進口。隴海鐵路貫通后,以鄭州為中心,形成 “ 棉花專列直通滬港,騾馬大車集 散四方 ” 的復合運輸網絡。對此解釋合理的是A. 政治局勢動蕩 B. 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C. 思想觀念保守 D. 對外貿易格局的變化 8.下表是新中國成立后統購統銷政策的演變歷程(節選)時間 政策1953年 《關于實行糧食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規定 “ 余糧戶定額征購,缺糧戶憑證供應 ”1955年 政策調整為 “ 定產、定購、定銷 ” 三定,緩解征 “ 過頭糧 ” 造成的矛盾1978年 安徽等地試行 “ 合同定購與議購站合 ”1985年 取消統購,改為合同訂購1993年 廢止糧票制度這些政策演變的主要目的是A. 適應國家工業建設的需要 B. 調動農民糧食生產積極性C. 破除計劃經濟體制的困局 D. 調和糧食供求關系的矛盾 萍鄉 · 高二歷史 第 2頁(共 6頁)9.下面是近年來贛州農產品所獲榮譽(部分)的統計表。表格內容折射出贛州農產品 獲得榮譽贛南臍橙 全國初級農產品類地理標志產品價值榜榜首贛南茶油 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翠田香米 首批“ 中國好糧油產品”A. 注重推進科技自立自強 B. 現代生態農業發展取得成效C. 經濟實力的歷史性躍升 D. 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基本完成10.羅馬共和國后期至帝國時期,貴族別墅以中庭為核心,配以柱廊花園;而大多平民居住 的復合式公寓,采用混凝土與拱券結構,普遍有 5——6層,常由臨街商鋪與住宅混用。 《建筑十書》載 “ 公寓須留公共走道,墻體厚度依高度遞增 ” 。材料所述古羅馬民居建 設的主要動因是A. 宗教儀式需要 B. 推廣建筑技術C. 緩解住房壓力 D. 強化階層隔離11.7世紀中期以后,阿拉伯人攻占北非地區。7世紀末,阿拉伯人開始向東非沿海地區移民。 阿拉伯人輸入東非的商品,還有來自中國的絲綢、瓷器,印度的棉布、寶石,西亞和東 南亞的胡椒等。此外,阿拉伯商人從乍得湖(位于中非)和廷巴克圖地區購進奴隸、碎金、 獸皮、象牙等,輸出食鹽、棗、糖等。據此可知,阿拉伯人A. 通過軍事征服推動單一經濟掠奪 B. 整合亞非資源促進跨洲貿易繁榮 C. 開辟大西洋印度洋直接商貿航線 D. 推動了東非地區海外貿易的發展12.古代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農業區的居民原本以種植大麥和小麥為生,到 8——11世紀 又學會了種植稻米、高粱、菠菜、棉花等作物,這使他們改變了傳統的夏季休耕習慣,當 地棉紡織業也由此逐漸繁榮起來。這些變化得益于A. 希臘化世界的形成 B. 奧斯曼帝國農耕經濟的繁榮C. 東羅馬帝國的擴張 D. 阿拉伯帝國境內物種的交流13.棉花的種植和加工技術從印度傳遍亞洲,特別是傳入中國,使得亞洲長期居于全球棉花 產業的中心。但是到 18和 19世紀,這一局面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英國開始 “ 從東方 人手中攫奪棉花帝國 ” 。造成這一轉變的主要原因是A. 自由貿易打破區域經濟壁壘B. 蒸汽動力推動了機械生產的規模化C. 印度傳統手工紡織業的衰落D. 殖民擴張加速原料掠奪與市場壟斷萍鄉 · 高二歷史 第 3頁(共 6頁)14.1814年,蒸汽機車將曼徹斯特至利物浦的貨運時間縮短 75%,鐵路債券成為倫敦交易所最 活躍的證券品種; 1893年,福特汽車廠采用流水線后,底特律的工人憑日薪可購 4小時車 程所用的汽油。據《泰晤士報》統計, 1850~1900年,英國鐵路里程增長 12倍,而德國的 電氣化鐵路占比在 1913年達 37%。據此可以推知,兩次工業革命時期的交通變革A. 推動生產和資本的集中 B. 縮小了社會的貧富差距C. 改變歐洲殖民競爭格局 D. 適應了社會流動的需求15.1956年,埃及宣布蘇伊士運河國有化,英法以三國的軍事干預因受到美蘇聯合施壓而失 敗;1977年,巴拿馬學生焚燒美國學校,抗議美國在運河區的治外法權,最終迫使美國簽 署《托里霍斯——卡特條約》。這些國家在運河斗爭中的共同訴求是A. 配合國家戰略 B. 建立地區霸權C. 維護民族獨立 D. 爭奪運營收人16.下圖反映了世界銀行成立初期(1946年 6月至 1949年 6月)的貸款申請與批準情況。這說 明世界銀行成立初期A. 貸款對象集中在拉美地區 B. 專注于全球經濟均衡發展C. 側重促進西歐經濟的恢復 D. 重視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二、非選擇題:本題共 4小題,共 52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材料一 元朝基本不用銅錢,而是在全國范圍內將紙幣作為主幣發行,稱為鈔。這推動了 商業的發展。元朝海外貿易繼承宋朝的成果,不僅活躍了國內市場,也給政府帶來了巨 額收入。首都大都既是全國政治中心,也是北方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 東至 于海,西逾于昆侖,南極交廣,北抵窮發,舟車所通,貨寶畢來” ……隨著運河的恢復 和海運的開通, 一批新興的工商業城市、城鎮出現,其中主要有淮安、臨清、濟寧、松 江、太倉、直沽等。———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第 4頁(共 6頁)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原產美洲的玉米、紅薯傳入中國,提高了糧食產量。江南等地區農業 的多種經營日益興盛,經濟作物品種繁多,種植廣泛。 ……南方一些地區的絲織、椊油、制 瓷等行業中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即開設工場,使用自由雇傭勞動進行較大規模的生 產。 ……當時商業很發達,商人擁有雄厚的資本。例如,在江蘇盛澤市鎮的徽州商人 “ 藏俇 (白銀)有至百萬者” ,而資本二三十萬兩白銀的,只能算是中等規模的商人。———摘編自卜憲群《簡明中國歷史讀本》(1)根據材料一 ,概括元朝商業發展的主要表現。 (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朝中后期經濟領域出現的新變化。 (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一 中國近代城市化始于 19世紀中葉通商口岸的開放。上海、天津等城市因租界設立迅 速崛起,租界內引入西方市政管理模式,鋪設道路、建立排水系統,形成 “ 華洋分治 ” 格局。 洋務運動后,民族資本推動工業布局向沿海集中,上海楊樹浦工業區、天津三條石成為近代 工業中心。至 20世紀 30年代,中國城市人口突破 3000萬,但城市化呈現畸形發展:租界 區市政完善,華界區基礎設施滯后;人力車夫、碼頭工人等底層群體占城市人口半數以上。1930年,國民政府頒布《市組織法》,嘗試規范城市規劃,但因戰亂頻仍收效甚微。———摘編自陳立新《中國近代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變遷》材料二 英國城市化在 18世紀末至 19世紀中葉呈現爆發式增長。曼徹斯特因棉紡織業擴張, 人口從 1770年的 2.5萬激增至 1851年的 40萬。工廠制度催生工人聚居區,但缺乏規劃導 致貧民窟蔓延。 1848年霍亂爆發后,《公共衛生法》強制地方政府改善供水與排污系統。 18 75年,議會通過《技工住宅法》,政府拆除 3.6萬間危房,新建標準化工人公寓。至 1901 年,英國城市人口占比達 78%,但城市階級分化顯著,工廠主居住的攝政街別墅區與工人聚 居的貧民窟形成鮮明對比。———摘編自艾琳 · 霍布斯《工業革命與英國城市社會轉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城市治理的困局。 (6分)(1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英國城市化模式對中國近代城市發展的影響。 (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材料一 雖然工業革命初期,大多婦女還被禁錮在家庭內,對于外部世界的一切知之甚 少或一無所知,且由于長期缺乏與外界的交流,思維也極其狹窄、單調。但伴隨著工 業化和政治民主化的發展,資本主義文明取得長足發展,在工業化的浪潮中,許多婦 女走向社會,走進勞動力市場,成為獨立的雇傭勞動者,從而擴大了眼界,增強了獨 立意識。她們在不斷爭取與男子對等的各項權利的過程中,自身的社會地位也逐漸提 高。———摘編自尹麗曼《論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婦女的社會地位》 材料二 工業革命時期,在英國中部的利物 、利茲和曼徹斯特,以及西南部成爾特郡 建立了四家火災保險公司的投資者,以保險公司為中心。建立了廣泛而復雜的全球范 圍的商業網絡,特別是資本網絡。英國投資者通過股份制和合伙制等滲透性商業網絡, 在銀行、煤氣、自未水、運河、鐵路和商業地產等行業進行多元化投資,從這一現象 可以管窺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經濟發展的非個人主義、非完美市場和非自由貿易等特點。———摘編自巫云仙、陳芑名《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基于保險公司的商業 網絡》(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婦女地位提高的原因。 (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工業革命促使英國在經濟領域發生的變化。 (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時期 中國醫學與醫療進步 世界周期區學發展 貢獻與影響1949 ----1978年 愛國衛生運動、赤腳醫生制度、青 蒿素(磨呦呦團隊發現抗癥成分) 青霉素大規旋應用;世界衛生組 ● 織成立 中國:基層醫療普及與傳染病防控世界:抗生素革命 與國際衛生合作1978 ----2000年 計劃免疫制度(乙肝疫苗囚產化) ; 斷肢再植技術(陳中偉) 人靈基因組計劃 啟動: CT技術督及 中國:公共衛生體系完善與技術自主世界:生命科學 突破與診斷技術升級2000年至今 抗擊非共(2003 年)、 5G遠程醫療 精準醫療; mRNA疫苗技術 中國:突發公衛事件應對能力提升世界:個性化醫療 與疫苗創新————摘編自張大慶《中國現代醫學史》等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 醫學進步與社會發展” ,自擬一個論題并進行論述。 (要 求 : 觀 點 正 確 , 史 實 準 確 , 邏 輯 清 晰 )萍鄉市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聯考 高二歷史參考答案1. 【答案】 B【解析】材料呈現了農具(鏵)、動力革新(犁)、灌溉工具(桔槔)、壟作技術、水利工程(溝渠)等多維度的技術 突破(而非單一技術無法體現進步) ,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農業技術的系統化演進,故選 B項;材料只可能通過 “ 楚國稻田溝渠遺存 ” 體現江南經濟得到開發,無法體現南北經濟趨于平衡,排除 A 項;小農經濟強調以家 庭為基本單位進行生產,由材料只能看出農業生產的工具和技術的變化,不能看出農業生產組織形式,排除 C 項;由材料只能看出重農,不能看出抑商,排除 D 項。2. 【答案】A【解析】鐵犁牛耕的推廣和普及、代田法與區種法的推廣,使小麥在北方旱地的種植效率得到提升;南方則通 過改進育秧移栽技術和水利工程,推動水稻產量增長,A項正確; B項并非材料現象的主要原因,排除;人口 增長是結果而非原因, 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東漢地理環境未發生顯著改變,排除 D項。3. 【答案】A【解析】標準銅錢、法定貨幣、雇工契的條款細節、對契約的規范。均體現交易行為中的法律約束和程序化特 征,以及經濟活動在法律框架下加強權責關系的制度化,故選 A 項;資本性借貸是一種以資產增值為目的的 融資行為,材料只提到了借貸,沒有述及借貸的目的,且 “ 資本性借貸有顯著發展 ” 是在清代,排除 B 項; 材料并沒有提及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排除 C項;由材料信息不能推斷金屬貨幣不足,排除 D項。4. 【答案】 B【解析】宋代官府通過 “ 行 ” 這一組織對物價、商品質量等經濟因素進行管控,體現了行業管理力度的加強,故選 B項;材料體現的是政府對城市工商業的間接管理,無法體現坊市制度是否瓦解,排除 A項;商品價格和 質量管理無法直接體現城市經濟發展狀況,排除 C項;商人接受行業規范的約束,不能表明其社會地位的低下, 排除 D項。5. 【答案】 D【解析】 “ 以導引術強身健體 ” 體現 “ 重視科學防治 ” 之防; “ 觀察殘肢 ” “ 繪制臟腑新圖 ” 體現 “ 重視科學 防治 ” 之治; “ 參天地 ” “ 合陰陽 ” 體現 “ 重視和諧平衡 ” ,故選 D 項;重導引、重陰陽平衡是中醫的傳統, 與西學無關,排除 A 項;材料只說到 “ 繪制臟腑新圖 ” ,未提到 “ 突破性進展 ” ,排除 B項; “ 合陰陽 ” 就 是中醫對病理的解釋,排除 C項。6. 【答案】 C【解析】材料中 “ 官督商辦 ” “ 官商合辦 ” 均體現官府與商人資本融合的新型經營模式,輪船招商局引入商股、 開平煤礦允許民間資本入股,標志著傳統經營體系向股份制轉型,構成近代商業產權制度的重要突破,故選 C 項;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部分人改變了農本商末的觀念,但不代表整個社會的農本商末觀念發生根本性 轉變,排除 A項;傳統經濟結構的瓦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由材料只能看出傳統經濟結構有一定的突破,排除 B項;由材料可以看出部分民間資本的活躍,但整體上民間資本相對于官僚資本和外國資本還是比較薄弱,排 除 D項。7. 【答案】 B【解析】傳統交通工具的大量存在,反映當時中國經濟仍然落后,以傳統經濟為主;近代交通工具的發展反映 近代工業發展、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需要及其產生的社會影響;近代交通工具與傳統交通工具并存反映傳 統經濟逐步向近代經濟轉型,體現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故選 B項;政治局勢動蕩、思想觀念保守、對外貿易 格局變化均不足以解釋同一城市存在不同交通工具的現象,且 A、 C兩項只能解釋傳統交通工具大量存在,不 能解釋近代萍鄉 · 高二歷史 第 1頁(共 4頁)交通工具得到發展的原因,對外貿易格局的變化只能解釋上海、北京近代交通工具的發展,不能解釋傳統交通工具 同時大量存在,排除 A、C、D三項。8.【答案】D【解析】20世紀 50年代實行統購統銷是因為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糧食需求增加,但糧食產量有限,供應 不足,“ 定額征購” “ 定產、定購、定銷” 有利于防止糧食短缺或價格波動,保障糧食供應;同時緩解征“ 過頭糧” 造成的矛盾,照顧了農業生產者的利益,也是調和矛盾的表現;但這種計劃經濟體制損害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 業生產受到影響,糧食供應有限; 1978年后,逐步取消統購統銷,推行合同定購與議購結合,這有利于提高糧食生 產的積極性,增加糧食產量,從根本上緩和糧食供求矛盾,故選 D項;“ 適應國家工業建設的需要” 只能解釋 50年 代的政策,排除 A 項;計劃收購政策不利于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排除 B項;50年代的政策把農民納入計劃經濟 體制,排除 C項。9.【答案】B【解析】材料體現了贛州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在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方面取得成效,B項正確;這些成就雖然受益 于科技,但與科技自立無關,排除 A項;材料沒有體現贛州經濟實力的整體情況,排除 C項;材料未涉及經濟發展模 式轉型,排除 D項。10.【答案】C【解析】材料中 “ 復合式公寓” 指向住房緊缺的社會背景。共和國后期羅馬城人口眾多,土地有限迫使建筑垂直發 展,公寓成為解決平民居住問題的主要方式,故選 C項;“ 宗教儀式” 與民居功能無直接關聯,羅馬宗教建筑以神 廟為主,排除 A 項;“ 推廣建筑技術” 顛倒因果,混凝土技術是為應對高層建筑需求而發展的,排除 B 項;“ 階層 隔離” 與材料中“ 臨街商鋪與住宅混用” 體現的混合業態相悖,排除 D項。11.【答案】B【解析】整合資源:阿拉伯商隊連接紅海—印度洋商路(如將東非象牙經亞丁灣轉銷波斯)、陸上的撒哈拉商路(廷巴 克圖黃金北運) ;貿易繁榮:巴格達、開羅成為國際商品集散中心、B項正確;材料強調“ 商業活動” 而非軍事掠奪, 且輸入、輸出商品呈現互補性,而非“ 單一經濟掠奪” ,排除 A項;大西洋至印度洋的航線開辟于地理大發現時期, 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 C項;阿拉伯人的舉措確實推動了東非貿易的發展,但這僅對應材料的一部分,概括不全面, 排除 D項。12.【答案】D【解析】8—11 世紀統治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的政治勢力是阿拉伯帝國,D項正確;希臘化世界形成在公元前 4 世紀,排除 A項;奧斯曼帝國建立于 1299年,排除 B項;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在 8—11世紀不屬于東羅馬帝國, 排除 C項。13.【答案】B【解析】材料直接關聯工業革命核心——蒸汽動力推動工廠制度取代手工生產,使英國棉紡織業迅速發展,實現規 模化優勢,B項正確;A、D兩項雖涉及貿易與殖民,但未觸及生產技術的質變,排除;C項是結果而非原因,排除。14.【答案】D【解析】近代交通變革通過提升速度、擴大覆蓋、降低成本等來滿足多樣化需求和應對城市化挑戰,有效適應了社 會流動(一方面是物品、人員空間上的流動;一方面是不同階層在交通方式上的趨近)的需求,故選 D項;生產和資本 的集中體現在企業通過兼并、合并等方式形成壟斷組織,材料沒有提供類似信息,排除 A項;當時當地工人收入雖然 有所提高,但是實際上整個社會的貧富差距是不斷擴大的,排除 B項;材料中的交通活動都發生在國家內部,與殖民 擴張無關,排除 C項。萍鄉 · 高二歷史 第 2頁(共 4頁)15. 【答案】A【解析】埃及、巴拿馬維護運河主權的斗爭,是對國家主權、經濟發展、軍事安全等長遠利益的維護;英法美 對運河控制權的維護實質上是為了其在相應國家、國際航道上的經濟、軍事等方面的長遠利益;美蘇對運河斗 爭的干預實際上是為抑制英法以維護自身的霸權利益,故選 A項;建立地區霸權不符合埃及、巴拿馬等國家的 斗爭訴求,排除 B項;運河斗爭的主體不只有埃及、巴拿馬等曾經被侵略的國家,還有英法美等西方殖民主義 國家,排除 C項;美蘇的干預與爭奪運營收入沒有直接關聯,排除 D項。16. 【答案】 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申請世界銀行貸款的國家很多,但是得到批準的基本是資本主義國家,社 會主義國家如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的貸款申請往往得不到批準。結合題干時間即二戰結束后初期,可知世 界銀行決策行為受到冷戰思維影響,偏向資本主義國家,疏離社會主義國家,說明世界銀行初期的貸款側重于 促進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恢復, C項正確;世界銀行成立初期,貸款對象集中在西歐國家,后來轉向發展 中國家,A項與史實不符,排除;圖表中的貸款申請和批準集中在法國、荷蘭、丹麥等部分國家,并不是均衡 地面向全球各個地區,排除 B項;圖表僅呈現了貸款的申請和批準數額,并未涉及這些貸款是否促進了經濟發 展的可持續性,排除 D項。17. 【答案】 (1)主要表現:紙幣(鈔)作為主幣全國流通,取代銅錢;海外貿易活躍,成為政府重要財源;大都作 為政治和經濟中心,輻射全國市場;運河恢復與海運發展,促進沿線工商業城市興起。 (每點 2分,共 6分, 任答三點即可)(2)新變化:高產農作物傳入,糧食產量增長;農業的多種經營興盛;經濟作物大量種植;農產品商品化程度 提高;新的經營方式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商業資本集聚;工商業市鎮大量興起。 (每點 2分,共 8分, 任答四點即可)【評分細則】(1)表現:任意一點 2分,共 6分。(2)新變化:任意一點 2分 . 共 8分。18. 【答案】 (1)困局:受列強侵略;政治局勢動蕩;整體規劃滯后;社會經濟落后;城市貧困人口數量龐大;東 西部發展不平衡。 (每點 2分,共 6分,任答三點即可)(2)影響:對中國近代城市經濟發展模式起到引領作用;為中國近代城市立法治理提供制度借鑒作用;為中國 近代城市基建提供技術示范作用;推動中國通商口岸形成產業鏈;促進中國近代城市發展理念的形成;階級分 化嚴重,貧困人口數量龐大;英國在中國的租界管理破壞中國城市行政完整,損害中國主權。 (每點 2分,共 6分,任答三點即可)【評分細則】(1)困局:任意一點 2分,共 6分。(2)影響:積極層面4分,任意一點 2分;消極層面 2分,任意一點 2分。19. 【答案】 (1)原因:議會選舉改革,民主政治發展,法律制度調整;工業革命推動經濟發展,就業機會增多; 啟蒙思想的影響;女性自身的斗爭。 (每點 2分,共 6分,任答三點即可)(2)變化:工業城市增多;投資多元化;行業多元化;出現新的商業融資形式;地方商業網絡的形成;國家對 市場、貿易進行干預,干預主義逐步形成并發展;股份制和合伙制得到新發展。 (每點 2分,共 8分,任答四 點即可)【評分細則】(1)原因:分政治、經濟、思想、女性自身四個層面,每個層面 2分,答到三個層面得 6分。同一層面寫到 一 個要點即可,不同要點不重復給分。(2)變化:任意一點 2分,共 8分。萍鄉 · 高二歷史 第 3頁(共 4頁)20. 【答案】示例一(12分)論題:制度創新與技術突破同時驅動中國醫療體系現代化。論述:新中國成立后,愛國衛生運動與赤腳醫生制度重塑基層醫療網絡,全民動員大幅提升了農村醫療覆蓋率。 屠呦呦團隊提取青蒿素抗擊瘧疾,陳中偉完成世界首例斷肢再植術,加速中國醫療技術自主化。 2003年 “ 非 典 ” 后我國建立傳染病直報系統,始于 2019年左右的 5G遠程醫療實現資源下沉與診療效率革新,推動公共衛 生應急體系迭代升級。綜上所述,中國以制度優勢整合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構建起普惠性與韌性并重的醫療體系。 示例二(12分)論題:科技革命推動全球醫療體系從治療向預防轉型。論述:世界衛生組織成立標志著國際衛生合作制度化,青霉素大規模應用與天花的消滅體現了技術普惠的價值。 CT技術和人類基因組計劃推動精準醫療發展,疾病診斷從經驗轉向科學層面。 mRNA 疫苗技術開創快速響應范 式,個性化醫療重構醫患關系倫理。綜上所述,醫學技術突破不僅提升診療水平,更推動全球衛生治理向協同創新與倫理共識演進。 示例三(12分)論題:差異化路徑下的醫學文明互鑒塑造人類健康共同體。論述:中國以基層醫療網絡實現傳染病防控,西方通過抗生素革命與國際衛生合作應對公共衛生危機。中國完 善公共衛生體系并實現乙肝疫苗回產化,西方依托生命科學升級診斷技術。中國的中西醫結合方案與西方 mRN A 疫苗等技術并行,展現以多元路徑應對全球挑戰的可行性。綜上所述,中外醫學在技術路徑、文化邏輯上各具特色,但共同指向保障人類生命尊嚴這一核心目標。 【評分細則】論題(2分) :論題明確且正確,基于材料,符合史實。論述(8分) :述及三個階段得 2分,每個階段結合史料加以論述并緊扣論題各得 2分,共 6分。結論(2分) :總結前文,并有所升華。萍鄉 · 高二歷史 第 4頁(共 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