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北省部分高中協作體2024--2025學年下學期四月統考高三歷史試題本試卷共6頁,全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祝考試順利★注意事項:1、答題前,請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制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上交。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漢武帝時期,貨幣進行了多次變革,從四銖錢到三銖錢,再改為半兩,又改回三銖。元狩五年(前118年),漢武帝又“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漢武帝時期頻繁的貨幣改革,旨在( )A.推動鐵業官營 B.限制商品經濟的發展C.加強對經濟的掌控力 D.降低鑄幣成本2.康乾時期,華夷觀念發生了新變化。其中“華”的主體逐漸從專指漢族擴展到包括滿族在內的各民族,而“夷”則專指外國人,特別是西方殖民者。該變化主要表明( )A.統治者放棄閉關鎖國的政策B.清朝疆域得到了開拓和鞏固C.清政府面臨嚴重的統治危機D.世界局勢影響傳統文化觀念3.有學者指出,在西方列強看來,與其等著一味守舊的清政府最終被革命推翻,不如督促清政府實行改革以保持甚至擴大它們在華的既得利益,正是基于此,清末新政出現了。按該學者理解( )A.清政府已成為列強侵華工具B.新政具有民族救亡的色彩C.改革加速了民主革命的進程D.清末新政順應了歷史潮流4.1954年10月,毛澤東會見印度總理尼赫魯時說:“我們東方人有團結起來的感情,有保衛自己的感情。……盡管我們在思想上、社會制度上有不同,但是我們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那就是我們都要對付帝國主義。”這表明,中國( )A.意圖緩解與資本主義陣營關系B.放棄了“一邊倒”的外交政策C.奉行求同存異的外交理念D.大力推動不結盟運動發展5.修建于2500多年前的古希臘埃匹達魯斯露天劇場(如圖)是古希臘戲劇表演和觀看的場所,同時也是當時典型的公共空間。它建在一座山坡上,遠看是一座鍋式圓形,三面環山,依坡而建,可容17 000余名觀眾。古希臘露天劇場( )A.適應了當時直接民主的需求B.激發了雅典民眾的參政熱情C.反映出古希臘戲劇受眾廣泛D.有助于城邦集體意識的提升6.《共產黨宣言》提出,生產力發展和物質條件的豐富對發展無產階級民主及其實現程度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盡可能增加生產力的總量。這反映了( )A.發展生產力是無產階級的重要使命B.政治統治是階級斗爭的根本目的C.資本主義從發展到滅亡的必然性D.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必要性7.1917年4月,列寧號召進行革命,并宣布要實現“全部政權歸蘇維埃”后,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普列漢諾夫認為這是說“夢話”,孟什維克責難列寧不顧國情,甚至布爾什維克內部也有人認為這是“烏托邦式”的計劃。這一現象說明當時( )A.暴力革命違背了俄國社會現實B.對俄國社會發展方向存在分歧C.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難以為繼D.臨時政府仍有較強的民意基礎8.194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蒙巴頓方案,規定:印巴兩個自治領的劃分主要根據英屬印度居民的宗教信仰。西巴基斯坦居民2 500萬人,其中穆斯林占800萬,東巴基斯坦人口4 000萬,其中穆斯林3 100萬人,其他各省組成印度聯邦,共22 500萬人。由此可見,蒙巴頓方案( )A.較為穩妥地解決了宗教爭端B.消弭了國大黨內部的矛盾斗爭C.體現了傳統的分而治之政策D.標志著殖民主義退出歷史舞臺9.《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規定,企業事業和國家機關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規定“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這主要說明我國( )A.法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B.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C.公民社會福利水平降低 D.弱勢群體利益得到保障10.北魏前期基本采用重刑治民的法律,中后期的立法不僅將同姓相婚、蔑倫敗俗等違犯宗法倫理的行為納入“不道罪”的框架,且孝文帝親定流刑、徒刑的適用范圍,刑罰“務從寬仁”,控制死刑的運用。這一變化表明( )A.儒學正統地位確立 B.禮法結合趨勢明顯C.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D.社會矛盾趨向緩和11.明朝嘉靖年間,江西吉安大旱,夏秋無收成,鄉紳鄒東廓攜妻兒在鄉間賑饑、建義倉,并上書監察御史魏謙吉,提出具體的賑濟建議。這說明,當時( )A.政府重視社會救濟 B.地方行政權被削弱C.救濟制度相對完善 D.民間參與地方公益12.興隆洼遺址,發現于內蒙古赤峰敖漢旗,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遺址。這里發掘出170余座房址,最大的房址面積達140平方米。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村落的國家B.半穴居是中國原始村落主要居住形式C.村落為人們提供安全穩定的生活環境D.內蒙古是中國最早產生文明的地區13.16世紀以后,威尼斯的玻璃制作工藝流傳到歐洲的其他國家,這些國家的玻璃工業在仿制的同時融入了各國地方特色,以期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對威尼斯玻璃工業沖擊極大。這反映出( )A.歐洲商路貿易中心發生轉移B.交流與互動推動了經濟發展C.世界市場造成社會貧富分化D.傳統技術逐漸失去原有價值14.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的西漢海昏侯墓葬,不僅出土了具有典型北方和西北風格的銀質車馬器“大角羊銀當盧”,還出土了駱駝造型的編鐘架構件“鎏金青銅鉤”,這是長江流域較早出現的駱駝形象的文物。這反映了漢代( )A.游牧民族的南下較為頻繁B.南方主要交通工具是馬車與駱駝C.江南地區手工業領先北方D.陸上絲綢之路對江南地區的影響15.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蘇州的古典園林:沒有哪些園林比歷史名城蘇州的園林更能體現出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理想品質,咫尺之內再造乾坤。蘇州園林被公認是實現這一設計思想的典范,這些建造于16—18世紀的園林,以其精雕細琢的設計,折射出中國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據此可知,蘇州園林屬于( )A.文化遺產 B.自然遺產C.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D.非物質文化遺產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題13分)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形式、內容和風格。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自立國之始,就為外患所困擾,長期與遼、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權相對峙。……(這些少數民族勢力)對宋人世界的長期包圍與輪番撞擊,產生了雙重文化效應。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動挨打而生的憂患,南宋人因國破家亡而生的憂患,滲透于宋文化的各個層面……——摘編自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材料二 市民階層對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強,因科舉廢行而入仕無門的下層知識分子的介入,以及戲劇自身的發展,促成了元雜劇在短時間走向繁榮。……曲的興起與發展,有著復雜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會現實是元曲興起的基礎,元朝疆域遼闊,城市經濟繁榮,宏大的劇場,活躍的書會和日夜不絕的觀眾,為元曲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促進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詩歌本身的內在規律及文學傳統繼承、發展的必然結果。——摘編自謝士霞、王曉燕《元代元曲興起的原因淺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文化的總體特征及成因。(7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元曲興起的原因和影響。(6分)17.(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數百萬死傷的人和城鄉冒著煙霧的廢墟,使得廣大民眾易于接受進行革命和實現社會新秩序的號召。為了模仿布爾什維克革命,柏林、漢堡和布達佩斯都建立了蘇維埃。倫敦、巴黎和羅馬街頭也出現了示威游行。1919年3月22日,威爾遜的密友豪斯上校在日記中寫道:“不滿的呼聲每天都有。人民需要和平。布爾什維主義正越來越為各地的人們所接受。匈牙利剛剛屈服。我們正坐在一座露天火藥庫上,總有一天,一顆火星便能將它點燃。”——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只有少數幾個人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美國黑人領袖杜波伊斯就是其中的一個,他于1918年寫下了以下這一有關即將到來的世界的非凡預測:這場戰爭既是一個結局,也是一個開端。世界上較蒙昧的人們決不再僅僅占據他們以前所占據的地方。在他們所占據的地方,遲早將出現獨立的中國、自治的印度、代議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僅僅是供他人進行商業剝削的非洲。——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1)據材料一,說明一戰后的歐洲出現了哪些現象?這些現象為什么會出現?(5分)(2)材料二中的“非凡預測”是指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預測”的依據。(5分)(3)綜合上述材料和問題,我們應當怎樣評價一戰后“革命與獨立的浪潮”?(4分)18.(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7世紀初期,掌握歐洲政治中樞的基督教勢力徹底瓦解,從而破壞了中世紀歐洲統一的根基。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又日益頻繁和復雜,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使歐洲陷入可怕的廝殺而被撕裂,國際格局孕育著變化。正是在這樣新舊交替的激蕩時代,格勞秀斯撰寫了“法學三步曲”:《論捕獲法》、《海洋自由論》和1625年出版的《戰爭與和平法》三卷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中的一些基本原則,例如,與會各國,不論宗教信仰、政體、國家大小都一律視為具有獨立、平等的主權地位等,都體現了格勞秀斯的法律思想。——摘編自《〈戰爭與和平法〉:從戰爭中尋找通向和平之路》材料二 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的封閉大門被迫打開,晚清中國逐漸卷入以英美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經過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與文化交流,中國漸漸萌生了主動加入世界體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國際社會,就必須了解和熟知國際社會成員之間已形成的一套規范制度。在此背景下,以西方《國際法原理》著作為藍本翻譯而成的中國首部國際法著作《萬國公法》應運而生,在晚清政府的對外關系、文化教育、學術思想等方面占有一席之地,成為影響近代中國時代發展的知名外文翻譯著作之一。(1)根據材料一指出格勞秀斯撰寫《戰爭與和平法》的時代背景,并分析其影響。(8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萬國公法》應運而生的原因,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積極作用。(6分)19.(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諸子學說興起和春秋戰國時期文化轉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禮樂文化的失范,即禮樂文化喪失了它應有的社會和文化功能,它已不再適應這個變化了的社會。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則正是在重重社會危機和文化危機下,圍繞著解決上述問題而展開的思考和理論探索。儒家從歷史文獻的經驗中去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可以說儒家注重對歷史文化的繼承與吸收。道家從“天”和“自然”的規律中去找尋社會和人生的規律,他們一方面說要“絕圣棄智”“絕仁棄義”,棄絕一切人為的造作,另一方面又倡導“道法自然”“無為”……墨家以宗教的熱情和絕對平等的觀念提出理論并躬行實踐。——摘編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轉型》材料二 在傳統意義上,中國歷史就是集權的歷史。“假設沒有這樣的中央集權,我們大多數的祖先都已不能生存,遑論(談不上)我們后代”。因為地理與統治的封閉性,中國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體系:正如黑格爾所說,中國是世界的“例外”。這種封閉性不僅令中國文化自成一統,也使歷史在中國形成獨特的樣式。這種“中國特色”的歷史不僅以宮廷權謀為主流,而且缺乏整個人類世界的歷史背景,似乎中國完全獨立于世界而存在,從大歷史的視界來看,這種歷史算不得真正的歷史,而只是“中國志”而已,因為它完全是停留在中國視野內的一種“地方志”寫作。——摘編自杜君立《歷史的細節》(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春秋戰國時期儒、道、法、墨解決危機方法的特點,并指出其體現的共同點。(10分)(2)提煉材料二所陳述的核心觀點,并根據所學知識進行闡述。(4分)高三歷史試題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年諸侯王實力強大,幣制混亂,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勢力,中央集權強化,頻繁的幣制改革目的在于讓中央掌控鑄幣權,加強政府對經濟的控制,C項正確;貨幣改革與鐵業官營關系不大,更不是貨幣頻繁改革的目的,排除A項;幣制改革統一了貨幣,有利于商品經濟發展,排除B項;貨幣種類的改變看不出鑄幣成本是否降低,排除D項。故選C。答案 C2.解析 根據材料“其中‘華’的主體逐漸從專指漢族擴展到包括滿族在內的各民族,而‘夷’則專指外國人,特別是西方殖民者”并結合所學可知,康乾時期,華夷觀念的新變化是從傳統的“華夷貴賤”到“華夷一家”,清朝疆域內的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而隨著西方的崛起和殖民侵略,“夷”開始專指外國人,特別是西方殖民者,故世界局勢影響傳統文化觀念,D項正確;統治者并未放棄閉關鎖國的政策,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清朝疆域得到了開拓和鞏固,排除B項;材料所述與清政府面臨嚴重的統治危機無關,排除C項。故選D。答案 D3.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初,西方列強對清末新政采取了支持態度,并且一定程度上該學者認為列強的態度決定了新政的開展,體現了當時清政府已經完全被列強控制,成為列強侵華工具,A項正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運動,目的是挽救封建統治,并非民族救亡,排除B項;新政進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且預備立憲更加清楚表現了清政府不可能救中國,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民主革命的進程,但其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材料“最終被革命推翻”表明戊戌維新運動后,革命成為時代潮流,改革不一定適應歷史潮流,排除D項。故選A。答案 A4.解析 根據材料“我們東方人有團結起來的感情,有保衛自己的感情。……盡管我們在思想上、社會制度上有不同,但是我們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那就是我們都要對付帝國主義”可知,毛澤東認為,中印雖然在思想上、社會制度上有不同,但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那就是都要對付帝國主義,這些思想體現了我國奉行求同存異的外交理念,C項正確;材料中信息沒有描述關于緩解與資本主義陣營關系的信息,排除A項;放棄了“一邊倒”的外交政策,“放棄了”一詞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不結盟運動是一個松散的國際組織,成立于1961年,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答案 C5.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希臘的露天劇場是一個典型的公共空間,可容納17 000余名觀眾,公民把它當作社交的場所,城邦鼓勵公民多觀看戲劇的目的是培養公民的參政意識,這有助于城邦集體意識的提升,D項正確;直接民主強調的是公民直接參政,排除A項;B項材料并未體現,排除B項;C項“受眾廣泛”并未體現,排除C項。故選D。答案 D6.解析 根據材料“生產力發展和物質條件的豐富對發展無產階級民主及其實現程度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盡可能增加生產力的總量”結合《共產黨宣言》的內容可得出無產階級的重要使命是推動生產力的發展,A項正確;材料強調無產階級利用政治統治增加生產力的總量,沒有說明政治統治是階級斗爭的根本目的,排除B項;材料主要說明無產階級政治統治與發展生產力的關系,沒有資本主義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必要性是指社會主義理論轉變為實踐,去指導工人運動或者社會革命,而材料僅僅是說明無產階級要盡可能發展生產力,排除D項。故選A。答案 A7.解析 據材料“列寧號召進行革命……普列漢諾夫認為這是說‘夢話’,孟什維克責難列寧不顧國情,甚至布爾什維克內部也有人認為這是‘烏托邦式’的計劃”可知,對俄國社會發展方向存在分歧,B項正確;暴力革命符合俄國社會現實,排除A項;材料與兩個政權并立無關,排除C項;材料主要涉及對列寧觀點的不同意見,并不能說明臨時政府仍有民意基礎,排除D項。故選B。答案 B8.解析 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英國殖民當局根據居民的宗教信仰,把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的蒙巴頓方案,體現了英國傳統的分而治之的政策,C項正確;據所學,英國的分而治之政策造成了印巴兩國長期的矛盾,排除A項;消弭國大黨的內部矛盾的說法太絕對,排除B項;據所學,1947年殖民主義并未退出歷史舞臺,1990年3月21日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殖民體系的崩潰,排除D項。故選C。答案 C9.解析 根據材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可知,通過憲法的不斷在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B項正確;“法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在材料中體現的信息不足,排除A項;“公民社會福利水平降低”不符合史實,中國的公民社會福利水平在不斷地提升,排除C項;“弱勢群體利益得到保障”說法不夠全面,排除D項。故選B。答案 B10.解析 據材料可知,北魏前期采用重刑治民,孝文帝漢化改革后,刑罰“務從寬仁”,控制死刑的運用,體現了漢化政策對北魏的影響,即禮法結合趨勢明顯,B項正確;儒學正統地位確立是在漢武帝時期,排除A項;材料中描述的是漢化政策的影響,沒有描述中央集權信息,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體現社會矛盾,排除D項。故選B。答案 B11.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鄉紳鄒東廓攜妻兒參加救災,并給官員提建議,這表明當時民間參與賑災等地方公益活動,D項正確;材料未提及政府在救災中的態度,排除A項;鄉紳參與賑災,并不代表地方行政權力被削弱,排除B項;材料并不涉及政府的救濟制度,排除C項。故選D。答案 D12.解析 村落是具有相當數量和規模的居民聚居點,為人類提供了比較穩定、安全的生活環境,C項正確;材料沒有中國與其他地區的對比,無法得出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村落的國家,排除A項;村落出現之后人們的生活以筑屋定居為主,排除B項;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的特點,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草原地區都是中華文明的源流之一,排除D項。故選C。答案 C13.解析 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新航路開辟后,威尼斯的玻璃制作工藝傳到歐洲其他國家,并被仿制和超越,反映出“交流與互動推動了經濟發展”,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歐洲玻璃制造業的發展與競爭,并非“商路貿易中心的轉移”,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世界市場對歐洲社會貧富分化的影響,排除C項;“傳統技術逐漸失去原有價值”與材料描述的威尼斯玻璃工藝被仿制和創新不符,排除D項。故選B。答案 B14.解析 江西地區的海昏侯墓發現了具有北方和西北地區風格的銀質車馬器與駱駝形象的青銅器,體現了北方以及西北地區與江南地區的經濟與文化的交流,而駱駝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主要運輸工具,這些出土文物的形象體現了陸上絲綢之路對江南地區的影響,D項正確;材料并沒有提到這些文物傳播到江西的具體方式,所以僅憑這幾件文物的發現不能證明游牧民族南下較為頻繁,排除A項;馬車與駱駝是北方的主要交通工具,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到這些工藝品的產地,也沒有南北雙方手工業技術對比的資料,無法判斷南方手工業技術比北方先進,排除C項。故選D。答案 D15.解析 蘇州園林“折射出中國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屬于典型的、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文化遺產,A項正確;蘇州園林屬于文化遺產,不屬于自然遺產的范疇,排除B項;蘇州園林屬于文化遺產,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蘇州園林屬于物質文化遺產,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答案 A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解析:(1)第一小問總體特征,據材料一“北宋人因被動挨打而生的憂患,南宋人因國破家亡而生的憂患,滲透于宋文化的各個層面”可知,呈現出濃厚的憂患意識。第二小問成因,據所學宋朝歷史的知識可知,宋代長期積貧積弱;據材料“宋代自立國之始,就為外患所困擾,長期與遼、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權相對峙”可知,宋代始終面臨少數民族對立政權的威脅;據材料“……(這些少數民族勢力)對宋人世界的長期包圍與輪番撞擊”可知,宋朝相對少數民族政權長期處于被動挨打和求和的地位。(2)第一小問原因,據材料二“市民階層對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強……”可知,市民階層對通俗文化需求的增強;據材料二“因科舉廢行而入仕無門的下層知識分子的介入……”可知,知識分子階層加入創作隊伍;據材料二“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促進元曲的形成”可知,民族文化交流和交融;據材料二“先代的社會現實是元曲興起的基礎”可知,對前代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第二小問影響,據材料二“元曲是詩歌本身的內在規律及文學傳統繼承、發展的必然結果”可知,創新了傳統文學形式;據材料二“市民階層對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強”“城市經濟繁榮,宏大的劇場,活躍的書會和日夜不絕的觀眾,為元曲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可知,元曲的興起適應了城市經濟發展、市民階層擴大的需求,促進了通俗文學的發展;據材料二“……以及戲劇自身的發展……”可知,元曲是戲劇自身發展的結果,反過來又推動了古代戲劇藝術的發展。答案:(1)總體特征:呈現出濃厚的憂患意識。(2分)成因:宋代長期積貧積弱;宋代始終面臨少數民族對立政權的威脅;宋朝相對少數民族政權長期處于被動挨打和求和的地位。(5分)(2)原因:市民階層對通俗文化需求的增強;知識分子階層加入創作隊伍;民族文化和交流與融合;對前代文化的繼承與發展。(3分)影響:創新了傳統文學形式;促進了通俗文學的發展;推動了古代戲劇藝術的發展。(3 分)17.解析:第(1)問,應結合材料一指出“人民需要和平”這一現象,從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十月革命的影響等方面分析原因。第(2)問,依據材料二從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漲說明“非凡預測”。第(3)問,應圍繞“革命與獨立浪潮”對殖民體系的沖擊方面作答。答案:(1)現象: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興起;社會動蕩。原因:戰爭破壞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各國人民反對本國政府的政策和統治;十月革命指明了斗爭的方向;歐美各國工人運動普遍高漲的影響。(5分)(2)含義: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高漲。依據:一戰期間,列強的侵略和掠奪激化了亞、非、拉地區的民族矛盾;宗主國忙于一戰,暫時放松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民族工業有所發展,反對殖民統治的重要力量,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隊伍得以壯大。(5分)(3)歐洲的無產階級革命深受十月革命的影響,是社會主義的偉大嘗試;亞、非、拉的民族獨立運動沉重打擊了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奠定了二戰后摧毀殖民體系的基礎。(4分)18.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背景,據材料一“17世紀初期,掌握歐洲政治中樞的基督教勢力徹底瓦解,從而破壞了中世紀歐洲統一的根基”得出宗教改革瓦解了基督教勢力,歐洲分裂;據材料一“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又日益頻繁和復雜”“三十年戰爭使歐洲陷入可怕的廝殺而被撕裂”結合所學知識得出17世紀的歐洲國家主權意識加強,國家間的利益紛爭加劇。第二小問影響,據材料一“(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中的一些基本原則,例如,與會各國,不論宗教信仰、政體、國家大小都一律視為具有獨立、平等的主權地位等,都體現了格勞秀斯的法律思想”,從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格勞秀斯在《戰爭與和平法》中提出君主應該制定條約并接受約束,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第(2)問第一小問原因,據材料二“中國逐漸卷入以英美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得出中國逐漸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據材料二“經過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與文化交流,中國漸漸萌生了主動加入世界體系的愿望”得出中西交往與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希望融入國際社會。第二小問作用,據材料二“(《萬國公法》)在晚清政府的對外關系、文化教育、學術思想等方面占有一席之地,成為影響近代中國時代發展的知名外文翻譯著作之一”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國社會發展和中外交流等方面分析可知,《萬國公法》的發行有利于中國融入國際社會,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促進了中西文化的傳播與交流。答案:(1)背景:宗教改革瓦解了基督教勢力,歐洲分裂;國家主權意識加強;國家間的利益紛爭加劇。影響:提出君主應該制定條約并接受約束,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8分)(2)原因:中國逐漸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西交往與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希望融入國際社會。作用:有利于中國融入國際社會;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促進了中西文化的傳播與交流。(6分)19.解析:(1)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一“儒家從歷史文獻的經驗中去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可以說儒家注重對歷史文化的繼承與吸收”可知儒家從歷史文獻中找尋解決方法;據材料一“道家從‘天’和‘自然’的規律中去找尋社會和人生的規律”可知道家從“天”和“自然”規律中找尋人生的規律;結合所學法家思想的史實可知,法家從政治層面和法律的角度分析時代難題,提倡法治;據材料一“墨家以宗教的熱情和絕對平等的觀念提出理論并躬行實踐”可知墨家強調社會平等。第二小問共同點,據材料一“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則正是在重重社會危機和文化危機下,圍繞著解決上述問題而展開的思考和理論探索”可知人本主義與關注社會現實。(2)第一小問觀點,據材料二“這種封閉性不僅令中國文化自成一統,也使歷史在中國形成獨特的樣式”可知中國獨特的文化體系具有封閉性。第二小問闡述,可以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統治者實行的經濟政策等方面進行作答,史論結合,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特點:儒家從歷史文獻中找尋解決方法;道家從“天”和“自然”規律中找尋人生的規律;法家從政治層面和法律的角度分析時代難題,提倡法治;墨家強調社會平等。(8分)共同點:人本主義;關注社會現實。(2分)(2)(示例)觀點:中國獨特的文化體系具有封閉性(內斂性)。(1分)闡述:中國是古代人類發展史上典型的大河文明國家,肥沃的平原為原始農業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歷朝統治者為維護統治極力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加強了經濟的封閉性;中國的地理位置在亞洲東部,西高東低,長江、黃河兩大水系孕育了中華文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維護了小農經濟的穩定性和封閉性(內斂性),從而使這種模式延續下來。(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