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小王同學通過研究發現: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了800多個諸侯國,到春秋初年剩下170多個,再到戰國之初只有十幾個了。研究成果反映了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是( )A.春秋爭霸,王室衰微 B.國家逐步走向統一C.適者生存,優勝劣汰 D.國家的數量越來越少2.文物具有多元的證史價值。下列圖片既能證明唐朝陶瓷工藝水平,又能反映當時社會風氣的是( )A. B. C. D. 3.有學者認為,宋代正是因為……才沒有重蹈唐末五代地方割據的覆轍。該句中省略號處應該補全的內容是( )A.發展經濟 B.減免賦稅 C.發展海外貿易 D.重文輕武4.司馬光和司馬遷被后人稱為“史學兩司馬”,《資治通鑒》與《史記》則是他的史學名著。下列歷史事件在兩部著作中都有記載的是( )A.武王伐紂 B.秦滅六國 C.安史之亂 D.陳橋兵變5.學會歸納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國古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最顯著的階段特征是(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B.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繁榮與開放的時代6.1816年,英國派使團訪華,因使臣不愿叩頭行禮,嘉慶皇帝拒絕接見并令其即日回國。這說明清朝統治者( )A.實行文化專制政策 B.維護國家領土完整C.推行開明民族政策 D.固守天朝上國觀念7.鴉片戰爭后,針對英國在廣州強行租地的行為,廣東人民提出了“不共戴天,誓滅英夷”的口號。這一口號表達了民眾( )A.對清政府的失望 B.反抗侵略的決心C.變法維新的思想 D.民主自由的主張8.甲午戰前,外國在中國的投資總額不過二三億美元。甲午戰后,投資總額不斷增長,1902年達15億美元。1914年增至22億美元,比戰前提高9倍之多。1841~1894年間外資在華投資設廠共計142家,1895~1914年間,設廠就增至322家。據此判斷,當時( )A.外國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到內地 B.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加劇C.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D.美國和日本成為侵華的主要國家9.五四運動后,中國輿論界出現了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論爭。到20世紀30年代末,個人主義被邊緣化,個人為團體服務乃至奉獻的言論擁有了絕對的權威。出現這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B.國民黨鉗制言論自由C.抗日救亡成為時代主題 D.人民民主意識的增強10.下圖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示意圖,下列解讀正確的是( )A.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民族工業發展艱難曲折B.生產技術的落后,嚴重阻礙著民族工業的正常發展C.辛亥革命爆發是1912-1919年民族工業迅猛發展的主要原因D.抗日戰爭勝利后,南京國民政府完全不重視民族工業的發展11.2020年夏,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電影《八佰》上映后引起轟動。它講述了1937年“八百壯士”在團長謝晉元的帶領下堅守上海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英雄事跡。這一事件( )A.標志著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 B.是淞滬會戰的重要組成部分C.打破了日軍的“囚籠政策” D.取得了正面戰場的最大勝利12.有學者指出:“有1億以上人口地區的農民獲得了土地,使人民解放戰爭取得了人力物力的豐富資源,成為我軍轉入戰略進攻并奪取全國勝利的基本保證。”下列與該學者的評論相關的是( )A.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B.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C.《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 D.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開展13.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黨中央統攬全局,實施有力的戰爭動員和正確的戰爭指導,采取邊打、邊穩、邊建的方針,開展了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運動,全國各族人民舉國同心支撐起這場事關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偉大抗爭,最終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偉大勝利。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抗美援朝戰爭( )A.出現的背景 B.主要的經過 C.勝利的意義 D.勝利的原因14.我們驚奇地發現,日后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公司(張瑞敏的海爾、柳傳志的聯想等)均誕生在這一年,后來,人們就把1984年叫作中國現代公司的元年。與這一現象相關的是( )A.我國實行國有企業改革 B.我國實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C.我國實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D.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5.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他曾在著作中引用古典名句:“法令既行,紀律自正,則無不治之國,無不化之民?!边@彰顯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 )A.全面依法治國 B.全面從嚴治黨C.全面深化改革 D.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16.1130年,英王亨利一世給倫敦頒發的特許狀規定:“倫敦負責城市財務和司法事務的城市司法官員由市民選舉產生,倫敦通過民眾大會和都市法院的小法庭行使司法管轄權……”由此可知,倫敦( )A.完全擺脫了國王和領主的控制 B.形成了嚴格的手工業行會制度C.成為英國最大的商業貿易城市 D.擁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與自治權17.“三角貿易”反映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野蠻性和殘酷性,如圖中能反映“三角貿易”航程路線的是A. B.C. D.18.《大國崛起的文化準備》中指出,一個民族要崛起要有三個方面的改變;第一是人心的改變,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變,第三是器物和經濟的改變,與“器物和經濟”的改變相關的是A.啟蒙運動 B.文藝復興 C.新航路的開辟 D.工業革命19.林肯宣稱“不能永遠保持半奴隸半自由狀態”,認為奴隸制在道義上是錯誤的,但維護聯邦的統一之重要性甚于奴隸制。對這段話理解最準確的是( ?。?br/>A.黑奴制度是南北矛盾的焦點 B.林肯主張廢除黑奴制度C.根本目的是要維護國家統一 D.導致前期北方軍事上的被動20.在近現代史上,每次大的國際戰爭之后,戰勝國都要根據自身的利益和實力對比狀況召開國際會議締結國際協約,重新瓜分邊界與勢力范圍,安排戰后世界秩序,從而確定一種新的國際關系格局。下列選項中符合這一敘述的是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②蘇美英召開雅爾塔會議③1945年成立聯合國 ④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綜合題21.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厚源泉,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之學異?;钴S,極富創造力,被公認為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燦爛輝煌的時代。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此伏彼起的各種思想,除了外來的佛學,幾乎都淵源于春秋戰國時代,都受到諸子之學的深遠影響。——摘編自顏世安《從“稷下學宮”看戰國百家爭鳴》材料二 文化名著——承載中華文明 A.《齊民要術》書影 B.《李白詩集》書影 C. 《史記》書影 D.《資治通鑒》書影 E. 馬王堆漢姆出土帛書《老子》 F. 《農政全書》書影材料三 變法之重要內容,在東方各國,本已早為推行,商鞅不過攜帶東方之新空氣,使西方人迎頭趕上一步。而結果則后來居上,新制度之創建,惟秦為最有功焉。——馬非百《秦集史》材料四 漢初制度大多不切實際,要求制度變革的呼聲甚高,卻無法得以實施。直到武帝時期,才大刀闊斧地推行了制度變革。這是一個事功顯赫的時代,也是一個垂范立制的時代,在協調地方與中央的關系、解決皇權與相權矛盾、強化對官僚隊伍的管理、確立新的經濟政策等重大領域,漢武帝都進行了制度創新和變革。——摘編自孫家洲、王文濤《制度變革與漢武帝盛世的造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之學異?;钴S,極富創造力”的原因。(2)材料二中的文化名著承載了中華文明某些方面的輝煌,按照示例完成任務。示例:史學成就方面,可以用圖片C、D印證。任務:圖片A、F可以印證______方面的成就。(3)依據材料三,指出商鞅變法的有利條件?“新制度之創建,惟秦為最有功焉”中的“新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4)根據材料四和所學知識,指出漢武帝時期“制度創新和變革”在經濟上的表現。(舉一例即可)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注重實際的列寧認識到讓步是不可避免的,1921年把商品、貨幣、市場機制等引進到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里面去……羅斯福無意為美國創建一種新的體制結構,相反,他是在設法醫治一個資本主義社會的暫時疾病,只是因為常規療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試用了試驗性療法。——整編自《全球通史》《羅斯福正傳》材料二時間 事件18世紀中期 英國工業革命開始1861年 俄國農奴制改革實施美國內戰1868年 日本明治維新開始19世紀60—70年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歸納“列寧讓步”指的是蘇俄實行哪一政策?“羅斯福試用了試驗性療法”指的是什么?(2)請從材料二中選擇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確定一個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15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完整)三、材料題23.實現現代化是近代以來先進中國人的不懈追求。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土地改革的基本內容,就是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這樣,當作一個階級來說,就在社會上廢除了地主階級,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這樣一種改革,誠然是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來一次最大最徹底的改革。——劉少奇《關于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1950年6月14日)材料二 我們黨深刻認識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必須建立符合我國實際的先進社會制度?!仨毞蠒r代潮流,順應人民意愿,勇于改革開放,讓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始終充滿奮勇向前的強大動力。——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上的報告材料三 中國在1953年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造的新階段。這一年,在全黨空前團結的基礎上全國開展了一場又一場生氣勃勃的革命和建設活動。到1957年,這個國家的工業化道路已經走了幾大步,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經濟建設增長速度,經濟制度已經順利地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教導得到改造,國家的政治制度也具有了中國特色。——摘編自美費正清(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材料四 “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1984年3月)“我們腦子里的四化是社會主義的四化。如果只講四化,不講社會主義。這就忘記了事物的本質,也就離開了中國的發展道路”(1987年2月)——《鄧小平文選》(1)對材料一中“這樣一種改革,誠然是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來一次最大最徹底的改革”作出合理的解釋。(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建立符合我國實際的先進社會制度”的標志是什么?(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53-1957年中國共產黨在政治制度建設方面進行的成功探索。(4)材料四中“中國的發展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80年代“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成就。(舉一例即可)《2025年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參考答案1.B2.C3.D4.B5.B6.D7.B8.B9.C10.A11.B12.B13.D14.C15.A16.D17.B18.D19.C20.A21.(1)原因:鐵農具、牛耕的使用與推廣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舊的社會制度(奴隸制的舊秩序)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封建制度)逐步確立。(2)科技(農業科技或農業)(3)條件:在東方各國推行變法的基礎上進行變法(或可以借鑒東方各國的變法)。制度:封建制度。(4)表現: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等。22.(1)新經濟政策;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與指導(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或羅斯福新政)。(2)【示例一】事件:英國工業革命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觀點:兩次工業革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論述:18世紀中期,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蒸汽機的廣泛使用,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隨著工業革命向歐美的擴展,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19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內燃機的發明和電力的廣泛應用,進一步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綜上所述:技術革新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示例二】事件:俄國廢除農奴制、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開始。觀點: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論述:19世紀中期,俄國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廢除了農奴制,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美國內戰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日本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使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日本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綜上所述,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得到鞏固和擴展。【示例三】事件:俄國廢除農奴制、日本明治維新開始。觀點: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推動了社會發展論述:19世紀中期,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的經濟發展,1861年,俄國亞歷山大二世進行改革,廢除了農奴制,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1868年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日本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綜上所述,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推動了社會發展,要不斷深化改革。23.(1)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成為土地的主人;鞏固了人民政權,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準備了條件。(2)標志:三大改造的完成。(3)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發展,農民收入提高;城市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發展出現嶄新局面;建立了經濟特區;開放14個沿海城市;建立沿海經濟開放區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