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重慶市第八中學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考古發現為了解史前社會提供了可靠依據。下面的出土文物從器物造型和圖案設計上可以印證我國原始居民( )A.學會飼養家禽家畜 B.興起發展原始農業C.具有樸素審美觀念 D.生活方式各有不同2.如圖為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同時期生產工具的演變歷程。這一變化從根本上反映了( )A.生產關系的調整 B.手工業技術進步C.鐵制農具的推廣 D.生產力水平提高3.文物是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商鞅方升,在方升底部刻有一組銘文,是秦王政26年(公元前221年)的詔書,主要意思為:天下一統,全國推行商鞅既定的標準代替列國復雜的量制。這一銘文反映出( )A.商鞅變法為秦朝治理國家提供典范 B.度量衡的統一便利了經濟發展C.在各國變法中商鞅變法的成效最大 D.秦王為籌劃統一大計廣用人才4.20世紀70年代,長沙馬王堆漢墓和臨沂金雀山漢墓都出土了西漢帛畫。雖然相距千里之遙,但兩處漢墓的帛畫在畫面布局與人物刻畫上有著一定程度的趨同性。這表明( )A.西漢帛畫的風格類型單一 B.尊崇儒術提升了繪畫技巧C.國家統一有利于文化交流 D.西漢時中外交流十分頻繁5.據估計,截至南朝初年,南渡人口達到90多萬,占當時南方人口總數的六分之一,為江南農業的迅速開發創造了有利條件。該材料主要說明江南地區的開發得益于( )A.環境與氣候條件優越 B.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C.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 D.生產技術的不斷改進6.九年級(5)班開展“古代典籍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以下是一位同學搜集到 的內容,其共同體現了中國古代( )《論語》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傷寒雜病論》 “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齊民要術》 “勤力可以不貧”A.勤奮進取的價值取向 B.重視農耕的民本思想C.尊重規律的傳統智慧 D.崇尚法治的執政理念7.北宋中后期,在東京的陽春三月,“舉目則秋千巧笑”,蕩秋千已十分普及,還出現“水秋千”,把跳水和蕩秋千結合起來,相當于現在的“花樣跳水”。材料從側面反映了北宋( )A.尚武風氣格外盛行 B.唐詩宋詞廣泛流行C.都市生活豐富多彩 D.商業貿易日益繁榮8.如圖為宣化遼代墓葬中發現的壁畫《備茶圖》,盡管遼地并不產茶,但壁畫中描繪的茶具與烹茶程序,皆體現出唐宋茶法在遼地的影響。這一發現最能證明宋遼時期( )A.國家政權的統一 B.海外貿易的興盛C.階級矛盾的加劇 D.民族文化的交融9.自明朝中期起,高產作物玉米,番薯、馬鈴薯自海外傳入中國,它們單位畝產量大,適應性強,不與五谷爭地,旱地、山地等處皆可種植,因此得到廣泛傳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口增長對土地造成的壓力。煙草、花生等新的經濟作物也大致于同時傳入中國,進一步豐富了農產品結構。這說明( )A.傳統農業已發展到頂峰B.中外交流影響農業發展C.國家積極推行對外開放D.政府鼓勵發展商品經濟10.同學在閱讀教材時摘錄了以下兩段材料。兩段材料共同體現了統治者( )明朝 (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 ——《明太祖實錄》清朝 (軍機大臣)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 ——趙翼《檐曝雜記》A.整頓地方吏治 B.強化君主專制C.組織軍民抗倭 D.實行閉關鎖國11.漂浮在液體中的物體,在自身重力不變的情況下,壓力(F壓)加重力小于浮力時,就會上浮,反之則會下沉。對比圖1與圖2,造成這一結果的F壓可能是( )A.“百日維新”的失敗 B.《辛丑條約》的簽訂C.辛亥革命的爆發 D.五四運動的推動12.有人用《增廣賢文》中的“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來評價洋務運動。這里的“柳”指的是( )A.抵制了西方列強的侵略 B.引進西方先進科技C.刺激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D.維護清王朝的統治13.歷史漫畫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知識。下圖是張樂平在1937年10月發表的抗日救亡漫畫,用遒勁圓潤的線條和寫實又適當夸張的人物造型,凸顯出抗日軍民同仇敵愾,或舉鋼槍,或舉拳頭,振臂高呼。該漫畫作品旨在( ) A.贊頌全民族抗戰的精神意志 B.肯定敵后戰場抗戰巨大成果C.爭取國際社會的援助和支持 D.說明中國對反法西斯的貢獻14.“哥白尼證明日心說時引用了阿拉伯天文學家的作品,英國培根的光學研究借鑒了阿拉伯光學家的著作,指南針和火藥也是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材料可印證( )A.東西方文明的一體化發展 B.阿拉伯人推動歐洲文明發展C.文明交流方式具有多樣性 D.阿拉伯人善于吸收各國文化15.透過現象看本質是認識和評價歷史現象的重要方法。下列屬于揭示歷史本質的是( )A.英國曾自詡為“日不落帝國” B.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C.巴黎和會決定建立國際聯盟 D.美、英盟軍登陸諾曼底開辟第二戰場二、綜合題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代城鄉關系由以往的“城鄉一體”逐漸走向“城鄉分離”,城鄉的貧富差距迅速加大。唐代農村成為純粹的農業生產基地,城市則集中發展高度專業化的手工業和商品經濟,城鄉經濟職能逐步分化。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唐代政府將戶口分為城居的“坊郭戶”與鄉居的“鄉村戶”,實行不同的稅收政策。地方政府的治理重心在城市,農村的管理相對松散,淪為地方治理的邊緣地帶。新的選拔制度將越來越多的鄉村優秀分子吸引到城市,鄉村人才凋零成為了不可避免的趨勢。——摘編自戴順祥《從城鄉一體到城鄉分離》材料二 19世紀末,英國經歷了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導致鄉村資源被破壞、城鄉發展失衡等問題。為應對這些挑戰,英國政府自20世紀30年代起,逐步推行城鄉一體化政策,制定了《城鄉規劃法》《國家公園與鄉村通達法》等一系列城鄉協調發展的法規和政策,以遏制城市無序擴張,保護鄉村生態。此外,繁榮的集鎮在提高周圍農村地區競爭力上具備較強的吸引力,英國政府使其成為連接城市與鄉村的重要樞紐,推動城鄉融合。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地方機關、社區組織等多方共同參與,形成了“中央—地方—社區”三級治理體系,使英國鄉村振興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摘編自武小龍《英國鄉村振興的政策框架與實踐邏輯》材料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推動城鄉融合作出了具體部署:“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國在推動城鄉融合的過程中,結合自身國情,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模式。城鄉融合不僅僅是經濟領域的融合,還涉及社會、文化、生態等多方面的互動和整合。為了確保我國城鄉融合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必須從體制機制創新上尋找關鍵抓手。——摘編自曾剛《推進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的策略與路徑》(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代城鄉分離的原因,并指出城鄉分離給唐代社會帶來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歸納英國政府為推動鄉村振興和城鄉一體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結合所學,指出19世紀末推動英國快速城市化的主要原因。(3)根據材料三,概括中國推動城鄉融合的特點。(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的認識。17.“治國者,圓不失規,方不失矩”。重慶八中歷史學社開展了“國家治理”為主題的探究活動,請你完成相關任務。【任務一國家治理·古制風華】【任務二 國家治理·世界智慧】【任務三 國家治理·中國特色】(1)歷史學社根據以上的資料信息,分析了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特點。請將以上資料卡片中的內容分別對應到相應表格中(要求:填寫序號即可)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特點 A鼎新革弊 B因地制宜 C民惟邦本主要內容(2)結合所學,請你另外提煉一個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特點,并舉一例史實予以說明。(要求:特點和列舉史實與上述表格的內容不得重復。)(3)根據以上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以下表述的正誤。你認為正確,請在答題卡對應題號后填寫正確;不正確,請在答題卡對應題號后填寫錯誤。A在新經濟政策的指引下,蘇聯由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B為應付經濟大危機,羅斯福“以工代賑”,為失業者提供大量就業機會。(4)“蘇聯和美國的公共工程都體現了國家力量的強化。”根據任務二中圖文信息及所學知識,談一談你的理解。(5)從上述材料中任選兩則,分別指出其反映的中國制度成就及對國家治理的作用。三、材料題18.閱讀材料,完成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請結合所學習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制度建設、外交成就等,在“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國際安全”中任選一個方面,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以兩個及以上的論據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重慶市第八中學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參考答案1.C2.D3.A4.C5.C6.A7.C8.D9.B10.B11.B12.C13.A14.B15.B16.(1)原因:①唐代社會商業化和都市化進程加快;②政府政策的推動/政府對坊郭戶和鄉村戶實行不同政策;③地方政府的治理重心主要集中在城市;④新的選拔制度將越來越多的鄉村優秀分子吸引到城市。影響:導致城鄉的貧富差距加大。(2)措施:①制定了一系列城鄉協調發展的法規和政策;②讓城鎮成為連接城市與鄉村的重要樞紐/重視城鎮發展;③形成“中央—地方—社區”三級治理體系。原因:工業革命的推動;英國政府的主導。(3)特點:①國家大力推動;②結合自身國情/形成中國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模式/立足國情;③全方面互動和整合;④以體質機制創新為關鍵抓手。(4)認識:堅持城鄉統籌有利于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要符合國情;城鄉協調發展有利于農村振興,推動農業現代化。17.(1)A:①⑥;B:③⑤;C:②④。(2)特點及說明:特點一:中央集權;史實示例:漢武帝實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等,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特點二:君主專制;史實示例: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由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集中了君主的權力。特點三:分權制衡;史實:宋太祖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特點四:以農為本。史實:清朝前期,大力推行墾荒政策,使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另:以德化民、以法治國、華夏一家等特點都有合理之處)(3)A:錯誤;B:正確。(4)理解:蘇聯的公共工程修建是蘇聯工業化時,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而美國的水利工程也是在羅斯福新政中采用國家干預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勢背景下完成,背后都體現了國家對經濟的管控力量。(5)制度成就及作用:示例:圖一:成就: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作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圖二:成就: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作用:激發了農民勞動熱情,帶來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的提高。圖三:成就: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作用:是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為實現革命組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礎。圖四:成就:“一國兩制”的實踐。作用: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18.觀點:政治安全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保障闡述:一個國家的政治安全是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比如在新中國建立初期由于美國干涉朝鮮半島內戰,把戰火燒到中國境內,嚴重威脅中國政治安全。這給當時還不穩定的中國帶來極大的威脅,于是黨和國家決定入朝作戰保衛國家安全。在中國人民的支持下中國人民志愿軍英雄作戰,用鋼少氣多去克服了美國的鋼多氣少,最終在1953年打敗美國。抗美援朝戰爭維護了國家政治的安全,穩定了朝鮮半島的局勢,為世界和平事業做出了貢獻。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面臨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沖擊,政治安全遭遇意識形態領域的挑戰。1979年鄧小平提出“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人民民主專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成為立國之本。這一原則在1982年寫入憲法,從法律層面確立了政治安全的底線。結論:綜上所述,政治安全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國家應該建立健全完整的安全保障體系,為中國的現代化順利發展提供保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