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河北省邯鄲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第四次調研檢測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中國長江流域南部地區水稻的馴化嘗試,可以上溯到距今1.5萬年以前;距今9000年前,浙江上山文化已出現較多栽培稻,華北地區已馴化黍、粟;家豬飼養在距今9000年前也已開始。這可以用于說明中華文明( )A.起源于長江流域 B.注重發展農業與畜牧業C.具有連續性特征 D.多元一體格局逐漸形成2.東漢士風高美,尤重“孝”“廉”,歷來為后世所稱頌,顧炎武有贊曰:“三代以下風俗之美,無尚于東京者。”梁啟超則云:“《后漢》名節最盛,風俗最美,讀之令人有向上之志。”東漢士風的形成( )A.深受選官制度的影響 B.有利于朝議制度的完善C.維護了國家政治統一 D.推動了傳統科技的發展3.唐朝貞觀年間,政府推行了“均田優賦令”,對于主動開墾荒地并連續耕種三年以上的農戶,給予土地永久使用權,且前五年減免一半賦稅。同時,鼓勵農戶將閑置土地流轉。政府此舉旨在( )A.放松對農民的控制 B.推動農產品商品化 C.保障國家賦稅來源 D.落實勸課農桑政策4.據《曲陽縣志》記載:宋徽宗政和二年,龍泉鎮澗磁村附近的王子山院馬夔碑年久殘損嚴重,中山府(當時曲陽隸屬中山府)“販瓷器客”趙仙予以重修。“販瓷器客趙仙重修馬夔碑記”記錄了與修繕相關的內容。這一記載可以說明,當時( )A.制瓷技術較為精湛 B.商業貿易活動較為活躍C.朝廷重視文物保護 D.匠戶社會地位得到提高5.康熙帝在位時,大力推廣滿漢文化交流,不僅組織編纂《康熙字典》,還下令在八旗學校中增設漢文課程,鼓勵滿族子弟學習漢族詩詞歌賦,康熙帝本人更是與漢族文人舉行詩歌唱和。這表明清朝( )A.承襲了華夏傳統 B.籠絡了反清勢力 C.推動了儒學復興 D.整合了世俗文化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國領導人“征租賦,立榷關”“令民輸銀幣,資軍實”,從而使“軍用裕,而百姓安之,頌聲大起”。太平天國領導人征收糧米,“十八兩為一斤,每百八十七斤為碩”“紳商家資,十分抽一”。據此可知,上述做法( )A.提升了太平天國的影響力 B.踐行了《資政新篇》C.滿足了農民的愿望和要求 D.突破了封建秩序7.1892—1900年間,有人從事漢語拼音的探索,先后提出了八九種漢語拼音方案。《一目了然初階》是1892年出版的第一部漢語拼音方案,它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字母。此外還有以漢字偏旁為字母的方案。這種探索有利于( )A.深化國民對西學的了解 B.提升國人的文化水平C.推動東西方文化的整合 D.減少維新變法的阻力8.下圖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南銀行發行的壹百圓紙幣。邊區政府同時規定,“凡本區之市場交易、款項往來,一律以冀南銀行鈔票為本位幣,現金現銀銀幣禁止使用”。該紙幣的發行( )A.打破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封鎖 B.有利于積聚民族戰爭力量C.打擊了汪偽政府的金融政策 D.有助于提升國家貨幣形象9.標語口號是時代的反映,并影響人們的思想行為。新中國成立后某一階段,“前方打美帝,后方挖美根”“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增產節約,勞動競賽”等口號十分流行。這些口號( )A.踐行了過渡時期總路線 B.反映了鞏固人民政權的需要C.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 D.服務于國民經濟的調整工作10.20世紀八十年代,鄧小平指出,如果國家之間的外交活動忽視人民群眾在對外交往中的權利地位與作用,國家彼此之間感情與友誼是難以深厚、牢固的。要通過民間渠道對外開放,要借助并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類資源,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鄧小平旨在( )A.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 B.推進新型大國關系發展C.打破歐美國家的經濟封鎖 D.加快現代化建設的步伐11.古蘇美爾時期(公元前2800—前2371),諸城邦的王室、貴族和商人們開始將滾印作為私人所有物。這些滾印或作為官、私印使用,或更大程度上是印主財富和地位的象征。這說明,當時蘇美爾地區( )A.社會流動加速 B.官僚體系完備 C.權貴階層形成 D.統一趨勢增強12.11世紀左右,西歐工匠和商人彼此之間并沒有多大的分別,這時的行會泛稱“商人行會”,它包括手工業者、商人等在城鎮中所有從事工商業活動的人。12、13世紀時,手工業行會大量出現并發展。行會組織的存在( )A.有助于規范城市的經濟活動 B.抵御了教會對城市的滲透C.反映了商業資產階級的要求 D.為加強王權奠定經濟基礎13.在18世紀法國學者編纂的《百科全書》扉頁圖中,頭戴王冠、緊挨真理的是理性,它是人類所有的智性能力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接近真理的,因此居于統治地位。理性的下方分別是神學和哲學,它們都該聽從理性的指揮。這推動了( )A.人文主義的興起 B.科學革命的發生 C.宗教改革的深入 D.啟蒙思想的傳播14.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在西非,除阿散蒂人抗擊英國侵略的斗爭外,還有薩摩里·杜爾領導的抗擊法國侵略的斗爭;在德屬東非和西南非洲,有反抗德國人統治的馬及馬及起義和赫雷羅人起義;在南部非洲,有恩德貝萊人和祖魯人反抗英國的斗爭;等等。這些斗爭( )A.表明非洲獨立意識覺醒 B.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C.彰顯了泛非會議的精神 D.粉碎了列強瓜分非洲的計劃15.1928年后,蘇聯的經濟目標已經很清楚,有人將其總結為從重到輕的五個方面,如表所示。序號 經濟目標① 保證國家實力快速增強② 保持強大的軍隊,保證政權的安全③ 經濟上高度獨立,降低和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聯系④ 經濟國有化⑤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蘇聯意在( )A.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 B.促進生產資料公有制建立C.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 D.建立高度集中的經濟模式16.新加坡獨立后,政府根據父系血統將公民的種族身份分為四類:華裔、馬來裔、印度裔和其他族裔。個人的族裔會在身份證上顯示出來。政府還會通過教育、住房和其他公共政策保持并強化每個族裔獨有的特征。這反映出新加坡( )A.多元文化和諧并存 B.努力維系自己的文化根脈C.社會治理手段多樣 D.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和經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歷占城、爪哇、真臘(今柬埔寨)、舊港、暹羅、古里、滿剌加、渤泥(即文萊,在今加里曼丹島北岸)、蘇門答剌、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即大葛蘭,明史誤為兩國,在印度西海岸)、西洋瑣里、瑣里(即西洋瑣里,明史誤為兩國,在今加里曼丹島境內)、加異勒、阿撥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錫蘭山、喃渤利、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比剌、溜山(在印度西南馬爾代夫群島)、孫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兒、沙里灣泥、竹步(與卜剌哇、木骨都束,皆在今非洲東北岸索馬里境內)、榜葛剌(今孟加拉)、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麥加)、黎伐、那孤兒,凡三十余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摘自《明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所述歷史事件的名稱,并說明其特點。(2)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中某一特點形成的原因。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自13世紀以來,世界政治格局經歷了多次變遷和演變,構建了現代國際關系的基本框架。政治格局受到封建制度的影響,見證了帝國的崛起和衰落、殖民主義的興起、帝國解體與新興國家的崛起、冷戰時期的對抗和全球化的浪潮(如表所示)。這些變革不僅塑造了國際政治舞臺,也對社會、經濟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13世紀以來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表時期 主題13世紀至15世紀上半葉 封建制度、王權與(蒙古等)帝國崛起15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 殖民主義、海上霸權及宗教改革與權力競爭19世紀至20世紀上半葉 帝國解體、新興國家與全球格局重構20世紀下半葉至今 冷戰、新興大國崛起與全球挑戰——摘編自劉德斌《國際關系史》等根據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世界史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民國時期建立了檔案管理機構,負責收集、整理、保管檔案,并制訂了一系列規章制度,使得近代意義上的檔案法規初現雛形。國民政府發起的以文書檔案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行政效率運動”和史學界大規模的明清檔案整理活動,促進了我國檔案學于20世紀20~40年代產生。此外,這一時期檔案宣傳出版、檔案理論研究、檔案專業教育等均取得了新進展,主要表現為一些可以為檔案書籍和論文提供出版平臺的刊物的出現,以及徐望之《公牘通論》和何魯成《檔案管理與整理》等十三本舊著的問世。——摘編自張嬌等《中國檔案事業發展史論略》材料二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檔案和檔案工作,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建設繁榮富強的國家,黨和人民政府從各方面支持檔案工作的發展,把檔案事業的建設列入各級領導機關的議事日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使檔案事業得到了比較全面的發展。從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相應的檔案行政管理機構,并形成檔案事業管理機制。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普遍建立了檔案室,檔案室成為各級各類機關單位的一個工作部門和全國檔案事業的基礎。——摘編自丁海斌、劉卉芳《中國近現代檔案管理機構發展演變研究》等材料三 檔案賦予傳統文化歷史傳承性,使得傳統文化通過檔案的承載得以在歷史長河中保留與傳承,基于“歷史的積淀”建立自豪感。傳統文化是維系和發展國家認同的精神紐帶,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是實現國家認同的基石,充當了生存維系、慰藉獲取、凝聚人心的策略系統和精神擔當。——摘編自高勝楠、吳建華《檔案與國家認同:理論基礎、作用維度與現實路徑》(1)根據材料一,概括民國時期檔案建設的基本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檔案事業發展的主要原因。(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初期檔案建設的歷史意義。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特區成立3年后,全市工農業比值發生逆轉,常住人口增長近3萬人,市場供應日趨緊張,存在“牌價供應的商品數量少質量差;議價的商品范圍廣價格高;服務收費價格亂收費高”等問題。1981年,全市計劃投放現金和工資數較上年分別增長30.4%和40%,進一步助長了物價。同時,受國際市場影響,深圳出口商品滯銷,而內銷“須經廣東省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核準,并辦理海關補稅手續”,導致深圳無法直接到內地換購生活必需品,只能“利用部分進口物資到內地進行串換”或“接受外省、外地委托出口產品的任務”。在外部沖擊與內部制約的共同影響下,改革的呼聲逐漸興起。改革開放初期,在前期籌備基礎上,深圳明確改革要以市場調節為主,廣泛推行責任制、擴大企業自主權、推動政企合理分工、改革勞動工資制度等。1984年,深圳國企改革的成效與經驗,得到中央的認可與推廣。從1986年起,深圳開始探索國企股份制改革,推動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同時,又保持經營者和所有者之間內在的財產制約關系,力求讓經營管理者既要考慮國企短期盈虧,也要作出符合市場趨勢的前瞻決策。——摘編自包嘉峻《走向市場:改革開放初期深圳國企改革的逐步推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深圳國企改革的國際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深圳國企改革的影響。參考答案1.C2.A3.C4.B5.A6.A7.B8.B9.B10.D11.C12.A13.D14.B15.C16.A17.(1)名稱:鄭和下西洋。特點:規模空前,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領先世界;以“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為目的;后來未能持續;耗費巨大;起到擴大和加深中華文化影響的作用。(2)【示例】特點:規模空前,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領先世界。原因:封建經濟的發展,明朝國力的增強;航海經驗的積累和航海技術的進步;“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奠基;朝廷的支持。18.示例論題:第一次世界大戰推動了全球格局的重構。闡述: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戰爭,涉及許多歐洲列強和其他國家。戰爭爆發的原因復雜多樣,但帝國主義的競爭和領土爭奪是其中的重要因素。這場戰爭的結果是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使許多國家陷入經濟困境和社會動蕩。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標志著帝國主義體系的進一步衰落。許多舊有的帝國,如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經歷了解體和領土變動。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導致了新國際秩序的形成。戰爭結束后,戰勝國分別召開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與會各國締結了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帝國主義的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國際聯盟作為一個國際組織,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戰后國際政治秩序的重建,但在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并未帶來真正的和平,反而孕育著另一場大戰。總之,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推動了全球格局的重構,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世界和平問題。(示例僅供參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題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19.(1)基本特點:制度化(規范化或法制化);目的明確(服務于政府改革和史學界的重大活動);漸進性(漸進發展或日益完善);多方位發展(檔案宣傳出版、檔案理論研究、檔案專業教育等相結合);成就突出。(2)主要原因:新中國的成立;黨和人民政府的重視;各級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普遍支持(檔案事業管理機制的建立);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文化事業的進步。(3)歷史意義:有助于傳承傳統文化;有利于歷史學科的發展;有助于國家認同;有利于增進民族自信心、自豪感。20.(1)國際背景: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并得到發展;第三世界國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增強;亞洲一些國家發展勢頭強勁;現代科學技術取得長足進步。(2)影響:推動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在全國的展開;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提出和踐行提供了思路和經驗;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助于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