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諸暨中學暨陽分校 2024 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二歷史試題命題: 審題:一、選擇題 I(本大題共 15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30 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西周時期,學術文化活動為王室所壟斷,接受學術文化教育的群體也僅限于貴族子弟,春秋以降,則出現“疇人(掌管天文、歷法的史官)子弟分散,或在諸夏,或在夷狄”的現象,伴隨著西周禮樂文化流向社會,民間教育得到發展。儒、墨、道、法等學派思想家為宣傳學說也紛紛聚徒講學,企圖以自己的學說統一天下。據此可知,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的主要變化是①私學興起,學術下移 ②滲透著大一統趨勢③由夷入夏,文化融合 ④文化的多元與繁榮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據考古發現與《魏書》記載,北魏平城仿照東漢洛陽與曹魏鄴城,宮城有南北走向的中軸線且軸線在宮城正中的思想貫穿始終,體現傳統中原都城“沿中而立”的營城理念。同時宮城的中軸線向外部城市延伸,使城市從北向南依次坐落著宮城、權貴府第區、普通貴族與國人居住的外城、安置徙民的郭城等功能區。北魏平城的營建A.在布局上與雅典衛城相一致 B.帶有強化政權合法性的目的C.標志著鮮卑開始階級分化 D.表明坊市分區制度的瓦解3.甘肅敦煌莫高窟曾發現唐朝初年的一份借貸契約,上載:“官有政法,人從私契。兩和立契,畫指為信。”落款有錢主、借銀人、保人、知見人等的簽名、畫指(按手印)。該借貸契約折射出唐朝在經濟活動上①存在風險保障的機制 ②具有一定的金融規范性③政府與私人共同作用 ④長途貿易活動較為活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有學者寫道:“兩宋畫家自北宋始,要么以王昭君、蔡文姬、李陵等為繪畫內容,來表達異族入侵山河破碎的傷感,要么通過唐太宗、郭子儀等強勢政治或軍事人物的形象塑造,來表達漢民族復興的強烈愿望,要么以義不食周粟而餓死首陽山的伯夷、叔齊以及牧羊十九年終未降服于匈奴的蘇武為創作內容,來表現對投降派的批評和民族氣節的張揚。”這些題材的畫作最能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為A.重視以人為本 B.推崇天下為公C.追求家國情懷 D.主張和而不同5.雍正帝圣訓曰:“從來家國一理,若富戶能自保其身家,貧戶知共衛夫富戶,一鄉如此,則一鄉永靖,一邑如此,則一邑永寧,是富戶之自保其家,猶富戶之宜力于國也。”據此可知,雍正強調A.強化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 B.推行保甲制度以維護社會秩序C.抑制富戶以便緩和社會矛盾 D.引導民眾自我管理以實現穩定6.光緒四年(1878),《申報》刊登《新設華洋書信館》:“茲聞北京、牛莊、天津、煙臺、上海等五處,已由官招商合股,設立華洋書信館,先行試辦,為將來郵政局之嘴矢,定于本月廿五日開張。上海之書信館即在三馬路之福德里內,聞信資甚廉而投遞又甚妥速,與本地各信局誠堪并行不悖。”據此可知A.當時公眾郵寄業務渠道多元 B.近代中國國家郵政開創于通商口岸C.洋人操控中國現代郵政系統 D.官督商辦民用股份制企業首次出現7.據統計,1904 年中國新學堂已達到 8277 所,學生為 258873 名,另還有約 400 所高等專業學校,2000所教會學校,學生 5 萬余名。對此認識正確的是A.初步建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B.新式知識分子是同盟會的骨干力量C.學堂選官已是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D.為中國近代化進程培養了大量人才8.20 世紀 60 年代開始,根據黨中央的指示,經過短期培訓、無固定薪金、半農半醫的鄉村醫生大量涌現,群眾稱呼他們為“赤腳醫生”。有學者認為,赤腳醫生把我國人口平均壽命從 48 歲抬高到了 67 歲,把農村新生兒的死亡率、幼兒的天折率從 20%-30%降低到 3.7%左右,把農村瘧疾、流腦疾病降低到最低水平并消滅了血吸蟲和天花等傳染病。由此可知,“赤腳醫生”的大量涌現A.極大提升我國的醫療科技水平 B.使衛生防疫體系深入到農村基層C.建立起農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D.為打贏農村脫貧攻堅戰作出貢獻9.古代某文明位于今尤卡坦半島和危地馬拉以及洪都拉斯,它以其科學和藝術的顯著發展而聞名于世。“他們獨自發展了表意文字,用字母或記號作為表達思想的傳統符號。”下列項中最有可能屬于“他們”的文明成果是A.羽蛇神廟金字塔 B.馬丘比丘城遺址C.“浮動園地” D.《吉爾伽美什》10.公元 1 世紀,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博來到亞歷山大博物館,并在著作《地理學》中寫道:“這個博物館可真壯觀啊,它靠近王宮,內部有一條寬闊的柱廊,柱廊兩側有各個學院的教室,有能夠容納上百人的會議廳,有存放繪畫書稿的儲藏室,還有一間巨大的宴會廳,學者們經常在那里吃飯和分享想法。”有關亞歷山大博物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它是由亞歷山大大帝規劃修建 B.被視作首個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館C.它是希臘文化中心西移的產物 D.最初是官方主導下的學術文化中心11.不同地區的食物物種交流,豐富了食物的種類,改善了人類生活。下圖為某一物種的主要傳播路線,下列項中,關于該物種的表述正確的是A.從西亞傳入中國西北地區 B.被稱為“阿拉伯酒”C.對美洲社會生活影響最大 D.6 世紀傳播到歐洲12.1602 年,荷蘭的大商人集股組成海外貿易公司--東印度公司。下列有關該公司說法正確的是①它從伊麗莎白女王處得到了 15 年獨占東印度貿易的特權②它有權代表國會對外宣戰和招募軍隊③它從葡萄牙手中奪得非洲好望角和東南亞的爪哇等地④它主要通過壟斷貿易獲利,推動了資本的原始積累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3.阿富汗阿·卡努姆的考古發掘顯示公元前 250 年左右的巴克特里亞王國使用印有希臘文的錢幣,當地居民講希臘語,穿希臘服裝,閱讀希臘文學和哲學,建筑的房屋和生產的藝術品也都是希臘風格的。這說明該地A.一度處于塞琉古王國的統治之下 B.曾是當時希臘化世界的文化中心C.處于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上 D.與羅馬帝國的商業文化融為一體14.下圖為“美國農業的投入使用量(以 1967 年指數為 100)”。對該圖的合理解釋是A.農業從人工化向自動化轉變 B.化學品的過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C.設施農業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D.中型為主的機械投入提高了效率15.1962 年坦桑尼亞獨立。下表是坦桑尼亞某學校 1967 年前后中學期末試題的不同之處,由此可知,坦桑尼亞1967 年前 1967 年后(1)許多歐洲國家是非常成功的殖民勢 (1)我們可以從古代非洲帝國學力。你對此如何解釋? 到什么?(2)討論 1957 年加納獨立對其他 (2)人們普遍認為古希臘文明為現代文非洲國家的影響。(1967 年) 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解釋為什么這樣?(1962 年)(3)“津巴布韋”是非洲人的成就,(3)簡短描述如下各項在世界歷史上的 評價該說法。(1969 年)重要性:雅典、游牧民族、新石器時代、神圣羅馬帝國、伽利略。(1962 年)A.以教育變革促政治的獨立 B.側重本土內容促進國家認同C.以本土文明抵制西方影響 D.宣傳民族思想形成泛非主義二、選擇題 1I(本大題共 6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18 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6.《唐律疏議》記載“諸告祖父母、父母者,絞”,但同時規定“緣坐(指謀反、大逆等)之罪及謀叛以上”不在此列。據此,下列解讀最準確的是A.唐律對儒家倫理道德中的“孝”特別重視B.唐律規定告親不受罰僅適用于告發謀叛罪C.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作為量刑依據D.法律維系皇權的目標凌駕于維持家庭倫理17. 明 道 二 年 ( 1033 年 ) , 歐 陽 修 在 《 上 范 司 諫 書 》 中 寫 道 : “ 諫 官 雖 卑 , 與 宰 相 等 。······坐乎廟堂之上,與天子相可否者,宰相也。立于殿陛之前,與天子爭是非者,諫官也。宰相尊,行其道;諫官卑,行其言。言行,道亦行也。”由此可見,歐陽修主張A.削弱相權加強君主專制 B.諫官與宰相地位平等C.積極發揮諫官的作用 D.建立臺諫合一的制度18.關于明代的黃冊制度,《明史》中記載:“洪武十四年,詔天下府州縣編賦役黃冊,以戶為主,詳列丁口、田產。十年一更造,冊成,上戶部,州縣留底籍。民以實占,賦役由是得平。”但在明代祁門縣的文書《洪壽戶黃冊底籍》中卻寫道:“洪武十五年,洪壽戶原報田三十畝,今復丈實為二十五畝。里長許文質索銀五兩,方允改冊。民苦之,然懼吏威,不敢訟。”對此,下列說法合理的是A.前者是政策理想化目標,無法體現黃冊制度實際執行狀況B.后者作為地方檔案,因細節豐富較前者有更高的史料價值C.兩則材料觀點相悖,反映歷史事實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D.兩則材料互證可揭示制度理想與基層實踐間的歷史復雜性19.“新交易所于 1531 年正式啟用,它標志著歐洲商業革命的制度性突破。這座由建筑師多米尼克·范·瓦格赫馬克設計的建筑,不僅是商品和證券交易的物理空間,更成為信息流通的樞紐。”觀察下圖,推斷材料中的交易所應位于今天的A.① B.② C.③ D.④20.19 世紀的英國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問題,階級對立、環境污染,原有的社會治理模式明顯失效。傳統價值體系迅速瓦解,國家的社會功能不足以應對層出不窮的嚴重問題,工業化使英國陷入迷茫。英國的情況在其他西方國家工業化過程中相繼出現,人們意識到:現代化意味著對社會進行全方位的調整。19 世紀西方國家“全方位的調整”包括①英國對社區管理進行市場化改革 ②德國初步建立社會保險制度③各國建設新城改善城市居住環境 ④英國推進行政體系的現代化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21.二戰后期,就如何重建戰后世界經濟,美國財政部官員懷特提出建立“聯合國外匯穩定基金”的方案,規定各國必須繳納資金以建立這一基石,各國發言權和投票權取決于繳納資金份額的多少。而英國財政部顧問和經濟學家凱恩斯則主張建立“國際清算同盟”,聯盟采取透支的方式提供信貸,各國在清算同盟中所承擔的份額,以二戰前三年平均貿易額計算,不需要繳納現金。由此可知A.美國傾向現金交易 B.英國主張信貸消費C.美英關系即將破裂 D.美英爭奪金融主導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4 小題,共 52 分)22.中國工業曾經歷了從古代的“作坊時代”到近代的“民族工業”的發展過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1 分)材料一當真正意義上有一些群體專門以技術專長從事手工業作為主要的社會生存依賴時,主要手工業與農業明確分離,人類社會文明才算是真正產生并加快發展。手工業技術、手工業生產、手工業經濟、手工業的組織管理等,既是社會復雜化的標志之一,更是社會復雜化的動力之一。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經營形態,細分有······三類。三類基本形態的分布態勢,極像啞鈴,兩頭粗壯,中間細長。中間細長者活象舊時代的“童養媳”。-據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等改編材料二成為近代企業主辦者的有權勢的官吏,對工業特別偏愛。從 19 世紀 70 年代初起李鴻章就爭辯說,僅有槍炮和炮艦,不能使一個國家強大;要使用它們和使它們運行,還得靠制造業、礦業和近代運輸業的支持;工業將創造這一伸張國力的新財富。張之洞也認識到軍事力量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他強調他的信念,認為工業的發展必須優先于商業,所以他爭辯說,所有西方國家的富強都來源于煤鐵。-摘自(美)費正清、劉廣京《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 年,下卷)(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寫出“兩頭粗壯,中間細長”的中國古代三類“手工業的經營形態”,并概述漢、元兩朝手工紡織技術進步發展的表現。(5 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列舉晚清時期能“伸張國力”的近代鐵路建設和造船航運得到發展的史實,寫出洋務新政期間民用股份制企業的兩種主要經營方式。(6 分)23.近代以來的世界歷經國家個體、國際秩序的多維領域變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 分)材料一新人文主義大學觀起源于 18 世紀后半葉。18 世紀是唯理主義與實利主義時代,人類活動無論如何高尚,若無實際利益,即被視為毫無價值。新人文主義者認為,教育專重理智而忽視個性,不是完全的教育。新人文主義的最高理想和目的,正如洪堡所說的,是個人天賦完全的發展,各種能力最圓滿、最協調的發展,最終融合為一個整體。因此他們就必須按照他們的觀念來重新安排確立大學的原則和制度。洪堡以新人文主義思想為指導思想,構筑了新的教育理念。19 世紀初在洪堡等人的領導下,德國大學改革運動獲得巨大的成功。同時期的法國大學,也在拿破侖時期的教育改革后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摘編自穆小燕《新人文主義大學觀及其對 19 世紀德國大學改革的影響》材料二 表 國際秩序變遷與世界大國興衰(節選)國際秩序 時間 主導國家崛起模式(維系 主要戰爭 主要條約方式)地理大發現 1487 年迪亞士葡萄牙西海權(海軍+海 意大利戰爭西班 《托爾德西里時代秩序 航行到 17 世 班牙 洋法律)+殖民 牙戰爭 亞斯條約》紀初 擴張威斯特伐利 1648 年三十年荷蘭 海權(海軍+海 尼德蘭革命三十 《十二年休戰亞秩序 戰爭結束、 洋法律)+殖民 年戰爭 協定》《威斯《威斯特伐利 擴張+暴利的商 特伐利亞和亞和約》簽訂 業貿易 約》至 1789 年法法國 陸權(陸軍+大 英法百年戰爭英 《巴黎和約》國大革命爆發陸法典)+殖民 法戰爭擴張+暴利的商業貿易英國 海權(海軍+海 英法百年戰爭三 《烏德勒支和洋法律)+殖民 次英荷戰爭大同 約》擴張+暴利的商 盟戰爭西班牙王業貿易+工業革 位繼承戰爭命秩序 1814 年、1815英國 海權(海軍+海 七年戰爭 《巴黎條約》年 和會至 洋法律)+殖民 (1756-1763)英法(1763)《巴黎擴張+暴利的商 戰爭(1792-1815)和約》(1814)1914 年一戰爆業貿易+工業革發命-摘編自張景全、吳昊《海洋話語與國際秩序轉變》(1)根據材料一,概括新人文主義大學觀的內容,并結合所學,簡述洪堡和拿破侖在大學改革中的成功實踐。(6 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簡述所指的國際秩序建立的意義,概括 15 世紀末年至 20 世紀初國際秩序變遷的特點。(6 分)24.英國中世紀史·數字人文技術。(13 分)材料一12 世紀前,英國司法和法律尚未統一。12-13 世紀,英國法律制度發生了全面而深刻的變化。政府通過多種途徑,擴大國王法庭司法權。巡回法官匯集中央研討,許多被公認合理的判例、習慣成為共同遵奉的審判準則,久而久之,便作為普遍有效的統一法律固定下來。-摘自程漢大《歐洲文明進程·司法與法治卷》材料二21 世紀以來,受益于數字人文技術,以檔案為對象的數字整理成為史學研究的重要特征,英國中古王室檔案亨利三世罰金卷軸工程是典型。除了傳統索引,工程還采用文本搜索,可搜索性是對傳統索引的有力補充。結合該工程,坎特發現與巡回法院相比,通過“四騎士制”訴訟,原告愿支付更高費用,這其實反映出“四騎士制”更受歡迎。他還發現,通過“四騎士制”獲得的收益歸國王錦衣庫,而非財政署。梅特蘭曾提及,“亨利三世后期所簽發的原始令狀增加很多”。但當時沒條件分析詳盡的樣本數據,他未詳細闡釋。罰金卷軸數字化則為進一步研究提供可能,確證了梅特蘭的觀點。-摘編自金德寧《數字人文推動下的中世紀史研究》材料三有歷史學家在 2017 年的“人工智能與未來社會”研討會上提出:純粹靠史料“料理”歷史的史學工匠,“機器人”一定能取代,效率勝過千百倍。如果把史學看做人類理解自己的“思維工藝”,從千萬年的無窮經歷里,時時咀嚼反芻,提煉出人類智慧,用以改善人類現在和未來的處境,這類史學工藝創造,“人工智能”就捉襟見肘。有媒體就此提出“機器人永遠無法替代歷史學家”。-據《探索與爭鳴》2017 年第 10 期等整理(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述 12-13 世紀英國法律制度發生變化的表現。(4 分)(2)數字人文技術是社會信息化在學術領域的表現,根據材料二,分析數字人文技術如何輔助史學研究。(3 分)(3)綜合材料二、三,談談你對“機器人永遠無法替代歷史學家”這一觀點的辯證認識。(6 分)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材料一黃老政法思想提倡“無為”“守一”“清靜”,文景時期,并輔以儒家和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不僅強調無為,還注重禮與德的作用。漢初儒學的復興已見端倪。董仲舒為了把儒家思想落實到現實政治操作層面,提出了“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方案。漢武帝“詔舉賢良方正,極言納諫之士”。董仲舒被詔以“《春秋》大一統”思想應對。由此,儒家被推向前臺。-摘編自馮浩《漢代儒學復興與儒法融合》材料二主導思想是社會夢想的理論支撐和思想基礎,也是追夢實踐的先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主導思想的產生有著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并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不斷地發生變化,其發展和變化是決定社會夢想不斷變化的核心和關鍵。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指出:“思想永遠不能超出舊世界秩序的范圍,在任何情況下,思想所能超出的只是舊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圍。”-王淼《近代以來我國社會夢想的歷史演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漢代儒學復興并被推向前臺的社會條件。(4 分)(2)結合材料二,圍繞“主導思想的演變與國人追夢實踐的演進”自擬一個論題,運用晚清史或中共黨史的具體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史實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12分)諸暨中學暨陽分校 2024 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二歷史試題歷史試題卷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2025.4一、選擇題 1(共 15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30 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C B A C D A D B A D B B A題號 14 15答案 C B二、選擇題 II(共 6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18 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題號 16 17 18 19 20 21答案 D C D A B D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4 小題,共 52 分)22.【答案】(1)形態:官營手工業(或作坊)、民營手工業(或作坊)、家庭手工業(或作坊)3 分)表現:漢-畫像石中出現使用紡車紡紗的場景;能使用構造復雜的提花機織出絲織品。(任 1 點 1 分)元朝-紡織機成為農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或黃道婆改進紡織工藝,創設新的紡車)。1(分)(2)史實:建造蒸汽動力輪船“黃鵠號”并試航成功;正式成立上海輪船招商局(或發行上海輪船招商局股票);在自己國土上修建第一條實用鐵路-唐胥鐵路;自行設計和施工第一條鐵路干線-京張鐵路。(4 分)方式:官督商辦、官商合辦。(2 分)23.【答案】(1)內容:反對唯理主義與實利主義的教育;以實現人個性和全面發展(個人天賦完全的發展)為目的。(2 分)實踐:洪堡:秉持“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創辦柏林大學,促成大學職能的轉變,將教學與研究結合在一起。(2 分)拿破侖:建立“大學區”制度,確立了保留至今的國民教育制度。(2 分)(2)意義:建立起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的國際關系體系;外交制度進一步發展;國際法的應用范圍也逐漸從歐洲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許多地方。(3 分)特點:以歐洲國家為主導;主導國家興衰交替;海權作用突出(與海權格局演變聯動/相互影響);崛起模式維系方式多樣;伴隨戰爭與戰后條約;維系時間長/變遷速度慢。(任 3 點 3 分)24.【答案】(1)表現:設立王室法院(擴大國王法庭司法權);派法官定期巡回審判;普通法逐漸形成;《大憲章》確立法律至上原則;確立陪審團制度。(任 4 點,4 分)(2)輔助作用:檔案數字化(擴充史料);優化傳統研究手段(有力補充傳統索引);有助于學者得出新結論或印證舊觀點;形成問題意識。(任答點,3 分)(如寫文本搜索不給分)(3)認識:目前能做什么-機器人目前能夠替代歷史學家史料整理等工作(人工智能可以通過模擬人的思維來解決實際問題);不能做什么-史學研究還需要歷史學家的理解,提煉人類智慧;未來-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發展,未來可期。(6 分)25.【答案】(1)黃老思想提供了寬松環境;文景之治時期儒家思想成為法制指導思想;董仲舒對儒家思想的改造;儒家思想符合漢武帝加強大一統的需要。(4 分)(2)示例從“自強求富”夢到“變法圖存”夢折射出其主導思想的演變洋務運動所崇尚的“自強求富”夢體現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統治階級中的一些當權人物看到了歐美國家的船堅炮利。為了挽救國家的頹勢,他們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新政。他們提倡興“西學”,建立新式軍隊,辦軍工廠、生產新式武器,大力興辦民用工、礦業和運輸業。盡管洋務運動讓清政府擁有了北洋水師,擁有了艦隊、炮彈,讓國家有了重新強大的幻象,但是僅僅從器物層面學習、追趕西方現代化,缺乏政治、經濟等方面配套改革支撐,單純的軍事及實業發展是很難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的,也無法改變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甲午戰爭的失敗無情地宣告了“自強求富”夢的破碎,于是拯救危亡的夢想就自然而然地從器物層面過渡到了制度層面。維新派隨之掀起了變法運動,體現的是“變法圖存”夢,指導思想是西方的“君主立憲”思想,他們認為只有君主立憲,才能擺脫亡國滅族的噩運。光緒皇帝先后發布上百道變法詔令,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舊布新的舉措。戊戌維新運動對于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由于守舊勢力仍很強大,而維新派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沒有嚴密的組織等問題,導致這場運動未能實現預期的目標,以失敗告終。總之,深入了解晚清時期我國社會夢想的歷史演進,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現代中國夢提出的現實價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