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安徽省2025年中考歷史押題預測卷01(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安徽省2025年中考歷史押題預測卷01(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簡介

安徽省2025年中考歷史押題預測卷01
(考試時間:60分鐘 試卷滿分:70分)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飲冰室合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著作,其中寫道:“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這里的“華夏民族”( )
A.交通便利,創造了眾多的文明成就 B.多元一體,在不斷交往中融合而成
C.源遠流長,由炎帝和黃帝共同創造 D.相對獨立,發祥地受地理因素限制
2.《史記·商君列傳》中說“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這項變法措施有利于( )
A.形成封建小農經濟 B.增強軍隊的戰斗力
C.提高平民社會地位 D.推動分封制的強化
3.下列示意圖都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它們具有的相同功能是( )
A.運輸 B.防洪 C.水運 D.灌溉
【答案】D
【詳解】根據圖示和所學知識可知,都江堰具有防洪、灌溉和運輸功能,靈渠具有灌溉和運輸功能,翻車具有灌溉功能。故它們具有的相同的功能是灌溉,D項正確;翻車不具有運輸功能,排除A項;翻車不具有防洪功能,排除B項;翻車不具有水運功能,排除C項。故選D項。
4.習近平主席開創性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11年來,中國已同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成功舉辦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立20多個專業領域多邊合作平臺。2024年,中國與埃及、東帝汶、秘魯等多個國家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規劃,巴西成為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大家庭成員。開辟了陸上絲綢之路的是( )
A.霍去病北擊匈奴 B.張騫通西域
C.班超經營西域 D.甘英出使大秦
5.下面是唐朝時期的三幅圖片。這三幅圖片反映的唐朝時期歷史現象是( )
A.社會經濟繁榮 B.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
C.文學藝術豐富多彩 D.社會風氣開放
6.歷朝歷代對孔子稱謂的變化主要反映了儒學地位的( )
朝代 對孔子的稱謂
春秋戰國 “孔子”“孔夫子”(也就是在姓氏后面加上當時通用的敬稱) “孔丘”(“搖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
漢代 “至圣”“褒成宣尼公”(使其位列頭等爵位)
北魏 “文圣尼父”
隋朝 “先師尼父”
唐朝 “先圣”“文宣王”
宋朝 “衍圣公”“至圣文宣王”(“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元朝 “大成至圣文宣王”
A.歷史變遷 B.不斷衰落 C.至高無上 D.不可撼動
7.面對新世界之物,國人一開始以“夷”字稱之,如“夷兵”“夷船”等,但隨著社會變化,逐漸為“洋人”“洋貨”“洋布”之類的新詞取代。這反映出( )
A.現代漢語博大精深 B.國人對世界認知的提高
C.白話文已深入人心 D.西方文化徹底占據中國
8.1897年,嚴復在天津創辦了《國聞報》,翻譯《天演論》,介紹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思想;湖南巡撫陳寶箴批準創辦時務學堂,講授變革和民權思想。這些新思想( )
A.結束了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B.闡釋了維新變法的合理性
C.總結了甲午戰敗的必然性 D.推動了新式學堂教育發展
9.下表是對1920年《新青年》第八卷第一號至第四號中發表的與馬克思主義相關的文章及其作者的統計。這反映了( )
卷號 發表文章總篇數 (詩、隨感錄、通信不計) 馬克思主義相關文章篇數 作者
八卷一號 18 5 陳獨秀、李漢俊
八卷二號 15 2 李漢俊、楊明齋
3 中俄通信社、鄭振鐸、李少穆
八卷三號 16 9 袁振英、楊明齋、沈雁冰
八卷四號 26 18 陳獨秀、李大釗、李漢俊、 袁振英、楊明齋
1 H.M.
A.為全民族抗戰提供理論基礎 B.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迅速傳播
C.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熟 D.五四運動已經取得徹底勝利
10.20世紀30年代,根據地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都發生了積極變化。《歌唱蘇維埃》《全蘇代表大會歌》《人民政權蘇維埃》《民主的歌兒到處唱》《熱愛人民新政權》《民主政權歌》等諸多紅色歌曲唱遍蘇區。這反映出( )
A.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得到豐富 B.黨的工作重心已經發生轉移
C.革命政權得到了民眾的認可 D.農業合作化運動取得了成功
11.下圖為19世紀70年代創作的《上海新造鐵路火輪車開往吳淞》,它反映了當時中國( )
A.民眾生活完全西化 B.民族工業飛速發展
C.新舊并呈多元發展 D.風俗習慣發生變化
12.下表是1953-1955年職工人數和住宅投資數據表(部分),由下表可知,國家旨在( )
時間 住宅投資占全國投資比重 新增住宅資產占新增固定資產比重 中國職工人數(萬人)
1953年 12.4% 12.6% 1856
1954年 9.3% 11.4% 2002
1955年 6.6% 7.1% 2162
A.保障工業化戰略的實施 B.推進社會主義改造步伐
C.調整國民經濟產業結構 D.支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13.拜占庭帝國的重要性絕非僅僅體現在它的“武功”,更體現在“文治”成就。下列屬于拜占庭帝國“文治”成就的是( )
A.《漢謨拉比法典》 B.《十二銅表法》 C.《查士丁尼法典》 D.《大憲章》
14.某歷史公眾號推出如下參考的書籍,據此判斷,該公眾號研究的主題是( )
A.資產階級革命領導者 B.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
C.反封建壓迫的革命者 D.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
15.研究結果顯示,自1990年以來全世界局部沖突減少了40%;聯合國的預防性外交和其他預防性行動,避免了許多將要發生的戰爭。這說明( )
A.聯合國的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B.聯合國在維護全球安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C.聯合國是處理全球沖突的軍事性組織 D.聯合國能夠解決國際貿易中的各種爭端
第Ⅱ卷
二、辨析改錯(共8分)
16.世界多元多樣,文化多姿多彩。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題,每小題2分,共8分)
【 】(1)公歷的基礎是古羅馬的儒略歷,糾正誤差后,羅馬皇帝以此作為基督教歷法,而儒略歷則以古埃及的陰歷為藍本。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聶耳在延安作曲的《黃河大合唱》氣勢磅礴,表現出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巴比倫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了我們現在使用的“阿拉伯數字”。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再現了法國19世紀早期紛繁復雜的社會圖景。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共20分)
1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0分)
材料一: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水平凈增長曲線圖
材料二:從世界范圍看,明清科技從總體上逐漸從先進轉為落后,而且與西方的差距不斷拉大...讀書是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學的殿堂,沒能產生如同期西歐的天文、數學等近代科技。同時,因受封建制度束縛,人才培養不能和社會生產相結合,推動社會發展。
——《從明清教育解析中國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1)根據材料一,指出我國古代科技在哪一歷史時期達到最高峰?(2分)任舉一例該時期的科技成就并說明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2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科技逐漸落后的原因有哪些?(4分)
(3)綜上,談談中國古代科技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2分)
18.一顆咖啡豆,半部文明史。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0分)
材料
時間階段 咖啡的傳播與演變
9世紀 非洲埃塞俄比亞牧羊人卡爾迪發現咖啡果有提神效果。
15世紀 咖啡傳入阿拉伯半島,蘇菲教徒用咖啡助夜間祈禱,咖啡烘焙與飲用方式初步形成,在宗教儀式推動傳播下,咖啡從食物轉變為飲料,成為伊斯蘭世界的重要飲品。
16世紀 咖啡屋("KavehKanes")出現,成為社交與思想交流中心,咖啡文化雛形形成。
17世紀 咖啡通過海上貿易傳入歐洲,逐漸成為時尚飲品。
18世紀 英國等歐洲國家在美洲開辟咖啡種植園,利用非洲奴隸種植咖啡,咖啡館在歐洲普及。
19世紀 咖啡需求增加,咖啡種植進一步擴大到南美洲等地,巴西等國成為咖啡主要生產國。咖啡價格平民化,咖啡成為工人緩解疲勞的飲品。
20世紀初 咖啡種植技術進一步發展,咖啡成為日常必需品,速溶咖啡(20世紀初)發明。
二戰后 咖啡成為全球性飲品,連鎖品牌興起,第三波咖啡浪潮(精品咖啡)推動咖啡從大宗商品向精品化轉型。美國等國成為咖啡消費大國。
-—整理自(美)威廉《咖啡的世界史》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17、18世紀咖啡傳入歐洲并普及的背景。(2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19世紀咖啡種植進一步擴大的原因。(2分)
(3)綜合以上材料,概括咖啡傳播的特征,并分析推動咖啡成為世界飲品的因素。(6分)
四、活動與探究(12分)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12分)
材料一 世界貿易發展狀況
時期 發展狀況
15世紀—18世紀中期 國際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咖啡、煙草、可可等出現在歐洲市場,歐洲產品在美洲市場銷售。
18世紀中期—20世紀初 世界貿易總額劇增,形成了西歐、北美國家生產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中國被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20世紀以來 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后的10年里,世界貿易總額增加了3倍;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全面參與國際競爭;2006年,金磚國家成立;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
材料二 新華社報道:“俄烏沖突升級后,美國及其盟友對俄羅斯發起制裁,把世界經濟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對國際糧食價格、能源價格造成巨大沖擊,令全球供應鏈‘梗阻’越發嚴重,給艱難復蘇中的世界經濟設置更多障礙。
(1)根據材料一,請圍繞“經濟全球化”,自擬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8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2)材料二說明了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出現了什么現象?針對這一現象,請結合所學,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議。(4分)
試卷第2頁,共17頁安徽省2025年中考歷史押題預測卷01
(考試時間:60分鐘 試卷滿分:70分)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飲冰室合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著作,其中寫道:“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這里的“華夏民族”( )
A.交通便利,創造了眾多的文明成就 B.多元一體,在不斷交往中融合而成
C.源遠流長,由炎帝和黃帝共同創造 D.相對獨立,發祥地受地理因素限制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可知,華夏民族是由各族交錯雜居,在求大同去小異,相互交流、交融的過程中形成的,材料表明華夏族多元一體,在不斷交往中融合而成,B項正確;交通便利有利于華夏族發展,眾多的文明成就是華夏族的貢獻,與材料中強調華夏族的特點不符,排除A項;材料表明“華夏民族”在不斷交往中融合而成,沒有涉及到由炎帝和黃帝共同創造,排除C項;題干材料強調了華夏民族是由各族交錯雜居,在求大同去小異,相互交流、交融的過程中形成華夏族,體現不出發祥地受地理因素限制,排除D項。故選B項。
2.《史記·商君列傳》中說“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這項變法措施有利于( )
A.形成封建小農經濟 B.增強軍隊的戰斗力
C.提高平民社會地位 D.推動分封制的強化
【答案】B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由此判斷這是商鞅變法內容中的“獎勵軍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從而打擊了舊貴族勢力,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使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B項正確;形成封建小農經濟的措施是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排除A項;商鞅變法措施中主要是富國強兵,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與提高平民社會地位無關,排除C項;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推動分封制的瓦解,而非強化,排除D項。故選B項。
3.下列示意圖都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它們具有的相同功能是( )
A.運輸 B.防洪 C.水運 D.灌溉
【答案】D
【詳解】根據圖示和所學知識可知,都江堰具有防洪、灌溉和運輸功能,靈渠具有灌溉和運輸功能,翻車具有灌溉功能。故它們具有的相同的功能是灌溉,D項正確;翻車不具有運輸功能,排除A項;翻車不具有防洪功能,排除B項;翻車不具有水運功能,排除C項。故選D項。
4.習近平主席開創性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11年來,中國已同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成功舉辦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立20多個專業領域多邊合作平臺。2024年,中國與埃及、東帝汶、秘魯等多個國家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規劃,巴西成為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大家庭成員。開辟了陸上絲綢之路的是( )
A.霍去病北擊匈奴 B.張騫通西域
C.班超經營西域 D.甘英出使大秦
【答案】B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西漢漢武帝時期,張騫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陸上絲綢之路開通,B項正確;霍去病北擊匈奴,鞏固了西漢的大一統,與開通絲綢之路無關,排除A項;東漢時期班超經營西域,而絲綢之路是在西漢時開通,排除C項;東漢時期甘英出使大秦,而絲綢之路是是在西漢時開通,排除D項。故選B項。
5.下面是唐朝時期的三幅圖片。這三幅圖片反映的唐朝時期歷史現象是( )
A.社會經濟繁榮 B.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
C.文學藝術豐富多彩 D.社會風氣開放
【答案】D
【詳解】由題干圖片騎馬女子雕塑、弈棋仕女圖、吹排簫樂伎壁畫體現了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唐朝時期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社會充滿活力,當時的一些婦女受過文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弈棋射箭等體育活動,D項正確;材料強調社會風氣開放,不涉及經濟繁榮,比如農業、手工業、商業等,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女性地位較高,娛樂生活豐富,不涉及民族交融,排除B項;材料主題在于女性地位問題,強調社會開放,不是強調文學藝術豐富,比如詩歌、書法、繪畫等,排除C項。故選D項。
6.歷朝歷代對孔子稱謂的變化主要反映了儒學地位的( )
朝代 對孔子的稱謂
春秋戰國 “孔子”“孔夫子”(也就是在姓氏后面加上當時通用的敬稱) “孔丘”(“搖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
漢代 “至圣”“褒成宣尼公”(使其位列頭等爵位)
北魏 “文圣尼父”
隋朝 “先師尼父”
唐朝 “先圣”“文宣王”
宋朝 “衍圣公”“至圣文宣王”(“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元朝 “大成至圣文宣王”
A.歷史變遷 B.不斷衰落 C.至高無上 D.不可撼動
【答案】D
【詳解】根據中國古代歷代帝王對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規格不斷提高圖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儒家學說成為我國兩千多年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圖表主要反映了儒學地位的不可撼動,D項正確;圖表主要是從歷史變遷中去認識儒學的地位,排除A項;圖表主要反映了儒學被歷代王朝所推崇,地位不可撼動,排除B項;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強調儒學地位的高低,而是穩定,排除C項。故選D項。
7.面對新世界之物,國人一開始以“夷”字稱之,如“夷兵”“夷船”等,但隨著社會變化,逐漸為“洋人”“洋貨”“洋布”之類的新詞取代。這反映出( )
A.現代漢語博大精深 B.國人對世界認知的提高
C.白話文已深入人心 D.西方文化徹底占據中國
【答案】B
【詳解】題干材料中中國人對西方的稱呼由“夷”到“洋”的轉變,說明態度從蔑視到追崇,“蔑視”說明當時國人對世界的認知僅限于中國,認為別國都是蠻夷;“追崇”說明國人已經開始正視世界,睜眼認知這個世界,B項正確;漢語自古博大精深,不是從近代開始,排除A項;C和材料關系不大,一個“洋”“夷”看不出白話文的影響,白話文用詞通俗,貼近口語,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D項說法絕對化,西方文化沒有徹底占據中國,排除D項。故選B項。
8.1897年,嚴復在天津創辦了《國聞報》,翻譯《天演論》,介紹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思想;湖南巡撫陳寶箴批準創辦時務學堂,講授變革和民權思想。這些新思想( )
A.結束了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B.闡釋了維新變法的合理性
C.總結了甲午戰敗的必然性 D.推動了新式學堂教育發展
【答案】B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1897年,嚴復在天津創辦了《國聞報》,翻譯《天演論》,介紹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思想;湖南巡撫陳寶箴批準創辦時務學堂,講授變革和民權思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嚴復的《天演論》用“物競天擇”思想說明中國必須變法圖強才能生存,為維新變法提供了理論依據。時務學堂講授變革和民權思想,直接支持維新變法,因此這些新思想闡釋了維新變法的合理性,B項正確;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是在甲午戰爭后(1895年后)開始的,1897年并未結束,且與直接結束列強瓜分無關,排除A項;總結甲午戰敗的必然性更多是直接的政治軍事反思(如洋務運動的局限性),而題干中的新思想并未直接總結戰敗原因,排除C項;時務學堂是新式學堂,但題干問的是“這些新思想”的作用,而非具體教育形式,排除D項。故選B項。
9.下表是對1920年《新青年》第八卷第一號至第四號中發表的與馬克思主義相關的文章及其作者的統計。這反映了( )
卷號 發表文章總篇數 (詩、隨感錄、通信不計) 馬克思主義相關文章篇數 作者
八卷一號 18 5 陳獨秀、李漢俊
八卷二號 15 2 李漢俊、楊明齋
3 中俄通信社、鄭振鐸、李少穆
八卷三號 16 9 袁振英、楊明齋、沈雁冰
八卷四號 26 18 陳獨秀、李大釗、李漢俊、 袁振英、楊明齋
1 H.M.
A.為全民族抗戰提供理論基礎 B.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迅速傳播
C.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熟 D.五四運動已經取得徹底勝利
【答案】B
【詳解】從表格中可以看到,1920 年《新青年》第八卷各號中發表的馬克思主義相關文章數量逐漸增多,且有眾多作者參與撰寫,這充分反映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了迅速傳播 ,B項正確;全民抗戰始于 1937 年七七事變,1920 年時距離全民抗戰還遠,此時《新青年》發表馬克思主義相關文章與為全民抗戰提供理論基礎毫無關聯,排除A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 1920 年時還處于早期傳播階段,尚未達到理論成熟的程度,排除C項;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是在 1919 年,且題干表格主要圍繞《新青年》發表馬克思主義相關文章展開,與五四運動是否取得徹底勝利沒有直接聯系,排除D項。故選B項。
10.20世紀30年代,根據地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都發生了積極變化。《歌唱蘇維埃》《全蘇代表大會歌》《人民政權蘇維埃》《民主的歌兒到處唱》《熱愛人民新政權》《民主政權歌》等諸多紅色歌曲唱遍蘇區。這反映出( )
A.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得到豐富 B.黨的工作重心已經發生轉移
C.革命政權得到了民眾的認可 D.農業合作化運動取得了成功
【答案】C
【詳解】根據題干描述,20世紀30年代蘇區廣泛傳唱的紅色歌曲如《歌唱蘇維埃》《人民政權蘇維埃》等,主要反映了民眾對革命政權的支持和認可。這些歌曲歌頌蘇維埃政權、民主政權和新政權,說明革命政權得到了民眾的認同,C項正確;A項“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得到豐富”與題干中的歌曲內容無直接關聯,材料強調的是民眾的態度,排除A項;“黨的工作重心已經發生轉移”在題干中沒有體現,且材料中的20世紀30年代黨的工作重心仍在農村根據地,排除B項;“農業合作化運動取得了成功”與題干無關,農業合作化運動是新中國成立后的舉措,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11.下圖為19世紀70年代創作的《上海新造鐵路火輪車開往吳淞》,它反映了當時中國( )
A.民眾生活完全西化 B.民族工業飛速發展
C.新舊并呈多元發展 D.風俗習慣發生變化
【答案】C
【詳解】題干圖片中,火車上載滿行人,周圍還匯集了上海的各種交通工具,有馬車、自行車、黃包車,所以整體是當時上海的交通發展新舊交通工具同時存在,也為不同人群提供了多樣的選擇,題干材料反映了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情景,C項正確;民眾生活完全西化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當時民族工業才剛興起,不可能飛速發展,排除B項;圖片反映了上海的交通多元發展,并不代表風俗習慣發生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
12.下表是1953-1955年職工人數和住宅投資數據表(部分),由下表可知,國家旨在( )
時間 住宅投資占全國投資比重 新增住宅資產占新增固定資產比重 中國職工人數(萬人)
1953年 12.4% 12.6% 1856
1954年 9.3% 11.4% 2002
1955年 6.6% 7.1% 2162
A.保障工業化戰略的實施 B.推進社會主義改造步伐
C.調整國民經濟產業結構 D.支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答案】A
【詳解】根據表格內容可知,1953—1955年,雖然中國的職工人數在增加,但新增住宅資產占新增固定資產比重卻在下降,住宅投資占全國投資比重也在下降,說明當時的投資并沒有用于改善職工的居住條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是一五計劃期間,所以這一舉措主要是為了節約資金投資工業化以保障工業化戰略的實施,A項正確;社會主義改造更側重生產關系調整,與住宅投資、職工人數關聯較弱,排除B項;調整產業結構更多指向產業比例調整(調整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題干職工人數和住宅投資數據體現不出調整國民經濟產業結構,排除C項;抗美援朝1953年7月結束,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13.拜占庭帝國的重要性絕非僅僅體現在它的“武功”,更體現在“文治”成就。下列屬于拜占庭帝國“文治”成就的是( )
A.《漢謨拉比法典》 B.《十二銅表法》 C.《查士丁尼法典》 D.《大憲章》
【答案】C
【詳解】根據題干“拜占庭帝國‘文治’成就”和所學知識可知,《查士丁尼法典》是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編纂的一部法典。其把自2世紀初以來歷任羅馬皇帝頒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條例,編成《查士丁尼法典》,C項正確;《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頒布的法律,不是拜占庭帝國的,排除A項;公元前450年左右,羅馬共和國時期,頒布了成文法,因這部法刻在十二塊青銅板上,所以被稱為《十二銅表法》,不是拜占庭帝國的,排除B項;《大憲章》是英國的,不是拜占庭帝國的,排除D項。故選C項。
14.某歷史公眾號推出如下參考的書籍,據此判斷,該公眾號研究的主題是( )
A.資產階級革命領導者 B.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
C.反封建壓迫的革命者 D.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劈波斬浪逐荷夷——鄭成功收復臺灣》《海疆英魂:憶甲午海戰中的鄧世昌和致遠艦》”和所學知識可知,鄭成功收復臺灣抗擊外來侵略,鄧世昌為國捐軀也是反抗外來侵略,這體現了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的斗爭。“《玻利瓦爾:流芳百世的南美解放者》”體現了拉丁美洲反對外來侵略的斗爭,“《章西女王》”體現了印度反對外來侵略的斗爭,因此研究的主題是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B項正確;材料中鄭成功和鄧世昌都屬于地主階級,而非資產階級革命領導者,排除A項;四個人都是反對外來侵略,而非封建壓迫,排除C項;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只是只有玻利瓦爾這一內容,不包括鄭成功、鄧世昌和章西女王,排除D項。故選B項。
15.研究結果顯示,自1990年以來全世界局部沖突減少了40%;聯合國的預防性外交和其他預防性行動,避免了許多將要發生的戰爭。這說明( )
A.聯合國的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B.聯合國在維護全球安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C.聯合國是處理全球沖突的軍事性組織 D.聯合國能夠解決國際貿易中的各種爭端
【答案】B
【詳解】根據“自1990年代以來,全世界沖突減少40%,聯合國的預防性外交和其他預防性行動,避免了許多將發生的戰爭。”可以看出,聯合國的作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在維護全球安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B項正確;聯合國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但材料強調的是其實際成效而非宗旨本身,且選項表述與題干“說明”的側重點不符 ,排除A項;聯合國是影響最大的國際組織,主要通過外交、談判和維和行動介入沖突,且其職能涵蓋經濟、社會等多領域,并非單一軍事組織 ,排除C項;聯合國能夠解決國際貿易中的各種爭端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B項。
第Ⅱ卷
二、辨析改錯(共8分)
16.世界多元多樣,文化多姿多彩。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題,每小題2分,共8分)
【 】(1)公歷的基礎是古羅馬的儒略歷,糾正誤差后,羅馬皇帝以此作為基督教歷法,而儒略歷則以古埃及的陰歷為藍本。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聶耳在延安作曲的《黃河大合唱》氣勢磅礴,表現出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巴比倫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了我們現在使用的“阿拉伯數字”。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再現了法國19世紀早期紛繁復雜的社會圖景。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分) “陰歷”改為“太陽歷”;(1分)
(2)【×】(1分) “聶耳”改為“冼星海”;(1分)
(3)【×】(1分) “古巴比倫人”改為“古印度人”;(1分)
(4)【√】(2分)
【詳解】
(1)根據所學可知,唐古埃及的歷法是太陽歷,它依據天文觀測,以尼羅河泛濫周期等為基礎制定,儒略歷是在其基礎上發展而來 ,并非以古埃及陰歷為藍本。故題干表述錯誤,應把“陰歷”改為“太陽歷”。
(2)根據所學可知,《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詞的大型聲樂套曲,創作于延安時期,體現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精神,聶耳的代表作是《義勇軍進行曲》等。故題干表述錯誤,應把“聶耳”改為“冼星海”。
(3)根據所學可知,從0到9的計數法最初是由古印度人發明創造的,后來經阿拉伯人傳播到歐洲等地區,被稱為 “阿拉伯數字” ,并非古巴比倫人發明。故題干表述錯誤,應把“古巴比倫人”改為“古印度人”。
(4)根據所學可知,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包含眾多小說,描繪了法國19世紀早期社會的方方面面,再現了法國19世紀早期紛繁復雜的社會圖景。故題干表述正確。
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共20分)
1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0分)
材料一: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水平凈增長曲線圖
材料二:從世界范圍看,明清科技從總體上逐漸從先進轉為落后,而且與西方的差距不斷拉大...讀書是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學的殿堂,沒能產生如同期西歐的天文、數學等近代科技。同時,因受封建制度束縛,人才培養不能和社會生產相結合,推動社會發展。
——《從明清教育解析中國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1)根據材料一,指出我國古代科技在哪一歷史時期達到最高峰?(2分)任舉一例該時期的科技成就并說明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2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科技逐漸落后的原因有哪些?(4分)
(3)綜上,談談中國古代科技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2分)
【答案】
(1)歷史時期:北宋(宋代、宋元時期也可得分)。(2分)
舉例:北宋時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宋代制成指南針,開始應用于航海,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2分,任舉1例即可)
(2)原因:八股取士禁錮了思想,阻礙了科技文化的發展;封建制度的束縛,人才培養不能與社會生產相結合;文字獄和文化專制政策,禁錮了人們得思想言論,摧殘了人才,嚴重阻礙了科技的發展進步;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等。(4分,任答2點即可)
(3)關系:社會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特定的環境,科技發展推動給社會發展進步。(2分)
【詳解】
(1)歷史時期:根據材料一“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水平凈增長曲線圖”可知,公元1000年左右是北宋或宋代、宋元時期。
舉例:任舉一例加以說明,結合所學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可知,北宋時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結合所學指南針應用于航海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的發展可知,宋代制成指南針,開始應用于航海,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
(2)原因:根據材料二“讀書是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學的殿堂”可知,八股取士禁錮了思想,阻礙了科技文化的發展;根據材料二“因受封建制度束縛,人才培養不能和社會生產相結合,推動社會發展”可知,封建制度的束縛,人才培養不能與社會生產相結合;結合所學清朝實行文字獄和文化專制政策禁錮人們思想和阻礙科技進步可知,文字獄和文化專制政策禁錮了人們得思想言論,摧殘了人才,嚴重阻礙了科技的發展進步;結合所學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中外科技交流可知,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等。
(3)關系:綜上材料從社會發展影響科技進步或科技進步會影響社會發展的角度分析可知,社會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特定的環境,科技發展推動給社會發展進步。
18.一顆咖啡豆,半部文明史。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0分)
材料
時間階段 咖啡的傳播與演變
9世紀 非洲埃塞俄比亞牧羊人卡爾迪發現咖啡果有提神效果。
15世紀 咖啡傳入阿拉伯半島,蘇菲教徒用咖啡助夜間祈禱,咖啡烘焙與飲用方式初步形成,在宗教儀式推動傳播下,咖啡從食物轉變為飲料,成為伊斯蘭世界的重要飲品。
16世紀 咖啡屋("KavehKanes")出現,成為社交與思想交流中心,咖啡文化雛形形成。
17世紀 咖啡通過海上貿易傳入歐洲,逐漸成為時尚飲品。
18世紀 英國等歐洲國家在美洲開辟咖啡種植園,利用非洲奴隸種植咖啡,咖啡館在歐洲普及。
19世紀 咖啡需求增加,咖啡種植進一步擴大到南美洲等地,巴西等國成為咖啡主要生產國。咖啡價格平民化,咖啡成為工人緩解疲勞的飲品。
20世紀初 咖啡種植技術進一步發展,咖啡成為日常必需品,速溶咖啡(20世紀初)發明。
二戰后 咖啡成為全球性飲品,連鎖品牌興起,第三波咖啡浪潮(精品咖啡)推動咖啡從大宗商品向精品化轉型。美國等國成為咖啡消費大國。
-—整理自(美)威廉《咖啡的世界史》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17、18世紀咖啡傳入歐洲并普及的背景。(2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19世紀咖啡種植進一步擴大的原因。(2分)
(3)綜合以上材料,概括咖啡傳播的特征,并分析推動咖啡成為世界飲品的因素。(6分)
【答案】
(1)背景: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歐洲社會需求變化;宗教觀念的推動。(2分,任答2點即可)
(2)原因:工業革命推動;咖啡種植與貿易發展;美洲種植園經濟擴張。(2分,任答2點即可)
(3)特征:歷時久、范圍廣;主要產區由非洲轉向拉丁美洲;形成大規模種植體系和供應鏈;生產和消費逐漸全球化;伴隨著文化交流與碰撞。(4分,任答2點即可)
推動因素:工業化與社會需求;技術進步與商業創新;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經濟全球化;飲食文化的轉變等。(2分,任答2點即可)
【詳解】
(1)背景:據材料“17世紀……逐漸成為時尚飲品”并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故新航路開辟是咖啡傳入歐洲的重要背景因素;“18世紀……咖啡館在歐洲普及”并結合所學可知,18世紀歐洲國家正處于殖民擴張的高潮時期,促進了咖啡館在歐洲的普及,殖民擴張是咖啡在歐洲普及的關鍵背景因素之一;“19世紀,咖啡需求增加……咖啡成為工人緩解疲勞的飲品”“20世紀初……咖啡成為日常必需品”并結合所學可知,歐洲社會需求變化是咖啡傳入歐洲并普及的又一重要背景因素;“15世紀,咖啡傳入阿拉伯半島……成為伊斯蘭世界的重要飲品”可知,宗教儀式在咖啡早期傳播中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故宗教觀念的推動是咖啡傳入歐洲并普及的背景因素之一。
(2)原因:據材料“19世紀,咖啡需求增加,咖啡成為工人緩解疲勞的飲品”并結合所學知識,19世紀工業革命深入發展,工廠內長時間、高強度的勞動使得工人急需一種能夠提神醒腦、緩解疲勞的飲品,故工業革命推動是19世紀咖啡種植進一步擴大的重要原因;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在17—18世紀,咖啡種植和貿易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到19世紀,種植技術的不斷改進提高了咖啡的產量和質量,貿易網絡的不斷完善使得咖啡能夠更便捷地進入市場,故咖啡種植與貿易發展是19世紀咖啡種植進一步擴大的原因之一;據材料“18世紀,英國等歐洲國家在美洲開辟咖啡種植園”及“19世紀……巴西等國成為咖啡主要生產國”并結合所學知識美洲種植園經濟發展可知,19世紀美洲種植園的生產效率得到提高,能夠進一步擴大咖啡的種植規模,故美洲種植園經濟擴張是19世紀咖啡種植進一步擴大的原因之一。
(3)特征:據材料中9世紀非洲埃塞俄比亞牧羊人發現咖啡果有提神效果,到二戰后咖啡成為全球性飲品,可得出咖啡傳播歷時久的特征;據材料中咖啡從非洲起源,先后傳播到阿拉伯半島、歐洲、美洲等世界各地的描述,可得出咖啡傳播范圍廣的特征;據材料中9世紀咖啡在非洲被發現,15世紀傳入阿拉伯半島,18世紀歐洲國家在美洲開辟咖啡種植園,19世紀巴西等國成為咖啡主要生產國的信息,可得出咖啡主要產區由非洲轉向拉丁美洲的特征;據材料中18世紀歐洲國家在美洲開辟咖啡種植園,利用非洲奴隸種植咖啡,以及后續咖啡貿易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可得出咖啡形成大規模種植體系和供應鏈的特征;據材料中二戰后咖啡成為全球性飲品,咖啡種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描述,可得出咖啡生產和消費逐漸全球化的特征;據材料中15世紀咖啡在阿拉伯半島與宗教儀式相結合,16世紀咖啡屋成為社交與思想交流中心,可得出咖啡傳播伴隨著文化交流與碰撞的特征;推動因素:據材料“19世紀,咖啡需求增加,咖啡成為工人緩解疲勞的飲品”及“20世紀初,咖啡成為日常必需品”,結合所學知識工業化發展和社會結構變化可知,技術進步與商業創新是推動咖啡成為世界飲品的因素之一;結合所學知識世界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變化可知,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是推動咖啡成為世界飲品的因素之一;結合所學知識經濟全球化發展歷程可知,經濟全球化是推動咖啡成為世界飲品的因素之一;據材料中咖啡在不同地區從與宗教儀式結合,到成為社交飲品,再到被不同文化所接受和融合的描述,結合所學知識飲食文化發展可知,飲食文化的轉變是推動咖啡成為世界飲品的因素之一。
四、活動與探究(12分)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12分)
材料一 世界貿易發展狀況
時期 發展狀況
15世紀—18世紀中期 國際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咖啡、煙草、可可等出現在歐洲市場,歐洲產品在美洲市場銷售。
18世紀中期—20世紀初 世界貿易總額劇增,形成了西歐、北美國家生產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中國被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20世紀以來 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后的10年里,世界貿易總額增加了3倍;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全面參與國際競爭;2006年,金磚國家成立;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
材料二 新華社報道:“俄烏沖突升級后,美國及其盟友對俄羅斯發起制裁,把世界經濟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對國際糧食價格、能源價格造成巨大沖擊,令全球供應鏈‘梗阻’越發嚴重,給艱難復蘇中的世界經濟設置更多障礙。
(1)根據材料一,請圍繞“經濟全球化”,自擬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8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2)材料二說明了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出現了什么現象?針對這一現象,請結合所學,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議。(4分)
【答案】
(1)示例:
觀點: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加強。(2分)
論述:隨著新航路開辟,歐洲國家走上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打破了世界彼此隔絕的狀態,國際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揭開了經濟全球化的序幕;兩次工業革命的開展,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新的交通和通訊工具的出現便利了世界各地的聯系,新一輪的對外擴張推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全球化步伐加快;20世紀以來,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使貿易壁壘進一步減少,促進了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再加之計算機網絡的迅猛發展,將世界各地聯結成一個整體,推動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6分)
(2)現象:逆全球化或全球化受阻。(2分)
建議:順應全球化發展趨勢,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2分)
【詳解】
(1)觀點:根據材料一“國際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世界貿易總額劇增”“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后的10年里,世界貿易總額增加了3倍”可知,世界經濟交流不斷加強,因此,確定觀點為: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加強。論述:可以從新航路開辟、工業革命、世貿組織成立的影響展開論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新航路開辟,歐洲國家走上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打破了世界彼此隔絕的狀態,美洲作物傳入歐洲,國際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早期世界市場,揭開了經濟全球化的序幕;兩次工業革命的開展,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推動西歐、北美成為工業品出口中心,亞非拉國家淪為原料產地,新的交通和通訊工具的出現便利了世界各地的聯系,新一輪的對外擴張推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全球化步伐加快,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20世紀以來,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使貿易壁壘進一步減少,國際貿易規則化,發展中國家參與度提升,促進了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再加之計算機網絡的迅猛發展,將世界各地聯結成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向多極化、合作共贏方向發展,推動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
(2)現象:根據材料二“美國及其盟友對俄羅斯發起制裁,把世界經濟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對國際糧食價格、能源價格造成巨大沖擊”“給艱難復蘇中的世界經濟設置更多障礙”可知,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出現了逆全球化或全球化受阻現象。建議: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順應全球化發展趨勢,反對單邊制裁,維護自由貿易體系。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建立更公平的國際經濟秩序,減少霸權國家對全球經濟的操控。
試卷第2頁,共17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州市| 灵寿县| 平塘县| 敦化市| 芦溪县| 桃源县| 徐州市| 河津市| 当阳市| 旌德县| 怀安县| 老河口市| 古丈县| 武陟县| 六安市| 彭山县| 彭水| 密山市| 内黄县| 云南省| 丰都县| 南木林县| 娱乐| 祁东县| 焦作市| 磴口县| 哈密市| 蕲春县| 海兴县| 康定县| 绥化市| 万宁市| 铜鼓县| 临城县| 苏州市| 鲁山县| 桐梓县| 紫金县| 东乡族自治县| 莱州市| 临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