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安徽省2025年中考歷史押題預測卷02(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安徽省2025年中考歷史押題預測卷02(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簡介

安徽省2025年中考歷史押題預測卷02
(考試時間:60分鐘 試卷滿分:70分)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學對下面圖片所包含的信息進行討論。從中可以得出的正確推斷是( )
神農(炎帝)執耒耜圖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
A.均屬傳說而不可信 B.食物種類十分豐富
C.原始農業開始興起 D.稻作農業高度發達
2.李華同學做讀書筆記時,摘抄了史學家對中國古代某項政治制度的評價。據此判斷,該制度是( )
◆由是天子之尊,非復諸侯之長而為諸侯之君。(王國維) ◆不論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漸醞釀出“大同”觀念來。(錢穆)
A.夏朝的王位世襲制 B.西周的分封制
C.部落聯盟的禪讓制 D.隋唐的科舉制
3.下圖是某朝代形勢圖。其中①處機構設立的歷史意義是(   )
A.有利于絲綢之路的暢通 B.大大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C.導致了人口大規模流動 D.促進漢藏兩族文化交流
4.秦漢時期丞相一職多由一人擔任,隋唐時期三長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當于丞相的官員就更多。這一現象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
A.行政效率顯著提高 B.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
C.官僚體制逐漸完善 D.丞相權力不斷被削弱
5.下圖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數量和人均耕地面積對比圖。這反映了清朝中期( )
A.農業生產恢復 B.人地矛盾突出
C.階級矛盾激化 D.水土流失嚴重
6.如下表中所述,近代新式學堂(部分)的課程設置最能體現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 )
學堂 創辦時間 性質 開設課程
京師同文館 1862年 官辦外語學堂 英、法、俄等外語;天文、算學、國際法;《四書》《五經》
福州船政學堂 1866年 官辦軍事技術學堂 船舶制造、航海技術、機械工程;《圣諭廣訓》
天津水師學堂 1880年 官辦技術學堂 電報原理、線路架設、密碼編譯;《孝經》《論語》
A.全面學習西方改革政治制度 B.改變傳統科舉考試內容
C.學習西方技術維護傳統秩序 D.培養近代軍事指揮人才
7.以下是作家葉圣陶1911年日記的部分內容,日記內容反映了( )
10月12日,課畢后閱報紙,見專電欄中有云,武昌已為革(命)黨所據 14日,急閱報紙,見長沙、重慶均為革(命)黨所據 26日,課畢后閱報紙,如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廣東亦有獨立之說
A.清政府的統治完全終結 B.民主革命形勢迅速發展
C.封建專制被革命黨推翻 D.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8.下列圖片共同反映了( )
A.正面戰場的抗戰 B.敵后戰場的抗戰
C.全民族堅持抗戰 D.東北抗聯的抗戰
9.如表為1861-1895年中國近代報刊業城市分布狀況。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這一時期的中國近代報刊業( )
地點 上海 香港 廣州 廈門 福州 漢口 天津 寧波 合計
外文報刊 41 12 5 2 5 2 3 1 71
中文報刊 45 6 10 3 4 10 2 2 82
合計 86 18 15 5 9 12 5 3 153
A.反映了民族工業的艱難歷程 B.體現了社會變革的時代要求
C.凸顯了思想解放的歷史潮流 D.折射了半殖民地的時代特征
10.下圖為1978-2007年中國進出口總額柱狀圖(單位:億美元),該數據變化最能說明改革開放時期( )
A.計劃經濟體制持續強化 B.市場經濟主導地位正式確立
C.加入世貿組織刺激外貿 D.對外開放政策促進經濟騰飛
11.2025年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發表題為《堅定做變革世界中的建設性力量》的致辭中說:“中國主張大小國家一律平等……每一個國家的聲音都應得到傾聽”。在新中國的外交史上,能體現這一優良傳統的是( )
A.奉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 B.一帶一路的提出
C.“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提出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12.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臘的一項政治制度。而雅典衛城遺址出土的陶片中發現,刻有“地米斯托克利”的名字(地米斯托克利是公元前5世紀雅典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在薩拉米戰役中,他指揮雅典海軍取得了對波斯侵略者的決定性勝利)。此文物可直接印證( )
A.雅典民主制度的運行機制 B.希臘城邦間存在軍事沖突
C.奴隸主貴族可以避免放逐 D.希臘戲劇的創作題材豐富
13.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學者彼特拉克提出:“我不想變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屬于人的那種光榮對我就夠了。”這一現象表明歐洲出現了( )
A.人文主義的思潮 B.“君權神授”的理論
C.三權分立的學說 D.“物競天擇”的觀點
14.一戰期間,飛機首次被用于戰場偵察和轟炸。1944年,諾曼底登陸,盟軍在飛機的支援下在法國的西北部登陸,成千只運兵船和成千架飛機穿過英吉利海峽,支援戰場,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 )
A.科技軍事化改變戰爭面貌 B.工業革命推動了和平發展
C.戰爭促進科學技術民用化 D.飛機的使用決定戰爭勝負
15.二戰以來,半導體產業鏈上游的設備和材料等高端領域被美、歐、日壟斷。近年來,美國多輪制裁中國華為,西方國家鼓吹“脫鉤斷鏈”,企圖通過科技壟斷、技術封鎖、貿易壁壘干擾別國創新發展。對此現象理解最為恰當的是( )
A.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 B.逆經濟全球化現象仍存在
C.中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 D.世界多極化趨勢已經形成
第Ⅱ卷
二、辨析改錯(共8分)
16.制度變革影響社會發展。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題,每小題2分,共8分)
【 】(1)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管仲主持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舉考試,標志著中國歷史上存在約1300年的科舉制度至此壽終正寢。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同年冬起,新解放區分批進行土地改革。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通過《全國勞工關系法》調整農業政策,穩定農產品價格。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共20分)
1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0分)
材料一 從九一八事變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人民孤軍奮戰,在東方開辟了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
——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簡史》
材料二 顧全大局的克制,謀求團結的誠意,求同存異的耐性,再加上恰如其分的揭露和反擊,這一切為會議排除障礙獲得成功打開了道路,也使周恩來受到各國代表的普遍景仰和尊重。陳毅后來向人說:“這是馬列主義外交的典范,是給我們代表團學習得最多的一點。”
——摘編自黃文明《陳毅傳》
(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4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會議”的名稱及其對中國的意義。(4分)
(3)就中國在材料一、二所述歷史事件中的表現,談談你的感悟。(2分)
18.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0分)
材料一 宋代,全國范圍內的驛道系統進一步完善,驛站數量大幅增加,形成了覆蓋全國的交通網絡,尤其是以汴京(今開封)為中心的驛道系統四通八達。元朝時期,驛道系統更加發達,驛站數量達到約1500個,形成了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的輻射狀交通網絡,并建立了完善的“站赤”制度,確保信息傳遞和物資運輸的高效運轉。此外,宋元時期的水路交通也得到了極大發展,大運河的疏浚和擴建使得南北物資交流更加便捷,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也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繁榮。
——據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等
材料二 19世紀中葉,美國開始了大規模的鐵路建設。1860年,美國鐵路總長度約為3萬英里,到1900年,這一數字激增至20萬英里以上。鐵路的迅速發展不僅促進了國內市場的統一,還極大地推動了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鐵路建設帶動了鋼鐵、煤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據[美]福克納《美國經濟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元時期交通發展的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反映的社會發展特點。(4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19世紀中葉以來,美國交通領域變革產生的影響。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變革發生于美國的原因。(4分)
(3)綜合兩則材料,圍繞主題為其擬寫一句宣傳語。(2分)
四、活動與探究(12分)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12分)
材料
歷史人物 名言名句 研學旅行基地
林則徐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福州林則徐紀念館
左宗棠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故人。 湖南岳陽左宗棠紀念館
鄧世昌 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于海,義也,何求生為? 甲午海戰紀念館
譚嗣同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湖南瀏陽譚嗣同紀念館
孫中山 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就是要知道怎么樣愛國。 南京孫中山紀念館
陳獨秀 科學與民主,是人類社會進步之兩大主要動力。 安徽安慶陳獨秀紀念館
(1)請選出在制度探索中做出努力的歷史人物并寫出對應歷史人物的一件重要史事。(4分)
(2)請從表格中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加以論述。(8分,要求:表述準確,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試卷第2頁,共17頁安徽省2025年中考歷史押題預測卷02
(考試時間:60分鐘 試卷滿分:70分)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學對下面圖片所包含的信息進行討論。從中可以得出的正確推斷是( )
神農(炎帝)執耒耜圖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
A.均屬傳說而不可信 B.食物種類十分豐富
C.原始農業開始興起 D.稻作農業高度發達
【答案】C
【詳解】根據圖片可知神農氏教民耕作,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說明原始農業開始興起,C項正確;傳說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不能說傳說就不可信,排除A項;材料中只有稻谷一種食物,不能說明食物種類豐富,排除B項;河姆渡遺址出土稻谷和骨耜只能說明當時有稻作農業,但“高度發達”表述不準確,當時處于原始農業階段,生產水平有限,排除D項。故選C項。
2.李華同學做讀書筆記時,摘抄了史學家對中國古代某項政治制度的評價。據此判斷,該制度是( )
◆由是天子之尊,非復諸侯之長而為諸侯之君。(王國維) ◆不論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漸醞釀出“大同”觀念來。(錢穆)
A.夏朝的王位世襲制 B.西周的分封制
C.部落聯盟的禪讓制 D.隋唐的科舉制
【答案】B
【詳解】根據題干“由是天子之尊,非復諸侯之長而為諸侯之君”“不論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漸醞釀出‘大同’觀念來”的信息,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制度是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實行分封制加強對疆域統治,將宗親和功臣等封到各地為諸侯,形成了天子、諸侯等貴族等級,B項正確;王位世襲制是國家王位由一個家族世代承襲的制度,是繼“禪讓制”(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之后出現的一種政治制度,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部落聯盟的禪讓制是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將統治權讓給賢能之人的制度,排除C項;隋唐的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選官制度,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
3.下圖是某朝代形勢圖。其中①處機構設立的歷史意義是(   )
A.有利于絲綢之路的暢通 B.大大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C.導致了人口大規模流動 D.促進漢藏兩族文化交流
【答案】A
【詳解】根據圖示”長安“”匈奴“并結合所學可知,題干反映的是西漢形勢圖,西漢在①處設置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保障絲綢之路暢通,A項正確;宋朝設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導致了人口大規模流動主要與少數民族內遷和中原王朝的內亂相關,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文成公主入藏,促進漢藏兩族文化交流,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4.秦漢時期丞相一職多由一人擔任,隋唐時期三長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當于丞相的官員就更多。這一現象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
A.行政效率顯著提高 B.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
C.官僚體制逐漸完善 D.丞相權力不斷被削弱
【答案】B
【詳解】據題干“秦漢時期丞相一職多由一人擔任,隋唐時期三長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當于丞相的官員就更多”和所學知識可知,從秦漢一人任丞相,到隋唐三省長官都是丞相,再到北宋相當于丞相的官員更多,丞相的權力被不斷分散,權力分散后,相權對君權的制約就減弱了,君主能夠更有效地掌控權力,這體現了君主專制在不斷加強,B項正確;丞相人數增多并不一定就意味著行政效率顯著提高,在實際情況中,人數增多可能會導致決策過程更復雜,不一定能提高效率,排除A項;題干主要強調的是丞相權力和任職情況的變化,重點在于君權和相權的關系,而非官僚體制整體的完善,排除C項;丞相權力被削弱只是表面現象,其背后的實質是君主專制的加強,排除D項。故選B項。
5.下圖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數量和人均耕地面積對比圖。這反映了清朝中期( )
A.農業生產恢復 B.人地矛盾突出
C.階級矛盾激化 D.水土流失嚴重
【答案】B
【詳解】根據題干“清朝中期的人口數量和人均耕地面積對比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中期1753年至1851年人口數量逐年增長,人均耕地面積不斷下降,說明隨著人口增長而耕地總量相對不足,導致人地矛盾日益突出,B項正確;人多地少并不能說明農業生產恢復,排除A項;階級矛盾指的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題干中并未涉及,排除C項;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風力、重力及凍融等自然作用和人類活動作用下,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能力遭受破壞和損失的現象,與題干圖示的人多地少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6.如下表中所述,近代新式學堂(部分)的課程設置最能體現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 )
學堂 創辦時間 性質 開設課程
京師同文館 1862年 官辦外語學堂 英、法、俄等外語;天文、算學、國際法;《四書》《五經》
福州船政學堂 1866年 官辦軍事技術學堂 船舶制造、航海技術、機械工程;《圣諭廣訓》
天津水師學堂 1880年 官辦技術學堂 電報原理、線路架設、密碼編譯;《孝經》《論語》
A.全面學習西方改革政治制度 B.改變傳統科舉考試內容
C.學習西方技術維護傳統秩序 D.培養近代軍事指揮人才
【答案】C
【詳解】據題干“英、法、俄等外語;天文、算學、國際法;《四書》《五經》;船舶制造、航海技術、機械工程;《圣諭廣訓》;電報原理、線路架設、密碼編譯;《孝經》《論語》”和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期間近代新式學堂的課程設置由技術課程與傳統經典結合,體現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核心目標,即通過技術革新維護清朝統治,C項正確;洋務派僅學習技術層面,未涉及政治制度變革,且課程中無民主、法治等西方政治學說內容,排除A項;雖然學堂課程包含新內容,但科舉考試仍以八股文和儒家經典為主,未根本改變,排除B項;軍事人才是洋務運動的階段性目標之一,但課程中包含外交、工程等多元內容,且未否定傳統倫理,與培養近代軍事指揮人才的關聯不大,排除D項。故選C項。
7.以下是作家葉圣陶1911年日記的部分內容,日記內容反映了( )
10月12日,課畢后閱報紙,見專電欄中有云,武昌已為革(命)黨所據 14日,急閱報紙,見長沙、重慶均為革(命)黨所據 26日,課畢后閱報紙,如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廣東亦有獨立之說
A.清政府的統治完全終結 B.民主革命形勢迅速發展
C.封建專制被革命黨推翻 D.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答案】B
【詳解】根據題干“武昌己為革(命)黨所據”“見長沙、重慶均為革(命)黨所據”“如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廣東亦有獨立之說”和所學知識可知,日記內容反映的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后,各地紛紛響應,反映了辛亥革命的發展形勢迅猛,民主革命形勢迅速發展,B項正確;1912年清帝退位,清政府的統治完全終結,排除A項;這一時期辛亥革命取得很大進展,但這一時期清帝尚未退位,封建君主專制尚未被革命黨推翻,排除C項;辛亥革命果實后被袁世凱竊取說法正確,但材料沒有體現袁世凱的行動,排除D項。故選B項。
8.下列圖片共同反映了( )
A.正面戰場的抗戰 B.敵后戰場的抗戰
C.全民族堅持抗戰 D.東北抗聯的抗戰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題意可知反映了抗日戰爭中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平型關戰役)、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臺兒莊戰役)、各民族的斗爭(冀中回民支隊)、海外華僑的支援,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全民族的抗戰,C項正確;只有臺兒莊戰役屬于正面戰場的抗戰,排除A項;只有平型關戰役屬于敵后戰場的抗戰,排除B項;東北抗聯的抗戰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
9.如表為1861-1895年中國近代報刊業城市分布狀況。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這一時期的中國近代報刊業( )
地點 上海 香港 廣州 廈門 福州 漢口 天津 寧波 合計
外文報刊 41 12 5 2 5 2 3 1 71
中文報刊 45 6 10 3 4 10 2 2 82
合計 86 18 15 5 9 12 5 3 153
A.反映了民族工業的艱難歷程 B.體現了社會變革的時代要求
C.凸顯了思想解放的歷史潮流 D.折射了半殖民地的時代特征
【答案】D
【詳解】根據題干圖表數據可知,1861-1895年中國近代報刊主要集中在上海、香港、廣州等通商口岸或租界城市。這些城市是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強迫開放的,外國勢力在此設立租界、創辦外文報刊,中文報刊也多在受外國影響較深的區域發展。這種分布反映了近代中國主權喪失、列強勢力滲透的半殖民地特征,D項正確;近代民族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薄弱,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賴,發展艱難,題干中并未體現民族工業的發展,排除A項;中國近代社會變革的具體表現是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事件,與題干報刊無關,排除B項;體現中國近代的思想解放事件包括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等,題干中并未涉及,排除C項。故選D項。
10.下圖為1978-2007年中國進出口總額柱狀圖(單位:億美元),該數據變化最能說明改革開放時期( )
A.計劃經濟體制持續強化 B.市場經濟主導地位正式確立
C.加入世貿組織刺激外貿 D.對外開放政策促進經濟騰飛
【答案】D
【詳解】據題干“1978-2007年中國進出口總額柱狀圖(單位:億美元)”和所學知識可知,從1978—2007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呈現持續快速增長趨勢,這與1978年開始實施的對外開放政策緊密相關,對外開放政策使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交流與合作,極大地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進而推動了經濟騰飛,D項正確;改革開放是對計劃經濟體制的改革與突破,隨著改革開放推進,計劃經濟體制逐漸弱化,而非持續強化,排除A項;市場經濟主導地位正式確立主要側重于國內經濟體制層面,而圖表主要體現的是進出口貿易情況,重點在于對外開放帶來的經濟變化,排除B項;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從圖表數據來看,1978—2001年之前進出口總額也在持續增長,并非只是加入世貿組織后才刺激外貿增長,此選項不能全面解釋圖表中整個時間段的變化情況,排除C項。故選D項。
11.2025年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發表題為《堅定做變革世界中的建設性力量》的致辭中說:“中國主張大小國家一律平等……每一個國家的聲音都應得到傾聽”。在新中國的外交史上,能體現這一優良傳統的是( )
A.奉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 B.一帶一路的提出
C.“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提出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答案】D
【詳解】據題干“中國主張大小國家一律平等……每一個國家的聲音都應得到傾聽”和所學知識可知,這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有關,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包括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其中“平等互利”內容體現了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理念,D項正確;中國奉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體現出中國在外交上獨立自主,但與“大小國家一律平等”無關,排除A項;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并非著重體現國家一律平等理念,排除B項;“一國兩制”基本方針是為解決祖國統一問題提出,針對的是國內問題,和國家間平等理念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12.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臘的一項政治制度。而雅典衛城遺址出土的陶片中發現,刻有“地米斯托克利”的名字(地米斯托克利是公元前5世紀雅典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在薩拉米戰役中,他指揮雅典海軍取得了對波斯侵略者的決定性勝利)。此文物可直接印證( )
A.雅典民主制度的運行機制 B.希臘城邦間存在軍事沖突
C.奴隸主貴族可以避免放逐 D.希臘戲劇的創作題材豐富
【答案】A
【詳解】據題干“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臘的一項政治制度。而雅典衛城遺址出土的陶片中發現,刻有‘地米斯托克利’的名字”可知,雅典衛城遺址出土的陶片記載了陶片放逐法的相關內容,是雅典民主制度的運行機制的表現,A項正確;波斯不屬于希臘城邦,排除B項;題干文物未提及貴族等級,不能說明奴隸主貴族可以避免放逐,排除C項;題干文物與政治有關,不能反映希臘戲劇的創作題材豐富,排除D項。故選A項。
13.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學者彼特拉克提出:“我不想變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屬于人的那種光榮對我就夠了。”這一現象表明歐洲出現了( )
A.人文主義的思潮 B.“君權神授”的理論
C.三權分立的學說 D.“物競天擇”的觀點
【答案】A
【詳解】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文藝復興是14-17世紀歐洲新興資產階級通過弘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反對教會宣揚的陳腐說教,發起的一場嶄新的、促使人們思想解放的文化運動。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它強調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幸福。彼特拉克的話“屬于人的那種光榮對我就夠了”,體現了他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重視,追求人的現實幸福,這正是人文主義思潮的體現,A項正確;“君權神授”理論強調君主的權力是上帝授予的,與題干中強調人的價值不符,排除B項;三權分立學說是啟蒙運動時期孟德斯鳩提出的關于國家權力分配的學說,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彼特拉克無關,排除C項;“物競天擇”觀點是達爾文在生物進化論中提出的,與本題時間和人物均不相符,排除D項。故選A項。
14.一戰期間,飛機首次被用于戰場偵察和轟炸。1944年,諾曼底登陸,盟軍在飛機的支援下在法國的西北部登陸,成千只運兵船和成千架飛機穿過英吉利海峽,支援戰場,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 )
A.科技軍事化改變戰爭面貌 B.工業革命推動了和平發展
C.戰爭促進科學技術民用化 D.飛機的使用決定戰爭勝負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一“一戰期間,飛機首次被用于戰場偵察和轟炸”“成千只運兵船和成千架飛機穿過英吉利海峽,支援戰場,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可知,一戰時飛機首次用于偵察和轟炸,二戰諾曼底登陸時盟軍大規模使用飛機支援,體現科技軍事化逐步成為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使戰爭從傳統的陸海作戰發展為立體化作戰模式,說明科技被用于戰爭后顯著改變了戰爭形態,A項正確;“工業革命推動了和平發展”這一說法與兩次世界大戰的發生相矛盾,排除B項;題干主要表述了飛機的軍事用途,沒有涉及民用化,排除C項;飛機的使用決定戰爭勝負這一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
15.二戰以來,半導體產業鏈上游的設備和材料等高端領域被美、歐、日壟斷。近年來,美國多輪制裁中國華為,西方國家鼓吹“脫鉤斷鏈”,企圖通過科技壟斷、技術封鎖、貿易壁壘干擾別國創新發展。對此現象理解最為恰當的是( )
A.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 B.逆經濟全球化現象仍存在
C.中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 D.世界多極化趨勢已經形成
【答案】B
【詳解】據材料“企圖通過科技壟斷、技術封鎖、貿易壁壘干擾別國創新發展”和所學知識可知,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等形成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而美國制裁華為、西方國家鼓吹 “脫鉤斷鏈”,違背了經濟全球化下加強合作、互聯互通的趨勢,屬于逆經濟全球化現象,B項正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強調的是世界總體的大趨勢是追求和平、促進發展,但材料中美國對華為的制裁以及西方國家 “脫鉤斷鏈” 等行為,體現的是對正常經濟合作和科技交流的破壞,與和平與發展的主題不符,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的限制和干擾,未突出中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表現,排除C項;世界多極化趨勢是在不斷發展,但目前尚未完全形成,且材料內容與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形成沒有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B項。
第Ⅱ卷
二、辨析改錯(共8分)
16.制度變革影響社會發展。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題,每小題2分,共8分)
【 】(1)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管仲主持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舉考試,標志著中國歷史上存在約1300年的科舉制度至此壽終正寢。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同年冬起,新解放區分批進行土地改革。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通過《全國勞工關系法》調整農業政策,穩定農產品價格。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分) “管仲”改為“商鞅”;(1分)
(2)【√】(2分)
(3)【×】(1分) “《中國土地法大綱》”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分)
(4)【×】(1分) “《全國勞工關系法》”改為“《農業調整法》”。(1分)
【詳解】
(1)根據所學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故題干表述錯誤,應把“管仲”改為“商鞅”。
(2)根據所學可知,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舉考試,標志著中國歷史上存在約1300年的科舉制度至此壽終正寢。故題干表述正確。
(3)根據所學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同年冬起,新解放區分批進行土地改革。故題干表述錯誤,應把“《中國土地法大綱》”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4)根據所學可知,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通過《農業調整法》調整農業政策,穩定農產品價格。故題干表述錯誤,應把“《全國勞工關系法》”改為“《農業調整法》”。
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共20分)
1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0分)
材料一 從九一八事變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人民孤軍奮戰,在東方開辟了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
——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簡史》
材料二 顧全大局的克制,謀求團結的誠意,求同存異的耐性,再加上恰如其分的揭露和反擊,這一切為會議排除障礙獲得成功打開了道路,也使周恩來受到各國代表的普遍景仰和尊重。陳毅后來向人說:“這是馬列主義外交的典范,是給我們代表團學習得最多的一點。”
——摘編自黃文明《陳毅傳》
(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4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會議”的名稱及其對中國的意義。(4分)
(3)就中國在材料一、二所述歷史事件中的表現,談談你的感悟。(2分)
【答案】
(1)地位:九一八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在東方開辟抗擊日本法西斯主戰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作出巨大民族犧牲。(4分,任答2點即可)
(2)會議名稱:萬隆會議。(2分)
意義: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周恩來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2分,任答1點即可)
(3)感悟: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積極擔當,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中國人民具有堅韌不拔、團結協作、顧全大局等優秀品質。(2分,任答1點即可)
【詳解】
(1)地位:根據材料一“從九一八事變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人民孤軍奮戰,在東方開辟了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可得出,九一八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在東方開辟抗擊日本法西斯主戰場;根據材料一“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可得出,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根據材料一“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可得出,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作出巨大民族犧牲。故地位:九一八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在東方開辟抗擊日本法西斯主戰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作出巨大民族犧牲。
(2)會議名稱、意義:根據材料二“求同存異的耐性,再加上恰如其分的揭露和反擊……使周恩來受到各國代表的普遍景仰和尊重”并結合所學萬隆會議的知識可知,1955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會上,一些國家的代表由于受帝國主義國家挑撥,當著中國代表的面攻擊共產主義,甚至懷疑中國對鄰國搞“顛覆”活動。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中國代表團還積極開展會外交往,與很多國家的代表團舉行會晤,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故會議名稱:萬隆會議。意義: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周恩來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3)感悟:本題是開放性試題,根據上述材料反映的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新中國成立后參加的萬隆會議,可從中國的擔當、中國人民的品質等角度進行分析,例如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積極擔當,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中國人民具有堅韌不拔、團結協作、顧全大局等優秀品質。
18.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0分)
材料一 宋代,全國范圍內的驛道系統進一步完善,驛站數量大幅增加,形成了覆蓋全國的交通網絡,尤其是以汴京(今開封)為中心的驛道系統四通八達。元朝時期,驛道系統更加發達,驛站數量達到約1500個,形成了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的輻射狀交通網絡,并建立了完善的“站赤”制度,確保信息傳遞和物資運輸的高效運轉。此外,宋元時期的水路交通也得到了極大發展,大運河的疏浚和擴建使得南北物資交流更加便捷,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也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繁榮。
——據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等
材料二 19世紀中葉,美國開始了大規模的鐵路建設。1860年,美國鐵路總長度約為3萬英里,到1900年,這一數字激增至20萬英里以上。鐵路的迅速發展不僅促進了國內市場的統一,還極大地推動了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鐵路建設帶動了鋼鐵、煤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據[美]福克納《美國經濟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元時期交通發展的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反映的社會發展特點。(4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19世紀中葉以來,美國交通領域變革產生的影響。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變革發生于美國的原因。(4分)
(3)綜合兩則材料,圍繞主題為其擬寫一句宣傳語。(2分)
【答案】
(1)趨勢:驛道系統日趨完善;水路交通發展快;交通網絡的擴展。(2分,任答2點即可)
特點:社會經濟的繁榮和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對外貿易活躍;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加強。(2分,任答2點即可)
(2)影響:促進了國內市場的統一;推動了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帶動了鋼鐵、煤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2分,任答2點即可)
原因:自然條件優越;工業革命的推動;工業化進程加快對高效運輸工具的需求;政府政策和資金支持等。(2分,任答2點即可)
(3)示例:交通織就繁榮路,連接世界創未來。貫通南北,連接世界,交通引領未來。(2分,言之成理即可)
【詳解】
(1)趨勢:據材料“尤其是以汴京(今開封)為中心的驛道系統四通八達”可知,宋代全國范圍內驛道系統進一步完善,驛站數量大幅增加;元朝驛站數量約達 1500 個,形成以大都為中心輻射狀網絡,且建立 “站赤” 制度,驛道系統日趨完善,據材料“宋元時期的水路交通也得到了極大發展,大運河的疏浚和擴建使得南北物資交流更加便捷”可知,宋元時期水路交通發展快,交通網絡的擴展,海上絲綢之路繁榮。
特點:據材料“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也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繁榮”可知,社會經濟的繁榮和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對外貿易活躍,商業繁榮,大運河促進南北物資交流,海上絲綢之路推動對外貿易,交通發展是經濟繁榮的體現,也為經濟交流提供了便利;據所學知識可知,宋元時期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加強,以汴京、大都為中心的驛道系統體現了政治中心對全國的輻射控制能力,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
(2)影響:據材料“鐵路的迅速發展不僅促進了國內市場的統一,還極大地推動了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鐵路建設帶動了鋼鐵、煤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可知,美國交通領域變革促進了國內市場的統一,推動了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帶動了鋼鐵、煤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原因:據所學知識可知,美國位于北美洲中部,東、西兩面分別瀕臨大西洋和太平洋 ,海岸線漫長,多優良港口,自然條件優越,工業革命的推動,為鐵路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和物質基礎,如鋼鐵、機械制造等行業的發展。隨著工業化推進,美國企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需要將產品運往全國各地銷售,傳統運輸方式難以滿足需求,工業化進程加快對高效運輸工具的需求,政府政策和資金支持,通過土地贈予、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鐵路建設。
(3)宣傳語: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材料一涉及的是宋元時期的交通建設,材料二涉及的是美國的交通建設,所以以上材料涉及的主題為交通建設,用簡潔有力的語言為其擬寫一句宣傳語為交通織就繁榮路,連接世界創未來。貫通南北,連接世界,交通引領未來。
四、活動與探究(12分)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12分)
材料
歷史人物 名言名句 研學旅行基地
林則徐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福州林則徐紀念館
左宗棠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故人。 湖南岳陽左宗棠紀念館
鄧世昌 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于海,義也,何求生為? 甲午海戰紀念館
譚嗣同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湖南瀏陽譚嗣同紀念館
孫中山 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就是要知道怎么樣愛國。 南京孫中山紀念館
陳獨秀 科學與民主,是人類社會進步之兩大主要動力。 安徽安慶陳獨秀紀念館
(1)請選出在制度探索中做出努力的歷史人物并寫出對應歷史人物的一件重要史事。(4分)
(2)請從表格中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加以論述。(8分,要求:表述準確,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答案】
(1)歷史人物:譚嗣同、孫中山;(2分)史事:譚嗣同參與戊戌變法;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2分)
(2)示例:
觀點:愛國精神推動社會進步(2分)
論述:林則徐虎門銷煙,彰顯了反抗外來侵略的愛國精神,打擊了英國鴉片販子的囂張氣焰,振奮了民族精神;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為保衛祖國,毅然駕艦直沖敵艦,與敵人同歸于盡,其愛國精神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他們的愛國行動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在近代中國,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挽救民族危亡,拋頭顱、灑熱血,正是這種愛國精神,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6分)
【詳解】
(1)人物及史事:根據題干“在制度探索中做出努力的歷史人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譚嗣同和孫中山無疑是杰出的代表,譚嗣同積極參與戊戌變法,這是一場旨在通過改革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重要嘗試;孫中山則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制度變革,它開啟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新紀元。
(2)觀點及論述: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據表格中內容“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于海,義也,何求生為”可知,都體現了他們強烈的愛國精神,提煉一個觀點:愛國精神推動社會進步。結合史實,選擇“林則徐虎門銷煙”“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奮勇殺敵”等,結合所學史實林則徐虎門銷煙、黃海海戰的意義,進行分析歸納,做到表述準確,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即可。示例:林則徐虎門銷煙,彰顯了反抗外來侵略的愛國精神,打擊了英國鴉片販子的囂張氣焰,振奮了民族精神;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為保衛祖國,毅然駕艦直沖敵艦,與敵人同歸于盡,其愛國精神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他們的愛國行動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在近代中國,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挽救民族危亡,拋頭顱、灑熱血,正是這種愛國精神,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
試卷第2頁,共17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来县| 正阳县| 玉林市| 喜德县| 奇台县| 邻水| 南安市| 桂东县| 肇庆市| 达孜县| 太和县| 咸宁市| 乃东县| 忻城县| 清丰县| 紫金县| 文登市| 大丰市| 天镇县| 南涧| 裕民县| 华阴市| 福安市| 屏东市| 冕宁县| 蚌埠市| 平罗县| 光泽县| 江口县| 新巴尔虎左旗| 湘潭县| 文化| 锡林郭勒盟| 阿巴嘎旗| 佛山市| 西平县| 满洲里市| 三都| 兴安县| 沂源县| 洛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