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安徽省2025年中考歷史押題預測卷03(考試時間:60分鐘 試卷滿分:7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西周時期“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時期則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造成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 B.兼并戰爭使諸侯日益強大C.變法運動削弱周王室力量 D.學術自由使思想空前繁榮2.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墓葬變化對比表。據此可知改革( )改革前北魏墓 改革后北魏墓殉葬牲畜 牛、羊、馬 豬、狗、雞、羊等家畜陶俑墓葬形制 梯形豎穴土坑慕(鮮卑族傳統) 弧邊方形磚室慕(仿東漢)壁畫裝飾 狩獵、宴飲、打場、采桑等場景 儒家“孝悌”“升仙”等內容A.結束了南北分裂割據的局面 B.促進了民族交融C.推動了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 D.提高了文人地位3.下圖為唐高宗章懷太子墓的壁畫《馬球圖》,描繪了唐代宮廷中開展馬球運動的場景。作為史料,參 賽者在馬球場上相互配合,馳騁拼搏。該圖可用于說明唐代( )A.對外交往成效顯著 B.宮廷生活奢靡無度C.市民生活豐富多彩 D.社會風氣剛勁豪邁4.同學們圍繞“宋代都市生活”編排歷史劇,下列可以出現在劇本里的情景是( )A.雜劇演出遍及南北 B.瓦子里表演蹴鞠C.瓦子里的攤位售賣玉米 D.勾欄里表演昆曲5.同學在閱讀教材時摘錄了以下兩段材料。兩段材料共同體現了統治者( )明朝 (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 ——《明太祖實錄》清朝 (軍機大臣)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 ——趙翼《檐曝雜記》A.整頓地方吏治 B.強化君主專制C.組織軍民抗倭 D.實行閉關鎖國6.地圖是學習歷史的重要資料。從圖中可以獲取的歷史信息是( )A.地主階級的探索 B.維新派挽救危亡的努力C.農民階級的抗爭 D.革命派推翻清朝的過程7.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提道:“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帶有近代意義的對外戰爭。其主要標志是海軍的出場與角逐……決戰是在黃海海面上進行的。”材料所述“戰爭”的失敗( )A.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B.使列強在中國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C.圓明園在這次戰爭期間遭到破壞D.沙俄趁機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8.下圖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他們在這一時期提出的口號是( )A.民主科學 B.變法圖強 C.民主共和 D.自強求富9.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下列有關抗日戰爭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最大的一場勝仗B.平型關大捷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C.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沒有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任何援助D.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空前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10.史料是認識歷史的主要依據。下圖史料可用于研究( )土地所有權證(1950年11月17日)A.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B.農業生產合作化運動C.土地改革的成功實施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1.對比下圖中2001年和2010年的數據,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發生變化主要是由于( )A.開發開放上海浦東 B.建立海南經濟特區C.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開始開放沿海城市12.下表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大事件(部分),據表可知中國( )時間 重大事件1956年 成立了負責導彈技術研究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973年 農業科學家袁隆平成功培育秈型雜交水稻2002年 中國科學家成功制造出首枚高性能通用CPU——龍芯一號2024年 廣東青年梁文峰開發了DeepSeek人工智能大模型A.重視自主研發 B.積極開展外交C.主張國際合作 D.主導全球發展13.法國大革命期間頒布的《人權宣言》宣告了“財產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除了在有明顯的公共需要,法律上得到確定和先前規定的損失賠償是公正的情況下,沒有一個人應當被剝奪這種權利。”這一規定從本質上反映出該宣言( )A.明確人人平等原則 B.確立主權在民C.維護資產階級利益 D.打擊封建專制14.“新質生產力”是2024年網絡流行詞。在世界近現代史上,有一項科技創新引發了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催生了新質生產力,促使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飛躍,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這一科技創新是( )A.珍妮機的發明 B.蒸汽機的廣泛應用C.電力的廣泛應用 D.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15.觀察《1951-1991年美、日、西歐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重變化表》,據此可概括日本、西歐經濟發展呈現的共同特點是( )A.經濟高速增長 B.美國的扶持援助C.先進技術推動 D.多極化趨勢形成第Ⅱ卷二、辨析改錯(共8分)16.生產技術與生產工具的進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題,每小題2分,共8分)【 】(1)西漢時期,宦官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技藝,紙張逐漸成為人們使用的書寫材料。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朝時發明和推廣的耕具筒車,適于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農業耕作的效率和質量。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世紀60年代開始,洋務派大力引進并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開啟了中國的工業現代化。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46年,英國研制成功第一臺電子計算機,人類開始向高智能化的網絡信息時代邁進。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共20分)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 宋代莊綽《雞肋篇》記載:“昔汴都數百萬家,盡燃石炭,無一家燃薪者”,可見煤炭已成為當時首都汴梁的主要家用燃料。汴梁雖不產煤,但黃河流域煤炭資源豐富,據時人的筆記顯示,汴梁煤炭大多來從以北的相州、懷州等地,通過河流水運和陸路交通運到汴梁地區。考古工作者曾在原屬相州的鶴壁地區發掘一座宋代礦井,井深46米,巷道長達500多米,井下還有完整的排水系統,就其開采規模而言,絲毫不遜色于今天的中型煤礦。(1)根據材料一,歸納宋代汴梁城“盡燃石炭”的有利條件。(4分)材料二 煤炭的開采和使用不僅解決了生產生活中因森林資源有限產生的燃料問題,而且“煤炭燃燒轉化成的蒸汽動力成為適應工業發展的全新動力”,煤炭產業的附加產品煤氣為夜間照明提供了新的能源,企業主借助煤氣燈延長了工人勞動的時間,發明了三班倒的工作模式,擴大了生產車間的規模,增加了機器設備和工人數量。英國人還通過管道將煤氣輸送到城市的大街小巷,點亮了夜間的街道,英國人的夜生活由此變得豐富,消費主義和新型工業化開始滲透到英國人的生活之中。——摘編自潘榮成《近代早期英國能源轉型及其啟示》(2)根據材料二,分析近代英國煤炭廣泛運用的影響。(4分)(3)請用一句話表述上述材料內容的主題線索。(2分)18.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0分)材料一 歐洲諺語:“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圣經》中的耶穌說:“凱撒的物當歸凱撒,上帝的物當歸上帝”。城市與王權結盟……這樣的聯盟也促進了王權的加強,促進了西歐各國加強中央集權、消除封建割據的歷史進程。——摘編自黃健榮《中古西歐城市與王權的盟友關系》材料二 如果英格蘭歷史可以作為世界歷史的借鑒,那么,“中世紀”不僅不是一個黑暗的時代,也不是社會發展兩峰間的低谷,它恰恰是必不可少的、承前啟后的時代。以王權為例,這是一個王權從集中走向分散,又在更高層次上聚合為集中強大的王權的過程,而在后一個層面上即便出現過專制君主,也只可能是有限的專制君主。——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述中世紀西歐王權的特點。(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中世紀”時期的英國國王為何“只可能是有限的專制君主”,并分析其對英國近代政體的確立有何影響。(6分)四、活動與探究(12分)19.某歷史社團組織開展“探尋中外藝術”主題學習活動,請你參與完成下列探究活動。(12分)活動一 【中國古代石窟藝術】同學們為了解中國古代石窟藝術,查閱了以下圖片:(1)根據上述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南北朝時期我國石窟藝術的特點。(4分)活動二 【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作品】同學們在查找文藝復興相關資料時,找到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作品:(2)寫出與米開朗琪羅并稱為文藝復興“美術三杰”的另兩位藝術家的名字。解讀這兩幅雕塑作品的共同價值。(4分)活動三 【聯合國總部花園的雕塑】同學們關注世界和平問題,搜集了以下兩幅圖片:(3)兩幅雕塑作品都矗立在聯合國總部花園內,分別是1959年蘇聯、1988年盧森堡贈送給聯合國的。任選一幅圖片,簡要解讀雕塑內容及寓意。(4分)試卷第2頁,共17頁安徽省2025年中考歷史押題預測卷03(考試時間:60分鐘 試卷滿分:7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西周時期“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時期則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造成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 B.兼并戰爭使諸侯日益強大C.變法運動削弱周王室力量 D.學術自由使思想空前繁榮【答案】A【詳解】根據“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可得出是指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狀況,結合所學可得出從生產力的角度理解其根本原因,即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生產力提高,土地私有制確立,井田制逐步瓦解,出現禮崩樂壞的狀況,A項正確;兼并戰爭使諸侯日益強大是其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項;諸侯的變法也是由于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排除C項;思想方面的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生產力的提高才是根本原因,排除D項。故選A項。2.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墓葬變化對比表。據此可知改革( )改革前北魏墓 改革后北魏墓殉葬牲畜 牛、羊、馬 豬、狗、雞、羊等家畜陶俑墓葬形制 梯形豎穴土坑慕(鮮卑族傳統) 弧邊方形磚室慕(仿東漢)壁畫裝飾 狩獵、宴飲、打場、采桑等場景 儒家“孝悌”“升仙”等內容A.結束了南北分裂割據的局面 B.促進了民族交融C.推動了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 D.提高了文人地位【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墓葬變化對比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前的北魏墓葬帶有明顯的少數民族色彩。改革后北魏墓葬帶有明顯的漢族色彩,說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民族大融合,B項正確;北魏政權只是實現了北方地區的統一,并未結束南北分裂割據局面,排除A項;北魏政權統治區域在北方地區,與推動了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無關,排除C項;題干反映的是民族融合現象,與提高了文人地位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3.下圖為唐高宗章懷太子墓的壁畫《馬球圖》,描繪了唐代宮廷中開展馬球運動的場景。作為史料,參 賽者在馬球場上相互配合,馳騁拼搏。該圖可用于說明唐代( )A.對外交往成效顯著 B.宮廷生活奢靡無度C.市民生活豐富多彩 D.社會風氣剛勁豪邁【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馬球圖》,描繪了唐代宮廷中開展馬球運動的場景作為史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打馬球本是少數民族的娛樂活動,題干內容體現了唐朝時期受西北少數民族習俗影響,喜好騎馬、打球,說明唐代社會風氣充滿活力、剛勁豪邁,D項正確;材料內容體現了唐朝時期受少數民族社會風俗習慣的影響而喜好騎馬打球,沒有體現唐代與對外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內容體現了唐朝是充滿活力、剛健豪邁的社會風氣,不能體現宮廷生活狀態,喜好騎馬打球不能體現腐敗奢靡,排除B項;材料所述內容體現了宮廷中開展的馬球運動,沒有體現市民生活,排除C項。故選D項。4.同學們圍繞“宋代都市生活”編排歷史劇,下列可以出現在劇本里的情景是( )A.雜劇演出遍及南北 B.瓦子里表演蹴鞠C.瓦子里的攤位售賣玉米 D.勾欄里表演昆曲【答案】B【詳解】據材料“宋代都市生活”和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城市中出現了瓦子,瓦子是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里面有各種藝人進行表演,蹴鞠是當時一種受歡迎的娛樂活動,所以瓦子里表演蹴鞠是可以出現在劇本里的情景,B項正確;雜劇在宋代開始流行,但主要是在北方地區,南宋時期雜劇在南方也有發展,但并未遍及南北,“遍及南北” 的說法不符合宋代的實際情況,排除A項;玉米是在明朝時期才傳入中國的,宋代不可能有玉米在瓦子攤位上售賣,排除C項;昆曲發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蘇昆山,在明代得到發展,宋代不可能有昆曲在勾欄里表演,排除D項。故選B項。5.同學在閱讀教材時摘錄了以下兩段材料。兩段材料共同體現了統治者( )明朝 (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 ——《明太祖實錄》清朝 (軍機大臣)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 ——趙翼《檐曝雜記》A.整頓地方吏治 B.強化君主專制C.組織軍民抗倭 D.實行閉關鎖國【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明朝、(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軍機大臣)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廢除宰相制度,清朝設置軍機處,軍機處的職能是上傳下達、跪受筆錄,這兩項措施都加強了君主專制,強化了皇權,B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對皇權的加強,沒有涉及對地方吏治的整頓,排除A項;組織軍民抗倭 是指明朝時期中國軍民聯合抵抗日本海盜和倭寇侵擾的歷史事件,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閉關鎖國政策主要體現了對外政策,指閉關自守,不與外界接觸的一種國家政策,不符合題干表述,排除D項。故選B項。6.地圖是學習歷史的重要資料。從圖中可以獲取的歷史信息是( )A.地主階級的探索 B.維新派挽救危亡的努力C.農民階級的抗爭 D.革命派推翻清朝的過程【答案】C【詳解】據題干地圖和所學知識可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武裝起義,一場農民階級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爆發,隨后攻克永安,一路勝利進軍,于1853年3月,攻占南京,將南京改名為天京,作為都城,隨后進行北伐、西征,北伐失敗,西征取得輝煌勝利,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與圖示一致,C項正確;洋務運動是一場封建地主階級的救亡探索,與圖示不一致,排除A項;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的挽救危亡的努力,與圖示不一致,排除B項;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派推翻清朝的過程,與圖片中相關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7.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提道:“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帶有近代意義的對外戰爭。其主要標志是海軍的出場與角逐……決戰是在黃海海面上進行的。”材料所述“戰爭”的失敗( )A.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B.使列強在中國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C.圓明園在這次戰爭期間遭到破壞D.沙俄趁機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其主要標志是海軍的出場與角逐……決戰是在黃海海面上進行的”和結合所學可知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后,西方列強對中國進行搶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B項正確;《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排除A項;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洗劫了圓明園,排除C項;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沙俄趁機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排除D項。故選B項。8.下圖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他們在這一時期提出的口號是( )A.民主科學 B.變法圖強 C.民主共和 D.自強求富【答案】A【詳解】據題干“新文化運動”和所學知識可知,陳獨秀在中國首次提出民主與科學,后來民主與科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口號,A項正確;“變法圖強”是戊戌變法的主張,排除B項;實現“民主共和”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目標,排除C項;“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的口號,排除D項。故選A項。9.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下列有關抗日戰爭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最大的一場勝仗B.平型關大捷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C.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沒有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任何援助D.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空前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答案】C【詳解】本題是反向選擇題。據所學可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得到蘇聯、美國等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援助,C項符合題意,選擇C項;1938年,李宗仁指揮的臺兒莊戰役是抗日戰爭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平型關大捷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士氣,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反抗侵略以來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空前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10.史料是認識歷史的主要依據。下圖史料可用于研究( )土地所有權證(1950年11月17日)A.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B.農業生產合作化運動C.土地改革的成功實施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答案】C【詳解】據題干“土地所有權證(1950年11月17日)”和所學知識可知,1950年6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明確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完成后,人民政府向農民頒發土地所有證,宣告舊土地契約作廢,C項正確;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1953年開始的“一五計劃”相關,與土地所有權證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農業生產合作化運動與1953年開始的三大改造相關,目的是將農民土地私有制轉變為集體所有制,時間晚于1950年,排除B項;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與1950年的土地證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1.對比下圖中2001年和2010年的數據,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發生變化主要是由于( )A.開發開放上海浦東 B.建立海南經濟特區C.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開始開放沿海城市【答案】C【詳解】觀察圖示可知,2001年之后,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大幅度提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并按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履行自己的權利與義務,標志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已進入了一個更高的階段,將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之中,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從而促進了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大幅度提升,C項正確;1990年建立上海浦東開發區,與題干時間2001年不符,排除A項;1988年建立海南經濟特區,與材料2001年之后中國進出口貿易額關系不大,排除B項;1984年我國開放沿海城市,與題干特指“2001年之后”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2.下表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大事件(部分),據表可知中國( )時間 重大事件1956年 成立了負責導彈技術研究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973年 農業科學家袁隆平成功培育秈型雜交水稻2002年 中國科學家成功制造出首枚高性能通用CPU——龍芯一號2024年 廣東青年梁文峰開發了DeepSeek人工智能大模型A.重視自主研發 B.積極開展外交C.主張國際合作 D.主導全球發展【答案】A【詳解】據題干“下表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大事件(部分),據表可知中國”和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成立負責導彈技術研究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這是我國自主開展導彈技術研究的重要舉措,依靠自身力量發展國防科技。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秈型雜交水稻,是我國農業科學家自主創新的成果,提升了我國農業科技水平。這些事件都充分表明我國重視自主研發,A項正確;表格中列舉的都是我國科技領域的重大事件,沒有涉及外交方面的內容,排除B項;表格中所呈現的科技成果均是我國自身在科技研發上的進展,未體現國際合作相關內容,排除C項;表格只是展示了我國在不同時期的一些科技成果,不能得出我國主導全球發展的結論,該選項夸大了我國科技成果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13.法國大革命期間頒布的《人權宣言》宣告了“財產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除了在有明顯的公共需要,法律上得到確定和先前規定的損失賠償是公正的情況下,沒有一個人應當被剝奪這種權利。”這一規定從本質上反映出該宣言( )A.明確人人平等原則 B.確立主權在民C.維護資產階級利益 D.打擊封建專制【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財產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除了在有明顯的公共需要、法律上得到確定和先前規定的損失賠償是公正的情況下,沒有一個人應當被剝奪這種權利”可知,《人權宣言》宣告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保護私有財產,資產階級財產比較多,維護資產階級利益,C項正確;題干主要闡述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沒有體現出主張人人平等,排除A項;題干主要闡述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沒有體現出提倡主權在民,排除B項;題干主要闡述財產神圣不可侵犯,保護私有財產,沒有涉及反對君主專制,打擊封建專制,排除D項。故選C項。14.“新質生產力”是2024年網絡流行詞。在世界近現代史上,有一項科技創新引發了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催生了新質生產力,促使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飛躍,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這一科技創新是( )A.珍妮機的發明 B.蒸汽機的廣泛應用C.電力的廣泛應用 D.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答案】B【詳解】據題干“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和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瓦特改良后的蒸汽機廣泛應用,提供了穩定且高效的動力來源,使工廠擺脫了對水力和人力的依賴,能夠大規模集中生產。這一創新直接推動了生產方式從手工工場向現代工廠制的轉變,B項正確;珍妮機屬于工業革命早期發明,主要提升紡紗效率,未徹底改變動力來源,排除A項;電力的廣泛應用和內燃機屬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與工廠制度的確立無關,排除CD項。故選B項。15.觀察《1951-1991年美、日、西歐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重變化表》,據此可概括日本、西歐經濟發展呈現的共同特點是( )A.經濟高速增長 B.美國的扶持援助C.先進技術推動 D.多極化趨勢形成【答案】A【詳解】據題干《1951-1991年美、日、西歐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重變化表》和所學知識可知,1951年至1970年間,日本和西歐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顯著增長:日本從1.6%升至9.5%,西歐從20.8%升至28.8%,這直接體現了經濟高速增長的特點,符合題意,A項正確;美國扶持援助是日歐經濟發展的外部因素,但圖表數據未直接體現這一內容,排除B項;先進技術推動是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但圖表無法直接展現技術因素,排除C項;多極化趨勢是政治格局特征,與題干經濟發展特點的要求不符,且圖表未直接體現多極化,排除D項。故選A項。第Ⅱ卷二、辨析改錯(共8分)16.生產技術與生產工具的進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題,每小題2分,共8分)【 】(1)西漢時期,宦官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技藝,紙張逐漸成為人們使用的書寫材料。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朝時發明和推廣的耕具筒車,適于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農業耕作的效率和質量。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世紀60年代開始,洋務派大力引進并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開啟了中國的工業現代化。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46年,英國研制成功第一臺電子計算機,人類開始向高智能化的網絡信息時代邁進。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分) “西漢”改為“東漢”;(1分)(2)【×】(1分) “筒車”改為“曲轅犁”;(1分)(3)【√】(2分)(4)【×】(1分) “英國”改為“美國”。(1分)【詳解】(1)根據所學可知,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工藝,使紙得到廣泛使用。造紙術的發明,有利于文化的傳播;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故題干表述錯誤,應把“西漢”改為“東漢”。(2)根據所學可知,唐朝時發明和推廣的耕具曲轅犁,適于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農業耕作的效率和質量;筒車是唐朝時期的澆灌工具。故題干表述錯誤,應把“筒車”改為“曲轅犁”。(3)根據所學可知,19世紀60年代,面對內憂外患,洋務派大力引進并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創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開啟了中國的工業現代化。故題干表述正確。(4)根據所學可知,1946年,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莫奇利和埃克特成功的研制第一臺電子計算機,人類開始向高智能化的網絡信息時代邁進。故題干表述錯誤,應把“英國”改為“美國”。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共20分)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 宋代莊綽《雞肋篇》記載:“昔汴都數百萬家,盡燃石炭,無一家燃薪者”,可見煤炭已成為當時首都汴梁的主要家用燃料。汴梁雖不產煤,但黃河流域煤炭資源豐富,據時人的筆記顯示,汴梁煤炭大多來從以北的相州、懷州等地,通過河流水運和陸路交通運到汴梁地區。考古工作者曾在原屬相州的鶴壁地區發掘一座宋代礦井,井深46米,巷道長達500多米,井下還有完整的排水系統,就其開采規模而言,絲毫不遜色于今天的中型煤礦。(1)根據材料一,歸納宋代汴梁城“盡燃石炭”的有利條件。(4分)材料二 煤炭的開采和使用不僅解決了生產生活中因森林資源有限產生的燃料問題,而且“煤炭燃燒轉化成的蒸汽動力成為適應工業發展的全新動力”,煤炭產業的附加產品煤氣為夜間照明提供了新的能源,企業主借助煤氣燈延長了工人勞動的時間,發明了三班倒的工作模式,擴大了生產車間的規模,增加了機器設備和工人數量。英國人還通過管道將煤氣輸送到城市的大街小巷,點亮了夜間的街道,英國人的夜生活由此變得豐富,消費主義和新型工業化開始滲透到英國人的生活之中。——摘編自潘榮成《近代早期英國能源轉型及其啟示》(2)根據材料二,分析近代英國煤炭廣泛運用的影響。(4分)(3)請用一句話表述上述材料內容的主題線索。(2分)【答案】(1)有利條件:黃河流域煤炭資源豐富;發達的水陸交通;先進的挖煤技術等。(4分,答出兩點即可)(2)影響:緩解了能源危機,推動了工業革命,促使蒸汽動力推廣;擴大生產規模,推動生產組織形式和生活方式的革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4分,答出兩點即可)(3)主題線索:煤炭的使用和影響。(2分)【詳解】(1)有利條件:根據材料一“但黃河流域煤炭資源豐富,據時人的筆記顯示,汴梁煤炭大多來從以北的相州、懷州等地”可得出有利條件是黃河流域煤炭資源豐富;根據材料一“通過河流水運和陸路交通運到汴梁地區”可得出有利條件是發達的水陸交通;根據材料一“考古工作者曾在原屬相州的鶴壁地區發掘一座宋代礦井,井深46米,巷道長達500多米,井下還有完整的排水系統,就其開采規模而言,絲毫不遜色于今天的中型煤礦”可得出有利條件是先進的挖煤技術等。(2)影響:根據材料二“煤炭的開采和使用不僅解決了生產生活中因森林資源有限產生的燃料問題,而且‘煤炭燃燒轉化成的蒸汽動力成為適應工業發展的全新動力’”可得出緩解了能源危機,推動了工業革命,促使蒸汽動力推廣;根據材料二“擴大了生產車間的規模,增加了機器設備和工人數量”可得出影響是擴大生產規模,推動生產組織形式和生活方式的革新;根據材料二“英國人還通過管道將煤氣輸送到城市的大街小巷,點亮了夜間的街道,英國人的夜生活由此變得豐富,消費主義和新型工業化開始滲透到英國人的生活之中”可得出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3)主題線索:根據材料一涉及的宋代使用煤炭和材料二煤炭的使用對英國的影響,可得出主題線索是煤炭的使用和影響。18.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0分)材料一 歐洲諺語:“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圣經》中的耶穌說:“凱撒的物當歸凱撒,上帝的物當歸上帝”。城市與王權結盟……這樣的聯盟也促進了王權的加強,促進了西歐各國加強中央集權、消除封建割據的歷史進程。——摘編自黃健榮《中古西歐城市與王權的盟友關系》材料二 如果英格蘭歷史可以作為世界歷史的借鑒,那么,“中世紀”不僅不是一個黑暗的時代,也不是社會發展兩峰間的低谷,它恰恰是必不可少的、承前啟后的時代。以王權為例,這是一個王權從集中走向分散,又在更高層次上聚合為集中強大的王權的過程,而在后一個層面上即便出現過專制君主,也只可能是有限的專制君主。——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述中世紀西歐王權的特點。(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中世紀”時期的英國國王為何“只可能是有限的專制君主”,并分析其對英國近代政體的確立有何影響。(6分)【答案】(1)特點:西歐實行封君封臣制,王權軟弱;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又相互斗爭,后期王權逐漸加強。(4分,答出兩點即可)(2)原因:1215年頒布《大憲章》;確立了“王權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原則。(4分,答出兩點即可)影響:為近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君主立憲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2分)【詳解】(1)特點:根據材料一“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可得出特點是西歐實行封君封臣制,王權軟弱;根據材料一“城市與王權結盟……這樣的聯盟也促進了王權的加強,促進了西歐各國加強中央集權、消除封建割據的歷史進程”可得出特點是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又相互斗爭,后期王權逐漸加強。(2)原因:根據材料二“不僅不是一個黑暗的時代,也不是社會發展兩峰間的低谷,它恰恰是必不可少的、承前啟后的時代。以王權為例,這是一個王權從集中走向分散,又在更高層次上聚合為集中強大的王權的過程,而在后一個層面上即便出現過專制君主,也只可能是有限的專制君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原因是1215年,英格蘭頒布《大憲章》,維護教俗貴族的特權,規定沒有經過協商,國王無權征稅,逐漸確立了“王權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則。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英國形成的這種有限的專制君主,為近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君主立憲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四、活動與探究(12分)19.某歷史社團組織開展“探尋中外藝術”主題學習活動,請你參與完成下列探究活動。(12分)活動一 【中國古代石窟藝術】同學們為了解中國古代石窟藝術,查閱了以下圖片:(1)根據上述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南北朝時期我國石窟藝術的特點。(4分)活動二 【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作品】同學們在查找文藝復興相關資料時,找到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作品:(2)寫出與米開朗琪羅并稱為文藝復興“美術三杰”的另兩位藝術家的名字。解讀這兩幅雕塑作品的共同價值。(4分)活動三 【聯合國總部花園的雕塑】同學們關注世界和平問題,搜集了以下兩幅圖片:(3)兩幅雕塑作品都矗立在聯合國總部花園內,分別是1959年蘇聯、1988年盧森堡贈送給聯合國的。任選一幅圖片,簡要解讀雕塑內容及寓意。(4分)【答案】(1)特點:吸收外來佛教藝術、造型藝術的特點;體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4分,任答兩點即可)(2)名字:達·芬奇;(1分)拉斐爾。(1分)共同價值:體現人文主義精神,代表歐洲文藝復興雕塑藝術最高峰。(2分)(3)解讀:圖片一:雕塑中的男子一手拿著錘子,另一只手拿著他要改鑄為犁的劍,象征著人類要求終結戰爭,把毀滅人類的武器變為創造財富的工具。圖片二:雕塑中的槍管被卷成“8”字形,打上一個結,名曰“打結的手槍”。寓意是制止戰爭,禁止殺戮,表達了人們對和平的向往。(4分,任選一幅圖片解讀即可)【詳解】(1)特點:根據圖片龍門石窟北魏《帝后禮佛圖》可知,帝后禮佛圖反映了皇室成員參與佛教活動的場景,云崗石窟第20窟中的造像是云崗石窟中最大的佛像之一,造像受印度、中亞佛教影響較強,由此看得出,我國石窟藝術吸收外來佛教藝術;根據龍門和云崗石窟畫像雕刻技法精湛,線條流暢等信息可得出造型藝術的特點;龍門石窟佛像棉布柔和,服飾更加飄逸,體現了中原文化的審美傾向,且畫像既保留了北方佛教的莊重,有吸收南方文化的細膩與優雅,因此體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名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達·芬奇、拉斐爾和米開朗琪羅并稱為文藝復興“美術三杰”。共同價值:兩幅作品都是米開朗琪羅的作品,《被縛的奴隸》的價值 《被縛的奴隸》這件作品塑造了一個被綁在石柱上的健壯奴隸身體強烈的動感造型刻畫出不屈的反抗精神,表現出全人類反抗暴政、為自由而戰的崇高美德。作品充分利用了大理石的表現力,保留的粗糙刀痕象征著奴隸的苦難,展現了雕塑家內心激情的真實寫照。該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還深刻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哀悼基督》這件作品以175x195厘米的大理石材質呈現,生動描繪了圣母懷抱著被卸下十字架的基督的場景。圣母的形象典雅而沉靜,年輕而優雅,她的臉上流露出深深的慈愛和對巨大悲痛的莊嚴與平靜的承受。基督的形象同樣令人震撼,軀體松弛垂下,肌肉與皮膚下清晰可見的血管為這具尸體增添了真實感;因此二者都體現人文主義精神,代表歐洲文藝復興雕塑藝術最高峰。(3)解讀:根據題干要求可任選一幅作品,然后圍繞自己選的一幅作品從作品展現的藝術既表的的內容、所寓意的價值角度分析即可。如:圖片一:觀看圖片可知,雕塑中的男子一手拿著錘子,另一只手拿著他要改鑄為犁的劍,結合1959年蘇聯及其創作背景,可得出它象征著人類要求終結戰爭,把毀滅人類的武器變為創造財富的工具。圖片二:雕塑中的槍管被卷成“8”字形,打上一個結,名曰“打結的手槍”。寓意是制止戰爭,禁止殺戮,表達了人們對和平的向往。試卷第2頁,共17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安徽省2025年中考歷史押題預測卷03(原卷版).docx 安徽省2025年中考歷史押題預測卷03(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