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主題六 遺傳與進化專題12 生物的遺傳、變異和進化考情概覽:理解課標要求,把握命題方向,總結出題角度。中考新考法:從新情境、新設問、跨學科等方向洞察中考新考法。真題透視:精選真題,歸類設置,完整展現中考試題的考查形式。要點速記:核心考點必背速記,突破重難點新題特訓:選用最新優質題、創新題,鞏固考點復習效果。課標學業要求 考點 考向 考法1、能夠解釋遺傳信息在生殖過程中完成了傳遞,并控制新個體的生長發育。 2、借助圖示或模型闡明染色體、DNA和基因的關系。 3、運用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闡明基因組成和環境共同決定生物的性狀。 4、通過實例分析,認識到雜交育種、轉基因技術對人類生產生活具有巨大推動作用。 遺傳信息控制生物性狀,并由親代傳遞給子代 考向一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考法1 生物的性狀和相對性狀的概念 考法2 基因、DNA、染色體之間的關系 考法3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考向二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考法1 染色體、DNA、基因及其關系 考法2 基因在親子代之間的傳遞考向三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考法1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以及它們與性狀表現之間的關系 考法2 人類主要的遺傳疾病和優生優育考向四 人的性別遺傳 考法1 染色體的組成和性別遺傳考向五 生物的變異 考法1 變異的概念及實例 考法2 生物的變異類型運用進化與適應的觀點,解釋生物多樣性的原因。 生物的進化 考向六 生物進化的歷程 考法1 生物進化的證據及實例 考法2 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考向七 生物進化的原因 考法1 自然選擇與人工選擇 考法2 用進廢退學說與自然選擇考向八 人類的起源與進化 考法1 人類的進化(聯系生活實際)(2024·江蘇南通·中考真題)我國早在3 000多年前就已經將野生原雞馴化培育成家雞,并逐漸選育出許多優良品種。請回答下列問題。(1)圖1是雞的發育過程示意圖。結構A是 ,其內有細胞核,是胚胎發育的部位。在①-③的發育過程中,發生了細胞的分裂、生長和 。雞蛋在孵化過程中質量 (選填“增加”“減少”或“不變”)。(2)家雞的羽毛有翻毛、輕度翻毛、非翻毛三種表現性狀,如圖2所示。這三種表現性狀由常染色體上的一對基因A、a控制。相關雜交實驗如圖3 所示。①親本非翻毛雞產生的一個生殖細胞中有 個a基因,子代輕度翻毛雞的基因組成是 。②若輕度翻毛雞的雌性和雄性個體相互雜交,產生的子代有 種基因組成,理論上子代中翻毛雞所占的比例為 。【答案】(1) 胚盤 分化 減少(2) 1 Aa 3/三 1/4/25%【知識點】基因在親子代之間的傳遞、鳥卵的結構【分析】在雞卵中,A胚盤是胚胎發育的部位,卵黃和卵白為胚胎發育提供營養物質。當控制某種性狀的一對基因都是顯性基因時表現顯性性狀;當控制某種性狀的一對基因,一個是顯性,一個是隱性時,表現顯性性狀;當控制某種性狀的一對基因都隱性基因時表現隱性性狀。【詳解】(1)在雞蛋中,胚盤是胚胎發育的部位,含有細胞核。發育過程包括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雞蛋在孵化過程中由于水分和物質的消耗,質量減少。(2)① 由圖3可知,非翻毛雞基因型為aa,產生的生殖細胞中含有1個a基因。與AA基因型的翻毛雞雜交,子代表現為輕度翻毛,基因型為Aa。遺傳圖解為:② 輕度翻毛雞基因型為Aa,相互雜交的遺傳圖解為:根據遺傳圖解可知,得到子代基因組成有AA、Aa和aa,共3種。翻毛雞為AA,所以翻毛雞所占的比例為1/4,即25%。(新情境)1.(2024·江蘇鹽城·中考真題)大豐港動物園里的“云兒”(雄性)和“震生”(雌性)是兩只特別受歡迎的大熊貓。下圖為大熊貓的性染色體組成示意圖,其性別決定方式和人類一樣。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云兒”的Y染色體只能傳給“兒子”B.“震生”有兩種類型的性染色體C.“震生”的X染色體只能傳給“女兒”D.后代的性別與“云兒”無關【答案】A【知識點】基因在親子代之間的傳遞、男女染色體的差別、生男生女的機會均等【分析】大熊貓的性別決定方式和人類一樣,即XY型性別決定。雄性個體的性染色體組成為XY,雌性個體的性染色體組成為XX。圖中“云兒”是雄性大熊貓的性染色體;圖中“震生”是雌性大熊貓的性染色體。【詳解】A.“云兒”(雄性XY)的Y染色體一定傳給“兒子”,因為兒子的性染色體組成是XY,其中Y染色體來自父親,A正確。B.“震生”(雌性)的性染色體組成是XX,只有一種類型的性染色體,B錯誤。C.“震生”(雌性XX)的染色體既可以傳給“兒子”也可以傳給“女兒”,因為兒子的性染色體XY中的X來自母親,女兒的性染色體XX其中一條X也來自母親,C錯誤。D.后代的性別與“云兒”有關,因為后代的性別是由親代雙方的性染色體共同決定的。“云兒”作為雄性,提供的精子中含有X或Y染色體,對后代的性別有重要影響,D錯誤。故選A。 考向一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考法1 生物的性狀和相對性狀的概念1.(2024·江蘇宿遷·中考真題)下列描述屬于相對性狀的是( )A.貓的白毛與藍眼B.紫色豌豆花與白色梨花C.人的卷發與黑發D.豌豆的高莖與矮莖【答案】D【知識點】生物的性狀與相對性狀的概念【分析】同種生物的同一性狀常常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如番茄果實的紅色或黃色、家兔毛的黑色或白色、人的雙眼皮或單眼皮等。為了描述方便,遺傳學家把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稱為相對性狀。【詳解】A.貓的白毛與藍眼,是一種生物的兩種性狀,A錯誤。B.豌豆和梨屬于兩種生物,B錯誤。C.人的卷發與黑發,是一種生物的兩種性狀,C錯誤。D.豌豆的高莖與矮莖,是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稱為相對性狀,D正確。故選D。考法2 基因、DNA、染色體之間的關系2.(2024·江蘇南通·中考真題)果蠅是遺傳學研究常用的實驗材料。雌果蠅的性染色體用 XX表示,雄果蠅的性染色體用XY 表示。下圖是果蠅的一個體細胞中染色體的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該果蠅為雄性,有4對常染色體B.圖中染色體共有 5 種形態C.圖中染色體上共有8個基因D.組成染色體的成分都攜帶遺傳信息【答案】B【知識點】基因、DNA、染色體之間的關系、男女染色體的差別【分析】體細胞的染色體中,有一對與性別決定有關,叫做性染色體;其余染色體為常染色體。果蠅的性染色體為XX發育為雌性,果蠅的性染色體為XY發育為雄性。X染色體與Y染色體的形態不同。一條染色體上有一個DNA分子,一個DN分子上有多個基因。【詳解】A.圖中顯示的染色體為 XY,表明該果蠅為雄性。此外,果蠅有3對常染色體,A 錯誤。B. 果蠅的3對常染色體有三種形態,X染色體與Y染色體的形態不同,因此圖中染色體只有5種形態,B正確。C. 一條染色體上有一個DNA分子,一個DN分子上有多個基因。圖中共有4對染色體,有多個基因,不是8個,C錯誤。D. 染色體的成分中有蛋白質和DNA,其中DNA攜帶遺傳信息,蛋白質不含遺傳信息,D錯誤。故選B。3.(2024·江蘇宿遷·中考真題)下圖表示細胞核、染色體、DNA之間的關系。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一個DNA分子上有許多個基因B.②表示DNA,是決定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C.①表示染色體,1條染色體中一般只含有1個DNA分子D.③表示細胞核,是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答案】B【知識點】基因、DNA、染色體之間的關系【分析】圖中①是染色體,②是DNA,③是細胞核。【詳解】AB.②表示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一個DNA分子上包含有多個基因,生物的某個具體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決定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A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C.①表示染色體,是由蛋白質和DNA組成的,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條染色體上一般有一個DNA分子,C不符合題意。D.③表示細胞核,細胞核內有染色體,染色體中有遺傳物質DNA,DNA攜帶著控制細胞生命活動、生物發育和遺傳的遺傳信息。因此,細胞核是細胞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D不符合題意。故選B。易錯易混 1、不要誤認為性狀一定能觀察到:大多數性狀能觀察到,但有些性狀無法用肉眼觀察,如人的血型。 2、相對性狀并不一定只有兩種表現,如植物的花有白色、黃色和紅色三種顏色,則相對性狀有三種表現。 考向二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考法1 基因在親子代之間的傳遞4.(2024·江蘇鹽城·中考真題)雙眼皮的父母生了一個單眼皮的孩子,如果再生一個孩子是單眼皮的概率是( )A.1/2 B.1/4 C.3/4 D.1/8【答案】B【知識點】基因在親子代之間的傳遞【分析】生物的性狀是由一對基因控制的,當控制某種性狀的一對基因都是顯性或一個是顯性、一個是隱性時,生物體表現出顯性基因控制的性狀;當控制某種性狀的基因都是隱性時,隱性基因控制的性狀才會表現出來。【詳解】“一對雙眼皮的夫婦,生了一個單眼皮的男孩”,表明單眼皮是隱性性狀,雙眼皮是顯性性狀。假設控制雙眼皮的基因是A,則控制單眼皮的基因是a。 雙眼皮父母,遺傳給單眼皮男孩的基因一定是a,因此雙眼皮父母的基因組成是Aa。遺傳圖解如圖:從遺傳圖解看出,“如果他們再生一個孩子”,為單眼皮的概率是25%即1/4,ACD錯誤,B正確。故選B。5.(2024·江蘇鹽城·中考真題)大豐港動物園里的“云兒”(雄性)和“震生”(雌性)是兩只特別受歡迎的大熊貓。下圖為大熊貓的性染色體組成示意圖,其性別決定方式和人類一樣。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云兒”的Y染色體只能傳給“兒子”B.“震生”有兩種類型的性染色體C.“震生”的X染色體只能傳給“女兒”D.后代的性別與“云兒”無關【答案】A【知識點】基因在親子代之間的傳遞、男女染色體的差別、生男生女的機會均等【分析】大熊貓的性別決定方式和人類一樣,即XY型性別決定。雄性個體的性染色體組成為XY,雌性個體的性染色體組成為XX。圖中“云兒”是雄性大熊貓的性染色體;圖中“震生”是雌性大熊貓的性染色體。【詳解】A.“云兒”(雄性XY)的Y染色體一定傳給“兒子”,因為兒子的性染色體組成是XY,其中Y染色體來自父親,A正確。B.“震生”(雌性)的性染色體組成是XX,只有一種類型的性染色體,B錯誤。C.“震生”(雌性XX)的染色體既可以傳給“兒子”也可以傳給“女兒”,因為兒子的性染色體XY中的X來自母親,女兒的性染色體XX其中一條X也來自母親,C錯誤。D.后代的性別與“云兒”有關,因為后代的性別是由親代雙方的性染色體共同決定的。“云兒”作為雄性,提供的精子中含有X或Y染色體,對后代的性別有重要影響,D錯誤。故選A。6.(2024·江蘇常州·中考真題)下列四種細胞中,不可能存在Y染色體的是A.精子 B.受精卵 C.卵細胞 D.肌肉細胞【答案】C【知識點】男女染色體的差別、基因在親子代之間的傳遞【分析】人的體細胞內的23對染色體,有一對染色體與人的性別有關,叫做性染色體;男性的性染色體是XY,女性的性染色體是XX。【詳解】人的性別遺傳過程如圖:從性別遺傳圖解看出,受精卵的性染色體是XX或XY,精子的性染色體是X或Y,卵細胞的性染色體是X,男性體細胞的性染色體是XY。因此,綜上分析可知,精子,受精卵和肌肉細胞中可能含有Y染色體,而卵細胞中不可能存Y染色體。故選C。解題技巧 1、體細胞與生殖細胞中染色體、基因的存在方式不同:體細胞中染色體成對存在,基因也成對存在;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成單存在,基因也成單存在。 2、由于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和血小板內無細胞核,所以其中染色體的數量為零。 3、不是所有DNA分子上的片段都是基因: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遺傳效應的片段,不要誤認為是DNA分子上的任何一個片段。 4、在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內,DNA是遺傳物質;但在部分不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部分病毒)體內,RNA是遺傳物質。如艾滋病病毒、煙草花葉病毒、禽流感病毒。 考向三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考法1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以及它們與性狀表現之間的關系1.(2024·江蘇常州·中考真題)某生物興趣小組對人群中耳垂的遺傳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表,請回答下列問題:組別 調查家庭數量 父母性狀 子女性狀父親 母親 有耳垂人數 無耳垂人數甲 1 有耳垂 無耳垂 2 1乙 46 無耳垂 無耳垂 0 56丙 80 無耳垂 有耳垂 45 54丁 284 有耳垂 有耳垂 304 68(1)乙組中父母親無耳垂,后代也為無耳垂,這種現象在生物學上稱為 。(2)在遺傳學上,有耳垂和無耳垂是一對 。根據表中 組可以判斷,有耳垂為 性狀。(3)控制耳垂的基因用A、a表示,甲組中父親的基因型為 ,母親的基因型 ,若該對夫婦再生育一個有耳垂的孩子的概率為 。【答案】(1)遺傳(2) 相對性狀 丁 顯性(3) Aa aa 50%【知識點】生物的性狀與相對性狀的概念、基因在親子代之間的傳遞、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分析】生物體的某些性狀是由一對基因控制的,當細胞內控制某種性狀的一對基因都是顯性或一個是顯性、一個是隱性時,生物體表現出顯性基因控制的性狀;當控制某種性狀的基因都是隱性時,隱性基因控制的性狀才會表現出來。【詳解】(1)遺傳是指親子間在性狀上的相似性,乙組中父母親無耳垂,后代也為無耳垂,這種現象在生物學上稱為遺傳。(2)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叫做相對性狀;有耳垂和無耳垂是人類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因此有耳垂和無耳垂是一對相對性狀.在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過程中,子代個體出現了親代沒有的性狀,則親代個體表現的性狀是顯性性狀,新出現的性狀一定是隱性性狀,由一對隱性基因控制;表中第丁組數據父母都有耳垂,而出現了無耳垂的子女,說明有耳垂是顯性性狀,無耳垂是隱性性狀。(3)在甲組家庭中,父親有耳垂,母親無耳垂,則父親控制耳垂的基因組成有兩種情況:AA或Aa,母親的基因組成是aa;他們生的一個孩子無耳垂,基因組成是aa,這對基因由父母雙方各提供一個,則父親的基因型為Aa,這對夫婦再生育一個有耳垂的孩子的概率為50%,遺傳圖解如下:。2.(2024·江蘇連云港·中考真題)果蠅是遺傳學研究中常用的實驗材料,果蠅的性別決定方式與人類一致。下圖中甲表示雄果蠅體細胞中染色體的組成,乙表示親代兩只直翅果蠅雜交后子代的性狀表現,用A、a分別表示控制顯、隱性性狀的基因。據下圖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1)該雄果蠅精子中染色體的數目為 條。(2)圖乙中,親代都是直翅果蠅,子代中卻出現了卷翅果蠅,這說明 是隱性性狀。子代直翅果蠅中基因組成為Aa的概率是 。【答案】(1)4/四(2) 卷翅【知識點】基因在親子代之間的傳遞、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男女染色體的差別【分析】生物體的某些性狀是由一對基因控制的,而成對的基因往往有顯性和隱性之分,顯性基因是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隱性基因是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當細胞內控制某種性狀的一對基因,一個是顯性、一個是隱性時,只有顯性基因控制的性狀才會表現出來;當控制某種性狀的基因都是隱性基因時,才會表現出隱性性狀。【詳解】(1)果蠅體細胞中含有4對染色體,圖甲所示的雄性果蠅體細胞的染色體組成是3對常染色體+XY。形成精子的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要減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對染色體中的一條分別進入不同的精子中。因此,該雄果蠅精子中染色體的數目為4條。(2)在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過程中,子代個體出現了親代沒有的性狀,則新出現的性狀一定是隱性性狀,親代個體表現的性狀是顯性性狀。親代的基因組成中既有顯性基因,也有隱性基因,是雜合體。可見,圖乙中,親代都是直翅果蠅,子代中卻出現了卷翅果蠅,這說明卷翅是隱性性狀。在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過程中,子代個體中出現了親代沒有的性狀,新出現的性狀一定是隱性性狀,親代的性狀是顯性性狀,親代的基因組成是雜合的。所以,根據圖乙的遺傳規律(親代:直翅×直翅→子代出現:卷翅),可推知直翅是顯性性狀(基因組成為AA或Aa),卷翅是隱性性狀(基因組成為aa)。卷翅子代的基因組成是aa,一個a基因來自父方,一個a基因來自母方,因此直翅親代的基因組成為Aa和Aa,遺傳圖解如下: 可見,子代直翅果蠅中基因組成為Aa的概率是。考法2 男女染色體的差別2.(2024·江蘇南通·中考真題)果蠅是遺傳學研究常用的實驗材料。雌果蠅的性染色體用 XX表示,雄果蠅的性染色體用XY 表示。下圖是果蠅的一個體細胞中染色體的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該果蠅為雄性,有4對常染色體B.圖中染色體共有 5 種形態C.圖中染色體上共有8個基因D.組成染色體的成分都攜帶遺傳信息【答案】B【知識點】基因、DNA、染色體之間的關系、男女染色體的差別【分析】體細胞的染色體中,有一對與性別決定有關,叫做性染色體;其余染色體為常染色體。果蠅的性染色體為XX發育為雌性,果蠅的性染色體為XY發育為雄性。X染色體與Y染色體的形態不同。一條染色體上有一個DNA分子,一個DN分子上有多個基因。【詳解】A.圖中顯示的染色體為 XY,表明該果蠅為雄性。此外,果蠅有3對常染色體,A 錯誤。B. 果蠅的3對常染色體有三種形態,X染色體與Y染色體的形態不同,因此圖中染色體只有5種形態,B正確。C. 一條染色體上有一個DNA分子,一個DN分子上有多個基因。圖中共有4對染色體,有多個基因,不是8個,C錯誤。D. 染色體的成分中有蛋白質和DNA,其中DNA攜帶遺傳信息,蛋白質不含遺傳信息,D錯誤。故選B。3.(2024·江蘇宿遷·中考真題)如果一個性狀總是從父親傳給兒子,又從兒子傳給孫子,那么你可以推測控制這一性狀的基因可能存在( )A.常染色體 B.X染色體上 C.性染色體上 D.Y染色體上【答案】D【知識點】男女染色體的差別【分析】人的體細胞內的23對染色體,有一對染色體與人的性別有關,叫做性染色體;男性的性染色體是XY,女性的性染色體是XX。【詳解】人的性別遺傳過程如圖: 從圖中看出男性傳給兒子的性染色體一定是Y,男性的X染色體一定傳給女兒。因此如果一個性狀總是從父親傳給兒子,又從兒子傳給孫子,可以推測控制這一性狀的基因可能存在Y染色體上,D正確。故選D。4.(2024·江蘇常州·中考真題)下列四種細胞中,不可能存在Y染色體的是A.精子 B.受精卵 C.卵細胞 D.肌肉細胞【答案】C【知識點】基因在親子代之間的傳遞、男女染色體的差別【分析】人的體細胞內的23對染色體,有一對染色體與人的性別有關,叫做性染色體;男性的性染色體是XY,女性的性染色體是XX。【詳解】人的性別遺傳過程如圖:從性別遺傳圖解看出,受精卵的性染色體是XX或XY,精子的性染色體是X或Y,卵細胞的性染色體是X,男性體細胞的性染色體是XY。因此,綜上分析可知,精子,受精卵和肌肉細胞中可能含有Y染色體,而卵細胞中不可能存Y染色體。故選C。5.(2024·江蘇連云港·中考真題)果蠅是遺傳學研究中常用的實驗材料,果蠅的性別決定方式與人類一致。下圖中甲表示雄果蠅體細胞中染色體的組成,乙表示親代兩只直翅果蠅雜交后子代的性狀表現,用A、a分別表示控制顯、隱性性狀的基因。據下圖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1)該雄果蠅精子中染色體的數目為 條。(2)圖乙中,親代都是直翅果蠅,子代中卻出現了卷翅果蠅,這說明 是隱性性狀。子代直翅果蠅中基因組成為Aa的概率是 。【答案】(1)4/四(2) 卷翅【知識點】基因在親子代之間的傳遞、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男女染色體的差別【分析】生物體的某些性狀是由一對基因控制的,而成對的基因往往有顯性和隱性之分,顯性基因是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隱性基因是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當細胞內控制某種性狀的一對基因,一個是顯性、一個是隱性時,只有顯性基因控制的性狀才會表現出來;當控制某種性狀的基因都是隱性基因時,才會表現出隱性性狀。【詳解】(1)果蠅體細胞中含有4對染色體,圖甲所示的雄性果蠅體細胞的染色體組成是3對常染色體+XY。形成精子的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要減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對染色體中的一條分別進入不同的精子中。因此,該雄果蠅精子中染色體的數目為4條。(2)在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過程中,子代個體出現了親代沒有的性狀,則新出現的性狀一定是隱性性狀,親代個體表現的性狀是顯性性狀。親代的基因組成中既有顯性基因,也有隱性基因,是雜合體。可見,圖乙中,親代都是直翅果蠅,子代中卻出現了卷翅果蠅,這說明卷翅是隱性性狀。在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過程中,子代個體中出現了親代沒有的性狀,新出現的性狀一定是隱性性狀,親代的性狀是顯性性狀,親代的基因組成是雜合的。所以,根據圖乙的遺傳規律(親代:直翅×直翅→子代出現:卷翅),可推知直翅是顯性性狀(基因組成為AA或Aa),卷翅是隱性性狀(基因組成為aa)。卷翅子代的基因組成是aa,一個a基因來自父方,一個a基因來自母方,因此直翅親代的基因組成為Aa和Aa,遺傳圖解如下: 可見,子代直翅果蠅中基因組成為Aa的概率是。解題技巧 1、親代傳遞給子代的是控制性狀的基因而不是性狀本身。 2、隱性性狀≠都不能表現出來:當隱性基因和顯性基因組合時,隱性基因控制的性狀表現不出來;當隱性基因與隱性基因組合時,隱性基因所控制的隱性性狀能表現出來。 3、表現型相同≠基因型相同:生物體為顯性性狀時,基因型有兩種情況,如基因型分別為AA、Aa時表現型相同。 4、遺傳的是基因,表現的是性狀。 考向四 人的性別遺傳考法1 遺傳病及其分析(2024·江蘇無錫·中考真題)下列有關色盲的敘述,錯誤的是( )A.色盲是一種遺傳病B.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C.色盲基因是隱性基因D.兒子的色盲基因來自其父親【答案】D【知識點】基因在親子代之間的傳遞【分析】色盲是一種人類常見的伴性遺傳病,由位于X染色體的隱性基因控制;因男性性染色體為XY,僅有一條X染色體,而這條X染色體只能是由其母親提供的,因此兒子的色盲基因只能來自于母親,而不能來自于父親;或者說父親只能把色盲基因傳給女兒。【詳解】A.色盲確實是一種遺傳病,它主要是由于視網膜上視錐細胞內的感光色素異常或不全,導致無法辨別顏色;這種病癥的遺傳方式主要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A正確。B.色盲基因是伴X染色體遺傳的,也就是說,它位于X染色體上,而不是Y染色體上。由于男性只有一個X染色體(來自母親),而女性有兩個X染色體(分別來自父母),所以色盲在男性中的發病率通常高于女性,B正確。C.色盲是由隱性基因控制的遺傳病。只有當個體從父母那里繼承了兩個色盲基因(即雙隱性基因)時,才會表現出色盲癥狀。如果只有一個色盲基因(即雜合子),則個體為色盲基因攜帶者,但本身不表現出色盲癥狀,C正確。D.兒子的色盲基因并非全部來自其父親,而是全部來自其母親。因為男性只有一個X染色體,這個X染色體是母親提供的,而Y染色體是父親提供的,但Y染色體上并不攜帶色盲基因。所以,如果兒子是色盲,那么他的色盲基因一定是從母親那里繼承來的,D錯誤。故選D。(2024·江蘇鹽城·中考真題)下列疾病中可以通過食用加碘鹽來防治的是( )A.地方性甲狀腺腫 B.色盲 C.糖尿病 D.白血病【答案】A【知識點】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及作用、激素的調節作用、遺傳病及其分析【分析】地方性甲狀腺腫是由于飲食中缺碘導致甲狀腺激素合成不足引起的疾病。色盲是一種遺傳病,糖尿病是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疾病,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詳解】A.食用加碘鹽可以補充碘元素,預防和治療由于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狀腺腫,A正確。B.色盲是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遺傳病,食用加碘鹽對其沒有防治作用,B錯誤。C.糖尿病是胰島素分泌不足等原因引起,食用加碘鹽不能防治,C錯誤。D.白血病是造血干細胞的惡性疾病,食用加碘鹽無法防治,D錯誤。故選A。解題技巧 1、精子≠一定含Y染色體:精子有兩種類型,一種含有22條常染色體和1條X染色體;一種含有22條常染色體和1條Y染色體。 2、性染色體并非只存在于生殖細胞中:體細胞、生殖細胞、受精卵內均含有性染色體。 3、生男、生女不取決于女方,取決于哪種類型的精子與卵細胞結合。 4、性別決定的時刻是受精卵形成時,而不是嬰兒出生時。 考向五 生物的變異考法1 變異的概念及實例(2024·江蘇徐州·中考真題)我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談家楨先生對異色瓢蟲色斑的遺傳進行了長期研究。他用黑緣型鞘翅瓢蟲與均色型鞘翅瓢蟲(基因組成分別為AA和aa)雜交,子一代既不表現黑緣型,也不表現均色型,而出現前后緣均呈黑色的新類型,子一代相互交配得到子二代,如下圖所示。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基因A、a是包含遺傳信息的 片段,分別位于細胞核中成對 的相同位置。(2)子一代出現了新類型,在遺傳學上稱為 ;子一代的基因組成是 。(3)理論上,子二代中新類型所占的比例是 。【答案】(1) DNA 染色體(2) 變異 Aa(3)1/2/50%【知識點】基因、DNA、染色體之間的關系、基因在親子代之間的傳遞、變異的概念及實例【分析】基因是包含遺傳信息的DNA片段。位于細胞核中的染色體上,成對存在于染色體的相同位置。【詳解】(1)基因是遺傳信息的基本單位,它決定了生物體的遺傳特性。基因是包含遺傳信息的DNA片段,這些片段在細胞核中成對的染色體上占據相同的位置。染色體是細胞核內的重要結構,它由DNA和蛋白質組成,是遺傳信息的載體。因此,基因A、a就是包含遺傳信息的DNA片段,它們分別位于細胞核中成對的染色體的相同位置。(2)子一代出現了既不同于黑緣型鞘翅瓢蟲(AA),也不同于均色型鞘翅瓢蟲(aa)的新類型,這在遺傳學上被稱為變異。變異是生物進化的重要動力,它使得生物體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根據題意和遺傳規律,我們可以推斷出子一代的基因組成是Aa,這是黑緣型鞘翅瓢蟲(AA)和均色型鞘翅瓢蟲(aa)雜交的結果。(3)子一代的基因組成是Aa,它們相互交配時,會產生三種基因型的后代:AA、Aa和aa,且比例為1:2:1。其中,AA表現為黑緣型,Aa都表現為新類型(前后緣均呈黑色),而aa則表現為均色型。因此,理論上,子二代中新類型所占的比例是50%。遺傳圖解如下:考法2 生物的變異類型1.(2024·江蘇宿遷·中考真題)在自然界中,生物的變異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下列屬于可遺傳變異的是( )A.長跑運動員的心率比一般人低B.一對膚色正常夫婦生育白化病女兒C.無光條件下的韭菜長成黃白色D.籠中養大的老虎不善于抓捕獵物【答案】B【知識點】生物變異的類型和原因【分析】變異是指子代與親代之間的差異及子代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的現象,按照變異的原因可以分為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可遺傳的變異是由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可以遺傳給后代;由環境改變引起的變異,是不遺傳的變異,不能遺傳給后代。【詳解】ACD.長跑運動員的心率比一般人低、無光條件下的韭菜長成黃白色、籠中養大的老虎不善于抓捕獵物,都是由環境變化引起的變異,遺傳物質并沒有發生變化,是不可遺傳的變異,ACD錯誤B.一對膚色正常夫婦生育白化病女兒,是由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的變異,是可遺傳變異,B正確。故選B。2.(2024·江蘇常州·中考真題)下列屬于可遺傳變異的是( )A.整容手術后的雙眼皮B.接受核輻射后而變異的老鼠C.經常鍛煉后肌肉發達D.因水肥充足而顆粒飽滿的水稻【答案】B【知識點】生物變異的類型和原因【分析】可遺傳的變異是由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可以遺傳給后代;僅由環境因素引起的,沒有遺傳物質的發生改變的變異,是不可遺傳的變異,不能遺傳給后代。【詳解】ACD.整容手術后的雙眼皮、經常鍛煉后肌肉發達、因水肥充足而顆粒飽滿的水稻,都是由環境因素引起的,遺傳物質沒有發生變化,不能遺傳給后代,因此都屬于不可遺傳的變異,ACD錯誤。B.接受核輻射后而變異的老鼠,是由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變異,能遺傳給后代,因此屬于可遺傳的變異,B正確。故選B。解題技巧 1、引起可遺傳變異的原因:基因突變(太空椒)、染色體變異(無籽西瓜)、基因重組(同一窩狗的毛色各不相同)。 2、不管是不可遺傳的變異還是可遺傳的變異,其誘因都是外界環境。若沒有引起遺傳物質的變化,這種變異是不可遺傳的,反之是可遺傳的。 3、區分有利變異和不利變異的關鍵是是否對該生物個體自身生存發展有利,而不是是否對人類有利。 4、不要把遺傳病和傳染病混為一談。傳染病是由病原體引起的,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如母親患乙肝,兒子也患乙肝,這不是遺傳現象,乙肝是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考向六 生物進化的歷程考法1 生物進化的證據及實例1.(2024·江蘇無錫·中考真題)下列能夠說明生物進化的證據中,屬于直接證據的是( )A.古代生物的化石B.形態解剖學上的證據C.胚胎學上的證據D.分子生物學上的證據【答案】A【知識點】生物進化的證據及實例【分析】研究生物進化的證據有胚胎學上的,比較解剖學上以及分子生物學上的證據。【詳解】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證據,因為化石是保存在巖層中的古生物遺物和生活遺跡,直接說明了古生物的結構或生活習性。因此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是化石證據,而比較解剖學上的同源器官只是證明了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胚胎學上的證據(如鰓裂)只是說明了古代脊椎動物的原始祖先都生活在水中。這些證據(包括分類學、遺傳學上的證據)的證明面都比較窄,所以能證明生物的進化的最直接證據是化石。故A符合題意。故選A。考法2 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2.(2024·江蘇鹽城·中考真題)下圖為脊椎動物的“進化樹”,圖中的①是( )A.腔腸動物 B.節肢動物 C.軟體動物 D.哺乳動物【答案】D【知識點】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分析】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是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在脊椎動物進化之前,無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是原始單細胞動物→刺胞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等。從進化樹可以看出,①在爬行動物之后。【詳解】A.腔腸動物比較低等,一般生活在水中,身體呈輻射對稱等,與進化樹中①的位置不對應,A錯誤。B.節肢動物是無脊椎動物中較高等的類群,種類繁多、數量龐大,與進化樹中①的位置不對應,B錯誤。C.軟體動物身體柔軟,有外套膜等,與進化樹中①的位置不對應,C錯誤。D.哺乳動物是脊椎動物中較高等的類群,在進化樹中處在爬行動物之后。與進化樹中①的位置對應,D正確。故選D。3.(2024·江蘇鹽城·中考真題)假期里,同學們到鹽城黃海濕地博物館參加研學活動,了解到下列五項事物。按照如下線路圖,它們實際的“出場”順序是( )①丹頂鶴 ②國際濕地城 ③黃魚 ④淤泥質海灘 ⑤抹香鯨A.①→②→③→④→⑤ B.⑤→②→④→③→①C.④→①→③→②→⑤ D.②→④→⑤→①→③【答案】D【知識點】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分析】丹頂鶴(①):是濕地生態系統的典型鳥類,它們經常在濕地環境中覓食和棲息。由于淤泥質海灘為濕地生物提供了棲息地,所以丹頂鶴可能會緊隨其后被介紹。國際濕地城(②):指的是鹽城黃海濕地作為國際重要濕地的地位或相關的保護區域。在介紹了濕地的基本環境和典型生物后,提到濕地的國際地位和相關的保護措施是合理的。黃魚(③):作為濕地生態系統中的水生魚類,可能會在國際濕地城之后被介紹,以展示濕地生態系統中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淤泥質海灘(④):作為濕地生態系統的基礎,淤泥質海灘是濕地形成和生物棲息的起點。抹香鯨(⑤):屬于哺乳類動物,其生殖方式為胎生哺乳。【詳解】由分析可知,合理的出場順序應該是:國際濕地城(②)展示濕地的國際地位和保護措施;淤泥質海灘(④)作為濕地生態系統的起點和基礎;抹香鯨(⑤)作為濕地與海洋生態系統中的哺乳動物;丹頂鶴(①)作為濕地生態系統的典型鳥類;黃魚(③)作為濕地生態系統中的水生生物代表。即:②→④→⑤→①→③,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 考向七 生物進化的原因考法1 自然選擇與人工選擇(2024·江蘇常州·中考真題)下圖是一農田長期使用一種農藥后,害蟲群體數量變化曲線,下列敘述不符合達爾文進化觀點的是( )A.使用農藥后,害蟲產生變異B.害蟲群體中原來就存在抗藥性個體C.隨著農藥的使用害蟲的抗藥性逐漸增強D.害蟲抗藥性越來越強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答案】A【知識點】自然選擇與人工選擇【分析】達爾文把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圖中使用農藥時把一部分害蟲殺死,害蟲群體密度減少;一段時間藥效過后,害蟲大量繁殖,害蟲群體密度增加;再使用農藥又把一部分害蟲殺死,害蟲密度又減少。【詳解】A.變異是普遍存在的,害蟲原來就存在著變異,不是農藥使害蟲產生變異,A錯誤。B.從曲線變化可知,使用農藥時不能把全部害蟲殺死,表明害蟲群體中原來就存在抗藥性個體,B正確。C.使用農藥后,具有抗藥性的害蟲群體存活了下來,并把抗藥性這一性狀遺傳給后代;因此,隨著農藥的使用,害蟲的抗藥性逐漸增強,C正確。D.由分析可知,隨著農藥的使用,害蟲抗藥性越來越強是農藥對害蟲自然選擇的結果,符合達爾文進化觀點,D正確故選A。考法2 用進廢退學說與自然選擇4.(2024·江蘇徐州·中考真題)考古工作者在貴州省安順市發現了目前全球最早的“龍蛋共存”恐龍化石群,豐富了生物進化研究的素材。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化石記錄是生物進化的唯一證據B.恐龍的滅絕與生存環境劇烈變化無關C.恐龍與人類在進化上不具有共同祖先D.地球上現存的生物是經過自然選擇長期進化的結果【答案】D【知識點】生物進化的證據及實例、用進廢退學說與自然選擇學說【分析】恐龍曾經作為地球上的“霸主”達1億多年,但是,它們卻在距今6500萬年前突然神秘的絕滅了。達爾文把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詳解】A.化石記錄是生物進化的重要證據之一,它提供了生物存在、形態和演化歷程的直接或間接證據。然而,生物進化的證據并非僅限于化石記錄,還包括比較解剖學、胚胎學、細胞和分子水平上的證據等,A錯誤。B.恐龍的滅絕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但多數科學家認為與生存環境的劇烈變化有關。這些變化可能包括氣候變遷、地質活動、生態競爭以及可能的天體撞擊等,B錯誤。C. 所有現存生物都共享一個共同的祖先,即生命起源時的第一個細胞。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不同生物分支逐漸演化出各自獨特的形態和特征。恐龍和人類都是生命樹上的不同分支,因此它們在進化上確實具有共同祖先(盡管這個共同祖先可能非常遙遠),C錯誤。D.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主要機制之一。它根據生物的適應性和生存能力來選擇哪些個體能夠繁殖后代并傳遞其遺傳信息。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過程,生物種群逐漸適應其生存環境并演化出各種獨特的特征和行為,D正確。故選D。5.(2024·江蘇南通·中考真題)達爾文從人工選擇的過程及結果中得到啟發,提出自然界存在著與人工選擇相似的過程,即自然選擇。下列生物通過自然選擇形成的是( )A.性格溫和、憨態可掬的寵物犬 B.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金魚C.產奶量高且品質好的奶牛 D.體形與樹枝相似的竹節蟲【答案】D【知識點】用進廢退學說與自然選擇學說【分析】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主要機制,它指的是在生存斗爭中,適應環境的生物體會被保留下來,而不適應環境的則會被淘汰。這是一個長期、緩慢且連續的過程。【詳解】A.性格溫和、憨態可掬這些特征主要是人類通過長期的人工選擇和培育形成的,以滿足人類的審美和陪伴需求。因此,這不是自然選擇的結果,A不符合題意。B.金魚原本是從野生的鯽魚中選育出來的,它們的色彩斑斕和形態各異也是人類長期人工選擇和培育的結果。因此,這同樣不是自然選擇的結果,B不符合題意。C.高產奶量和高品質的奶牛是人類為了滿足對牛奶的需求,通過長期的人工選擇和育種得到的。所以,這也不是自然選擇的結果,C不符合題意。D.竹節蟲的體形與樹枝相似,這是一種典型的保護色或擬態現象。這種特征使它們能夠更好地躲避天敵的捕食,從而提高生存機會。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因為那些體形更接近于樹枝、更容易躲避天敵的竹節蟲更有可能生存下來并繁衍后代,D符合題意。故選D。6.(2024·江蘇連云港·中考真題)枯葉蝶的體形和體色酷似枯葉,用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觀點分析,這是( )的結果A.新陳代謝 B.過度繁殖C.自然選擇 D.人工選擇【答案】C【知識點】用進廢退學說與自然選擇學說【分析】擬態是指一種生物在形態、行為等特征上模擬另一種生物,從而使一方或雙方受益的生態適應現象。 動物具有與其他動物或植物體或非生物體相似的顏色、形態或姿勢稱作擬態。【詳解】枯葉蝶的體形和體色酷似枯葉屬于擬態;擬態指的是一個物種在進化過程中,獲得與另一種成功物種相似的外表,以欺瞞捕獵者遠離物種,或者是引誘獵物靠近物種,有的動物形態和環境相似,如枯葉蝶的身體極像一片樹葉,體色與環境一致,不容易被敵害發現能生存下來;如梟蝴蝶的翅上的圓斑酷似貓頭鷹的眼睛,這樣可以嚇唬鳥類,這種現象屬于擬態。擬態可以防御敵害,以利于保護自己,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故ABD錯誤,C正確 。故選C。7.(2024·江蘇宿遷·中考真題)一種新上市的殺蟲劑在使用初期,對某種害蟲的殺滅效果顯著,但隨著這種殺蟲劑使用次數的增加,該種害蟲的抗藥性逐漸增強,數量也逐漸增多。下列選項中,能夠完整解釋這一現象的是( )A.人工選擇 B.自然選擇 C.遺傳變異 D.生存競爭【答案】B【知識點】用進廢退學說與自然選擇學說【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這就是自然選擇。自然選擇的主要內容是: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達爾文認為:因生存資源有限,生物的過度繁殖引起生存斗爭(生存斗爭包括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斗爭、生物種內的斗爭、生物種間的斗爭)。在生存斗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在生存斗爭中獲勝而生存下去并將這些變異遺傳給下一代;反之,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在生存斗爭中失敗而死亡。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不適應者被淘汰,這就是自然選擇。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進化。【詳解】按照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害蟲的抗藥性的產生機制是這樣的:害蟲在繁殖后代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變異,這些變異中包含具有抗藥性的變異,藥物對害蟲的變異 進行了選擇,具有抗藥性的變異個體生存下來并產生后代,不具有抗藥性變異的個體則被淘汰,這樣,一代代選擇并積累下去,就產生了害蟲抗藥性。所以,害蟲個 體間存在著抗藥性的差異,隨著殺蟲劑的不斷使用,害蟲的抗藥性強這一性狀逐漸得到了選擇和加強,存活下來的個體由于具有了更強的抗藥性,因而殺蟲劑的效果 就越來越差了。故選B。8.(2024·江蘇無錫·中考真題)農業技術人員先后使用兩種殺蟲劑防治農業害蟲,結果如下圖所示,請據圖回答:(1)曲線a呈上升趨勢,表示害蟲的數量 ,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殺蟲劑對害蟲起了 作用,從而使害蟲的耐藥性越來越強。在此過程中,能生存下來的個體一般具有一些微小的 ,即產生耐藥性。(2)從圖中曲線可以看出,在使用殺蟲劑Ⅰ若干年后,某些害蟲還能生存下來,這種適應的形成是 的結果。(3)在使用殺蟲劑Ⅱ后,新的具有 個體重新適應環境,從而害蟲數量會再次增多。【答案】(1) 逐漸增多 選擇 變異(2)自然選擇(3)有利變異【知識點】用進廢退學說與自然選擇學說【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這就是自然選擇。自然選擇的主要內容是: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詳解】(1)曲線a呈上升趨勢,表示害蟲的數量逐漸增加,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殺蟲劑對害蟲起了選擇作用,具有抗藥性(有利變異)的個體生存下來并繁殖后代,經過逐代的積累和加強,從而使害蟲的耐藥性越來越強。在此過程中,能生存下來的個體一般具有一些微小的變異,即產生耐藥性。(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這就是自然選擇。從圖中曲線可以看出,在使用殺蟲劑Ⅰ若干年后,某些害蟲還能生存下來,這種適應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3)在使用殺蟲劑Ⅱ后,新的具有抗藥性變異(有利變異)個體重新適應環境,從而害蟲數量會再次增多,是殺蟲劑Ⅱ對害蟲的抗藥性變異進行了選擇,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考向八 人類的起源與進化考法1 人類的進化1.(2024·江蘇宿遷·中考真題)從森林古猿進化到人,具有決定意義的姿態改變是( )A.使用天然工具 B.直立行走C.制造復雜工具 D.產生語言和意識【答案】B【知識點】人類的進化【分析】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現代類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長臂猿和猩猩。在人類發展和進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腦進一步發達——語言的產生。直立行走是進化發展的基礎,直立行走是人類脫離森林束縛,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礎。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類能夠將前肢解放出來,能使用工具。前肢所從事的活動越來越多,上肢更加靈巧。古猿慢慢的進化成了人類。【詳解】A.使用工具是智能行為的一個標志,顯示了生物體對環境的適應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在古猿進化的早期階段,使用天然工具可能并不是普遍現象,且這種能力可能并不足以推動其進化為現代人類,A不符合題意。B.直立行走不僅是人類與類人猿在姿態上的根本區別,也是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標志著古猿開始適應地面生活,并朝著更加復雜和高級的生物形態進化,B符合題意。C.雖然制造復雜工具是人類進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它并不是進化的起點或決定性因素。相反,它是進化過程中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C不符合題意。D.語言和意識雖然重要,但它們并不是進化的起點或唯一決定因素。在進化的過程中,多個方面的變化和發展共同推動了人類的進化,D不符合題意。故選B。解題技巧 1、蕨類植物不是由苔蘚植物進化來的,而是由藻類植物進化來的。 2、哺乳類不是由鳥類進化來的,而是由爬行類進化來的。 3、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開始于爬行類而不是兩棲類。 4、生物進化的歷程不包括體型由小變大。 5、自然選擇學說:過度繁殖是前提,生存斗爭是手段,遺傳和變異是基礎,適應者生存是結果。 6、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而選擇是定向的,向著適應環境的方向選擇。一、細胞核是遺傳控制中心1、染色體:能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1)組成:DNA和蛋白質;其中DNA才是主要的遺傳物質。(2)每種生物的細胞內染色體的數量是恒定的;在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單存在的。人的體細胞有23對染色體。(3)染色體數量恒定對生物正常生活和傳種接代非常重要,每種生物體內染色體的數目一定,當數目或結構發生變化會得遺傳病如:13對染色體多了一條會得先天性唇裂,第五對染色體缺了一部分會得貓叫綜合征,第21對染色體多了一條會得先天性愚型。(4)細胞核是遺傳信息的中心,染色體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常染色體:與性別決定無關的染色體。(22對)染色體性染色體:與性別決定有關的染色體。(1對。女性用XX表示,男性用XY表示)男:22對+XY體細胞中染色體的表達方式女:22對+XX男:22條+X或22條+Y生殖細胞中染色體的表達方式女:22條+X(5)人類、魚類、兩棲類、哺乳類性別決定方式為XY,鳥、蛾性別決定方式:ZW2、DNA:遺傳信息的載體;雙螺旋結構;其上有很多個基因。3、基因 :DNA上具有特定遺傳信息的片斷,一對等位基因控制一對相對性狀。顯性基因: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用大寫字母表示,A、B、D)基因隱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用小寫字母表示,a、b、d、)AA 、Aa:表現顯性性狀 aa:表現隱性性狀4、 染色體 ﹥DNA﹥基因5、一條染色體上包含一個DNA分子,每個DNA分子包含許多基因。染色體位于細胞核內,DNA是染色體的組成部分,基因位于DNA上。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1、遺傳: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親子之間、子代個體之間的差異。2、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親代基因通過精子、卵細胞(生殖細胞),隨著染色體遺傳給子代,并控制子代的性狀。3、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4、一對等位基因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等位基因存在于同一對染色體相同的位置上。5、相對性狀有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兩種;等位基因有顯性和隱性基因兩種,顯性基因控制顯性性狀,隱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無中生有,有中化無)三、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1.在體細胞中,染色體成對出現,基因也成對出現,位于成對的染色體上。2.形成精子或卵細胞中,染色體減少一半,每對染色體各分出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單個存在。(23對減半成23條)3.遺傳病:由遺傳物質發生改變而引起的或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色盲,血友病、白化病、先天性智力低下、并指、多指、先天性聾啞)一般不能根治,治愈率很低。4.我國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之間禁止結婚。5.禁止近親結婚的原因:來自共同祖先的基因很多,隱性致病基因相遇的機會大大增加。6.優生優育的措施:禁止近親結婚、提倡遺傳咨詢、進行產前診斷。四、人的性別遺傳1.人的體細胞中都有23對染色體,其中22對常染色體,1對性染色體。男:22對+XY 產生兩種精子22條+X或22條+Y 女:22對+XX 產生一種卵細胞22條+X2. 遺傳圖解表現型 顯性性狀︰隱性性狀 = 3︰1基因型 AA : Aa : aa = 1 : 2 : 1五、生物的變異1.變異是普遍存在的。引起變異的原因有基因和環境兩方面。2. 不可遺傳變異:由環境因素引起 有利變異:適應環境,對生存有利可遺傳變異:由基因改變引起 不利變異:不適應環境,對生存不利例外:太空椒可遺傳(環境導致基因改變)1.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①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于某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形成的。 ③通過對鄭氏始孔子鳥化石的研究表明,這種動物既像鳥,又像爬行動物,由此推斷鳥類可能是由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 2.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1)從生活環境考慮,生物進化由水生到陸生。 (2)從結構特點考慮,生物進化由簡單到復雜。 (3)從生物的進化地位考慮,生物進化由低等到高等。 生物進化的原因1.自然選擇:達爾文是自然選擇學說的提出者,生物進化論的奠基人。自然選擇學說包括: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和適者生存。2.生物在繁衍的過程中,會不斷產生變異,只有那些可遺傳的變異有利于生物的進化,是生物進化的基礎。3.生物的變異一般是不定向的,有可能對生物的生存有利,也有可能對生物的生存不利。而自然選擇是定向的,只選擇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淘汰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4.通過自然選擇保留下來的變異并不是永遠都有利于生物生存。5.無論哪一種生物,不論其高等還是低等,簡單還是復雜,都不是生物主動產生定向變異去適應環境,而是環境對這些變異起選擇作用,適應環境的個體能夠生存下來,并繁殖后代。1.圖甲和圖乙分別為人的體細胞和染色體組成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染色體分布于圖甲的③內B.圖甲所示細胞含有23條染色體C.圖乙中的④表示DNA,⑤表示蛋白質D.④上只有1個基因【答案】C【知識點】基因、DNA、染色體之間的關系【分析】圖中①細胞膜,②細胞核,③細胞質,④DNA,⑤蛋白質。【詳解】A.②細胞核中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叫做染色體,A錯誤。B.圖甲為人的體細胞,人的體細胞中含有23對染色體,B錯誤。C.染色體主要是由④DNA分子和⑤蛋白質分子構成的,而且每一種生物細胞內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一定的,C正確。D.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功能單位和結構單位。故④上有多個基因,D錯誤。故選C。2.下列關于基因、DNA和染色體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A.所有細胞中的基因都是成對存在的 B.一個DNA分子上只含有一個基因C.染色體主要由DNA和蛋白質構成 D.每條染色體上都有多個DNA分子【答案】C【知識點】基因、DNA、染色體之間的關系、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的總結【分析】染色體主要是由蛋白質分子和DNA分子構成的,而且每一種生物細胞內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一定的。DNA分子主要存在于細胞核中,是長長的鏈狀結構,外形很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DNA分子上有特定遺傳效應的片段叫做基因,基因決定生物的性狀。【詳解】A.要分情況,一般來說體細胞中的染色體、DNA、基因是成對存在的,而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DNA、基因是成單存在的,故A錯誤。B.一般來說,一條DNA上有許許多多的基因,故B錯誤。C.染色體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質分子構成的,故C正確。D.一般來說,每條染色體上有一個DNA分子,故D錯誤。故選C。3.如圖為人工生產胰島素的過程示意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該過程說明了基因控制性狀 B.該技術利用了細菌繁殖快的特點C.“工程菌”的獲得利用了轉基因技術 D.“工程菌”生產胰島素是不可遺傳的變異【答案】D【知識點】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及相關實驗、生物變異的類型和原因、基因工程和轉基因技術【分析】1.轉基因技術是指運用科學手段從某種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將其轉入另一種生物中,使與另一種生物的基因進行重組,從而產生特定的具有變異遺傳性狀的物質。利用轉基因技術可以改變動植物性狀,培育新品種。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體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可用于醫藥、食品等方面。2.轉基因生物是指把一種生物的某個基因,用生物技術的方法轉入到另一種生物的基因組中,培育出的新類型(或新品種)生物。這種生物和原生物相比,能表現出轉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狀。【詳解】A.由人工生產胰島素的過程示意圖可知,將接有胰島素基因的DNA轉入大腸桿菌,可形成產生胰島素的工程菌,該過程說明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狀,故A正確。B.大腸桿菌是細菌,繁殖方式是分裂生殖,繁殖速度快,故B正確。C.能生產胰島素的“工程菌”是通過把人胰島素基因轉移到大腸桿菌基因組中的生物技術獲得的,這種技術是轉基因技術,故C正確。D.“工程菌”生產胰島素的變異是基因改變引起的,屬于可遺傳的變異,能夠遺傳,故D錯誤。故選D。4.變異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以下屬于不可遺傳變異的是( )A.帶水母熒光基因的小鼠B.無光條件下韭菜葉長成黃白色C.選育獲得的高產奶牛D.近親結婚導致的白化病【答案】B【知識點】生物變異的類型和原因【分析】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指子代與親代之間的差異,子代個體之間的差異的現象。按照變異的原因可以分為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可遺傳的變異是由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可以遺傳給后代;由環境改變引起的變異,是不遺傳的變異,不能遺傳給后代。【詳解】ACD.帶水母熒光基因的小鼠、選育獲得的高產奶牛、近親結婚導致的白化病,此三項都是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可以遺傳給后代,是可遺傳的變異,ACD不符合題意。B.無光條件下韭菜葉長成黃白色,是環境改變引起的變異,遺傳物質沒有改變,是不可遺傳的變異,B符合題意。故選B。5.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描述,錯誤的是( )A.化石是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B.在生物進化樹上,生物之間距離越近,親緣關系越近C.生物進化的主要原因是遺傳變異和環境選擇D.北極熊的定向變異才讓它適應環境【答案】D【知識點】生物變異的類型和原因、生物進化的證據及實例、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分析】化石在地層中出現的順序,是人們研究生物進化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現和地層的形成,有著平行的關系。也就是說,在越古老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簡單,分類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復雜,分類地位越高等,陸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也可找到低等生物化石。【詳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證據,因為化石是保存在巖層中的古生物遺物和生活遺跡。直接說明了古生物的結構或生活習性。因此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是化石證據。A正確。B.“進化樹”反映了動植物進化的大致歷程。在生物進化樹上,生物之間距離越近,親緣關系越近,B正確。C.生物的遺傳、變異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生物進化,C正確。D.變異是不定向的。對于生物自身來說,有的變異有利于它的生存,能夠適應環境,叫做有利變異。如害蟲的抗藥性增強就屬于有利變異;有些變異對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不能適應環境,叫不利變異,D錯誤。故選D。6.科學家在研究種子蕨化石時發現,種子蕨有著蕨類般的葉,但與蕨類植物不同的是,種子蕨是能產生種子的植物。由此可以推測古代蕨類植物進化為( )A.藻類植物 B.種子植物 C.苔蘚植物 D.被子植物【答案】B【知識點】藻類、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生物進化的證據及實例【分析】根據植物的繁殖方式,一般把植物分成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兩大類,其中孢子植物不結種子,但產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包括藻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種子植物是植物界中較高等的一個類群,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詳解】A.藻類植物的種類很多,多數生活在水中,少數生活在陰濕處,有單細胞的,如衣藻,有多細胞的,如海帶、紫菜等,結構簡單,無根、莖、葉的分化,不能產生種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屬于孢子植物,A不符合題意。B.種子蕨是在石炭紀時期演化的重要植物群體,它們有蕨類般的樹葉,但是與真正的蕨類不同。因為種子蕨是帶有種子的植物,這代表它們不像真正的蕨類需要水來繁殖,是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之間的過渡類型。所以種子蕨化石可以作為古代蕨類植物向種子植物進化的典型證據,B符合題意。C.苔蘚植物有莖、葉的分化,但是無根,只有假根,體內無輸導組織,植株矮小,C不符合題意。D.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種器官,種子不裸露,外面有果皮包被,D不符合題意。故選B。7.中國的金魚文化源遠流長,品種繁多,這些金魚品種形成的原因是( )A.人工選擇的結果 B.自然選擇的結果C.過度繁殖的結果 D.定向變異的結果【答案】A【知識點】自然選擇與人工選擇【分析】自然選擇是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不適應者被淘汰。人工選擇是在不同的條件下,原始祖先產生了許多變異,人們根據各自的愛好對不同的變異個體進行選擇,經過若干年的選擇,使選擇的性狀通過遺傳積累加強,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種。自然選擇是自然環境對生物的選擇作用,是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而人工選擇是根據人的需求和喜好進行的選擇。【詳解】人工選擇的方向是人們的需求和喜好;金魚起源于我國,經過長時間培育,品種不斷優化,現在世界各國的金魚都是直接或間接由我國引種的,作為世界上最有文化內涵的觀賞魚,它在國人心中很早就奠定了其國魚之尊貴身份,所以產生這么多金魚品種的原因是人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進行人工選擇的結果,而不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由于金魚體態臃腫,行動緩慢,難以逃避天敵的捕殺以及捕到足夠的食物,在自然界中難免被淘汰。因此,眾多金魚品種的形成是人工選擇的結果。A正確,BCD錯誤。故選A。8.有關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的相關描述中,錯誤的是( )A.原始大氣中有氫、甲烷、氨、氧氣等氣體B.在研究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C.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直立行走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姿態改變D.森林古猿是人類和類人猿的共同祖先【答案】A【知識點】人類的進化、人類的起源【分析】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和各種不同的證據的發現,人們對生命起源的問題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學起源說是被廣大學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說。【詳解】A.原始大氣中沒有氧氣,原始地球上沒有生命。在高溫、雷電、紫外線的作用下,原始大氣中氫、甲烷、氨等氣體合成了簡單的有機物,有機物隨著雨水匯入原始海洋,A錯誤。B.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如卵、糞便等)或生活痕跡(如動物的腳印、爬跡等)由于某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而逐漸形成的。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的證據,B正確。C.直立行走使前肢解放出來,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使自己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獵和御敵能力大大增強,使人類變得越來越強大,故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直立行走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改變,C正確。D.在距今1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泛分布于非、亞、歐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現代類人猿,以樹棲生活為主,另一支卻由于環境的改變慢慢的進化成了人類,可見人類和類人猿的關系最近,是近親,它們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D正確。故選A。 9.生命的起源始于早期的地球,生命的進化是一個非常緩慢和復雜的過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原始大氣的成分中,沒有游離的氧 B.使用語言是人類祖先與猿分界的重要標志C.自然選擇學說合理解釋了生物進化的原因 D.化石為生物的進化提供了直接證據【答案】B【知識點】用進廢退學說與自然選擇學說、生物進化的證據及實例、生命起源的過程、人類的進化【分析】生命起源的學說有很多,其中化學起源說是被廣大學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說。化學起源說將生命的起源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無機小分子生成有機小分子的階段;第二個階段,從有機小分子物質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質;第三個階段,從生物大分子物質組成多分子體系;第四個階段,有機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這就是自然選擇。【詳解】A.在原始地球上,從火山中噴出的氣體,如水蒸氣、氨、甲烷等構成了原始的大氣層,與現在的大氣成分明顯不同的是原始大氣中沒有游離的氧,A正確。B.能直立行走是人類祖先與猿分界的重要標志,B錯誤。C.在自然界中,生物普遍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能夠產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間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為獲取足夠的食物和空間而進行生存斗爭。生物個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在生存斗爭中才容易生存下來,并將這些變異遺傳給下一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被淘汰,因此自然選擇學說合理解釋了生物進化的原因,C正確。D.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等,由于某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漫長的年代和復雜的變化而形成的,化石為生物的進化提供了直接證據,D正確。故選B。二、綜合題10.豌豆是豆科一年生攀援草本作物,根據下列有關豌豆的圖示回答問題。(1)圖1所示為豌豆葉片進行的光合作用過程,其中②表示的是 。圖2中豌豆的種子由花中的 受精后發育而來的。(2)豌豆有很多易于區分的性狀,因此是研究遺傳的好材料。豌豆的紫花和白花是一對相對性狀,由一對基因D、d控制,四組親代雜交產生的子代性狀表現如下表所示,根據遺傳結果判斷出 花是隱性性狀。組別 親代I 親代Ⅱ 子代甲 紫花 白花 全部紫花乙 紫花 紫花 紫花、白花丙 紫花 白花 紫花、白花(3)根據表中的遺傳結果,可判斷圖3是 組豌豆花色的遺傳圖解。(4)如圖4表示子代豌豆花色性狀及數量相對值,根據表中遺傳結果可判斷親代父、母本的基因組成(基因型)分別是 。【答案】(1) 氧氣 胚珠(2)白(3)丙(4)Dd、Dd【知識點】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實質、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分析】(1)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機物,把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并釋放出氧氣,這個過程就叫光合作用。一朵花開放之后,經過傳粉和受精,子房發育成果實,胚珠發育成種子。(2)生物體的性狀是由一對基因控制的,當控制某種性狀的一對基因都是顯性或一個是顯性、一個是隱性時,生物體表現出顯性基因控制的性狀;當控制某種性狀的基因都是隱性時,隱性基因控制的性狀才會表現出來。(3)在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過程中,子代個體中出現了親代沒有的性狀,新出現的性狀一定是隱性性狀,親代的基因組成是雜合體。(4)圖1中①表示二氧化碳,②表示氧氣,③表示水。【詳解】(1)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利用光能,在葉綠體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機物,把能量儲存在有機物中,并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圖1所示為豌豆葉片進行的光合作用過程,其中②表示的是氧氣,①表示的是二氧化碳,③表示的是水。一朵花開放之后,經過傳粉和受精,子房發育成果實,胚珠發育成種子。圖2中豌豆的種子由花中的胚珠受精后發育而來的。(2)在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過程中,子代個體中出現了親代沒有的性狀,新出現的性狀一定是隱性性狀。丙組親代I紫花、親代II紫花,子代是紫花和白花,表明紫花是顯性性狀,白花是隱性性狀;表格中甲組親代I紫花、親代II白花,子代全部是紫花,也表明紫花是顯性性狀,白花是隱性性狀。(3)圖3中,親代Dd 是紫花、親代dd是白花,子代Dd 是紫花、子代dd是白花,因此根據表中的遺傳結果,可判斷圖3是丙組豌豆花色的遺傳圖解。(4)如圖4表示子代豌豆花色性狀及數量相對值,紫花:白花=3:1,根據遺傳結果可判斷親代的基因組成是Dd、Dd,遺傳圖解如圖: 11.鳳仙花(學名:ImpatiensbalsaminaL)別名指甲花,花顏色多樣,有粉紅、大紅、紫色、粉紫等多種顏色,將花瓣或者葉子搗碎,用樹葉包在指甲上,能染上鮮艷的紅色,非常漂亮,很受女孩子的喜愛。不同親代的雜交組合 子代性狀紅色(棵) 粉白(棵)I.紅色×粉白 55 0Ⅱ.紅色×粉白 19 15Ⅲ.紅色×紅色 20 8鳳仙花花色的雜交實驗(1)鳳仙花的顏色有粉紅、大紅、紫色、粉紫等多種顏色,此種現象在遺傳學中稱為 。(2)控制鳳仙花花色的基因通過有性生殖傳遞給后代,該基因位于細胞核中的染色體上,該物質是由蛋白質和② 構成的。(3)科研人員做過如上表所示的雜交實驗,根據雜交組合 可判斷 為顯性性狀。雜交組合Ⅲ中紅色親代的基因組成是 (以R、r表示顯、隱性基因)。【答案】(1)相對性狀(2)DNA(3) Ⅲ 紅色 Rr、Rr【知識點】生物的性狀與相對性狀的概念、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及相關實驗、變異的概念及實例【分析】(1)生物體的某些性狀是由成對基因控制的;當控制某種性狀的基因都是隱性時,隱性基因控制的性狀才會表現出來。(2)在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過程中,子代個體中出現了親代沒有的性狀,新出現的性狀一定是隱性性狀,親代的性狀是顯性性狀,親代的基因組成是雜合的。(3)圖中①蛋白質、②DNA。【詳解】(1)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稱為相對性狀。鳳仙花的顏色有粉紅、大紅、紫色、粉紫等多種顏色,此種現象在遺傳學中稱為相對性狀。(2)細胞核中被堿性物質染成深色的物質是染色體,染色體主要是由①蛋白質和②DNA組成,DNA上具有遺傳效應的片段是基因。因此,控制鳳仙花花色的基因通過有性生殖傳遞給后代,該基因位于細胞核(填細胞結構)中的染色體上,染色體是由蛋白質和②DNA構成的。(3)紅色和紅色雜交,后代出現了親代沒有的性狀粉白色,可判斷粉白色是隱性性狀,紅色為顯性性狀,親代的基因組成為雜合體。用R、r分別表示顯、隱性基因,則雜交組合Ⅲ中紅色親代的基因組成是Rr、Rr,遺傳圖解為:。12.某種羊的毛色有黑色和白色,由一對基因(A、a)控制。已知這種羊的性別決定方式與人類相同。請據圖回答問題。(1)4號羊和6號羊這種親子間性狀的差異,在遺傳學上稱為 。(2)4號羊和5號羊若再生一只羊,該羊是公羊的可能性是 。(3)2號羊的基因組成是 。【答案】(1)變異(2)50%(3)Aa【知識點】基因在親子代之間的傳遞、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生男生女的機會均等、變異的概念及實例【分析】 (1)在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過程中,子代個體中出現了親代沒有的性狀,新出現的性狀一定是隱性性狀,親代的基因組成是雜合體。(2)遺傳是指親子間在性狀上的相似性,變異是指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在性狀上的差異。【詳解】(1)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的個體之間在性狀上的差異叫變異。圖中,4號羊和6號羊這種親子間性狀的差異,在遺傳學上稱為變異。(2)人類由于生男生女是隨機的、機會是均等的,比例為1:1,即生男孩的幾率占50%。已知這種羊的性別決定方式與人類相同,所以4號羊和5號羊若再生只羊,該羊是公羊的可能性50%。(3)根據圖中4號羊和5號羊都是白羊,而后代出現了黑羊,黑毛是隱性性狀,那么白毛是顯性性狀;其中黑羊的基因組成是aa,白羊的基因組成是Aa或AA,根據圖中1號黑羊(aa)和2號白羊的后代中有黑羊(aa),說明雙親遺傳給子代黑羊的基因是a,親代2號白羊的基因組成是Aa,其遺傳圖譜如下圖所示: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主題六 遺傳與進化專題12 生物的遺傳、變異和進化考情概覽:理解課標要求,把握命題方向,總結出題角度。中考新考法:從新情境、新設問、跨學科等方向洞察中考新考法。真題透視:精選真題,歸類設置,完整展現中考試題的考查形式。要點速記:核心考點必背速記,突破重難點新題特訓:選用最新優質題、創新題,鞏固考點復習效果。課標學業要求 考點 考向 考法1、能夠解釋遺傳信息在生殖過程中完成了傳遞,并控制新個體的生長發育。 2、借助圖示或模型闡明染色體、DNA和基因的關系。 3、運用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闡明基因組成和環境共同決定生物的性狀。 4、通過實例分析,認識到雜交育種、轉基因技術對人類生產生活具有巨大推動作用。 遺傳信息控制生物性狀,并由親代傳遞給子代 考向一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考法1 生物的性狀和相對性狀的概念 考法2 基因、DNA、染色體之間的關系 考法3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考向二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考法1 染色體、DNA、基因及其關系 考法2 基因在親子代之間的傳遞考向三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考法1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以及它們與性狀表現之間的關系 考法2 人類主要的遺傳疾病和優生優育考向四 人的性別遺傳 考法1 染色體的組成和性別遺傳考向五 生物的變異 考法1 變異的概念及實例 考法2 生物的變異類型運用進化與適應的觀點,解釋生物多樣性的原因。 生物的進化 考向六 生物進化的歷程 考法1 生物進化的證據及實例 考法2 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考向七 生物進化的原因 考法1 自然選擇與人工選擇 考法2 用進廢退學說與自然選擇考向八 人類的起源與進化 考法1 人類的進化(聯系生活實際)(2024·江蘇南通·中考真題)我國早在3 000多年前就已經將野生原雞馴化培育成家雞,并逐漸選育出許多優良品種。請回答下列問題。(1)圖1是雞的發育過程示意圖。結構A是 ,其內有細胞核,是胚胎發育的部位。在①-③的發育過程中,發生了細胞的分裂、生長和 。雞蛋在孵化過程中質量 (選填“增加”“減少”或“不變”)。(2)家雞的羽毛有翻毛、輕度翻毛、非翻毛三種表現性狀,如圖2所示。這三種表現性狀由常染色體上的一對基因A、a控制。相關雜交實驗如圖3 所示。①親本非翻毛雞產生的一個生殖細胞中有 個a基因,子代輕度翻毛雞的基因組成是 。②若輕度翻毛雞的雌性和雄性個體相互雜交,產生的子代有 種基因組成,理論上子代中翻毛雞所占的比例為 。(新情境)1.(2024·江蘇鹽城·中考真題)大豐港動物園里的“云兒”(雄性)和“震生”(雌性)是兩只特別受歡迎的大熊貓。下圖為大熊貓的性染色體組成示意圖,其性別決定方式和人類一樣。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云兒”的Y染色體只能傳給“兒子”B.“震生”有兩種類型的性染色體C.“震生”的X染色體只能傳給“女兒”D.后代的性別與“云兒”無關 考向一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考法1 生物的性狀和相對性狀的概念1.(2024·江蘇宿遷·中考真題)下列描述屬于相對性狀的是( )A.貓的白毛與藍眼B.紫色豌豆花與白色梨花C.人的卷發與黑發D.豌豆的高莖與矮莖考法2 基因、DNA、染色體之間的關系2.(2024·江蘇南通·中考真題)果蠅是遺傳學研究常用的實驗材料。雌果蠅的性染色體用 XX表示,雄果蠅的性染色體用XY 表示。下圖是果蠅的一個體細胞中染色體的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該果蠅為雄性,有4對常染色體B.圖中染色體共有 5 種形態C.圖中染色體上共有8個基因D.組成染色體的成分都攜帶遺傳信息3.(2024·江蘇宿遷·中考真題)下圖表示細胞核、染色體、DNA之間的關系。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一個DNA分子上有許多個基因B.②表示DNA,是決定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C.①表示染色體,1條染色體中一般只含有1個DNA分子D.③表示細胞核,是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易錯易混 1、不要誤認為性狀一定能觀察到:大多數性狀能觀察到,但有些性狀無法用肉眼觀察,如人的血型。 2、相對性狀并不一定只有兩種表現,如植物的花有白色、黃色和紅色三種顏色,則相對性狀有三種表現。 考向二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考法1 基因在親子代之間的傳遞4.(2024·江蘇鹽城·中考真題)雙眼皮的父母生了一個單眼皮的孩子,如果再生一個孩子是單眼皮的概率是( )A.1/2 B.1/4 C.3/4 D.1/85.(2024·江蘇鹽城·中考真題)大豐港動物園里的“云兒”(雄性)和“震生”(雌性)是兩只特別受歡迎的大熊貓。下圖為大熊貓的性染色體組成示意圖,其性別決定方式和人類一樣。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云兒”的Y染色體只能傳給“兒子”B.“震生”有兩種類型的性染色體C.“震生”的X染色體只能傳給“女兒”D.后代的性別與“云兒”無關6.(2024·江蘇常州·中考真題)下列四種細胞中,不可能存在Y染色體的是A.精子 B.受精卵 C.卵細胞 D.肌肉細胞解題技巧 1、體細胞與生殖細胞中染色體、基因的存在方式不同:體細胞中染色體成對存在,基因也成對存在;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成單存在,基因也成單存在。 2、由于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和血小板內無細胞核,所以其中染色體的數量為零。 3、不是所有DNA分子上的片段都是基因: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遺傳效應的片段,不要誤認為是DNA分子上的任何一個片段。 4、在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內,DNA是遺傳物質;但在部分不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部分病毒)體內,RNA是遺傳物質。如艾滋病病毒、煙草花葉病毒、禽流感病毒。 考向三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考法1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以及它們與性狀表現之間的關系1.(2024·江蘇常州·中考真題)某生物興趣小組對人群中耳垂的遺傳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表,請回答下列問題:組別 調查家庭數量 父母性狀 子女性狀父親 母親 有耳垂人數 無耳垂人數甲 1 有耳垂 無耳垂 2 1乙 46 無耳垂 無耳垂 0 56丙 80 無耳垂 有耳垂 45 54丁 284 有耳垂 有耳垂 304 68(1)乙組中父母親無耳垂,后代也為無耳垂,這種現象在生物學上稱為 。(2)在遺傳學上,有耳垂和無耳垂是一對 。根據表中 組可以判斷,有耳垂為 性狀。(3)控制耳垂的基因用A、a表示,甲組中父親的基因型為 ,母親的基因型 ,若該對夫婦再生育一個有耳垂的孩子的概率為 。2.(2024·江蘇連云港·中考真題)果蠅是遺傳學研究中常用的實驗材料,果蠅的性別決定方式與人類一致。下圖中甲表示雄果蠅體細胞中染色體的組成,乙表示親代兩只直翅果蠅雜交后子代的性狀表現,用A、a分別表示控制顯、隱性性狀的基因。據下圖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1)該雄果蠅精子中染色體的數目為 條。(2)圖乙中,親代都是直翅果蠅,子代中卻出現了卷翅果蠅,這說明 是隱性性狀。子代直翅果蠅中基因組成為Aa的概率是 。考法2 男女染色體的差別2.(2024·江蘇南通·中考真題)果蠅是遺傳學研究常用的實驗材料。雌果蠅的性染色體用 XX表示,雄果蠅的性染色體用XY 表示。下圖是果蠅的一個體細胞中染色體的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該果蠅為雄性,有4對常染色體B.圖中染色體共有 5 種形態C.圖中染色體上共有8個基因D.組成染色體的成分都攜帶遺傳信息3.(2024·江蘇宿遷·中考真題)如果一個性狀總是從父親傳給兒子,又從兒子傳給孫子,那么你可以推測控制這一性狀的基因可能存在( )A.常染色體 B.X染色體上 C.性染色體上 D.Y染色體上4.(2024·江蘇常州·中考真題)下列四種細胞中,不可能存在Y染色體的是A.精子 B.受精卵 C.卵細胞 D.肌肉細胞5.(2024·江蘇連云港·中考真題)果蠅是遺傳學研究中常用的實驗材料,果蠅的性別決定方式與人類一致。下圖中甲表示雄果蠅體細胞中染色體的組成,乙表示親代兩只直翅果蠅雜交后子代的性狀表現,用A、a分別表示控制顯、隱性性狀的基因。據下圖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1)該雄果蠅精子中染色體的數目為 條。(2)圖乙中,親代都是直翅果蠅,子代中卻出現了卷翅果蠅,這說明 是隱性性狀。子代直翅果蠅中基因組成為Aa的概率是 。解題技巧 1、親代傳遞給子代的是控制性狀的基因而不是性狀本身。 2、隱性性狀≠都不能表現出來:當隱性基因和顯性基因組合時,隱性基因控制的性狀表現不出來;當隱性基因與隱性基因組合時,隱性基因所控制的隱性性狀能表現出來。 3、表現型相同≠基因型相同:生物體為顯性性狀時,基因型有兩種情況,如基因型分別為AA、Aa時表現型相同。 4、遺傳的是基因,表現的是性狀。 考向四 人的性別遺傳考法1 遺傳病及其分析(2024·江蘇無錫·中考真題)下列有關色盲的敘述,錯誤的是( )A.色盲是一種遺傳病B.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C.色盲基因是隱性基因D.兒子的色盲基因來自其父親(2024·江蘇鹽城·中考真題)下列疾病中可以通過食用加碘鹽來防治的是( )A.地方性甲狀腺腫 B.色盲 C.糖尿病 D.白血病解題技巧 1、精子≠一定含Y染色體:精子有兩種類型,一種含有22條常染色體和1條X染色體;一種含有22條常染色體和1條Y染色體。 2、性染色體并非只存在于生殖細胞中:體細胞、生殖細胞、受精卵內均含有性染色體。 3、生男、生女不取決于女方,取決于哪種類型的精子與卵細胞結合。 4、性別決定的時刻是受精卵形成時,而不是嬰兒出生時。 考向五 生物的變異考法1 變異的概念及實例(2024·江蘇徐州·中考真題)我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談家楨先生對異色瓢蟲色斑的遺傳進行了長期研究。他用黑緣型鞘翅瓢蟲與均色型鞘翅瓢蟲(基因組成分別為AA和aa)雜交,子一代既不表現黑緣型,也不表現均色型,而出現前后緣均呈黑色的新類型,子一代相互交配得到子二代,如下圖所示。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基因A、a是包含遺傳信息的 片段,分別位于細胞核中成對 的相同位置。(2)子一代出現了新類型,在遺傳學上稱為 ;子一代的基因組成是 。(3)理論上,子二代中新類型所占的比例是 。考法2 生物的變異類型1.(2024·江蘇宿遷·中考真題)在自然界中,生物的變異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下列屬于可遺傳變異的是( )A.長跑運動員的心率比一般人低B.一對膚色正常夫婦生育白化病女兒C.無光條件下的韭菜長成黃白色D.籠中養大的老虎不善于抓捕獵物2.(2024·江蘇常州·中考真題)下列屬于可遺傳變異的是( )A.整容手術后的雙眼皮B.接受核輻射后而變異的老鼠C.經常鍛煉后肌肉發達D.因水肥充足而顆粒飽滿的水稻解題技巧 1、引起可遺傳變異的原因:基因突變(太空椒)、染色體變異(無籽西瓜)、基因重組(同一窩狗的毛色各不相同)。 2、不管是不可遺傳的變異還是可遺傳的變異,其誘因都是外界環境。若沒有引起遺傳物質的變化,這種變異是不可遺傳的,反之是可遺傳的。 3、區分有利變異和不利變異的關鍵是是否對該生物個體自身生存發展有利,而不是是否對人類有利。 4、不要把遺傳病和傳染病混為一談。傳染病是由病原體引起的,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如母親患乙肝,兒子也患乙肝,這不是遺傳現象,乙肝是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考向六 生物進化的歷程考法1 生物進化的證據及實例1.(2024·江蘇無錫·中考真題)下列能夠說明生物進化的證據中,屬于直接證據的是( )A.古代生物的化石B.形態解剖學上的證據C.胚胎學上的證據考法2 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2.(2024·江蘇鹽城·中考真題)下圖為脊椎動物的“進化樹”,圖中的①是( )A.腔腸動物 B.節肢動物 C.軟體動物 D.哺乳動物3.(2024·江蘇鹽城·中考真題)假期里,同學們到鹽城黃海濕地博物館參加研學活動,了解到下列五項事物。按照如下線路圖,它們實際的“出場”順序是( )①丹頂鶴 ②國際濕地城 ③黃魚 ④淤泥質海灘 ⑤抹香鯨A.①→②→③→④→⑤ B.⑤→②→④→③→①C.④→①→③→②→⑤ D.②→④→⑤→①→③ 考向七 生物進化的原因考法1 自然選擇與人工選擇(2024·江蘇常州·中考真題)下圖是一農田長期使用一種農藥后,害蟲群體數量變化曲線,下列敘述不符合達爾文進化觀點的是( )A.使用農藥后,害蟲產生變異B.害蟲群體中原來就存在抗藥性個體C.隨著農藥的使用害蟲的抗藥性逐漸增強D.害蟲抗藥性越來越強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考法2 用進廢退學說與自然選擇4.(2024·江蘇徐州·中考真題)考古工作者在貴州省安順市發現了目前全球最早的“龍蛋共存”恐龍化石群,豐富了生物進化研究的素材。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化石記錄是生物進化的唯一證據B.恐龍的滅絕與生存環境劇烈變化無關C.恐龍與人類在進化上不具有共同祖先D.地球上現存的生物是經過自然選擇長期進化的結果5.(2024·江蘇南通·中考真題)達爾文從人工選擇的過程及結果中得到啟發,提出自然界存在著與人工選擇相似的過程,即自然選擇。下列生物通過自然選擇形成的是( )A.性格溫和、憨態可掬的寵物犬 B.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金魚C.產奶量高且品質好的奶牛 D.體形與樹枝相似的竹節蟲6.(2024·江蘇連云港·中考真題)枯葉蝶的體形和體色酷似枯葉,用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觀點分析,這是( )的結果A.新陳代謝 B.過度繁殖C.自然選擇 D.人工選擇7.(2024·江蘇宿遷·中考真題)一種新上市的殺蟲劑在使用初期,對某種害蟲的殺滅效果顯著,但隨著這種殺蟲劑使用次數的增加,該種害蟲的抗藥性逐漸增強,數量也逐漸增多。下列選項中,能夠完整解釋這一現象的是( )A.人工選擇 B.自然選擇 C.遺傳變異 D.生存競爭8.(2024·江蘇無錫·中考真題)農業技術人員先后使用兩種殺蟲劑防治農業害蟲,結果如下圖所示,請據圖回答:(1)曲線a呈上升趨勢,表示害蟲的數量 ,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殺蟲劑對害蟲起了 作用,從而使害蟲的耐藥性越來越強。在此過程中,能生存下來的個體一般具有一些微小的 ,即產生耐藥性。(2)從圖中曲線可以看出,在使用殺蟲劑Ⅰ若干年后,某些害蟲還能生存下來,這種適應的形成是 的結果。(3)在使用殺蟲劑Ⅱ后,新的具有 個體重新適應環境,從而害蟲數量會再次增多。 考向八 人類的起源與進化考法1 人類的進化1.(2024·江蘇宿遷·中考真題)從森林古猿進化到人,具有決定意義的姿態改變是( )A.使用天然工具 B.直立行走C.制造復雜工具 D.產生語言和意識解題技巧 1、蕨類植物不是由苔蘚植物進化來的,而是由藻類植物進化來的。 2、哺乳類不是由鳥類進化來的,而是由爬行類進化來的。 3、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開始于爬行類而不是兩棲類。 4、生物進化的歷程不包括體型由小變大。 5、自然選擇學說:過度繁殖是前提,生存斗爭是手段,遺傳和變異是基礎,適應者生存是結果。 6、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而選擇是定向的,向著適應環境的方向選擇。一、細胞核是遺傳控制中心1、染色體:能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1)組成:DNA和蛋白質;其中DNA才是主要的遺傳物質。(2)每種生物的細胞內染色體的數量是恒定的;在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單存在的。人的體細胞有23對染色體。(3)染色體數量恒定對生物正常生活和傳種接代非常重要,每種生物體內染色體的數目一定,當數目或結構發生變化會得遺傳病如:13對染色體多了一條會得先天性唇裂,第五對染色體缺了一部分會得貓叫綜合征,第21對染色體多了一條會得先天性愚型。(4)細胞核是遺傳信息的中心,染色體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常染色體:與性別決定無關的染色體。(22對)染色體性染色體:與性別決定有關的染色體。(1對。女性用XX表示,男性用XY表示)男:22對+XY體細胞中染色體的表達方式女:22對+XX男:22條+X或22條+Y生殖細胞中染色體的表達方式女:22條+X(5)人類、魚類、兩棲類、哺乳類性別決定方式為XY,鳥、蛾性別決定方式:ZW2、DNA:遺傳信息的載體;雙螺旋結構;其上有很多個基因。3、基因 :DNA上具有特定遺傳信息的片斷,一對等位基因控制一對相對性狀。顯性基因: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用大寫字母表示,A、B、D)基因隱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用小寫字母表示,a、b、d、)AA 、Aa:表現顯性性狀 aa:表現隱性性狀4、 染色體 ﹥DNA﹥基因5、一條染色體上包含一個DNA分子,每個DNA分子包含許多基因。染色體位于細胞核內,DNA是染色體的組成部分,基因位于DNA上。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1、遺傳: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親子之間、子代個體之間的差異。2、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親代基因通過精子、卵細胞(生殖細胞),隨著染色體遺傳給子代,并控制子代的性狀。3、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4、一對等位基因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等位基因存在于同一對染色體相同的位置上。5、相對性狀有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兩種;等位基因有顯性和隱性基因兩種,顯性基因控制顯性性狀,隱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無中生有,有中化無)三、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1.在體細胞中,染色體成對出現,基因也成對出現,位于成對的染色體上。2.形成精子或卵細胞中,染色體減少一半,每對染色體各分出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單個存在。(23對減半成23條)3.遺傳病:由遺傳物質發生改變而引起的或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色盲,血友病、白化病、先天性智力低下、并指、多指、先天性聾啞)一般不能根治,治愈率很低。4.我國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之間禁止結婚。5.禁止近親結婚的原因:來自共同祖先的基因很多,隱性致病基因相遇的機會大大增加。6.優生優育的措施:禁止近親結婚、提倡遺傳咨詢、進行產前診斷。四、人的性別遺傳1.人的體細胞中都有23對染色體,其中22對常染色體,1對性染色體。男:22對+XY 產生兩種精子22條+X或22條+Y 女:22對+XX 產生一種卵細胞22條+X2. 遺傳圖解表現型 顯性性狀︰隱性性狀 = 3︰1基因型 AA : Aa : aa = 1 : 2 : 1五、生物的變異1.變異是普遍存在的。引起變異的原因有基因和環境兩方面。2. 不可遺傳變異:由環境因素引起 有利變異:適應環境,對生存有利可遺傳變異:由基因改變引起 不利變異:不適應環境,對生存不利例外:太空椒可遺傳(環境導致基因改變)1.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①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于某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形成的。 ③通過對鄭氏始孔子鳥化石的研究表明,這種動物既像鳥,又像爬行動物,由此推斷鳥類可能是由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 2.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1)從生活環境考慮,生物進化由水生到陸生。 (2)從結構特點考慮,生物進化由簡單到復雜。 (3)從生物的進化地位考慮,生物進化由低等到高等。 生物進化的原因1.自然選擇:達爾文是自然選擇學說的提出者,生物進化論的奠基人。自然選擇學說包括: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和適者生存。2.生物在繁衍的過程中,會不斷產生變異,只有那些可遺傳的變異有利于生物的進化,是生物進化的基礎。3.生物的變異一般是不定向的,有可能對生物的生存有利,也有可能對生物的生存不利。而自然選擇是定向的,只選擇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淘汰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4.通過自然選擇保留下來的變異并不是永遠都有利于生物生存。5.無論哪一種生物,不論其高等還是低等,簡單還是復雜,都不是生物主動產生定向變異去適應環境,而是環境對這些變異起選擇作用,適應環境的個體能夠生存下來,并繁殖后代。1.圖甲和圖乙分別為人的體細胞和染色體組成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染色體分布于圖甲的③內B.圖甲所示細胞含有23條染色體C.圖乙中的④表示DNA,⑤表示蛋白質D.④上只有1個基因2.下列關于基因、DNA和染色體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A.所有細胞中的基因都是成對存在的 B.一個DNA分子上只含有一個基因C.染色體主要由DNA和蛋白質構成 D.每條染色體上都有多個DNA分子3.如圖為人工生產胰島素的過程示意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該過程說明了基因控制性狀 B.該技術利用了細菌繁殖快的特點C.“工程菌”的獲得利用了轉基因技術 D.“工程菌”生產胰島素是不可遺傳的變異4.變異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以下屬于不可遺傳變異的是( )A.帶水母熒光基因的小鼠B.無光條件下韭菜葉長成黃白色C.選育獲得的高產奶牛D.近親結婚導致的白化病5.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描述,錯誤的是( )A.化石是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B.在生物進化樹上,生物之間距離越近,親緣關系越近C.生物進化的主要原因是遺傳變異和環境選擇D.北極熊的定向變異才讓它適應環境6.科學家在研究種子蕨化石時發現,種子蕨有著蕨類般的葉,但與蕨類植物不同的是,種子蕨是能產生種子的植物。由此可以推測古代蕨類植物進化為( )A.藻類植物 B.種子植物 C.苔蘚植物 D.被子植物7.中國的金魚文化源遠流長,品種繁多,這些金魚品種形成的原因是( )A.人工選擇的結果 B.自然選擇的結果C.過度繁殖的結果 D.定向變異的結果8.有關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的相關描述中,錯誤的是( )A.原始大氣中有氫、甲烷、氨、氧氣等氣體B.在研究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C.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直立行走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姿態改變D.森林古猿是人類和類人猿的共同祖先9.生命的起源始于早期的地球,生命的進化是一個非常緩慢和復雜的過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原始大氣的成分中,沒有游離的氧 B.使用語言是人類祖先與猿分界的重要標志C.自然選擇學說合理解釋了生物進化的原因 D.化石為生物的進化提供了直接證據二、綜合題10.豌豆是豆科一年生攀援草本作物,根據下列有關豌豆的圖示回答問題。(1)圖1所示為豌豆葉片進行的光合作用過程,其中②表示的是 。圖2中豌豆的種子由花中的 受精后發育而來的。(2)豌豆有很多易于區分的性狀,因此是研究遺傳的好材料。豌豆的紫花和白花是一對相對性狀,由一對基因D、d控制,四組親代雜交產生的子代性狀表現如下表所示,根據遺傳結果判斷出 花是隱性性狀。組別 親代I 親代Ⅱ 子代甲 紫花 白花 全部紫花乙 紫花 紫花 紫花、白花丙 紫花 白花 紫花、白花(3)根據表中的遺傳結果,可判斷圖3是 組豌豆花色的遺傳圖解。(4)如圖4表示子代豌豆花色性狀及數量相對值,根據表中遺傳結果可判斷親代父、母本的基因組成(基因型)分別是 。11.鳳仙花(學名:ImpatiensbalsaminaL)別名指甲花,花顏色多樣,有粉紅、大紅、紫色、粉紫等多種顏色,將花瓣或者葉子搗碎,用樹葉包在指甲上,能染上鮮艷的紅色,非常漂亮,很受女孩子的喜愛。不同親代的雜交組合 子代性狀紅色(棵) 粉白(棵)I.紅色×粉白 55 0Ⅱ.紅色×粉白 19 15Ⅲ.紅色×紅色 20 8鳳仙花花色的雜交實驗(1)鳳仙花的顏色有粉紅、大紅、紫色、粉紫等多種顏色,此種現象在遺傳學中稱為 。(2)控制鳳仙花花色的基因通過有性生殖傳遞給后代,該基因位于細胞核中的染色體上,該物質是由蛋白質和② 構成的。(3)科研人員做過如上表所示的雜交實驗,根據雜交組合 可判斷 為顯性性狀。雜交組合Ⅲ中紅色親代的基因組成是 (以R、r表示顯、隱性基因)。12.某種羊的毛色有黑色和白色,由一對基因(A、a)控制。已知這種羊的性別決定方式與人類相同。請據圖回答問題。(1)4號羊和6號羊這種親子間性狀的差異,在遺傳學上稱為 。(2)4號羊和5號羊若再生一只羊,該羊是公羊的可能性是 。(3)2號羊的基因組成是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備戰2025年中考生物真題分類匯編(江蘇專用)專題12生物的遺傳、變異和進化(原卷版).docx 備戰2025年中考生物真題分類匯編(江蘇專用)專題12生物的遺傳、變異和進化(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