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主題三 生物與環境專題05 生物與環境考情概覽:理解課標要求,把握命題方向,總結出題角度。中考新考法:從新情境、新設問、跨學科等方向洞察中考新考法。真題透視:精選真題,歸類設置,完整展現中考試題的考查形式。要點速記:核心考點必背速記,突破重難點新題特訓:選用最新優質題、創新題,鞏固考點復習效果。課標學業要求 考點 頻次 考向 考法1、從結構與功能的角度,闡 明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消 費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環 境是一個有機整體。 2、運用圖示或模型表示生態 系統中各生物成分之間的營 養關系。 3、分析某生態系統受到破壞 的具體實例,闡明生態系統 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4、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 造成破壞的實例,形成保護 生物圈的社會責任意識。 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實現了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5年4考 考向一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考法1 生命特征與生命現象的識別 考法2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影響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保護生物圈就是保護生態安全 5年3考 考向二 生態系統 考法1 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 考法2 食物鏈和食物網 考法3 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的流動5年2考 考向三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 考法1 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新情境)(2024·江蘇連云港·中考真題)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神舟十八號實施國內首次在軌水生生態研究項目,以斑馬魚和金魚藻為研究對象,在軌建立穩定運行的空間自循環水生生態系統。斑馬魚和金魚藻在該生態系統中分別屬于( )A.消費者生產者 B.生產者消費者C.分解者消費者 D.分解者生產者【答案】A【分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消費者(絕大多數動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細菌和真菌)。【詳解】斑馬魚屬于消費者,它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金魚藻屬于生態系統的生產者,它能進行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制造的有機物中,A正確,BCD錯誤。故選A。(新情境)(2024·江蘇鹽城·中考真題)下圖表示生物間的食物關系,所描述的生命現象是( )A.生物能夠由小長大 B.生物能夠繁殖后代C.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D.生物能把性狀遺傳給后代【答案】C【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②生物能進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④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⑤生物能生長、發育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詳解】圖中描述的是兔子、狐貍取食各自的食物,因此體現的是生物生活需要營養的特征,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選C。 考向一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考法1生物特征與生命現象的識別1.(2024·江蘇宿遷·中考真題)詩句“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描寫了鄉村田野的優美景色。水稻、青蛙等都是生物,生物具有區別于非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下列描述屬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A.生物都有系統B.生物都有遺傳變異現象C.生物都能運動D.生物都能適應任何環境【答案】B【分析】生物具有生命現象,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現象。生物的共同特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能進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生長和繁殖;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詳解】A.單細胞生物體和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沒有系統,A不符合題意。B.生物都有遺傳變異現象屬于生物的基本特征,B符合題意。C.植物不能自由運動,C不符合題意。D.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不屬于生物的基本特征,D不符合題意。故選B。2.(2024·江蘇連云港·中考真題)“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體現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A.能夠呼吸 B.能夠繁殖C.需要營養 D.排出廢物【答案】B【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②生物能進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④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⑤生物能生長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詳解】生物產生后代的過程,叫做繁殖。“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描述的生命現象主要體現的生物特征是生物能夠繁殖后代。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考法2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影響3.(2024·江蘇南通·中考真題)炎熱的夏季,校園里的香樟樹下氣溫較低、空氣濕度較大,這主要體現了( )A.生物適應環境 B.環境影響生物C.生物影響環境 D.適應具有普遍性【答案】C【分析】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生物適應環境,同時也影響環境;環境也影響生物。① 生物適應環境的實例:a.在荒漠中生活的駱駝,尿液非常少;b.在荒漠中生活的駱駝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長很多;c.生活在寒冷海域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很厚。② 生物影響環境的實例:a.蚯蚓疏松土壤;b.在沙地上栽種植物,防風固沙。【詳解】香樟樹下氣溫較低、空氣濕度較大是大樹的蒸騰作用可以增加大氣的濕度,降低溫度,同時大樹遮陰也能降低溫度,大樹還能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使樹下氧氣較多。因此,大樹下空氣涼爽、濕潤、清新好乘涼,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4.(2024·江蘇徐州·中考真題)下列農業諺語中包含了一定的生物學原理,相關解釋正確的是( )A.茂林之下無豐草——樹與草之間存在互助關系B.有收無收在于水——水是農作物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C.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溫度影響瓜、豆的果實發育D.底肥不足苗不長——農作物生長需要根吸收足夠的有機物【答案】B【分析】1.水和無機鹽對植物的生長具有重要作用,植物生長需要水和無機鹽。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是植物體的重要組成成分,植物體內水分充足時,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態,葉片才能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提高產量。植物的生長也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無機鹽是含氮、含磷、含鉀的無機鹽。2.蒸騰作用是水分以水蒸氣的形式從植物體內散發到體外的過程。3.導管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運輸有機物。【詳解】A.“茂林之下無豐草”涉及的是競爭關系,而非互助關系,這里樹木可能通過遮擋陽光和消耗土壤養分影響草的生長,A錯誤。B.水是生命活動的基本需求,是農作物進行光合作用、養分運輸及調節生理活動的重要成分,因此,有收無收在于水——水是農作物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B正確。C.“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主要講的是適合的氣溫對種子發芽的影響,而不是果實發育,C錯誤。D.底肥雖然很重要,但植物吸收的主要是無機物如礦物質,而不是有機物,D錯誤。故選B。特別提醒 生物與環境關系的判斷: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如:沙漠中的駱駝刺對干旱缺水環境的適應、海豹對寒冷環境的適應旗形樹對大風環境的適應)。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如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后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3)生物適應環境的同時,又會對環境造成影響;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 考向二 生態系統考法1 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5.(2024·江蘇宿遷·中考真題)某生物興趣小組通過制作生態瓶來探究生態系統的組成及其穩定性。實驗裝置如圖所示(甲、乙瓶置于有光的條件下,丙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為探究“光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應選擇甲、丙兩瓶進行對照B.在甲、乙、丙三個生態瓶中,維持時間最長的是丙瓶C.在乙生態瓶中,通過食物鏈傳遞的能量最終來自太陽能D.要想使甲瓶更加完善,還需要補充的成分是空氣【答案】C【分析】(1)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2)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生態系統。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由生產者(主要是植物)、消費者(主要是動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細菌、真菌)組成。【詳解】A.針對“光對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有影響嗎?”這個問題,唯一變量是光照,其它條件應該相同且適宜,所以,應選擇乙、丙兩瓶進行對照實驗,A錯誤。B.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與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有關,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這種能力就越強,生態系統往往就越穩定;反之,就越弱。可見,在甲、乙、丙三個生態瓶中,甲瓶生物種類少,丙瓶缺乏光照,沒有能量輸入,因此生態系統維持時間最長的應該是乙瓶,B錯誤。C.生態系統在進行物質循環的同時也在進行能量流動,能量流動是指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和散失的過程。通常,流經生態系統的能量最終都來源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C正確。D.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由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組成。在甲生態瓶,蝦和螺螄是消費者,細沙中的微生物是分解者,水和陽光是非生物部分,所以要想使它更加完善,還需要補充的成分是生產者,D錯誤。故選C。6.(2024·江蘇無錫·中考真題)某同學為制作生態瓶準備了玻璃瓶、池塘水、螺螄、小魚、小蝦,他還必須補充的材料是( )A.金魚藻 B.泥鰍 C.河沙 D.增氧泵【答案】A【分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消費者(絕大多數動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細菌和真菌)。【詳解】生態瓶相當于一個生態系統,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消費者(絕大多數動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細菌和真菌)。生態瓶中有池塘水、螺螄、小魚、小蝦,他還必須補充的材料是植物,故BCD不符合題意,A符合題意。故選A。考法2 食物鏈和食物網7.(2024·江蘇宿遷·中考真題)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因食物關系形成不同的食物鏈。下列各項中,表示一條食物鏈的是( )A.草→鹿→野兔→狼B.昆蟲→食蟲鳥→蛇→貓頭鷹C.草→昆蟲→食蟲鳥→蛇D.陽光→草→昆蟲→食蟲鳥【答案】C【分析】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構成食物鏈。 食物鏈的書寫原則是:起點是生產者,箭頭指向捕食者,終點是最高級消費者,不能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詳解】A.食物鏈起點是草,屬于生產者,終點是狼,狼吃鹿和野兔,但是野兔不吃鹿,A錯誤。B.食物鏈以生產者開始,以最高營養級結束,該鏈狀結構沒有生產者,B錯誤。C.食物鏈中只包含生產者和消費者,以生產者“草”開始,以最高營養級“蛇”結束,箭頭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所以,該鏈狀結構能表示一條食物鏈,C正確。D.食物鏈中只包含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陽光屬于非生物部分,D錯誤。故選C。8.(2024·江蘇鹽城·中考真題)在學習過程中,寫流程圖歸納知識是我們常用的方法。下列相關流程錯誤的是( )A.麋鹿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B.人從生命誕生到出生的過程:受精卵→胚胎→胎兒→嬰兒C.“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中蘊含的食物鏈:植物→蟬→螳螂→黃雀D.釀制酒釀:自來水沖洗糯米→加入甜酒曲→蒸熟糯米→適宜溫度下發酵【答案】D【分析】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植物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詳解】A.麋鹿是動物,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A正確。B.生物生長發育的起點都是受精卵,因此人從生命誕生到出生的過程:受精卵→胚胎→胎兒→嬰兒,B正確。C.“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中蘊含的食物鏈:植物→蟬→螳螂→黃雀,食物鏈的起點是生產者,終點是最高級消費者,C正確。D.釀制酒釀過程中,應先把糯米蒸熟晾晾(或用冷開水沖淋),再加入甜酒曲,D錯誤。故選D。考法3 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的流動9.(2024·江蘇常州·中考真題)被重金屬污染的池塘中,體內重金屬積累最多的生物是( )A.黑魚 B.蝦 C.劍水蚤 D.浮萍【答案】A【分析】在生態系統中,有害物質可以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其濃度隨著營養級別的升高而逐步增加,這種現象叫生物富集。【詳解】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構成食物鏈;食物鏈的書寫原則是:起點是生產者,箭頭指向捕食者,終點是最高級消費者,不能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因此,四個選項中的四種生物可構成的食物鏈是:浮萍→劍水蚤→蝦→黑魚。根據分析可知,重金屬等有毒物質隨食物鏈和食物網不斷富集,在最高級消費者體內積累最多,所以,被重金屬污染的池塘中,體內重金屬積累最多的生物是最高級消費者黑魚。由此可見,A正確,BCD錯誤。故選A。解題技巧 1、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生產者,如菟絲子營寄生生活,屬于消費者。 2、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是消費者,有些營腐生生活的動物是分解者,如蚯蚓。 3、不是所有的細菌、真菌都是分解者,只有營腐生生活的細菌、真菌才是分解者。 4、一個生態系統要想長期存在,除了非生物因素外,可以沒有消費者,但必須要有生產者和分解者。 5、食物鏈: (1)食物鏈的寫法:起點必須是生產者,后面依次是各級消費者,終點為最高級消費者,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箭頭指向捕食者。 (2)食物鏈的數法:從生產者開始,到最頂端的消費者結束是一條完整的食物鏈。 (3)確認碳循環的各個環節: 一找雙箭頭,雙箭頭的一方為生產者,另一方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二看多箭頭,圖示中的各環節箭頭大都指向某一環節,那么這一環節一定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三定角色,生產者指向消費者,生產者、消費者均指向分解者。 故下圖中A為消費者,B為分解者,C為生產者,D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考向三 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考法1 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10.(2024·江蘇無錫·中考真題)在某個相對封閉的草原生態系統中,狼的數量大量減少,下列最符合較長時間內野兔數量變化的曲線是( )A. B. C. D.【答案】B【分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由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細菌、真菌)組成。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擾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詳解】在食物鏈“植物→野兔→狼“中,若野兔的天敵大量死亡,野兔的數量會增多,植物(野兔的食物)隨著野兔數量的增多而減少,以野兔為食的動物也會隨著野兔數量的增多而增多,一段時間后,野兔的數量隨著植物的減少或以野兔為食的動物的增多而減少。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較長時間內野兔的種群數量還會保持動態平衡。故選B。11.(2024·江蘇徐州·中考真題)茶是我國的重要經濟作物。茶樹種植過程中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不僅會影響茶葉的質量,還會破壞生態環境。因此,科研工作者開展了茶樹—艾蒿間作的研究。茶小綠葉蟬是茶園中普遍存在、危害程度較大的害蟲,蜘蛛是茶小綠葉蟬的天敵。下圖是茶樹—艾蒿間作(以下簡稱“間作”)和茶樹單作(以下簡稱“單作”)茶園中蜘蛛數量的變化曲線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分析,茶樹與艾蒿都屬于 。(2)根據題干信息,寫出茶園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 。(3)茶小綠葉蟬的數量高峰期在5-6月,此時期內,與單作相比,間作茶園中茶小綠葉蟬的數量顯著減少,據圖推測可能的原因 。(4)間作茶園中,艾蒿揮發物對茶橙癭螨、茶麗紋象甲等害蟲具有驅避作用,同時茶樹根部土壤中的氮、鉀等顯著增加。從農業生產的角度分析,與單作相比,間作茶園的優勢是 。(5)艾蒿上生有瓢蟲、草蛉等益蟲,增加了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間作茶園生態系統的 能力。【答案】(1)生產者(2)茶樹→茶小綠葉蟬→蜘蛛(3)此時期內,間作茶園中的蜘蛛平均數量比單作茶園中的高,捕食的茶小綠葉蟬更多(4)有效減少害蟲數量,增加土壤中無機鹽的含量(5)自我調節/自動調節【分析】(1)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由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細菌、真菌)組成。(2)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3)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擾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詳解】(1)茶樹與艾蒿屬于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2)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茶園中存在的食物鏈是:茶樹→茶小綠葉蟬→蜘蛛。蜘蛛、茶小綠葉蟬等動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必須直接或間接以草為食,屬于消費者。(3)由圖可知,蜘蛛捕食小綠葉蟬是為了獲取食物維持生存,蜘蛛與小綠葉蟬的關系是捕食關系。小綠葉蟬吸食茶樹芽和葉的汁液,是茶園害蟲。圖中數據顯示,5-6月份小綠葉蟬個體數量持續偏低,據圖推測原因可能是這段時間蜘蛛數量逐漸增加,捕食的小綠葉蟬數量增多。間作茶園中茶小綠葉蟬總數遠少于茶樹單作,是因為間作茶園中茶小綠葉蟬的天敵——蜘蛛總數遠大于茶樹單作中蜘蛛的總數。(4)從農業生產的角度分析,與單作相比,間作茶園的優勢是有效減少害蟲數量,增加土壤中無機鹽的含量,提高茶葉品質。(5)在一定程度上,生態系統成分越復雜,其自動調節能力越強,因此增加了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間作茶園生態系統的穩定能力。易錯易混 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生態系統調節能力的大小取決于它自身結構特點,但生態系統的資源和空間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動調節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大,反之,調節能力就小。一、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生物影響環境,環境影響生物,生物適應環境(1)生物影響環境:①蚯蚓疏松土壤;②大樹底下好乘涼;③千里之堤,潰于蟻穴(2)環境影響生物:①南橘北枳(3)生物適應環境:①仙人掌的葉變成刺;②海豹皮下脂肪很厚,適應寒冷環境;③浮水植物的氣孔大部分分布在葉片上表皮;④保護色,警戒色,擬態;⑤旗形樹冠是對風的適應。二、生態系統1.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1)概念: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2)組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 成 成分及作用非生物部分 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壤等,為生物提供能量、營養和生存空間生物部分 生產者:主要指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為生物生存提供物質和能量,是生態系統中最基本、最關鍵的生物組成部分消費者:主要是各種動物,依據食性將動物分為植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分解者:主要指營腐生生活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作用是把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促進物質循環2.食物鏈和食物網(1)食物鏈:指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2)食物網: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往往彼此交錯連接,這樣就形成了食物網。(3)能量流動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一般來說,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個營養級,營養級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4)物質循環: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從無機環境開始,經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又回到無機環境的過程。主要有水循環、碳循環、氮循環,特點是循環流動,反復利用。(5)生物富集:有毒物質會隨食物鏈不斷積累,在食物鏈中,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積累的有毒物質越多。3.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在生態系統中,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各種生物的數量也在不斷地變化著,但是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也叫自動調節能力。生態系統雖然具有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擾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生態平衡就會被打破。三、生物圈1.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與其環境的總和。2.范圍: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3.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中有著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如草原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等。1.同學們發現小草履蟲和大草履蟲是兩種生物,混合養在一起時,其數量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兩種草履蟲之間是捕食關系B.兩種草履蟲之間是競爭關系C.草履蟲通過胞肛排出多余的水和代謝廢物D.吸取草履蟲時應從草履蟲培養液的底層吸【答案】B【分析】草履蟲雖然個體小,但也能完成營養、呼吸、排泄、運動、生殖和調節等生命活動。【詳解】A.如果兩種草履蟲是捕食關系,那么被捕食者的數量會隨著捕食者數量的增加而減少,而圖中并沒有呈現出這種此消彼長的關系,A錯誤。B.兩種草履蟲混合養在一起,會競爭食物、空間等資源,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時間推移,一種草履蟲數量增多,另一種草履蟲數量減少,符合競爭關系的特點,B正確。C.草履蟲通過伸縮泡排出多余的水和代謝廢物,而胞肛是排出食物殘渣的結構,C錯誤。D.草履蟲是好氧生物,主要分布在培養液的表層,吸取草履蟲時應從表層吸取,D錯誤。故選B。2.小麥在生長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列屬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A.青草 B.山羊 C.溫度 D.蚜蟲【答案】C【分析】環境中影響生物形態、生理、分布的因素稱為生態因素,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兩類。【詳解】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環境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環境中影響某種生物個體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種和不同種的生物個體。因此,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3.“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以下有關水稻和青蛙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青蛙的結構層次和水稻不同B.青蛙、水、肥是影響水稻生長的生態因素C.青蛙比水稻多了系統這一結構層次D.細胞分裂形成的子細胞遺傳物質減半【答案】D【分析】(1)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或人體)(2)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最為明顯。在細胞分裂時,染色體會進行復制,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均分成完全相同的兩份,分別進入新細胞中.也就是說,兩個新細胞的染色體形態和數目相同,新細胞與原細胞的染色體形態和數目也相同。【詳解】AC.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或人體),因此,青蛙的結構層次和水稻不同,青蛙比水稻多了系統這一結構層次,AC正確。 B.環境中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態因素。因此,青蛙、水、肥是影響水稻生長的生態因素,B正確。D.細胞分裂就是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的過程,細胞分裂使細胞數目增多,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先復制加倍再平均分配到兩個新細胞中,因此細胞分裂形成的子細胞染色體數不變,D錯誤。故選D。4.白居易在登廬山時寫下千古名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句詩描述了哪種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A.水分 B.溫度 C.海拔 D.空氣【答案】B【分析】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環境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詳解】“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表明環境影響生物的生長開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氣溫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溫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開的晚。才有了“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自然現象,造成這一差異的環境因素是溫度。故ACD錯誤,B正確,故選B。5.玫瑰的生長易受土壤中線蟲的侵害。植物學家發現一種野草根部的分泌物可以殺死線蟲,于是建議將該野草種在玫瑰園中,以此減輕玫瑰的蟲害。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線蟲的存在對玫瑰生長是有益的B.種植野草對玫瑰生長是不利的C.玫瑰和野草之間也存在競爭關系D.線蟲、玫瑰和野草都是消費者【答案】C【分析】玫瑰易受土壤中線蟲侵害,說明線蟲對玫瑰生長不利;野草根部分泌物可殺死線蟲,對玫瑰生長有利,但玫瑰與野草可能會爭奪土壤中的水分、養分等,存在競爭關系;線蟲和玫瑰是消費者,野草是生產者。【詳解】A.玫瑰的生長易受土壤中線蟲的侵害,說明線蟲的存在對玫瑰生長是不利的,故A錯誤。B.野草根部的分泌物可以殺死線蟲,能減輕玫瑰的蟲害,對玫瑰生長是有利的,故B錯誤。C.玫瑰和野草可能會爭奪土壤中的水分、養分、陽光等,所以它們之間也存在競爭關系,故C正確。D.線蟲和玫瑰是消費者,野草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是生產者,故D錯誤。故選C。6.若要探究光照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應選擇的實驗裝置是( )A. B.C. D.【答案】D【分析】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是的就是對照組。【詳解】A.兩組條件一樣,無法對照,A錯誤。B.有光、濕度兩個變量,B錯誤。C.有光、濕度兩個變量,C錯誤。D.“光照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則實驗的唯一變量是光,其它條件應相同且適宜,兩組都為濕土,一組有光,一組無光,形成以光照為變量的對照試驗,D正確。故選D。7.下列有關實驗操作的敘述錯誤的是( )A.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實驗中選色素少的活小魚B.測定種子發芽率時,應挑選粒大飽滿的種子C.探究光對鼠婦分布的影響時,應統計各小組數據,取平均值D.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時,應將待測試管置于37℃的溫水中【答案】B【分析】科學實驗中,每一步驟的設置都有一定的目的和作用,實踐中要注意識別和識記。【詳解】A.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實驗中,應該選擇尾鰭色素少的活小魚,這樣便于識別血管和觀察血液流動,A正確。B.測定種子發芽率時,應隨機取樣,不能單獨挑選粒大飽滿的種子,B錯誤。C.為保證實驗的準確性、避免實驗的偶然性、減少實驗的誤差,在探究光對鼠婦分布的影響時,應統計各小組數據,取平均值,C正確。D.酶發揮作用的最適宜溫度為37℃,因此,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時,應將待測試管置于37℃的溫水中,D正確。故選B。 8.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駱駝的體溫升高到40.7℃才出汗,這是對溫暖濕潤環境的適應B.生活在冰天雪地中的北極熊全身白毛,體現了環境適應生物C.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D.人的皮膚在夏季強光下容易變黑,體現了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答案】D【分析】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關系。駱駝體溫升高到一定程度才出汗是對炎熱干燥沙漠環境的適應;北極熊全身白毛是對冰天雪地環境的適應,體現了生物適應環境;蚯蚓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影響;人的皮膚在夏季強光下變黑是環境因素(紫外線)對生物的影響。【詳解】A.駱駝的體溫升高到40.7℃才出汗,這是對炎熱、干燥、缺水環境的適應,而不是溫暖濕潤環境,故A錯誤。B.生活在冰天雪地中的北極熊全身白毛,體現了生物適應環境,故B錯誤。C.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影響,而不是適應,故C錯誤。D.人的皮膚在夏季強光下容易變黑,是因為紫外線照射使皮膚產生黑色素增多,體現了環境對生物的影響,故D正確。故選D。9.白雪皚皚的冬季,雷鳥全身雪白,鼻孔和腳均被羽毛所覆蓋;到了無雪的夏季,雷鳥又換上了黑褐色、棕黃色斑紋的羽毛。這充分說明( )A.生物能適應環境 B.環境能適應生物C.生物能影響環境 D.生物能改造環境【答案】A【分析】動物適應棲息環境而具有的與環境色彩相似的體色,叫做保護色。具有保護色的動物不容易被其他動物發現,這對它躲避敵害或捕獵動物都是有利的。達爾文認為,這是動物在長期的生存斗爭過程中經過自然選擇的結果。自然選擇是自然界對生物的選擇作用,是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詳解】現在生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或行為,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生物的生存離不開環境,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能影響和改變環境。例如生活在寒帶的雷鳥,在白雪皚皚的冬天,體表的羽毛是純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換上棕色的羽毛,與夏季苔原斑駁的色彩很相近,這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也是防止被敵害發現,同時便于捕食獵物,是對自身的一種保護,這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故A正確,BCD錯誤。故選A。10.“白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錦彩彎翔”曲中的菱是一種草本水生被子植物,達州市生物研學小組通過周查蓮花湖濕地生態系統中有關菱的食物網,繪制了圖一和圖二菱的幾種主要組織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圖一中菱紫葉蟬和青蛙的發育過程都屬于不完全變態發育B.圖一中共有七條食物鏈,濕地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C.圖一鯽魚體內運輸血液的血管與圖二中④ 都屬于輸導組織D.圖二中① 細胞分裂時,細胞膜從細胞中部向內凹陷,溢裂為兩個細胞【答案】B【分析】(1)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2)食物鏈書寫的原則是:食物鏈中只包含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以生產者開始,以最高營養級結束;食物鏈中的箭頭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3)人體四大基本組織: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結締組織。(4)圖二:①分生組織、②機械組織、③薄壁組織、④輸導組織、⑤保護組織。【詳解】A.圖一中菱紫葉蟬發育屬于不完全變態發育,青蛙的發育屬于變態發育,故A錯誤。B.圖一中共有七條食物鏈,藻類植物→蝦→白鷺、藻類植物→鯽魚→白鷺、藻類植物→蝦→鯽魚→白鷺、菱→菱紫葉蟬→白鷺、菱→菱紫葉蟬→青蛙→白鷺、菱→菱紫葉蟬→蜘蛛→青蛙→白鷺、菱→菱紫葉蟬→蜘蛛→白鷺。濕地生態系統因其獨特的生態功能和作用而被譽為“地球之腎”。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對于維護地球生態平衡和人類福祉具有重要意義,故B正確。C.圖一鯽魚體內運輸血液的血管屬于器官,圖二中④ 屬于輸導組織,故C錯誤。D.植物細胞分裂的正確過程:細胞核先分裂,然后在細胞中部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細胞膜不會從細胞中部向內凹陷),將細胞一分為二,故D錯誤。故選B。三、綜合題11.某班開展了制作生態瓶的活動,各組分別制作一個密閉的,不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的生態瓶。小秦組的同學制作了如圖所示的生態瓶,放在陽臺上。每天觀察并記錄瓶中發生的變化。(1)該生態瓶可以看作是一個小型的 ,其中的生產者是 。(2)水、小蝦和水蝸牛是影響 生存的因素。(3)此將生態瓶擺放在有光照且溫暖的地方,以便獲得足夠的 。(4)小秦向同學們提出一個問題:你知道一個生態瓶制作成功的基本標志是什么嗎?你的答案是: 。【答案】(1) 生態系統 浮萍和金魚藻(2)魚(3)太陽能(4)瓶中的動、植物均能在較好的生存狀態下維持一段時間【分析】(1)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生態系統。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由生產者(主要是植物)、消費者(主要是動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細菌、真菌)組成。(2)生態瓶制作要求:生態瓶必須是封閉的;生態瓶中投放的幾種生物必須具有很強的生活力,成分齊全(具有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生態瓶材料必須透明;生態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應占其容積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間;生態瓶采光用較強的散射光;選擇生命力強的生物,動物不宜太多,個體不宜太大。【詳解】(1)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由生產者(主要是植物)、消費者(主要是動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細菌、真菌)組成。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來分析,該生態瓶屬于小型的生態系統,其里面的浮萍和金魚藻屬于生產者,水蝸牛、河蝦、魚屬于消費者,河沙、水中的細菌和真菌屬于分解者,水、河沙和小石子、陽光等屬于非生物部分。(2)影響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稱為生態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水、小蝦和水蝸牛是影響魚生存的因素。(3)動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條件是一樣的,它們都需要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還有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所以,用透明的玻璃瓶,并且把生態瓶擺放在有光照且溫暖的地方,是為了有利于植物(金魚藻和浮萍)進行光合作用,即以便獲得足夠的太陽能。(4)一個生態瓶制作成功的基本標志是:瓶中的動、植物均能夠較長時間地維持較好的生存狀態(或“動、植物生存時間較長”或“微型生態系統能夠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穩定”)。12.祁連山國家公園位于甘肅、青海兩省交界處,具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下圖一表示祁連山國家公園的食物網簡圖,圖二表示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示意圖。請根據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在此生態系統中,綠色植物能夠通過 制造有機物,為自身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質和能量,因此植物是生態系統的 。(2)該生態系統中動植物的遺體遺骸可被 和 分解成無機物,回歸自然界。(3)圖一所示的食物網由 條食物鏈組成。(4)若要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圖一還應增加的生物成分是 ;該成分與圖二中的 相對應。(5)圖二中①所示的生理活動是 。(6)與草原生態系統相比,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的自動調節能力 。(7)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基本保障,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是 。【答案】(1) 光合作用 生產者(2) 細菌 真菌(3)5(4) 分解者 C(5)光合作用(6)較強(7)就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分析】(1)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生態系統。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由生產者(主要是植物)、消費者(主要是動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細菌、真菌)組成。(2)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食物鏈。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食物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3)圖二中:A為生產者,B為消費者,C為分解者;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③④均表示呼吸作用。【詳解】(1)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綠色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在此生態系統中,綠色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為自身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質和能量,因此植物是生態系統的生產者。(2)分解者能將動植物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分解成無機物。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細菌和真菌。該生態系統中動植物的遺體遺骸可被細菌和真菌分解成無機物,回歸自然界。細菌和真菌作為分解者在生態系統中起著重要的作用。(3) 食物鏈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數食物鏈時從生產者開始,到最高級消費者結束。圖一食物網中的食物鏈有:綠色植物→昆蟲→雜食性鳥→鷹;綠色植物→雜食性鳥→鷹;綠色植物→鼠→鷹;綠色植物→鼠→狐;綠色植物→吃草籽鳥→鷹。所以圖一所示的食物網由5條食物鏈組成。(4)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圖一只有生產者和消費者,缺少分解者。圖二中C代表分解者。若要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圖一還應增加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該成分與圖二中的C相對應。(5)圖二中①所示的生理活動是光合作用。A代表生產者,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并釋放氧氣。(6)與草原生態系統相比,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的生物種類更多,營養結構更復雜,自動調節能力強。(7)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基本保障,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建立自然保護區可以為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保護生物的棲息地。四、資料分析題13.閱讀資料,回答問題。☆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湖北省西北部,被譽為北緯31°的綠色奇跡。據最新資料統計,神農架自然保護區有真菌、地衣共926種,苔蘚植物216種,蕨類和種子植物2602種。共有陸生脊椎動物664種,魚類約75種,昆蟲5385種。其中有珙桐、紅豆杉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6種,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79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5種:金絲猴、華南虎、金錢豹、白鶴、金雕。二級保護動物74種:金貓、林麝大靈貓、紅腹錦雞、大鯢等。(1)地衣被稱為動植物陸地生活的“開路先鋒”,它能生長在巖石上,同時產生的物質能腐蝕巖石,使之形成土壤,這說明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 。(2)保護區內有多種動物,其中金絲猴、金錢豹的生殖和發育具有 的特點,可以顯著提高后代的存活率。(3)生物分類主要是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劃分為不同的等級,某同學將珙桐、紅豆杉、苔蘚、金絲猴、金雕、大鯢等生物分成了兩類,分類的等級是 。(4)資料中劃線部分體現了生物多樣性中的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是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 的多樣性。(5)從生態保護的角度,為前往神農架旅游的朋友提兩條合理建議: 。【答案】(1)生物適應并影響環境(2)胎生、哺乳(3)界(4) 生物種類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 生態系統(5)不采摘植物、不傷害野生動物、保護野生動植物、減少環境污染、及時清除塑料袋等垃圾等【分析】(1)地衣能生長在巖石上,說明生物能適應環境;地衣產生的物質能腐蝕巖石,使之形成土壤,說明生物能影響環境。(2)哺乳動物生殖和發育具有胎生、哺乳的特點,胎生哺乳可以為幼崽提供良好的營養和保護,顯著提高后代的存活率。(3)從生態保護的角度,可以提出不隨意丟棄垃圾,避免污染環境;不破壞自然環境和動植物資源,不干擾野生動物的生活等合理建議。【詳解】(1)地衣能在巖石上生長,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地衣產生的物質能改變巖石環境形成土壤,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所以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生物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環境。(2) 金絲猴、金錢豹是哺乳動物,哺乳動物的生殖方式是胎生,胚胎在母體子宮內發育,通過胎盤從母體獲得營養,發育到一定階段后由母體產出。幼崽出生后,母體會用乳汁哺育幼崽。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3)生物分類的等級從大到小依次為界、門、綱、目、科、屬、種。珙桐、紅豆杉、苔蘚屬于植物界,而金絲猴、金雕、大鯢屬于動物界。該同學將這些生物分成兩類,說明是按照“界”這個分類等級進行的。(4)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資料中提到的多種不同的生物種類,體現了物種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是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因為生態系統是生物生存的環境,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決定了生物種類的多樣性。(5)為了保護神農架的生態環境,前往旅游的朋友可以做到不隨意丟棄垃圾,保持環境整潔;不破壞自然環境和動植物資源,不采摘野生植物、不追趕和捕捉野生動物等。14.(2024·江蘇南通·中考真題)稻田養殖中華絨螯蟹(河蟹)是我國近三十年發展起來的最具代表性的綜合種養模式之一。圖1是水稻與河蟹共生系統示意圖,圖2中a-f是圖1的局部放大圖(a。河蟹以雜草為食;b。河蟹松土;c。河蟹捕食害蟲;d。河蟹的排泄物肥田;e。水稻凈水;f。水稻保護河蟹,降低河蟹被鳥捕食的概率)。請回答下列問題。(1)從動物分類角度分析,中華絨螯蟹屬于 (選填“扁形”“環節”或“節肢”)動物。從生態系統成分分析,水稻和雜草屬于 。圖1中有多種環境因素影響生物生存,其中陽光、空氣、土壤等屬于 因素。(2)請寫出圖中一條含4個環節的食物鏈: 。水稻根尖的 區是吸收水中含氮、磷的無機鹽的主要部位,能凈化水質,有利于河蟹生長。(3)河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水稻生長。據圖分析,下列解釋合理的有 (多選)。A.河蟹以雜草為食,降低水稻與雜草之間的競爭B.河蟹爬行能松土透氣,促進水稻根系的呼吸作用C.河蟹捕食害蟲,減少害蟲對水稻的傷害D.河蟹的排泄物能提高土壤肥力,促進能量循環利用(4)河蟹能防治雜草和害蟲,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保護生物多樣性,該防治方法于 防治。【答案】(1) 節肢 生產者 非生物(2) 水稻→害蟲→河蟹→鳥 成熟(3)ABC(4)生物【分析】(1)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由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細菌、真菌)組成。(2)在生態系統內,各種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而形成的一種聯系,叫做食物鏈。【詳解】(1)從動物分類角度分析,中華絨螯蟹體表具有外骨骼,身體和跗肢都分節,屬于節肢動物。從生態系統成分分析,水稻和雜草屬于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屬于生產者。圖1中有多種環境因素影響生物生存,其中陽光、空氣、土壤等屬于非生物因素。(2)由圖可知,水稻提供營養給害蟲,害蟲被河蟹捕食,河蟹則可能成為鳥的食物,所以含4個環節的食物鏈是水稻→害蟲→河蟹→鳥。水稻根尖的成熟區有大量根毛,是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所以水稻根尖的成熟區是吸收水中含氮、磷的無機鹽的主要部位,能凈化水質,有利于河蟹生長。(3)A.水稻與雜草之間競爭陽光,水分等,所以河蟹以雜草為食,降低水稻與雜草之間的競爭,故A正確。B.河蟹爬行能松土透氣,有利于促進水稻根系的呼吸作用,故B正確。C.害蟲以水稻為食,河蟹捕食了害蟲,減少害蟲對水稻的傷害,故C正確。D.河蟹的排泄物能提高土壤肥力,可促進物質循環利用,能量不能循環流動,故D錯誤。故選ABC。(4)利用河蟹捕食雜草和害蟲來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屬于通過生物間的相互作用進行的防治方法,稱為生物防治。15.(2024·江蘇無錫·中考真題)下圖是無錫市某果農實現立體種養的部分生物示意圖,請據圖回答問題:(1)如圖所示 (填“能”或“不能”)構成一個生態系統。(2)圖中能直接利用太陽能的生物有 。(3)圖中消費者有 ,其中具有捕食關系的是 (寫出一組即可)。(4)在果園中放養蜜蜂,可以獲取蜂蜜,提高果園的經濟效益,蜜蜂在自然界還具有 的作用。【答案】(1)能(2)草或果樹(3) 食草昆蟲、雞、蜜蜂、食蟲鳥 食草昆蟲和食蟲鳥(食草昆蟲和雞;蜜蜂和食蟲鳥)(4)幫助植物傳粉和傳播種子(或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等)【分析】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的整體;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詳解】(1)圖中草和果樹屬于生產者,各種動物屬于消費者,蘑菇屬于分解者,陽光屬于非生物成分,所以能構成一個生態系統。(2)圖中草和果樹屬于生產者,能直接利用太陽能進行光合作用。(3)動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它們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隨著攝食,食物中的物質和能量也進入動物體內,因此動物是生態系統的消費者,圖中消費者有食草昆蟲、雞、蜜蜂、食蟲鳥,其中具有捕食關系的是食草昆蟲和食蟲鳥、或食草昆蟲和雞、或蜜蜂和食蟲鳥。(4)在果園中放養蜜蜂,可以獲取蜂蜜,提高果園的經濟效益,蜜蜂在自然界中還具有幫助植物傳粉和傳播種子、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的作用。16.(2024·江蘇常州·中考真題)常州市為了加快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開展禽畜養殖糞便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清潔化生產等方面的建設,促進農牧結合、種養循環。下圖是常州市某農村的一種生態農業模式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該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中,食用菌屬于 。除圖中所示外,還有陽光、空氣、水等 。(2)圖中有 條食物鏈,人屬于 或 營養級。(3)能量流動的起點是 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 。(4)本生態系統與森林生態系統相比, 能力較弱,因為生物種類較少,營養結構 。(5)每年農田中有大量的秸稈需要處理,請從生態角度提出一種合理的處理措施: 。【答案】(1) 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2) 3 第三 第二(3) 綠色植物 逐級遞減(4) 自動調節 簡單(5)利用農業秸稈制成沼氣池【分析】(1)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消費者(絕大多數動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細菌和真菌)(2)能量在沿著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遞減的,一般只有10%至20%的能量能夠流入下一個營養級。【詳解】(1)該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中,食用菌屬于真菌,是分解者。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消費者(絕大多動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細菌和真菌)。除圖中所示外,還有陽光、空氣、水等非生物部分。(2)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食物鏈。圖中有3條食物鏈:農作物→雞→人、農作物→豬→人、農作物→人。人屬于第三或第二營養級。(3)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并將光能儲存在有機物中,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能量流動的起點是從植物固定太陽能開始的,所以,該生態系統能量的最終來源是太陽光能。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是沿著食物鏈傳遞的,能量沿食物鏈傳遞的規律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因此越往食物鏈的末端,能量越少;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夠流入下一個營養級。(4)在生態系統中,雖然各種生物的數量是在不斷變化的,但在一般情況下,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越多,生態系統的成分越復雜,營養結構越復雜,自動調節能力越大。本生態系統與森林生態系統相比,森林生態系統生物種類復雜,本生態系統生物種類少,營養結構簡單,因此,本生態系統與森林生態系統相比,自動調節能力較弱。(5)生態農業主要實現能量多級利用和物質循環再生農業秸稈可以變廢為寶,例如利用農業秸稈制成沼氣池,同時沼氣池的殘渣、廢液也是很好的有機肥,可以以用來肥沃土壤。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主題三 生物與環境專題05 生物與環境考情概覽:理解課標要求,把握命題方向,總結出題角度。中考新考法:從新情境、新設問、跨學科等方向洞察中考新考法。真題透視:精選真題,歸類設置,完整展現中考試題的考查形式。要點速記:核心考點必背速記,突破重難點新題特訓:選用最新優質題、創新題,鞏固考點復習效果。課標學業要求 考點 頻次 考向 考法1、從結構與功能的角度,闡 明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消 費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環 境是一個有機整體。 2、運用圖示或模型表示生態 系統中各生物成分之間的營 養關系。 3、分析某生態系統受到破壞 的具體實例,闡明生態系統 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4、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 造成破壞的實例,形成保護 生物圈的社會責任意識。 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實現了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5年4考 考向一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考法1 生命特征與生命現象的識別 考法2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影響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保護生物圈就是保護生態安全 5年3考 考向二 生態系統 考法1 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 考法2 食物鏈和食物網 考法3 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的流動5年2考 考向三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 考法1 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新情境)(2024·江蘇連云港·中考真題)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神舟十八號實施國內首次在軌水生生態研究項目,以斑馬魚和金魚藻為研究對象,在軌建立穩定運行的空間自循環水生生態系統。斑馬魚和金魚藻在該生態系統中分別屬于( )A.消費者生產者 B.生產者消費者C.分解者消費者 D.分解者生產者(新情境)(2024·江蘇鹽城·中考真題)下圖表示生物間的食物關系,所描述的生命現象是( )A.生物能夠由小長大 B.生物能夠繁殖后代C.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D.生物能把性狀遺傳給后代 考向一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考法1生物特征與生命現象的識別1.(2024·江蘇宿遷·中考真題)詩句“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描寫了鄉村田野的優美景色。水稻、青蛙等都是生物,生物具有區別于非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下列描述屬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A.生物都有系統B.生物都有遺傳變異現象C.生物都能運動D.生物都能適應任何環境2.(2024·江蘇連云港·中考真題)“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體現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A.能夠呼吸 B.能夠繁殖C.需要營養 D.排出廢物考法2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影響3.(2024·江蘇南通·中考真題)炎熱的夏季,校園里的香樟樹下氣溫較低、空氣濕度較大,這主要體現了( )A.生物適應環境 B.環境影響生物C.生物影響環境 D.適應具有普遍性4.(2024·江蘇徐州·中考真題)下列農業諺語中包含了一定的生物學原理,相關解釋正確的是( )A.茂林之下無豐草——樹與草之間存在互助關系B.有收無收在于水——水是農作物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C.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溫度影響瓜、豆的果實發育D.底肥不足苗不長——農作物生長需要根吸收足夠的有機物特別提醒 生物與環境關系的判斷: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如:沙漠中的駱駝刺對干旱缺水環境的適應、海豹對寒冷環境的適應旗形樹對大風環境的適應)。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如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后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3)生物適應環境的同時,又會對環境造成影響;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 考向二 生態系統考法1 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5.(2024·江蘇宿遷·中考真題)某生物興趣小組通過制作生態瓶來探究生態系統的組成及其穩定性。實驗裝置如圖所示(甲、乙瓶置于有光的條件下,丙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為探究“光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應選擇甲、丙兩瓶進行對照B.在甲、乙、丙三個生態瓶中,維持時間最長的是丙瓶C.在乙生態瓶中,通過食物鏈傳遞的能量最終來自太陽能D.要想使甲瓶更加完善,還需要補充的成分是空氣6.(2024·江蘇無錫·中考真題)某同學為制作生態瓶準備了玻璃瓶、池塘水、螺螄、小魚、小蝦,他還必須補充的材料是( )A.金魚藻 B.泥鰍 C.河沙 D.增氧泵考法2 食物鏈和食物網7.(2024·江蘇宿遷·中考真題)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因食物關系形成不同的食物鏈。下列各項中,表示一條食物鏈的是( )A.草→鹿→野兔→狼B.昆蟲→食蟲鳥→蛇→貓頭鷹C.草→昆蟲→食蟲鳥→蛇D.陽光→草→昆蟲→食蟲鳥8.(2024·江蘇鹽城·中考真題)在學習過程中,寫流程圖歸納知識是我們常用的方法。下列相關流程錯誤的是( )A.麋鹿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B.人從生命誕生到出生的過程:受精卵→胚胎→胎兒→嬰兒C.“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中蘊含的食物鏈:植物→蟬→螳螂→黃雀D.釀制酒釀:自來水沖洗糯米→加入甜酒曲→蒸熟糯米→適宜溫度下發酵考法3 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的流動9.(2024·江蘇常州·中考真題)被重金屬污染的池塘中,體內重金屬積累最多的生物是( )A.黑魚 B.蝦 C.劍水蚤 D.浮萍解題技巧 1、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生產者,如菟絲子營寄生生活,屬于消費者。 2、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是消費者,有些營腐生生活的動物是分解者,如蚯蚓。 3、不是所有的細菌、真菌都是分解者,只有營腐生生活的細菌、真菌才是分解者。 4、一個生態系統要想長期存在,除了非生物因素外,可以沒有消費者,但必須要有生產者和分解者。 5、食物鏈: (1)食物鏈的寫法:起點必須是生產者,后面依次是各級消費者,終點為最高級消費者,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箭頭指向捕食者。 (2)食物鏈的數法:從生產者開始,到最頂端的消費者結束是一條完整的食物鏈。 (3)確認碳循環的各個環節: 一找雙箭頭,雙箭頭的一方為生產者,另一方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二看多箭頭,圖示中的各環節箭頭大都指向某一環節,那么這一環節一定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三定角色,生產者指向消費者,生產者、消費者均指向分解者。 故下圖中A為消費者,B為分解者,C為生產者,D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考向三 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考法1 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10.(2024·江蘇無錫·中考真題)在某個相對封閉的草原生態系統中,狼的數量大量減少,下列最符合較長時間內野兔數量變化的曲線是( )A. B. C. D.11.(2024·江蘇徐州·中考真題)茶是我國的重要經濟作物。茶樹種植過程中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不僅會影響茶葉的質量,還會破壞生態環境。因此,科研工作者開展了茶樹—艾蒿間作的研究。茶小綠葉蟬是茶園中普遍存在、危害程度較大的害蟲,蜘蛛是茶小綠葉蟬的天敵。下圖是茶樹—艾蒿間作(以下簡稱“間作”)和茶樹單作(以下簡稱“單作”)茶園中蜘蛛數量的變化曲線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分析,茶樹與艾蒿都屬于 。(2)根據題干信息,寫出茶園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 。(3)茶小綠葉蟬的數量高峰期在5-6月,此時期內,與單作相比,間作茶園中茶小綠葉蟬的數量顯著減少,據圖推測可能的原因 。(4)間作茶園中,艾蒿揮發物對茶橙癭螨、茶麗紋象甲等害蟲具有驅避作用,同時茶樹根部土壤中的氮、鉀等顯著增加。從農業生產的角度分析,與單作相比,間作茶園的優勢是 。(5)艾蒿上生有瓢蟲、草蛉等益蟲,增加了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間作茶園生態系統的 能力。易錯易混 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生態系統調節能力的大小取決于它自身結構特點,但生態系統的資源和空間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動調節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大,反之,調節能力就小。一、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生物影響環境,環境影響生物,生物適應環境(1)生物影響環境:①蚯蚓疏松土壤;②大樹底下好乘涼;③千里之堤,潰于蟻穴(2)環境影響生物:①南橘北枳(3)生物適應環境:①仙人掌的葉變成刺;②海豹皮下脂肪很厚,適應寒冷環境;③浮水植物的氣孔大部分分布在葉片上表皮;④保護色,警戒色,擬態;⑤旗形樹冠是對風的適應。二、生態系統1.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1)概念: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2)組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 成 成分及作用非生物部分 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壤等,為生物提供能量、營養和生存空間生物部分 生產者:主要指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為生物生存提供物質和能量,是生態系統中最基本、最關鍵的生物組成部分消費者:主要是各種動物,依據食性將動物分為植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分解者:主要指營腐生生活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作用是把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促進物質循環2.食物鏈和食物網(1)食物鏈:指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2)食物網: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往往彼此交錯連接,這樣就形成了食物網。(3)能量流動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一般來說,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個營養級,營養級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4)物質循環: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從無機環境開始,經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又回到無機環境的過程。主要有水循環、碳循環、氮循環,特點是循環流動,反復利用。(5)生物富集:有毒物質會隨食物鏈不斷積累,在食物鏈中,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積累的有毒物質越多。3.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在生態系統中,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各種生物的數量也在不斷地變化著,但是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也叫自動調節能力。生態系統雖然具有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擾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生態平衡就會被打破。三、生物圈1.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與其環境的總和。2.范圍: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3.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中有著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如草原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等。1.同學們發現小草履蟲和大草履蟲是兩種生物,混合養在一起時,其數量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兩種草履蟲之間是捕食關系B.兩種草履蟲之間是競爭關系C.草履蟲通過胞肛排出多余的水和代謝廢物D.吸取草履蟲時應從草履蟲培養液的底層吸2.小麥在生長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列屬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A.青草 B.山羊 C.溫度 D.蚜蟲3.“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以下有關水稻和青蛙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青蛙的結構層次和水稻不同B.青蛙、水、肥是影響水稻生長的生態因素C.青蛙比水稻多了系統這一結構層次D.細胞分裂形成的子細胞遺傳物質減半4.白居易在登廬山時寫下千古名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句詩描述了哪種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A.水分 B.溫度 C.海拔 D.空氣5.玫瑰的生長易受土壤中線蟲的侵害。植物學家發現一種野草根部的分泌物可以殺死線蟲,于是建議將該野草種在玫瑰園中,以此減輕玫瑰的蟲害。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線蟲的存在對玫瑰生長是有益的B.種植野草對玫瑰生長是不利的C.玫瑰和野草之間也存在競爭關系D.線蟲、玫瑰和野草都是消費者6.若要探究光照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應選擇的實驗裝置是( )A. B.C. D.7.下列有關實驗操作的敘述錯誤的是( )A.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實驗中選色素少的活小魚B.測定種子發芽率時,應挑選粒大飽滿的種子C.探究光對鼠婦分布的影響時,應統計各小組數據,取平均值D.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時,應將待測試管置于37℃的溫水中8.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駱駝的體溫升高到40.7℃才出汗,這是對溫暖濕潤環境的適應B.生活在冰天雪地中的北極熊全身白毛,體現了環境適應生物C.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D.人的皮膚在夏季強光下容易變黑,體現了環境對生物的影響9.白雪皚皚的冬季,雷鳥全身雪白,鼻孔和腳均被羽毛所覆蓋;到了無雪的夏季,雷鳥又換上了黑褐色、棕黃色斑紋的羽毛。這充分說明( )A.生物能適應環境 B.環境能適應生物C.生物能影響環境 D.生物能改造環境10.“白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錦彩彎翔”曲中的菱是一種草本水生被子植物,達州市生物研學小組通過周查蓮花湖濕地生態系統中有關菱的食物網,繪制了圖一和圖二菱的幾種主要組織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圖一中菱紫葉蟬和青蛙的發育過程都屬于不完全變態發育B.圖一中共有七條食物鏈,濕地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C.圖一鯽魚體內運輸血液的血管與圖二中④ 都屬于輸導組織D.圖二中① 細胞分裂時,細胞膜從細胞中部向內凹陷,溢裂為兩個細胞三、綜合題11.某班開展了制作生態瓶的活動,各組分別制作一個密閉的,不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的生態瓶。小秦組的同學制作了如圖所示的生態瓶,放在陽臺上。每天觀察并記錄瓶中發生的變化。(1)該生態瓶可以看作是一個小型的 ,其中的生產者是 。(2)水、小蝦和水蝸牛是影響 生存的因素。(3)此將生態瓶擺放在有光照且溫暖的地方,以便獲得足夠的 。(4)小秦向同學們提出一個問題:你知道一個生態瓶制作成功的基本標志是什么嗎?你的答案是: 。12.祁連山國家公園位于甘肅、青海兩省交界處,具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下圖一表示祁連山國家公園的食物網簡圖,圖二表示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示意圖。請根據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在此生態系統中,綠色植物能夠通過 制造有機物,為自身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質和能量,因此植物是生態系統的 。(2)該生態系統中動植物的遺體遺骸可被 和 分解成無機物,回歸自然界。(3)圖一所示的食物網由 條食物鏈組成。(4)若要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圖一還應增加的生物成分是 ;該成分與圖二中的 相對應。(5)圖二中①所示的生理活動是 。(6)與草原生態系統相比,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的自動調節能力 。(7)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基本保障,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是 。四、資料分析題13.閱讀資料,回答問題。☆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湖北省西北部,被譽為北緯31°的綠色奇跡。據最新資料統計,神農架自然保護區有真菌、地衣共926種,苔蘚植物216種,蕨類和種子植物2602種。共有陸生脊椎動物664種,魚類約75種,昆蟲5385種。其中有珙桐、紅豆杉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6種,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79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5種:金絲猴、華南虎、金錢豹、白鶴、金雕。二級保護動物74種:金貓、林麝大靈貓、紅腹錦雞、大鯢等。(1)地衣被稱為動植物陸地生活的“開路先鋒”,它能生長在巖石上,同時產生的物質能腐蝕巖石,使之形成土壤,這說明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 。(2)保護區內有多種動物,其中金絲猴、金錢豹的生殖和發育具有 的特點,可以顯著提高后代的存活率。(3)生物分類主要是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劃分為不同的等級,某同學將珙桐、紅豆杉、苔蘚、金絲猴、金雕、大鯢等生物分成了兩類,分類的等級是 。(4)資料中劃線部分體現了生物多樣性中的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是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 的多樣性。(5)從生態保護的角度,為前往神農架旅游的朋友提兩條合理建議: 。14.(2024·江蘇南通·中考真題)稻田養殖中華絨螯蟹(河蟹)是我國近三十年發展起來的最具代表性的綜合種養模式之一。圖1是水稻與河蟹共生系統示意圖,圖2中a-f是圖1的局部放大圖(a。河蟹以雜草為食;b。河蟹松土;c。河蟹捕食害蟲;d。河蟹的排泄物肥田;e。水稻凈水;f。水稻保護河蟹,降低河蟹被鳥捕食的概率)。請回答下列問題。(1)從動物分類角度分析,中華絨螯蟹屬于 (選填“扁形”“環節”或“節肢”)動物。從生態系統成分分析,水稻和雜草屬于 。圖1中有多種環境因素影響生物生存,其中陽光、空氣、土壤等屬于 因素。(2)請寫出圖中一條含4個環節的食物鏈: 。水稻根尖的 區是吸收水中含氮、磷的無機鹽的主要部位,能凈化水質,有利于河蟹生長。(3)河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水稻生長。據圖分析,下列解釋合理的有 (多選)。A.河蟹以雜草為食,降低水稻與雜草之間的競爭B.河蟹爬行能松土透氣,促進水稻根系的呼吸作用C.河蟹捕食害蟲,減少害蟲對水稻的傷害D.河蟹的排泄物能提高土壤肥力,促進能量循環利用(4)河蟹能防治雜草和害蟲,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保護生物多樣性,該防治方法于 防治。15.(2024·江蘇無錫·中考真題)下圖是無錫市某果農實現立體種養的部分生物示意圖,請據圖回答問題:(1)如圖所示 (填“能”或“不能”)構成一個生態系統。(2)圖中能直接利用太陽能的生物有 。(3)圖中消費者有 ,其中具有捕食關系的是 (寫出一組即可)。(4)在果園中放養蜜蜂,可以獲取蜂蜜,提高果園的經濟效益,蜜蜂在自然界還具有 的作用。16.(2024·江蘇常州·中考真題)常州市為了加快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開展禽畜養殖糞便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清潔化生產等方面的建設,促進農牧結合、種養循環。下圖是常州市某農村的一種生態農業模式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該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中,食用菌屬于 。除圖中所示外,還有陽光、空氣、水等 。(2)圖中有 條食物鏈,人屬于 或 營養級。(3)能量流動的起點是 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 。(4)本生態系統與森林生態系統相比, 能力較弱,因為生物種類較少,營養結構 。(5)每年農田中有大量的秸稈需要處理,請從生態角度提出一種合理的處理措施: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備戰2025年中考生物真題分類匯編(江蘇專用)專題05生物與環境(原卷版).docx 備戰2025年中考生物真題分類匯編(江蘇專用)專題05生物與環境(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