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湛江高一期中聯盟考試歷 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上)+《中外歷史綱要》(下)前五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中國共產黨成立推動了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等一系列工人運動的展開。到1930年夏,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已經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革命武裝力量達十萬人。這可說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A.開辟了中國革命新道路 B.凝聚了廣大人民的強大力量C.打開了中國革命新局面 D.增強了中國人民的革命信心2.圖1所示內容是一則侵華日軍士兵的戰地日記,這則日記衡陽,(1944年)7月2日,晴 重慶軍手榴彈兵頑強地堅持在被日本軍炮火嚴重摧毀的陣地里進行抵抗,后面的重慶軍扛著成箱的手榴彈也陸續上山增援。雖說是敵人,也是令人佩服的。圖1A.表明日軍已攻占重慶 B.反映了敵后戰場的情況C.是對忻口會戰的回憶 D.記錄了正面戰場的抗戰3.1950年,毛澤東在某次發言中講道:“對正當的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工商業,當它們困難時應給予扶助使之發展。”他進一步解釋道:“維持了私營工商業,第一維持了生產;第二維持了工人;第三工人還可以得些福利。”這說明當時中共中央A.正實施過渡時期總路線 B.承認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遇到阻力C.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 D.認為國有企業不能滿足工業化的需要4.《漢謨拉比法典》開創性地確立了“不可抗力免責”原則:若因洪水導致農田歉收,債務人當年可免除利息償還的義務。這體現出當時,古巴比倫王國A.實行重農抑商政策 B.社會治理的精細化C.維護奴隸主的利益 D.訂立契約的規范性5.亞歷山大大帝在征服過程中建立了大量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這些城市廣泛分布于從埃及到中亞的征服地區的戰略要沖或貿易節點,實際定居者包含馬其頓人、希臘雇傭兵及當地居民。亞歷山大大帝此舉意在A.加強對新征服地區的統治 B.推廣先進的希臘文化C.促進東西方文明交往交流 D.推動地中海貿易繁榮6.13-15世紀,各王公必須向汗履行義務,且使自己的對外政策服從汗的意志。汗在直接涉及本國利益的時候,可干預王公的國際關系。在其他場合下,王公可以同他所愿意的人締結條約或同其一起進行戰爭。材料體現了A.蒙古對基輔羅斯實行間接統治 B.拜占庭帝國因外部矛盾陷入混亂C.俄羅斯成為大帝國的外部原因 D.東歐城市通過談判獲得了自治權7.日本院政時代(1086-1192年),白河、鳥羽、后白河三上皇以整頓莊園為名,沒收大量土地,將沒收的莊園分配給皇室成員支配,形成世襲領地。上述舉措A.遏制了幕府勢力 B.規范了莊園經濟運行C.瓦解了武士集團 D.強化了皇室經濟基礎8.公元1世紀,阿克蘇姆阿杜利斯港的進出口商品包括象牙(來自西非)、犀角(來自非洲內陸高地)、黃金(來自東非)、綠寶石(來自東非)、奴隸(大多來自西非)等,這些商品轉口至地中海、阿拉伯半島和印度等地。這表明,當時阿克蘇姆王國A.在對外經濟交往中占優勢 B.控制了環印度洋商路C.是非洲商品貿易的中轉站 D.工商業發展生機勃勃9.“從此以后,葡萄牙的船只就經常取道好望角駛向東方,回去的時候滿載著香料、絲綢和珠寶等貴重貨物。他們還占據了錫蘭、蘇門答臘、爪哇和香料群島。”材料中的“此”代表的事件是A.1487年,迪亞士到達好望角 B.1492年,哥倫布到達巴哈馬C.1498年,達·伽馬到達印度 D.1521年,麥哲倫到達菲律賓10.16世紀以來,中國瓷器被用于墨西哥的宗教儀式和日常宴飲,甚至影響了當地陶器風格;平均每年有150噸白銀被運到菲律賓,這些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這些現象出現的共同原因是A.中日絲銀貿易的推動 B.“馬尼拉大帆船”航線的開通C.“三角貿易”的擴大 D.澳門成為海上貿易網的中轉站11.1751-1772年,法國知識界采納歐洲國家知識界的新理論,結合世界各地的歷史、風俗共同編寫了《百科全書》。書中將知識分為記憶(歷史)、理性(哲學)、想象(藝術)三大領域。條目涵蓋科學(牛頓力學、化學)、技術(鐘表制造、印刷術)、社會科學(法律、經濟)等。這反映了當時法國A.追求理性成為社會共識 B.民眾擺脫了宗教的束縛C.思想解放運動蓬勃開展 D.資產階級革命效果顯著12.某學者贊揚近代某國:這樣一個政府,它的一切都是通過人為約定建立起來的,只有一個長期以來習慣于自治的民族才適合這樣的政府······沒有誰不能區分屬于聯邦普通法院審理的案件和應由地方司法機構處理的案件。材料中的國家最可能是A.近代美國 B.近代日本 C.近代法國 D.近代英國13.某網站歷史專欄出現了以下兩張圖片(如圖2、圖3),該專欄的主題最有可能是A.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 B.世界格局的演變C.西歐封建制度逐漸解體 D.資本主義的擴展14.18世紀后期,阿克萊特得到制襪商尼德和斯特拉特的資金支持,開始研發水力紡紗機并建立紡紗廠。“紗荒”問題的解決又為后續動力織布機的創制奠定了基礎。這表明當時英國A.資本原始積累的速度加快 B.紡織產業鏈出現了良性互動局面C.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勞動 D.工業部門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生產15.馬克思、恩格斯將科學研究方法引入社會領域,主張從“現實的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出發分析社會形態演進。馬克思明確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并強調理論必須通過實踐檢驗并發展。這可用于說明馬克思主義A.加速了科學革命的進程 B.明確了實現人類解放的途徑C.兼具科學與開放的特點 D.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16.1857-1858年全球經濟危機加劇了工人階級的困境,19世紀60年代初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所引發的棉花危機使歐洲紡織業工人陷入貧困。1863年波蘭反對沙俄的起義遭到鎮壓,強化了反壓迫、求解放的跨國共鳴。上述事件催化了A.巴黎公社運動 B.西里西亞織工起義C.第一國際成立 D.《共產黨宣言》發表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表1 西漢以來部分關于“皇帝”的評論時期 言論及其出處西漢 董仲舒:“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春秋繁露》)唐 韓愈:“如古之無圣人,人之類滅久矣”(《原道》)宋 朱熹:“君臣之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晦庵集》)明末清初 黃宗羲:“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訪錄·原君》)唐甄:“治天下者惟君,亂天下者惟君”(《潛書·鮮君》)民國初年 陳獨秀:“一旦亡了國,像此時清朝皇帝溥儀、俄羅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尋常人還要可憐”(《偶像破壞論》)(1)概括材料中不同時期知識分子對“皇帝”的態度。(6分)(2)分析不同時期知識分子對“皇帝”產生不同態度的原因。(6分)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武士與受封領主:史提芬,你作好做一個武士的準備了吧!史:是的,大人,我已經很誠心地等待這一刻的降臨了!領主:好!那你就跪下,雙手放在我的手上面,然后宣誓吧!史:我史提芬,嚴肅地向上天發誓,愿意效忠我的主人,隸屬大人,盡我騎士之大轍,向大人履行一切承諾,正如所有騎士對待主人一樣。領主:好!我如今封史提芬為一級騎士,同時賜拜耳城給你,你就是拜耳城城主,城內及城外周圍一百里范圍,都屬于你,而且你是六百農戶的主人!史:謝大人!領主:史提芬!這是拜耳城的旗幟,代表你的身份,這權杖代表你的統治權力,這種契約就是你所擁有的土地!史:謝謝大人!我,史提芬,一等騎士,拜耳城主,永遠效忠大人!領主會扶他的臣屬起來和親吻他。最后,這位臣屬需要手按圣經,宣誓效忠他的領主。-摘編自郭少棠《西洋史一點點》(1)從社會史角度對材料所反映的歷史現象進行闡釋。(要求:闡釋須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8分)(2)概述材料中領主與武士關系的特點。(6分)19.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5世紀初,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大航海促使處于印度洋與太平洋咽喉之地的滿剌王國興起,這是人類交往交流重心從陸地向海洋轉移的重要標志,這一轉移是實現全球化的前提和路徑。明代中國的白銀需求帶動亞洲、歐洲、美洲進入全球貿易體系,明代中國在全球化起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出了重大歷史貢獻。-摘引自萬明《何以全球化:明代中國與世界》材料二15世紀末由西歐人主導而展開的全球性的大航海時代,船隊規模雖然都很小,卻代表一個海洋發展的時代的開始。兩個多世紀以后,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里說,“美洲的發現,以及經由好望角到達東印度群島的航路的發現,是人類歷史上的兩件偉大的事件”。-摘編自李伯重等《槍炮、經濟與霸權:誰在爭奪世界經濟的鐵王座》材料三15世紀是世界歷史的分水嶺,西方冒險主義者的環球航行,將世界開始真正聯系起來。為了謀求自身發展,歐洲各國開始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發展目標,加快實現自己的大國夢,使自己走上現代化道路。-摘編自紀錄片《大國崛起》解說詞(1)根據材料一,概述明代中國在世界的地位。(4分)(2)根據材料二、三,簡析新航路開辟對世界歷史的影響。(6分)(3)綜合上述材料,分析15世紀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4分)20.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以下是部分學者關于近代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觀點:結合世界史的相關知識,從上述材料中選取一個觀點展開論述。(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成文。)湛江高一期中聯盟考試歷史參考答案1.B 2.D 3.C 4.B 5.A 6.A 7.D 8.C 9.C 10.B 11.C 12.A 13.D 14.B15.C 16.C17.(1)態度:西漢至宋:尊崇皇帝,維護君權神圣性。明末清初:激烈批判君主專制,主限制君權。民國初年:徹底否定皇權,將君主視為歷史罪人或舊時代象征。(6分)(2)原因:西漢至宋:政治上,中央集權不斷加強,需要強化君權以鞏固統治;思想上,儒學發展為維護君權服務。明末清初:政治上,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社會弊端叢生,促使士人反思并批判君權;經濟上,商品經濟發展,沖擊傳統觀念。民國初年:民族危機加深;西方民主思想傳入,沖擊傳統皇權思想,民主政治的實踐。(6分,分三個時期作答,每個時期答出一點即可)18.(1)闡釋:材料展現了中世紀西歐封君封臣制度下的分封場景。這一過程是構建中古西歐社會等級秩序的重要一環:領主通過賜予騎士土地換取騎士的效忠,受封騎士則借此獲得身份、地位及經濟基礎。儀式強化了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旗幟、權杖、契約等象征物明確了封臣的身份與權利。此外,騎士(封臣)成為城主并掌管六百農戶,體現了封建社會中依附關系與分層結構,反映了中世紀西歐等級分明的社會結構,塑造了當時西歐的社會關系與生活形態。(8分)(2)特點:雙向契約性的領主附庸關系;以土地為紐帶;權利義務明確;具有莊嚴性;具有等級依附性。(6分,答出三點即可)19.(1)地位:航海技術領先者;在全球化起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經濟主導);通過海上活動促進了不同文明間的交流與互動(文明傳播者)。(4分,答出兩點即可)(2)影響:打破了世界各地的孤立狀態;推動了世界市場雛形出現;推動了全球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改變了世界格局和歷史發展進程。(6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趨勢:海洋時代來臨,海權競爭成為大國角逐的重要內容;歐洲通過殖民擴張開啟現代化進程,而亞洲傳統帝國轉型遲滯;技術、物種、宗教的跨洲傳播加速了全球文明形態的重塑。(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示例觀點:文藝復興代表了人的覺醒,而啟蒙運動則代表了人的奮進。論述:文藝復興時期,但丁在《神曲》中批判教會腐敗,彰顯人性價值;彼特拉克歌頌人的自然情感,薄伽丘的《十日談》揭露教會虛偽,肯定現世幸福。這些思想使人從宗教神權的束縛中覺醒,關注自身存在與需求,是“人的覺醒”的表現。啟蒙運動時期,思想家以理性為武器,不僅批判封建制度、教權主義,更構建起民主、法治的社會藍圖。伏爾泰倡導自由民主,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以防止專制,盧梭主張人民主權。他們號召人們擺脫蒙昧,主動用理性改造社會,從追求個體覺醒發展為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體現了“人的奮進”。(10分)綜上所述,文藝復興以人文主義喚醒人們對自身價值與現世生活的關注,從而實現“人的覺醒”;啟蒙運動號召人們主動改造社會,從個體覺醒邁向對理想社會的實踐追求,推動了西方社會轉型,體現“人的奮進”。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人文主義思潮層層遞進,深刻影響近代西方思想與社會發展。(2分)(“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唯一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