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灤南縣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質量檢測高二歷史試題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用0.5黑色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作為我國第一個錄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世界遺產委員會稱其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并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區域性國家”。這一遺址是()A.二里頭遺址 B.仰韶遺址C.河姆渡遺址 D.良渚遺址2.《周易》寫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體現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主要是()A.和而不同 B.以人為本C.崇德尚賢 D.天人合一3.漢武帝元朔年間,“于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大國不過十余城,小侯不過數十里。”這一現象的出現得益于()A.“推恩令”的頒布 B.尊崇儒術C.“中朝”的設立 D.任用刺史4.據史書記載,221年魏文帝以谷貴罷五銖錢。227年魏明帝復行五銖錢。在此期間,河北地區民間仍以谷帛為市,甚至在曹魏諸帝恩賞該地區主官的記錄中僅有賜帛,未有賜錢的記載。這反映出當時該地區()A.政權更迭頻繁 B.貨幣體系紊亂C.經濟恢復緩慢 D.門閥勢力壯大5.以下是《唐律疏議》的部分內容,這反映唐律的特點是()世界領先 B.以禮入法C.兼收并蓄 D.皇權獨尊6.北宋呂大鈞《呂氏鄉約》:“一、德業相勸;二、過失相規;三、禮俗相交;四、患難相恤”。這些體現了()A.踐行儒學經世致用的思想 B.儒士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C.確立理學已成為主流思想 D.北宋儒學呈現基層化趨勢7.圖1為某學者根據明清時期的地方志整理的浙北地區(杭嘉湖平原)市鎮數量(單位:個)變化圖。圖中數據變化可印證浙北地區()A.經濟結構的變動 B.交通條件的改善C.生產關系的革新 D.經濟重心的南移8.1864年,清廷刊印美國人丁韙良翻譯的《萬國公法》。1867年,李鴻章指出,各國 均有保護其民、自理財賦之權”,朝廷對列強上侵國家利權,下奪商民生計”的種種非分要求,“皆可引萬國公法直言斥之”。據此可知,李鴻章()A.依法有效維護國家利權 B.主權意識有所增強C.主動尋求融入世界體系 D.固守天朝上國觀念9.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在河北西柏坡召開的全國土地會議上提出,家居鄉村的國民黨軍隊官兵、政府官員、國民黨黨員及敵方其他人員,其家庭分給與農民同樣的土地及財產。這一做法旨在()A.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B.鞏固抗日民主政權C.加速革命勝利進程 D.贏得農民階級支持10.1956年2月,全國民主婦聯等13個單位向包括職工、手工業者、工商業者在內的各階層家庭婦女發出倡議,爭做“五好”家庭(家庭鄰里團結互助好、家庭生活安排好、教育子女好、鼓勵親人生產工作學習好、自己學習好),這一活動在全國迅速展開。此活動意在()提高女性社會地位 B.提升工人的文化素質C.構建新型倫理關系 D.配合國家工業化建設11.表1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外交關鍵詞的變化情況。通過這一變化可以看出()表1年代 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90年代 21世紀初關鍵詞 韜光養晦 戰略伙伴關系 負責任的大國A.時代主題不斷變化 B.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C.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D.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12.以下是對中古時期某帝國的描述,符合下述全部描述的是()A.阿拉伯帝國 B.俄羅斯帝國C.拜占庭帝國 D.奧斯曼帝國13.成書于12世紀的《熙德之歌》是西班牙第一部用本土語言書寫的長篇史詩,展現了西班牙對抗外族入侵的集體記憶,同時探討了榮譽、忠誠與家族倫理的沖突。該史詩反映了()A.市民階層的壯大 B.民族意識的增強C.封建王權的加強 D.人文主義的興起14.1630-1680年間,英國糖的人均消費量增加了4倍,零售價降了一半,茶、咖啡、巧克力等也進入商店和普通消費者的家庭,并日益流行。這主要得益于()A.物種交流 B.價格革命C.工業革命 D.奴隸貿易15.1918年大流感是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流行病之一。當時,“大流感”被冠以許多名稱:“法國流感病”“那不勒斯士兵病”“戰爭瘟疫”“佛蘭德斯感冒”德國瘟疫”“布爾什維克病”等。這一現象說明()A.意識形態對峙影響疫情防控 B.敵對情緒造成疫情的污名化宣傳C.戰爭局面導致傳染病的流行 D.國際社會對病毒缺乏科學的認知16.據統計,二戰后的二十年間,法國政府的職能部門由19世紀的兩三個部發展到近30個部,公務員人數也增加了近3倍。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福利國家的建立 B.科學技術的進步C.國家干預的加強 D.產業結構的調整二、非選擇題:17題12分,18題10分,19題18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表2元代治理西藏的部分文獻史料史料 史料出處“宣政院......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隸治之。” 《元史·百官志三》“帝師之命,與詔敕并行于西土。” 《元史·釋老傳》“從漢地至薩迦,共設二十七處大驛站......由吐蕃人供應差役。” 《漢藏史集》(藏文漢澤本)“對于夏魯西寺,不得征收兵差、食物、烏拉,不得征派差役賦稅不得征斂商稅、糧稅,不得住入佛堂、僧舍,......原歸寺屬之所有地、水源草場等,不得侵占、征用,不得仗恃欺凌或挾嫌誣告” 《西藏歷史檔案公文菌水晶明鑒》(藏文漢澤本)(1)根據材料,歸納元代對西藏的治理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補充一項元代管理民族地區的舉措,并分析其影響。(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表3人類文明交流史料(部分)區域 時間 史料非洲 公元前13世紀 埃及雕刻中出現赫梯戰車形象歐洲 公元前5-公元 前1世紀 塞浦路斯、撒丁島和馬賽出現許多用腓尼基字母書寫的碑文亞洲 1世紀 《漢書.地理志》關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鮮建國,教其民以田蠶織作”的記載亞洲 646年 日本頒布《改新之詔》,全面學習“法式備定”的唐代制度亞洲 771年 阿拉伯天文學著作《信德欣德》運用了大量的印度數字美洲 15世紀 哥倫布給國王的信中提到“攜帶有種馬、母馬、騾子和其他的禽類、大麥和各種果樹等”運往美洲歐洲 1750年 魯魯士政府法令規定:“所有王公貴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種植馬鈴薯的益處,并把馬鈴薯作為今春主要食物。”亞洲 1912年 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踐行主權在民、三權分立等原則-據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以“文明的交流與進步”為主題,任選一個或多個角度擬定具體論題,運用所學知識進行闡釋。(要求:論題明確,論據充分,邏輯清晰,史論結合。)(0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實質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文明”的國家之間進行的最“野蠻”的廝殺,致使“文明”與“野蠻”的說教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也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德國施賓格勒《西方的沒落》一書在歐洲和全世界知識界都引起了強烈反響......戰后的歐洲卻出現了“崇拜亞洲之狂熱”,對此,一位西方學者說:“東方文化在歐洲之勢力及影響早已超出少數消遣文人及專門古董家之范圍,而及于大多數之人,凡今世精神激擾不寧之人皆在其列”......但一戰的慘劇并沒有改變西方列強主導世界的決心,“文明標準”被與戰后秩序的制度化建設聯系在一起。-劉德斌、李東琪《西方“文明標準”演化與新的大國博弈》材料二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與者以及名義上的勝利者,中國人有必要對之進行深入的反思和紀念,由此出現了三大探索思潮:一是一戰初期提出的“激烈反傳統”、“拼命往西走”的西化思潮;二是一戰末期送來的社會主義思潮。三是一戰結束之后一段時間內出現的重建中華文明的思潮......訪問過歐洲的梁啟超、張君勱等思想家,認為“科學萬能論”、“西方中心論”已經破產,中國不能再一味戀慕和學習西方,而是應從價值上回歸自身傳統、重建中華文明。-王更化《一戰百年,重建中華文化自信》(1)據材料一,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人進行文化反思的主要觀點。(4分)(2)據材料二,概括一戰期間及戰后中國思想界進行文化反思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時代背景。(10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的對文化反思的認識。(4分)20.坐落在石家莊市的華北制藥廠被稱為新中國制藥工業的搖籃、共和國的“醫藥長子”。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53年6月,華北制藥廠開始籌建。該廠是當時國家的重點建設項目。“一五”計劃期間,全國醫藥工業的四個項目中,華北制藥廠就占了三項,即從蘇聯引進的抗生素廠、淀粉廠和從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引進的藥用玻璃廠。這三個項目于1955年-1956年間先后破土動工,到1958年全部建成投產。新中國成立初期,青霉素菌種全部依靠進口。華北制藥廠經過科研技術攻關,在958年成功選育出中國第一株青霉素新菌種,結束了中國不能自己選育菌種的歷史。在此基礎上,1959年又選育出了中國第一株鏈霉素菌種,1961年選育出土霉素新菌種,徹底結束了中國抗生素菌種依靠進口的歷史。改革開放后,華北制藥廠迸發了新的活力,逐步轉型為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華北制藥廠舊廠區已基本騰退,舊廠區的蘇式辦公樓,是具有代表性的蘇式建筑2008年被列入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摘編自《新中國制藥工業的搖籃》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華北制藥廠建成投產的原因。(8分)(2)2019年華北制藥廠舊址入選第二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為華北制藥廠舊址撰寫入選理由。(4分)灤南縣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質量檢測高二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D2.D3 .A4 .C5.B6.D7 .A8 .B9 .C10.D11.D12 .C13 .B14 .A15.B16.C二、非選擇題17.(12分)(1)特點:政教結合;因俗而治;設立專門機構管理;重視驛站建設;保護宗教寺院。(每點2分,任答三點即可,共6分)(2)示例舉措:在云南地區設立行省。(2分)影響:加強了中央對云南地區的有效統治;促進了西南民族地區與內地的經濟交流;加強了西南民族地區與內地的文化交融;加速了西南民族地區民族交融,推動了西南民族地區的發展;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每點分,任答兩點即可,共6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的唯一標準)18.(10分)提示:(1)學生可從經濟、文化或者制度等方面任選一個或者多個角度,圍繞“文明的交流與進步”這一主題擬定具體的論題,如選擇經濟交流可以擬定的論題是“經濟交流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選擇文化交流可以擬定的論題是“文化交流促進文明進步”,選擇制度交流可以擬定的論題是“制度交流推動政治文明的進步”......(2)論題2分;闡述部分6分,至少包含3方面史實,每一方面2分,要求史實準確,邏輯關系嚴密;總結升華部分2分。(3)本題為開放式試題,學生從其他角度論述,只要論題和論述合理,邏輯清晰,史實準確亦可,示例僅作參考。示例一:論題:經濟交流推動人類社會發展(2分)闡述:商周時期,中國養蠶繅絲技術傳到朝鮮,有利于朝鮮絲織技術進步;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對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融合起到了積極作用;原產美洲馬鈴薯從美洲傳到歐洲并進一步傳到世界各地,豐富了飲食種類,改變了飲食結構,提高全球糧食產量,促進人口增長。(6分)總之,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文明的交流與互鑒推動人類共同進步。(2分)示例二:論題:文化交流促進文明進步(2分)闡述:字母文字傳到東西方,推動文化發展與交流;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逐漸與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融合,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阿拉伯人將印度人發明的數字傳到世界各地,促進了科學文化進步。(6分)總之,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文明的交流與互鑒推動人類共同進步。(2分)示例三:論題:制度交流推動政治文明的進步(2分)闡述:亞歷山大帝國采用波斯的行政制度,中央實行官僚制,地方實行行省制,以加強地方統治;日本學習唐制,開展大化改新,走上封建道路;南京臨時政府學習西方民主制度,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促進政治近代化。6分)總之,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文明的交流與互鑒推動人類共同進步。(2分)19.(18分)(1)觀點:認為西方文明走向沒落;崇尚東方文化;依然抱有“西方中心論”思想。(每點2分,任答2點4分,共4分)(2)特點:深刻性(或從價值上回歸自身傳統);階段性(或逐漸深入);多元性(或多種思潮并存);旨在救國。(每篇分,任答兩點4分,共4分)背景:一戰暴露了西方文明的缺陷;中國雖是戰勝國卻受到不公平的遭遇;一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有識之士的經歷與思考;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新文化運動的開展;戰后歐洲各國的慘狀。(每點分,任答3點6分,共6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3)認識:戰爭推動了文化反思;文化需要交流互鑒;要樹立文化自信;文化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歷史發展。(每點分,任答兩點4分,共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20.(12分)(1)黨和政府的重視;“一五計劃”的實施;蘇聯等國的援助;人民群眾的建設熱情;科研人員的技術攻關。(每點2分,任答四點8分,共8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2)理由:是新中國成立后石家莊工業化和城市化成果的歷史載體;是新中國制藥工業發展歷程的重要見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歷程,為研究中蘇關系的發展變化提供重要素材;是展現新中國和河北地區改革開放歷程與國企改革成果的重要工業文化遺產。(每點2分,任答兩點4分,共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