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級高一歷史4月月考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17小題,每小題3分,共51分。1、古代羅馬文明經歷了公元2世紀的黃金時代后,很快出現了“三世紀危機”,帝國內政治極端混亂,到處都是皇帝,最多時竟有“三十僭主”在位,奴隸和隸農起義也經久不息。由此可知當時()A.羅馬公民法需發展至萬民法 B.日耳曼文明興起具備有利時機C.僭主政治導致羅馬帝國衰落 D.奴隸的反抗造成羅馬政局動蕩2.雅典將領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會陶片放逐后,僅過了兩年多就被召回,因為波斯大軍入侵,需要他參與作戰。打敗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職,而指揮戰爭獲得勝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卻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見A.直接民主導致了雅典的派系紛爭B.陶片放逐法是對將領去留的表決C.多數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義D.主權在民容易導致城邦內部混亂3.拜占庭帝國瓦解前后,許多學者和藝術家遷居意大利半島,從而大力推動了該地區A.波斯文化的傳播 B.伊斯蘭文化的傳播C.古希臘文化的研究 D.基督教神學的研究4.中世紀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學稱作“為整個世界烤制面包的烤妒”,這一比喻的含義是希望母校A.開展世俗教育 B.成為傳播神學的中心C.自由探討真理 D.多出學術研究的成果5.羅馬法雖然是與交換還不太發達的社會狀態相適應的,但是它仍能闡明在進行交換過程中法人的各種規定,因而能成為工業社會的法的先聲。這表明,羅馬法A.代表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 B.脫離當時社會發展的狀況C.合乎世界各國的司法現狀 D.體現商品經濟的基本要求6.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稱義”,主張只要直接閱讀《圣經》,有虔誠信仰,靈魂便可得救。“因信稱義”的提出A.加強了教皇的宗教權威 B.鞏固了民眾的宗教信仰C.摧毀了教會的思想專制 D.擴大了基督教會的影響7、某學者認為:他們擺脫了對上帝的恐懼,但是仍然對神表現出尊敬的態度。他們嘲笑六天創造世界的觀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計劃設計的完美結合的機器,是人類水久居住的場所。“他們”是A.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家B.宗教改革的發起者C.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D.進化理論的倡導者8.奧斯曼帝國的所有土地都是國家財產,軍事貴族的封地面積較小且幾乎不可世襲;蘇丹維持著一支戰力強大的常備軍,并把征服的土地獎給士兵。這使奧斯曼帝國在與中古西歐各國競爭中常處于優勢,造成該局面主要是由于雙方()A.社會形態不同 B.土地制度不同 C.軍事裝備不同 D.控制地域不同9.1585年巴西伯南布哥地區的66家糖坊中有2/3的奴隸是印第安人,到1638年時這里的奴隸已全部是黑人奴隸了。在奴隸勞動的基礎上巴西制糖業快速發展,其產品主要銷往歐洲市場。這說明當時巴西()A.獨立運動爆發的條件已成熟 B.大地產制影響經濟發展C.奴隸制度呈現資本主義因素 D.經濟結構單一特點明顯10.1781~1783年間,美國邦聯政府財政采用各州分攤的做法,要求各州上繳總計1000萬 美元,部分州以各種理由推脫,結果邦聯政府只收到不足200萬美元。這表明A.邦聯政府可向各州征稅 B.全國性政府有名無實C.邦聯政府未獲各州認可 D.各州有明顯分離傾向11.19世紀以來的亞洲,鐵路、港口、船塢等基礎設施同時興起,以人力、獸力和風力為動力的中世紀的交通運輸體系正在被以蒸汽機、機械化運輸工具和鐵路為核心的近代化交通運輸體系所取代,這些變化()A.成為了“亞洲覺醒”的直接原因 B.促進了近代亞洲社會轉型C.引發了西方列強瓜分亞洲的狂潮 D.推動了世界市場雛形出現12.16世紀,西屬拉丁美洲的波托西成為世界重要的銀礦開采中心,其人口高達12萬人,比西班牙任何城市都多,印第安礦工艱難勞動生產的銀錠和勞工生產的銀子流入世界各地。導致波托西繁榮的直接原因是()A.種植園制的盛行 B.奴隸貿易的興盛C.商業革命的發展 D.殖民掠奪的瘋狂13.在實行等級制度的西方社會中,存在著多種法律體系,貴族領主、城市新貴、城市市民、宗教人士和非宗教人士以及男人和女人的基本權利皆有區別。下列各項中,從法律制度上對此做出根本性否定的是()A.《查士丁尼法典》 B.《權利法案》C.英國的《大憲章》 D.《人權宣言》14.諺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情緒。“神父的口袋最深“離羅馬越近,基督徒越壞”是16世紀德國社會中流行的諺語。這些諺語A.改變人們對上帝的虔誠信仰 B.引發歐洲首次思想解放運動C.反映人們對天主教會的不滿 D.深受法國啟蒙思想家的影響15、圖11中①②③④代表四個國家,對其歷史上發生的改革描述正確的是()圖11A.16世紀前期在①進行的改革,削弱了教會權力,實現了國家統一B.19世紀初在②進行的改革,推翻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C.19世紀中后期在③進行的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D.20世紀前期在④進行的改革,建立了君主立憲制16、墨西哥的1917年憲法宣布:國家是土地、河流、礦藏的所有者,嚴格限制外國人有利用墨西哥資源的權利,只有墨西哥人才能擁有這些資源;國家在任何時候皆有權力對私產加以限制;應采取必要措施以分散大地產,發展小土地持有制。這表明該憲法()A.意圖加強對地方控制 B.旨在維護國家的利益C.受社會主義思想影響 D.限制外國資本的進入17、下圖所示為英國人阿瑟·摩爾蘭德所繪漫畫《最糟糕的就在我們身后》,反映的是1918年8月協約國與同盟國之間的一次會戰。結合所學,分析此時戰爭形勢,正確的是()注:敗退的德軍士兵與追擊中的坦克A.坦克決定了戰爭勝負B.德軍“速戰速決”戰略破產C.東線戰事膠著,轉入持久陣地戰D.協約國在西線大規模反攻,戰線已推進到馬恩河一線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49分。18、圖3、圖4、圖5是世界歷史上三個歷史時期(公元2世紀前后、8世紀中期、19世紀后期)的商貿活動路線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圖3圖4圖5分別提取圖3、圖4、圖5的商貿活動信息,并據此說明與其相對應的歷史時期。(12分)19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是歐洲近代史上兩次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們提出并發展了人文主義。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作為對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棄了宗教教條,將價值取向由“神”轉向“人”,但它缺乏“科學”的基礎,仍然無法擺脫“神”的羈絆。18世紀的啟蒙運動,以對科學知識的張揚,對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轉化為一場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價值、強調人的尊嚴的思想運動。材料二科學的人文主義是在保持和光大舊人文主義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給它注入舊人文主義所匱乏的科學要素和科學精神。其新穎之處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對激進的唯意志論和極端的浪漫主義適當加以節制;依靠科學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學衍生的物質力量,促進社會進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學理應是而且必須是為人的和屬于人的,為的是人的最高和長遠的福祉。沒有人文情愫關懷的唯科學主義是盲目的和莽撞的。-以上材料摘編自馬龍閃《近現代科技與思想文化》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指出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時期人文主義的差異。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6分)(2)據材料二,概括“科學的人文主義”的內容。(4分)(3)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科學的人文主義”。(3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就業崗位多集中于紡織業和采掘業,雖然當時己開始實行工廠制,但實際上工廠多而小,與之前的規模差異不是特別明顯。如在1851年英國全國87000名雇主中,雇傭10人以下者達76000人,占總數的87%,雇傭50人以上者僅2000人,占總數的23%,小而散帶來的用工不穩定問題,也是當時出現失業的一個重要圖素,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實現了企業的規模化,新技術下的重化工業需要大資金大規模才能滿足,大企業相較于之前能為工人提供更多相對穩定且多樣化的崗位,這也使得專業化分工由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簡單化向著復雜化演進-摘編自李智明《新工業革命時代技術進步對就業的桃戰與思等》材料二工業革命被稱為“創新率的加速器”,它改變了歷史的方向,引導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進入嶄新的工業文明時代。這個大轉變的過程,即我們所說的現代化的世界進程,是大生產力形態和社會經濟形態的大轉變,是一個完整的過渡時代,必須與歷史上迄今發生過的種種變革區別開來。迄今為止,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大過渡出現了三次大推進的浪朝:-摘編自羅榮渠《現代化新論》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兩次工業革命對社會就業產生的不同影響。(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現代化發展模式”任選一項或多項加以論證。(要求:明確寫出論題,闡述須史論結合,)9(分)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觀察兩幅圖片,提取關聯信息,自擬一個題目,并結合20世紀相關史實,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試題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B C C B D C C B C B B D13 14 15 16 17D C C B D18【答案】(9分)圖3:該帝國以阿拉伯半島為中心地跨歐亞非三大洲,帝國商人活動范圍在東到東亞、西到西歐、南至非洲的廣大地區,從事陸上和海上貿易,帝國境內有很多城市,而巴格達是這一交通網絡的中心城市。這與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的史實相吻合。據此判定圖3為8世紀中期阿拉伯商人活動路線圖。圖4:商路由陸上和海上兩條路線組成,陸路東起中國的長安和洛陽,西到拜占庭、羅馬;海路由中國南海沿海岸線經印度洋到紅海,再經地中海到達羅馬。這與漢朝、羅馬帝國分別興起于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兩大強國之間通過絲綢之路,雙方有間接的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史實相吻合。據此判定圖4為公元2世紀前后漢朝與羅馬帝國交往的主要路線圖。圖5:這一時期的世界貿易以英國為中心,貿易遍布南北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等,這反映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也體現了英國“世界工廠”的地位。這與19世紀后期英國的世界貿易中心地位、世界貿易的狀況相吻合。據此判定圖5為19世紀后期英國的海外貿易路線圖。19(1)差異:文藝復興:強調人性;未擺脫神學觀。啟蒙運動:強調理性;強調科學。原因: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自然科學的發展。(2)內容:樹立科學的自然觀(宇宙觀);尊重自然規律和科學法則(反對享樂主義和過分強調人的作用);堅持科學的發展理念;提倡科學的人性化。(3)評價:消除了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之間的對立;防止濫用科學;賦予科學主義以人文精神。20(1)不同影響:①就業領域方面:第一次工業革命主要集中在紡織業和采掘業,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更加廣泛并轉向了更加多元化的重化工業領域;②就業形勢的差異:第一次工業革命就業形勢不穩定,第二次工業革命就業形勢較為穩定并呈現多樣化;(③就業模式的不同:第一次工業革命就業模式相對簡單,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就業模式相對復雜。(2)論題: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現代化模式是原生型。論證:英國通過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使封建社會內部孕育的資本主義經濟逐漸成熟,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掀起了反對封建專制王權的資產階級革命,并最終建立起資產階級代議制,從而為英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市場、政體、技術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動下,英國爆發工業革命,1840年前后,英國的大機器工業基本取代了工場手工業,工業取代農業成為主導產業,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由此可見,以英國為代表的現代化發展模式是經過長時間自發形成的。21【答案】反思戰爭,珍惜和平。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開始掌握國家政權,建立了法西斯專政,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1939年9月1日,德軍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2年1月1日,中國、蘇聯、美國、等26國在發表《聯合國家共同宣言》,標志著反法西斯同盟的最終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大增強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各國人民對法西斯的斗爭,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進程。1945年5月9日,德國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投擲下兩顆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和長崎。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簽署無條件投降書。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場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余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和平來之不易。世界各國要反思戰爭,珍惜和平,要加強友好合作,團結互助,遏制霸權主義,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12分)(1)標題(2分):有題目分,有價值判斷1分。價值錯誤的標題不得分。主題:反法西斯/戰爭與和平/科技是把雙刃劍等。(2)結構3分:總分(總分/分總/總分總)結構2分,總結有價值升華1分。價值升華: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當代啟示。(3)史實6分(正反、辯證的史實),史實表述必須準確,史實錯誤不得分。(4)表述1分。【解析】首先,分析材料內容,第一幅圖片是德國的希特勒擴軍備戰(炮彈、納粹標志、防毒面具等),第二幅圖片是廣島的蘑菇云,結合二戰史實,自擬一個題目,寫一篇歷史小論文。如結合兩幅圖片可得主題:戰爭與和平-反思戰爭,珍惜和平。其次,結合二戰的背景、法西斯主義思想、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原子彈爆發等相關史實,進行闡述。要注意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敘述完整,邏輯嚴密,條理清晰,緊扣主題。最后,對所闡述的內容進行總結升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