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下學期初中歷史九年級期中測試卷3一.選擇題(共20小題)1.(2023秋 連平縣期末)《論語》記載了很多孔子話語,如“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等。此話語說明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A.法 B.道 C.禮 D.仁2.(2024 肥東縣一模)《宋史》記載:“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和民間諺語“蘇湖熟,天下足”。這兩段材料所反映的現象主要說明了( )A.東南沿海地區農民賦稅負擔重 B.蘇州和湖州成為人才匯集之處C.江南廣泛種植原產美洲的作物 D.江南地區已成為全國經濟重心3.(2023 五華區模擬)“萬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沖斗牛。……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這首軍歌反映了( )A.岳飛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繼光抗倭 D.鄭成功收復臺灣4.(2024秋 太倉市期末)“中國和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多達一千多個,編成了所謂條約制度:外國人通過條約‘合法’地剝奪榨取、管束控制中國。這個制度的起點正是鴉片戰爭后的第一組條約。”下列選項屬于“第一組條約”的是( )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C.《北京條約》 D.《馬關條約》5.(2021秋 長沙期中)維新變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比如( )A.魏源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 B.左寶貴身著黃馬褂血戰到底C.嚴復宣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D.聶士成保衛天津壯烈殉國6.(2023秋 龍巖期末)如表,從“黃龍旗”到“五色旗”的變化體現了( )黃龍旗(清末國旗) 黃色及龍都是大清皇帝的象征,以黃龍旗做為國旗有“朕即國家”的意思。五色旗(中華民國國旗) 紅、黃、藍、白、黑五色分別表示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所選用的五色為五個民族傳統上所喜愛的顏色,象征著這五族共和。A.封建制度終結 B.民主共和趨勢C.社會性質改變 D.人民當家作主7.(2024秋 南海區期末)隨著五四運動的發展,不少知識分子走向工人群眾,幫助工人組織工會,開辦勞動補習學校和工人識字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這旨在( )A.啟發工人的階級覺悟 B.推動運動中心轉移C.為中共一大做好鋪墊 D.支援學生愛國運動8.(2024秋 閩清縣期末)沈陽街頭曾大量出現諸如“破壞東亞和平的罪魁”“起來抵抗暴日武力侵占東北”的海報宣傳語,這種現象應該發生在( )A.鴉片戰爭后 B.第二次鴉片戰爭后C.九一八事變后 D.七七事變后9.(2023 鹽城)陳毅在1948年的某次會議上指出:“去年我們這一反攻,帶決定性的勝利就是把蔣介石的戰略方針破壞了,把戰爭的包袱放到‘蔣委員長'頭上。”材料中的“反攻”指的是( )A.躍進大別山 B.遼沈戰役C.淮海戰役 D.渡江戰役10.(2022 湘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通道侗族自治縣的設置反映了我國實行(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D.基層村民選舉制度11.(2022春 莆田期末)2015年10月8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自然學獎的中國人。她獲獎的成果是發現了( )A.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 B.能夠有效抵抗痢疾的青蒿素C.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霉素 D.能夠有效抵抗痢疾的青霉素12.(2023秋 句容市期末)世界名畫《蒙娜麗莎》(如圖)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方向,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于女性美的審美理念和審美追求。下列對該作品解讀最準確的是( )A.展示了日常生活的富足 B.顯示出女性地位的提高C.彌漫著禁欲主義的氣息 D.體現了世俗人性的光輝13.(2024秋 綠園區期末)19世紀中后期,日本以紡織業為重點的輕工業發展特別迅速,到1890年,日本已從棉紡進口國變為棉紡出口國。這主要得益于( )A.廢藩置縣 B.文明開化 C.地稅改革 D.殖產興業14.(2024 東海縣模擬)帕爾默在《現代世界史》中認為:“俄國革命對20世紀隨后年月中的重大事件及全球沖突的影響之大,并不亞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下各項表述中,與帕爾默這一觀點一致的是( )A.俄國通過這場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B.十月革命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C.十月革命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D.俄國革命實現工人、農民當家作主的愿望15.(2023秋 雙陽區期末)華盛頓會議上最大的獲益者和最大的受害者分別是( )A.英國、法國 B.日本、中國 C.英國、美國 D.美國、中國16.(2022 江都區一模)一位農民在給列寧的信中說,戰爭期間他們為國家“做出巨大的犧牲和忍受極度的困苦。”“但1920年對余糧征收額的增加是我們無力負擔的”。為此蘇維埃政府采取的具體措施是( )A.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C.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 D.以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17.(2023秋 德惠市期末)中、英、蘇、美等大國認為法西斯“攻擊一方,就是攻擊我們全體”。該認識的產生得益于( )A.美英盟軍諾曼底登陸 B.《聯合國家宣言》簽署C.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勝利 D.雅爾塔會議召開18.(2019 博興縣三模)“冷戰”泛指美蘇之間除了武裝進攻以外的一切敵對行動,包括攻擊對方的社會制度,外交對抗、封鎖禁運等。對這段話理解不正確的是( )A.美蘇兵戎相見,人民死傷慘重 B.冷戰兩極均衡,達到相對穩定C.美蘇對峙時期,世界相對和平 D.冷戰不是戰爭,兩極相互對峙19.(2021 葫蘆島模擬)1961年,不結盟運動正式成立。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志著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國際政治舞臺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 )A.美國單極世界 B.蘇聯單邊主義C.歐洲及日本 D.兩極格局20.(2024 禮縣校級一模)他出生于古巴奧爾金省比蘭鎮,是古巴共和國、古巴共產黨和古巴革命武裝力量的主要締造者,被譽為“古巴國父”。以下屬于他所作的偉大貢獻的是( )A.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 B.領導“自由軍官組織”發起起義C.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D.推翻了美國支持的獨裁政權二.材料題(共4小題)21.(2022秋 南安市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取得了兩項重要的成果。一是實現了社會形態的轉型和變革,使日本由落后的封建歷史發展階段過渡到資本主義階段,并由此走上富強之道……二是使日本擺脫了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危機……。這兩項積極成果表明,明治維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務,扭轉了日本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命運,是日本史上具有重大進步意義的事件。——摘編自齊世榮《15世紀以來世界九強興衰史》(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明治維新的性質。(2)小林閱讀材料,認為“明治維新扭轉了日本民族的歷史命運,是日本歷史上具有重大進步意義的事件。”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22.(2023秋 高邑縣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治政府參照赴歐美考察的使節團所報告的先進經驗,進行近代化建設。政府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按照西方的樣板,發展經濟。1880年以前,主要采用國有企業主導和“示范”的工業化方針,國家投資興辦官營企業,引進西方的科技成就與設備,從而供私人資本主義企業仿效。為加速工業化進程,1880年以后,政府實行“官業下放”,將官營企業轉讓給私人資本家,大力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摘編自吳于厘、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下卷)材料二 1933年5月,發布農業調整法,強制農民減少耕地面積和牲畜繁殖。國家對縮減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進行補貼。后來政府還對各州、各區甚至很多大農場規定農產品的生產定額,對超過國家規定生產定額的產品課以重稅。1933年6月,國會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成立了由大銀行家、工業家和經濟學家參加的全國工業復興局,由國家監督生產,調節各企業主之間的關系。各企業分成十七個部門,每部門公布“公平競爭法規”,規定產品的產量、質量、市場分配和產品價格、工資和工時。——《羅斯福新政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1)根據材料一,概括日本實現工業化的主要舉措。(2)依據材料二,歸納羅斯福新政在農業方面的主要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經濟發展中政府政策的主要變化。(3)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明治維新和羅斯福新政的共同之處。23.(2024春 潮州期中)工業化是國家現代化探索中的必由之路,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在世界范圍內,工業化道路的問題從制度選擇的層面去考察,無非有兩條:一條是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一條是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從具體路徑選擇的層面去考察,按照陳云的說法:“工業化不外三條路:重輕并進,先重后輕,先輕后重。走哪一條路,要看我們的國情。”——沙健孫《毛澤東思想通論》材料二:1956年7月13日上午,在萬余名工人的歡呼聲中,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徐徐開出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裝配車間,從此結束了中國不能制造汽車的歷史。解放牌汽車的誕生,凝聚著全體建設者的辛勤汗水,也是黨中央直接領導和高度重視的結果。解放牌汽車以蘇聯莫斯科斯大林汽車廠出產的吉斯﹣150型載重汽車為藍本制造,得到了蘇聯專家的無私援助。解放牌汽車的大批生產,促進了我國鋼鐵、橡膠合成、石油冶煉等工業的發展,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開始改變。——摘自百度 百科《解放牌汽車》材料三:經過幾十年的奮斗,今天的中國已進入工業化的成熟期,擁有大量優勢產業和富余產能。中國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中國機床產量占世界的40%以上,發電設備產量占60%以上。這些產能不是落后產能,而是富有競爭力的優勢產能。中國的優質產能已經跨出國門,走向全球。——摘編自陳勇勤《中國經濟史》材料四:在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中國要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重視科技力量,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與世界共同發展。——十九大報告《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請回答:(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在建國初期進行工業化建設的總體規劃。(2)據材料二,歸納第一輛解放牌汽車誕生的有利因素。(3)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新中國初期的工業化建設的重大意義。(4)據材料三,概括現今中國工業的發展現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現今中國工業化發展有什么重要意義?(5)結合材料四指出,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應該走一條怎樣的工業化道路?24.(2022秋 岳塘區校級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很多人認為這種制度已經成為經濟發展和國家生存的障礙……為了保持沙皇俄國的大國地位,沙皇正著手開始一項改革計劃……社會改革為政府發起的工業化進程鋪平了道路,使俄國在19世紀后半期發生了轉型。材料二:美國獨立以后,領土迅速擴張,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成為一個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的大國。同時,北方資本主義工業和南方種植園經濟都發展起來。南方種植園使用了大量奴隸,兩種制度水火不容。材料三:19世紀中期,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島國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堅船利炮地的脅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機。出人意料的是,它將此作為自己棄舊圖新、迎頭趕上的歷史機遇,并最終使自己成為東方世界第一個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的國家,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1)寫出材料一中“這種制度”指的是什么?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俄國針對“這種制度”進行了哪一社會改革?這次改革對俄國的社會轉型有何影響?(2)材料二中水火不容的兩種制度引發了哪場戰爭?在此次戰爭中,為調動黑人的積極性,扭轉戰局,聯邦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3)據材料三指出引發日本這次“棄舊圖新”的外部因素是什么?日本抓住歷史機遇進行了哪一重大改革?在這次改革中日本學習西方的措施是什么?寫出一點即可。(4)綜合上述材料及所學,回答材料中的三個歷史事件反映了怎樣的歷史發展趨勢?2024-2025學年下學期初中歷史九年級期中測試卷3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0小題)1.(2023秋 連平縣期末)《論語》記載了很多孔子話語,如“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等。此話語說明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A.法 B.道 C.禮 D.仁【分析】本題考查孔子,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故D正確;法家主張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排除A;道家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排除B;禮不是孔子的思想核心,排除C。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孔子,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2.(2024 肥東縣一模)《宋史》記載:“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和民間諺語“蘇湖熟,天下足”。這兩段材料所反映的現象主要說明了( )A.東南沿海地區農民賦稅負擔重B.蘇州和湖州成為人才匯集之處C.江南廣泛種植原產美洲的作物D.江南地區已成為全國經濟重心【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知道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最終完成。【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最終完成。故兩段材料所反映的現象主要說明了中國經濟重心完成了南移。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知道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最終完成。3.(2023 五華區模擬)“萬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沖斗牛。……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這首軍歌反映了( )A.岳飛抗金 B.文天祥抗元C.戚繼光抗倭 D.鄭成功收復臺灣【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戚繼光抗倭的相關史實。識讀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明朝時期,出現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勾結一些中國的奸商組成,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戚繼光組建了一支作戰勇敢,紀律嚴明的“戚家軍”,1561年在臺州地區九戰九捷,迅速蕩平浙江境內的倭寇;此后又率軍開赴福建和廣東,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題干中的這首軍歌反映了戚繼光抗倭。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戚繼光抗倭的相關史實。4.(2024秋 太倉市期末)“中國和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多達一千多個,編成了所謂條約制度:外國人通過條約‘合法’地剝奪榨取、管束控制中國。這個制度的起點正是鴉片戰爭后的第一組條約。”下列選項屬于“第一組條約”的是( )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C.《北京條約》 D.《馬關條約》【分析】本題考查《南京條約》,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故A符合題意;《天津條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簽訂的,排除B;《北京條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簽訂的,排除C;《馬關條約》是甲午中日戰爭后簽訂的,排除D。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南京條約》,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屬于“第一組條約”的是《南京條約》。5.(2021秋 長沙期中)維新變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比如( )A.魏源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B.左寶貴身著黃馬褂血戰到底C.嚴復宣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D.聶士成保衛天津壯烈殉國【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嚴復的主張。嚴復是戊戌變法時期的啟蒙思想家。甲午戰敗,給他以很大震動。他認為要救國,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維新改革。“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反映了他效仿西方政治制度,實行維新變法的主張。【解答】根據所學可知,嚴復是戊戌變法時期的啟蒙思想家。他認為要救國,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維新改革。他翻譯了大量外國思想家的著作,以第一部譯著《天演論》影響最大。書中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觀點和“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社會進步理論,在當時的中國,啟發了知識界去探索西方先進的社會,也打擊了封建頑固勢力。故“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對后世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嚴復的思想主張的相關史實。6.(2023秋 龍巖期末)如表,從“黃龍旗”到“五色旗”的變化體現了( )黃龍旗(清末國旗) 黃色及龍都是大清皇帝的象征,以黃龍旗做為國旗有“朕即國家”的意思。五色旗(中華民國國旗) 紅、黃、藍、白、黑五色分別表示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所選用的五色為五個民族傳統上所喜愛的顏色,象征著這五族共和。A.封建制度終結 B.民主共和趨勢C.社會性質改變 D.人民當家作主【分析】本題考查辛亥革命,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可知,以黃龍旗做為國旗有“朕即國家”的意思;紅、黃、藍、白、黑五色分別表示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象征著這五族共和。這說明從“黃龍旗”到“五色旗”的變化體現了民主共和趨勢。故B符合題意;從“黃龍旗”到“五色旗”的變化體現了民主共和趨勢,不能體現封建制度終結、社會性質改變、人民當家作主,排除ACD。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從“黃龍旗”到“五色旗”的變化體現了民主共和趨勢。7.(2024秋 南海區期末)隨著五四運動的發展,不少知識分子走向工人群眾,幫助工人組織工會,開辦勞動補習學校和工人識字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這旨在( )A.啟發工人的階級覺悟 B.推動運動中心轉移C.為中共一大做好鋪墊 D.支援學生愛國運動【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五四運動以及歷史意義,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材料“不少知識分子走向工人群眾,幫助工人組織工會,開辦勞動補習學校和工人識字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可知,知識分子走向工人群眾,宣傳馬克思主義,其目的是啟發工人的階級覺悟,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五四運動中心轉移,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中共一大,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支援學生愛國運動,故D項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五四運動的影響。8.(2024秋 閩清縣期末)沈陽街頭曾大量出現諸如“破壞東亞和平的罪魁”“起來抵抗暴日武力侵占東北”的海報宣傳語,這種現象應該發生在( )A.鴉片戰爭后 B.第二次鴉片戰爭后C.九一八事變后 D.七七事變后【分析】本題考查九一八事變和中國局部抗戰,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鴉片戰爭與沈陽無關,排除。B.第二次鴉片戰爭與沈陽沒有聯系,排除。C.根據題干信息“破壞東亞和平的罪魁”“起來抵抗暴日武力侵占東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并以此為借口,突襲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城,這就是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可知這種現象應該發生在九一八事變后,符合題意。D.1937年7月7日,日軍以軍事演習中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拒,隨即炮轟我軍防地,中國守軍奮起反擊。這就是“七七事變”,與沈陽街頭沒有聯系,排除。故選:C。【點評】記憶九一八事變和中國局部抗戰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9.(2023 鹽城)陳毅在1948年的某次會議上指出:“去年我們這一反攻,帶決定性的勝利就是把蔣介石的戰略方針破壞了,把戰爭的包袱放到‘蔣委員長'頭上。”材料中的“反攻”指的是( )A.躍進大別山 B.遼沈戰役C.淮海戰役 D.渡江戰役【分析】本題考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在山東西南強渡黃河天險,千里躍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符合題意。B.遼沈戰役發生在1948年9月至11月,屬于主力決戰階段,排除。C.淮海戰役發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屬于主力決戰階段,排除。D.渡江戰爭發生在1949年4月,南京解放,國民黨反動統治覆滅,排除。故選:A。【點評】記憶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10.(2022 湘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通道侗族自治縣的設置反映了我國實行(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D.基層村民選舉制度【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的相關史實。【解答】新中國成立后,為了解決民族問題而制定的基本國策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全國已建立西藏、新疆等五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和許多自治州、自治縣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通道侗族自治縣的設置反映了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選項B符合題意;選項AC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相關史實。11.(2022春 莆田期末)2015年10月8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自然學獎的中國人。她獲獎的成果是發現了( )A.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B.能夠有效抵抗痢疾的青蒿素C.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霉素D.能夠有效抵抗痢疾的青霉素【分析】本題考查了屠呦呦。她為人類治療和控制瘧疾做出了革命性的貢獻。【解答】為尋找治療瘧疾的藥物,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攻關克難終于發現了青蒿素。由于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她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故她獲獎的成果是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屠呦呦的主要貢獻與獲得的榮譽。12.(2023秋 句容市期末)世界名畫《蒙娜麗莎》(如圖)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方向,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于女性美的審美理念和審美追求。下列對該作品解讀最準確的是( )A.展示了日常生活的富足B.顯示出女性地位的提高C.彌漫著禁欲主義的氣息D.體現了世俗人性的光輝【分析】本題考查《蒙娜麗莎》,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蒙娜麗莎》是達 芬奇為佛羅倫薩一位富商的妻子所畫的肖像畫,它以現實人物為主題,人物形象神態自若,嘴角含著一絲微笑,顯得恬靜,似乎又有些哀傷,富有生命的活力,體現了世俗人性的光輝。故D符合題意;《蒙娜麗莎》體現了世俗人性的光輝,不是展示了日常生活的富足、顯示出女性地位的提高,排除AB;彌漫著禁欲主義的氣息說法錯誤,不符合史實,排除C。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蒙娜麗莎》,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蒙娜麗莎》體現了世俗人性的光輝。13.(2024秋 綠園區期末)19世紀中后期,日本以紡織業為重點的輕工業發展特別迅速,到1890年,日本已從棉紡進口國變為棉紡出口國。這主要得益于( )A.廢藩置縣 B.文明開化 C.地稅改革 D.殖產興業【分析】本題考查了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解答】據所學知,為了擺脫民族危機,日本于1868年開始進行明治維新,在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生活等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材料中的“日本以紡織業為重點的輕工業發展特別迅速”很顯然是經濟取得的成就,這主要得益于經濟方面的改革措施,即“殖產興業政策”,D項正確;廢藩置縣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排除A;文明開化側重學習西方的社會習俗,排除B;地稅改革指明治初年,日本政府對土地制度和土地課稅進行的改革,排除C。故選:D。【點評】識記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及影響。14.(2024 東海縣模擬)帕爾默在《現代世界史》中認為:“俄國革命對20世紀隨后年月中的重大事件及全球沖突的影響之大,并不亞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下各項表述中,與帕爾默這一觀點一致的是( )A.俄國通過這場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B.十月革命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C.十月革命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D.俄國革命實現工人、農民當家作主的愿望【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俄國十月革命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據“俄國革命對20世紀隨后年月中的重大事件及全球沖突的影響之大,并不亞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及所學知識可知,題干選項中,與帕爾默這一觀點一致的是十月革命推1917年11月,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它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俄國十月革命的相關史實。15.(2023秋 雙陽區期末)華盛頓會議上最大的獲益者和最大的受害者分別是( )A.英國、法國 B.日本、中國 C.英國、美國 D.美國、中國【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華盛頓會議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為了解決美、日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矛盾,在美國的倡議下,1921﹣1922年,美、英、日、中等九國代表在華盛頓舉行會議。與會九國簽署了《九國公約》。這個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的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這實際上打破了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為美國在中國的侵略擴張提供了方便,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根據華盛頓會議的內容,會議上最大的受益者和受害者分別是美國和中國,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華盛頓會議的相關史實。16.(2022 江都區一模)一位農民在給列寧的信中說,戰爭期間他們為國家“做出巨大的犧牲和忍受極度的困苦。”“但1920年對余糧征收額的增加是我們無力負擔的”。為此蘇維埃政府采取的具體措施是( )A.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C.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D.以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蘇俄新經濟政策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題干材料反映了1920年蘇俄農民無力負擔政府的余糧征收,結合所學可知,蘇俄政權鞏固后,戰時共產主義已經不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損害了農民的利益,為此,列寧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用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恢復與發展,D項正確;當時列寧實行新經濟政策,放棄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農業方面的措施,沒有涉及分配制度、工商企業方面的信息,排除BC兩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蘇俄新經濟政策的相關史實。17.(2023秋 德惠市期末)中、英、蘇、美等大國認為法西斯“攻擊一方,就是攻擊我們全體”。該認識的產生得益于( )A.美英盟軍諾曼底登陸B.《聯合國家宣言》簽署C.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勝利D.雅爾塔會議召開【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法西斯國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廣泛憤怒,1942年1月1日,美、英、中、蘇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會議,各國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保證將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聯合起來,徹底打垮法西斯國家。據題干“中、英、蘇、美”“攻擊一方,就是攻擊我們全體”和所學知識可知,“攻擊一方,就是攻擊我們全體”反映的是反法西斯國家走上聯合的內容,題干這一認識的產生得益于《聯合國家宣言》簽署,B項正確;美英盟軍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排除A項;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二戰的轉折點,排除C項;雅爾塔會議決定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戰后德國由美、英、蘇等國分區占領,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的相關史實。18.(2019 博興縣三模)“冷戰”泛指美蘇之間除了武裝進攻以外的一切敵對行動,包括攻擊對方的社會制度,外交對抗、封鎖禁運等。對這段話理解不正確的是( )A.美蘇兵戎相見,人民死傷慘重B.冷戰兩極均衡,達到相對穩定C.美蘇對峙時期,世界相對和平D.冷戰不是戰爭,兩極相互對峙【分析】本題考查冷戰的相關知識,掌握冷戰的概念。【解答】由材料“冷戰”泛指美蘇之間除了武裝進攻以外的一切敵對行動,包括攻擊對方的社會制度,外交對抗、封鎖禁運等,可知A項美蘇兵戎相見,人民死傷慘重,不符合“除了武裝進攻以外的一切敵對行動”這一限定。BCD三項表述正確。故選:A。【點評】注意識記冷戰的含義及其具體表現。19.(2021 葫蘆島模擬)1961年,不結盟運動正式成立。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志著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國際政治舞臺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 )A.美國單極世界 B.蘇聯單邊主義C.歐洲及日本 D.兩極格局【分析】本題考查不結盟運動。題干關鍵信息“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志著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國際政治舞臺的一支重要力量”。【解答】據題干并結合所學,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新獨立的廣大亞非拉國家為了擺脫美蘇的控制和維護自身獨立,主張團結起來,相互支持,不結盟運動興起。1961年9月,首次不結盟運動國家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25個國家的代表出席了會議,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志著廣大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解答本題要正確理解題意,考查了不結盟運動,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做出正確答案。20.(2024 禮縣校級一模)他出生于古巴奧爾金省比蘭鎮,是古巴共和國、古巴共產黨和古巴革命武裝力量的主要締造者,被譽為“古巴國父”。以下屬于他所作的偉大貢獻的是( )A.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B.領導“自由軍官組織”發起起義C.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D.推翻了美國支持的獨裁政權【分析】本題考查了卡斯特羅領導古巴革命。古巴革命后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解答】根據題干中的“古巴革命”,結合所學可知,古巴在政治和經濟上長期被美國控制,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羅等人的領導下,經過數年的武裝斗爭,最終在1959年推翻了美國支持的獨裁政權。后來,古巴又挫敗了美國支持的雇傭軍入侵,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卡斯特羅領導古巴革命的主要事跡。二.材料題(共4小題)21.(2022秋 南安市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取得了兩項重要的成果。一是實現了社會形態的轉型和變革,使日本由落后的封建歷史發展階段過渡到資本主義階段,并由此走上富強之道……二是使日本擺脫了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危機……。這兩項積極成果表明,明治維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務,扭轉了日本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命運,是日本史上具有重大進步意義的事件。——摘編自齊世榮《15世紀以來世界九強興衰史》(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明治維新的性質。(2)小林閱讀材料,認為“明治維新扭轉了日本民族的歷史命運,是日本歷史上具有重大進步意義的事件。”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日本明治維新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及影響的相關史實。【解答】(1)根據材料“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取得了兩項重要的成果。一是實現了社會形態的轉型和變革,使日本由落后的封建歷史發展階段過渡到資本主義階段。”可知,日本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社會,是一次資產階級改革。(2)據材料“明治維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務,扭轉了日本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命運,是日本史上具有重大進步意義的事件。”結合所學可知,我同意材料中評價這場改革的觀點。因為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淪為西方殖民地的命運,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故答案為:(1)事件:明治維新。(2)判斷:同意。理由: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淪為西方殖民地的命運,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日本明治維新的相關史實。22.(2023秋 高邑縣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治政府參照赴歐美考察的使節團所報告的先進經驗,進行近代化建設。政府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按照西方的樣板,發展經濟。1880年以前,主要采用國有企業主導和“示范”的工業化方針,國家投資興辦官營企業,引進西方的科技成就與設備,從而供私人資本主義企業仿效。為加速工業化進程,1880年以后,政府實行“官業下放”,將官營企業轉讓給私人資本家,大力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摘編自吳于厘、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下卷)材料二 1933年5月,發布農業調整法,強制農民減少耕地面積和牲畜繁殖。國家對縮減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進行補貼。后來政府還對各州、各區甚至很多大農場規定農產品的生產定額,對超過國家規定生產定額的產品課以重稅。1933年6月,國會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成立了由大銀行家、工業家和經濟學家參加的全國工業復興局,由國家監督生產,調節各企業主之間的關系。各企業分成十七個部門,每部門公布“公平競爭法規”,規定產品的產量、質量、市場分配和產品價格、工資和工時。——《羅斯福新政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1)根據材料一,概括日本實現工業化的主要舉措。(2)依據材料二,歸納羅斯福新政在農業方面的主要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經濟發展中政府政策的主要變化。(3)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明治維新和羅斯福新政的共同之處。【分析】本題考查日本明治維新、羅斯福新政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根據材料“國家投資興辦官營企業,引進西方的科技成就與設備,從而供私人資本主義企業仿效”可得出興辦官營企業;引用西方先進技術設備;根據材料“將官營企業轉讓給私人資本家,大力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可得出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2)依據材料“強制農民減少耕地面積和牲畜繁殖。國家對縮減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進行補貼。后來政府還對各州、各區甚至很多大農場規定農產品的生產定額,對超過國家規定生產定額的產品課以重稅”可知,羅斯福新政在農業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強制農民減少耕地、牲畜,國家補貼遵守減縮任務的農戶;限定一定范圍的農產品生產,重稅懲罰超額產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因自由放任的經濟模式導致美國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對付危機,羅斯福實施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以緩解經濟危機。故美國經濟發展中政府政策的主要變化是由自由放任轉變為國家干預經濟。(3)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治維新和羅斯福新政的共同之處有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推動了社會(或經濟)的發展;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鑒(示范);依據國情進行改革創新。故答案為:(1)舉措:興辦官營企業;引用西方先進技術設備;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2)措施:強制農民減少耕地、牲畜,國家補貼遵守減縮任務的農戶;限定一定范圍的農產品生產,重稅懲罰超額產品。變化:由自由放任轉變為國家干預經濟。(3)共同之處: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推動了社會(或經濟)的發展;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鑒(示范);依據國情進行改革創新。【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日本明治維新、羅斯福新政等相關史實。23.(2024春 潮州期中)工業化是國家現代化探索中的必由之路,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在世界范圍內,工業化道路的問題從制度選擇的層面去考察,無非有兩條:一條是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一條是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從具體路徑選擇的層面去考察,按照陳云的說法:“工業化不外三條路:重輕并進,先重后輕,先輕后重。走哪一條路,要看我們的國情。”——沙健孫《毛澤東思想通論》材料二:1956年7月13日上午,在萬余名工人的歡呼聲中,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徐徐開出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裝配車間,從此結束了中國不能制造汽車的歷史。解放牌汽車的誕生,凝聚著全體建設者的辛勤汗水,也是黨中央直接領導和高度重視的結果。解放牌汽車以蘇聯莫斯科斯大林汽車廠出產的吉斯﹣150型載重汽車為藍本制造,得到了蘇聯專家的無私援助。解放牌汽車的大批生產,促進了我國鋼鐵、橡膠合成、石油冶煉等工業的發展,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開始改變。——摘自百度 百科《解放牌汽車》材料三:經過幾十年的奮斗,今天的中國已進入工業化的成熟期,擁有大量優勢產業和富余產能。中國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中國機床產量占世界的40%以上,發電設備產量占60%以上。這些產能不是落后產能,而是富有競爭力的優勢產能。中國的優質產能已經跨出國門,走向全球。——摘編自陳勇勤《中國經濟史》材料四:在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中國要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重視科技力量,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與世界共同發展。——十九大報告《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請回答:(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在建國初期進行工業化建設的總體規劃。(2)據材料二,歸納第一輛解放牌汽車誕生的有利因素。(3)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新中國初期的工業化建設的重大意義。(4)據材料三,概括現今中國工業的發展現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現今中國工業化發展有什么重要意義?(5)結合材料四指出,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應該走一條怎樣的工業化道路?【分析】本題考查一五計劃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據材料一“在世界范圍內,工業化道路的問題從制度選擇的層面去考察,無非有兩條道路:一條是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道路;一條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從具體路徑選擇的層面去考察,按照陳云的說法:‘工業化不外三條路:重輕并進,先重后輕,先輕后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初期工業化建設的總體規劃是走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優先發展重工業(先重后輕)。(2)根據材料二“解放牌汽車的誕生,凝聚著全體建設者的辛勤汗水,也是黨中央直接領導和高度重視的結果。解放牌汽車以蘇聯莫斯科斯大林汽車廠出產的吉斯﹣150型載重汽車為藍本制造,得到了蘇聯專家的無私援助”可知,第一輛解放牌汽車誕生的有利因素是建設者的努力、黨中央直接領導和高度重視、蘇聯專家的無私援助。(3)1953年到1957年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4)根據材料三“今天的中國已進入工業化的成熟期,擁有大量優勢產業和富余產能。中國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中國機床產量占世界的40%以上,發電設備產量占60%以上。這些產能不是落后產能,而是富有競爭力的優勢產能。中國的優質產能已經跨出國門,走向全球”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工業的發展現狀是工業已走向成熟;多種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富有競爭力;工業品已走向世界。結合所學可知,現今中國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意義是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動了國防事業的發展;推動了“優質產能”走向世界;有利于提高經濟競爭力。(5)根據材料四“中國要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重視科技力量,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與世界共同發展”可知,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應該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與世界共同發展的工業化道路。故答案為:(1)走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優先發展重工業(先重后輕)。(2)建設者的努力、黨中央直接領導和高度重視、蘇聯專家的無私援助。(3)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4)工業已走向成熟;多種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富有競爭力;工業品已走向世界。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動了國防事業的發展;推動了“優質產能”走向世界;有利于提高經濟競爭力。(5)新型工業化道路,與世界共同發展。【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一五計劃等相關史實。24.(2022秋 岳塘區校級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很多人認為這種制度已經成為經濟發展和國家生存的障礙……為了保持沙皇俄國的大國地位,沙皇正著手開始一項改革計劃……社會改革為政府發起的工業化進程鋪平了道路,使俄國在19世紀后半期發生了轉型。材料二:美國獨立以后,領土迅速擴張,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成為一個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的大國。同時,北方資本主義工業和南方種植園經濟都發展起來。南方種植園使用了大量奴隸,兩種制度水火不容。材料三:19世紀中期,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島國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堅船利炮地的脅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機。出人意料的是,它將此作為自己棄舊圖新、迎頭趕上的歷史機遇,并最終使自己成為東方世界第一個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的國家,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1)寫出材料一中“這種制度”指的是什么?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俄國針對“這種制度”進行了哪一社會改革?這次改革對俄國的社會轉型有何影響?(2)材料二中水火不容的兩種制度引發了哪場戰爭?在此次戰爭中,為調動黑人的積極性,扭轉戰局,聯邦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3)據材料三指出引發日本這次“棄舊圖新”的外部因素是什么?日本抓住歷史機遇進行了哪一重大改革?在這次改革中日本學習西方的措施是什么?寫出一點即可。(4)綜合上述材料及所學,回答材料中的三個歷史事件反映了怎樣的歷史發展趨勢?【分析】本題考查美國南北戰爭、俄國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根據“為了保持沙皇俄國的大國地位,沙皇正著手開始一項改革計劃”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這項“改革計劃”指的是俄國的農奴制改革,所以這種制度是農奴制,針對農奴制進行的社會改革是1861年農奴制改革。通過這次改革,推動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2)根據“北方資本主義工業和南方種植園經濟都發展起來。南方種植園使用了大量奴隸,兩種制度水火不容”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美國水火不容的兩種制度引發了美國南北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為了調動黑人的積極性,美國聯邦政府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3)根據“在西方殖民者堅船利炮地的脅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機。出人意料的是,它將此作為自己棄舊圖新、迎頭趕上的歷史機遇”可得出西方殖民者堅船利炮的威脅。日本抓住歷史機遇進行的重大改革是明治維新;在明治維新中,日本學習西方措施有在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經濟上,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4)綜合材料內容和所學可知,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南北戰爭和日本明治維新反映的是歷史趨勢是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和擴展。故答案為:(1)農奴制;1861年農奴制改革;推動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2)美國南北戰爭;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3)因素:西方殖民者堅船利炮的威脅或民族危機;改革:明治維新;學習西方措施: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經濟上,以“殖產興業”為的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4)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和擴展。【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美國南北戰爭、俄國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等相關史實。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