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2025屆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甘肅省蘭州第一中學模擬預測生物試題(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2025屆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甘肅省蘭州第一中學模擬預測生物試題(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簡介

2025屆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甘肅省蘭州第一中學模擬預測生物試題
1.(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種群是生態研究的一個重要單位,有關種群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種群是指一個生態系統中同種生物所有成熟個體的總和
B.一個呈“S”形增長的種群中,種群增長速率在數量為K/2時最大
C.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比例適中,這樣的種群屬于增長型
D.合理密植農作物時,其數量可以大于K值
2.(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有關探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活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探究活動一般都采用樣方法
B.該探究活動主要針對小動物進行,最好采用標志重捕法
C.進行這類研究時,常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
D.若完成統計和分析后,發現小動物還存活,最好將其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
3.(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齡樹木死亡,林冠層出現空隙,成為林窗。研究者調查了某森林中林窗與林下的土壤動物群落,得到下圖所示的結果。據此圖不能推斷出
A.在各層次中林窗的土壤動物種類有所差異
B.光照明顯影響了土壤動物群落的垂直結構
C.林窗和林下土壤動物數量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少
D.有機質含量的多少可能是影響土壤動物群落垂直結構的重要因素
4.(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下列有關陸地群落的敘述,錯誤的是(  )
A.荒漠群落中的植物往往葉片狹窄,表面有茸毛,能抵抗干旱
B.熱帶雨林的生物種類約占地球已知種類的一半
C.仙人掌屬植物、駱駝刺屬植物是沙漠中的優勢植物
D.荒漠的植被極度稀疏、生長緩慢
5.(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鑒別不同群落類型的基本特征是
A.群落所在的地理位置 B.群落所處地區的氣候條件
C.群落的物種組成 D.群落的生物數量
6.(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大多數生物群落在空間上有垂直分層現象,稱為群落的垂直結構.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動物垂直分層的主要因素分別是(  )
A.溫度、食物 B.溫度、光照 C.濕度、溫度 D.光照、食物
7.(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群落演替一般耗時較長,初生演替甚至要用地質年代來進行衡量。但我們身邊發生的一些次生演替還是很明顯的,如一個無人管理的小水塘可能會慢慢變小、變淺,成為一個小沼澤地,然后慢慢變成一小片灌木叢。下列關于群落演替過程的描述,正確的是(  )
A.任何區域初生演替的結果都是形成森林
B.群落演替過程中物種多樣性一般是先增多后減少
C.人類行為能在演替方向和速度方面干擾群落的演替
D.群落演替使各種群的K值上升
8.(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如圖表示兩個群落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的變化,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甲可表示在火災后森林上進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的慢、歷時長
C.甲中①、②處的物種組成不一定相同
D.若氣候條件適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9.(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某校園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樹林,下列關于這兩個群落中動物分層現象的敘述,正確(  )
A.草坪和樹林中的動物都具有分層現象
B.草坪和樹林中的動物都沒有分層現象
C.只有草坪和樹林混雜在一起時動物才具有分層現象
D.草坪中的動物沒有分層現象,而樹林中的動物具有分層現象
10.(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群落中的不同種群間存在著多種多樣的關系,這些種間關系可用不同的曲線表示出來。請判 斷下列有關下圖所示的三種曲線圖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鷹與鼠的種間關系可用圖①表示,其中曲線 a 表示鷹種群的數量變化
B.T2噬菌體與細菌的種間關系可用圖①表示,二者分開一方有利
C.大豆與根瘤菌的種間關系可用圖②表示,二者分開彼此有利
D.在同一個牧場的牛和羊的關系可用圖③表示,曲線 a 代表占優勢者
11.(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下列關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階段和灌木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草本階段與灌木階段群落的豐富度相同
B.草本階段比灌木階段的群落空間結構復雜
C.草本階段比灌木階段的群落自我調節能力強
D.草本階段為灌木階段的群落形成創造了適宜環境
12.(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用35S標記一定量的氨基酸,研究胰島素的合成和分泌過程。測得與之密切相關的三種細胞器上放射性強度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圖中a曲線對應的細胞器是核糖體
B.圖中b、c屬于細胞中的生物(細胞)膜系統
C.圖中a、b、c都具有蛋白質加工功能
D.35S進入細胞和被細胞排出都要通過細胞膜完成
13.(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下列對細胞內生物膜在結構上具有一定連續性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內質網通過“出芽”形成囊泡,囊泡與高爾基體膜融合
B.細胞質中囊泡與核糖體膜融合
C.細胞膜向內凹陷形成囊泡,離開細胞膜到細胞質中
D.高爾基體膜突出形成囊泡,離開高爾基體膜與細胞膜融合
14.(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在活細胞中,蛋白質的作用有(  )
①染色體的組成成分 ②各種膜結構的重要成分 ③主要的能源物質
④催化作用 ⑤性激素的主要成分 ⑥調節細胞代謝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④⑥
15.(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下列各項與蛋白質的功能無關的是(  )
A.催化作用 B.基本單位是氨基酸
C.運輸物質 D.調節
16.(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科研人員調查了某地不同林齡的松林中土壤有機碳含量及真菌的種類,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林齡(年) 土壤有機碳(g·kg–1) 土壤真菌群落豐富度
18 14.72 64
35 30.90 66
51 26.20 41
A.選取的三種松林的面積、溫度等環境因素應相近
B.土壤有機碳被真菌分解后為林木提供營養物質
C.松林中所有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構成了生物群落
D.松林生態系統經歷時間越長真菌的多樣性越高
17.(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下列關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的說法,錯誤的是(  )
A.過去的黃土高原森林覆蓋率在50%以上,現在黃沙滿天、水土流失的現狀是人類過度破壞群落結構導致群落退化的結果
B.人類可以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通過植樹等手段加速次生演替的步伐
C.我國頒布的《退耕還林條例》有利于群落演替的進行
D.在沙漠上不能演替出穩定的群落
18.(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某野外調查小組在我國東部地區對東部群落進行深入調查,獲得下面有關信息資料,請分析回答問題:
(1)調查獲得了樹林中物種數與樣方面積的關系圖(如圖1):該野外調查小組的研究方法叫做   。圖1顯示,調查該地區物種數的樣方面積最好是   。
(2)調查小組對該地區的樹種進行了辨認和掛牌(如圖2),并進行生物多樣性研究:樹木A與樹木B之間的差異屬于   多樣性,主要是由   和   引起的。樹木A與樹木D、E、G之間的差異屬于   多樣性。
(3)圖3是調查小組從當地主管部門獲得的某物種種群數量的變化圖,據此分析該種群在30年中種群數量最少的是第   年,第20~30年間種群的增長率為   。
(4)調查小組對一塊荒地的幾種植物的種群密度進行了連續五年的調查,調查的結果如下表所示(單位:株/m2)。
年份 植物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A 10.0 9.2 8 6.8 5.5
B 3.0 2.1 1.1 0.3 0.1
C 0.3 0.6 1.1 1.5 2.3
D 3.0 2.0 0.4 0 0
如果4種植物中有一種屬于入侵物種,則該入侵物種是   ;入侵物種往往會對本土物種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19.(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小麥的面筋強度是影響面制品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制作優質面包需強筋面粉,制作優質餅干需弱筋面粉等。小麥有三對等位基因(A/a,B1/B2,D1/D2)分別位于三對同源染色體上,控制合成不同類型的高分子量麥谷蛋白(HMW),從而影響面筋強度。科研人員以兩種純合小麥品種為親本雜交得F1,F1自交得F2,以期選育不同面筋強度的小麥品種。相關信息見下表。
基因 基因的表達 產物(HMW) 親本 F1 育種目標
小偃6號 安農91168 強筋小麥 弱筋小麥
A 甲 + + + + -
B1 乙 - + + - +
B2 丙 + - + + -
D1 丁 + - + - +
D2 戊 - + + + -
注:“+”表示有相應表達產物;“-”表示無相應表達產物
據表回答:
(1)三對基因的表達產物對小麥面筋強度的影響體現了基因可通過控制   來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2)在F1植株上所結的F2種子中,符合強筋小麥育種目標的種子所占比例為   ,符合弱筋小麥育種目標的種子所占比例為   。
(3)為獲得純合弱筋小麥品種,可選擇F2中只含   產物的種子,采用   等育種手段,選育符合弱筋小麥育種目標的純合品種。
20.(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中國是傳統的水稻種植大國,有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食。在培育水稻優良品種的過程中,發現某野生型水稻葉片綠色由基因C控制。回答下列問題:
(1)突變型1葉片為黃色,由基因C突變為C1所致,基因C1純合幼苗期致死。突變型1連續自交3代,F3成年植株中黃色葉植株占   。
(2)測序結果表明,突變基因C1轉錄產物編碼序列第727位堿基改變,由5'-GAGAG-3'變為5'-GACAG-3',導致第   位氨基酸突變為   ,從基因控制性狀的角度解釋突變體葉片變黃的機理   。(部分密碼子及對應氨基酸:GAG谷氨酸;AGA精氨酸;GAC天冬氨酸;ACA蘇氨酸;CAG谷氨酰胺)
(3)由C突變為C1產生了一個限制酶酶切位點。從突變型1葉片細胞中獲取控制葉片顏色的基因片段,用限制酶處理后進行電泳(電泳條帶表示特定長度的DNA片段),其結果為圖中   (填“I”“Ⅱ”或“Ⅲ”)。
(4)突變型2葉片為黃色,由基因C的另一突變基因C2所致。用突變型2與突變型1雜交,子代中黃色葉植株與綠色葉植株各占50%。能否確定C2是顯性突變還是隱性突變    (填“能”或“否”),用文字說明理由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
【解析】【解答】A、種群是指一個生態系統中同種生物所有個體的總和,而不僅僅是成熟個體,A錯誤;
B、一個呈“S”形增長的種群中,種群增長速率在數量為K/2時最大,B正確;
C、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比例適中,這樣的種群屬于穩定型,而不是增長型。增長型種群通常有較多的年輕個體,C錯誤;
D、合理密植農作物時,其數量不應大于K值,因為K值代表環境容納量,超過這個數量會導致資源過度消耗,影響種群健康和產量,D錯誤。
故選B。
【分析】在邏輯斯蒂增長模型(即“S”形增長)中,種群增長速率在種群數量達到環境容納量K的一半時達到最大值,這是因為此時資源相對充足,個體間的競爭壓力適中,有利于種群的增長。
2.【答案】C
【知識點】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群落的概念及組成
3.【答案】C
【知識點】群落的結構;群落的概念及組成
【解析】【解答】A、圖示顯示了不同層次的土壤動物種類在林窗和林下的差異,隨著枯落物層深度的增加,土壤動物種類數逐漸減少,A正確;B、根據圖示結果,隨著枯落物層深度的增加,土壤動物的種類數量逐漸減少。這一趨勢表明,光照條件對土壤動物群落的垂直分布結構具有顯著影響,B正確;
C、從圖中可以看出,林窗和林下的土壤動物種類數量隨著深度的增加而減少,但關于土壤動物數量隨深度如何變化的信息,圖中并未提供明確依據,因此無法判斷其變化趨勢,C錯誤;
D、土壤動物依賴有機質獲取能量,因此有機質含量的高低可能是決定土壤動物群落垂直分布結構的關鍵因素之一,D正確。
故選C。
【分析】在群落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等。
1、垂直結構: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例如,森林中自上而下分別有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群落的垂直結構。
2、水平結構:群落的結構特征不僅表現在垂直方向上,也表現在水平方向上。
4.【答案】A
【知識點】群落的主要類型
【解析】【解答】A、草原群落中的植物為了適應干旱環境,通常具有葉片狹窄(減少水分蒸發)和表面茸毛(反射陽光、減少蒸騰)的特征,A錯誤;
B、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已知的生物種類中約有一半分布在熱帶雨林,B正確;
C、仙人掌屬植物確實是沙漠中的典型植物,駱駝刺通常分布在干旱草原或半荒漠地區,因此仙人掌屬植物、駱駝刺屬植物是沙漠中的優勢植物,C正確;
D、荒漠環境水分稀缺,植被通常非常稀疏,且植物生長速度緩慢以適應惡劣條件,D正確。
故選A。
【分析】1、不同群落在物種組成、群落外貌和結構上都有著不同的特點,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也都有適應其環境的特征。
2、要認識一個群落,首先要分析該群落的物種組成。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不同群落的物種組成不同,物種的數目也有差別。一個群落中的物種數目,稱為物種豐富度。
5.【答案】C
【知識點】群落的概念及組成
【解析】【解答】要認識一個群落,首先要分析該群落的物種組成,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ABD錯誤,C正確。
故選C。
【分析】要認識一個群落,首先要分析該群落的物種組成。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不同群落的物種組成不同,物種的數目也有差別。一個群落中的物種數目,稱為物種豐富度。
6.【答案】D
【知識點】群落的結構
【解析】【解答】解:引起森林群落中國植物和動物垂直分層的主要因素分別是光照、食物,因為光照影響植物的分布和分層,為動物則直接或間接地依賴植物而生存,不同層次的植物為不同的動物提供食物因而動物因食性的不同而分層.
故選:D.
【分析】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生物群落的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別有草本植物、灌木和喬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結構.對于植物來講,陽光對植物生理和分布起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決定植物分層的主要生態因素是光照;在森林生態系統中,動物也有垂直分層現象,這與動物的食物有關.
7.【答案】C
【知識點】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任何區域初生演替的結果都不一定是形成森林,演替最終到什么階段取決于當地的氣候條件,A錯誤;
B、群落演替過程中,從結構簡單的群落發展為結構復雜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種數量和群落層次增多,
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B錯誤;
C、人類的許多活動正在影響著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C正確;
D、群落演替過程中,環境的變化會使一些種群的K值上升,也可能使一些種群的K值下降,D錯誤。
故選C。
【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巖、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在火災過后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
8.【答案】B
【知識點】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甲曲線在①后因為某種原因使得物種豐富度下降,隨著時間的變化又恢復到原來,表示的是次生演替,乙曲線從零開始,表示初生演替,因此甲可表示在火災后森林上進行的初生演替,A正確;
B、次生演替速度快,趨向于恢復原來的群落,經歷的階段相對較少,B錯誤;
C、甲曲線在①后因為某種原因使得物種豐富度下降, 隨著時間的變化又恢復到原來的②,①、②處的物種組成在演替前后不一定相同,C正確;
D、在氣候條件適宜的情況下,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D正確。
故選B 。
【分析】除了演替起點的不同,初生演替與次生演替的區別還有:初生演替速度慢,趨向形成新群落,經歷的階段相對較多;次生演替速度快,趨向于恢復原來的群落,經歷的階段相對較少。這兩類演替,都是從結構簡單的群落發展為結構復雜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種數量和群落層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9.【答案】A
【知識點】群落的結構
【解析】【解答】樹林生態系統的動物,營樹棲攀援生活的種類特別多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層現象;草原生態系統的動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為特點,這個群落中動物也具有分層現象,如:土壤中的蚯蚓、草上的蜘蛛等。故答案為:A
【分析】1、群落結構是由群落中的各個種群在進化過程中通過相互作用形成的,群落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垂直結構的特點是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水平結構具有鑲嵌現象。
2、植物分層主要是群落中的生態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動物分層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層次的食物和棲息環境不同。據此答題。
10.【答案】D
【知識點】種間關系
【解析】【解答】A、圖①顯示兩種生物的數量變化呈現異步波動的特征,先增長的種群會先衰退,而后增長的種群隨后減少。這種變化模式反映了a和b之間存在捕食關系,其中a作為被捕食者,b作為捕食者。以鷹和鼠的捕食關系為例,這一動態可以用圖①來呈現,此時曲線a對應的是鼠的種群數量變化趨勢,A錯誤;
B、題目中未提供能夠反映寄生關系的曲線圖。噬菌體與細菌之間的種間關系屬于典型的寄生關系,其中噬菌體作為寄生物,依賴細菌宿主進行繁殖,B錯誤;
C、大豆與根瘤菌形成典型的互利共生關系,這種相互作用可用圖②直觀展示。當二者共同存在時,大豆為根瘤菌提供有機養分,而根瘤菌則通過固氮作用促進大豆生長,實現相互依存、協同獲益的生物學特性;若將二者分離,則會導致雙方均無法獲得原有的生存優勢,C錯誤;
D、牛和羊在牧場中形成競爭關系,如圖③所示,曲線a代表競爭優勢方,D正確。
故選D。
【分析】生物群落通過多種相互作用聯結成有機整體,主要包括四種基本關系:互利共生、捕食、寄生和競爭。其中:
1)圖①呈現"先增先減、后增后減"的異步波動,對應捕食關系;
2)圖②顯示"同升同降"的協同變化,反映互利共生;
3)圖③表現"此消彼長"的對立趨勢,體現競爭關系。
11.【答案】D
【知識點】群落的結構
【解析】【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被覆蓋過的地面,或者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大致要經歷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鮮階段--->草本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灌木階段較高的灌木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物種豐富度增加; A錯誤。物種豐富增加,群落的空間結構更復雜;B錯誤。物種豐富增加,營養結構復雜度加強,自我調節能力更強;C錯誤。
12.【答案】C
【知識點】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胞吞、胞吐的過程和意義
【解析】【解答】AB、分泌蛋白合成分泌過程依次經過的結構為核糖體(無膜)→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膜(不是細胞器),根據放射性強度出現的先后,a,b,c依次出現高峰,a是核糖體,b是內質網,c是高爾基體,內質網和高爾基體均屬于單層膜的細胞器,均屬于生物膜系統,AB正確;
C、a核糖體是合成蛋白質的工廠,b內質網對蛋白質進行初加工,c高爾基體對蛋白質進一步加工、修飾、包裝,C錯誤;
D、35S進入細胞需通過與細胞膜的載體結合進入,合成蛋白質后經細胞膜通過胞吐的方式排出,因此35S進入細胞和被細胞排出都要通過細胞膜完成 ,D正確。
故選C。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過程大致是:首先,在游離的核糖體中以氨基酸為原料開始多肽鏈的合成。當合成了一段肽鏈后,這段肽鏈會與核糖體一起轉移到粗面內質網上繼續其合成過程,并且邊合成邊轉移到內質網腔內,再經過加工、折疊,形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內質網膜鼓出形成囊泡,
蛋白質離開內質網,到達高爾基體,與高爾基體膜融合,囊泡膜成為高爾基體膜的一部分。高爾基體還能對蛋白質做進一步的修飾加工,然后由高爾基體膜形成包裹著蛋白質的囊泡。囊泡轉運到細胞膜,與細胞膜融合,將蛋白質分泌到細胞外。
13.【答案】B
【知識點】其它細胞器及分離方法;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細胞的生物膜系統
【解析】【解答】A、內質網膜鼓出形成囊泡,包裹著蛋白質離開內質網,到達高爾基體,與高爾基體膜融合,囊泡膜成為高爾基體膜的一部分,A正確;
B、核糖體是沒有膜結構的細胞器,B錯誤;
C、細胞膜內陷形成小囊,包圍著大分子,小囊從細胞膜上分離下來,形成囊泡,進入細胞內部,C正確;
D、高爾基體還能對蛋白質做進一步的修飾加工,然后由高爾基體膜形成包裹著蛋白質的囊泡。囊泡轉運到細胞膜,與細胞膜融合,將蛋白質分泌到細胞外,D正確。
故選B。
【分析】在細胞中,許多細胞器都有膜,如內質網、 高爾基體、 線粒體、 葉綠體、 溶酶體等,這些細胞器膜和細胞膜、核膜等結構, 共同構成細胞的生物膜系統。這些生物膜的組成成分和結構很相似,在結構和功能上緊密聯系,進一步體現了細胞內各種結構之間的協調與配合。
14.【答案】D
【知識點】蛋白質在生命活動中的主要功能
【解析】【解答】解:①染色體的主要組成成分是蛋白質和DNA,①正確;
②各種生物膜的主要組成成分是蛋白質和磷脂,②正確;
③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是糖類,不是蛋白質,③錯誤;
④具有催化作用的是酶,絕大多數酶的本質是蛋白質,④正確;
⑤性激素的本質是脂質中的固醇類物質,不是蛋白質,⑤錯誤;
⑥有些蛋白質對于進行細胞間信息傳遞,調節細胞代謝具有重要功能,如蛋白質類的激素,⑥正確.
故選:D.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蛋白質的功能.
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體現者和承擔者.蛋白質的功能具有多樣性:結構蛋白(如血紅蛋白)、催化功能(如蛋白質類的酶)、運輸功能(如載體蛋白)、調節功能(如胰島素)、免疫功能(如抗體)等.
15.【答案】B
【知識點】蛋白質在生命活動中的主要功能
【解析】【解答】蛋白質的功能包括催化作用(如酶)、運輸物質(如血紅蛋白)和調節(如激素),而基本單位是氨基酸(B選項)描述的是蛋白質的組成而非功能。因此,正確答案是B。
【分析】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承擔者。其在生物體內發揮著多種關鍵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催化功能(酶):如消化酶(淀粉酶、蛋白酶)、DNA聚合酶等,可加速生化反應。
②運輸功能:血紅蛋白(運輸氧氣)、載體蛋白(跨膜運輸物質)。
③結構支持:細胞骨架蛋白(微管、微絲)、膠原蛋白(維持組織形態)。
④免疫防御:抗體(識別病原體)、補體蛋白(參與免疫反應)。
⑤調節功能:激素(如胰島素調節血糖)、信號轉導蛋白(如G蛋白)。
⑥運動功能: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肌肉收縮)。
16.【答案】D
【知識點】群落的概念及組成
【解析】【解答】A、為了科學比較不同林齡松林的土壤有機碳和真菌多樣性,需要控制其他環境變量(如面積、溫度等),確保差異僅由林齡引起,A正確;
B、真菌是土壤中重要的分解者,能夠分解有機碳,釋放出營養物質(如氮、磷等),供植物吸收利用,B正確;
C、生物群落是指某一區域內所有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集合,松林中的這些生物共同構成了生物群落,C正確;
D、根據表格數據,林齡為18年時真菌豐富度為64,35年時為66,51年時為41。真菌多樣性并未隨林齡增加而持續升高,反而在51年時下降。因此,這一敘述與數據不符,D錯誤。
故選D。
【分析】在相同時間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簡稱群落。要認識一個群落,首先要分析該群落的物種組成。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
17.【答案】D
【知識點】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而自然原因影響較少,人類過度破壞群落結構導致群落退化是主要原因,A項正確;人類也可以封山育林、植樹造林加速次生演替的速度,或改變演替的方向,B項正確;我國頒布的《退耕還林條例》,能使群落盡快恢復并按自然演替規律進行,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C項正確;沙漠地區也可演替成穩定的群落,D項錯誤。
【分析】 關于群落的演替:
1、定義:群落的演替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實質上可以認為是優勢種的取代過程。
2、類型:
(1)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巖、冰川泥。演替過程: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頂級群落)。
(2)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發芽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例如:火災過后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
3、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8.【答案】樣方法;S0;基因(遺傳);基因突變;基因重組;物種;20;0;C;新環境中缺少天敵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搶占食物、空間等資源
【知識點】生物的多樣性;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群落的概念及組成
19.【答案】蛋白質的結構;1/16;0;甲、乙、丁;誘變、基因工程、將其與不含甲產物的小麥品種進行雜交
【知識點】基因的自由組合規律的實質及應用;育種方法綜合
【解析】【解答】(1)根據題意,“控制合成不同類型的高分子量麥谷蛋白,進而影響面筋強度”,可以得出三對基因的表達產物對小麥面筋強度的作用,體現了基因能夠通過調控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2)親本小偃6號的基因型是AAB2B2D1D1,安農91168的基因型是AAB1B1D2D2,因此F1的基因型是AAB1B2D1D2。育種目標中,強筋小麥的基因型是AAB2B2D2D2,弱筋小麥的基因型是aaB1B1D1D1。依據自由組合定律,F2代中符合強筋小麥育種目標的種子比例為1×1/4×1/4=1/16,而符合弱筋小麥育種目標的種子比例為0。
(3)為了獲得純合弱筋小麥品種,基因型為aaB1B1D1D1,在F2代中只能選擇基因型為AAB1B1D1D1的小麥種子,表現為含有甲、乙和丁產物的個體。因為AAB1B1D1D1小麥缺乏a基因,所以需要通過誘變技術或基因工程手段引入a基因,或者將其與不含甲產物的小麥品種雜交,從而獲得基因型為aa的個體。
【分析】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20.【答案】(1)2/9
(2)243;谷氨酰胺;基因突變影響與色素形成有關酶的合成,導致葉片變黃
(3)Ⅲ
(4)能;若C2是隱性突變,則突變型2為純合子,則子代CC2表現為綠色,C1C2表現為黃色,子代中黃色葉植株與綠色葉植株各占50%。若突變型2為顯性突變,突變型2(C2C)與突變型1(CC1)雜交,子代表型及比例應為黃∶綠=3∶1,與題意不符
【知識點】基因的分離規律的實質及應用;基因突變的特點及意義;PCR技術的基本操作和應用;遺傳信息的翻譯
【解析】【解答】(1)突變型1表現為黃色葉片,是由基因C突變為C1引起的。由于C1基因純合(C1C1)會導致幼苗期死亡,因此突變型1的基因型應為雜合子(CC1)。這表明C1對C具有顯性遺傳特性。當突變型1自交一代時,子一代的基因型比例為 1/3CC、2/3CC1。繼續自交到子二代時,基因型比例變為 3/5CC、2/5CC1。最終,在F3代的成年植株中,黃色葉植株(CC1)所占的比例為 2/9。
(2)突變基因C1的轉錄產物在第727位堿基發生改變,序列由原來的 5'-GAGAG-3' 變為 5'-GACAG-3'。由于突變位點之前的編碼序列對應 726個堿基(即726/3=242個氨基酸),因此該突變會影響第243位氨基酸,使其由谷氨酸(Glu) 變為 谷氨酰胺(Gln)。葉片呈現黃色是由于葉綠體內色素含量發生變化所致,雖然色素本身并非蛋白質,但從基因調控性狀的角度分析,C1基因的突變可能影響了與色素合成相關的酶的生成,進而干擾色素的正常積累,最終導致葉片顏色變黃。
(3)突變型1的基因型為雜合子(CC1),是由正常基因C突變成C1所致,且該突變引入了一個新的限制酶識別位點。在圖示結果中條帶Ⅰ代表基因C經限制酶處理后的電泳圖譜,條帶Ⅱ代表突變基因C1經相同限制酶處理后的電泳圖譜,條帶Ⅲ則是從突變型1葉片細胞中提取的基因片段經限制酶消化后的實際電泳結果,顯示出雜合子(CC1)的特征性條帶模式。
(4)將突變型2(C2_)與突變型1(CC1)進行雜交,其后代中黃色葉植株和綠色葉植株各占一半。假設C2屬于隱性突變,那么突變型2的基因型應為純合子(C2C2),此時雜交子代的基因型為CC2(綠色葉)和C1C2(黃色葉),且兩者的比例應為1:1,即各占50%。反之,若C2為顯性突變,則突變型2的基因型為雜合子(C2C),與突變型1(CC1)雜交后,子代的表型比例應為黃色葉∶綠色葉=3∶1,這與實際觀察到的1:1比例不符。因此,可以確定C2屬于隱性突變。
【分析】(1)DNA分子中發生堿基的替換、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堿基序列的改變,叫作
基因突變(gene mutation)。
(2)在自然狀態下,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據估計,在高等生物中,105~108個生殖細胞中,才會有1個生殖細胞發生基因突變。
(3)mRNA中三個相鄰堿基決定一個氨基酸,稱為一個密碼子。
(1)突變型1葉片為黃色,由基因C突變為C1所致,基因C1純合幼苗期致死,說明突變型1應為雜合子,C1對C為顯性,突變型1自交1代,子一代中基因型為1/3CC、2/3CC1,子二代中3/5CC、2/5CC1,F3成年植株中黃色葉植株占2/9。
(2)突變基因C1轉錄產物編碼序列第727位堿基改變,由5'-GAGAG-3'變為5'-GACAG-3',突變位點前對應氨基酸數為726/3=242,則會導致第243位氨基酸由谷氨酸突變為谷氨酰胺。葉片變黃是葉綠體中色素含量變化的結果,而色素不是蛋白質,從基因控制性狀的角度推測,基因突變影響與色素形成有關酶的合成,導致葉片變黃。
(3)突變型1應為雜合子,由C突變為C1產生了一個限制酶酶切位點。Ⅰ應為C酶切、電泳結果,II應為C1酶切、電泳結果,從突變型1葉片細胞中獲取控制葉片顏色的基因片段,用限制酶處理后進行電泳,其結果為圖中Ⅲ。
(4)用突變型2(C2_)與突變型1(CC1)雜交,子代中黃色葉植株與綠色葉植株各占50%。若C2是隱性突變,則突變型2為純合子,則子代CC2表現為綠色,C1C2表現為黃色,子代中黃色葉植株與綠色葉植株各占50%。若突變型2為顯性突變,突變型2(C2C)與突變型1(CC1)雜交,子代表型及比例應為黃∶綠=3∶1,與題意不符。故C2是隱性突變。
1 / 12025屆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甘肅省蘭州第一中學模擬預測生物試題
1.(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種群是生態研究的一個重要單位,有關種群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種群是指一個生態系統中同種生物所有成熟個體的總和
B.一個呈“S”形增長的種群中,種群增長速率在數量為K/2時最大
C.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比例適中,這樣的種群屬于增長型
D.合理密植農作物時,其數量可以大于K值
【答案】B
【知識點】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
【解析】【解答】A、種群是指一個生態系統中同種生物所有個體的總和,而不僅僅是成熟個體,A錯誤;
B、一個呈“S”形增長的種群中,種群增長速率在數量為K/2時最大,B正確;
C、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比例適中,這樣的種群屬于穩定型,而不是增長型。增長型種群通常有較多的年輕個體,C錯誤;
D、合理密植農作物時,其數量不應大于K值,因為K值代表環境容納量,超過這個數量會導致資源過度消耗,影響種群健康和產量,D錯誤。
故選B。
【分析】在邏輯斯蒂增長模型(即“S”形增長)中,種群增長速率在種群數量達到環境容納量K的一半時達到最大值,這是因為此時資源相對充足,個體間的競爭壓力適中,有利于種群的增長。
2.(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有關探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活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探究活動一般都采用樣方法
B.該探究活動主要針對小動物進行,最好采用標志重捕法
C.進行這類研究時,常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
D.若完成統計和分析后,發現小動物還存活,最好將其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C
【知識點】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群落的概念及組成
3.(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齡樹木死亡,林冠層出現空隙,成為林窗。研究者調查了某森林中林窗與林下的土壤動物群落,得到下圖所示的結果。據此圖不能推斷出
A.在各層次中林窗的土壤動物種類有所差異
B.光照明顯影響了土壤動物群落的垂直結構
C.林窗和林下土壤動物數量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少
D.有機質含量的多少可能是影響土壤動物群落垂直結構的重要因素
【答案】C
【知識點】群落的結構;群落的概念及組成
【解析】【解答】A、圖示顯示了不同層次的土壤動物種類在林窗和林下的差異,隨著枯落物層深度的增加,土壤動物種類數逐漸減少,A正確;B、根據圖示結果,隨著枯落物層深度的增加,土壤動物的種類數量逐漸減少。這一趨勢表明,光照條件對土壤動物群落的垂直分布結構具有顯著影響,B正確;
C、從圖中可以看出,林窗和林下的土壤動物種類數量隨著深度的增加而減少,但關于土壤動物數量隨深度如何變化的信息,圖中并未提供明確依據,因此無法判斷其變化趨勢,C錯誤;
D、土壤動物依賴有機質獲取能量,因此有機質含量的高低可能是決定土壤動物群落垂直分布結構的關鍵因素之一,D正確。
故選C。
【分析】在群落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等。
1、垂直結構: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例如,森林中自上而下分別有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群落的垂直結構。
2、水平結構:群落的結構特征不僅表現在垂直方向上,也表現在水平方向上。
4.(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下列有關陸地群落的敘述,錯誤的是(  )
A.荒漠群落中的植物往往葉片狹窄,表面有茸毛,能抵抗干旱
B.熱帶雨林的生物種類約占地球已知種類的一半
C.仙人掌屬植物、駱駝刺屬植物是沙漠中的優勢植物
D.荒漠的植被極度稀疏、生長緩慢
【答案】A
【知識點】群落的主要類型
【解析】【解答】A、草原群落中的植物為了適應干旱環境,通常具有葉片狹窄(減少水分蒸發)和表面茸毛(反射陽光、減少蒸騰)的特征,A錯誤;
B、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已知的生物種類中約有一半分布在熱帶雨林,B正確;
C、仙人掌屬植物確實是沙漠中的典型植物,駱駝刺通常分布在干旱草原或半荒漠地區,因此仙人掌屬植物、駱駝刺屬植物是沙漠中的優勢植物,C正確;
D、荒漠環境水分稀缺,植被通常非常稀疏,且植物生長速度緩慢以適應惡劣條件,D正確。
故選A。
【分析】1、不同群落在物種組成、群落外貌和結構上都有著不同的特點,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也都有適應其環境的特征。
2、要認識一個群落,首先要分析該群落的物種組成。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不同群落的物種組成不同,物種的數目也有差別。一個群落中的物種數目,稱為物種豐富度。
5.(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鑒別不同群落類型的基本特征是
A.群落所在的地理位置 B.群落所處地區的氣候條件
C.群落的物種組成 D.群落的生物數量
【答案】C
【知識點】群落的概念及組成
【解析】【解答】要認識一個群落,首先要分析該群落的物種組成,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ABD錯誤,C正確。
故選C。
【分析】要認識一個群落,首先要分析該群落的物種組成。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不同群落的物種組成不同,物種的數目也有差別。一個群落中的物種數目,稱為物種豐富度。
6.(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大多數生物群落在空間上有垂直分層現象,稱為群落的垂直結構.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動物垂直分層的主要因素分別是(  )
A.溫度、食物 B.溫度、光照 C.濕度、溫度 D.光照、食物
【答案】D
【知識點】群落的結構
【解析】【解答】解:引起森林群落中國植物和動物垂直分層的主要因素分別是光照、食物,因為光照影響植物的分布和分層,為動物則直接或間接地依賴植物而生存,不同層次的植物為不同的動物提供食物因而動物因食性的不同而分層.
故選:D.
【分析】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生物群落的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別有草本植物、灌木和喬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結構.對于植物來講,陽光對植物生理和分布起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決定植物分層的主要生態因素是光照;在森林生態系統中,動物也有垂直分層現象,這與動物的食物有關.
7.(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群落演替一般耗時較長,初生演替甚至要用地質年代來進行衡量。但我們身邊發生的一些次生演替還是很明顯的,如一個無人管理的小水塘可能會慢慢變小、變淺,成為一個小沼澤地,然后慢慢變成一小片灌木叢。下列關于群落演替過程的描述,正確的是(  )
A.任何區域初生演替的結果都是形成森林
B.群落演替過程中物種多樣性一般是先增多后減少
C.人類行為能在演替方向和速度方面干擾群落的演替
D.群落演替使各種群的K值上升
【答案】C
【知識點】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任何區域初生演替的結果都不一定是形成森林,演替最終到什么階段取決于當地的氣候條件,A錯誤;
B、群落演替過程中,從結構簡單的群落發展為結構復雜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種數量和群落層次增多,
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B錯誤;
C、人類的許多活動正在影響著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C正確;
D、群落演替過程中,環境的變化會使一些種群的K值上升,也可能使一些種群的K值下降,D錯誤。
故選C。
【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巖、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在火災過后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
8.(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如圖表示兩個群落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的變化,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甲可表示在火災后森林上進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的慢、歷時長
C.甲中①、②處的物種組成不一定相同
D.若氣候條件適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答案】B
【知識點】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甲曲線在①后因為某種原因使得物種豐富度下降,隨著時間的變化又恢復到原來,表示的是次生演替,乙曲線從零開始,表示初生演替,因此甲可表示在火災后森林上進行的初生演替,A正確;
B、次生演替速度快,趨向于恢復原來的群落,經歷的階段相對較少,B錯誤;
C、甲曲線在①后因為某種原因使得物種豐富度下降, 隨著時間的變化又恢復到原來的②,①、②處的物種組成在演替前后不一定相同,C正確;
D、在氣候條件適宜的情況下,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D正確。
故選B 。
【分析】除了演替起點的不同,初生演替與次生演替的區別還有:初生演替速度慢,趨向形成新群落,經歷的階段相對較多;次生演替速度快,趨向于恢復原來的群落,經歷的階段相對較少。這兩類演替,都是從結構簡單的群落發展為結構復雜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種數量和群落層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9.(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某校園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樹林,下列關于這兩個群落中動物分層現象的敘述,正確(  )
A.草坪和樹林中的動物都具有分層現象
B.草坪和樹林中的動物都沒有分層現象
C.只有草坪和樹林混雜在一起時動物才具有分層現象
D.草坪中的動物沒有分層現象,而樹林中的動物具有分層現象
【答案】A
【知識點】群落的結構
【解析】【解答】樹林生態系統的動物,營樹棲攀援生活的種類特別多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層現象;草原生態系統的動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為特點,這個群落中動物也具有分層現象,如:土壤中的蚯蚓、草上的蜘蛛等。故答案為:A
【分析】1、群落結構是由群落中的各個種群在進化過程中通過相互作用形成的,群落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垂直結構的特點是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水平結構具有鑲嵌現象。
2、植物分層主要是群落中的生態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動物分層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層次的食物和棲息環境不同。據此答題。
10.(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群落中的不同種群間存在著多種多樣的關系,這些種間關系可用不同的曲線表示出來。請判 斷下列有關下圖所示的三種曲線圖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鷹與鼠的種間關系可用圖①表示,其中曲線 a 表示鷹種群的數量變化
B.T2噬菌體與細菌的種間關系可用圖①表示,二者分開一方有利
C.大豆與根瘤菌的種間關系可用圖②表示,二者分開彼此有利
D.在同一個牧場的牛和羊的關系可用圖③表示,曲線 a 代表占優勢者
【答案】D
【知識點】種間關系
【解析】【解答】A、圖①顯示兩種生物的數量變化呈現異步波動的特征,先增長的種群會先衰退,而后增長的種群隨后減少。這種變化模式反映了a和b之間存在捕食關系,其中a作為被捕食者,b作為捕食者。以鷹和鼠的捕食關系為例,這一動態可以用圖①來呈現,此時曲線a對應的是鼠的種群數量變化趨勢,A錯誤;
B、題目中未提供能夠反映寄生關系的曲線圖。噬菌體與細菌之間的種間關系屬于典型的寄生關系,其中噬菌體作為寄生物,依賴細菌宿主進行繁殖,B錯誤;
C、大豆與根瘤菌形成典型的互利共生關系,這種相互作用可用圖②直觀展示。當二者共同存在時,大豆為根瘤菌提供有機養分,而根瘤菌則通過固氮作用促進大豆生長,實現相互依存、協同獲益的生物學特性;若將二者分離,則會導致雙方均無法獲得原有的生存優勢,C錯誤;
D、牛和羊在牧場中形成競爭關系,如圖③所示,曲線a代表競爭優勢方,D正確。
故選D。
【分析】生物群落通過多種相互作用聯結成有機整體,主要包括四種基本關系:互利共生、捕食、寄生和競爭。其中:
1)圖①呈現"先增先減、后增后減"的異步波動,對應捕食關系;
2)圖②顯示"同升同降"的協同變化,反映互利共生;
3)圖③表現"此消彼長"的對立趨勢,體現競爭關系。
11.(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下列關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階段和灌木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草本階段與灌木階段群落的豐富度相同
B.草本階段比灌木階段的群落空間結構復雜
C.草本階段比灌木階段的群落自我調節能力強
D.草本階段為灌木階段的群落形成創造了適宜環境
【答案】D
【知識點】群落的結構
【解析】【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被覆蓋過的地面,或者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大致要經歷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鮮階段--->草本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灌木階段較高的灌木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物種豐富度增加; A錯誤。物種豐富增加,群落的空間結構更復雜;B錯誤。物種豐富增加,營養結構復雜度加強,自我調節能力更強;C錯誤。
12.(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用35S標記一定量的氨基酸,研究胰島素的合成和分泌過程。測得與之密切相關的三種細胞器上放射性強度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圖中a曲線對應的細胞器是核糖體
B.圖中b、c屬于細胞中的生物(細胞)膜系統
C.圖中a、b、c都具有蛋白質加工功能
D.35S進入細胞和被細胞排出都要通過細胞膜完成
【答案】C
【知識點】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胞吞、胞吐的過程和意義
【解析】【解答】AB、分泌蛋白合成分泌過程依次經過的結構為核糖體(無膜)→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膜(不是細胞器),根據放射性強度出現的先后,a,b,c依次出現高峰,a是核糖體,b是內質網,c是高爾基體,內質網和高爾基體均屬于單層膜的細胞器,均屬于生物膜系統,AB正確;
C、a核糖體是合成蛋白質的工廠,b內質網對蛋白質進行初加工,c高爾基體對蛋白質進一步加工、修飾、包裝,C錯誤;
D、35S進入細胞需通過與細胞膜的載體結合進入,合成蛋白質后經細胞膜通過胞吐的方式排出,因此35S進入細胞和被細胞排出都要通過細胞膜完成 ,D正確。
故選C。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過程大致是:首先,在游離的核糖體中以氨基酸為原料開始多肽鏈的合成。當合成了一段肽鏈后,這段肽鏈會與核糖體一起轉移到粗面內質網上繼續其合成過程,并且邊合成邊轉移到內質網腔內,再經過加工、折疊,形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內質網膜鼓出形成囊泡,
蛋白質離開內質網,到達高爾基體,與高爾基體膜融合,囊泡膜成為高爾基體膜的一部分。高爾基體還能對蛋白質做進一步的修飾加工,然后由高爾基體膜形成包裹著蛋白質的囊泡。囊泡轉運到細胞膜,與細胞膜融合,將蛋白質分泌到細胞外。
13.(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下列對細胞內生物膜在結構上具有一定連續性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內質網通過“出芽”形成囊泡,囊泡與高爾基體膜融合
B.細胞質中囊泡與核糖體膜融合
C.細胞膜向內凹陷形成囊泡,離開細胞膜到細胞質中
D.高爾基體膜突出形成囊泡,離開高爾基體膜與細胞膜融合
【答案】B
【知識點】其它細胞器及分離方法;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細胞的生物膜系統
【解析】【解答】A、內質網膜鼓出形成囊泡,包裹著蛋白質離開內質網,到達高爾基體,與高爾基體膜融合,囊泡膜成為高爾基體膜的一部分,A正確;
B、核糖體是沒有膜結構的細胞器,B錯誤;
C、細胞膜內陷形成小囊,包圍著大分子,小囊從細胞膜上分離下來,形成囊泡,進入細胞內部,C正確;
D、高爾基體還能對蛋白質做進一步的修飾加工,然后由高爾基體膜形成包裹著蛋白質的囊泡。囊泡轉運到細胞膜,與細胞膜融合,將蛋白質分泌到細胞外,D正確。
故選B。
【分析】在細胞中,許多細胞器都有膜,如內質網、 高爾基體、 線粒體、 葉綠體、 溶酶體等,這些細胞器膜和細胞膜、核膜等結構, 共同構成細胞的生物膜系統。這些生物膜的組成成分和結構很相似,在結構和功能上緊密聯系,進一步體現了細胞內各種結構之間的協調與配合。
14.(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在活細胞中,蛋白質的作用有(  )
①染色體的組成成分 ②各種膜結構的重要成分 ③主要的能源物質
④催化作用 ⑤性激素的主要成分 ⑥調節細胞代謝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④⑥
【答案】D
【知識點】蛋白質在生命活動中的主要功能
【解析】【解答】解:①染色體的主要組成成分是蛋白質和DNA,①正確;
②各種生物膜的主要組成成分是蛋白質和磷脂,②正確;
③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是糖類,不是蛋白質,③錯誤;
④具有催化作用的是酶,絕大多數酶的本質是蛋白質,④正確;
⑤性激素的本質是脂質中的固醇類物質,不是蛋白質,⑤錯誤;
⑥有些蛋白質對于進行細胞間信息傳遞,調節細胞代謝具有重要功能,如蛋白質類的激素,⑥正確.
故選:D.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蛋白質的功能.
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體現者和承擔者.蛋白質的功能具有多樣性:結構蛋白(如血紅蛋白)、催化功能(如蛋白質類的酶)、運輸功能(如載體蛋白)、調節功能(如胰島素)、免疫功能(如抗體)等.
15.(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下列各項與蛋白質的功能無關的是(  )
A.催化作用 B.基本單位是氨基酸
C.運輸物質 D.調節
【答案】B
【知識點】蛋白質在生命活動中的主要功能
【解析】【解答】蛋白質的功能包括催化作用(如酶)、運輸物質(如血紅蛋白)和調節(如激素),而基本單位是氨基酸(B選項)描述的是蛋白質的組成而非功能。因此,正確答案是B。
【分析】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承擔者。其在生物體內發揮著多種關鍵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催化功能(酶):如消化酶(淀粉酶、蛋白酶)、DNA聚合酶等,可加速生化反應。
②運輸功能:血紅蛋白(運輸氧氣)、載體蛋白(跨膜運輸物質)。
③結構支持:細胞骨架蛋白(微管、微絲)、膠原蛋白(維持組織形態)。
④免疫防御:抗體(識別病原體)、補體蛋白(參與免疫反應)。
⑤調節功能:激素(如胰島素調節血糖)、信號轉導蛋白(如G蛋白)。
⑥運動功能: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肌肉收縮)。
16.(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科研人員調查了某地不同林齡的松林中土壤有機碳含量及真菌的種類,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林齡(年) 土壤有機碳(g·kg–1) 土壤真菌群落豐富度
18 14.72 64
35 30.90 66
51 26.20 41
A.選取的三種松林的面積、溫度等環境因素應相近
B.土壤有機碳被真菌分解后為林木提供營養物質
C.松林中所有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構成了生物群落
D.松林生態系統經歷時間越長真菌的多樣性越高
【答案】D
【知識點】群落的概念及組成
【解析】【解答】A、為了科學比較不同林齡松林的土壤有機碳和真菌多樣性,需要控制其他環境變量(如面積、溫度等),確保差異僅由林齡引起,A正確;
B、真菌是土壤中重要的分解者,能夠分解有機碳,釋放出營養物質(如氮、磷等),供植物吸收利用,B正確;
C、生物群落是指某一區域內所有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集合,松林中的這些生物共同構成了生物群落,C正確;
D、根據表格數據,林齡為18年時真菌豐富度為64,35年時為66,51年時為41。真菌多樣性并未隨林齡增加而持續升高,反而在51年時下降。因此,這一敘述與數據不符,D錯誤。
故選D。
【分析】在相同時間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簡稱群落。要認識一個群落,首先要分析該群落的物種組成。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
17.(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下列關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的說法,錯誤的是(  )
A.過去的黃土高原森林覆蓋率在50%以上,現在黃沙滿天、水土流失的現狀是人類過度破壞群落結構導致群落退化的結果
B.人類可以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通過植樹等手段加速次生演替的步伐
C.我國頒布的《退耕還林條例》有利于群落演替的進行
D.在沙漠上不能演替出穩定的群落
【答案】D
【知識點】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而自然原因影響較少,人類過度破壞群落結構導致群落退化是主要原因,A項正確;人類也可以封山育林、植樹造林加速次生演替的速度,或改變演替的方向,B項正確;我國頒布的《退耕還林條例》,能使群落盡快恢復并按自然演替規律進行,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C項正確;沙漠地區也可演替成穩定的群落,D項錯誤。
【分析】 關于群落的演替:
1、定義:群落的演替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實質上可以認為是優勢種的取代過程。
2、類型:
(1)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巖、冰川泥。演替過程: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頂級群落)。
(2)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發芽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例如:火災過后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
3、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8.(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某野外調查小組在我國東部地區對東部群落進行深入調查,獲得下面有關信息資料,請分析回答問題:
(1)調查獲得了樹林中物種數與樣方面積的關系圖(如圖1):該野外調查小組的研究方法叫做   。圖1顯示,調查該地區物種數的樣方面積最好是   。
(2)調查小組對該地區的樹種進行了辨認和掛牌(如圖2),并進行生物多樣性研究:樹木A與樹木B之間的差異屬于   多樣性,主要是由   和   引起的。樹木A與樹木D、E、G之間的差異屬于   多樣性。
(3)圖3是調查小組從當地主管部門獲得的某物種種群數量的變化圖,據此分析該種群在30年中種群數量最少的是第   年,第20~30年間種群的增長率為   。
(4)調查小組對一塊荒地的幾種植物的種群密度進行了連續五年的調查,調查的結果如下表所示(單位:株/m2)。
年份 植物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A 10.0 9.2 8 6.8 5.5
B 3.0 2.1 1.1 0.3 0.1
C 0.3 0.6 1.1 1.5 2.3
D 3.0 2.0 0.4 0 0
如果4種植物中有一種屬于入侵物種,則該入侵物種是   ;入侵物種往往會對本土物種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答案】樣方法;S0;基因(遺傳);基因突變;基因重組;物種;20;0;C;新環境中缺少天敵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搶占食物、空間等資源
【知識點】生物的多樣性;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群落的概念及組成
19.(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小麥的面筋強度是影響面制品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制作優質面包需強筋面粉,制作優質餅干需弱筋面粉等。小麥有三對等位基因(A/a,B1/B2,D1/D2)分別位于三對同源染色體上,控制合成不同類型的高分子量麥谷蛋白(HMW),從而影響面筋強度。科研人員以兩種純合小麥品種為親本雜交得F1,F1自交得F2,以期選育不同面筋強度的小麥品種。相關信息見下表。
基因 基因的表達 產物(HMW) 親本 F1 育種目標
小偃6號 安農91168 強筋小麥 弱筋小麥
A 甲 + + + + -
B1 乙 - + + - +
B2 丙 + - + + -
D1 丁 + - + - +
D2 戊 - + + + -
注:“+”表示有相應表達產物;“-”表示無相應表達產物
據表回答:
(1)三對基因的表達產物對小麥面筋強度的影響體現了基因可通過控制   來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2)在F1植株上所結的F2種子中,符合強筋小麥育種目標的種子所占比例為   ,符合弱筋小麥育種目標的種子所占比例為   。
(3)為獲得純合弱筋小麥品種,可選擇F2中只含   產物的種子,采用   等育種手段,選育符合弱筋小麥育種目標的純合品種。
【答案】蛋白質的結構;1/16;0;甲、乙、丁;誘變、基因工程、將其與不含甲產物的小麥品種進行雜交
【知識點】基因的自由組合規律的實質及應用;育種方法綜合
【解析】【解答】(1)根據題意,“控制合成不同類型的高分子量麥谷蛋白,進而影響面筋強度”,可以得出三對基因的表達產物對小麥面筋強度的作用,體現了基因能夠通過調控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2)親本小偃6號的基因型是AAB2B2D1D1,安農91168的基因型是AAB1B1D2D2,因此F1的基因型是AAB1B2D1D2。育種目標中,強筋小麥的基因型是AAB2B2D2D2,弱筋小麥的基因型是aaB1B1D1D1。依據自由組合定律,F2代中符合強筋小麥育種目標的種子比例為1×1/4×1/4=1/16,而符合弱筋小麥育種目標的種子比例為0。
(3)為了獲得純合弱筋小麥品種,基因型為aaB1B1D1D1,在F2代中只能選擇基因型為AAB1B1D1D1的小麥種子,表現為含有甲、乙和丁產物的個體。因為AAB1B1D1D1小麥缺乏a基因,所以需要通過誘變技術或基因工程手段引入a基因,或者將其與不含甲產物的小麥品種雜交,從而獲得基因型為aa的個體。
【分析】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20.(2024高三上·城關模擬)中國是傳統的水稻種植大國,有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食。在培育水稻優良品種的過程中,發現某野生型水稻葉片綠色由基因C控制。回答下列問題:
(1)突變型1葉片為黃色,由基因C突變為C1所致,基因C1純合幼苗期致死。突變型1連續自交3代,F3成年植株中黃色葉植株占   。
(2)測序結果表明,突變基因C1轉錄產物編碼序列第727位堿基改變,由5'-GAGAG-3'變為5'-GACAG-3',導致第   位氨基酸突變為   ,從基因控制性狀的角度解釋突變體葉片變黃的機理   。(部分密碼子及對應氨基酸:GAG谷氨酸;AGA精氨酸;GAC天冬氨酸;ACA蘇氨酸;CAG谷氨酰胺)
(3)由C突變為C1產生了一個限制酶酶切位點。從突變型1葉片細胞中獲取控制葉片顏色的基因片段,用限制酶處理后進行電泳(電泳條帶表示特定長度的DNA片段),其結果為圖中   (填“I”“Ⅱ”或“Ⅲ”)。
(4)突變型2葉片為黃色,由基因C的另一突變基因C2所致。用突變型2與突變型1雜交,子代中黃色葉植株與綠色葉植株各占50%。能否確定C2是顯性突變還是隱性突變    (填“能”或“否”),用文字說明理由   。
【答案】(1)2/9
(2)243;谷氨酰胺;基因突變影響與色素形成有關酶的合成,導致葉片變黃
(3)Ⅲ
(4)能;若C2是隱性突變,則突變型2為純合子,則子代CC2表現為綠色,C1C2表現為黃色,子代中黃色葉植株與綠色葉植株各占50%。若突變型2為顯性突變,突變型2(C2C)與突變型1(CC1)雜交,子代表型及比例應為黃∶綠=3∶1,與題意不符
【知識點】基因的分離規律的實質及應用;基因突變的特點及意義;PCR技術的基本操作和應用;遺傳信息的翻譯
【解析】【解答】(1)突變型1表現為黃色葉片,是由基因C突變為C1引起的。由于C1基因純合(C1C1)會導致幼苗期死亡,因此突變型1的基因型應為雜合子(CC1)。這表明C1對C具有顯性遺傳特性。當突變型1自交一代時,子一代的基因型比例為 1/3CC、2/3CC1。繼續自交到子二代時,基因型比例變為 3/5CC、2/5CC1。最終,在F3代的成年植株中,黃色葉植株(CC1)所占的比例為 2/9。
(2)突變基因C1的轉錄產物在第727位堿基發生改變,序列由原來的 5'-GAGAG-3' 變為 5'-GACAG-3'。由于突變位點之前的編碼序列對應 726個堿基(即726/3=242個氨基酸),因此該突變會影響第243位氨基酸,使其由谷氨酸(Glu) 變為 谷氨酰胺(Gln)。葉片呈現黃色是由于葉綠體內色素含量發生變化所致,雖然色素本身并非蛋白質,但從基因調控性狀的角度分析,C1基因的突變可能影響了與色素合成相關的酶的生成,進而干擾色素的正常積累,最終導致葉片顏色變黃。
(3)突變型1的基因型為雜合子(CC1),是由正常基因C突變成C1所致,且該突變引入了一個新的限制酶識別位點。在圖示結果中條帶Ⅰ代表基因C經限制酶處理后的電泳圖譜,條帶Ⅱ代表突變基因C1經相同限制酶處理后的電泳圖譜,條帶Ⅲ則是從突變型1葉片細胞中提取的基因片段經限制酶消化后的實際電泳結果,顯示出雜合子(CC1)的特征性條帶模式。
(4)將突變型2(C2_)與突變型1(CC1)進行雜交,其后代中黃色葉植株和綠色葉植株各占一半。假設C2屬于隱性突變,那么突變型2的基因型應為純合子(C2C2),此時雜交子代的基因型為CC2(綠色葉)和C1C2(黃色葉),且兩者的比例應為1:1,即各占50%。反之,若C2為顯性突變,則突變型2的基因型為雜合子(C2C),與突變型1(CC1)雜交后,子代的表型比例應為黃色葉∶綠色葉=3∶1,這與實際觀察到的1:1比例不符。因此,可以確定C2屬于隱性突變。
【分析】(1)DNA分子中發生堿基的替換、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堿基序列的改變,叫作
基因突變(gene mutation)。
(2)在自然狀態下,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據估計,在高等生物中,105~108個生殖細胞中,才會有1個生殖細胞發生基因突變。
(3)mRNA中三個相鄰堿基決定一個氨基酸,稱為一個密碼子。
(1)突變型1葉片為黃色,由基因C突變為C1所致,基因C1純合幼苗期致死,說明突變型1應為雜合子,C1對C為顯性,突變型1自交1代,子一代中基因型為1/3CC、2/3CC1,子二代中3/5CC、2/5CC1,F3成年植株中黃色葉植株占2/9。
(2)突變基因C1轉錄產物編碼序列第727位堿基改變,由5'-GAGAG-3'變為5'-GACAG-3',突變位點前對應氨基酸數為726/3=242,則會導致第243位氨基酸由谷氨酸突變為谷氨酰胺。葉片變黃是葉綠體中色素含量變化的結果,而色素不是蛋白質,從基因控制性狀的角度推測,基因突變影響與色素形成有關酶的合成,導致葉片變黃。
(3)突變型1應為雜合子,由C突變為C1產生了一個限制酶酶切位點。Ⅰ應為C酶切、電泳結果,II應為C1酶切、電泳結果,從突變型1葉片細胞中獲取控制葉片顏色的基因片段,用限制酶處理后進行電泳,其結果為圖中Ⅲ。
(4)用突變型2(C2_)與突變型1(CC1)雜交,子代中黃色葉植株與綠色葉植株各占50%。若C2是隱性突變,則突變型2為純合子,則子代CC2表現為綠色,C1C2表現為黃色,子代中黃色葉植株與綠色葉植株各占50%。若突變型2為顯性突變,突變型2(C2C)與突變型1(CC1)雜交,子代表型及比例應為黃∶綠=3∶1,與題意不符。故C2是隱性突變。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毕节市| 获嘉县| 丹东市| 桂林市| 开原市| 共和县| 英德市| 甘肃省| 浦江县| 额尔古纳市| 东明县| 阳新县| 固始县| 镶黄旗| 西丰县| 巴南区| 巨鹿县| 宁津县| 丰城市| 安龙县| 二手房| 武平县| 铜鼓县| 吉首市| 边坝县| 雷山县| 延安市| 游戏| 景泰县| 新野县| 荣昌县| 天台县| 临城县| 兴仁县| 修武县| 余庆县| 焉耆| 陆良县| 黔南| 交口县| 昌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