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2025學年下學期初中歷史七年級期中測試卷2(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2025學年下學期初中歷史七年級期中測試卷2(含答案)

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下學期初中歷史
七年級期中測試卷2
一.選擇題(共20小題)
1.(2024春 茂名期末)美國科學雜志《Science》曾發表一篇題為《中國最偉大的皇帝》的文章,講述在西方人眼中,中國歷史上的853位帝王。其中,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下列屬于隋文帝功績的是( ?。?br/>A.實現國家統一 B.確立科舉制度
C.創立行省制度 D.廢除丞相制度
2.(2017春 撫順縣期末)下列哪一項不是明朝君主專制加強的表現( ?。?br/>A.廢除丞相設三司 B.設置廠衛特務
C.八股取士 D.建立三省六部制
3.(2024 溧陽市一模)如表為某一時期的重要舉措,據此可知,這一歷史時期是( ?。?br/>措施方面 措施內容
中央機構改革 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
選官制度 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
官吏考核 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
經濟 減輕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
4.(2023春 桓臺縣期中)“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遙認微微入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這是詩人白居易對某一城市的描繪,這座城市是( ?。?br/>A.洛陽 B.長安 C.杭州 D.揚州
5.(2023春 德城區校級月考)有記載描述唐朝的生產工具時說,“如紡車,經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它描述的是如圖哪一生產工具?( ?。?br/>A. B.
C. D.
6.(2024 驛城區校級二模)唐朝文物“鎏金仕女狩獵紋八瓣銀杯”,保留著粟特族帶把杯的奇特造型,杯身上的四幅男子狩獵圖和四幅仕女游樂圖相間排列,仕女褒衣博帶、身材豐腴,狩獵的獵人是突厥人的形象,展現出唐代貴族的生活場景;杯底的摩羯紋飾受印度文化影響。這件文物的制作元素體現了唐朝( ?。?br/>A.民族融合突出 B.手工制造業發達
C.文化兼容并包 D.對外交往頻繁
7.(2014春 平南縣校級月考)隋唐時期,我國對外開放,經濟繁榮,科技發達。下列有關隋唐時期的科技和文化的搭配,不正確的一項是( ?。?br/>A.趙州橋﹣﹣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B.《金剛經》﹣﹣世界現存最早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C.唐朝﹣﹣我國詩歌的黃金時代
D.莫高窟﹣﹣我國最大的道教石窟藝術群
8.(2020春 天心區期末)歷史推論離不開對史實的正確解讀。下列史實與推論之間的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br/>選項 史實 推論
A 鑒真東渡 為中日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B 玄奘西行 為中國道教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C 馬可 波羅來華 激起了非洲人對東方世界的極大向往
D 鄭和下西洋 促進了中國與亞歐國家的友好往來
A.A B.B C.C D.D
9.(2024春 包河區期末)“遣唐使來華”“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充分體現了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特點是( ?。?br/>A.高度繁榮、共享太平 B.對外開放、雙向交流
C.世界領先、求同存異 D.源遠流長、澤被東西
10.(2024春 吐魯番市期末)如表是安史之亂前后全國戶數、人口數量變化情況。反映出唐朝( ?。?br/>時間 戶數 人口
754年 約907萬戶 約5288萬人
764年 約293萬戶 約1692萬人
A.形成藩鎮割據局面 B.國勢由盛轉衰
C.國力增強文教昌盛 D.人口數量增長
11.(2024春 洪山區期末)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記載:“隋室雖作短運促,然其國計之富足,每為治史者所艷稱?!毕铝姓f法能夠佐證其觀點的是隋朝(  )
A.確立中央選拔人才的察舉制度 B.開創了歷史上第一個治世局面
C.結束分裂重歸統一使經濟發展 D.開鑿靈渠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
12.(2024春 綦江區期末)(宋太祖碑誓)碑,誓詞三行,一云:“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由此對宋朝的直接影響是(  )
A.減輕了人民負擔 B.增強了軍隊實力
C.促進了經濟發展 D.提高了文官地位
13.(2024 武都區一模)宋元時期,城市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其根本原因是( ?。?br/>A.政權并立,民族融合 B.統治者縱情享樂
C.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的擴大 D.宋詞元曲等文學形式的廣泛流行
14.(2023春 越秀區校級期中)據《遼史 世表》記載:耶律儼(遼朝大臣、史學家)稱遼為軒轅(黃帝)后。這說明,契丹族( ?。?br/>A.與漢民族同根同源 B.有跟中原王朝改善關系的愿望
C.認同先進的華夏文明 D.冒充炎黃子孫以圖入主中原
15.(2024秋 梁平區期末)史料按照其價值的不同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較直接作為透視歷史問題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經過后人運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以下可以作為研究戊戌變法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地攤上歷史書籍當中的相關內容 B.維新派在上海創辦的《時務報》
C.影視作品中的“公車上書”片段 D.后來學者所著《戊戌變法史事考》
16.(2024 鄲城縣一模)元朝建立的行政區劃與管理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一直沿用至今。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B.縣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度
17.(2024秋 西青區期末)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這一年屬于( ?。?br/>A.公元前11世紀 B.公元前9世紀
C.公元前10世紀 D.公元11世紀
18.(2024春 恩平市期末)元代在地方實施行省制度,行省區劃主要以中央軍事控制為目的,人為地造成犬牙交錯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任意將本地自然、人文和社會環境差異極大的地區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這一舉措旨在( ?。?br/>A.擴大國家疆域維護統治 B.改善自然條件減少災情
C.完善中樞權力機構制度 D.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19.(2024秋 順義區期末)表格梳理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如表梳理了忽必烈的主要事跡,其中①處應為( ?。?br/>1260年 1271年 1272年 1279年
繼承汗位 ① 定都大都 統一全國
A.簽訂澶淵之盟 B.建立蒙古政權
C.改國號為大元 D.收復失地臺灣
20.(2023春 二七區期末)清朝建立后,昔日浴血廝殺的長城沿線建立了許多農牧貿易場所。這反映出清朝時期長城(  )
A.規模宏大,是人民智慧的結晶 B.歷史悠久,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C.設施完善,是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D.功能轉變,是各民族交往的紐帶
二.材料題(共4小題)
21.(2024春 衡山縣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和國力的興盛都離不開制度的創新與完善。
材料一: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都是從我們國家學過去的。
——孫中山
(1)材料一中孫中山所說的“考試制度”是指什么制度?該制度確立的標志是什么?
(2)此制度在唐朝時逐步完善,為此做出貢獻的是哪兩個關鍵人物?簡單寫出他們的舉措。
材料二:中國封建社會的特征,到宋代已發育成熟;而近代中國的新因素,到宋代已顯著呈現。然而之后中國的歷史發展并沒有順利地走進近代社會。
——著名漢學家埃狄納 巴拉茲
(3)北宋是中央集權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重要時期。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宋朝采取了什么政策?為了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宋朝設置了什么官職?
材料三:《元史 地理志》記載元朝的疆域“漢、唐極盛之際,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圖在我國歷史上是最大的。元朝在地方設“行中書省”,派遣官吏征收賦稅,進行有效的統治。元朝的大統一結束了五代以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版圖……也為中國此后六百多年的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石。
(4)材料三記載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元朝疆域十分遼闊,在行政制度上有著新的建樹與發展。這一時期,為加強對西藏和琉球的管理分別設置了什么機構?
22.(2024春 綠園區期末)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中,民族關系始終處于重要地位,無論是統一還是分裂時期,民族交融都在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有一套比較成熟的辦法,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他們真心相待,與他們建立了深厚感情,贏得了他們的愛戴。他與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關系,既是國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證了民族關系良性運行。
——摘編自崔明德《中國民族關系十講》
(1)材料反映了唐太宗怎樣的民族政策?舉出唐太宗保證民族關系良性運行的一例史實。
材料二:兩宋時期,遼、西夏、金這幾個政權自身內部統一,經濟、軍事的綜合國力不弱,兩宋政府都未能完成全國的大一統。兩宋、遼、西夏和金都忙于民族政權的進攻。兩宋政府對遼夏金多次用兵,均告失敗,只好以“歲幣”等方式換取和平。
——摘編自王宗新《正確看待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
(2)寫出建立遼、西夏、金三個政權的少數民族。
(3)依據材料指出兩宋政府未能完成統一的原因。結合所學列舉兩宋時期兩個“以歲幣換取和平”的事例。
材料三:元朝時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產生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融合,大批外來的信仰伊斯蘭教的回回人因此來到中原定居,并與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漸形成一些統稱為“回回”的穆斯林少數民族,使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獲得了可靠而廣泛的群眾基礎。
——摘自劉杰《試析元朝時回族的社會地位及其形成原因》
(4)依據材料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特點。
材料四:清朝根據邊疆地區的情況設置不同的行政機構。在地方行政方面,清政府分別采取郡縣制、盟旗制、伯克制等。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區,清朝實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區,清政府主要采取軍府制實行統治。在西藏地區,實行政教合一制度。
——摘編自韓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
(5)根據材料概括清朝在邊疆治理方面的特點。結合所學,寫出清朝前期為鞏固新疆和西藏兩個邊疆地區采取的措施各一項。
(6)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的認識。
23.(2023 黃山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時期,政府開辦了醫科學校,編寫了《唐本草》;名醫輩出,“藥王”孫思邈寫成《千金方》;鑒真東渡日本,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新羅引入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
——摘編自統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醫學發展的主要特點及影響。
材料二 1941年至1942年,晉綏邊區流感、傷寒、瘧疾、天花等伴隨自然災害和戰爭流行頻繁,嚴重影響了軍民健康和部隊戰斗力。為此,邊區黨和政府組織人員編寫《防疫宣傳材料》,舉辦活動展示中西藥,宣傳科學防疫知識。新設醫院、醫藥合作社,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診治病患。鼓勵研制中藥、求秘方,吸引中醫醫生及中藥商人來邊區參與抗疫,彌補西醫藥的不足。還借鑒傳統中醫做法,實施交通阻斷、隔離封村、打掃衛生等措施。多措并舉,控制了疫情蔓延,為邊區建設和抗戰勝利打下了重要基礎。
——摘編自張榮杰《抗戰時期晉綏邊區的全民防疫》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邊區政府利用中醫抗疫采取的措施和影響。
(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中醫的認識。
24.(2023春 東明縣期末)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br/>——皮日休《汴河懷古》
材料二《全球通史》中寫道:“這一制度,中國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們通過考試,品評人才的優劣,為政府機構配備文官。”
材料三 唐玄宗統治后期,荒廢朝政,重用奸臣。這些人把持大權,營私舞弊,排斥賢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敗。唐朝在邊境重地設置軍鎮,長官稱節度使,兼管營田、民政,成為集政治、經濟、軍事權力于一身的地方最高長官。邊將安祿山因向楊貴妃行賄,受到唐玄宗信任,身兼三鎮節度使,擁兵15萬。
(1)材料一中“此河”是哪位皇帝在位時開通的?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隋朝滅亡的原因。
(2)材料二體現了我國古代哪一制度?武則天時期,是如何進一步完善該制度的?請你簡要評價該制度。
(3)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在唐玄宗統治后期出現了什么叛亂?該叛亂有何影響?
2024-2025學年下學期初中歷史七年級期中測試卷2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20小題)
1.(2024春 茂名期末)美國科學雜志《Science》曾發表一篇題為《中國最偉大的皇帝》的文章,講述在西方人眼中,中國歷史上的853位帝王。其中,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下列屬于隋文帝功績的是( ?。?br/>A.實現國家統一 B.確立科舉制度
C.創立行省制度 D.廢除丞相制度
【分析】本題考查隋朝的建立,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以長安為都城,楊堅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隋的統一,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故A正確;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排除B;元朝創立行省制度,排除C;明朝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排除D。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隋朝的建立,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隋文帝的功績是實現國家統一。
2.(2017春 撫順縣期末)下列哪一項不是明朝君主專制加強的表現( ?。?br/>A.廢除丞相設三司 B.設置廠衛特務
C.八股取士 D.建立三省六部制
【分析】本題以不是明朝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為切入點,考查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
【解答】根據所學可知,明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包括廢除丞相設三司、設置廠衛特務、設置廠衛特務。建立三省六部制不是明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故選:D。
【點評】本題以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為背景,考查學生識記歷史知識能力。
3.(2024 溧陽市一模)如表為某一時期的重要舉措,據此可知,這一歷史時期是( ?。?br/>措施方面 措施內容
中央機構改革 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
選官制度 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
官吏考核 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
經濟 減輕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
【分析】本題考查貞觀之治,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唐太宗在政治上,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了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在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故C符合題意;表格內容反映的是貞觀之治,文景之治、光武中興時期科舉制還沒創立,排除AB;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發生在唐太宗時期,不是唐玄宗,排除D。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貞觀之治,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和表現。
4.(2023春 桓臺縣期中)“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遙認微微入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边@是詩人白居易對某一城市的描繪,這座城市是( ?。?br/>A.洛陽 B.長安 C.杭州 D.揚州
【分析】本題以“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遙認微微入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為切入點,考查的是唐都長安的相關知識點。
【解答】“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是對長安城的描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長安城街道整齊,排水設施齊全,內分為坊和市,市坊分開,坊是居民住宅區,市為繁華的商業區;長安人口上百萬,還云集著邊疆各族和世界各國的人,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注意掌握長安城的布局特點。
5.(2023春 德城區校級月考)有記載描述唐朝的生產工具時說,“如紡車,經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它描述的是如圖哪一生產工具?( ?。?br/>A. B.
C. D.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唐朝經濟的繁榮,重點掌握筒車的知識。
【解答】根據“如紡車,經細竹為之……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及所學知識,唐朝農民創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車,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轉動車輪,使裝在車輪上的水筒,自動戽水,提上岸來進行灌溉,C項是筒車,C項正確;A項是耬車,漢代的播種工具,排除A項;B項是唐朝時期發明的耕地工具曲轅犁,排除B項;D項是宋朝時期發明的拔秧工具秧馬,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唐朝經濟的繁榮,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6.(2024 驛城區校級二模)唐朝文物“鎏金仕女狩獵紋八瓣銀杯”,保留著粟特族帶把杯的奇特造型,杯身上的四幅男子狩獵圖和四幅仕女游樂圖相間排列,仕女褒衣博帶、身材豐腴,狩獵的獵人是突厥人的形象,展現出唐代貴族的生活場景;杯底的摩羯紋飾受印度文化影響。這件文物的制作元素體現了唐朝( ?。?br/>A.民族融合突出 B.手工制造業發達
C.文化兼容并包 D.對外交往頻繁
【分析】本題考查唐朝經濟的繁榮,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據題干“狩獵的獵人是突厥人的形象,展現出唐代貴族的生活場景;杯底的摩羯紋飾受印度文化影響”可知,唐朝時期的文物具有少數民族的特征,也受到外國文化的影響,體現了文化兼容并包。故C正確;民族融合突出不夠全面,材料中“杯底的摩羯紋飾受印度文化影響”,排除A;材料強調的是唐朝“鎏金仕女狩獵紋八瓣銀杯”體現文化兼容并包的特點,沒有體現手工制造業發達,排除B;對外交往頻繁與“保留著粟特族帶把杯的奇特造型,狩獵的獵人是突厥人的形象”等信息不符,排除D。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經濟的繁榮,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鎏金仕女狩獵紋八瓣銀杯”的制作元素體現了唐朝文化兼容并包。
7.(2014春 平南縣校級月考)隋唐時期,我國對外開放,經濟繁榮,科技發達。下列有關隋唐時期的科技和文化的搭配,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趙州橋﹣﹣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B.《金剛經》﹣﹣世界現存最早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C.唐朝﹣﹣我國詩歌的黃金時代
D.莫高窟﹣﹣我國最大的道教石窟藝術群
【分析】本題以隋唐時期我國對外開放,經濟繁榮,科技發達為切入點,主要考查隋唐時期的科技和文化.
【解答】據所學知識可知,隋唐時期石窟藝術得到發展,最著名的是今甘肅西部的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又名千佛洞,窟內有大量的泥塑和壁畫,主要是以佛教故事為主。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隋唐時期石窟藝術的相關史實.
8.(2020春 天心區期末)歷史推論離不開對史實的正確解讀。下列史實與推論之間的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
選項 史實 推論
A 鑒真東渡 為中日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B 玄奘西行 為中國道教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C 馬可 波羅來華 激起了非洲人對東方世界的極大向往
D 鄭和下西洋 促進了中國與亞歐國家的友好往來
A.A B.B C.C D.D
【分析】本題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馬可 波羅來華、鄭和下西洋,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據表格并結合所學可知,唐玄宗時鑒真東渡日本,為中日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故史實與推論之間的邏輯關系正確的是A。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馬可 波羅來華、鄭和下西洋,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9.(2024春 包河區期末)“遣唐使來華”“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充分體現了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特點是( ?。?br/>A.高度繁榮、共享太平 B.對外開放、雙向交流
C.世界領先、求同存異 D.源遠流長、澤被東西
【分析】本題考查唐朝對外交流的特點,知道唐朝對外交流的特點是對外開放,雙向交流。
【解答】唐朝經濟繁榮,對外交往頻繁。玄奘西游,求取佛經,促進了中國佛教文化的發展;鑒真東渡日本,宣揚佛法,對日本的經濟、文化影響很大。唐朝時期,中外文化相互影響,對外開放,雙向交流。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歷史基礎知識的能力。注意掌握唐朝的對外關系。
10.(2024春 吐魯番市期末)如表是安史之亂前后全國戶數、人口數量變化情況。反映出唐朝( ?。?br/>時間 戶數 人口
754年 約907萬戶 約5288萬人
764年 約293萬戶 約1692萬人
A.形成藩鎮割據局面 B.國勢由盛轉衰
C.國力增強文教昌盛 D.人口數量增長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的主要影響是使唐朝國勢由盛轉衰。
【解答】依據“安史之亂前后全國戶數、人口數量變化情況”可知,安史之亂致使國勢由盛轉衰。755年,安祿山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朝廷最終在北方少數民族軍隊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叛亂。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唐朝國力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社會矛盾尖銳,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節度使的權力加大,他們擁兵自重,相互兼并,B正確;安史之亂形成藩鎮割據局面,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A;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和人口數量增長是安史之亂爆發之前的景象,排除CD。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安史之亂,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
11.(2024春 洪山區期末)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記載:“隋室雖作短運促,然其國計之富足,每為治史者所艷稱?!毕铝姓f法能夠佐證其觀點的是隋朝( ?。?br/>A.確立中央選拔人才的察舉制度
B.開創了歷史上第一個治世局面
C.結束分裂重歸統一使經濟發展
D.開鑿靈渠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
【分析】本題考查隋朝的建立,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隋的統一,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隋統一后,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這一系列措施,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使人口數量和墾田面積大幅度增長,隋朝成為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故C符合題意;西漢確立中央選拔人才的察舉制度,排除A;漢文帝、漢景帝開創了歷史上第一個治世局面,排除B;秦始皇開鑿靈渠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排除D。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隋朝的建立,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能夠佐證題干觀點的說法是隋朝結束分裂重歸統一使經濟發展。
12.(2024春 綦江區期末)(宋太祖碑誓)碑,誓詞三行,一云:“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庇纱藢λ纬闹苯佑绊懯牵ā 。?br/>A.減輕了人民負擔 B.增強了軍隊實力
C.促進了經濟發展 D.提高了文官地位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北宋政治,解題的關鍵是識讀題干材料。
【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宋太祖的碑誓有利于保護知識分子,直接提高了文官地位,D項正確;ABC項都不是這項措施的直接影響,排除。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北宋政治,考查調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3.(2024 武都區一模)宋元時期,城市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其根本原因是(  )
A.政權并立,民族融合
B.統治者縱情享樂
C.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的擴大
D.宋詞元曲等文學形式的廣泛流行
【分析】本題考查宋代的社會生活,知道宋元時期,城市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其根本原因是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的擴大。
【解答】宋代商品經濟發達,隨著城市的繁榮,城市市民階層形成而且不斷發展壯大,市民文化生活豐富起來,是宋元時期,城市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的根本原因,C是正確的選項;AB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宋代的社會生活,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14.(2023春 越秀區校級期中)據《遼史 世表》記載:耶律儼(遼朝大臣、史學家)稱遼為軒轅(黃帝)后。這說明,契丹族( ?。?br/>A.與漢民族同根同源
B.有跟中原王朝改善關系的愿望
C.認同先進的華夏文明
D.冒充炎黃子孫以圖入主中原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契丹族的興起。916年,耶律阿保機稱皇帝,國號“契丹”。
【解答】根據材料“耶律儼(遼朝大臣、史學家)稱遼為軒轅(黃帝)后”可知,耶律阿保機建立政權后追根溯源,認為契丹族是華夏族的后裔,體現了契丹族對華夏文明的認同,C符合題意;題干信息不能證明同根同源,排除A;有跟中原王朝改善關系的愿望在材料沒有體現,排除B;D表述錯誤,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契丹族的興起。
15.(2024秋 梁平區期末)史料按照其價值的不同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較直接作為透視歷史問題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經過后人運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以下可以作為研究戊戌變法第一手史料的是( ?。?br/>A.地攤上歷史書籍當中的相關內容
B.維新派在上海創辦的《時務報》
C.影視作品中的“公車上書”片段
D.后來學者所著《戊戌變法史事考》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研究戊戌變法第一手史料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史料的來源的相關史實。
【解答】根據材料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時所產生,可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經過后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詮釋。維新派在上海創辦的《時務報》屬于當時使用的實物,是研究戊戌變法第一手史料,B項正確;地攤上歷史書籍當中的相關內容經過后人加工,是研究戊戌變法的第二手史料,排除A項;影視作品中的“公車上書”片段和后來學者所著的《戊戌變法史事考》都經過后人的創作,是研究戊戌變法的第二手史料,排除C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研究戊戌變法第一手史料的相關史實。
16.(2024 鄲城縣一模)元朝建立的行政區劃與管理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一直沿用至今。這一制度是( ?。?br/>A.分封制 B.縣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度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的相關史實。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解答】元朝建立后,忽必烈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體制,建立行省制度。 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的最高行政機構;地方設“行中書省”,派遣官吏,征收賦稅,進行有效的統治,行省制度在歷史上影響甚遠。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行政區劃與管理的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這一制度是行省制。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元朝的行省制度的相關史實。
17.(2024秋 西青區期末)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這一年屬于(  )
A.公元前11世紀 B.公元前9世紀
C.公元前10世紀 D.公元11世紀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公元紀年法的相關史實。一百年一個世紀,十年一個年代。
【解答】根據公元紀年法可知,一百年一個世紀,十年一個年代,具體年份與世紀換算公式為千百位數加1,十位數不變。公元前1046年為公元前公元前11世紀。選項A符合題意。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公元紀年法的相關史實。
18.(2024春 恩平市期末)元代在地方實施行省制度,行省區劃主要以中央軍事控制為目的,人為地造成犬牙交錯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任意將本地自然、人文和社會環境差異極大的地區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這一舉措旨在( ?。?br/>A.擴大國家疆域維護統治
B.改善自然條件減少災情
C.完善中樞權力機構制度
D.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由于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了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開創行省制度,在中央設置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關,并直接管轄大都及周圍地區。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由中央委派官員掌管省內軍政大權,行省以下設有路,府,州,縣,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元朝的統治,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根據題干“元代在地方實施行省制度,行省區劃主要以中央軍事控制為目的,人為地造成犬牙交錯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任意將本地自然、人文和社會環境差異極大的地區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笨芍?,元朝通過行省的劃分,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D項正確;行省制并不能擴大疆域,排除A項;行政制度無法改善自然條件,排除B項;題干強調的是對地方的統治,不是完善中樞權力機構制度,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元朝的行省制度。
19.(2024秋 順義區期末)表格梳理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如表梳理了忽必烈的主要事跡,其中①處應為( ?。?br/>1260年 1271年 1272年 1279年
繼承汗位 ① 定都大都 統一全國
A.簽訂澶淵之盟 B.建立蒙古政權
C.改國號為大元 D.收復失地臺灣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忽必烈建立元朝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軍占領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元朝統一全國,建立了幅員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C符合題意;簽訂澶淵之盟的雙方是北宋與遼,排除A;建立蒙古政權的是鐵木真,排除B;收復失地臺灣的是鄭成功,排除D。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與識記忽必烈建立元朝的相關史實。
20.(2023春 二七區期末)清朝建立后,昔日浴血廝殺的長城沿線建立了許多農牧貿易場所。這反映出清朝時期長城(  )
A.規模宏大,是人民智慧的結晶
B.歷史悠久,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C.設施完善,是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D.功能轉變,是各民族交往的紐帶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清朝時期長城功能的轉變,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建立以后,為了防御北方蒙古貴族南擾,先后18次修筑長城,形成了東起鴨綠江邊、西至嘉峪關,總長萬余里的明長城。長城處于北方游牧地區與農耕地區的連接線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區,建立了許多農牧貿易場所,使長城同時成為各民族交往的紐帶。據“清朝建立后,昔日浴血廝殺的長城沿線建立了許多農牧貿易場所”可知,這反映出清朝時期長城功能發生了轉變,長城由軍事防御功能轉變為各民族交往的紐帶,D項正確;“規模宏大,是人民智慧的結晶”“歷史悠久,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題干中未有體現,排除AB項;“設施完善,是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不能完全體現題干的主旨,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清朝時期長城功能的轉變。
二.材料題(共4小題)
21.(2024春 衡山縣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和國力的興盛都離不開制度的創新與完善。
材料一: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都是從我們國家學過去的。
——孫中山
(1)材料一中孫中山所說的“考試制度”是指什么制度?該制度確立的標志是什么?
(2)此制度在唐朝時逐步完善,為此做出貢獻的是哪兩個關鍵人物?簡單寫出他們的舉措。
材料二:中國封建社會的特征,到宋代已發育成熟;而近代中國的新因素,到宋代已顯著呈現。然而之后中國的歷史發展并沒有順利地走進近代社會。
——著名漢學家埃狄納 巴拉茲
(3)北宋是中央集權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重要時期。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宋朝采取了什么政策?為了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宋朝設置了什么官職?
材料三:《元史 地理志》記載元朝的疆域“漢、唐極盛之際,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圖在我國歷史上是最大的。元朝在地方設“行中書省”,派遣官吏征收賦稅,進行有效的統治。元朝的大統一結束了五代以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版圖……也為中國此后六百多年的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石。
(4)材料三記載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元朝疆域十分遼闊,在行政制度上有著新的建樹與發展。這一時期,為加強對西藏和琉球的管理分別設置了什么機構?
【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制度創新,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1)制度:根據材料一中的“考試制度”,結合所學可知,孫中山先生說的考試制度是我國古代選拔人才的科舉制。標志:隋煬帝創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
(2)人物和舉措:根據所學可知,唐朝時期的唐太宗和武則天對科舉制的完善作出了貢獻,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使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武則天開創殿試制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3)政策:根據所學可知,宋代為了避免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采取了重文輕武的政策,用文臣限制武將。
官職:為了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宋朝還專門設置了轉運使一職。
(4)制度:根據所學可知,元朝開創的地方制度是行省制。
機構:元朝對邊疆的管轄具有因地制宜的特點,設置宣政院管轄西藏,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列島和琉球(今臺灣)。
故答案為:
(1)制度:科舉制。標志:隋煬帝時進士科的設立。
(2)人物與舉措: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武則天開創殿試。
(3)政策:重文輕武。官職:轉運使。
(4)制度:行省制度。機構:宣政院管轄西藏,澎湖巡檢司管轄琉球(今臺灣)。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制度創新,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2.(2024春 綠園區期末)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中,民族關系始終處于重要地位,無論是統一還是分裂時期,民族交融都在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有一套比較成熟的辦法,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他們真心相待,與他們建立了深厚感情,贏得了他們的愛戴。他與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關系,既是國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證了民族關系良性運行。
——摘編自崔明德《中國民族關系十講》
(1)材料反映了唐太宗怎樣的民族政策?舉出唐太宗保證民族關系良性運行的一例史實。
材料二:兩宋時期,遼、西夏、金這幾個政權自身內部統一,經濟、軍事的綜合國力不弱,兩宋政府都未能完成全國的大一統。兩宋、遼、西夏和金都忙于民族政權的進攻。兩宋政府對遼夏金多次用兵,均告失敗,只好以“歲幣”等方式換取和平。
——摘編自王宗新《正確看待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
(2)寫出建立遼、西夏、金三個政權的少數民族。
(3)依據材料指出兩宋政府未能完成統一的原因。結合所學列舉兩宋時期兩個“以歲幣換取和平”的事例。
材料三:元朝時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產生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融合,大批外來的信仰伊斯蘭教的回回人因此來到中原定居,并與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漸形成一些統稱為“回回”的穆斯林少數民族,使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獲得了可靠而廣泛的群眾基礎。
——摘自劉杰《試析元朝時回族的社會地位及其形成原因》
(4)依據材料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特點。
材料四:清朝根據邊疆地區的情況設置不同的行政機構。在地方行政方面,清政府分別采取郡縣制、盟旗制、伯克制等。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區,清朝實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區,清政府主要采取軍府制實行統治。在西藏地區,實行政教合一制度。
——摘編自韓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
(5)根據材料概括清朝在邊疆治理方面的特點。結合所學,寫出清朝前期為鞏固新疆和西藏兩個邊疆地區采取的措施各一項。
(6)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的認識。
【分析】本題以四則文字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以及民族交往的史實、建立遼、西夏、金三個政權的少數民族、兩宋政府未能完成統一的原因、兩宋時期兩個“以歲幣換取和平”的事例、元朝民族交融的特點、清朝在邊疆治理方面的特點、清朝前期為鞏固新疆和西藏兩個邊疆地區采取的措施、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的認識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1)根據“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有一套比較成熟的辦法,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他們真心相待,與他們建立了深厚感情,贏得了他們的愛戴。他與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關系”可知,材料反映了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保證民族關系良性運行的史實有文成公主入藏和親;641年,唐太宗在位時,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遼是契丹族建立的,西夏是黨項族建立的,金是女真族建立的。
(3)依據材料“兩宋時期,遼、西夏、金這幾個政權自身內部統一,經濟、軍事的綜合國力不弱,兩宋政府都未能完成全國的大一統。兩宋、遼、西夏和金都忙于民族政權的進攻。兩宋政府對遼夏金多次用兵,均告失敗,只好以“歲幣”等方式換取和平?!笨鬃?,兩宋政府未能完成統一的原因是遼、西夏、金這幾個政權自身內部統一、經濟、軍事的綜合國力不弱。結合所學可知,兩宋時期兩個“以歲幣換取和平”的事例有宋真宗時期,宋遼訂立澶淵之盟;北宋與西夏訂立和約,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錢物;宋高宗時期,宋金達成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錢物。
(4)依據材料“元朝時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產生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融合,大批外來的信仰伊斯蘭教的回回人因此來到中原定居,并與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漸形成一些統稱為‘回回’的穆斯林少數民族,使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獲得了可靠而廣泛的群眾基礎”概括可知,元朝民族交融的特點有規模擴大;外來民族和中華民族融合;民族交融程度加深,形成新的民族“回族”;伴隨著宗教信仰的傳播。
(5)根據材料“清朝根據邊疆地區的情況設置不同的行政機構。在地方行政方面,清政府分別采取郡縣制、盟旗制、伯克制等。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區,清朝實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區,清政府主要采取軍府制實行統治。在西藏地區,實行政教合一制度。”概括可知,清朝在邊疆治理方面的特點是根據邊疆地區的情況設置不同的行政機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前期為鞏固新疆和西藏兩個邊疆地區采取的措施有1727年清政府設置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常駐西藏,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1762年,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
(6)綜合上述材料,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的認識有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經濟的發展,民族交融是主流,各民族間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形成了多民族的國家。
故答案為:
(1)民族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史實:文成公主入藏。
(2)民族:遼:契丹族;西夏:黨項族;金:女真族。
(3)原因:遼、西夏、金這幾個政權自身內部統一、經濟、軍事的綜合國力不弱。事例:宋真宗時期,宋遼訂立澶淵之盟;北宋與西夏訂立和約,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錢物;宋高宗時期,宋金達成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錢物。
(4)特點:規模擴大;外來民族和中華民族融合;民族交融程度加深,形成新的民族“回族”;伴隨著宗教信仰的傳播。
(5)特點:根據邊疆地區的情況設置不同的行政機構。措施:新疆:設立伊犁將軍;西藏:設置駐藏大臣。
(6)認識: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經濟的發展,民族交融是主流,各民族間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形成了多民族的國家。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以及民族交往的史實、建立遼、西夏、金三個政權的少數民族、兩宋政府未能完成統一的原因、兩宋時期兩個“以歲幣換取和平”的事例、元朝民族交融的特點、清朝在邊疆治理方面的特點、清朝前期為鞏固新疆和西藏兩個邊疆地區采取的措施、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的認識等知識。
23.(2023 黃山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時期,政府開辦了醫科學校,編寫了《唐本草》;名醫輩出,“藥王”孫思邈寫成《千金方》;鑒真東渡日本,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新羅引入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
——摘編自統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醫學發展的主要特點及影響。
材料二 1941年至1942年,晉綏邊區流感、傷寒、瘧疾、天花等伴隨自然災害和戰爭流行頻繁,嚴重影響了軍民健康和部隊戰斗力。為此,邊區黨和政府組織人員編寫《防疫宣傳材料》,舉辦活動展示中西藥,宣傳科學防疫知識。新設醫院、醫藥合作社,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診治病患。鼓勵研制中藥、求秘方,吸引中醫醫生及中藥商人來邊區參與抗疫,彌補西醫藥的不足。還借鑒傳統中醫做法,實施交通阻斷、隔離封村、打掃衛生等措施。多措并舉,控制了疫情蔓延,為邊區建設和抗戰勝利打下了重要基礎。
——摘編自張榮杰《抗戰時期晉綏邊區的全民防疫》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邊區政府利用中醫抗疫采取的措施和影響。
(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中醫的認識。
【分析】本題考查唐朝經濟的繁榮、敵后戰場的抗戰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1)根據材料“唐朝時期,政府開辦了醫科學校,編寫了《唐本草》”可得出政府重視醫學教育;根據材料“名醫輩出,‘藥王’孫思邈寫成《千金方》”可得出名醫輩出,重視經驗總結。根據“鑒真東渡日本,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新羅引入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可得出影響周邊國家和地區。唐朝醫學發展的影響是豐富和發展中醫文化,是唐文化組成部分,中外交流的重要內容之一等。
(2)根據材料二“邊區黨和政府組織人員編寫《防疫宣傳材料》,舉辦活動展示中西藥,宣傳科學防疫知識”可得出普及防疫知識,預防疫??;根據“新設醫院、醫藥合作社,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診治病患。鼓勵研制中藥、求秘方,吸引中醫醫生及中藥商人來邊區參與抗疫,彌補西醫藥的不足”可得出增加醫療資源;開發抗疫藥物,彌補西醫藥不足;根據“還借鑒傳統中醫做法,實施交通阻斷、隔離封村、打掃衛生等措施”可得出借鑒傳統中醫做法,阻斷疫情傳播。根據“多措并舉,控制了疫情蔓延,為邊區建設和抗戰勝利打下了重要基礎”并結合所學可知,邊區政府利用中醫抗疫采取的影響是保護了軍民生命安全;維護了公共衛生;沖破了日本和國民黨的醫療封鎖;保存了抗日力量,為抗戰勝利打下重要基礎。
(3)綜合上述材料可知,我對祖國中醫的認識是我國的中醫藥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認識生命、維護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我們應該對我國的中醫學繼承和創新等。
故答案為:
(1)特點:政府重視醫學教育,名醫輩出,重視經驗總結,影響周邊國家和地區。影響:豐富和發展中醫文化,是唐文化組成部分,中外交流的重要內容之一等。
(2)措施:普及防疫知識,預防疫??;阻斷疫情傳播;增加醫療資源;開發抗疫藥物,彌補西醫藥不足;中西藥結合治療病患等。影響:保護了軍民生命安全;維護了公共衛生;沖破了日本和國民黨的醫療封鎖;保存了抗日力量,為抗戰勝利打下重要基礎。
(3)中醫歷史悠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其理論源于豐富的實踐經驗總結,并不斷豐富發展。大力弘揚傳統中醫文化,中西醫結合,造福人類。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經濟的繁榮、敵后戰場的抗戰等相關史實。
24.(2023春 東明縣期末)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br/>——皮日休《汴河懷古》
材料二《全球通史》中寫道:“這一制度,中國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們通過考試,品評人才的優劣,為政府機構配備文官?!?br/>材料三 唐玄宗統治后期,荒廢朝政,重用奸臣。這些人把持大權,營私舞弊,排斥賢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敗。唐朝在邊境重地設置軍鎮,長官稱節度使,兼管營田、民政,成為集政治、經濟、軍事權力于一身的地方最高長官。邊將安祿山因向楊貴妃行賄,受到唐玄宗信任,身兼三鎮節度使,擁兵15萬。
(1)材料一中“此河”是哪位皇帝在位時開通的?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隋朝滅亡的原因。
(2)材料二體現了我國古代哪一制度?武則天時期,是如何進一步完善該制度的?請你簡要評價該制度。
(3)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在唐玄宗統治后期出現了什么叛亂?該叛亂有何影響?
【分析】本題以三則文字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以及隋朝滅亡、科舉制度的創立與完善史實、安史之亂以及影響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1)根據材料一“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此河”指的是大運河,隋煬帝時期開通大運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朝滅亡的原因有隋朝的殘暴統治,賦役繁苛,激化了社會矛盾。
(2)根據材料二“這一制度,中國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們通過考試,品評人才的優劣,為政府機構配備文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反映的制度是科舉制度。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武則天時期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度,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和武舉,親自面試考生,不拘一格選拔人才。評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統治后期出現的叛亂是安史之亂,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故答案為:
(1)隋煬帝;原因:隋朝的殘暴統治,賦役繁苛,激化了社會矛盾。
(2)制度:科舉制度;完善: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和武舉,親自面試考生,不拘一格選拔人才;評價: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3)叛亂:安史之亂;影響: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以及隋朝滅亡、科舉制度的創立與完善史實、安史之亂以及影響等知識。
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汉市| 通化市| 大英县| 瑞昌市| 黎平县| 桦川县| 苗栗市| 翼城县| 定陶县| 祁连县| 周至县| 桑植县| 大田县| 同心县| 卫辉市| 木里| 洪江市| 遵化市| 周口市| 达拉特旗| 武山县| 台山市| 临猗县| 株洲县| 乌什县| 新巴尔虎左旗| 石泉县| 崇信县| 万全县| 兴隆县| 瑞安市| 梅河口市| 合肥市| 屯留县| 西盟| 蒲江县| 长丰县| 简阳市| 霸州市| 邹城市| 云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