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卷三、 單項選擇題 。 (17小題,每小題2分,共 34分 。 )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 只有一項符合題意。 請你選出正確選項并用 2B 鉛筆在答題卡上將該題相對應的答案標號涂黑。15.下列是半坡遺址考古發掘的相關圖片,這表明這一時期該地區 ( )。圖 1: 石錛 圖2: 魚骨鉤 圖3: 陶紡輪 圖 4: 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A.出現農耕定居生活 B.氣候濕潤水網密布C. 生產技術領先世界 D. 已經出現早期國家16.《國語 ·鄭語》 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強調只有尊重彼此之間的差異,并保持和諧、 協調的關系,才 能使事物的發展“生生不息”,否則,將會阻礙其發展,甚至陷入停滯狀態。 下列與該觀點相近的是 (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B.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 所非,必 皆非之C.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D.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17.“秦、 漢以降,祚 (國運) 不永 (長久) 于商、 周; … … 郡縣者, 非天子之利也,國祚所以不長也?!?作者認為郡縣制 ( )。A.強化中央集權 B. 保證國家穩定C.降低行政效率 D.不利王朝延續18.“唐失其道,化內地為藩鎮,內外皆堅,而人至不能自安。”作者認為藩鎮割據 ( )。A.促進國家強盛 B. 有利經濟發展C. 加強內外聯系 D.造成社會動蕩19. 有學者描寫宋代泉州:“出自阿拉伯半島到婆羅洲一線的珍珠、香料、棉布、胡椒、 珍稀木材、 海貨以及舶來的食物與藥品 (比如海參與燕窩) 紛至沓來; 陶瓷、 絲織品、 錢幣和其他金屬制品流溢而出?!边@反映了 ( )。A. 民族交融推動榷場貿易 B. 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C. 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興盛 D.全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20. 1637年,《天工開物》 首次出版, 內容幾乎涵蓋了當時中國農業和手工業的所有生產、 加工部門。 該書在歐美陸續傳播,發行了十多個版本并享有巨大聲譽。 這說明 ( )。A.中國科技領先世界 B. 政府重視理論創新C. 儒家思想影響深遠 D.歐美重視技術發展2025年初三學業水平調研測試 道德與法治、 歷 史 (合卷) 第 9頁 共 14頁21.《新安縣志》 記載 1859年英國測量船非法進入大鵬灣, 當地漁民自發駕船驅逐。 該事件反映了 ( )。A. 民眾自發捍衛國家主權 B. 政府積極維護海疆權益C. 沿海地區對外貿易繁榮 D.洋務運動培育海權意識22. 抗戰時期,西安秦腔劇團改編《血戰臺兒莊》, 重慶話劇界排演《放下你的鞭子》, 這些文藝活動 ( )。A.推動地方戲曲全國傳播 B. 激發民眾抗戰愛國熱情C. 促進全國文藝形式統一 D.體現戲劇表演技術革新23. 據 《廣州民國日報》 記載:“20世紀30年代的廣州西關,騎樓廊下懸掛著綢緞莊的幌子與霓虹燈招牌交相輝映,茶樓里粵曲悠揚卻混雜著留聲機的西洋樂聲,長衫老者與西裝青年同坐一桌品茗?!边@反映出當時廣州 ( )。A.西方文化主導社會生活 B. 地方本土特色被消除C. 新、 舊并存的社會風貌 D. 社會階層壁壘被打破24. 1950年春,河南汝南縣老君廟村18戶農民成立互助組。 該組采用“換工互助”模式,農忙時集中勞力搶種搶收,農 閑時合作興修水利, 使水稻畝產從 100公斤增至180公斤。 至 1953年,汝南互助組增至6697個。 這種模式 ( )。A.是人民公社制度的嘗試 B. 為生產關系變革提供了借鑒C. 加速了土地改革的進程 D. 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25.《漢謨拉比法典》原刻于一塊黑色玄武巖石柱上,上部是太陽神沙馬什授予漢謨拉比王權的浮雕,下部為法典條文。 這表明《漢謨拉比法典》 ( )。A.主要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 B. 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C. 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D. 反映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求26.《神曲》煉獄篇第 16章倫巴第人馬可:“你們活著的人, 都把原因歸諸天上的星辰,好像它們必然帶動一切。 其實,若真如此,則你們的自由意志將被摧毀… …”材料反映作者 ( )。A.反對封建專制統治 B. 探索宇宙運行規律C. 突破自然規律限制 D.否定教會神學權威27. 杰斐遜等人在起草《獨立宣言》 時,草稿中曾寫有一條對當時英國國王的指控:“他濫用否決權,阻止任何力圖禁止或限制這種令人厭憎的貿易的立法,決 心開放買賣人的市場。”后來他們基于某些現實考慮, 遺憾地刪除了這條指控。 這一舉措表明 ( )。A.起草人受到法國《人權宣言》 的影響B.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尚未奠定C.爭取獨立是當時北美人民的主要訴求D.這一遺憾后面由 1787年憲法彌補2025年初三學業水平調研測試 道德與法治、 歷 史 (合卷) 第10頁 共 14頁28.《人類簡史》 指出“無產階級是工業革命的副產品”。 這反映了 ( )。A. 科學技術進步推動殖民化浪潮 B. 城市化進程徹底消除城鄉差異C. 經濟發展帶來了社會結構變化 D. 重商主義政策阻礙勞動力流動29. 甘地稱紡車“給我們帶來自由”,是“印度贏得獨立的武器”。 紡車曾經作為國家獨立的象征成為印度國旗的備選圖案,如圖5所示。這反映了當時印度( )。A. 重視發展傳統農業B. 抵制英國經濟侵略C. 紡織工業非常發達 圖 5D. 工業革命全面展開30. 1945年 4月 25 日,柏林戰役期間,蘇聯紅軍戰士與美軍士兵在易北河會師, 如圖6所示。 這一場景說明 ( )。圖 6: 美蘇兩國 軍人在易北河大橋上握手A. 美蘇軍事力量勢均力敵 B.歐洲戰場已經完全解放C. 戰后冷戰格局初步形成 D. 反法西斯同盟協同作戰31. 2024年敦煌研究院用AI復原壁畫與 19世紀照相術記錄埃及文物, 這可以說明 ( )。A. 科技助力文化遺產保護 B. 傳統技藝已被完全取代C.歷史研究不再依賴實物 D. 全球文明發展相互影響2025年初三學業水平調研測試 道德與法治、 歷 史 (合卷) 第 11頁 共 14頁四、 非選擇題 。 (共 2道大題, 36分 )。32. 某校九年級學生以“從文獻看民族復興道路的探索”為主題開展探究學習,邀請你參加。 (20分)探究一【覺醒: 文獻中的思想啟蒙與救亡圖存】文獻 作者 年份 內容“變者,天下之公理也。 變則通,通則時務報 梁啟超 1896 久 … …開民智、 興學校,非變法不可?!?br/>“我們革命的目的, 是為眾生謀幸福, 不民報 孫中山 1905 愿少數滿洲人專利,故要民族革命?!?br/>“要擁護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 要新青年 陳獨秀 1919 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問題一 :(1) 根據材料概括以上三位作者的核心主張。 (6分)(2) 請分析為什么在戊戌變法之后短期內相繼出現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4分 )探究二【崛起: 文獻中的道路開辟與建設實踐】文獻 作者 年份 內容平心而論,馬 氏 (馬克思) 的學說實在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 在馬氏的時代是一個最大的發見 (現 ), 我們現在固然不可拿《我的馬克思 李大釗 1919 一個時代環境造成的學說去解釋一切歷主義觀》 史,或者就那樣整個拿來, 應用于我們生存的社會,也卻不可抹煞他那時代的價值和特別的發見 。毛澤東選集反 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對本本主義第 毛澤東 1930 國情況…… 馬克思主義的“本本” 是要學一卷 習 的, 但是必須 同 我國的 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的現代化建設, 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 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 都要注意學習《鄧小平文選》鄧小平 1982 和借鑒外國 經驗。 …… 走自己的道路,建第三卷 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 的基本結論。2025年初三學業水平調研測試 道德與法治、 歷 史 (合卷) 第 12頁 共 14頁光明區 2024—2025 學年九年級第二次學業水平調研測試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 17 題,每題 2分,共 34 分)。1—5 ADDDC 6—10 DABCB 11—15 CDCCB 16—17 DA二、材料題。(共 2題,36 分。)18 題(20 分。)問題一:(1)(共 6 分)梁啟超:主張變法圖強,提出開民智、興學校,走改良道路。(2分)孫中山:主張通過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權利。(2分)陳獨秀:倡導民主(德先生)與科學(賽先生),反對封建禮教和傳統文化。(2分)(2)(共 4 分)1898 年戊戌變法失敗證明改良道路在清王朝專制下難以實現,促使部分知識分子轉向革命,同時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加劇,革命派認為必須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亡。(2 分)辛亥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新生的中華民國很快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的獨立人格,徹底蕩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2分)(分析部分需結合歷史背景,邏輯清晰,每點 2 分,若僅羅列事件無因果分析則扣分。)問題二:(1)(共 4 分)李大釗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是馬克思所處時代的重大理論發現(肯定其時代價值)。(2 分)但他強調不能將這一學說機械地照搬用于中國社會(承認其歷史局限性),而應在尊重其核心價值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實際靈活運用。(2 分)(2)(共 4 分)繼承(2 分):中國共產黨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不能照辦馬克思主義。(2 分)發展(2 分):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結合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鄧小平總結歷史經驗,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代化實踐結合,開創改革開放新道路。(寫出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事求是即可得 2 分)問題三:(共 2 分)中國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但不盲目照搬,立足國情探索符合時代需求的實踐路徑。(答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中國國情兩個方面即可得 2 分)1{#{QQABCQ4l5goQgAaACR4rEwEQC0mQsIIgLcoMxQAcuAQCABFAFKA=}#}19 題問題一:(8 分)選擇②路線一:歐洲遷往美洲、非洲、大洋洲;改變當地人口結構,促進歐洲文化在當地的傳播,但也給當地帶來災難;(路線 2 分,影響 2 分,共 4 分)路線二:非洲遷往美洲;補充了美洲勞動力,促進美洲種植園經濟發展,改變美洲人口結構,重塑美洲文化……(路線 2 分,影響 2分,共 4分)選擇③路線一:東南沿海地區遷往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區;促進邊疆的發展,有利于共同繁榮,國家統一等;(路線 2分,影響 2 分,共 4 分)路線二:中部地區遷往沿海地區(或農村遷往城市);為沿海地區(或城市)經濟發展補充勞動力,推動改革開放的發展。(路線 2 分,影響 2 分,共 4 分)問題二:參考方向:方向一:人口遷移影響社會發展;人口遷移改變社會文化;人口遷移改變經濟重心等方向二:人口遷移受多種因素影響(自然環境、政策、戰爭、經濟等);方向三:人口遷移具有多重特點(國際遷移/國內遷移;有組織的/自發的;強制遷移/被迫遷移等)【示例】論點:人口遷移受多種因素影響 論證:西晉末年,八王之亂爆發,社會陷入動蕩不安。戰火紛飛,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中原地區人口大量銳減。在生死存亡之際,幸存者紛紛踏上逃亡之路。彼時江南地區,與北方形成鮮明對比,不僅戰亂較少,社會相對安定,而且自然環境優越,資源豐富。于是,大量北方人口毅然南遷,為江南地區帶去了先進生產技術和充足勞動力,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新中國成立后,出于改變舊中國不合理的工業布局、保障糧食生產和農產品供應、維護國家安全以及解決城鄉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等方面的綜合考量,政府有組織、有計劃地動員了大規模人口遷移。城鎮知識青年積極響應“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奔赴東北、西北或其他地區的鄉村,投身墾荒運動及各類建設活動,為國家建設奉獻力量 。 結論:綜上可見,人口遷移并非偶然,自然環境的優劣、戰爭的爆發、國家政策的導向等多重因素,均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深刻影響著人口的流動方向與規模 。2{#{QQABCQ4l5goQgAaACR4rEwEQC0mQsIIgLcoMxQAcuAQCABFAFK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