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正定縣2024一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七年級歷史試卷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6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請在答題紙上將代帥表該選項的字母涂黑)01.含嘉倉是隋朝在洛陽修建的最大的國家糧庫,其遺址面積達40多萬平方米,有數百個糧窖。這種規模宏大的倉窖,數目繁多,庫藏巨大,在全國運河地區普遍建立。這些倉窖遺址可用于密研究隋朝A國家統一的條件B.財政經濟的狀況C.商業發展的水平D.政治制度的創新帽2.宋朝李綱曾高度評價隋文帝“混南北為一區”的歷史功績。他認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過人之聰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綱對隋煬帝的高度評價反映了他推崇A實現國家統一B.發展社會經濟C.開通京杭大運河D.加強中央集權3.自秦漢起,解決官僚體系內部的權力制衡問題一直是政治制度的核心內容之一。隋唐時期統治者為解決這個問題采取的相同舉措是pA.整頓吏治B.制定法律C.實行選官制D.確立三省六部制4.有研究者認為,科舉制最重要的功能是,促成一個不靠出身而以考試入流的官僚階層取代世襲的封建貴族階層。該觀點強調科舉制封A.是中國古代唯一的選官制度B.注重依據門第選拔官員C.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D.限制考生自由發表觀點5.貞觀年間,唐太宗曾對大臣說:“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緊駁正。”唐太宗這段話可直接用來研究A.科舉取士制度B.三省六部制度C.藩鎮割據現象D.重文輕武政策6.據《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曾說:“貞觀之初,上書者皆云:‘人主當獨運威權,不可委之臣下。’又云:‘宜震耀威武,征討四夷。’唯魏征勸朕‘偃武修文,中國既安,四夷自服’。朕用其言。”對此解讀正確的是趙A.貞觀年間朝中人才濟濟B.唐太宗虛心納諫C.偃武修文符合歷史潮流D.唐太宗只信任魏征7.下圖所示文物均出土于唐朝墓葬。這些文物共同反映的主題應是線大食人俑東羅馬金幣黑人俑A.唐蕃和親B.中外交往C.北人南遷D.邊界貿易七年級歷史試卷,第1頁,共4頁8.680年,武則天詔令:縣令、刺史、御史、員外郎、太子舍人、司儀郎、左右文武五品以上,清要、近侍及宿衛之官,可以舉薦所知一人,以供錄用。后來,又擴大到京官六品以上,可向朝廷薦舉人才。由此可見武則天重視A.創新發展科舉制B.減輕百姓負擔C.發展農業生產D.官員舉薦人才9.趙匡胤當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趙普針對“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狀況,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的建議。該建議主要吸取的教訓來自A安史之亂B.黃巢起義C.玄武門之變D.隋煬帝三征遼東10.五代十國時期,南方地區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定的發展,其主要原因是A.存在統一趨勢B.政局相對穩定C.自然條件優越D.人口增長較快11.北宋時期,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的正副長官累計超過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將出身者39人。這說明北宋A.與遼保持長期的和平B.軍隊戰斗力得到提高C.解除統兵將領的兵權D.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12.宋仁宗時期,北宋政府在南方駐扎禁軍195營,在北方的河北、河東、陜西三地駐扎禁軍743營。這種部署的主要意圖是A.強化中央集權B.削弱武將兵權一C.節約軍費開支D.應對邊防壓力13.遼天祚帝在位期間,寵信蕭奉先、蕭得里底等佞臣,不理朝政荒淫無度;宋徽宗在位期間重用蔡京等人,政局混亂、民不聊生。以上材料說明宋遼被滅的共同原因是A人民起義不斷B.統治者腐敗無能C.軍隊戰斗力弱D.金軍強大的攻勢14.遼人自稱“北朝”,稱北宋為“南朝”,認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進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國”“懂禮即中國”等漢儒學說和理論,自稱中國,但金人并沒有將宋人排除于中國之外。這體現了當時得的科到A.多元一體意識的增強B.民族交融開始出現C.兼收并蓄的統治政策D.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15.下列四幅圖,在地理位置關系和存續時間兩方面展示了我國古代民族政權并立情況,其中不正確的是西夏遼西夏金西夏遼西夏北宋北宋南宋南宋A2CD16.大業六年,以杭州為南端終點的大運河竣工通航,運河全長四千多里,以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為沿岸城市的發展與繁榮奠定了基礎。據此判斷,“大業”這個年號所屬的朝代應是A.唐朝B.隋朝C.宋朝D.元朝七年級歷史試卷,第2頁,共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