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安徽中考10年真題分類匯編-歷史:模塊一 中國古代史(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安徽中考10年真題分類匯編-歷史:模塊一 中國古代史(含解析)

資源簡介

模塊一  中國古代史
主題一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命題點1  原始農耕社會[10年1考]
1.(2024·安徽)距今8000多年的內蒙古興隆洼遺址,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這些房屋排列整齊,內有石鋤、石鏟等生產工具及陶缽、陶罐等生活用具。據此可知,當時該地區(  )
A.處于舊石器時代 B.形成了早期國家
C.出現了定居生活 D.產生了貧富分化
命題點2  炎帝、黃帝等神話傳說[10年3考]
2.(2024·安徽)我們的血脈里流動的都是中華民族的血,我們的精神上堅守的都是中華民族的魂。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
【  】黃帝與炎帝在涿鹿大戰,炎帝失敗,歸順黃帝,兩大部落結成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改正:
3.(2015·安徽)“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文中“軒轅”指的是
(  )
A.黃帝 B.禹 C.啟 D.湯
4.(2017·安徽·第11題節選)走近遺跡,觸摸歷史,歷史遺跡是人類文明的活化石。
中華民族同根同源,每年清明眾多海外華僑踏上尋根之旅,共同祭拜人文初祖    。
主題二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命題點1  夏朝的建立與“家天下”[10年1考]
1.(2016·安徽·第13題節選)有國才有家,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
夏朝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禹的兒子    繼承王位,形成“家天下”的局面。
命題點2  西周分封制[10年1考]
2.(2016·安徽)《尚書·洪范》記載:“武王既勝殷,邦諸侯。”這體現了武王推行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縣制 C.行省制 D.科舉制
命題點3  漢字演變[10年1考]
3.(2020·安徽)下圖是漢字“魚”字演變的簡單歷程,據此可知(  )
甲骨文 周代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
A.漢字是我國唯一文字 B.漢字的發展一脈相承
C.漢字的演變由簡到繁 D.漢字都來源于象形字
命題點4  商鞅變法[10年4考]
4.(2024·安徽)下表為戰國時期一些諸侯國實行的變法。表中措施(  )
諸侯國 名稱 部分措施
魏國 李悝變法 “食有勞而祿有功”,根據功勞和能力選官
楚國 吳起變法 “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逐步廢除舊貴族世官特權
秦國 商鞅變法 “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宗室貴族如果沒有軍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權
A.維護了周朝分封制度 B.代表了農民階級利益
C.瓦解了封建社會秩序 D.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
5.(2023·安徽)商鞅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韓非認為“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據此可知,二人都主張(  )
A.無為而治 B.因勢而變 C.兼愛非攻 D.尊卑有序
6.(2017·安徽)《史記》記載,商鞅治秦,集小都、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商鞅此舉(  )
A.促進軍事力量的強大 B.加強了對地方的管轄
C.保護了世襲貴族的利益 D.加大了地方長官的權力
7.(2016·安徽·第12題節選)法治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戰國時期,秦孝公任用      主持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命題點5  百家爭鳴[10年4考]
8.(2021·安徽)老子認為“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孔子提出“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二者都主張(  )
A.無為而治 B.重農抑商 C.儒道一家 D.以民為本
9.(2019·安徽)以“仁”釋“禮”,力圖將社會外在規范轉化為個人的內在自覺,從而鋪墊了中華民族文化精神根基的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0.(2018·安徽)王國維說:“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勢力之瓦解也,國民之智力成熟于內,政治之紛亂乘之于外,上無統一之制度,下迫于社會之要求,于是諸子九流各創其學說。”他意在說明(  )
A.分封制的崩潰 B.商鞅變法的作用
C.兼并戰爭的后果 D.百家爭鳴的原因
11.(2016·安徽·第15題節選)教育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墨家、法家、縱橫家等都開辦私學,聚徒講學,各家在講學活動中創立了新的學派,在理論上自成體系,標新立異。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規模較大。儒家設立的私學,首推孔子。史書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摘編自曲士培《中國大學教育發展史》
根據材料,指出春秋戰國時期思想領域出現了什么局面。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命題點6  殷墟和都江堰[10年2考]
12.(2023·安徽·第19題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
截至2019年7月,我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有55項,其中文化遺產37項,自然遺產14項,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項。我國是擁有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
中國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項目(部分)
遺產名稱 入選理由
A.    商朝晚期的一座古都城,位于今河南安陽。它見證了早期中國文化、工藝和科學的黃金時代以及中國青銅時代的繁盛時期。這里出土的甲骨文為世界最古老的文字系統、古代信仰和社會體系提供了寶貴證據
B.都江堰 灌溉系統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A處的世界遺產名稱。
(2)結合所學知識,撰寫B項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
13.(2017·安徽·第11題節選)走近遺跡,觸摸歷史,歷史遺跡是人類文明的活化石。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都江堰凝聚了    父子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智慧。
主題三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命題點1  秦朝的制度[10年2考]
1.(2022·安徽)有學者認為:“從春秋到戰國是一變,但這尚是小變。從戰國到秦卻是一大變。”從制度變革的角度理解這句話,此“一大變”是指(  )
A.世襲制取代禪讓制 B.分封制取代世襲制
C.郡縣制取代分封制 D.行省制取代郡縣制
2.(2020·安徽)據《史記》載:“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這說明(  )
A.秦朝法律影響后世 B.法治思想始于秦朝
C.秦朝實行嚴刑峻法 D.法律助推秦滅六國
命題點2  休養生息政策[10年1考]
3.(2024·安徽)西漢建立之初,社會殘破不堪,人民流離失所,人口銳減。到了文景時期,“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畜積歲增,戶口浸息(人口逐漸增加)”。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  )
A.休養生息 B.尊崇儒術 C.鹽鐵專賣 D.版圖拓展
命題點3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10年3考]
4.(2021·安徽)下圖反映了西漢封國形勢的變化,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刺史制度的確立 B.“推恩令”的實施
C.七國之亂的發生 D.休養生息政策的推行
5.(2019·安徽)漢初的封國有王、侯兩級。王國名義上受朝廷節制,但皇權不能施行于王國所屬的郡縣。侯國建制與縣相當,直屬朝廷。由此可見,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主要針對(  )
A.王國 B.侯國 C.郡 D.縣
6.(2015·安徽·第11題節選)中外教育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設立了      ,教授儒家經典。
命題點4  漢朝對西域的管理[10年2考]
7.(2024·安徽·第16題節選)我們的血脈里流動的都是中華民族的血,我們的精神上堅守的都是中華民族的魂。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
【  】東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改正:
8.(2015·安徽·第14題節選)維護國家統一符合人民的愿望,世界各國為此不懈努力。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
【  】西漢時期,西域都護的設立促進了漢族和西域各族的經濟文化交流。
改正:
命題點5  秦漢文化[10年2考]
9.(2022·安徽·第16題節選)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經典流傳,須辨偽存真。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
【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提出“治未病”理論。
改正:
10.(2019·安徽)讀下圖,完成下列探究活動。
(1)造紙術發明前,我國主要的書寫材料有    、    (寫出兩個);東漢時    (人名)改進了造紙術。
(2)從圖4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個傳播方向中任選一個,提取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加以解讀。
(3)造紙術的發明與傳播說明了什么?
主題四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命題點1  人口南遷和江南地區的開發[10年2考]
1.(2023·安徽)東晉南朝時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販賣、擺攤設點的正規“市”之外,還有農民臨時集市的“草市”,軍隊設的“軍市”,與周邊民族進行貿易的“互市”等,星羅棋布,遍布各地。這反映當時(  )
A.商業貿易活動的頻繁 B.長期分裂局面的結束
C.市突破了時間的限制 D.重農抑商政策的廢除
2.(2019·安徽)下圖是西晉末年至南朝時期北方人口遷徙示意圖。這一時期的人口遷徙(  )
A.源于自然災害 B.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
C.阻礙民族交融 D.推動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命題點2  民族交融[10年1考]
3.(2021·安徽)跪坐習俗是儒家禮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垂腳高坐被視為傲慢行為。魏晉南北朝時,隨著“胡床、胡坐”的傳播,漢人的跪坐禮俗逐漸變成垂腳高坐。這一轉變體現了(  )
A.民族交融的加強 B.儒學正統地位的喪失
C.政權分立的加劇 D.少數民族漢化的開始
命題點3  北魏孝文帝改革[10年1考]
4.(2018·安徽·第12題節選)改革往往是時代的訴求、歷史的選擇。
北魏孝文帝為學習漢族先進文化,將都城從平城遷到      。
命題點4  中華文化[10年4考]
5.(2022·安徽·第16題節選)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經典流傳,須辨偽存真。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
【  】東晉繪畫名家閻立本的代表作《女史箴圖》,用筆細勁連綿,線條優美活潑,人物傳神,富有個性。
改正:
6.(2021·安徽·第16題節選)勞動創造幸福,實干成就偉業。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
【  】賈思勰總結了農業生產經驗,著有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天工開物》。
改正:
7.(2018·安徽·第11題節選)我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輝煌燦爛。
北朝農學家賈思勰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撰寫的《 》,強調農業生產必須遵循自然規律。
8.(2016·安徽·第14題節選)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是歷史的進步。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
【  】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學著作是《天工開物》。
改正:
主題五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命題點1  隋朝的統一[10年2考]
1.(2018·安徽)漢代陵陽縣,故址在今安徽省石臺縣廣陽鎮,晉為避杜皇后名諱改名廣陽,后又避隋煬帝名諱改名南陽。這種地名的變化反映了(  )
A.外戚干政 B.戰亂頻繁
C.皇權至高無上 D.地方權力削弱
2.(2019·安徽·第16題節選)分裂違背歷史潮流,統一是人心所向。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
【  】589年,隋朝滅掉南方的宋朝,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政權分立的局面。
改正:
命題點2  科舉制度[10年2考]
3.(2021·安徽)唐高宗時,宰相薛元超曾感嘆自己雖然富貴,但非進士出身,這是人生最大遺憾;唐宣宗也羨慕進士,曾在宮中題“鄉貢進士李道龍”。這說明(  )
A.殿試制度成為定制 B.科舉制是唐朝唯一的選官制度
C.進士身份受到尊崇 D.下層民眾成為進士的主要來源
4.(2017·安徽·第14題節選)制度創新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
【  】隋唐實行的科舉制以門第為選官標準,擴大了官吏來源。
改正:
命題點3  “貞觀之治”[10年2考]
5.(2024·安徽)貞觀年間,唐太宗曾對大臣說:“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唐太宗這段話可用以研究(  )
A.科舉取士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
C.藩鎮割據現象 D.重文輕武政策
6.(2018·安徽)貞觀初,太宗曾對公卿說:“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借忠臣。”為此,太宗(  )
A.知人善任和虛心納諫 B.奉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從簡和輕徭薄賦 D.重視人民群眾的作用
命題點4  民族關系[10年2考]
7.(2022·安徽)隋唐時,四方傳入的少數民族音樂有十四種之多,唐代士大夫多醉心胡樂,以至王建有詩云:“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這反映了(  )
A.隋唐時期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 B.少數民族音樂僅流行于洛陽
C.胡樂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 D.四方少數民族仰慕中原文化
8.(2024·安徽·第16題節選)我們的血脈里流動的都是中華民族的血,我們的精神上堅守的都是中華民族的魂。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
【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玄宗同意將文成公主嫁給他。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改正:
命題點5  唐朝對外交往[10年2考]
9.(2015·安徽)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見證,他游學、研習內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蘭教 C.道教 D.佛教
10.(2020·安徽·第19題節選)讀下圖,完成下列探究活動。
(1)根據上圖和所學知識,指出唐都長安在對外交往中的地位,并分析唐朝對外政策給唐文化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
(2)綜合以上探究,你認為一種文明經久不衰的奧秘何在?
主題六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命題點1  重文輕武政策[10年1考]
1.(2020·安徽)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谷之司,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這反映出北宋治國的特點是(  )
A.休養生息 B.兵民合一 C.重文輕武 D.外重內輕
命題點2  宋朝經濟的發展[10年4考]
2.(2021·安徽)下表中人口數據的變化主要是因為(  )
西漢末至明初江南地區(除嶺南外)人口總數變化表
中歷 公歷 人口總數(口)
西漢元始二年 2年 2507188
東漢永和五年 140年 6294801
唐天寶元年 742年 10579726
宋崇寧年間 1102—1106年 14580885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 35987111
A.賦稅制度的改革 B.江南經濟的發展
C.高產作物的引進 D.土地政策的調整
3.(2017·安徽)下圖是某校歷史興趣小組開展研究性學習所制作的卡片,下列選項中最合適的主題是(  )
A.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B.古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宋朝商業的繁榮興旺 D.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4.(2015·安徽)某校舉辦宋代歷史專題手抄報比賽,一位同學摘錄了有關太湖流域水稻、棉花和茶葉的種植史資料,又搜集了下列三幅圖片,這些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
A.發達的農業生產 B.繁榮的南方經濟
C.精巧的手工技藝 D.獨特的活字印刷
5.(2023·安徽·第18題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朝政府十分重視海外貿易,在廣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設市舶司為外貿管理機構。中國與東南亞和阿拉伯等地區的20多個國家發展貿易往來,開辟了“茶葉之路”“瓷器之路”以及絲綢和香料的“香絲之路”等海上商道。南宋時期,日本僧人榮西兩次來到中國,他不僅把禪宗輸入日本,還將茶種帶回日本,寫有《吃茶養生記》,宣傳茶的作用。
——據鄒逸麟主編《中國歷史人文地理》等
根據材料,概括宋朝海外貿易的主要特征。
命題點3  元朝的統一[10年2考]
6.(2023·安徽)下圖為某朝代的都城平面示意圖。該朝代是(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7.(2019·安徽·第16題節選)分裂違背歷史潮流,統一是人心所向。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
【  】1279年,鮮卑族建立的元朝完成了統一,再次實現全國范圍的大一統。
改正:
命題點4  宋代市民文化發展[10年1考]
8.(2022·安徽)宋代民間編印出售圖書的書坊,往往將說書人的底本作為話本出版。這促成了小說的發展和民間文化的普及。據此可知,當時(  )
A.書坊是文化傳播的管理機構 B.木活字印刷已普遍使用
C.商業行為助推市民文化發展 D.小說成為主要文學形式
命題點5  中華文化[10年4考]
9.(2022·安徽·第16題節選)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經典流傳,須辨偽存真。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
【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旨在“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是一部紀傳體通史。
改正:
10.(2020·安徽·第16題節選)技術進步加速文化傳播。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
【  】北宋時期,畢昇發明雕版印刷術,標志著印刷技術有了新的突破。
改正:
11.(2018·安徽·第11題節選)我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輝煌燦爛。
“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是對畢昇發明的    的稱贊。
12.(2017·安徽·第13題節選)行有道,達天下,美好出行是人類不懈的追求。
宋朝發明的    ,應用于航海,保障了人類在大海上航行的方向。
命題點6  宋元時期的中外交流[10年1考]
13.(2024·安徽)絲綢之路見證了陸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盛況,也見證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數”的繁華。元朝時,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均有了進一步發展,這(  )
A.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B.加速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C.實現了美洲高產作物的傳播 D.奠定了驛站制度的基礎
主題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命題點1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10年4考]
1.(2020·安徽)制作讀書摘要是學習歷史的一種重要方法。下圖所反映的中央政府加強管轄的地區是(  )
A.臺灣 B.西藏 C.新疆 D.東北
2.(2017·安徽·第12題節選)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捍衛領土和主權完整是中華兒女的神圣職責。
清朝設立    ,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大大加強了中央對西藏的管轄。
3.(2024·安徽·第16題節選)我們的血脈里流動的都是中華民族的血,我們的精神上堅守的都是中華民族的魂。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
【  】1771年,西遷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在渥巴錫的領導下返回新疆,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改正:
4.(2015·安徽·第14題節選)維護國家統一符合人民的愿望,世界各國為此不懈努力。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
【  】清朝設立伊犁將軍,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
改正:
命題點2  清朝君主專制強化[10年1考]
5.(2022·安徽)成立于雍正年間,由幾位滿漢親信大臣組成,被西方人意譯為“大顧問班子”的機構是(  )
A.議政王大臣會議 B.南書房
C.軍機處 D.總理衙門
命題點3  中華文化[10年3考]
6.(2024·安徽)乾隆年間,汪中主張給予未成婚而守節的女子改嫁自由,紀昀反對以嚴苛態度處理婦女和家庭問題,曹雪芹通過《紅樓夢》謳歌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這說明當時(  )
A.男女平等觀念深入人心 B.市民文化廣受歡迎
C.封建道德禮教受到沖擊 D.君主專制空前強化
7.(2022·安徽·第16題節選)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經典流傳,須辨偽存真。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
【  】明代昆曲既有南曲的清柔婉轉,又有北曲的慷慨激昂,湯顯祖創作的《竇娥冤》是其中杰出代表。
改正:
8.(2018·安徽·第11題節選)我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輝煌燦爛。
明朝卓越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寫成藥物學巨著《      》,對醫藥學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命題點4  中外關聯[10年3考]
9.(2021·安徽)讀圖,完成下列探究活動。
——據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編著《中國歷史地圖冊》
(1)18世紀60年代開始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是圖中 (填字母),當時中國唯一對外貿易港口是圖中 (填字母)。
(2)根據圖片,圍繞其主題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10.(2018·安徽·第15題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乾隆御制詩》中有“間年外域有人來,寧可求全關不開”。英國使臣馬戛爾尼說:“彼等以為茍不如此,則恐外人之交際頻繁,又礙于安謐,而各界人等之服從上命,以維持皇威于不墜,乃中國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根據材料,指出乾隆時期的對外政策,并概括其原因。
11.(2017·安徽·第12題節選)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捍衛領土和主權完整是中華兒女的神圣職責。
明末,    收復臺灣,沉重打擊了荷蘭殖民者,鞏固了我國的東南海防。
參考答案與解析
模塊一  中國古代史
主題一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命題點1  原始農耕社會[10年1考]
1.C 【解析】本題考查早期人類定居生活。根據題干材料中“距今8000多年”“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有石鋤、石鏟”“陶缽、陶罐等生活用具”等信息可知,當時該地區出現了定居生活,C項正確。根據時間可知當時應是新石器時代,A項“處于舊石器時代”錯誤;B項“形成了早期國家”在題干材料中未反映;D項“產生了貧富分化”,材料沒有體現,排除。
命題點2  炎帝、黃帝等神話傳說[10年3考]
2.× “涿鹿”改為“阪泉”
3.A 【解析】本題考查華夏之祖的相關知識。材料中的軒轅指的是黃帝,因為據《史記》,黃帝姓公孫名軒轅,他是我國古老傳說中的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生活于距今約四五千年前。故正確答案是A項。
4.黃帝(或炎帝)
主題二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命題點1  夏朝的建立與“家天下”[10年1考]
1.啟
命題點2  西周分封制[10年1考]
2.A 【解析】本題考查分封制。“武王既勝殷,邦諸侯”,即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之后,為了鞏固統治,分封諸侯,實行分封制。故選A項。
命題點3  漢字演變[10年1考]
3.B 【解析】本題考查中國漢字文化。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漢字并非我國唯一文字,A項錯誤。由圖片內容可知,漢字的演變趨勢是由繁到簡,C項錯誤。圖片只反映了個別漢字的演變過程,這不能說明漢字都來源于象形字,D項錯誤。圖片反映了漢字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B項正確。
命題點4  商鞅變法[10年4考]
4.D 【解析】本題考查戰國時期的變法。由材料“根據功勞和能力選官”“逐步廢除舊貴族世官特權”“宗室貴族如果沒有軍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權”等信息可知,表中措施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D項正確。A項“維護了周朝分封制度”、B項“代表了農民階級利益”、C項“瓦解了封建社會秩序”不符合史實,排除。
5.B 【解析】本題考查法家思想。商鞅主張順應時勢的發展而制定法令;韓非認為法令應順應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國家才能治理得好;國家治理與社會實際相適應,才能取得成效。所以,二人都提倡因勢而變,故答案為B項。無為而治是道家的主張,A項錯誤。兼愛、非攻是墨家思想,C項錯誤。尊卑有序,在材料中不能反映出來,D項錯誤。
6.B 【解析】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由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商鞅主持秦國變法,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該措施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故選B項。
7.商鞅
命題點5  百家爭鳴[10年4考]
8.D 【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無為而治”是老子的主張,A項錯誤。“重農抑商”不是老子、孔子的主張,B項錯誤。“儒道一家”從材料中無法體現,C項錯誤。題干材料內容表明老子和孔子都關心百姓,以民為本,故D項正確。
9.A 【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也提倡“禮”,而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故A項符合題意。
10.D 【解析】本題考查百家爭鳴。根據材料“上無統一之制度,下迫于社會之要求,于是諸子九流各創其學說”,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局勢動蕩,諸侯紛爭,競相招賢納士,以求國家富足強大,從而營造了寬松的學術氛圍,推動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D項正確。A項不是材料主旨,B、C兩項不符合題意,皆排除。
11.局面:百家爭鳴。墨家:墨子。法家:韓非。
命題點6  殷墟和都江堰[10年2考]
12.(1)A:殷墟。
(2)示例
B:都江堰灌溉系統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這一大型綜合水利樞紐科學地解決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難題,其防洪、灌溉等功效至今仍造福成都平原,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13.李冰
主題三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命題點1  秦朝的制度[10年2考]
1.C 【解析】本題考查郡縣制。戰國時期,分封制趨于瓦解,秦朝時郡縣制全面推行,故C項符合題意;夏朝時期,世襲制取代禪讓制,A項錯誤;分封制與世襲制并無取代,B項錯誤;行省制出現于元朝,D項錯誤。
2.A 【解析】本題考查秦朝法制建設的歷史意義。聯系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法家學派已提出法治思想,B項錯誤。材料內容未體現“嚴刑峻法”,C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歷史,即秦始皇滅六國以后的歷史,D項錯誤。“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這說明秦朝的法律對后世影響深遠,A項正確。
命題點2  休養生息政策[10年1考]
3.A 【解析】本題考查漢初休養生息政策。依據題干中“西漢建立之初”“文景時期”“民樂其業,畜積歲增,戶口浸息”等信息可知,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漢初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A項正確。B項“尊崇儒術”、C項“鹽鐵專賣”、D項“版圖拓展”均不符合題目要求,排除。
命題點3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10年3考]
4.B 【解析】本題考查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的措施。由圖可知,西漢初期封國范圍廣大,而西漢后期,封國的力量遭到削弱,范圍變小,這是因為漢武帝在政治上實行“推恩令”,故B項正確。刺史制度的確立只是加強對地方官吏、豪強的監督,A項錯誤。七國之亂的發生只能說明漢初封國勢力強大,C項錯誤。休養生息政策與此無關,D項錯誤。
5.A 【解析】本題考查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措施。由材料內容可知,侯國直屬朝廷管轄,權力較小;而王國名義上受朝廷節制,但皇權不能施行于王國所屬的郡縣,權力較大,因此推恩令針對的對象是王國,故A項正確,B項錯誤。郡、縣屬于中央直接管轄范圍,很顯然不屬于推恩令的對象,C、D兩項不符合題意。
6.太學
命題點4  漢朝對西域的管理[10年2考]
7.× “東漢”改為“西漢”
8.√
命題點5  秦漢文化[10年2考]
9.√
10.(1)竹木簡、帛等。蔡倫
(2)示例:
方向③。信息:12世紀,造紙術傳到歐洲。解讀:造紙術經絲綢之路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促進歐洲思想文化發展等。(答出時間、地點、路徑、背景、影響等,言之成理即可)
(3)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中國古代科技的領先地位;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世界聯系日益密切。(答出兩點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科技和對外交往。第(1)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造紙術發明以前,中國古代人用帛、竹木簡等作為書寫材料。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第(2)題,本小題需要學生識讀地圖。此處,考生最熟悉的當屬方向②和③。例如方向③,考生先要說明該方向的含義,具體可從時間、地點、路線等方面做簡要介紹。它指的是12世紀造紙術由阿拉伯人傳入了歐洲。造紙術先是經過陸上絲綢之路由中國傳入阿拉伯,再由其傳入歐洲。造紙術傳入歐洲,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第(3)題,結合上述材料可知,中國古代科技的傳播,它反映了東學西漸,這說明了中國古代的科技遙遙領先世界;它也表明,古代科技發明傳入世界,這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而科技本身的發展則離不開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的傳播,說明了中國古代積極對外開放,這也加強了與世界的聯系。
主題四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命題點1  人口南遷和江南地區的開發[10年2考]
1.A 【解析】本題考查東晉南朝時期的商業發展。由“草市”“軍市”“互市”可知,當時商業貿易頻繁,A項正確。隋朝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B項錯誤。宋朝時,市突破了時間的限制,C項錯誤。中國古代一直奉行重農抑商政策,D項錯誤。
2.B 【解析】本題考查江南地區的開發。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晉末年至南朝時期的人口遷徙與戰爭相關,故A項錯誤。人口遷徙有利于民族交融,故C項錯誤。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故D項錯誤。北方人口遷徙給南方帶來了勞動力、先進的技術和生產工具,加上南方優越的自然環境和安定的社會環境,這有利于江南地區的開發,故B項正確。
命題點2  民族交融[10年1考]
3.A 【解析】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由材料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漢人的禮俗受到了少數民族的影響,這體現的正是民族交融,A項正確。自漢武帝時起,儒學在中國古代一直占據正統地位,B項錯誤。材料不能反映政權分立的現象,C項錯誤。材料內容也無法反映少數民族的漢化,D項錯誤。
命題點3  北魏孝文帝改革[10年1考]
4.洛陽
命題點4  中華文化[10年4考]
5.× “閻立本”改為“顧愷之”
6.× “《天工開物》”改為“《齊民要術》”
7.齊民要術
8.× “《天工開物》”改為“《齊民要術》”
主題五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命題點1  隋朝的統一[10年2考]
1.C 【解析】本題考查君主專制制度。根據材料中陵陽縣“晉為避杜皇后名諱改名廣陽,后又避隋煬帝名諱改名南陽”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避諱現象。古代避諱是避尊者、親者、賢者的諱。材料中陵陽縣名兩次更改,其避諱對象是皇后與皇帝,屬于避尊者諱,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C項符合題意。A、B、D三項與避諱現象無關。
2.× “宋朝”改為“陳朝”
命題點2  科舉制度[10年2考]
3.C 【解析】本題考查科舉制。由材料可知,宰相薛元超和唐朝皇帝都羨慕進士,這說明進士身份受到尊崇,C項正確。材料并沒有反映殿試制度,A項錯誤。科舉制并非唐朝唯一的選官制度,B項錯誤。僅從材料內容無法判斷下層民眾是不是進士的主要來源,D項錯誤。
4.× “門第”改為“才學”
命題點3  “貞觀之治”[10年2考]
5.B 【解析】本題考查三省六部制度。根據題干材料中“置中書、門下”“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等信息可知,唐太宗這段話可用以研究三省六部制度,B項正確。A項“科舉取士制度”、C項“藩鎮割據現象”、D項“重文輕武政策”材料均沒有體現,排除。
6.A 【解析】本題考查唐太宗。材料中唐太宗認為,明鏡可以讓人知道自己的外觀是否得體,忠臣可以幫助君王了解自己的過失,表明唐太宗認識到任用忠臣的重要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在治國理政方面,注意知人善任,如房玄齡善于謀略,杜如晦敢于決斷;同時虛心納諫,如重用敢于直諫的魏征,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與材料主旨不符,皆排除。
命題點4  民族關系[10年2考]
7.A 【解析】本題考查民族交融。材料反映了少數民族音樂對中原文化的影響,它體現了民族交融,A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它僅流行于洛陽地區,排除B項;材料并沒有提及科舉制度和少數民族仰慕中原文化,故C、D兩項錯誤。
8.× “唐玄宗”改為“唐太宗”
命題點5  唐朝對外交往[10年2考]
9.D 【解析】本題考查唐朝的對外交往。古代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唐朝時,把印度稱為天竺。當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玄奘西行天竺取經,著有《大唐西域記》一書,它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故選D項。
10.(1)地位:國際性的大都會;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唐文化對外輻射的中心等。(任答兩點)積極影響:有利于形成人文薈萃、海納百川的盛唐氣象;有利于激發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豐富了唐文化的內涵;擴大了唐文化的影響等。(任答兩點)
(2)開放包容,兼收并蓄,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等。(任答一點)
【解析】本題考查唐朝的對外交往。第(1)問,第一小問,圖片反映了唐朝時期的中外交流,其中包含了陸上絲綢之路,而長安正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從整體格局上看,長安作為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唐文化對外輻射的中心;再結合所學知識,長安商業繁榮,是一座國際化的大都會;第二小問,可以從對內、對外兩個角度來考慮;首先,它使唐文化受到了外來影響,豐富了唐文化的內涵;另外,它有利于唐朝形成較為開放的社會風氣,有利于盛唐氣象的形成。從另一角度來看,它促進了唐文化的對外傳播,擴大了唐文化的影響。第(2)問,聯系圖中各文明的興衰歷史,從它們興盛和衰敗的共同原因來談奧秘所在。
主題六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命題點1  重文輕武政策[10年1考]
1.C 【解析】本題考查宋朝的治國政策。由材料內容可知,宋朝重視任用文人為官,連邊防大帥也是文人,這說明了宋朝實行重文輕武政策,C項正確。休養生息政策曾實施于漢初,A項錯誤。兵民合一是一種軍事制度,B項錯誤。外重內輕指的是地方勢力強于中央,如唐朝后期的藩鎮割據局面,D項錯誤。
命題點2  宋朝經濟的發展[10年4考]
2.B 【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從表格內容可知,西漢末至明朝初年,江南地區人口總數大增,這主要是因為江南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人口總數增長與賦稅制度變革無關,A項錯誤。高產作物的引進始于明朝,C項錯誤。土地政策的調整與人口總數的增長沒有直接關聯,D項錯誤。
3.A 【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由圖片和所學知識可知,從唐朝中期開始,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到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圖片中宋朝在農業、手工業、商業和海外貿易方面的表現都是經濟重心南移的體現。故選A項。
4.B 【解析】本題考查對經濟重心南移的認識。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從唐朝中晚期至五代,我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到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太湖流域水稻、棉花和茶葉的種植史資料反映了發達的農業生產,浙江龍泉冰裂紋瓷器反映了精巧的手工技藝,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反映了造船業的發達和海外貿易的發達,南宋紙幣銅版拓片反映了商業的發達,故都反映了繁榮的南方經濟。故選B項。
5.政府高度重視;貿易范圍廣泛;有多條海上商道;以茶葉、瓷器和絲綢等為主要商品;兼具文化交流。(答出四點即可)
【解析】本題考查宋朝海外貿易的主要特征。考生需要從材料中提取出信息,并加以概括。由“宋朝政府十分重視海外貿易”可知,政府高度重視。由“20多個國家發展貿易往來”可知,貿易范圍廣泛;由“茶葉之路”“瓷器之路”“香絲之路”等海上商道,可得出有多條海上商道,并以茶葉、瓷器和絲綢等為主要商品。由“還將茶種帶回日本,寫有《吃茶養生記》,宣傳茶的作用”可知,當時的海外貿易還兼具文化交流。
命題點3  元朝的統一[10年2考]
6.C 【解析】本題考查元朝的政治制度。由地圖中關鍵信息“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等信息可知,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機構;且元大都從外向內分為外城、皇城和宮城三部分,故C項正確,A、B、D三項錯誤。
7.× “鮮卑族”改為“蒙古族”
命題點4  宋代市民文化發展[10年1考]
8.C 【解析】本題考查宋朝市民文化。由材料可知,書坊這一行為屬于商業行為,“小說的發展和民間文化的普及”說明商業行為推動市民文化的發展,C項正確。書坊屬于民間機構,不屬于管理機構,A項錯誤。材料并沒有提及具體的印刷術,B項錯誤。材料也不能反映出小說成為文學的主要形式,D項錯誤。
命題點5  中華文化[10年4考]
9.×  “紀傳體”改為“編年體”
10.× “雕版印刷術”改為“活字印刷術”
11.活字印刷術
12.指南針
命題點6  宋元時期的中外交流[10年1考]
13.A 【解析】本題考查絲綢之路。元朝時,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A項正確。
主題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命題點1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10年4考]
1.A 【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鞏固國家統一的措施。元朝時期,中央政府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1684年,清政府在臺灣設臺灣府。1885年,清政府建立臺灣省。所以,答案為A項。
2.駐藏大臣
3.√
4.× “伊犁將軍”改為“駐藏大臣”
命題點2  清朝君主專制強化[10年1考]
5.C 【解析】本題考查軍機處。軍機處設立于雍正時期,它加強了君主專制統治,C項正確;議政王大臣會議在此之前已存在,后逐漸被軍機處取代,排除A項;南書房設立于康熙時期,排除B項;總理衙門設立于近代,排除D項。
命題點3  中華文化[10年3考]
6.C 【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材料中“給予未成婚而守節的女子改嫁自由”“反對以嚴苛態度處理婦女和家庭問題”“《紅樓夢》謳歌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表明當時人們關注到封建道德禮教對人性的壓迫和束縛并尋求改變和反抗,說明當時封建道德禮教受到沖擊,故C項正確。
7.× “《竇娥冤》”改為“《牡丹亭》”
8.本草綱目
命題點4  中外關聯[10年3考]
9.(1)A D
(2)示例
觀點:清前期中西方存在交流與碰撞。
論述: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迫切需要開拓市場。封建專制日益強化的清政府奉行閉關鎖國政策,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中國絲綢、瓷器等手工產品暢銷海外,白銀大量流入中國。英國派使者來華請求擴大貿易,遭到拒絕;雙方矛盾加劇,最終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綜上,清前期與西方雖有交流,但已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中國將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解析】本題考查19世紀中期以前的中國和世界。第(1)問,工業革命最先開始于英國,A指的是英國。乾隆時期限制對外貿易,當時唯一能夠對外貿易的城市是廣州,D指的是廣州。第(2)問是小論文試題,需要注意提取圖中信息,提煉觀點。由“輸出白銀”“馬嘎爾尼來華”“工業革命”等關鍵詞可知,當時的中國和西方國家存在貿易往來,考生可將此確立為觀點。在具體論述過程中,考生要闡述此時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如它促進了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由“馬嘎爾尼來華”及當時的對外政策可知,當時的中國實行的是有限的對外開放,這使中國最終落后于世界潮流。而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清政府必將被迫打開國門,近代中國也將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圍繞主題提煉其他觀點并進行論述亦可。
10.對外政策:閉關鎖國政策。原因:同外國人交往,危及自身統治;天朝上國的心態,維持皇威。
【解析】本題考查清朝的對外政策。由材料中“間年外域有人來,寧可求全關不開”,聯系所學可知,乾隆時期的對外政策是閉關鎖國。實施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可以根據材料來概括,由“恐外人之交際頻繁,又礙于安謐”可知,清廷認為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國家統治;由“而各界人等之服從上命,以維持皇威于不墜”可知,清廷以天朝上國的心態,維持皇威。
11.鄭成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浦县| 永城市| 清流县| 鹤壁市| 南溪县| 临泉县| 浮梁县| 依安县| 上饶县| 宣汉县| 乐安县| 兴城市| 萝北县| 九龙坡区| 陇西县| 漳州市| 贵港市| 朝阳县| 伊川县| 奇台县| 庄浪县| 清河县| 克山县| 即墨市| 三明市| 石嘴山市| 浦东新区| 江油市| 永善县| 南岸区| 康定县| 蒲江县| 扶绥县| 垦利县| 乌兰察布市| 宁阳县| 昂仁县| 怀柔区| 肥东县| 雷州市| 洱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