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聯考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鮮年童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已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下)前13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學家在北部非洲約公元前3100年一前2686年的遺址中發現大量書吏雕像和泥板文書,內容涉及稅收記錄、土地分配和水利工程管理。這些書吏需掌握象形文字,且在壁畫中常被描繪為手持紙草卷和筆的官員。書吏的出現主要得益于(A.宗教祭祀活動推動象形文字的符號化發展B.軍事擴張需要記錄戰爭勝利和俘虜信息C.城邦民主政治催生公共事務的公開化需求D.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社會分工逐漸細化2,古埃及依托尼羅河定期泛濫帶來的肥沃土壤,發展起高度發達的農耕經濟。其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形成了天然屏障,保護埃及文明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發展。人口不斷增長,埃及文明沿著尼羅河向上下游擴展,新的定居點不斷涌現,農業技術與文化也隨之傳播。據此可知,埃及文明沿著尼羅河擴展的主要原因是()A.尼羅河的地理屏障作用B,農業技術的進步C,人口增長對土地的需求D,文化傳播的需要31214年,國王腓力二世在布汶戰役中擊敗了佛蘭德斯伯爵斐迪南。斐迪南本是國王的封臣,但他名下與約編結塑以對抗國王。成后,胖力二世以適青效出每育為由,設收了斐迪南的通地并將其囚裝。油南的騎士團成員拒絕為國王作戰,稱我可真同要迪南伯效忠。下列對上述歷史事件的解讀,最符合中世紀歐洲制度特征的是A.封臣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君主縣封君封臣效忠關系具有層級性C.封君無權干涉封臣內部事務D封臣可世愛領地并與君主抗衡【高一歷史第1頁(共6頁】4,15世紀末,法國路易十一通過聯姻、贖買和武力手段兼并了勃良第公國、普羅旺斯伯國等封建領地,并設立由王室直接任命的總督取代地方貴族治理。同時,他推廣以巴黎方言為其礎」的法語,要求宮廷文書和法令統一使用該語言。這一系列舉措反映的根本趨勢是A天主教會的宗教改革瓦解了封建采邑制度B.城市行會崛起推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擴散C.王權強化與行政集權促進了民族國家形成D.黑死病導致了人口銳減迫使領主放松控制5.印度教經典賦于種姓制度神圣性,規范社會角色。村莊中,祭司家族世代主持宗教僅式,武士階層負責保衛村落,農民在固定的土地上耕作且職業代代相傳,而清潔工作只能由特定族群承擔且不得與其他群體通婚。這一現象說明(A.佛教倡導眾生皆是平等促進社會職業自由流動B.德里蘇丹國推行伊斯蘭教法嚴格規定社會分工C,種姓制度嚴格按照出身來劃定社會等級與義務D.英國殖民者引入經濟階級分化以方便行政管理6.中古時期,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推行“科舉制”,以儒家經典為考試內容選拔官員,并仿照中國唐朝制度設立三省六部。然而,科舉名額多被貴族子弟壟斷,且地方豪族仍保有大量私兵。此現象反映了()A.高麗統治者放棄世襲貴族特權B.蒙古入侵瓦解了朝鮮的傳統社會結構C.制度模仿與本土現實間的沖突D.海上絲綢之路推動階層流動商業蠅起7.古代西非的加納帝國(約公元300一1200年)地處撒哈拉沙漠南緣的草原地帶,它通過控制黃金與鹽的跨撒哈拉貿易成為富裕國家。其農業生產長期依賴雨季種植粟米,未發展出灌溉農業;城市多沿商路分布,規模有限。這一現象說明(A.伊斯蘭教傳播促使商業城市取代農耕聚落B.地理環境對農業商業等經濟形態影響巨大C.班圖人遷徙導致了西非農業技術停滯不前D.尼日爾河定期泛濫抑制了水利工程的創新8菲律賓馬克坦島紀念碑由兩塊碑文組成,一塊紀念麥哲倫“為西班牙國王發現了新士地”,另一塊紀念拉普拉普酋長“擊退歐洲人侵者,捍衛自由”,這兩塊碑文的共存反映出()A新航路開辟是歐亞文明平等交流象征B.歷史敘事因立場不同產生對立性詮釋件)通下臥,T想日角第他海他人平C政洲中心論視角下對殖民擴張的美化不,是人心D.菲律賓對被殖民歷史的客觀中立態度者能士的門自軸【高一歷史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