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歷史期中考試答題卷2025.426.(共11分)姓名:班級:考場/座位號:(1)(2分)考號注意事項(2)1.答題前請將姓名、班級、考場、準考證號填寫清楚。[o][0][o][o][0][o][o][o]2.客觀題答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修[1][1][1][1][1][1][改時用橡皮擦干凈。[2][2][2][2][2][2][2]3.必須在題號對應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373)[337[3]13答題區域書寫無效。[4][4][4][4][4][4]][515[5[5][51[66[[6[6][6]6(4分)正確填涂■缺考標記口[7][][8[8][8]8)(3)(1分)[9][9][9][9][9][9]一、單項選擇題:共24題,每題1分,共24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2分)1 [A][B][C][D]6[A][B][C][D]11 [A][B][C][D]I6[A][B][C][D]21[A][B][C][D(4)2[A][B][C][D]7[A][B][C][D]12[A][B][C][D]17[A][B][C][D]22[A][B][C][D]3[A][B][C][D]8[A][B][C][D]13[A][B][C][D]18[A][B][C][D]23[A][B][C][D4[A][B][C][DJ9[A][B][C][D]14[A][B][C][D]19[A][B][C][D]24[A][B][C][D(2分)5[A][B][C][D]10[A][B][C][D]15[A][B][C][D]20[A][B][C][D]二、非選擇題:共3題,25題7分,26題11分,27題8分,共26分。27.(共8分)25.(共7分)(1)(1)(1分)(1分)(1分)(2)B:C:(2分)(2分)(1分)(2)(1分)(3)(1分)(1分)(1分)(4)(3)(1分)(1分)(4)(1分)a七年級歷史期中試卷 2025.04注意事項:1.答題前,請將姓名、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水筆填寫在答題卡規定位置。2.請把試題的答案寫在答卷上,不要寫在試題上。一、單項選擇題:共24題,每題1分,共24 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1.秦朝在中國歷史上是比較重要的朝代,它結束了長時期的分裂割據,開創了一系列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制度,還留下了像長城、靈渠等宏大的工程,但是這樣一個強大的王朝卻僅僅存在了十幾年就在風起云涌的農民起義中分崩離析。與秦朝這些境遇類似的王朝是( )A.西漢 B.東漢 C.隋朝 D.唐朝2.680年,唐高宗頒布詔令,確認進士科考詞科,將詩歌創作引入科舉考試。從此,詩賦成為衡量才華的重要標準,更多的流行體裁,尤其是七言律詩,在宮廷受人矚目。由此可見( )A.制度創新推動文化繁榮 B.經濟繁榮促進風氣開放C.尊崇儒術促進文教發展 D.詩歌創作豐富百姓生活3.“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用人也需要不拘一格,揚長避短。 唐太宗重用的敢于決斷的賢臣是( )A.杜如晦 B.宋璟 C.房玄齡 D.姚崇4.現今,國家公務員的考試稱為國考,一般采用筆試和面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我國古代,朝廷采用考試來選拔官員。下列人物中,最早采用殿試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唐玄宗 C.武則天 D.唐高宗5.唐代以前受儒家禮儀的影響,女性多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即使出行也要包裹的很嚴密。但在唐朝,女性也可以與男性一樣素面騎馬、出游。尤為突出的是女性的服飾也由深領變為如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特別是盛唐以后流行袒領,女性里面不穿襯衣,袒露胸脯。這些變化反映了唐朝( )A.儒家思想的衰落 B.社會風氣的開放 C.社會經濟的繁榮 D.民族政策的開明6.有詩歌曾描繪“縛竹為巨輪,臨河若有界。累石蓄水勢,河勢為之隘。周輪排短筒,俯吸仰而沛。夾岸饒農田,接竹引其內。……千畝俱所賴。”詩歌中所描繪的工具是( )A.翻車 B.曲轅犁 C.筒車 D.水排7.觀察下圖,公元755年以后,唐朝人口變化的原因是( )A.宦官專權 B.黃巢起義 C.陳橋兵變 D.安史之亂8.時間軸是培養歷史學科時空觀念的重要途徑之一。下圖所示為中國古代時間軸,其中③表示的階段特征是(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B.繁榮與開放的時代C.奴隸制王朝的更替 D.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9.下圖所示文物有助于我們了解( )《韓熙載夜宴圖》A.安史之亂后宦官專權的現象 B.唐朝盛世時期的社會景象C.五代十國時君臣猜忌的現象 D.唐朝豐富多彩的都市生活10.唐代秘書省從事藏書活動。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年),來華留學的日本學者阿倍仲麻呂就任從三品高官階的秘書監,并在晚年薦舉另一位日本學者藤原清河繼任秘書監一職。這可以佐證唐朝( )A.才能選官方式的式微 B.鼓勵對外輸出中華文化C.開放包容的大國氣象 D.積極吸收域外優秀文化11.下面是小方為社團排演歷史情景劇搜集的歌曲。據此判斷,該情景劇演繹的歷史事件( )布達拉宮,穿越來世情感。浩蕩的的車帳,正給誰做嫁妝,熱鬧地奏響,把孤單埋葬。大唐的輝煌,吐蕃的蠻荒,絲綢之鄉,千里路的艱難,那日月寶鏡,照不到長安。A.加強了對吐蕃的管轄 B.順應了大一統趨勢C.有助于促進民族交融 D.推動唐與吐蕃會盟12.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把唐朝稱為“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下列史實可以印證這一觀點的是( )A.張騫出使西域 B.渤海郡王受封 C.玄奘西行天竺 D.鄭和下西洋13.隋唐時期的中外交往,從商貿活動到文化交流,形成了由內向外——隋唐向周邊,由外向內——周邊向隋唐的互動、輻射的多元格局。這體現出隋唐時期對外交往的特點是( )A.民族交融,往來頻繁 B.文化的發展與演變C.雙向交流,兼收并蓄 D.社會的繁榮與開放14.詩人元稹為白居易《長慶集》寫的序文中說到,有人拿白詩的寫本和印本在街頭叫賣或換取酒茶;唐文宗太和年間,四川和江淮一帶民間已經每歲“以板印歷日”。由此可見當時( )A.造紙術已得以改進 B.雕版印刷相當發達C.活字印刷開始出現 D.天文歷法已趨完善15.《論佛骨表》中記載,韓愈曾針對佛教的興盛上表唐憲宗說,佛教的流行使“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并指出“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果斷提出“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萬代之惑”。據此可知,韓愈主張( )A.推行依法治國 B.加強中央集權 C.實行禁佛崇儒 D.實行融佛尊儒16.英國的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普評價說,中國古代某時期組織的子午線長度測量是“科學史上劃時代的創舉”。這個創舉由誰主持完成( )A.畢異 B.沈括 C.僧一行 D.郭守敬17.下面是有關民族政權并立存在的示意圖,其正確的演變順序是( )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18.下列漫畫中君臣禮節變化說明了( )A.君主專制不斷強化 B.中央官制不斷發展C.武人的地位的提高 D.實行重文輕武政策19.宋朝在府、州設置通判,多以京中高官出任,與知府、知州共同管理地方。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須經由通判的聯署方能生效。由此可知,通判的設立( )A.分散和削弱相權 B.強化了中央集權C.增強了知州權力 D.節約了財政開支20.“今民乏錢,豐收則賤糶,荒年則稱貸無門。今以常平、廣惠倉谷兌換為錢,春貸民以置耕,秋收加息二分隨稅納還。” 材料描述的王安石變法措施是( )A.方田均稅法 B.青苗法 C.募役法 D.保甲法21.下面方框內的對話討論的是( )甲:堂堂一個中原王朝,在沒有戰敗的情況下與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妥協議和,不僅稱兄道弟,還給“歲幣”,這難道不是一種恥辱? 乙:客觀上說,這次議和取得了通過戰爭沒有取得的結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雙方之間再無大規模戰事,禮尚往來、榷場貿易、互通有無,不也造福百姓 A.宋夏議和 B.澶淵之盟 C.宋金議和 D.遼金議和22.氣象學家竺可楨指出,兩宋的大部分時期屬于中國歷史上的寒冷期,生存條件受巨大打擊的北方游牧民族不得不背水一戰,南下攻宋。這里的北方游牧民族包括( )A.匈奴 B.鮮卑 C.女真 D.氐23.元朝統治者在劃分行省時,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劃分行政區域的原則,采取“犬牙交錯”的原則。將經濟條件、文化傳統、自然環境差異極大的地區拼成一個省。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A.加快經濟發展 B.實現共同富裕 C.促進民族交融 D.防止地方割據24.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涉臺內容充分體現了三個 “從未改變”,其中提到我們在臺灣問題上的基本立場從未改變。回溯中央政府與臺灣的歷史來證明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選取的材料最好是( )A.鄭成功抗擊荷蘭收復臺灣 B.忽必烈設置臺灣行省管理C.三國孫權派衛溫到達夷洲 D.澎湖巡檢司的設置和職能二、非選擇題:共3 題,25題7分,26題11分,27題8分,共26分。25.制度創新是歷史發展的動力之一,制度創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閱讀材料,回答相關問題。(共7分)材料一:隋朝創立的選官制度,使一些本來無立錐之地的平民書生,通過科場也得以晉身于官僚、貴族的行列。這樣一來,在社會的等級階層之間,也就必然會出現等級中的升降甚至貴賤間的對流,這種流動性同時為那些原來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隊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編自胡平《試論 制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影響》材料二:唐朝宰相中進士出身者所占比例圖材料三:宋朝放寬了錄取的范圍,名額也成倍增長,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摘編自馬驊《宋朝:珠璣羅綺競豪奢》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隋朝創立的選官制度的名稱,并概括該制度確立的歷史意義。(3分)(2)根據材料二,分析唐朝宰相中進士出身者所占比例的變化趨勢,并舉出材料一所言制度在唐朝發展的表現。(2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與宋朝時期該制度迅速發展有關的國家政策。(1分)(4)綜合上述材料,圍繞制度創新,你能得出什么啟示。(1分)26.中學歷史課程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作為重要目標之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1分)【時間軸學史】【看地圖學史】圖一【讀史料學史】材料一:天下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艦,千軸萬艘,交貿往還,昧旦永曰。——《舊唐書崔融傳》材料二: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題臨安邸》(1)“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時間軸中哪兩個朝代結束了長期分裂完成了統一?(2分)(2)根據圖一中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為圖中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寫一篇解說詞(可從人物,運河的地理情況、目的和影響等方面撰寫)。(4分)(3)材料一反映出唐朝什么樣的商業景況?唐朝有哪些標志性的手工藝品可能出現在商船之上,請舉兩例。(3分)(4)材料二中林升是南宋詩人,這首詩表達了他怎樣的態度,請結合史實說明。(2分)27.加強少數民族之間的和諧是事關國家統一、地區發展的重大問題。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下列是對我國古代少數民族關系進行的探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8分)材料一: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材料二:人物畫像 A.松贊干布 B. C. D.完顏阿骨打歷史活動 他創制藏文,統一了青藏高原各部落。 他統一契丹各部916年,他稱皇帝,建立契丹國。 他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蒙古政權。 他統一民族各部,在會寧稱帝,國號金。材料三:潔白的哈達、溫馴的藏羚羊、雄偉的布達拉宮……這就是我們美麗而圣潔的西藏。(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實行怎樣的民族政策?他統治期間出現的盛世稱為什么?(2分)(2)材料二中的B和C分別是哪位歷史人物?概括他們兩人的歷史活動的相同之處。(任答一點即可)(3分)(3)材料三中央政府開始對西藏地區進行有效管轄始于哪一個朝代?此時在中央設置什么機構來掌管西藏地區的軍政事務?(2分)(4)“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為了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更加團結和諧,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怎么做。(1分)2025年春學期七年級歷史期中考試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A C B C D B C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C B C C A A B B題號 21 22 23 24答案 B C D D25、(1)名稱:科舉制。(1分)意義:是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階層流動起到了積極作用;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質;成為歷朝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續了約1300年。(畫橫線處答案必答1分,其余任答一點得1分,意義共2分)(2)變化趨勢:逐漸上升趨勢。(1分)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武則天創立殿試/武舉。(任答一點得1分)(3)政策:“崇文抑武”。(1分)(4)結論:制度創新推動了國家發展。(1分,言之有理即可)26、(1)朝代:隋朝、元朝(2分)(2)隋煬帝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修建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五大水系。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答到隋朝大運河的一個知識點得1分,共4分)(3)商業景況:水路運輸發達,港口碼頭往來船舶眾多,商品交流繁盛。(1分)手工藝品:蜀錦、青瓷、白瓷、唐三彩。(任答兩點得2分)(4)態度:表達了詩人憂憤深沉的愛國之情,對國家現狀的無比憂慮和對統治者的辛辣諷刺。(1分)史實:宋室南渡后,當政者驕奢淫逸、歌舞升平,偏安江南,忘了抗金復國的大業,竟把臨時茍安的杭州當作了故都汴州。(1分)27、(1)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1分)盛世:貞觀之治。(1分)(2)人物:B:耶律阿保機(1分)C:鐵木真(成吉思汗)(1分)相同之處:完成民族統一;建立政權;創制民族文字等。(任答一點得1分)(3)朝代:元朝(1分)機構:宣政院(1分)(4)做法: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民族觀,主動學習和了解各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知識,樹立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觀。我們應該尊重各民族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各民族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1分,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年級歷史期中考試答題卷2025.4.pdf 初一期中歷史考試答案.docx 初一期中考試歷史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