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次月考試卷七年級 歷史說明:1.全卷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為80分鐘。2.答卷前,考生必須將自己的姓名、考號、座位號按要求填寫在試卷相應的位置上。3.考生答題時,務必用黑色字跡的中性筆或簽字筆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正確的,請把答案填寫在答題卷上)1.漢末以來,歷經(jīng)四百年紛亂而分裂,政局動蕩。楊堅滅掉陳朝,結束南北分裂的局面,“天命在隋”已成為社會之心理。這表明隋的統(tǒng)一( )A.順應了歷史潮流 B.導致了政局動蕩C.充滿了迷信色彩 D.吸取了歷史教訓2.《神童詩》有云:“少小需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玉殿傳金榜,君恩賜狀頭。”該詩句反映了中國古代某種制度下人們對讀書的重視。這一制度是( )A.察舉制 B.丞相制C.科舉制 D.行省制3.有學者指出,隋煬帝雖然無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業(yè),沒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統(tǒng)一起來……他沒有處理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關系,反而成了罪在當代、利在千秋。下列能印證這一觀點的是隋煬帝( )A.實現(xiàn)南北統(tǒng)一 B.三次征伐遼東C.營建東都洛陽 D.開鑿了大運河4.隋朝為了加強對戶籍的管理,規(guī)定大家族不允許聚居,必須分房,各自立戶。這項措施使得戶數(shù)快速增加,官府的賦稅收入也大量增加。此項措施的直接目的是( )A.增加財政收入 B.加強中央集權C.調解家庭矛盾 D.優(yōu)化人口構成5.以下材料可以用于研究秦、隋兩朝( )秦始皇時期 《史記》載:徒刑者七十馀(余)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隋煬帝時期 《資治通鑒》載:三月丁未……營建東京,每月役丁二百萬人A.經(jīng)濟發(fā)展的狀況 B.走向滅亡的原因C.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 D.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影響6.唐太宗即位后,改變統(tǒng)治策略。他宣布:“朕雖以武功定天下,終當以文德綏海內(nèi)。”這種策略帶來了( )A.開皇之治 B.貞觀之治 C.開元盛世 D.康乾盛世7.下表反映了我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演變過程,其中①處應該是( )朝代 秦朝 西漢 唐朝 明朝 清朝中央 三公九卿 內(nèi)外朝 ① 廢丞相 軍機處地方 郡縣制 推恩令 三司A.完善科舉制 B.中書省 C.市坊制 D.完善三省六部制8.唐太宗在《誡皇屬》中提到:“先賢有言‘逆吾者是吾師,順吾者是吾賊’。不可不察也。”以下選項中最能體現(xiàn)唐太宗這一思想的是( )A.知人善任,虛心納諫 B.以儒為師,興辦太學C.制定法律,減省刑罰 D.輕徭薄賦,戒奢從儉9.下圖是三省六部制的運作程序圖,據(jù)此可知三省六部制( )A.削弱了門下省的審核權 B.強化了尚書省的決策權C.有利于減少決策的失誤 D.擴大了中書省的封駁權10.如下表。貞觀年間1斗米的米價不斷發(fā)生變化。由此可見,貞觀年間( )時間 米價/每斗貞觀初年 一匹絹貞觀八年 5錢貞觀十五年 2錢A.唐朝進入鼎盛時期 B.米價達到歷史新低C.經(jīng)濟取得較大發(fā)展 D.水稻成為主要糧食11.武則天掌權后,邀請農(nóng)學家編撰《兆人本業(yè)記》并頒發(fā)到州縣,作為官員勸農(nóng)的參考。這說明武則天( )A.重視發(fā)展生產(chǎn) B.鞏固開拓邊疆C.親自撰寫農(nóng)書 D.打擊敵對官僚12.《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了百姓對姚崇的稱贊:“姚崇為相,憂國如家,愛民如子。”這從側面反映了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 )A.注重文教 B.勤于政事 C.虛心納諫 D.重用賢臣13.唐玄宗執(zhí)政后,立即廢除了中宗以來的大量斜封官,后來又大規(guī)模地罷免了員外官、試官等,這些官員都是不按正常程序考察任命的、通過特殊關系任用的或未正式任命的。這些措施表明唐玄宗( )A.整頓吏治 B.重視農(nóng)業(yè)C.發(fā)展科舉 D.改革稅制14.唐朝詩人杜荀鶴在《送友游吳越》一詩中描述蘇州和杭州:“夜市橋邊火,春風寺外船。”白居易也曾說蘇州城坊比長安更活躍。這反映了,當時蘇州和杭州( )A.城市布局對稱 B.商業(yè)功能有所增強C.漕運貿(mào)易發(fā)達 D.成為全國經(jīng)濟中心15.向達在《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中寫道:“異族人居長安者多,于是長安胡化盛極一時。此種胡化大率為西域風之好尚:服飾、飲食、宮室、樂舞、繪畫,競事紛泊……”這種現(xiàn)象表明唐朝( )A.重視發(fā)展對外貿(mào)易 B.民族交融蔚然成風C.民族交融蔚然成風 D.海陸交通十分便捷16.唐朝長安城人口有百萬之多,其中外國人占總人口的3%-5%,街頭隨處可見不同面孔的外國人,甚至會讓人懷疑來到異域。由此可見唐朝長安是( )A.唐朝的政治中心 B.唐朝的經(jīng)濟中心C.唐朝的文化中心 D.國際性的大都會17.天寶末年,唐玄宗終日尋歡作樂,把政事交與利欲熏心的權臣李林甫、楊國忠,把鎮(zhèn)守北方三鎮(zhèn)的兵權交與野心勃勃的安祿山。最終導致( )A.八王之亂 B.武則天稱帝C.安史之亂 D.陳橋驛兵變18.唐朝前期,各地負責監(jiān)察的刺史其日常工作要向尚書省匯報,但到了唐朝中后期則變成刺史要向節(jié)度使請示匯報。這一變化反映了( )A.皇權強化導致尚書省的地位下降B.藩鎮(zhèn)勢力的發(fā)展削弱了中央集權C.中央利用分權策略加強地方控制D.刺史權力膨脹引起中央政府警惕19.“安史之亂”平息以后,唐王朝對招降的叛軍舊部采取妥協(xié)安撫政策,“瓜分河北以授叛將”。這一舉措使得( )A.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出現(xiàn) B.北方經(jīng)濟得以恢復C.政局得以長期穩(wěn)定 D.外戚宦官交替專權20.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政權更迭,戰(zhàn)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當時的南方地區(qū),由于受戰(zhàn)亂影響較小,政局相對穩(wěn)定,經(jīng)濟在原有的基礎上也有一定的發(fā)展。這反映出( )A.社會局勢影響經(jīng)濟發(fā)展 B.北方地區(qū)貪污腐敗嚴重C.北方統(tǒng)治者不重視農(nóng)業(yè) D.南方地區(qū)的行政效率高21.下面是唐朝詩人杜甫在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詩歌,反映出唐朝社會的變化是( )憶昔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無家別 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先南后北統(tǒng)一 B.經(jīng)濟重心南移C.由開明到專制 D.由繁榮轉衰落22.到了唐代,曲轅犁完全成熟,它最大的特點是以曲轅代替了直轅,并設置有專門控制耕地深度的機關,以便更好地根據(jù)實際所需控制耕地深淺。這反映了唐代 ( )A.開始用畜力取代人力 B.手工業(yè)生產(chǎn)水平提高C.引進國外的生產(chǎn)技術 D.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工具的進步23.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繁榮與開放的朝代,它不僅有開放的對外政策,還有開明的民族政策。下列事件體現(xiàn)了“開明的民族政策”的是( )A.遣唐使來華 B.文成公主入藏C.玄奘西游天竺 D.鑒真東渡日本24.東突厥滅亡后,唐太宗采用“全其部落,順其土俗”的意見安置其部落,那時入朝為官的突厥首領,先后有幾百人。唐太宗的做法( )A.改變選官制度 B.降低官員素質C.利于民族交融 D.消除邊疆危機25.海外的華僑、華人往往稱自己是“唐人”,他們聚居的地方被稱為“唐人街”。海外華人自稱為“唐人”的原因是( )A.唐朝在世界歷史上享有較高的聲望 B.喜歡唐朝的服裝C.唐朝時中國才開始對外交往 D.唐朝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術26.唐朝時期,漢文在西域已成為一種盛行的語言文字。下圖是新疆地區(qū)出土的唐代文書,長538厘米,寬27厘米,內(nèi)容是當?shù)?2歲學童卜天壽抄寫的《論語》《千字文》及創(chuàng)作的詩歌等。材料反映了( )A.中原地區(qū)政局穩(wěn)定 B.民族交往交流交融C.西域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 D.海上貿(mào)易高度繁榮27.唐朝的留學生中,以新羅最多。唐朝的長安和沿海許多城市設有“新羅坊”“新羅館”,接待新羅商旅。以上史實表明唐朝( )A.重視民族交融 B.實行開放政策C.意圖控制新羅 D.交往國家單一28.唐朝在借鑒波斯馬球運動的同時,融入自己的創(chuàng)造,使馬球運動兼具東西文化特色。在外來體育運動影響唐朝的同時,我國本土體育運動也向外傳播,如唐朝時圍棋傳入印度。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特點是( )A.昂揚進取,充滿活力 B.政策開明,和同一家C.恩威并重,懷柔為主 D.雙向交流,兼收并蓄29.下圖是《玄奘西行與回國路線圖》,可用于研究( )A.北方政權更迭 B.唐朝經(jīng)濟發(fā)展C.中外文化交流 D.日本社會風貌30.《全球通史》中指出:“唐朝首都長安是一座10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寬闊的大道縱橫交錯,大道上時常擠滿了波斯人、印度人、猶太人和各種中亞人……唐朝統(tǒng)治下的中國比其他任何時期都更加開放。”這反映出當時的時代特征是( )A.早期國家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B.社會的動蕩與變革C.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 D.繁榮與開放的時代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40分)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科舉制度自產(chǎn)生之日起就確立了由政府出面招考,考生“皆懷牒(證件)自列于州縣”的自由報考原則,不論貴族和平民皆可參加公開考試,為草野寒酸之士開辟了登仕之途。——摘編自楊齊福《科舉制度與近代文化》材料二 (唐太宗)嘗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原指箭射出去所能達到的范圍,后用以比喻牢籠,圈套)中矣。”正所謂“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材料三 科舉考試是 (中國古代) 選拔官員的主要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強宗法勢力對于政治權力的壟斷,促進了社會的良性流動,從而擴大了統(tǒng)治階級政治統(tǒng)治的合法性基礎。——摘編自鄒一南《淺談科舉制度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據(jù)材料一回答科舉制正式誕生是在哪位皇帝時?他設置了什么考試科目?(4分)從材料二看,這種制度獲益最大的是誰?后來,武則天為大力發(fā)展該制度,創(chuàng)立了什么制度?(4分)(3)根據(jù)材料三和所學分析科舉制創(chuàng)立的意義是什么?(6分)32.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令人振奮的時期,開創(chuàng)制度、政治清明。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貞觀初年,太宗同意用18歲以下男子服兵役。中書省擬定敕文,文件到門下省,魏征堅持認為不可,不肯簽署,前后來回多達四次。太宗發(fā)怒,召見并當面責備魏征……魏征以征稅失信為例,勸說太宗減少稅賦和兵役……太宗說,我的過錯很大,于是收回成命。——據(jù)〔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八》編譯材料二 見下圖材料三 唐太宗在位期間,是封建政治比較開明、社會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社會秩序比較安定的時期,也是封建社會的一個黃金時代。唐太宗的個人品格和作風是促成這一治世出現(xiàn)的重要原因。其中,最為后世稱道的是其虛心納諫和用賢之風。《貞觀政要》突出記載了唐太宗善于納諫和用賢方面的言行。——摘編自朱漢國主編《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根據(jù)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國之道。(4分)材料二圖1所示的政治制度誕生于哪個朝代?圖2所示是貞觀時期完善的一項政治制度,指出該制度的名稱和主要作用。(6分)(3)有同學認為唐朝興盛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用人,你同意他的觀點嗎?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4分)33.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為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唐代中央政府十分重視對邊疆民族地區(qū)的治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趨。獻號天可汗,以覆我國都。——柳宗元《唐鐃歌鼓吹曲·高昌》材料二(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像)材料三 唐朝邊疆地區(qū)有突厥、回紇、吐蕃、南詔、渤海等地方政權。唐朝政府與它們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南詔的13個王中有10人經(jīng)唐朝加封,南詔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學習……唐朝的邊疆管理機構主要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領擔任,由大都護府直接管轄,上統(tǒng)于中央政府。——摘編自《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材料四 唐朝任用大量的各族貴族為官,實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親”政策。唐朝時期,各族之間戰(zhàn)事較少,和平相處,共同發(fā)展成為主流。中華文明進入一個新的高峰。——摘編自施建中《中國古代史》材料一中的“文皇”指的是哪位皇帝?他所實行的民族政策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結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請你列舉兩個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具體事例。(4分)(3)根據(jù)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朝和睦民族關系的影響。(4分)歷史科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C C D A B B D A C C A D A B C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D C B A A D D B C A B B D C D非選擇題(31題14分,32題14分,33題12分,共40分)(1)隋煬帝(2分)進士科(2分)(2)皇帝(2分)殿試制度(2分)(3)①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②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促進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③同時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fā)展。(任答三點即可,一點2分,共6分)32.(1)治國之道:①善于用人;②虛心納諫;③輕徭薄賦;等等。(任答兩點即可,一點2分,共4分)(2)朝代:秦朝。(2分)名稱:三省六部制。(2分)作用:①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決策的正確性;②加強了君主專制。(任答一點即可,2分)【示例一】判斷:同意。理由:唐太宗選用了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等人才,出現(xiàn)了“貞觀之治”的治世局面;武則天愛惜人才,鼓勵舉薦與自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不僅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也使賢能之士脫穎而出。在大批有德有才的能臣輔佐下,唐王朝出現(xiàn)了鼎盛局面。(言之有理即可,4分)【示例二】判斷:不同意。理由:唐朝走向興盛的原因除了統(tǒng)治者重用人才、知人善任之外,還在于統(tǒng)治者能夠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經(jīng)濟上注重減輕人民負擔,重視發(fā)展農(nóng)業(yè)等。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也是唐朝興盛的重要原因。(言之有理即可,4分)(1)皇帝:唐太宗。(2分)作用: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交融。(2分)(2)具體事例:①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②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③冊封渤海郡王、云南王;等等。(任答兩點即可,一點2分,共4分)(3)影響:①推動了民族交往進一步發(fā)展;②有利于唐朝邊疆地區(qū)的安定;③有利于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任答兩點即可,一點2分,共4分)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次月考答題卷七年級 歷史選擇題 第31題 第32題 第33題 總分 座位號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4分)(1)(4分)(4分)(6分)32.(14分)(1)(4分)(2)(6分)(3) (4分)33.(12分)(1)(4分)(2)(4分)(3)(4分)⊙⊙⊙⊙⊙D6ABD11ABD21ABCD2ABDABD12ABD17AB22ABCD3ABCD8ABD13ABD18ABCD23ABCD4ABCDBD14ABD19ABCD24ABCD5ABCDDD20ABCD25ABCD⊙26ABCD27ABD28ABCDD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年級歷史月考試卷.docx 七年級歷史答案.docx 七年級歷史答題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